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的作用多种多样,商朝的玉器有什么特色?

古代玉器的作用多种多样,商朝的玉器有什么特色?,第1张

古代玉器的作用多种多样,商朝的玉器有什么特色呢?以下内容将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哦。

商朝时期不但青铜器有名,而且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于世。商朝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土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器、工具、生活用器、佩饰和杂器六大类。因此可以说,商朝的玉器种类多种多样。

商朝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制造玉器,数量较多,有仿青铜器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玉器和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玉人或行或站,或跪或坐,姿势多样。这种类型的玉器大多精美绝伦,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青玉鸟形佩”是商朝晚期玉器,1976年于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此器长10厘米,宽25厘米。青玉鸟短翅尖喙圆眸,翘尾屈足,颈部有孔,可供佩系。青玉鸟形佩采用双面双线勾勒,为典型的商玉风格。

商朝晚期玉器的种类、数量比商朝早期和远古均有所增加,说明玉器的功能在逐步扩大。商朝早期玉器以琢出笔直的阴线、薄片状玉器为代表,商朝晚期玉器艺术则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的特点,如一些立体的人物玉雕,主要突出它们的头部及目齿等器官的特征,省略细部,只作象征性的勾画,重要细部施以圆润婉转的阳线,呈现出浓厚的装饰趣味。

这种象征性与装饰性高度统一的艺术手法是商朝晚期玉雕的主流。另外,商朝还有一种简化型玉器,如玉鱼和玉刀。上述两种倾向的玉器工艺都源于远古为西周玉器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妇好 是谁商朝的 妇好 是一名将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算是一名最早的女将了。那么妇好的武器是什么一起接着往下看。

妇好钺是于1979年,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大型青铜钺。妇好青铜钺制作精美,考古推断为商代晚期(武丁世),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钺。

妇好墓共出土两件青铜钺,其中一件上饰有双饕餮噬人头纹,另一件饰一头双身龙纹,其下饰三角形纹。两件均铸“妇好”铭文。>  

 妇好钺-饕餮噬人钺

其中双身龙纹钺通长393、刃宽118厘米,重85公斤,另一件饕餮纹铜钺重9公斤。双身龙纹钺身略呈斧形,弧形刃,平肩,长方形内,肩上有一对长方形穿,肩下两侧有小槽六对。钺身两面靠肩处均铭文字数,龙鼻上铸铭文2字,铭文释文为妇好。

 从妇好墓出土玉器

丁妻子妇好墓出土的玉跪人分析,玉贵人的身后的柄状物是什么目前考古研究尚无定论;有认为该是一种剑的柄,有认为是一种兵器,总之古人的寓意是什么留给后人一种不解玄念。

在古时商朝都城之一河南安阳掘出的妇好墓,有关于妇好的生卒年代和死因,各种资料中都语焉不详。有一种资料说妇好死于公元前1248年,但是死因不明。因为那时作战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妇好虽然贵为主将,恐怕也要上阵作战。在作战中阵亡,或负伤后回到安阳创发而死也未可知。

妇好墓出土的数件武器中有一把龙纹大铜钺和一把虎纹铜钺。因为上面刻有“妇好”字样,所以断定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这两件武器一件重85公斤,另一件重9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其武艺超群,力大过人。而在妇好之后的女将,就再也没有使用大斧的了。甚至还曾有学者考证古希腊的神话中的阿玛宗女战士的标准武器因为也是大斧,所以阿玛宗女战士的传说其实源自亚洲的女战士部落,说不定这些女战士与商朝人的后裔有关。

从殷商公元前1248年妇好入葬后,到了公元前771年春秋战国的周朝期间,古人用了近500年的时间才在《山海经》一书中描述了妇好的那件玉跪人的真正的寓意。

  •独山玉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名玉之一,当玉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刚刚萌芽时,独山玉就以其独有的魅力,在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玉器百花园中一枝独秀,芳香四溢,被誉为“东方翡翠”而名满华夏、声播海外,为传承、弘扬广博精深的中华玉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史前时期独山玉文化是中国玉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

  四、五十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距离独山仅60公里的“南召猿人”就破洪荒立足中原,繁衍生息在南阳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宋朝罗泌《路史·国名纪·已》就有“三皇之世,宛,即郁郁华国”的记载。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今南阳境内就有一“宛”部落。居住在独山周围的原始先民在漫长的上山狩猎、采食果实、采集石料、打制劳动工具的过程中,逐步对独山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开始了自然采集和自觉采集的原始小规模开采。随着原始手工业的发展,磨制工艺的发明,造就了一批兼职的专业性琢玉工匠,极大地推动了玉雕业的发展。到了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早期,独山周围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工艺,能够把玉石从一般石料中分离出来,选择出美丽温润的独山玉,进行分类设计、加工,磨制成玉斧、玉铲、玉凿等生产工具及玉镯、玉璜等装饰品和礼仪器,较早地步入了中国玉文化的殿堂。

