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器一些特点:
一、造型粗犷浑厚,雕工刚劲有力。对明代玉雕,古玩鉴赏家有“粗、大、明”的口头语,一般来看,明代玉雕胎体较厚重,尤其是壶、杯等器物,器壁都较厚,人物、动物造型注重外型而不追求细部。从雕法上看,明代玉雕一般都刚劲有力,利落醒目,线条、棱角分明,磨工较差,也有一批器物表面磨的非常亮,称为“玻璃光”,但转角或细部处理较粗糙。
二、镂雕技术发达。自明前期的玉带到明后期的玉杯、插屏、嵌件、带饰都表现出明代发达的玉器镂雕工艺,这种工艺较之汉唐、宋元有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平面片状镂雕器物上,出现了规则的镂雕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并能雕出上下不同的双层图案,鉴赏家称这种图案为“花下压花”。二是立体型体的镂雕,不仅注重表层,而且注重体块内部的造型处理,明代玉雕炉顶常制成镂雕馒头形或圆柱形,许多炉顶不仅表层镂雕图案,且柱心内部也雕出同表面图案相关的景物,而清代玉炉顶即使采用镂雕方法,也仅注重表层图案。
三、仿古作品日趋成熟。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近日吴中摹拟汉宋螭玦,钩环,用苍黄染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每得高值”。这段记载描述了明代玉雕仿古的情况。仿古玉在宋代已很流行,但宋代仿古玉较之古玉有一定的差距,有些有所本,但形状、纹饰变化较大,有些则纯系凭空想像。明代仿古玉雕有两种情况,一是仿古彝器,这类器物与汉以前器物很近,但不做旧,另一种是假古玉,其仿古程度如高濂所讲:“如式琢成,伪乱古制。”
四、市俗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品种、造型、纹饰等方面。品种上表现为礼器减少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器物增多。造型中仅出现了许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人物、动物作品,且在器皿造型上进一步接近瓷器。纹饰方面以花鸟、动物、吉祥图案、文人画为多,仿古青铜器纹饰退到了次要地位等等。
在雕刻装饰图样的技法上,西周玉器除承袭商代的双线勾勒外,也有独到之处,就是独特的斜刀技法、鸟形玉刻刀、虎佩是其代表作,至于装饰图案由于设计较为工整,致使图案不如商代活泼而有拘束之感。
西周玉器饰纹颇具特色并与前后各期略有所别的,共有二式:一式纹饰相对简化,具体表现是在一件玉器上往往以数道阴线表示所需的主要纹图,有“画龙点睛”的特殊美感和效果,所谓简洁典雅者即指此;二式纹饰繁密布局式,其特点是凡要表现人物或像生时,其眉发、羽毛和足爪等,无不形象具体。
西周玉器上饰纹的另一特点,是表示上述简繁两式,粗略一看有如殷商期相似,既有单阴线,亦有双钩两种,但细加审视,其刻纹表现手法有些差别。
如单阴线,多用斜砣琢饰,线条两侧深浅不同且呈坡状,形同斜刀剖刻而成。若为双钩线,其双线粗细不等,细者如商代相似,似用直立刀刻成,两边无深浅之感,而粗者,形如上述单阴线表现法,亦用斜砣琢饰。西周玉器上的人身或像生器的眼睛,形式与商代特别是殷商时相似,亦惯用“臣”字目,但此时的“臣”字目与目纹的两侧眼角,有一段延长线纹。
此外,西周玉器饰纹,多以龙纹、凤纹或人神纹为主,讲究纹饰的神秘威严,抽象变形和线条流畅等艺术效果。
仿古玉器产生的条件
乾隆朝具备了仿古玉器发展的条件,这些条件不仅有文化领域的考据之风,习俗中的好古之风和各阶层对古器物的收藏爱好,还有相应的物质、技术因素,主要为下列几点:
一、宫廷收集有大量的古代器物,为仿制提供了参照物
