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刻玉的工具有铁制圆盘-铊、无齿的锯、圆锯、钻、锥、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
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
在古代制玉过程中使用最多的雕刻工具叫陀,是指安装在“水凳”横轴上可以旋转使用的各种工具的泛称。
陀的名称是玉雕行业沿用历史的称谓,什么时候开始称之为陀己无从考证。在古代,陀与码字相同,可以互相替换,很多人用铭字,是否合适有待斟酌。
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
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
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
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
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
扩展资料:
早期的玉器加工技术,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钻孔和打磨等,后来逐渐发展为镂雕、线刻等。
关于清代砣机,现在我们能够见到比较完整的图像资料则是《玉作图说》,李澄渊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应英国医师卜君要求而作。
他“历观玉琢琢磨各式绘以成图(《玉作图》序)”。也就是经过现场调查作了写生,尽量如实地加以反映,所以此图是可信的。此图册名为《玉作图说》,共十二开,十三图,每图附文字说明。
可以说是玉作的连环书,是继《陶治图》之后出现的又一部纪实的工艺图书,不仅描绘了玉匠劳动操作的场面,还将重要工具名称都一一注明。
中间是书画,左右两侧有竖栏各三行,首行书编号和题名
书写“说”文楷体工整,描述通俗易懂。共分为捣沙、研浆、开玉、扎碢、冲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十三个工序。
一捣砂图说,二研浆图说合为一开,即一图二说,三至十三这十一工序各为一开,共十二开,每图书图说。
-玉石雕刻技法
1、捣沙和研桨。站着的玉工用手拿着杵,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细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个仿佛炒菜锅样的大筛子。筛子的底有细洞,能够让细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能够把石沙依照颗粒大小分类。
2、开玉。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表面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开玉,就是把玉璞表面其他的石头削掉。两个玉工之间。木架架起一个大玉璞,各自拿着“大法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的拉着条锯。锯子条锯上只是一条钢丝,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
3、扎_。扎_,即是应用_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初具雏形。玉工坐在旋车前,旋车上架着的工具,构造颇复杂。工具适用长木棍(又叫木轴)的一端,装上圆形的钢盘,这个钢盘就叫做“扎锅”。钢盘的周缘很薄,像刀口一样十分尖利。木轴上缠绕着两根绳子,绳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这两片木板叫做“登板”。操作的时候,玉工的两只脚轮番踏着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旋转。玉工用左手托拿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钢盘的刃边。桌子的一端放着一个盛了水和红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浇在玉料上。坚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转而尖利的扎边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块或方条。
4、冲_。应用“冲_”这种工具,把方块或方条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份“冲”成圆。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又叫做冲_),配着和了水的红沙,渐渐冲去玉块上的方角。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5、磨_。应用“磨_”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外表,能够把玉的外表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步骤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锅”有些类似,但扎锅是薄而锐利的,而磨锅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
6、掏堂。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呈现一根圆柱,称作“玉梃”。
7、此时就得由最富经历的师傅振锤取出玉梃,假如力道不对,不是玉梃取不出来,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着,再以弯形的扁状锥头渐渐揣摩,掏空玉器的内膛。
8、上花。上花,也就是小型的轧_,又称丁子,在玉器的外表磨琢花纹。不同的轧_方式会留下不同的线条。例如,中厚缘锐的_具所琢碾出的线条,常常端较窄浅,中段较宽深。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玉器的线条就有这种情形,因而有人揣测,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曾经过开端运用_具琢碾玉器。现代玉器上花,是以相似牙医所运用的钻针,马达带动并配合活动的软管,因而挪动相当灵敏、随意。
9、打钻。这是关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轧杆下端金钢钻的下面,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弯弓会带动轧杆一来一回的旋转,杆尖所嵌的金刚钻就能够把玉钻出一个圆洞了。战国至西汉的玉工,便非常擅于应用钻圆洞的技法,营造线条盘旋转机处流利丰满的效果。
10、透花。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操作时,先把搜弓上的钢丝解开一端,穿透这个圆洞,再绑好。玉工的右手握着搜弓,一来一回拉动着,钢丝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依照玉片上画的线条来切割了。在古代,由于普通书写作画的墨汁,是会被墨水冲洗掉的,所以咱们的玉工祖师是用石榴皮的汁来勾勒出要透雕的图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钢丝在玉片上来回割锯时,图案仍清分明楚,不会被水洗掉。距今5300至4200年的良渚文化,已呈现以拉线透花的玉器,开展至清代镂雕玉器薄而细,到达技法的巅峰。
