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玉璧的等级?

新石器时代玉璧的等级?,第1张

新石器时代玉璧属于一级玉璧。良渚文化玉璧,产于新石器时代,高1厘米直径231厘米,属于一级玉璧,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璧可以作为权力等级的标志,既可以佩戴,也可以随葬,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信物。按类型划分,可分拱璧、系璧两类。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

璧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周礼:“以苍璧礼天”。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

玉璧的用途:

1、作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祭星等。

2、作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为身份的标志(《周礼春官宗伯·典瑞》所云:"子执毅璧,男执蒲璧"之类)。

3、作为佩饰。

4、作为珐码用的衡。

玉璧的这些用途在春秋战国时代几乎都存在,都可以从古文献及现代考古发掘实物中找到证据。

扩展资料:

玉璧的六式造型

1、一式:玉璧表面光素无纹,又称素璧。

2、二式:玉璧表面布满一种纹饰,如蒲纹、谷纹、云纹、齿纹乳钉纹、列星纹以及各种镂空纹饰。谷纹玉璧,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外径116、内径43、厚04厘米,青玉质,有白色斑点,器两面纹饰相同,内外边廓内布满排列有序的谷纹,纹样精细。

3、三式:多层纹饰玉璧,即在内层简单的谷纹或蒲纹之外,另有一层相互交缠、分布匀称的图案化兽面纹或凤鸟纹,此外在两种纹饰之间有饰以一组绳纹。

兽面纹、蒲纹、绳纹玉璧,河北满城汉墓出土,外径212、内径22、厚06厘米,青玉质,器两面纹饰相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外区为兽面纹,内区为谷纹,中部以绳纹相隔,雕琢规整。

4、四式:出廓璧,即在二式、三式玉璧的外缘轮廓处附设各种镂空纹饰。镂空纹饰的内容主要有龙纹、螭纹以及“长乐”、“万寿”、“长宜子孙”等吉祥文字。

双龙谷纹璧,河北满城汉墓出土,通长259、外径134、内径42、厚06厘米,玉质晶莹洁白,玉璧两面琢刻谷纹,缘周起棱,璧的上端有透雕双龙卷云纹,纹样精美,造型生动,是汉代玉器的珍品。

5、五式:双联璧,为两形制相同的玉璧外切相连组成。器形独特少见,迄今仅有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件,长124、通高76、璧径62、孔径2、厚04厘米。

黄白色青玉,有白斑,背面受沁有剥蚀,两圆璧外切并连,相连处上下方均有透雕附设纹饰,两璧形制相同,饰谷纹,下方附设一对展翅相对的透雕凤鸟纹,上方为卷云纹,造型别致,为汉玉少见。

6、六式:重环璧,即把玉璧透雕为大玉璧内含小玉璧的重环状。如河北定县40号墓出土的一件,长67、宽36厘米,玉为青褐色,两面纹饰相同,内含云纹小玉璧,外套谷纹大玉璧,璧外侧透雕对称凤鸟纹,凤圆目尖喙,身体卷曲,形象生动。

参考资料:

-玉璧

还是有的。

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因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外周不圆,或厚薄不均匀,壁面不平,或留有切割痕,或两面宽度不一致,或穿孔打偏,孔边有斜坡。红山文化玉璧肉的边缘呈薄刃状,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色、水锈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玉璧外缘薄,内缘厚,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这一时期的玉质一般是青玉、绿玉、灰白玉、淡黄玉,特征大多是素面无纹,打磨较光亮。

清代玉璧小型较多,壁身较厚,穿孔较小,出现了中间带环套的双联壁。玉璧上的纹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写实性较强。这一时期无论朝廷、官方、民间,都很流行系壁。乾隆时仿古玉璧逼真,而且十分精美。到了清晚期,玉璧的质料较差,做工粗糙,雕琢没有章法,只求形似,不求工精,工艺水品大大下降。

1、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馆介绍2、良渚博物院详细资料大全3、良渚博物馆怎么预约杭州良渚文化博物馆介绍