清代继承了明宫廷的建筑及大量的明宫廷藏品。 较之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乾隆帝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注重文物的收集,除宫廷中原有的收藏品,官吏和地方政府贡入宫廷的古物、珍奇亦不在少数。乾隆皇帝对这些字画和古玩进行了分类、鉴别、整理、收藏。见于著录的有《西清古鉴》、《宁寿鉴古》、《石渠宝笈》、《西清砚谱》等。这些收藏为乾隆朝的仿古工艺提供了优良的样品。乾隆朝宫廷作坊进行了不同类别的器物的仿制,玉器、瓷器仿青铜器,仿竹、木、牙、角制品,仿漆制品多有出现,从而积累了各种仿制技术的经验。
就仿古玉器而言,当时也具备了重要的先决条件,宫廷收藏的古玉已相当可观。现存带有乾隆题诗的清宫藏玉中即有咏宋玉、旧玉器的作品。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乾隆时期,宫廷对古玉器进行了收藏、整理,且对仿古作品及古玉器的区别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古玉器的时代断定有一定的准确性。乾隆时期的玉器仿古是在对古器物具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多年发展,仿古玉器已成气候
玉器制造过程中,后代仿制前代的作品似为传统,一些玉器的风格可以流行数百年,东周玉器的风格延续至秦汉、魏晋,唐、五代时有了较大的变化,而宋代玉器中又出现了仿汉以前风格的作品,现今学者认为,这便是仿古玉器。在宋代,仿古玉器已有了很大的市场,经数百年发展,清代的仿古玉生产与收藏已具规模,到乾隆时期,已出现以下情况:
1.社会与宫廷收藏古玉已成风气
清人孔尚任著《享金薄》,记玉器有“汉玉羌笛”、“雷公斧”、“古玉荷叶笔洗”、“白玉螭玦”、“碧玉小玦”、“雷纹汉玉环”、“汉玉鹰扬砚”等,表现了时人对古玉及其收藏的认识。清代宫廷对古玉的收藏在乾隆朝之前已非常盛行,如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七日“王安交白玉器物23件,汉玉器皿41件”。所谓汉玉,应属旧玉器。类似的记载在档案中有多处,对这些器物,造办处或收拾,或配座,或装匣,或认看,或仿制,由此可以看出乾隆朝之前宫廷已有古玉的收藏。
2.清宫已形成制造仿古玉的传统
目前,能够确定的康熙朝、雍正朝的宫廷玉器数量虽然不多,但从中可看出仿古玉器占有很大比例。乾隆时期,玉工姚宗仁曾确认一些玉杯为其祖所制仿古玉器,并讲述了染玉做旧之法。姚宗仁于雍正朝便于宫中供职,其祖应为康熙时人,作品亦应为那一时期所制。雍正朝的宫廷仿古玉器,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为雍正款的仿古辘轳环,作品为两个环相接连,环的两面饰凸起的谷纹,表面黑亮,似经烧染。另一件为四柱式仿古玉炉,这种炉在雍正时期的绘画《平安春信图》等作品中多有出现。从以上所举之例可以看到在乾隆朝之前清代仿古玉的品种、类别、制作方法等情况。
三、乾隆帝对古玉有较成熟的认识
乾隆皇帝对于古玉的认识在其御制诗及御制文中多有表现。作品内容是对古代玉器的赞颂、释源、述典,也表现出喜爱之情,此外,还记述了某些作品的特征及进行的改动。御制诗所咏古玉主要为“周玉”、“汉玉”、“宋玉”、“旧玉”、“古玉”,这表现了乾隆帝及当时宫廷对古代玉器按时代的分类。乾隆所言的“周玉”包含了西周以前上至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所言“汉玉”应主要指春秋、战国、汉魏时期的玉器;所言“宋玉”,除宋代玉器外还包含了一些辽、金、元玉器。由于当时没有现代发达的考古学,人们尚无法过细地区别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玉器特点,因此乾隆帝对古玉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时代的划分范围较宽泛,但依然概括出了古玉器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风格变化的主要阶段,代表了当时学界对古玉的认识水平,这一认识对乾隆朝仿古玉器的影响是巨大的。
传世古玉工艺精美,沁色葆光,或为藏家手中,或珍藏于博物馆等等。人们将传世古玉视为珍品,而什么样的玉器才算的上是古玉,以及传世古玉具有哪些特点呢?
