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
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作发展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
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
扩展资料:
艺术价值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玉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清代玉器的品种和数量很多,以陈设品和佩饰最多,也最为精美。陈设品有仿青铜器的仿古器皿,还有各种寓意吉祥的动物造型。
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子、浮雕图画式的玉屏风等等。玉佩饰的种类更是非常的丰富。此外还有各种玉质的实用器皿、文房用品。
清代玉器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
清代玉器中有不少大型的观赏性“玉山”,以山水画为蓝本,就地取材,加以设计制作。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如“桐荫仕女图”,作者利用玉的白色和红色,巧妙的琢制成茂密的树木,假山和石桌石凳,很有江南庭院的诗意。
-清代玉器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并不止其在矿物学上的意义。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
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造型美雕琢美的工艺、社会诸因素。由于历代玉材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竞相争艳。
一、史前时代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以太湖流域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诸多神秘的色彩。
二、先秦时代
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彞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最令人叹服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进,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大量龙、凤、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出现了隐起的谷纹,附以镂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和而又和谐。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具剑),是这时新出现的玉器。春秋、战国迄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当时,带有政治、道德与迷信色彩的成组配列玉器盛行,称为组玉,玉璧、玉环、玉龙、玉璜、玉管等皆成为组玉的一部分。根据近年的考古发掘,关于各类组玉的组合形式与《三礼》所记的玉器制度,多有不符,因此,尚需从古代社会礼仪制度、习俗规范等方面,探索有关组玉的种种问题。汉代玉器引人重视的,是不断有金缕、银缕玉衣出土,生活用玉大量制作。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此时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三、秦汉时代
秦代出土秦玉寥寥可数。秦玉艺术面貌还有赖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
汉代玉器继承战国玉雕的精华,继续有所发展,并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汉代玉器可分为礼玉、葬玉、饰玉、陈设玉四大类,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
汉代葬玉很多,但工艺不平不高。反映汉代玉器工艺水平的是陈设玉。这些写实主义的陈设玉有玉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多为圆雕或高浮雕作品,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艺术风格。汉皇室装饰玉有衰落的趋势,多见小型的心形玉佩、玉刚卯、玉觿等。近年,偏居岭南的汉代南越王国出土大批装饰玉,以龙虎并体玉带钩、镂空龙凤纹玉套环最为精美,堪称稀世珍宝。东汉时,阴线刻纹又复苏盛行,绘画趣味有所加强。
四、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
在中国玉器工艺史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高度发达的汉唐玉雕间的低潮,出土玉器极少,而且都具汉代遗韵,有所创新者,唯有玉环和玉盏。究其原委,当时不爱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觅玉、吃玉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早期玉器的美术价值的礼仪观念,这时消失殆尽。
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静训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盏,琢磨精细,质地温润,光泽柔和,金玉互为衬托,富丽高雅。