  1959年1月,原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位于独山以南约5公里的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琢玉工具石砣、完整的独玉铲、独玉凿、独玉璜、独玉簮、未加工的玉料及未成形的玉镯、玉璧、玉环等半成品,均为仰韶文化遗存。独玉铲为绿白独山玉,一面泌色较深为**,上部有一穿孔,孔洞极圆。另外,还在南阳市的南召、淅川、镇平、新野等县及周边地区发掘和发现了该时期的独玉璜、独玉环、独玉坠等多种器物。根据出土独山玉的位置及状况证明: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已对独山玉就地取材,就近加工,被普遍打制或磨制成玉器,独山周围玉器作坊已初具规模。黄山遗址很可能是一处较大的独玉加工基地,已形成以独山为基础,辐射中原地区的玉文化中心。不仅玉器种类丰富,而且工艺先进,处于中国玉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为玉文化的传播、发展注入了无穷的活力。更为重要的是,独山玉器在中华文明初露曙光时大量出现,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史前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打开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天地。

  二、夏、商、周时期独山玉文化是中国玉文化传承的先锋

  夏、商、周三代是彪炳我国古代的三面大旗。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在夏文化的探索中,二里头文化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最具代表性遗址,出土的玉器能够反映夏代玉器的大貌,因此研究夏代玉器,目前为止主要是研究二里头玉器。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数量大,礼仪器和装饰品居多,玉质大多色泽青灰、灰黄、灰白等,质地混合,浓淡深浅不一,大部分为独山玉。

  至夏代,独山玉的开采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原最古老、最大的玉产地,品种齐全,工艺先进。独山距偃师二里头遗址不足300公里,道路畅通,受当时交通工具的限制,夏王朝统治者很难从更远的地方得到优质的玉材,独山玉以其运输便利,质地细腻而应为首选。

  商代独山玉的开采除原始的在地表开挖矿坑之外,已开始在天然的山洞寻找矿脉,打凿玉料,掘取深层玉材,采掘量大大增多。独山脚下已形成专门琢玉的手工业作坊,涌现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奴隶玉工,独山玉一部分供本地贵族享用,其余则向商王朝进贡,或馈赠或作为商品流通。殷墟妇好墓玉器多属独山玉,四川广汉三里堆,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玉器中也有部分属独山玉。另外,还在湖北黄陂、南阳地区也出土多件独山玉器。

  商代后期,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河南安阳。南阳作为商朝属国一南乡,与安阳同属中原地区,交通便利,且殷商中期曾经是苑侯的封国,是武丁奋伐荆楚,控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门户和前哨阵地。有关丝绸之路开通前和田玉如何输入中原的研究目前仍未有新的进展。从地理位置和当时生产力水平分析,商代玉器就地取材的特征仍很明显,因此,妇好墓出土玉器多属独山玉应为实事。作为“邦畿千里”的殷商大国,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影响已经扩展到遥远的边区和外域。三星堆和大洋洲商墓玉器除就地取材外,材质优良的独山玉必为其用。因为独山较之和田、岫岩,特殊的地理位置,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水运发达,经白河、汉水直达长江,西上入川,东下至赣,陆路由荆襄古道也可以达长江。加之中原与西蜀、东南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古老,因此,独山玉当为四夷接受和使用。

  周代玉器包括西周和东周(春秋和战国)玉器。从西周起,用玉已步入政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完整的礼乐制度,将中国玉文化的成果融入了儒家学术的范畴,正式载入国家的典章制度,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一次历史性飞跃。自此以后,礼乐圣坛上不可无玉,表现血缘亲疏关系和等级高下不可无玉,祭祀神灵及典章制度不可无玉,象征人伦道德、社会风貌也以玉为主,甚至为争夺一块美玉不惜发动战争。

  西周王室玉器因王陵尚未发掘而状况不明,但在周国势力的中心地带一陕西、河南发掘出土了数千件西周玉器,使我们对西周玉器有了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春秋战国玉器出土丰富,三门峡虢国墓、淅川楚国墓、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墓、山西长治市韩国墓、桐柏月河楚墓及湖南衡阳、耒阳、湘乡、资兴等地的春秋越人墓等都出土了数量众多、工艺精美的玉器,其中很大一部分为独山玉。