很多传世古玉的表面会有一层黑漆古外,这是由土中自然水银受沁所致,而且时常可见有土斑、石灰沁、地火沁、血沁等。
通常比较难以看出生坑时玉肌理的色沁,而经过长时间的盘完之后,最先可以看到的是古玉表面的色沁。只有在玉器盘玩成熟的情况下,将玉器对着强光观察,可见玉肌理所受的色沁种类。
传世古玉由于在古人佩戴之后,埋藏于土中数千年,而再次出土后往往可以发现玉体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玉体已呈现胶质果冻状态,此玉件已经老熟。且玉器通常会伴有蚁脚沁、苍蝇翅、表层解理等高古玉特征明显。在透视条件下,能够看出其内部呈浅橘红色,尤其经过盘玩,古玉表面宝光四溢。
新 玉 “新玉”是民国以来所制玉器的总称,也称“现代玉”。民国时期,玉的制作承袭清代风格,间或有一些适合西方人口味的制品。制玉机构也均为民办小作坊,所制之玉时代特征极不明显。1949年以后,尤其是50年代后期,形成规模生产,从而使我国的玉加工行业发生重大变化,形成把写真、玲珑、工巧摆在首位的现代玉器雕像风格,制作出大量有经济价值而又做工精巧的玉雕制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及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快,收藏古玉渐成时尚,从而促进现在仿古玉生产的发展。
古玉鉴定 1、什么是古玉: 古玉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声的玉雕。不是你、我、他想像出来的或理论出来的。现代玉雕和仿古玉雕就不具备这个特征。玉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 仿品多,长眼哪! 2、什么是鉴定 : 鉴定并不神秘,简单的说就是:用标形器和被鉴定器对比。实际要复杂一些,要经过:立标、观察、涉猎、积淀、总结、反馈、否定、精练、反复、对比。每个阶段都有可能误入歧途。如果说自我否定是进步的关键,那么有几个人有勇气;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失误,而能保持好自己的心态哪。多数人误入歧途并不奇怪。十条老牛也拉不回来。 3、长眼靠什么: 一不靠老师;二不靠书本。[书不能一点不看] 靠真标本自悟,不断扩大标本品种。不怕鬼,不信斜,错了从新来。茅台酒的味道靠自己品。没有悟性就分不清忠告和骗术;没有悟性是一片黑暗。 4、悟性从那里来: 有人叫境界,有人叫慧根。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足以,那就是你的悟性使然。人们注定要在大多数事上一塌糊涂。这和智慧、文化水平无关,没什么不服的,越不服越陷的深。悟性就是指引你的上帝之手。 5、会与不会之间: 玩古玉的人中,多数人终生入不了道[百分之九十]。部分人摆脱不了二把刀[百分之十]。不到百分之一的人能成手,也就是鉴定准确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只有难断没有错断的人,这就是现实。但愿能改变之,这不是单方所能为的。 6、有那么多古玉吗: 有了眼就知道有多少古玉了。现在是收藏古玉的最好时机,假的比真的卖的好。 7、收藏者的难处: 普通收藏者的最大难处就是,找不到标形器。博物馆的展品不能成为标形器,因为标形器必须能长期密切接触。不要小瞧真品碎片,那是长眼的利器。盲目拜师是第二个误区,他的老师就走偏道了。 8、专业人士的常见误区: 专业人士不存在标形器的困惑。但是他们容易对市场不敏感;对高仿品缺乏研究。只有知道假的为什么假,才能对真的为什么真有更深刻的认识。专业人员有高有低很正常。[希望上述评论没有得罪专家和老师] 9、长眼有诀巧吗: 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说有是因为悟道的过程各不相同,各有个的特点。说没有是因为茅台酒的味道没人能说清楚。同饮一杯酒的人表述也各不相同。鉴定是工匠之述,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也有好眼力的。