良渚博物院的建筑出自英国首席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之手,外观粗犷、大气,灰白色墙面没有任何装饰,显得简洁而流畅,与周围悠悠小河青青草坪的美丽洲公园相映成趣。

从2005年3月破土动工,时隔3年半,我们终于得以缓缓迈入这个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浙江省唯一专题博物院。

博物院有三个展厅。

从施昕更先生试掘良渚、到苏秉琦先生感叹“古杭州”,再到良渚古城发现,古墙古城门的复原,70年的良渚文明考古历程,在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雕像,一块块足以乱真的仿制还原品中,得到了如实再现。

导游**告诉我们,第一个展厅就叫“发现求真”,反山王陵突破性的发现,瑶山遗址、汇观山遗址的发掘,莫角山宫殿大型喷画这些文字与实物的结合就足以让你的考古知识翻番增长了。

在即将离开第一展厅的时候,你还可以在体验教室亲身感受一下考古的乐趣,跟着投影仪的显示,一步步的选择工具、挖掘地点、挖掘方法,放**般,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完成一次考古之旅。

第一展厅与第二展厅“良渚古国”之间用了一段复制的古城墙衔接,它提前告诉你,我们将进入的是一个雄伟的古城。

因为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这个古国活灵活现。

瞧,有人纺织有人木作,有人制陶有人制玉,有人站在高地营建宫殿,有人顶着风雨在拉纤你仿似看到五千年前先人的生产与生活。

走在曲折的木桥上,你甚至可以俯下身来与他们窃窃私语。

数虎图像制作的良渚博物院中虚拟捕鱼项目

走吧,前面还有呢。

记得最早提起良渚,我的脑海中浮现的就是玉琮、玉壁。

而今,一走进第三展厅“良渚文明”,我们的眼睛顿时不够使了,难怪都说良渚文明以玉为特征,钺璧琮精品的陈列,墓葬中等级培植陈列等美仑美涣的古良渚玉器带你走进的完全是另一个奇妙的世界。

最后,你还可以看一场四维**——《古国惊梦》。

仅40个座位的展厅具有喷水、喷气、振动、音响等体验功能,是杭州目前唯一的三自由度立体**和特技影院相结合的新型影视产品。

你会随着主人公梦回良渚古国,亲身领略当时的风土人情,感受风暴、雷电、下雨、撞击、水雾等感官效果。

票大人20元,小孩10元

我想补充的一点是,这样的博物院,不仅成人会受益匪浅,孩子们也可以通过“骑乘飞鸟”、“火眼金睛”、“寻找者”、“拼图游戏”等趣味性互动游戏找到乐趣,你还可以自己动手搭建、拼接、制作各种良渚文化发现的仿制文物哦。

据悉,博物院开放时间为周二到周日(周一休馆维护),时间为9:00~17:00,免门票。

你可以通过莫干山路、新老104国道、绕城北线等到达。

经过两年多的等待,总投资一亿多元的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终于大功告成,将在国庆前向公众免费开放。

这是一方来自远古的良渚天地,生活、文明、考古关于良渚的种种奥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这又是一个最最现代的文化场所,咖啡馆、育婴室时尚新鲜人,也不怕在这里找不到乐趣。

所以,这个国庆节,喜欢追求品位的你,可以试着返回5000年前,来体验一把良渚人的生活情致与远古文明;而热衷轧闹猛的你,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一下一流的现代化博物馆。

●温馨提醒

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怎么走?

公交:华浙广场乘坐K348路公交到良化站下车;和睦新村乘坐313路公交到良化站下车。

自驾:沿莫干山路北上,过104国道大转盘;经上塘高架上绕城公路,在良渚道口下,再经104国道,车程约30分钟。

新馆正在进行最后冲刺

良渚博物馆新馆距离老馆很近,沿莫干山路北上,过104国道大转盘,很快就能看到现代大气的新馆建筑。

进入开馆倒计时的这几天,新馆内外都在进行最后“冲刺”——馆外,一排排优雅的翠竹正在“各就各位”,瓷砖们只待扫去最后一层灰,就能露出光洁的面容;馆内奔忙的人就更多了,三步一个的保安把宝贝们看得严严实实,清洁工人正使劲把展柜抹得锃亮。

