凌家滩遗址的历史沿革

凌家滩遗址的历史沿革,第1张

1987年6月,省考古研究所决定成立凌家滩考古发掘队,由张敬国研究员任队长,对凌家滩遗址进行正式发掘。第一次发掘就取得了惊人的发现,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尤其是发现一把重达425千克的石铲,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把石铲。

1987年11月,紧接着对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2次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多件,仅玉璜的种类就达20余种。这次发掘,揭露出墓葬11座,灰坑2个,发现人工构筑的遗存3处,初步认定凌家滩墓葬区是一处人工营建的墓地。

1998年10月,时隔漫长的11年后,张敬国又率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3次发掘,发掘面积扩大到1300平方米,墓地的整体面貌被揭露出来,明确了第2次发掘中发现的人工构筑遗存是祭坛遗迹。这次发掘揭露出祭坛1座,房屋遗迹1处及墓葬29座,出土了500多件文物,包括玉龙、玉鹰、石钻等重要文物在内。

2000年10月张敬国又率队对遗址进行第4次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这次发掘面积虽不大,但成果十分丰富,除发现25座墓葬,出土110多件文物外,还发现了玉器加作坊遗址1处,在凌家滩村内发现了大面积红陶块建筑遗迹,和一处用红陶块砌成的水井。

2007年5月,时隔6年后,张敬国再次率队对遗址进行第5次发掘,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4座,灰坑3个,玉器、石器作坊遗址1处,出土文物400多件。这次发掘在祭坛近顶部发现一件用玉石雕刻的猪形器,重达88公斤,堪称新石器时代玉器之最。在玉猪的身下压着一座疑似部落首领的大墓,墓坑内摆放随葬品约400多件。墓主人胸前摆放着10多件玉璜,两臂位置各放着10件玉镯,胸部以下至脚部叠压着玉铖、石铖、石锛、石凿,部分部位叠压达2至6层器物。 5次发掘合计发掘面积不过2550平方米,而通过现代航空遥感技术培训和考古钻探方法,测出凌家滩遗址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仅占遗址总面积的1/800,神秘而丰富的凌家滩遗址仅仅才露出它冰山一角。然而出土的文物数量,多达1900多件,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震撼海内外。它透露出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014年6月,经过近两年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开始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另外在房屋建设中,他们已懂得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

考古人员对遗址墓葬南侧的壕沟进行发掘,最深处已有两三米。考古人员在土层切面上,按顺序标注上地层的年代,明清、唐宋、汉代、新石器。负责现场发掘的省考古所研究员朔知说,前五次发掘结束后,为弄清凌家滩先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他们对凌家滩遗址进行大范围的勘探后,特地选择凌家滩遗址本身和外围,开始四处发掘。经过近两年的发掘,他们不仅确认了作为区域中心位置的凌家滩遗址不仅有超过40万平方米的居住区域、长达2000米的壕沟、外围一系列的村落。而且对凌家滩先民饮食居住、生产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据安徽商报消息按照计划,遗址展区将在今年五一期间首次正式对公众开放。日前相关的媒体已经探访凌家滩遗址。

在遗址展区,数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空地,如今已经绿树成阴,一排排青砖房屋,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和厚重。“这里的房屋都是用当年的粮站房屋翻修而成。”留在这里负责指导工作的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朔知介绍,按照国家规定,遗址上不能有新建的建筑物,他们就顺势利用粮站的房屋修建了展区和办公区等建筑。

在2009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第三阶段,凌家滩遗址被纳入其中,经过专家确认,凌家滩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文明探源馆同样是用一座粮仓翻修而成,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展馆里有历年来在凌家滩出土的各种精美玉器的展图和拓展解读内容。据介绍,遗址展示已经初具规模,墓葬祭祀区现场展示,文明探源馆准备在今年五一开放。

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地理坐标为31°27′N、118°02′E,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海拔高度67~26m,凌家滩遗址地理位置黄河至长江即泰山以南至长江边的最高山峰海拔441米的太湖山南坡脚下,沿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岗向南一直延伸到5公里远的裕溪河北岸,其中遗址区域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08公里,遗址北部所处最高海拔约26米,向南渐低至海拔67米。

凌家滩遗址方圆160万平方米的城郭,一眼望不到边际,就是以后稍晚出现的城市面积也不一定比它大。这个城市沿河而建,在这座城的四周,一条大型围壕形成了城市与外界相隔离的护城河,用来防御外界的侵袭。 凌家滩遗址以三个台阶为界线划分成三处功能不同的区域,具备了初级的城市规划水平。