信息是直观的,理论多了可能是好事,也可能画蛇添足。这就是有些高级文化人入不了套的原因。 10、打眼的启示: 打眼是必须的,打疼了就长记性了[多数专业人士缺乏这个刺激],悟性好损失就会小。 二把刀打眼有两种:一是非买不可,买到手就明白了。二是买后怎么看怎么对,经过别人的点评和时间的沉淀才会明白。初学者不存在打眼,买前买后都要经过充分论证,立标是最关键时期,好的专业人士是最好的征询对象[注意专业人士的关键作用]。不要乱投师,不要怕多跑路,不要怕多花成本。 11、捡漏: 很多人讲故事说:他花百、八十元就买了个大国宝,还编一套理论以证之。你信吗。成手也不敢轻言捡漏,卖的总比买的精。他可能低价给你,那是他没有回家路费了,东西他很清楚是什么。这等事太难了。初学者千万不要做梦取媳妇,这是走瞎道的上帝之手。 12、古玉鉴定的步骤: 专业人士鉴定多从断代开始,教科书对文饰的研究很多,正统学者深受其害。非专业人士多从真伪开始。但殊途同归。 鉴定有这样几个步骤:包浆、沁蚀、玉质、形神、腐蚀、文饰、刀痕。成手远远扫一眼就知有没有,这只能看个大致。鉴定是很严紧的。没有微观就没有断案的证据。[所以鉴定要学会用放大镜] a、古玉包浆说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为软包浆和硬包浆,软包浆手头有肉涩感(北方话叫肉头儿),硬包浆有明显玻璃光。软硬包浆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手长期盘玩或药液侵泡可做仿包浆。有经验者可区分。自然状态的子料也有包浆,一般硬度较高。 b、沁蚀可分为内沁和外沁,内沁就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晶体酥松,白色絮状[玉内杂质不是沁而是脏,沁和脏要分清]。外沁是外部介质的侵入。内沁由内向外发展,外沁由外向内发展,互相促进,直至钙化。有无外沁的古玉,玉质好可能内沁也不宜查觉。沁蚀状况和玉质密度分布、晶体酥松状况及外部介质性状有关。仿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断真(如老玉新工)。 c、玉质: 新疆和田玉:是最美观,文化承载量最大的一种玉。商代以后的贵族器物多选此玉。其以今天的俄罗斯玉分子结构一致,仪器无法判别是和田料还是俄罗斯料。俄料多山料、和田多子料。西汉和田料品种最全、质量最好,常见黄玉、羊脂玉等。 辽宁岫崦玉:红山文化器物多采用此玉。古玉多料精工细。[注意区分岫崦黄玉、和田黄玉的区别] 河南独山玉:主要有两种颜色,白青色和白绿色,白青色多做仿古器,白绿色多做抵挡仿翠件。古器中少见此玉。 地方玉:各地产地方玉,多半石半玉。常见于高古器、良诸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密度、硬度低,很像玻璃。古器少见此玉。 玻璃料器:料器装饰物[多战国]有大量出土。说起来是笑话,现在料器做的很像玉,很多行家打眼。[普通试硬度的方法必须在古玉鉴定中删除。古玉有包浆不能破坏之。] d、形神: 如果说神是艺术之魂,那么古人之魂必不同于现在之魂。故再好的工匠也仿不出古人之魂。此魂必丛真品中领悟,不可自以为是。 e、腐蚀: 某些介质对玉表面有腐蚀作用。土中玉器的腐蚀痕迹多为点状分布,像天上的星星或星星的集中;而非连续片状。汉墓中的铁器腐烂后形成的硫酸铁、亚硫酸铁,对玉的腐蚀作用最大。 f、文饰: 文饰千变万化且易仿,不宜作为判断真伪的依据。对文饰的了解有助于断代。 g、刀痕: 刀痕的研究对古玉鉴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刀痕不是刀工]。刀痕研究首先要掌握一点机械常识,如轴、轴套、转速、同轴度、跳动、偏摆,电动陀具、非电动陀机具结构特征、差别。陀具进化过程等。 (1)陀机具进化简述 同轴度是陀盘中心和转轴中心的误差。跳动是陀盘每转一周的上下位移。偏摆是陀盘每转一周偏离其所处平面的误差。现在机戒有误差,古代机戒误差更大。从理论上讲,陀具应先于玉器出现,无陀具则无玉器。