此时此刻,馆内神秘的“良渚世界”,显然更有魅力。

开阔幽静的回廊里,碧绿的水池映照着头顶一方蓝天。

一扇扇高如城墙的深棕色大木门,“吱呀”一声,悠然开启,就好像开启了一道通往远古的岁月之门——

步入高达10多米的“良渚古国”展厅,一个小小世界悠然走来。

蓝天、绿地、犁耕、捕鱼、纺织处处都是撩人的盎然生机。

负重的农家夫妇在田间耕作,由灯光和音响营造的“甘霖”簌簌落下,在田地里溅起点点泥浆;渔家夫妇用竹筐装起收获,孩子则和大闸蟹玩得正欢

从良渚古城考古现场直接“揭取”的古城墙嵌在仿制的城墙中,还弥漫着淡淡的黄土气息。

古城墙一侧延伸开来的,是一幅描摹“莫角山营建”的巨幅油画:成百上千个工匠 着上身,在旷野中劳作;不远处的炊烟袅袅中,依稀可见正在营建中的古城。

镇馆之宝即将揭开面纱

而“良渚文明”展厅则是一个宝库。

目前,良渚文化博物馆老馆已经关闭,不少展品都已经迁往新馆。

粗略地算一算,新馆目前的展品已经达到千余件,最重磅的都在这里。

来到新馆,一定不能错过良渚文化博物馆一直珍藏的镇馆之宝——“刻符玉璧”。

在国内,刻符玉璧一共只有三件,另外两件分别在上海博物馆和浙江博物馆。

此前这件宝贝一直深藏库房从未现身,所以,国庆节算是它的“处女秀”。

为了保持镇馆之宝的神秘感,展厅边柜上的家伙差不多都上齐了,但刻符玉璧却迟迟不肯亮相。

“考虑到保卫等因素,刻符玉璧专门等到最后才摆上。

”保安向记者解释道。

除了镇馆之宝的首次亮相,相比老馆,新馆还增加了很多玉器、陶器、石器、漆器、木器、墓葬等藏品。

与许多博物馆的简单陈设不同,这里的展品搭配了详尽的图示、文字,藏品在哪里出土,有什么来历,全都一目了然。

比如说,反山墓地14号墓出土的玉陵展示中,就专门提到了“良渚社会玉礼制”——早在5000年前,擅长制玉的良渚人就懂得用玉制礼器来区分贵族与平民阶级。

为妈妈游客设立育婴室

作为我省目前建设最新、设施最高档的博物馆之一,在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里,可以发现很多不一般的细节。

比如说,这里指示牌和标识分别使用了中、英、韩、日四种语言,老外来到这里,也不会迷路。

而对中国观众而言,最贴心的要数一些人性化的设计。

尽管起伏转陈,但在任何展厅都找不到一个阶梯,这里的上下过渡使用的都是缓坡。

工作人员说,那是因为担心展厅灯光较暗,使用阶梯容易让观众绊倒。

新馆还专门为带着孩子来观展的年轻妈妈设立了一间育婴室。

这间育婴室约20平方米大小,里边摆放着沙发和凳子。

这是新馆力求人性化的标志——考虑到一些妈妈带着孩子来看展览,在公共场合换尿布、喂奶实在是不方便,有这样一个独立的空间就舒服多了。

而因为展厅里不允许吃东西,喝饮料,新馆里特别安排了一个小小咖啡馆,逛得累了,还可以在这里喝喝咖啡、看看书。

从杭州市中心向西北约13公里便是余杭区良渚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却拥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良渚:美丽的水中小洲,“美丽洲”。

1936年良渚人施昕更先生的一个发现,让这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熟知,良渚亦从此声名远播。