  西周时,南阳境内方国林立,周王朝始终把南阳作为稳定东南局势的重地。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周宣王把他的舅父申伯封至谢地(今南阳),王化南土。独山脚下的申城开始设置王府,有玉人专门管理玉材储备、加工制造。春秋战国时,南阳为南北进军的战略要地,曾为楚争霸中原,饮马黄河的阵地。南阳为著名的手工业和冶铁中心,冶铁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琢玉工具的改进,推动了南阳玉雕业的发展。特别是南阳首先发明了脚踏砣子代替落后的手工磨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玉雕业除官府和“豪民”经营的大作坊外,独山周围开始出现家庭作坊和独立加工、经营的个体手工业和商业。他们就地取材,精工细雕,除纳贡之外,还把玉料和成品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满足其它诸侯国的需要,并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综合夏、商、周时期独山玉采掘、加工流通呈现出的繁荣局面,足以表明:夏代独山玉在玉文化发展中起了承上(新石器时代)启下(商周)的作用,砣轮的发明是中国工艺史上一次技术革新,使琢玉工艺从石器工艺中彻底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手工业门类;商代的独山玉加快了玉文化的传播速度,率先发明的圆雕、俏色等工艺,使琢玉技术突飞猛进;周代独山玉促进了南北玉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先进的琢玉工具和技术,实现了玉文化与儒家的结合、升华,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进程。

  三、两汉以后,独山玉是民玉的佼佼者

  汉代玉材的种类和数量随着汉帝国的强盛和疆域的扩大而更加丰富。丝绸之路的开通,开劈新疆和田玉进入中原的通道,和田玉受到达官贵族的青睐,作为官方的主要用玉,独山玉成为民间用玉的主流。南阳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繁荣的工商业,使得独玉的开采,加工达到了历史上最高峰。西汉时,南阳为南北交通的中枢,富商大贾云集,和京都长安、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并称为全国六大商市,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之称。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帝业”起于南阳,号称“南都”,工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与京都洛阳并称全国两大最大中心城市,南阳为“既丽且康”的乐都。独山玉雕作为南阳悠久的手工业技术,此时也步入黄金发展期,独山脚下的沙岗店村是加工、雕琢、销售独玉的集散地。琢制精美的独山玉器不但王公贵族争相佩戴,而且也成为文人君子的喜好之物。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独山玉器发展的低潮。南阳“南蔽荆襄”的重要军事地位,使得战火连绵,独山脚下的“王街寺”也被夷为平地,琢玉技术高超的玉工或遭屠戮或逃难他乡,南阳的玉雕从此一厥不振,独山玉的开采加工走入底谷。加之“餐玉”思想漫延,使本来就低靡的制玉业更是雪上加霜;唐代的南阳,随着国民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商业逐渐得以恢复,独山玉经过漫长的沉寂之后,走出底谷,又步入了一个发展轨道,创造出了独山玉的新造型、新工艺,更加贴近生活,适合一般民众的需求;宋、元时期,玉器已经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成为寻常百姓的偏爱之物。独山玉料被大量运往苏、杭等制玉中心,独山周围、宛城之内及镇平石佛寺等遍布玉雕作坊,兼收并蓄各地琢玉技术,产品销售往东南沿海及海外;明清时期,和田玉仍是宫廷用玉的首选,特别是乾隆皇帝的喜玉、爱玉起了推波助澜作用。独山玉一直是民间用玉的主流,到清中期,独山一带“玉雕之乡”已初步形成,镇平石佛寺的民办玉雕作坊达100多家。

  因此,“丝绸之路”开通之后,独山玉的“民玉”身份凸显,为挖掘提高传统的琢玉技术,培养、储备高超的玉雕人才,扩大用玉范围,弘扬、传播玉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纵观独山玉的发展轨迹,经历了神玉——王玉——民玉的三大阶段,虽然每个历史时期的开采规模、琢玉技术不同,但是独山玉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玉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中流砥柱,并且必将在未来的玉文化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妇好墓

1976年由殷商考古专家郑振香、 陈志达二位先生主持发掘的妇好墓 , 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

妇好墓位于丙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

妇好享堂(母辛宗)

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国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

中国最早的女将军-------- 妇好汉白玉雕像

尊立于妇好享堂前的汉白玉妇好雕像,这是根据有关资料雕塑的。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古代的斧钺主要用于治军,“钺曾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