唐代玉器数量虽不多,但所见玉器件件都是珍品,碾琢工艺极佳。唐代玉匠从绘画、雕塑及西域艺术中汲取艺术营养;琢磨出具有盛唐风格的玉器。八瓣花纹玉杯,兽首形玛瑙杯,既是唐代玉雕艺术的真实写照,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五、宋元时代
公元960至1234年的274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宋、辽、金的对峙分裂时期。宋代承五代大乱之余,虽不是一个强盛的王朝,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一个重要时期。宋、辽、金既互相挞伐又互通贸易,经济、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艺术共同繁荣。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金石学的兴起,工笔绘画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写实主义和世俗化的倾向,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宋、辽、金玉器实用装饰玉占重要地位,"礼"性大减,"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现实生活。南宋的玉荷叶杯,北宋的花形镂雕玉佩,女真、契丹的"春水玉"、"秋山玉",是代表这一时期琢玉水平的佳作。
元代玉器承延宋、金时期的艺术风格,采取起突手法,其典型器物是渎山大玉海,随形施艺,海神兽畅游于惊涛骇浪之中,颇具元人雄健豪迈之气魄。
六、明清时代
明清时期是中国玉器的鼎盛时期,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爱玉成风,乾隆皇帝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提倡,并试图从理论上为他爱玉如命寻找依据。定陵出土的明代玉玺、清代的菊瓣形玉盘、桐荫仕女图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时民间玉肆十分兴隆,苏州专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明清玉器千姿百态,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层出不穷。
明清玉器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表现手法,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琢玉工艺,融合贯通,综合应用,使其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玉器风格基本继承两汉传统,但实物流传甚少,墓葬出土数亦不多。宋、明时期,玉器制作以生活使用器皿为多,其中仿古之作十分发达。清代为玉器制作的振兴时期,当时,经济繁荣,宫廷手工艺与民间手工艺都已经有较大的发展。
七、结语
中国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自新石器时代绵七千年经久不衰者,是玉器;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者,也是玉器。玉已深深地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俗之中,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能替代的作用,并打上了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价值的烙印,蒙上了一层使人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
东汉袁康撰《越绝书》,书中记风胡子语,将人类使用的工具分为石、玉、铜、铁4个阶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际发展的程序。当前,已有人根据考古中的玉器遗存,认为距今约四千至五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玉器已彻底脱离石器,不仅是当时人们财富与权力的象征,而且还是人们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兵器乃至宗教礼器的主要材料品种之一,因而提出了"玉器时代"的命题。当时的玉簪、玉环、玉璜、玉块一类是装饰用玉,为人所共知;而玉龙、玉鸟等可能为图腾神物,玉琮、玉璧等为宗庙礼器,具有宗教或权力的象征意义。在良渚文化遗址中,随葬玉璧、玉琮等礼器的墓主,应是有特殊地位的人物。红山文化的动物群玉雕,有龙、鸟、虎、龟、蝉、狗、蚕、鱼等,与商代玉器的主要题材相同,而与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如玉琮、玉璧、玉璜、玉块等,显系两个系统。但良渚文化的玉器群,同样在商、周得到继承和发展。如前面提到的玉璧、玉琮等,亦属商、周宗庙的礼器。
清康熙时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帝入交趾,开通了缅甸翡翠进入中原的路线。乾隆时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运进内地,促进了玉器工艺迅速发展。
乾隆、嘉庆年间是清玉的昌盛期。这时宫廷玉器充斥各个殿堂,各主要大城市玉肆十分兴旺。民间观玉赏玉之风兴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广泛,品类齐全。清代玉器的品种和数量很多,以陈设品和佩饰最多,也最为精美。新增的品种有山水、玉山子、浮雕图画式的玉屏风等;玉佩饰的种类更是非常丰富。