良渚博物院详细资料大全

良渚博物院,其前身是1994年由 题写馆名并开馆的良渚文化博物馆,位于余杭区良渚镇美丽洲公园,新展览馆在2005年3月动工建设,2008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良渚文化专题类的考古学文化博物院。良渚博物院的建筑设计出自英国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之手,外观粗犷、大气,灰白色墙面没有任何装饰,显得简洁而流畅,与周围悠悠小河青青草坪的美丽洲公园相映成趣。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良渚博物院类别 :历史类,文化类地点 :余杭区良渚镇美丽洲公园竣工时间 :2008年9月29日开放时间 :9:00-17:00(16:3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法定假日除外。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景点美图,简介,建筑布局,前厅,第一展厅,第二展厅,第三展厅,尾厅,馆藏文物,瑶山玉牌饰,瑶山玉匙,瑶山珠串,瑶山玉匕形器,考古科研,所获荣誉,参观信息,简介博物院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3个常规展厅、1个临时展厅以及文物专用库房和为公众开放的休闲场所等功能区块。良渚博物馆建筑,以“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由不完全平行的四个长条形建筑组成,被称为“收藏珍宝的盒子”。整个建筑凸显简约、粗犷、厚重、大气的特征,注重景观与自然的结合,在依山傍水、野草凄凄的景致中,置于蓝天白云间,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和。建筑外墙全部用黄洞石砌成,远看犹如玉质般浑然一体。院内穿插设计了三个天井式主题庭院,运用中国园林建筑的元素,点缀美人靠等建筑小品。 良渚博物馆基本展览总主题为“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突出展示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类或同时期文明中的地位。展览设计理念是:雍容华贵、高雅亲和。展览力求创新陈列理念、合理运用先进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化解良渚文化的专业元素,使博物院成为一座可观、可学、可触、可玩的平民化博物馆。在三个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展厅中,分别陈列“发现求真”、“良渚古国”和“良渚文明”三大内容,另外在第一展厅和第三展厅中分隔出前厅和尾厅,作为导引和结束。建筑布局前厅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杭州的建城史提前了三千年,因此,前厅的立意:站在杭州看良渚,采取立体接平面的展览形式,突显良渚古城、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等重要遗址和“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现代杭州的时空关系。前厅第一展厅该展厅以“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地圣”为传播主题。展现从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到2007年确立良渚文明约七十年间,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创新和研究创新的历程。目的是引领大家切身感受考古学家认识良渚遗址、命名良渚文化、确立良渚文明的考古历程。发现求真这里是惊世王陵发掘场景,采用大型墓葬背景画、视频解读、考古发掘现场复原、考古资料和工具的实物展示组合而成的方式,全方位解读反山墓地的王陵气势和至尊地位。 良渚文化的前身是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它们一脉相承,分布在太湖周围,成为长江下游最著名的考古文化区域。第二展厅活灵活现的良渚先民劳作场景、实地揭取得良渚古城墙剖面、反映莫角山建设的大型油画,运用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全景式复原和再现良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示五千年前良渚古国的灿烂与辉煌。良渚古国良渚时期的农业生产率比崧泽、马家浜时期有很大提高 ,使用犁耕,也暗示良渚时期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除了水稻,良渚人还以家畜饲养为主,渔猎活动为辅获取肉食资源。 