殷墟是商王朝后期的王都,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殷至帝辛覆亡,历经8代12王。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确认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共有200多年,商王朝居殷最久是无可争辩的。

自1928年董作宾先生首次发掘殷墟至今恰是75周年。殷墟早已蜚声中外,现仅就妇好墓的发现与发掘过程中的主要情况和收获作一回顾。

一、妇好墓的发现与发掘经过

妇好墓位于当时小屯村的西北地,这里原是一片高出周围农田的岗地,1975年冬,掀起“农业学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这片岗地成为被平整的目标。要保护这片遗址必须提出充分的理由,由于过去没有在这一带作过发掘工作,对遗址内涵知之甚少,当时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共同商量,决定对重要遗址进行钻探。小屯遗址的钻探工作由笔者负责,岗地上的棉杆尚未拔掉,只能在边缘钻探。11月20日开始,经钻探得知耕土层下即出现殷文化层,而且靠东部东西长约70米的夯土比较厚,向西较薄,岗地南边是取土形成的断崖,断崖南面是空地。我考虑如果将南边的断崖清理出来,所观察到的现象更为可靠。于是11月23日开始清理断崖的工作,陈志达也参加了清理工作,清理了三天,铲刮出长约140米的断面。东边显露出密集的夯土房基,向西地势较低,但仍有夯土。夯土房基的发现,为保护这片遗址提供了重要依据。经与村里的负责干部联系,请他们看过现场后,都表示同意保护,并说,今后也不在这里取土。保护遗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并决定第二年进行发掘。

经办理申报,批复手续后,于1976年春季开展了对小屯村西北地的发掘。重点是发掘建筑基址,参加工作的人员有郑振香、陈志达,南京大学历史系张之恒教授也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发掘。为弄清房基下边夯土的范围和性质发掘了1号房基,清除房基土之后,下面出现的是一长方形坑,内填夯土,其南边被取土挖掉,但经钻探得知向下仍有夯土,找到其南边缘,整体呈长方形,很像一座墓,但钻探时一杆探不到底,于是系绳下探,由于夯土硬且干,探铲带不上土,探到5米多仍未到底,有人说,小屯墓坑少,尽是“死夯土”(指房基土),影响民工的情绪。于是采取先将局部向下挖,距地表深3米时停下来。我与有经验的技工商量,我们还得钻探,一杆探不到底可以加接杆,用螺丝柠紧,如果超过6米深就接近地下水了,夯土成湿泥也不好探,需加柠杆(拧杆是横插在接杆顶端的),有位老工人说,用拧杆要两人推动。我说,这好办,星期日停工,留下参加钻探的人员大干一天,目的是探到底,弄个水落石出,即是不是墓也放心了,在场的人表示赞同。

5月16日是星期日,天气晴朗,我对大家说,咱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探到底,多打几个孔,只要探到底无论出现什么现象,都算完成了任务,工人们干劲很大,开始在边缘探,几个孔在不同深度都碰到似石头的硬东西,打不下去。最后决心在中心部位钻孔,我想如果是墓葬应该有现象。有位年轻人说,这可是关键的一铲,使得在场的人情绪有些紧张。从距地表3米至6米深进度比较快。从水井得知此处水位是65米。故向下夯土变成泥,探铲探上的泥,上提时往往滑下去,这时加用拧杆用转动的力量向下钻孔,一铲铲下探,速度很慢,每铲上来都仔细看土质有无变化,工人们都很辛苦,从6米探到深7米用了半个多小时,正在推动拧杆下探时,突然探杆下陷了约70厘米,把杆下探的工人何保国紧握探杆,使尽全身的力气向下坠,探杆又下沉约50厘米,出现硬底。这时在场的人谁也没有出声,小心翼翼地慢慢向上拔铲,探铲提上来了,满铲都是鲜红的漆皮,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墓葬,眼光敏锐的何振荣师傅发现铲内有件东西,他一把抓过来跑到水渠边上洗净,原来是一件玉坠,一座墓葬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自5月17日开始集中力量发掘此墓葬,基口长56米、宽4米、深约8米。当时对面积仅有20多平方米的一座竖穴墓,并未抱过高的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就不断出现遗物。遗物是分层埋入的,可分为6层,最先发现的是1件残陶爵,距地表深约3米,在墓穴东北部出现了一件大理岩的石臼,出土时底朝上,翻过来一看,臼孔内满染朱砂,色泽鲜艳。这件臼的发现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其后相继出土数层文化遗物。各层所出遗物不一一细说。仅将出土遗物最多的一层简述如下,此层距墓口深56米,在墓室中部有叠压在一起的3件象牙杯和大量骨笄,大概原是放在木匣中的。在其南面布满不同质料的随葬品,有石豆、成对的石鸟,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铜镜,另有散放的骨笄多件。取出上层遗物之后,露出压在下面的遗物,有两面铜镜,一件大石蝉,另有小石壶、石垒、石罐等供玩赏的“弄器”还有玉管,玛瑙珠等。出土时色泽鲜艳。清理完第6层已接近水面,但仍不断发现遗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司辛”二字的石牛、靠墓壁发现殉人骨架和狗骨架。由于不断有新的发现,工地气氛十分活跃,尤其是小青年问这问那,有的问会不会出个“虎头彝”(指觥)。老师傅说,说不定会出个虎头彝让你们开开眼,旁边的人笑起来。清理完这层遗物已临近水面,不再向下挖,水面以上的发掘告一段落。