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有的碾琢细致,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
翡翠自清代传入我国后便一统玉器天下,并被称之为“帝王玉”,其地位凌驾于各种宝玉之上。翠玉材质与白菜造型始风行于清代,宫廷作坊中的工匠,或是制作翠玉白菜的玉匠,发挥创意、巧艺,为顺应皇帝的喜好而创作了传世不朽的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高507厘米,是一块难得的翡翠美玉。这棵翠玉白菜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由整块半白半绿的翠玉、运用玉料自然的色泽颁布雕刻而成。绿处雕琢菜叶,白处雕琢菜帮。
在绿色最浓之处,还有两只昆虫,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菜叶自然翻卷,筋脉分明。螽斯俗名“纺织娘”或“蝈蝈儿”,这种昆虫善于鸣叫,繁殖力很强,也是祝福他人多子多孙的意思。
白菜寓意清清白白;谐音“百财”;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清代玉产地主要有宫廷、苏州、扬州,呈三足鼎立趋势,各具特色。造办处玉作,体现皇帝旨意;苏州玉器,以精巧见长,赫赫有名的陆子刚、郭志通,均出身于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
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专诸巷玉器娇嫩细腻,平面镂刻是专诸玉作的一大特色,而其薄胎玉器,技艺更胜一筹。苏州玉雕以小巧玲珑见长,扬州则以大取胜,玉如意、玉山子是扬州玉雕业的著名产品。扬州玉山子特色明显,玉匠善把绘画技法与玉雕技法融会贯通,注意形象的准确刻画和内容情节的描述,讲究构图透视效果。
扬州玉作发展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玉山即其代表作。
“大禹治水”玉山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件重要的玉器,是我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清朝乾隆年间,新疆和田地区的密勒塔山中发现了一块重达6吨多的特大玉石。这块大玉石色泽青绿,光洁滋润,柔和如脂,是一块天赐的奇石。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乾隆皇帝闻听之后大喜,他决定将这块稀世宝玉雕琢成奇绝之珍。
乾隆喜爱书法绘画。他对宋人所画的《大禹治水图》更是爱不释手,但由于年代久远,这幅画已经破损褪色了,而年过六旬的乾隆,产生了把自己比作大禹的想法,于是下旨把这块特大玉石雕刻成大禹治水图,一方面为了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显示自己效法先王,功绩卓著,以求千古留名。
“大禹治水”玉山工程浩大,费时费工。玉样从新疆运到北京历时3年多,在宫内先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画了4张图样,随后又制成蜡样,送乾隆阅示批准,随即发送扬州,因担心扬州天热,恐日久蜡样熔化,又照蜡样刻成木样,由苏扬匠师历6年琢成。
“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重达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玉山置于嵌金丝的褐色铜座上,以名贵青白二色和田玉精心雕造而成。青白玉的晶莹光泽与雕琢古朴的青褐色铜座相搭配,更显得雍容华贵,相映生辉。整块玉石被通体雕刻成山峰状,就好像是矗立在黄河中的一座大山。玉山上雕刻有山峰、小溪、瀑布以及人物等多种题材,匠师以写实的剔地起突工艺技法,将这些题材与材料的原有形状巧妙地结合起来。只见大山间重峦叠嶂,峭壁峥嵘,漫山遍野密布着苍松翠柏,在悬崖峭壁间,聚集着成群结队的治水大军,他们或是开山凿石,或是抬土运石。
在开岩者当中,可以看到治水大军的指挥者大禹的身影。作品生动传神,完美地再现了当年大禹率领民众开山引水的壮观场面。
在山巅浮云处,还雕成一个金神带着几个雷公模样的鬼怪,仿佛在开山爆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玉山运达北京后,择地安放,刻字钤印,又用两年功夫,颇费周折,才大功告成。它的正面钤刻乾隆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方还有长篇御制诗及注文,可见乾隆对此作品何等骄傲,何等珍视,把它当作自己一生的总结。
清代玉器中有很多大型的观赏性“玉山”,以山水画为蓝本,就地取材,加以设计制作。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如“桐荫仕女图”,作者利用玉的白色和红色,巧妙地琢制成茂密的树木、假山和石桌石凳,很有江南庭院的诗意。在圆明园也发现有玉山子,宽31厘米,高26厘米,青玉质,青绿色间夹有**皮绺。以浮雕、透雕双勾技法琢刻出穿行于陡峭山崖间的仙翁,手持藤杖,宽衣大袖,长须齐胸,神采飘逸,一童子手攀枝条在前引路,一童子身背小筐,紧随仙人,整器系子玉整雕,借用我国传统绘画中的远山近景技法巧妙地融合在玉雕创作中。
乾隆时所称的痕都斯坦玉器是具有阿拉伯风格的莫卧儿王朝玉器,乾隆中晚期时已大量进入内廷,得到乾隆的喜爱,其风格波及北京、苏州、扬州等玉肆。
新疆维吾尔族玉器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宫廷玉器和痕都斯坦玉器不同,虽属阿拉伯风格,但器形、纹饰均较单纯,光素器较多,不重磨工。
清代玉器无论是在品种数量和制造工艺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并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技术特色的“南玉”、“北玉”制玉中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