农业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以制陶业、玉石业、木作业为代表的各种专门手工业者。劳动分工的复杂化,分化出脑力劳动阶层与体力劳动阶层,成为良渚文明形成的重要前提。 莫角山宫殿建设工程的大型油画。油画高66米,长35米,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着力展现良渚先民建设莫角山工程的宏伟场景。第三展厅本展厅的陈列设计以器物和重要遗迹为核心,实际上是良渚博物院收藏的遗存精华所在,重点是以琮、璧、钺等大量良渚时期的精品玉器为核心,充分彰显以玉为特征的良渚文明在中国和世界同时期或同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良渚文明尾厅五千年前的良渚繁华融入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一方古国与一代都城却都长埋于地下。考古学家们求索七十寒暑,带领我们穿越时间隧道,欣赏了祖先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感叹之际,我们仍有太多的谜团需要破解;游览之余,我们的保护行动依旧任重而道远。 这里是“骑乘飞鸟,遨游良渚遗址”互动项目,我们可以驾坐在飞鸟上,从良渚庙前遗址的村落一路飞行到良渚莫角山都城,领略5000年前良渚古国的人情风貌。馆藏文物瑶山M7:34玉琮:高44、射径75、孔径64厘米 。 有大块的红褐色瑕斑。中空矮柱状体,内孔壁略弧凸,外表呈弧边方形。4个角的凸块以转角为中轴,琢刻神兽纹。每个凸面仅刻一组纹饰。顶端饰2组弦纹带,象征羽冠,眼眶凸起呈椭圆形,两眼间有扇面形的额,鼻扁宽并前突。图纹左右下角均刻弧线,意为脸庞。玉琮瑶山玉牌饰瑶山M7:55玉牌饰:宽7、高39、厚042厘米。牌饰器形平面略呈三角形,底端尖弧。整器采用透雕和阴线刻技法,为神兽纹。两角各对钻1个圆孔为眼,眼两侧以线切割法锼扩成弧边三角形的镂孔,组成眼眶及眼睑,边周再用阴刻线勾勒。两眼之间的额头有不规则的长条形镂孔,鼻孔为阴刻的卷云纹。鼻下端弧边十字镂孔,似是嘴。眼眶以下的两侧各有1个锯齿状突起,颇似蛙爪,十字镂孔及其两侧的形态更似蛙的后腿,整器又如变形的伏蛙。 瑶山三叉形器 瑶山M7:26玉三叉形器:高48、宽85、厚08厘米 。三叉形器有**瑕斑。左右两叉平齐,中叉较低,且有竖向直孔一个。一面刻纹,另一面面光素。左右两叉均刻侧面相向的神人头像,神人头戴羽冠,方形脸庞,单圈眼,嘴内阴线刻上下两排整齐的牙齿。中叉上端饰五组直向羽状纹,表示羽冠,以此象征正面神人像;下端阴线刻兽面纹,有象征性的圆眼、狮鼻和獠牙。是神人和兽面的另一种组合形式。瑶山玉匙瑶山玉匙:宽184-352、厚047厘米。玉匙白玉,仅残存柄部和勺部边缘。器扁平,侧视微凹弧。柄端略呈梯形,上有椭圆形穿孔,凹面阴刻神兽纹。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围绕穿孔阴刻卷云纹。上部图纹残损,可见1个椭圆形眼,另一眼残。其间为卷云纹组成的鼻,鼻梁竖直,鼻翼阔。横扁嘴,嘴内伸出4枚獠牙,其中内侧2枚朝上,外侧2枚冲下,内侧2枚之间还有1枚冲下的尖牙。瑶山珠串瑶山M7:136珠串:由170件单件珠组成。有灰、褐色瑕斑。腰鼓形,大小不一。珠串瑶山玉匕形器瑶山玉匕形器:器宽255-315、厚05-063厘米。匕形器白玉,断成三截,一端残,部分边缘有破损。整体为扁宽条形,侧视呈弯弧状,柄端有一扁圆形穿孔。柄端内凹面琢刻方框,内刻卷云纹。凸面近器端钻扁圆形孔。器端一侧琢刻凹缺,形似冠形器顶端凹缺之一半。考古科研1936年 西湖博物馆施昕更(1912~1939,良渚遗址最主要发现者之一)在良渚镇发现黑陶遗址,在良渚棋盘坟、荀山周围、长命桥以及钟家村等地进行三次试掘,发现良渚横圩里、金家弄、茅庵前、朱村兜等十余处遗址,出土大量黑陶与石器。良渚博物院1937年 西湖博物馆何天行出版《杭县良渚镇之石器玉黑陶》,认为良渚出土黑陶器皿上的刻纹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1938年 施昕更编著《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出版,是有关良渚文化的第一份考古报告。 1939年 梁思永在《第六届太平洋学术会志》第四辑发表〈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一文,认为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区、豫北区和杭州湾区,指出杭州湾区的良渚遗址「显示出不可忽视的确定的地域差异异于其它两区」。 1955年 良渚镇朱村兜村民在长坟挖水塘时发现大量黑陶,浙江省文管会闻讯会同浙江省博进行小规模抢救性发掘,获得大量黑陶等遗物。 1957年 浙江吴兴邱城遗址500平方米中,发现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和青铜时代吴越文化遗存四迭压层。 