6月4~5日进行水下发掘的准备工作,原定6日开始发掘,但供电局未送电、工人们很心急,有位老师傅建议,用辘轳绞水可以下挖,对下边的情况多了解一些,已安排好下水的工人很赞成。于是商定只挖北端和墓室中间一小部分,向下挖了不久,中部出了两件玉簋和1件石人。北边大型铜器逐渐显露,最先露出水面的是大方鼎。鼎耳出来了,长方形口也很明显,围观的人喊,“铜炉”!大甗也露出水面。大型铜器的出现令人惊喜,但考虑到安全,停止下挖,并找供电局联系,要求解决供电问题,以便抽水,供电局同志看了现场,答应第二天全天供电。

7日早上先抽去坑内积水,9点以后气温上升,工人分组轮流下水操作。先从椁室中部向下发掘,很快进入棺室,棺内布满玉器,开始取出1件向上传递1件,玉戈、玉人等不断送上来,但墓内遗物太多,传递太慢,于是将玉器放入水桶内,残铜器装入筐内,送上地面,一筐筐铜器取上来之后,用平车送到工作站,桶内的玉器由两人抬回去,陈志达与工作站的人员将玉器1件件用纸包好,放入纸盒内。工地上墓坑上下的人员都在紧张操作。大约午后1点多种,棺内的玉器,以及椁内的小型铜器已基本取出。恰在这时出水量少了。于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清理墓室周围陈放的大型铜器,大型铜器不能装筐,只能用绳索捆紧,再由强壮的工人顺着坑壁慢慢拉上来,由我记录下器物的出土位置排列顺序。参加发掘的人处于紧张的劳动中,围观的人熙熙攘攘,其中也有懂得古物的,每取上一件,就有人喊,又是一件,三联甗架被拖上来了,有人说,六条腿,这是啥?旁边的人说,没见过。偶方彝的器体取上来了,有个孩子喊,长方的像猪槽。负责安全的人在极力维护秩序,要大家不要挤,以后让大家看,但围观的人兴趣不减,议论纷纷。下午3点多,遗物取净了,最后将被朱砂和漆皮染红的水抽去,露出腰坑和生土底。在水下操作的人非常自豪,有的说,这个墓挖得干净利落,侯德隆师傅说,亮底了,放心吧,不会丢下东西。

发掘结束了,戴忠贤、屈如忠二人将发掘过程中未喝完的酒拿出来说,大家喝酒吧。工人们边喝边议论,有的说,出了这么多小人,好几个虎头彝,真想不到。也有的说,从来没见过这么个坑。不久我们就在安阳工作站办了小型展览,各村的群众和安阳市的有关单位看了展览后表示满意,也为他们的家乡自豪。

二、琳琅满目的随葬品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共468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礼器类别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对或成组,妇好铭文的鸮尊、盉、小方鼎各一对,成组的如圆鼎12件,每组6件,铜斗8件,每组4件。司母辛铭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对。其他铭文的,有成对的方壶、方尊、圆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

有铭文的铜礼器190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共109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如鸮尊、圈足觥造型美观,花纹繁缛。三联甗、偶方彝,可说是首次问世。三联甗是灶形器与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时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动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创新。汽柱甑形器实为汽锅,在昆明用汽锅蒸鸡,是一道美食,同样的炊器在3000多年前已出现,足以说明殷人对食品也是刻意求精的。