第一区域

第一区域是普通部落成员的居住区、庭院区,房子带有明显的城市规划和精心设计的痕迹。这个区域出土了大量陶片。

第二区域

第二区域是3000平方米的红陶土块广场,这里是部落首领的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的场所。考古专家认为这里是部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这座古城的中心,它反映出当时的高度文明和强势力量。记者在广场中间看到一个红陶土块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可饮,经地质专家鉴定,这是中国最早的真正现代意义的水井,这说明当时的居民有了公用的生活用水。

第三区域

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约一米高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张敬国介绍说,他与台湾古玉研究专家陈启贤先生合作,利用先进的偏光立体显微镜,对上百件精美的凌家滩玉器进行微痕观察和测试,发现凌家滩人已经用上了高超的冶金技术。

古代玉器太阳神,主要作为人与神的沟通媒介,通过祭祀,祈祷,而获得某种神谕的作用。

玉可通灵,是先民对玉最初的理解。当时的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匍匐在自然的力量之下,对于天灾人祸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玉器,作为沟通神灵的圣物,为得到神灵的佑护和启示而存在。

凌家滩出土的石钻是出自凌家滩遗址中的M1号墓。凌家滩遗址位于四川省南部的广安市邻水县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距今已有约4000年历史。该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的文物和遗址资料,包括陶器、玉器、石器、骨器、铜器等多种物品,其中以石器和陶器最为丰富和精美。M1号墓是凌家滩遗址中的一座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等文物,其中就包括了这件石钻。

豨韦氏从东北南下到安徽南部,作为凌家滩的主体族群创造了凌家滩文化

文|黄饮冰

对于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出现于安徽南部巢湖的凌家滩文化,现在也出现了一种从西亚而来的解释。对于凌家滩文化是一种迁入性文化的性质,我是肯定的,但是来自西亚的某个角落的解释,我是不敢苟同的。为什么呢?

凌家滩最显著的文化遗存,就是流行以玉为贵。凌家滩的玉器中,玉龙、玉鸟、玉龟、玉人等,在西亚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根源。相反地,凌家滩的玉文化遗存与千里之外的燕山东北部的红山文化玉文化遗存有很突出的共性,特别是两地玉文化中都流行玉龙、玉鸟、玉龟、玉人等。这种文化上的共性肯定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这种必然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在《豨韦氏是远古猪崇拜氏族,以豨韦氏为远祖并不妨碍黄帝是华夏族(汉族)的祖先之地位》一文中,我已经解开了这个联系——中国上古古老的氏族豨韦氏。豨韦氏从上古走来,一直就生活于中国境内,其历史一直延续到三代。豨韦氏,也叫狶韦氏,上古豨韦氏的图腾是野猪图腾。在三代,豨韦氏演变成了豕韦氏。以后还有室韦。有人说豨韦氏、豕韦氏、室韦族,都是音变,实则一体。历史上的室韦族与豨韦氏、豕韦氏有没有关系真说不清楚,也可能北上豕韦氏与胡人一起形成室韦族。

在庄子的叙述中,豨韦氏是华夏最祖老的氏族,处于开天辟地的首位。但是中国历史意向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模式,古老的氏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势力就会衰微,就会从中心氏族的位置上退下来,让位于其他新兴的氏族力量,这就是中国史前就存在的氏族统治制度。

在考古中,的确可以看到豨韦氏的存在,当然,这个存在体现在史前广泛存在的“猪”崇拜上。最早的诸图腾,就是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野猪图腾。下图就是距今7000年到5300年的河姆渡文化之猪图腾。这个猪,当然是野猪。

河姆渡文化猪(距今7000年到5300年)最早的猪图腾。

当然啰,在史前的墓葬中,有很多史前遗址都是有以猪陪葬的习俗的,以猪陪葬当然是猪崇拜的体现,但是制作成猪的图像进行崇拜,目前最早的是河姆渡。所以河姆渡可以看成是豨韦氏的起源地。也就是说,在河姆渡生活的人群中,产生了一个以猪为图腾的族群。很显然,在河姆渡,这个猪图腾族群只是其中的一个群体,这就是豨韦氏或豨韦家族。这个豨韦氏一直向北迁移,最终来到了燕山东北的红山文化区域,成为了红山文化族群的一部分。

以上的推理的根据,就是在距今6000年红山文化区域出现了玉猪龙,猪头与红山文化的龙尾结合,产生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

下图就是距今6000年到5000年的红山文化玉猪龙,这个猪,就看着像家猪了!

