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女子的发饰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讲究?

清朝时期女子的发饰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讲究?,第1张

近些年的古装剧中,清朝宫廷剧独树一帜,风头正盛。相比较于古装仙侠剧,清朝宫廷剧凭借着对于历史场景、宫廷生活礼俗,人物服饰特点的高度还原,以及宫中女性一生的爱恨情仇,成为了当下最火热的影视作品之一。自从清朝宫廷剧问世以来,从早些年的《末代皇帝》、《还珠格格》,到近两年总是被拿出来相提并论的《延禧攻略》、《如懿传》,观众们会发现清朝男子的发饰几乎没有发生过较大变化,然而清朝女子的发饰却一直在不断的改变。既然清朝女子发饰如此多变,那么她们的发饰究竟是怎样的呢?

清朝初年女子发式

头饰文化是服饰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几乎每个民族、每个朝代都具有其极具民族代表性和文化代表性的发饰头饰装扮。尤其是清代宫廷女性,作为整个满族贵族的代表群体,她们的发饰文化,既体现了满族独特的审美眼光,又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发饰特点。由于当今观众对于清朝发饰头饰的了解,基本上只源于影视作品,只可惜影视剧并不能高度精准的还原清朝发式造型,反而会导致人们对于发饰文化形成固有的错误认知。

清代的发式造型十分精美,在我国古代头饰中更是有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准确了解清代女子发饰,其实就是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虽然满族的名称在明代末年才开始出现,但是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肃慎人,他们才是满足的最早祖先。在清朝入关以前,满族人其实就是女真人后裔,因此他们的服装自然延续了女真族的服饰习俗。女真族在入关以前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他们以狩猎、游牧文明为主,这一时期女子的发饰是简单的结发为辫,方便她们骑马射猎。

清军入关以后,在长一段的时间里,女子发型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仍然保持着女真族最传统的“辫发盘髻”。由于冠服礼仪的出现,满族女性开始在重大典礼时佩戴发冠、钿子,为了佩戴朝冠,女性要将原来的盘髻辫子梳成软翅头,这种发型就是清朝中后期最流行的“两把头”的雏形。所以颇具实用性的“两把头”,其实是满族女性为了适应新的服饰礼仪制度的改变,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型发式。

清朝中期女子发式

发展到清朝中期,满族妇女发式,由原来的实用型向美观型转变。在清朝《旧京琐记》中有记载,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盛行的女性发饰为“两把头”,书中写到:

“唯府内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

”这种发式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女性的爱美之心,因为女性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在两把头的发髻上插以珠钗、绒花作为装饰。不过两把头用女子的真发梳成,所以难以佩戴大量的发饰,因此“架子头”应运而生。

“架子头”与“两把头”的不同之处在于,女子梳头的时候,会在两把头的发髻之间放置一个细铁丝做成的三角架,随后在将头发缠绕在铁丝架上,这样一来,可以佩戴珠翠、鲜花等装饰品的发髻面积变大,女子可以更加随心所欲的装饰发式。因为脖子后面还是会有碎发遗留,无法全部缠绕在铁丝架上,满族女性就讲脑后余发采用特殊方法梳成燕尾,如此一来,发型就会更加美观多样。《延禧攻略》中的女性发式,其实非常符合清乾隆年间的发型特点。

清朝末年女子发式

经历过康乾盛世的繁华后,清朝迎来了逐步走向衰败的清朝末期。这个时候的紫禁城,奢靡之风渐起,女性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巨大转变。满族贵族女性觉得,原先的架子头无法满足她们想要在发髻上装有更多发饰的心意,所以宫廷女性开始梳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的发髻,这种发型就被称之为

“大拉翅”、“旗头”。

大拉翅主要流行于清朝末年中后期,因为这种发型倍受慈禧太后喜爱,导致满清贵族争相模仿。

因为大拉翅的发型足够大,所以它将女性的装饰之心发挥到了极致。在这种发髻的正面,会装上一朵格外精美的鲜花,周围再用绢花珠翠作为点缀;为了继续增加头饰的美观型,女子也会用青纱、流苏等较为轻盈灵动的装饰物点缀于发髻上。如此以来,大拉翅就越发耀眼夺目,由于这种旗头装饰物太多,导致了宫廷女性必须时刻保持端庄直立的姿态,这种发型确实从一定程度上让清代宫廷女性越发具有典雅气质。《还珠格格》中的发饰其实就是大拉翅,但是服装师显然搞错了这种发饰的诞生时间,因为乾隆年间根本不可能出现大拉翅。

清朝女性头饰之精美

清朝女子的发式不仅具有独特性、民族性,满族女性用来装饰发式的头饰,也是我国传统头饰文化的代表。比如用来体现身份地位、阶级等级的清代女冠,其造型十分独特,一般只有当满足贵族女性参加祭祀活动时,才会佩戴朝冠。朝冠有冬、夏之分,上面装有大量的黄金珠宝,按照皇后妃子的品阶不同,朝冠上的宝石数量也全然不同,由于这种发饰只在特定的场合出现,而且只有清代后妃可以佩戴,所以它算不上清代的普通发饰。