墓内的铜器群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商王朝礼制的体现。“妇好”铭文的铜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司母辛”铭文的铜礼器当是子辈为妇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铭文的铜礼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10觚、10爵。大概是贵族或方国奉献给这位赫赫有名的王后的祭器,这些也是研究殷代礼制的重要资料。

武器有戈、钺、镞等,两件铸“妇好”铭文的大铜钺最令人瞩目,一件纹饰作两虎捕捉人头,虎似小虎,形象生动。相似的图案曾见于“司母戊”大鼎的两耳上。似有震慑作用。

墓内出土玉器多件,绝大部分完整或稍残缺。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也有棕色的,白玉很少。当安阳市玉雕厂的工作人员看了玉器之后,就有人提出墓内所出以新疆青玉为多,对这一见解我们很关注,后经多位有经验的人士验证,确定妇好墓内所出以新疆玉为主。后经科学鉴定,多为透闪石,也有阳起石。透闪石与新疆玉相合,所鉴定标本硬度为摩氏6度。新疆玉在殷墟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玉器类别比较多,有琮、璧、璜等礼器,作仪仗的戈、钺、矛等,另有工具和装饰品。玉礼器对研究礼制极为重要,礼玉以琮、璧为主。《周礼·大宗伯》:“苍璧礼天,黄琮礼地”。这虽是反映周朝的观念,但用玉石器进行祭礼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而以良诸文化资料最为系统。尽管时代不同,考古文化不同,但用琮、壁进行祭祀当是一脉相承的。

装饰品为数最多,有420多件、大部分为佩带玉饰,少部分为镶嵌玉饰,另有少数为观赏品。玉石人是研究当时人的发式、头饰、着装等的实物资料。各种动物形玉饰有神话传说的龙、凤,有兽头鸟身的怪鸟兽,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种动物形象,以野兽、家畜和禽鸟类为多,如虎、熊、象、猴、鹿、马、牛、羊、兔、鹅、鹦鹉等,也有鱼、蛙和昆虫类。玉雕艺人善于抓住不同动物的生态特点和习性,雕琢的动物形象富有生活气息,如一件回首状的小鹿,表现出警觉的神情,而头部歪向一侧的螳螂则显得悠闲自在,生动传神。玉器之外还有绿松石、孔雀石、绿晶雕琢的艺术品和玛瑙珠等。3件象牙杯,有两件成对,造型美观,雕琢精致,堪称国之瑰宝。在此还应说一说墓内所出的6800多枚海贝,经鉴定为货贝,1件阿拉伯绶贝(也称阿文绶贝)、2件脉红螺。海贝产生于我国台湾、南海(广东沿海、海南岛、福建厦门东山以南),反映商王朝与我国东海、南海海域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是极重要的证据。

三、妇好墓发现的意义

“妇好”之名见于武丁时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从事征战,地位显赫。妇好墓属殷墟早期,与武丁时代相合。墓主妇好当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于该墓保存得好,年代与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后墓。上个世纪30年代在侯家庄一带的王陵区内发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盗掘,因此对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妇好墓的发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墓内所出的铜礼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体上反映了武丁前后商王朝礼器群的类别和组合,是研究商代礼制的重要资料。大型青铜礼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显示了商王朝的兴旺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商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从玉器可以看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时代某些文化的先进因素,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猪龙”,良渚文化的琮、璧等,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了商文化的内涵,为祖国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妇好墓的各种文化遗物,以及贝类、海螺等,尚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研究。

1、璧

古玉器名。扁圆形,正中有孔。玉璧在我国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以来,历代都颇为崇尚,精工琢制。其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星、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不同身份的标志;三作佩系;四作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2、琮

古玉器名。外方内圆的管形玉器。玉琮的用途很多,据(三礼》及汉儒解释,有祭礼时用以祭地、敛尸时放在腹部、朝聘时诸侯持以敬献君夫人等。今人则据其形状及纹饰认为是贯通天地的一种法器,是图腾柱,是巫师用以沟通神灵的工具等。玉琮以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所见最多,大汶口文化、石峡文化等遗址中也有发现。到商代玉琮亦比较常见,但器形较短矮,不似良渚文化的那么细长高大。汉以后似已不再制造。

3 、圭

也作“珪”,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作扁平长条形,下端平直,上端作等边三角形。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圭、琬圭、琰圭等名称。商代有石圭出土,战国时玉圭方才盛行。

4、璋

古玉器名。古代朝聘、祭祀、丧葬、发兵用以表示瑞信。形如圭之一半,上端是一道斜边,下端平直。形制大小、厚薄、长短因所事不同而异。有大璋、中璋、边璋、牙璋等区别。瑞信用大璋,通身施纹。祭大山川用中璋,十分之七施纹。祭中山川用边璋,施一半纹、发兵用牙璋,首似刀而无刃。商代有石璋出土,战国时玉璋才盛行。