红山文化玉猪龙(距今6000年---5000年)

这个玉猪龙,就是河姆渡的诸图腾与红山文化的龙图腾相结合的产物。这样的构图组合,反应的就是不同文化和崇拜的人群之间的组合。对于红山文化族群来讲,蛇形龙是族群整体文化的共性,外来的人群要融合进入族群,前提就是承认蛇形龙的领导地位。要融入的族群也有自己的文化,这种自己原本的文化也是值得族群中体尊重的,所以保持个性,自己原来的猪图腾也会保留,这就形成了猪头与龙尾的新组合,这个新组合就成了自己的新图腾。所以豨韦氏进入燕山东北的红山文化区域,作为红山族群的一个新成员,拥有了新图腾——玉猪龙。

以上就是豨韦氏北上的历史推理。这个历史推理是个假说,但是从图腾看,是真实存在的。

再看凌家滩文化的龙。这个龙越看越像一头猪。凌家滩文化出现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江淮之间的安徽南部巢湖地区。江淮是山东与环太湖地区的中间地带。凌家滩的文明程度是很高的。而且凌家滩文化出现很突然,消失也很突然。凌家滩文化的文化兼容特色很显著,过渡特色也很显著。凌家滩之后,在南部的环太湖出现了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开始),在西部的湖北地区出现了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这两个文化,太厉害了!西部的屈家岭-石家河衍生出了夏朝;东部的良渚对商朝有深刻的影响。

凌家滩的猪龙的造型,很独特,是唯一的首尾相连的造型。但它的雏形,就是上面的红山文化玉猪龙。红山文化的特色,是把玉石雕塑成崇拜物的形成像(直接塑像),而不是像良渚文化一样去把玉石雕塑成不同的器型,然后在不同器型的玉器上去雕刻崇拜物的形象(塑器刻图或像)。

凌家滩文化猪龙(距今5600年——5300年)

很显然,凌家滩的玉猪龙的制作工艺来自红山文化,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所以凌家滩文化来源于红山文化的理由是很充足的。

凌家滩文化的玉鸟、玉龟、玉人与红山文化的玉鸟、玉龟、玉人也是同样的传承关系。这里就不分析了。

凌家滩文化是如何出现的呢?其实一直看我的历史叙述的人,自然就会明白。因为这里逻辑我早就说明了。凌家滩文化出现的时间点是距今5600年。这个时间点是史前一个小冰期开始的时间。这个小冰期就是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这个小冰期。这个小冰期与历史上的所有大冰期或小冰期一样,引起的就是人口的南下运动。这个小冰期对红山文化的影响,就是从距今5500年开始,红山文化在东北进入衰败期。因为距今5500年,可能就是人口大量离开东北南下的时期。

但是对于豨韦氏来讲,在小冰期的初期,就选择了南下,而且一直南下到了凌家滩地区,这个南下运动可能豨韦氏本族,人口不多且行动迅速,所以没有引起其他族群的注意故而沿途没有受到干扰。这是非常符合逻辑的。

豨韦氏在东北期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凌家滩的玉鹰上可以解析出来。

下图就是凌家滩的玉鹰:鹰、猪与八角星的组合图。

凌家滩文化鹰、猪和八角星组合(距今5600年——5300年)

这个鹰呢?明显来自于红山文化。这个猪呢?变成了双头猪。对于双头猪的解释,共尾体现的是“封”,双头猪就是“封豨”。所以凌家滩的这个从东北而来的族群,是猪鹰崇拜的封豨氏族。在东北期间,豨韦氏也融入了鹰族群,形成了封豨鹰氏族。

同样的,豨韦氏退回南方,也会遇到新的族群,与新的族群也需要建立新关系。新关系在哪里呢?在鹰猪图腾背上的八角星上。很显然,这个八角星图案就是一个新人群进入的标志。

这个八角星来自哪里呢?来自汤家岗文化。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因为这个八角星与汤家岗文化的八角星是一样的,属于“四向两角同向八角星”,最早出现在汤家岗文化。高庙八角星是“八向八角星”。说明西部湖南地区的汤家岗文化族群有人东迁了,在凌家滩与南下的豨韦氏组成了新的联合体。

