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皇帝用的印叫作:玺

为什么古代皇帝用的印叫作:玺,第1张

“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不过这“玺”的写法或为[金尔]、或为[土尔],因材料为铜、土不同而名。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一系列等级制度,在少府中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制度的“符节令丞”。当时规定皇帝独称“玺”(从这时[金尔]都写作“玺”),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称“印”,且不能用玉。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宽,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在古战国时期的官印印章来看,都只是书写其官职,并未出现“玺”或“印”之称,当然这在秦以前是应用比较普遍。但随着始皇帝的改革,如“朕”仅为皇帝专用,“玺”为皇帝印章。自此延承至后代王朝。

印章艺术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自战国以来,印章的名称几经演变,因时而异,各朝代的称呼各不相同,以下作简要介绍:

“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不论官印、私印都一概称作“玺”。不过,古代的“玺”字写作“鉩”。凡印章用铜质者就从金,用土质者就从土。清代以前许多研究印章的人都还不识此字,一直到清代程瑶田作《看篆楼印谱》序时,才考释出这个“鉩”字就是“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制定一系列等级制度,在少府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制度的“符节令丞”。当时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玺”,(从这时起,“鉩”字都写作“玺”)其材料用玉,臣民的印章一律称“印”,其材料不准用玉。

但在遗存的汉印中,不是皇帝也有称“玺”的,如“皇后之玺”、“淮阳王玺”等,这是因为汉代虽然也承袭秦朝

制度,但制度已略放宽,所以诸侯王、王太后用的印也可称“玺”。据《汉官仪》说,汉代皇帝有六玺,即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都是白玉螭虎钮。据说印文是由李斯书后交玉工孙寿刻制的。

印”最早见于秦官印中,如“昌武君印”、“宜野乡印”等。昌武是位于山东掖县附近的县名,“君”是封建领主的称号。

在郡县制度时代,郡下分别设县、乡、里,这方“乡”印就是从郡县派来的小官吏的用印。按《汉旧仪》的规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称“印”。

一般姓名印都称为“私印”,在新莽私印中,也有称“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称呼历经各代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唐书·舆服志》的记载,武则天因为讨厌“玺”字与“死”同音,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就改称为“宝”。

据《大唐六典》所记,当时天子有八宝:神宝、授命宝、皇帝行宝、皇帝之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之宝、天子信宝。后来唐中宗即位,又沿用旧制称玺。唐玄宗时也称宝。

宋元明清各代,称玺、宝的都有。

汉魏的将军印一般称“章”。因军事行动而临时任命将军,在仓促间凿成的印章史称“急就章”。

由于它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凿而成,不同于铸印,故往往天趣横生,别具神韵。传世的将军印中发现有的印甚至漏刻笔划,可以想见当时军情紧急、草率刻凿的情景。官印中“太守”、“御史”也有称“章”的。

记、朱记

唐宋官印中与“印”同时存在的还有用“记”、“朱记”两个名称的。

如罗振玉《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中介绍的唐官印“大毛村记”就是。还有一方隶书唐官印“右策宁州留后朱记”,宋官印中有“建炎宿州州院朱记”、“教阅忠节第二十三指挥第三都朱记”、楷书印‘洲南渡税场记”等都可说明。

合同

在南宋发行的一种纸币(俗称会子)上,都用“合同”印,传世有一方楷书铜印“一贯背合同”就是印在纸币背面的。

关防

明代出现一种有“关防”字样的官印,如传世的“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朱关防”、“钦差督理弎省织务内官关防”。

“关防”大都是任命临时性官员的官印,用长方形半印则是为了勘合行移关防,起防止官吏预用官印在空白纸上作弊的作用。对一般官印仍称为“印”。

“关防印”的篆法十分呆板,从篆刻艺术的角度看是不足取法的。

符、契、记、信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即位于西安,国号大顺。他颁发的官印为避父讳“印家”,所以把“印”字改为“符、契、信、记”等四种名称。

“押”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元代。

它是将个人的名字画出一种类似图案的符号,以起到使人难以摹仿的作用。通常称为“押字”。

元代盛行押字的原因,是因为做官的蒙古人、色目人很多不识汉字,也不擅执笔画花押,就在象牙或木头上刻上花押来代替签字。因此,押也称作花押。

到明清时,用押的渐渐少了。传世的还有一方明崇祯皇帝用的玉押。

图书

这是图画和书籍的综合名称。相当于现在的藏书印。至今南方还有地方把印章称“图书”。

宋代开始流行,专门用来钤盖在自己收藏的图画、书籍上以表示所有权。

除上述名称外,印章还有一些通俗的称呼,如“图章”、“戳记”、“手戳”、“戳子”等,从古到今,因时而异。

古代的印玺是中国文物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收藏、鉴别、研究对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印玺包括了鸟篆、大篆、小篆等各种字体,虽然它的体积都很小,却是文物收藏的重要项目。