5、璜

古玉器名。是一种弧形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征召的玉制礼器。璜穿孔为佩饰用,故有佩璜之称。新石器时代的佩璜,一般两端各有一孔,系以佩戴。商代的玉璜,多由璧环类改制而成。

6、 琥

古玉器名。一种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称“琥”。有孔者可称为虎形玉佩,无孔的应是玩器或陈列品,可称为玉虎。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的玉虎,有细孔,应称虎形玉佩,属装饰品类,而不作为发兵或祷告之用。

7、 玦

古玉器名。形如璧而有一个缺口。其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之有5种:一作佩饰;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三寓意佩带者凡事决断;四作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处于一定之所服刑,见玦则不许还;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玉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渊远流长。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人认为是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因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所以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同时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慢慢的人们就用它来做装饰品。又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先的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就像在约距今七千至四千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掌祭祀大权者,多用珍贵的美玉制作「祭器」,礼拜神祇祖先。他们相信天圆地方,便琢制圆璧与方琮,来礼拜天神与地祇;他们相信氏族远祖的生命,是经由神物源自上帝,便在玉器上雕饰想像中神祇祖先的形貌,甚至刻绘极具深义的符号,以礼拜之。希望藉玉器特有的质地、造形、花纹与符号,产生感应的法力,与神祇祖先交通,汲取他们的智慧,获得福庇。

在上古社会里,个人地位的高下,端视人与神祇祖先关系的亲疏而定。事神之「礼」,建立了人神之间的沟通管道,也维系了人际间的和谐关系。「瑞器」就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玉器。「祭器」与「瑞器」的制度,都源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三代,配合不同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继续发展。在宗庙祭典与朝享会盟上,发挥其形而上的功能,以维系礼制,故总称为「礼器」。

曾经在距今七、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沈阳新乐遗址和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真正玉器。而玉的文化、宗教和政治属性,夏、商、周三代已经渐次完善。

东周时,人文主义兴起,儒家将一些传承自原始宗教的文化成份,道德化,生活化,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于是佩玉之风大盛,而雕琢之精美,後世亦难出其右。

汉室崇玉,生者佩玉、食玉;亡者裹玉、填玉。甚至在帛画、墓砖上,都饰以玉璧图象。圆璧有助于灵魂通天的观念,此时发挥至极。

六朝至唐,中土玉雕艺术转衰。虽然李唐盛世,仍秉承道统,举行封禅大典,然而礼神之册都难用真玉,而以次玉代之。传世玉器,仅见带銙、梳、簪、佩等。部份亦系西域工匠所制。

宋、明以降,玉雕艺术再度兴盛,帝王祭典用玉之外,更因学者对商、周礼制的考订,民间遂兴起了研究与仿制古玉的热潮。此时,以知识相结合的士大夫阶层,重视生活品位。玉制文房陈设,除供欣赏把玩外,兼具实用功能。自然界的花鸟、人物、山水等,也成为装饰主题,呈现柔美雅致的文人品位。由于所取玉料,多为河中玉子,玉工常是因材施艺。所琢成品,常是图必有意,意必祥和。

孔子说,玉有仁、智、义、礼等十一德,《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都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中华民族这种崇玉、敬玉、爱玉的情操,明清时期比汉唐时期有过之而不及,玉的雅丽和圣洁,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藏玉,就是目前社会玩玉爱好者的真实写照。

由老三代经秦汉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两宋时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大盛。此时出现大量制作精巧、加工细腻、构思奇妙的玉摆饰、玉佩件。

明清时玉器制作及玩赏达到顶峰,品种也更为丰富多彩,小到玉头簪,玉纽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风、玉山、玉船。王公贵族家还常用玉石来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如南方玉,河南玉)为下。

清初时翡翠传入中原,其动人心魄的碧绿马上赢得了国人的倾心。用翡翠制成的玉饰件大行其道,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时尚。但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翡翠制成的玉饰却远远比不上古玉。

以矿物学分类,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键状硅酸盐中的角闪石组,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也称软玉。还有一种是单链状硅酸盐碱性单斜辉石,又叫硬玉(如翡翠)。中国传统的古玉大多是软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只是在清代初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皇帝进入并控制了云南及缅甸北部盛产翡翠的矿区之后,硬玉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针。然后就出现玉礼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等,应是作为族群的图腾而制作的。此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由现代意义所指的玉石所制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仅仅是漂亮一点的石头,如与变质大理石矿共生的透闪石原矿。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中国主流文化区域内已再难见到玉工具了,代之而来出现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饰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龙、玉风、玉鹤。此时已广泛采用软玉来制作器物了。