所以凌家滩文化是南下的红山文化的一支(猪鹰崇拜支系豨韦氏或称封豨氏)与汤家岗文化的一支联合组成的,但豨韦氏处于主体位置。

总结起来就是:从猪崇拜的角度看,河姆渡文化崇拜野猪的一支人(豨韦氏),在很早就北迁而且一直迁移到了红山文化区域,带去了猪图腾,这可能就是红山文化玉猪龙的来历。在红山文化,猪族和鹰族组成了一个联合体,就是猪鹰联合体。猪鹰联合体是东北黄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小冰期,猪鹰联合体最早离开东北,并一直南下到了巢湖地区的凌家滩,与东迁到巢湖地区凌家滩的汤家岗人一支组成新的联合体,形成了猪鹰八角星图腾。

距今5300年,凌家滩文化消失了。那么辉煌一时的凌家滩文化族群哪里去了呢?我说过距今5300年,中国上古文明进入新时代。这个新,就体现在湖北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和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横空出世了。夏朝直接就是来源于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商朝的良渚文化的特色很浓厚。

凌家滩的玉器制作工艺来自红山文化,但是凌家滩的这种制作工艺在良渚文化中没有继承下来。所以凌家滩文化不可能是良渚文化的源头。也就是说,良渚文化的源头在环太湖本地,凌家滩文化对良渚可能有影响,但是从玉器的制作工艺看,这种影响不是决定性的。所以凌家滩文化消失后其人口的主流去向不在良渚文化。

下图是石家河文化的玉猪龙。他的造型与红山文化C型龙相同,与凌家滩文化玉猪龙不同,首尾不相连,但是工艺是一致的。石家河文化玉猪龙时间是最晚的(相对于以上的玉猪龙)。如果石家河文化的玉猪龙直接来自红山文化,那么湖北地区的玉龙出现的时间就要早到距今5600年,与凌家滩至少是同时。但是石家河文化的玉龙出现在距今4600年以后,所以这个石家河龙的来源,在凌家滩。

石家河文化玉猪龙(距今4600年——4000年)

所以,凌家滩文化居民的去向,是湖北的江汉地区。豨韦氏在距今5300年后,逐渐西迁了。到石家河文化时期,为江汉地区带去了玉龙形象。豨韦氏也就成为了石家河居民的一部分,成为了江汉地区的早期居民的一支了。

凌家滩文化在距今5300年从凌家滩地区消失,其原因可能跟良渚文化的兴起有关。这以后再说吧!

黄饮冰2018年4月4日星期三于孝感。

《含山古遗址考古发掘》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my2i

《探索发现:含山古遗址考古发掘》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8-02-05(中国大陆)

集数: 3

片长: 39

1 1985年,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村,一个村民在给家里去世的老人挖坟地时,挖出了很多奇怪的石头和陶片。考古队勘察现场后发现,除了石器、陶片,还有很多玉器,这些玉器的器型非常罕见,属于远古时代的玉器。经过检测,专家们最终确定在凌家滩发现的是一处5300年前的史前遗存。红烧土的发现证实了在凌家滩的地下的确还有墓葬,已知遗迹只是一个史前墓葬群的冰山一角。

2上世纪八十年代,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期的墓葬群,一个5300年前的远古文明形态逐渐浮现出来。经过数次考古发掘,古人的生活区、防御的壕沟等依次被发现。结合一系列蛛丝马迹,专家们惊叹,凌家滩很可能就是一座远古城市的雏形。在历时近20年的考古发现中,共发现各种玉器达1000余件。然而,让考古工作者惊讶的是,在凌家滩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地层之上,竟然直接覆盖了汉代地层。也就是说,新石器时期与汉代相隔的三千多年的时光在这里消失了。

3 1985年,一座埋藏在地下5300年之久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重见天日,含山县凌家滩立即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在之后的三十年里,凌家滩先后经历了五次考古发掘,大量玉器从远古墓穴中发掘出土,一件件玉器充满了神秘色彩,同时又精美无比,令世人迷惑而又惊叹。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推进,一个个谜团被逐步揭开,而人们对这个新石器时期人类聚落的认识也渐渐深入。     

玉龙扁圆形,首尾相连,吻部突出,头部雕出两角,龙须、嘴、鼻、眼部雕刻得清清楚楚。虽然中国南  凌家滩惊世绝伦的玉器、石器(12张)北史前考古学文化中都有不同的龙的题材出现,但出土的5300年前圆雕玉龙,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中国龙的传统特征,与人们想像中的龙的形象非常相似,中国现在龙的形象和龙的观念的起源很可能就源于凌家滩,所以凌家滩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971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