自从有了机器,高难度的玉器加工才有了可能。轴在轴套中转动,轴套是轴的支撑,轴和轴套发生摩擦。转动:古为手动,今为电动,一慢、一快相差数百倍。出土的管状、柱状玉器,很可能就是轴和轴套。商代以前的轴和轴套多为玉石器,商周多为铜器,汉以后多为锻打后的铁器。故汉代陀机具精度大为提高,加工能力明显增强。这不仅表现在轴和轴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现在机件加工工艺性能和机戒的结构精度;机戒品种等。汉代出现精美的高浮雕并不奇怪,这是中国玉器史上划时代的一页。唐宋时期陀机具结构、精度、种类更加完善,但少有突破。一直延续到清代,陀机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进步。现代电动陀机具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进给力大,切削力强,故常显刀痕粗大、崩茬。又因现代陀具精巧、灵活,也不乏精细之做。此类仿品成本必高,各项都仿到位是不可能的。没有仿到位,只有研究不到位。 (2)刀痕鉴别 机戒性能上的区别,必导致工艺方法的不同,刀痕特征不同。掌握了它就掌握了古玉鉴定的利器。这里也是传统古玉鉴定理论的缺憾,即刀痕研究理论的缺失 。战国以前的陀机具大同小异,一般只能进行粗加工。细部都是手工刀具加工的,那时的手工刀具,一刀只能划出一条白痕,一个局部就要千万、万万刀,可见时间和人力的投入。细如发丝的阴刻线,细看也是多刀完成。如此工艺自然精细工整。只有葬器较为粗糙,孔、边未精加工。汉代器物陀痕和手工刀痕交织,工艺能力大幅度提高。唐以后的器物以陀痕为主,仍能看出随着陀具的进步,器物表面痕迹的变化。[古玉即便有抛光,也不足以破坏表面刀痕。]崩茬、刀痕粗大是现在电动工具所为。无刀痕是现代抛光,菊皮状是过化学抛光。钻孔内壁有明显刀痕是电动钻头所为。陀痕和电动工具痕迹的区别只能在实践中逐渐掌握。 13、生坑、熟坑和盘玉: 出土后未经过处理或盘玩的叫生坑;否则叫熟坑。盘玉是国人玩玉的传统。盘:把玉攥在手里盘玩。新玉、老玉都要盘,盘过的玉润泽漂亮,盘后古玉比新玉变化更大 。所以有一部分人不赞成盘高古玉。甚至有人不认盘过的高古玉,这和港台的风气有关。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玉雕,并不为过。以自我的审美去欣赏古玉,就大错特错了,标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古玉好保存,文化承载量大。经过大家的努力,鉴定的问题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古玉鉴定争议多,权威大家要多找找原因。 14、鉴定人员资格认证: 现在不仅鉴定人员证有泛滥之势,而且资格认证本身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现在的认证程序是:交学费\完成学时\发证大谬!资历、学历、名气都不是认证标准。书本上的东西没有多少对鉴定有用尤其是现在的教科书茅台酒的味道,说出来就走样。认证不需要纸上谈兵[有些人就会纸上谈兵],要实物实战,用真本事说话资格认证不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鉴定人员资格认证标准只有一个-----实物鉴定准确率考核。 祝你好运!
古玉的鉴定辨别以下总结
先秦以前的古玉一般都是软玉,玉的硬度大于5就要敬而远之。其次反复观察造型,查阅相关文物收藏的标准、文物的特征和工艺特点,进行比较,对现世的异型古玉注意造型和工艺的细微部分,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人文特点。如眼、刻纹、孔型和神态是否有现代人文和工艺的特点,有者敬而远之。最后是对玉沁进行观察和分析,软玉不耐酸碱,不同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沁玉的情况不一样。俗称“玉有十三沁”,随年代的久远,沁物的力度太小,玉的受沁度和受沁部位是不一样的。