在一般人看来玉就是石头,可在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直到今天,如果我们拿起一件翡翠,我们只会去评价它的颜色,它的质地,它的制作。可当我们看见一件古玉,在欣赏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质料的时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却会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古玉里孕含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以及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先更正一下,不是三大玉石应该是四大玉石

蓝田玉

  产于陕西省蓝田县。蓝田玉外观为**、浅绿色,不透明,硬度为摩氏4度。属蛇纹石化的透辉石类。蓝田玉开采历史悠久,见于汉书,张衡及班固等文赋记载。现仍有玉石矿生产。因产量不多,汉代以后,各地均采用和阗玉为玉材。所以蓝田玉开采和应用渐渐失传。以至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蓝田为葱岭(昆仑山)的别名,蓝田为储运玉石之地等推论。地质部门曾对现尚开采的蓝田玉进行了考察。据宝石协会副会长弈秉璈的研究,陕西咸阳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兽面纹玉辅首”即采用蓝田玉制作,可知汉唐人盛赞的蓝田美玉的产地即在当时京城附近。

  南阳玉

  南阳玉的矿区地处河南省南阳县的独山,又称“独山玉”简称“独玉”。南阳玉为斜长石类玉石,质地细腻,纯净,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泽,抛光性能好,透明或微透明。硬度为55至65度。南阳玉为多色玉石。常见为两种或三种以上色调组成多色玉,颜色鲜艳,分别称为:水白玉、白玉、乌白玉、绿玉、绿白玉、天蓝玉、翠玉、青玉、紫玉、亮棕玉、黄玉、黄蓉玉、墨玉及杂色玉等。南阳玉开采历史悠久,陕西神木石峁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玉斧,1952年发现的殷墟玉器,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玉器都发现了以南阳玉为玉材的例证。现陈列于北海团城的元代渎山大玉瓮,也是用南阳玉琢制的。献记载,南阳玉的开采在汉代已有相当规模。至今独山上还有一千多个古代采玉的矿坑,可见南阳玉开采的历史之久,规模之盛。南阳玉的储量相当丰富,至今仍可形成规模生产。

  岫岩玉

  因主要产地在辽宁岫岩而得名,又称岫玉。属蛇纹石,形成于镁质碳酸岩的变质大理石中,我国这种地质环境的矿床很多,因而类似岫玉的产地很广泛。岫玉外观呈青绿色,黄绿色。半透明、抛光后呈蜡状光泽,硬度为35度至5度。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所用玉材,产于岫岩境内细玉沟,俗称老玉,为透闪石软玉。商代妇好墓出土玉器多数玉材与岫岩瓦沟矿产岫玉近似。瓦沟矿铀玉开采历史悠久,储量丰富。为我国当前主要产玉矿区,产量占全国60%左右。

  和阗玉

  分布于新疆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5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共有九个产地。和阗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55度至65度。和阗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高的山岩中。经长期风化剥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崩落在山坡上,再经雨水冲刷流入河中。待秋季河水干涸,在河床中采集的玉块称为籽玉、在岩层中开采的称山料。现已发现的用和阗玉制作的时代最早的玉器,出自殷墟妇好墓。春秋战国以后,和阗玉逐渐成为主要玉材,均为采集籽料,至清代始开采山料。清代乾隆时期琢制的大禹治水玉山,青玉材重一万零七百余斤,即采自密勒塔山中。

妇好墓玉器的大量出土,说明玉器在商代贵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是“玉不离身”的最早例证。

“妇好”之名见于武丁时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从事征战,地位显赫。妇好墓属殷墟早期,与武丁时代相合。墓主妇好当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于该墓保存得好,年代与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后墓。上个世纪30年代在侯家庄一带的王陵区内发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盗掘,因此对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妇好墓的发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墓内所出的铜礼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体上反映了武丁前后商王朝礼器群的类别和组合,是研究商代礼制的重要资料。大型青铜礼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显示了商王朝的兴旺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商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从玉器可以看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时代某些文化的先进因素,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猪龙”,良渚文化的琮、璧等,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丰富了商文化的内涵,为祖国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妇好墓的各种文化遗物,以及贝类、海螺等,尚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研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201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