1959年 夏鼐在长江流域规画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 1961年 浙江省将良渚遗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 对安溪苏家村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发现了良渚文化的堆积。同时还调查发现黄泥口、扁担山等遗址。 1972年 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第一次发掘,共550平方米,发现马家浜早晚期、崧泽早晚期、良渚早晚期和几何印纹陶遗存四大阶段七个石器的地层迭压关系和丰富遗物,是太湖流域古文化序列中一处最典型的遗址。 1973年 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第二次发掘,在良渚文化晚期文化层中发现198号墓,出土大量玉器、陶器,是科学发掘发现的第一座良渚文化玉敛葬大墓。 1979年 江苏武进寺墩遗址第一次发掘,出土大量玉器,是一处良渚文化显贵墓地。 1980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持续在良渚地区进行大量考古工作。 1981年 吴家埠遗址发掘,发掘面积约1,300多平方米,发现了马家浜、崧泽与良渚文化三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共清理马家浜文化墓葬八座,良渚文化与崧泽文化墓葬20座,出土大量陶器、石器和玉器。是良渚遗址群内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且证明遗址群范围内除了良渚文化遗址,还有更早的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遗址存在。 1982年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在溧阳发现透闪石软玉矿床,经鉴定确认天目山余脉宜溧山地系良渚文化玉料产地。 1983年 上海青浦福泉山第二次发掘,发现六座随葬成组玉器、精细陶器的良渚文化大墓,埋葬在人工堆筑的土山上。福泉山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7000年历史各时期文化迭压遗存,含有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与战国时代遗存,被誉为「上海的发祥地」。 1984年 对良渚镇的河口埭、水口头、莫家里、唐家头四处地点进行试掘,均发现良渚文化堆积。朱村斗的西北部和荀山东部都发现新的遗址。 1985年 太湖流域六市博物馆举办「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古文化联展」,并召集学术讨论会。 1986年 浙江省考古所对位于良渚长命乡雉山村的反山进行了有计画的发掘,在主墩西侧抢救性发掘66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大型墓葬11座,出土玉、石、陶、象牙、涂朱嵌玉、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一千二百余件(组)。出土占随葬品多数的玉器种类丰富,制作精良,雕琢大量神 面纹。是浙江首次发掘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大墓,且首次发现良渚文化完整的神徽图案。反山墓地是迄今发现等级最高良渚文化显贵者墓地。 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发起的「纪念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杭州举行。 1987年 在瑶山首次发现良渚文化祭坛遗迹,并清理良渚文化高等级大墓11座,出土玉器数千件。反山和瑶山的发掘被评为中国「七五」期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对莫角山遗址东南部进行发掘,发现大量块状红烧土和草木灰的废弃堆积,以及一座打破堆积的良渚文化小墓,确认为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大型建筑遗址,学界认为此处疑为良渚文化中心所在。 1988年 分别发掘浙江省海宁坟桥遗址、郜家岭遗址、荷叶地遗址,上海金山亭林遗址和宁波慈湖遗址。荷叶地遗址9号墓出土石犁为良渚文化墓葬中首次发现。并首次发现圆丘形祭坛形式,此墓地的发掘提出了良渚文化中等级墓地的概念。 1989年 分别发掘江苏吴江龙南遗址、新沂花厅遗址,浙江余杭庙前遗址、嘉兴大坟遗址,上海松江姚家圈遗址等。姚家圈遗址对研究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1990年 上海博物馆举办「良渚文化展」,文物出版社出版《良渚文化玉器》,「良渚文化座谈会」在上海举行。 1991年 对瓶窑汇观山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1,600多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墓葬四座及良渚文化的祭坛一座,墓葬出土陶、玉和石器等文物173件(组)。