通过透光照射发现玉的沁色高度均匀,可以断定是假古玉。另外,还原玉色时要仔细观察退沁的变化,能通沁而且退沁时有层次、有先后、有散落无法退沁和隔纹便是真古玉,否则是仿品。如果玉的色退沁很快,并显玉的本质则是真品。因为现代物理化学制造的玉沁是永久损毁性沁色,这是一种腐蚀性工艺,用退沁法是无法解决的。由于玉本身具有排渣的特性,久埋地下,玉自身能把内部杂质向外排除,所以退沁时有层次,退出之物也易离玉而去,观退出之物在水中的清亮混浊也可知玉的沁物久远程度。但在玉隔的玉质较差,一般退沁时效果不好,观察玉隔中沁色也可知久远。仿古玉有悠久的历史,古法与现代虽然仿造的方法不同,但效果相近。因为是“造假”,仿造者不愿意出头露面,仿造的工艺也讳莫如深,常会因世乱、灾荒等原因而失传。明代高濂说: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淡墨色玉,如式琢成。说明古时候是从造料、依样仿造上先下手。清代陈氏记述: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提示了古代染色的方法。仿造者现代方法也保密,据资料介绍,现代化作伪方法大致如下:
一、酸性作旧:用氢氟酸、硝酸加红色碱性橙、朱砂、**高锰酸钾、黑色硫化汞;用牙科粉做灰皮或用环氧树脂加磷苯二钾酸、二丁脂、乙二胺涂抹烘干、打磨。
二、热烧作旧:涂氢氧化钠,闷两天即烧出鸡骨白。
三、碱性作旧:用黑硫化汞、黄用三氧化铁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硅酸钠,再加猪油进高压釜(80至12大气压160°C至200°C),4天出来有玻璃光,皮壳吃得深,可仿战国汉器。做旧程序是,先加温、冷却成裂,再敷色(碱性橙、碱性绿、硫化汞、氢氟酸、硝酸、高锰酸钾、铁红、地板黄、鞋油、沥青、姜黄),后用高温高压熏烤(气沁、烟微粒沁)、酸(碱)埋土等法做成。
不过人工作旧作色只能貌似,而不能真像。因为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造就几百上千年的效果,区别在于:
1、腐蚀与风化不同。人为腐蚀效果一致,不自然;自然风化是天然生成,蚀变布局非常自然。
2、人工钙化与天然钙化不同。人工做的钙化色泽一样,光透下“扎根”均匀,有的表皮掉渣;天然钙化色泽多变,光透下“扎根”不均匀,表皮的皮壳除强烈蚀变和机械磕碰外,一般完好,有表光。
3、作沁与自然受沁不同。作沁颜色浮在表面,光透下内部看新;自然受沁纯出天然,沁色伸入内部,玉质通体变色并有一定的规律。
4、古玻璃光表光与新玻璃光表光不同。古玻璃光表光柔和;新玻璃光表光扎眼,两者的玉质新老也不一样。
5、边石次玉的绺裂与好玉风化后的绺裂不同。玉石的绺裂是由玉的性(变质成玉和地质构造时留下的玉质的方向性)、内应力和外力冲击所造成的;而好玉风化受沁后的绺裂是玉质变松,内应力释放成绺,大多在表面,比较细微。
6、边玉劣玉的色泽与好玉转色不同。边玉劣玉的色泽是天然生成或风化而成,是在低浓度长时间下形成的,特点是色带的色度变化不大,同一色带色泽一致;好玉转色是局部的变化,是在墓室中高浓度、短时间的环境下形成的(相对玉的生成、风化的时间),它的色度变化大,有规律可循。
7、吃土与涂色不同。吃土伸入玉质内部,但表皮完好;人造吃土往往是用水掺土涂抹或着色而成,不是色泽别扭就是皮壳不同。
8、人造皮壳与天然皮壶不同。人造皮壳是酸蚀喝蜡、碱烧抢色、提油做色、上蜡抹油等方法做成,如用水煮一下,皮壳感马上不同;天然皮壶是千百年风化而成,自然不变。
乾隆朝仿古玉器可分为带有乾隆款的仿古玉器及不带乾隆款的仿古玉器,带款作品的制造年代准确,一般都不进行做旧处理,具有乾隆朝玉器的普遍风格。带款识的可分为“仿古”款与“年制” 款两种。
一、“仿古”款