印玺的产生年代很难考据,普遍认为它始于三代之时。印玺的用途、形式各有不同,是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变化、发展而形成的。它最初产生于装饰作用,用玉石做成,佩戴随身,没有一定的定制;后来对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印玺的花纹、文字也就越来越复杂,个人的姓名、官衔也都成为必须的内容;随着配饰风气的增长,印玺成为一种信物,作为一种凭证的出现是到秦代的事了。到秦始皇的年代,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成“玺”,而官民成“印”。古印玺为官印或姓名印,到唐宋开始出现表字、堂号、斋名等内容。汉印的主要目的已经发展为铃盖,文字比前代有所改易,古朴典雅,有很高的艺术性。汉代印玺的使用,更加明确了级别定值,如皇太子用金印龟钮,诸侯王用金印骆钮,二千石以上官员用银印龟钮,六百石以上官员用铜印鼻钮等等;再如太子将军称作“章”,其他人员为“印”等等。六朝开始出现朱白文,产生较大的变化。唐代印章多变化创新,但许多文字偏离了六义,无古法可循。宋代崇尚纤巧,字型、印形开始出现较大的变化,异形闲章出现。元代的一些著名文人力图复古,多作朱文。明代开始有人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古代印玺,一些收藏家把收集到的古印进行拓印刊行,使古代印玺文物的收藏和研究逐步走上正轨。

印玺的名称各有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玺

三代以前诸侯大夫之印通称玺,秦始皇以后为王者独用,以后历代皇帝御玺体形、文字各有变异,但绝大部分都为螭虎钮。

2印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印的名称,但不普及,秦印时期的官印通称“印”。六朝时朱文、白文并行。传世文物中汉印较多,据考证起源于封泥。

3章

汉代印和章并称,而称章的地位更高些,如传世文物“广武将军章”、“御史大夫章”等等。

4记

与章并称,都有识记的意思,如传世唐代观音“大毛封记”、宋代的“永定关税新记”等等。

5印章

印和章连称,汉武帝时期有这种叫法,如传世文物“校尉之印章”封泥“丞相之印章”等等。据考证这与当时尚五行说有很大关系,喜用五字,“之”、“印”、“章”有时是用来填数的。

6宝

皇帝用玺的别称,武则天觉得“玺”的发音接近于“死”,就改称其为宝,以后历代皇帝就沿用下来。

7关防

明太祖时,为防止官僚之间用空白官方文书舞弊,加强关防,就采用半印公文制,如同战国时期的合符一般,来勘测公文之真伪。后来尽管这种半印制度废弃了,但官员们仍称官印为“关防”。

印玺的质地、材料差别较大,夏、商、周及三代以前均为玉印,与当时的道德观有联系。秦汉时期只有天子才能用玉印,所以秦汉以后玉印传世很少,是非常珍贵的文物。金银、银印在汉代是出现,从文物、艺术鉴赏的角度看,其材质上的贵重还在其次,它只不过是印玺拥有者的身份地位之象征而已。按照当时的规定,汉代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员,使用银印龟钮,而更小的官员只能使用铜质印。古印当中有极少数印章使用宝石、玛瑙刻成的,于文字艺术无益,只是因为印料贵重罢了。瓷印大约出现于唐宋之间,质地坚硬不易刻制,有点类似玉印的效果。石印在古代未曾出现,宋代才开始有私印出现,传世极少,宋代石质印章很普遍,易于镌刻,效果古拙。象牙、犀角都是汉代低级别官员使用的印章料后世的私印也经常使用,但这些骨质材料较粗软,时间久了字形会变。

篆刻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之出现,是随着唐宋文人画的勃兴而兴起的。诗、书、画、印的整体艺术观念,是画家、书家们注重在作品上钤盖姓名、别号、斋馆名号等印章。所以即使是那些优秀的篆刻原件已不复存在,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到印章的图像。

文、何为明代杰出的篆刻艺术家,占据着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文彭(1498—1573)是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长子,他的巨大贡献是开创了“石章时代”,书画家亲自操刀治印,石章风行印坛,明清篆刻艺术继秦汉古印以后至复兴,文彭功不可没。何震(?—1604)与文彭亦师亦友,其风格多变,整体面目苍劲古拙,在印坛有极高声望,在当时的许多文臣武将都以得到何震一印为荣,待何震死后有片石与金同价之说。

邓石如是清代最优秀的书法家、篆刻家以及艺术理论家之一,生于1743年,卒于1805年,著有《完白山人印谱》,其书法被时人评为“国朝第一”。邓石如独具一格的刻风是把篆书的变化运用到印章当中,婉转流畅、婀娜多姿,成为当时印坛上的重要流派“邓派”,与另一支流派“浙派”形成中国印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派别。

吴昌硕(1844—1927)是活跃于清代晚期的画家、书法家和篆刻家,自成一体,有《苍石斋篆印》、《齐云馆印谱》、《篆云轩印存》等多部印谱传世。他从十几岁开始从事篆刻的学习和创作,对篆法、章法、刀法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尤其讲究布局意趣,刀法老辣,钝刀硬入。他的篆刻艺术风格对近现代日本印学有很大影响。

玺印,《释名》解释为:“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先秦前,玺、印是一物为格言玺。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印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府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凭证。汉代印又称“章”和“印信”。唐以后又将印称“记”或“朱记”,明清又称“关防”。但通称仍称印。古印有钮,可以系绶。印钮形式有覆斗钮、鼻钮、龟钮、蛇钮、虎豹钮等,印文有阳文和阴文。字体依时代变化。先秦时代是六国古文;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是篆字;隋唐以后多隶书、楷书。

中国古代具有不同社会地位、政治身份不同的个人和机构可以使用不同规格、质地的印信。对不同印信的制造、称呼和使用,都有一定的礼仪规定。古代印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皇室用印,包括皇帝、后妃、太子、皇子等; 二是官员及官府用印;三是庶民用印章。皇帝用印称玺或宝,秦始皇称帝,规定天子之印为玺,唐代改称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105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