证明了祭坛应是多重的分级式立体结构。被评为当年度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2年 良渚文化博物馆破土动工。发掘江苏昆山赵陵山遗址,发现一批以青少年为「杀殉」牺牲及人殉现象的良渚文化墓葬。其中77号墓主,随葬玉器125件,另有大量陶器、石器,作工极为精巧。此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时期的社会现象有重要意义,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 1993年分别发掘浙江余杭横山村、安溪梅园里遗址,浙江海宁大坟墩遗址。 1994年 1994年发掘瓶窑花园里遗址,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石构建筑基址。 中国国家文物局将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荐为「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良渚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 1995年 1995年发掘江苏阜宁陆庄遗址、昆山赵陵山遗址。 1996年 中国国务院批准良渚遗址(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汇观山、莫角山遗址的发掘被评为「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9年 以汇观山为试点对良渚开始实施遗址保护和展示方案。同时,对汇观山遗址进行进一步发掘,从而对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的建设过程和规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2000——2001年 对浙江余杭瓶窑文家山遗址、杜山遗址及仲家山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总计约1,300平方米。在文家山遗址发现良渚文化大中型墓葬18座;在仲家山遗址发现良渚文化墓葬四座,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 2003——2005年 对浙江余杭区家山遗址进行三次发掘,总计揭露面积2,60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66座、大型灰沟二条、木构埠头及码头遗迹一处、灰坑三个、房址一处,出土玉、石、陶、木、骨等各类遗物一千多件,尤其以觚为特色的漆木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保存良好。其中椭圆形筒形漆器等为首次发现。 2004年 对浙江余杭横圩里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20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26座、房址二处、大型灰沟二条,出土各类遗物四百多件,其中墓地上部已遭严重破坏。 2006——2007年 以浙江余杭葡萄畈的考古发掘为契机,发现良渚古城墙。试掘和大面积钻探的结果初步显示,良渚古城墙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周长6,000~7,000米。良渚古城墙的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其上再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而成,底部宽度约40~60米。城墙保存较好的地段其高度约4米。如此规模和经营考究的遗址,在整个良渚文化范围内十分罕见,证明此处应是良渚文化某个时期或某个区域的中心都城所在。 2008年 良渚古城考古发现获评2007年度中国考古十大发现。10月1日,良渚博物院建成开放。所获荣誉1996年 浙江省文明博物院。 1998年 余杭区青年文明号、杭州市青年文明号。 2000年 余杭区巾帼文明示范岗、浙江省青年文明号。 2005年 浙江省治安安全示范单位、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展示创意奖、浙江省杰出青年文明号、杭州市文物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 全国青年文明号。 2007年 杭州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余杭十佳风景旅游景点、余杭区关心支持少先队员工作先进集体。参观信息乘372路、389路至良渚博物院站;乘b支8路至良渚博物院正门站下车即是。