另一种备受满族贵族妇女喜欢的头饰装饰为“钿子”,钿子按照其功能不同,分为凤钿和常服钿。凤钿一般只出现在婚礼、节庆日上,而常服钿平日生活中也可佩戴。钿子上镶嵌的钿花数量与材质也是有讲究的,宝石、翡翠、珊瑚等钿花材质都有着不同寓意的象征,因此钿花在清代女性的头饰之中非常受欢迎。如若女性觉得光带钿花极为单调,她们还会在钿花周围装饰珠钗、流苏穗子等物增加头饰美感。

最后再来说说,大拉翅上的头花,影视剧中“头花”的材质其实就是以塑料假花为主,但是清代宫廷女性所使用的头花,是采用鲜花,绢花,绒花等材料制造而成。头花之所以会如此受欢迎,一是由于女性对于美的追求,二是源于满族宗教信仰中就有戴花习俗,满族人认为鲜花可以为他们祈求平安、驱魔辟邪。所以满足女性在选带头花之时,也会挑选一些颜色艳丽,香味浓重的花朵。由于鲜花的保存时间较短,为了能够让头花反复使用,以蚕丝、绒绢为材料的绢花便出现了。从清朝女子发式的转变,再到女子头饰的精美,可以看到清朝宫廷女性对于头饰装饰性有着极致追求。

关于慈禧的传闻有很多,大多数的人对于慈禧没有好的印象,因为慈禧让中国受到那么多的灾难,因为慈禧让中国落后别的国家几十年。据说慈禧去世之后在古墓里面埋了很多的奇珍异宝,对于慈禧最重要的镇墓之宝很多人不是很了解。

慈禧的这个镇墓之宝是“东珠”手串,满语里边叫塔娜。东珠是什么呢?东珠就是产自牡丹江,镜泊湖一代的珍珠叫东珠,也叫北珠。产自南方一代的珍珠为南珠。

东珠以装扮在头饰,耳环上熠熠生辉,珠光宝气受到当时统治者的垂青。再加上清朝满族本来就起源于东北的一带,不论是装扮还是朝服,都有着当地的民族特色,比如说清朝朝服上的朝珠。

东珠也只有皇上,皇后,皇太后等人的朝珠才能用东珠制作。在慈禧陵建好以后,就决定把这串最爱的手珠作为自己的陪葬物和镇墓之宝。于是她就亲自去自己的陵寝,并把这串手珠扔到了陵墓中的金井之中。

慈禧太后反复无常,尤其是这个手珠,陪伴她出席了各种尊贵的场合,显示她尊贵的身份。突然间手珠没了,手里也痒痒不舒服。在慈禧太后产生这个想法不久以后,李连英就带着内务府到慈禧太后的陵寝金井中取回了这串手珠。

这串手珠现在在哪里也是有很多说法的,有的说还在慈禧的古墓里,有的说是被盗墓人给拿走了。人们对于慈禧的褒贬不一,有的人觉得她就是卖国贼,有的人觉得如果没有她,晚晴会更加的落魄。

曾经有一组照片拍摄了慈禧奢侈的生活,而其中慈禧穿的鞋子一下就引起了人们的眼光,在清朝当时的人们还是穿的那种花盆底鞋子,普通的人其实就是一个花盆底鞋子,而慈禧穿的鞋子上面这有许多的珍珠,并且这些珍珠不是一颗一颗的,而是一串一串的,一只鞋子上就可能有200个珍珠。珍珠就不说了,还会镶嵌一些宝石,并且这样的鞋子慈禧有40多双,慈禧经常会把鞋子换来换去的穿。

除了那些精致奢华的鞋子之外,慈禧还有许多的衣服,据了解慈禧光衣服就有3000多套,并且在慈禧外出的时候,还要专门准备出一个车厢的空间来给慈禧放衣服,并且这些衣服也不是普通的衣物,寻常人家穿一个丝绸做的衣服就已经不得了了,而慈禧的每一件衣服做工都很精细,每一个季节的衣服都有很多,并且上面也挂着许多的珠宝。

除此之外,慈禧的头饰也非常的奢华,头饰上面除了点缀珍珠宝石簪子等东西之外,甚至连专门供宫廷专用的东珠都可以在慈禧的头饰上面看见,要知道想要得到一颗东珠需要多大的工程量。那些渔夫们从4月就要开始采猪,然后还有官员到场指挥几百个普通民众下船去打捞,才能够挑选出一颗上好的东珠。

除了鞋子衣服头饰之外,平时所带的什么手镯呀,戒指啊,更是奢华的不得了,手镯一定要是上好的,翡翠制成的,就连纸套都要用翡翠做,那些任意一件饰品拎出来都是无价之宝。

所以慈禧的奢华绝对是有依据的,不是空穴来风,除此之外,慈禧除了在穿的上面极值奢华,就连吃也要吃的别具一格,每天都要吃100道菜,并且这些菜不能有一个是重样的。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一下慈禧的奢侈生活。

慈禧有一个深爱的男人,这个男人送给了慈禧一副耳环,慈禧一直佩戴,从不更换。在慈禧的很多照片中,我们都能够发现,虽然慈禧会奢侈的更换头饰和衣服手镯等,但是慈禧自始至终都是只戴着一副耳环。

这个男人正是咸丰帝,慈禧当年十七岁就被选进宫里,封为兰贵人。后来,四年之后,为咸丰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被封为懿妃,后来又被晋封为懿贵妃。在慈禧为咸丰帝生下皇子之后,咸丰帝非常的高兴。于是就选了一副宝珠耳环送给慈禧,这副耳环,慈禧一戴就是一辈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0880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