仿古款又分“大清乾隆仿古”或“乾隆仿古”两种。款识的排列方式为横行、六字竖排三行、四字竖排二行等样式。“仿古”款多刻于仿古青铜器的玉器皿上,作品有鼎、豆、尊、簋、英雄杯等,其中一些作品还按照古青铜器仿制了铭文。这类作品虽为“仿古”,但与古代作品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器物的盖、足、耳、环、图案等方面,盖纽多为几何形,环状,椭圆,多层,一些几何形纽还有小兽。器物两侧的耳多为兽头形,口中吞柱,兽头的形状较复杂,其上又有装饰,较古代器物之耳有很大的区别。作品的主体纹饰以兽面纹、蟠螭纹、夔龙纹、蕉叶纹、云雷纹为主,图案的构成较之古青铜器图案有所变化,已在仿古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仿古”款作品一般具有用料精良、加工细致、设计上追求造型与图案的完美性等特点,仿古却不同于古,主要是以玉仿制古代非玉器皿。
二、“年制” 款
带有“年制”款的玉器包括的范围很广,其中有较多的仿古玉器,仿制的古代玉器多有所本,按其品类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仿新石器时代玉器
主要是仿新石器时代的玉圭、玉环等。仿古玉圭与旧玉圭略有不同,稍短,下部略宽,两边有凸起的勾连兽面纹及人面纹,花纹较被仿制的作品更为规整。作品为碧玉质,没有进行做旧处理。清代宫廷对新石器时代的蚩尤环进行了批量仿制,仿制的作品与原作品有所不同:其一是玉质不同,仿制品多用新疆产上等碧玉、青玉制造;其二是仿制品加工精细,在兽面之外又增加了其他花纹;其三是将环剖为两环,两环相套,可重合,不可分开。一些作品上刻有“乾隆年制”款,有的刻面上还刻有乾隆御题诗句。
2.仿商代玉器
由于乾隆时期宫廷收藏者对商代玉器的认识不甚明确,因而很难制造出高水平的仿商代玉器。在仿商代玉器中较为典型的一件是玉斧。
商代玉鸟玉质黄绿色,较薄,边缘带有玉皮,风化较严重。玉斧表面用阴线刻一鹰、兽图案,鹰在上,欲擒兽,兽在下,似为虎,奔跑状。殷墟发掘的商代妇好墓中发现有一龙、鸟组合的玉佩,鸟在上为凤,兽在下为龙,作品的造型与这件清代玉斧上的图案风格类似,这件玉斧的图案应是照商代玉器设计的,但进行了改动。作品的造型、图案是仿古的,且保留玉皮以示旧色,但同真正的商代玉器比较图案有很大差别,商代玉器上的阴刻线常把线槽外侧磨成坡状,此作品线槽两侧无坡。商代玉器中的动物造型,同器物造型相同,不作图案装饰,这件作品上鹰、兽是作为图案使用的,因而我们知道的带有“年制”款的乾隆仿商代玉器并非完全仿古。
3.仿战国、汉代玉器
清代宫廷玉器中有一批玉斧,有的带有“乾隆年制”款,有的无款。 乾隆款仿古夔纹玉璧其中一些是在旧玉斧上加刻花纹,另一些则是新做的。纹饰为仿战国和汉代玉器的兽面纹、夔龙纹、勾云纹。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件玉夔纹斧,器顶面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斧表面饰相对的折身夔龙纹,夔龙之头似战国玉器之夔龙,夔龙面有变化,身体粗而长,宽度一致,有边线,折成方框状,同汉代玉器上的折身夔龙纹有所不同。另有一些玉斧上饰有仿古兽面纹。兽面纹是中国古代玉器中使用广泛的传统纹样,在新石器时代、商、周、战国及汉代玉器图案中占有重要位置,各时代纹样特点不尽相同。商、周时期的兽面纹眼部夸张,略显狰狞。战国、汉代的兽面图案则显得端庄、肃穆。清宫所藏这批玉斧上的兽面图案多是在战国、汉代玉兽面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图案结构较古玉花纹复杂。
清代宫廷制造了较多的仿古玉璧, 乾隆款仿汉长宜子孙佩带有乾隆款的作品中有几件直径较大,璧表面以阴线刻回纹锦地,锦地上有纵向的夔龙纹,纹饰多仿自战国、汉代玉器。与战国、汉代的夔龙纹玉璧相比,仿古玉璧有较大的变化,这是乾隆皇帝有意表示对古器物的喜爱、继承和仿古中的变化求新。
“年制”款玉器中有一批仿汉代玉佩饰,其中有仿汉宜子孙佩。汉代有一类玉璧,廓外带有镂雕装饰,其上有文字,如“益寿”“长乐”“宜子孙”等,以带“宜子孙”文字者为多。习惯上称清宫仿造的汉宜子孙璧为佩,它较原物略小,表面有透雕图案,透雕图案以夔龙纹为主。作品上的文字有“宜子孙”“长宜子孙”二类,“长宜子孙”四字常处于器孔的上、下、左、右四个部位,与汉代作品有较大的差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