良渚博物馆怎么预约

良渚博物馆预约流程如下良渚博物馆

第一步:微信搜索并打开“良渚古城”小程序;

第二步:点击“预约购票”;

第三步:选择“良渚博物院”良渚博物馆,点击“票务预约”;

第四步:选择日期以及需要预定良渚博物馆的门票数量;

第五步:添加预约参观游客良渚博物馆的信息;

第六步:填写完相应信息后点击“去下单”即可。

简介:

良渚博物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良渚博物馆的考古遗址博物馆。2005年3月破土动工,2008年10月对外开放。2017年8月,根据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最新考古成果,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升级,于2018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

博物院总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由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戴卫·奇普菲尔德设计。博物院常规展览面积4000余平方米,分为3个展厅。常规展览的主题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展览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良渚 文化系 自者文化是位于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的支重要的新石代晚期 其中国南方首次发现的史前文化。琢玉:用玉是良渚文化的重 文化,因1936年最早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持征,其玉器数量多,举世无双。良渚文化的中心在江南的太湖周围地区,影响很大,南到岭南地区,西抵巴蜀地区,北及黄河流域,幅射面积达大半个中国。在夏商文化中含有较多良渚文化成分,良渚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影响深远。良渚文化玉敛葬。用大量壁琮玉器陪葬的墓称玉敛葬。中国最早的玉敛葬出现在良渚文化中,且数量很多,几乎每一个中心聚落,都有规模较大的玉敛葬。1982 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三号良渚文化大墓出土玉器是大量的璧琮玉器排列在人体周围,玉琮在上,玉璧在下,陶器则排列在次要位置。可以看出,这是经过一番考虑后而安排的,很有规律。有些学者指出它的特殊含义,认为与古代璧琮祭祀天地有关。此墓出土的大件璧琮玉器就多达100余件。1986年浙江省余杭县12号墓出土的玉琮,是举世闻名的“玉琮王”。呈嫩白色略偏浅黄,一侧有紫红色不规则瑕斑,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重65公斤。玉琮的四面布满了纹饰。在四个正面的凹槽内上下各-组“人兽复合像”,共八组。复合像的脸面呈倒梯形,重圈眼,宽鼻,阔嘴,头上戴冠,冠的上层刻放射性羽毛纹,内层为帽,并刻卷云纹的冠,脸和冠帽均是微凸的浅浮雕。双手叉腰,作蹲踞状,脚为三爪的鸟足,四肢均是阴纹刻线。“人 兽复合像”的胸腹部以浅浮雕突出威严的“ 兽面纹”。“兽面纹”眼眶间有短桥相连,阔嘴中以小三角表示牙齿,两侧外生两对獠牙。饰纹区在琮的四角,它的四槽将各个角分成 以M师中舶线向两侧限开,四角相网,左右对称, 三道横制 相等的四节。四节中若从上往下数,其中第二第四节的形式为“人曾复合像”胸腹间的“兽面纹”前第三节为前述“人曾复合纹”的脸面和冠的简化形象:推省去了鼻和细密的卷云纹,并在两侧各增加一鸟纹图。 “玉 惊之王”极有可能象征天地的综合体,其间活动着的鸟和可来往于天地间的神,是良渚文化先民天地观生存观的具体反映。

        良渚文化玉整的出土数量非常可观,大大超过了琮,形成了该文化的特色之一。1982 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墓葬出土的玉壁,为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壁。玉料呈青灰色,有云母片杂质。体圆形,中心有一两面穿圆孔,通体磨光,光素无纹,直径267厘米,厚1厘米。据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情况,一是璧多垫在人体身下和铺在人身上,有一种保护人体的含义。这类璧形制圆整,两面平滑,钻孔对直,整体经过抛光,精工制作而成。二是成堆放置在墓坑后部,往往厚薄不均匀,边缘不圆整,有的器面有切割错位留下的高低台阶,似乎专为葬礼仓促制成。除了琮、璧之外,良渚文化玉器的种类很多,有环、镯、珠、坠、瑗、膀、蛙、蝉、斧等,其中,玉蛙、镂空膀、蝶形器、兽面纹琮形坠、项饰、柱形饰、方柱形尖状器等,都很有风采,是良渚玉器的典型代表。

        良诸玉器的玉材大多是阳起石、透闪石,也有少数的蛇纹石。阳起石和透闪石矿物组成的玉石就是“软石”,如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墨玉等,大部分质料是相当好的,说明当 时人们对玉的识别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良渚古玉的仿制品,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北京故官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 神人善面纹良诸式玉琮。明清以降,仿古之风尤盛,但对于良渚玉器的年代认识仍很模糊,因而仿制品无论造型、纹饰,还是制作工艺,都缺乏新石器时代玉器的特征,破绽明显,不难甄别。VW:GGGQTC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江苏草鞋山、张棱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考古发掘,不仅扭转了人们对良渚玉器制作年代的认识,而且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最近十多年来,大量的良渚玉器流入海内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但是,流散海内外的良渚玉器更多的是新近仿制的赝品。实际上,由于高利所趋,早在十多年前,江浙地区就已经出现仿制良渚玉器的私人作坊。近两年来,随着仿制品的热销,私人作坊的发展也极迅速。在去年春季的旺销高潮中,不少作坊日夜开工,宛如服装加工厂赶制订货。赶制出来的玉器,大部分销往香港、日本等地。所以海内外个人收藏家手中的良渚玉器大多存在着良莠不齐,真赝皆备的情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684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