11、打眼、这是特地对付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小件而又有固定外形的玉器,要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由于这类玉器太小,不便用手拿着打钻,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装了水,上面装置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外形就和要钻孔眼的小玉器外形相同。不同外形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外形孔洞的木板。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铁盅”,右手拉着“绷弓”,一来一回的带动铁盅重复旋转,铁盅下端所嵌的金刚钻,就会在玉器上钻出洞来。穿孔如是两面对穿,则常有接头不整的痕迹。随着玉雕技法的逐步提升,_钻与管钻取而代之。
1、玉制工具 ; 2、礼仪玉器(礼乐器和仪仗器); 3、佩饰玉器(饰玉); 4、丧葬玉器(葬玉); 5、实用和玩赏玉器。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某种玉器的用途并非一成不变,如璧,即作为礼玉又作为饰玉,有的先作为某类玉器,后又作它类玉器;玉器的品种和形制也只有少数较为稳定,大多数随时代变化而演变。
『礼玉』
礼玉是古代用于宗教祭祀及国家大典上的玉器。按《周礼》记载,礼玉有璧、琮、圭、璋、璜、琥等六种。
① 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扁圆形玉器。古人在祭祀时,认为这种器物能同祖先神灵相通。除用作祭祀外,还可用作装饰、祥瑞、敛葬等。玉璧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为代表。春秋战国时代已相当精美。汉代玉璧雕工愈加精细,汉墓中常出土有玉器陪葬品。
② 玉琮
玉琮为一种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琮的方圆表示地和天,是出于天园地方的上古宇宙观,做成方琮来祭祀地神,是礼地之器。此外,亦被用于祥瑞、敛葬等。玉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以良渚文化最为发达,其中有的还刻有兽棉纹饰,是玉琮的辉煌时期。汉朝以后,玉琮均为内圆外方的短柱形,不加纹饰,用途已变为装饰和丧葬用具。宋至明清,仿古玉琮大量出现,成为一种装饰或陈设玉器。
③ 玉圭
玉圭是一种上端为三角形或直平,身为长方形的玉器。古代玉圭用以祭方位神,还用以区别等级和作符节等职能。战国时玉圭和玉璋最为盛行,其后由宋直至明清,历代均有制作。
④ 玉璋
玉璋是一种扁平长方器物,一端斜刃,形状半边圭。玉璋始见于龙山文化,盛行于商周。璋与圭一样曾为礼朝区分等级的器物,春秋以后趋于少见。
⑤ 玉璜
玉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汉制称“半壁玉璜”,但常见出土的玉璜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弯弧两端有小孔,往往出于墓主领下,可能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
⑥ 玉琥
玉琥是刻有虎纹或形似虎纹的玉器,殷商至汉代常见。
『葬玉』
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以玉敛葬,能够保护尸体。葬玉是指这类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玉塞等。
① 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玉押”,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② 玉琀
玉琀又称“含玉”,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大约任何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汉代以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明初墓葬中还见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③ 玉握
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葬玉。汉代常见的玉握是猪形即“玉豚”,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时亦作玉握使用。
④ 九窍玉塞
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玉塞,包括双耳、双眼、双鼻孔、一口、前阴、后阴等,目的是为了保护尸体,以防精气外逸。
『佩玉』
佩玉是指佩戴于人身的各种玉器,其特点是个体较小,大多有可穿线的孔洞。佩玉的种类较多,如玉玦、玉镯、玉刚卯、玉牌、玉带钩等。有的成组佩带,有的单独悬挂。
① 玉玦
是人的耳饰,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新石器时代玉玦多光素无纹,商代的玉玦常为蟠龙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龙纹、云纹、鸟纹等,春秋战国出土的玉玦较多,形制较小,外径在2-5厘米之间。战国以后, 玉玦不再流行。
② 玉镯
玉镯自古以来是人们最基本的腕饰之一,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已见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明清玉镯多见装饰,如联珠纹、绳索纹、竹节纹等。
③ 玉龙
玉龙的形象随时代而演变,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玉龙,身躯作“C”字形,简练优美,极富特色。此后,玉龙呈现多姿多彩的风貌。历代带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玉动物
玉动物取象于自然界真实动物,圆雕或片状雕均有,造型姿态多样,栩栩如生。玉动物一般作为佩饰,也有的可作为陈设品。玉动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马、玉鹿、玉牛、玉猪、玉鹰、玉鱼、玉龟等,历代玉器中最为多见。
玉人是直接反映人类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为扁平状,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为陈设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玉人琢工带有明显的稚拙性,商代以后玉人形象多样,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圆雕、有片状雕,各个时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点。
④ 玉剑饰
玉剑饰是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饰于剑首的称为玉剑首,饰于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称玉剑格。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
1、古代刻翡翠玉石是用特制的线进行切割:天然的玉石都是没有规则的,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利用了绳子。这个灵感可能来自于当时的摩擦起火,反复用绳子摩擦玉石,让玉石升温后破裂。只是玉石的密度相当大,普通的绳子是无法实现这个目的的。当时的人们在失败中反复研究,最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选择牛皮绳或者麻绳,然后在上面粘上砂石,通过砂石对玉石进行反复摩擦,最终切开玉石。但是对于砂石的选择可是很有讲究的,正常情况下,工匠们都喜欢采用石英砂,因为玉石的密度一般是在6以内,而石英砂的密度在7以上,通过更坚硬的砂石摩擦,才可以成功切割开玉石。由于石英砂也是很难采购到的物品,因此当时也被人们冠以一个很迷人的名字:解玉砂。之后随着弓箭的发展,聪明的劳动人民也开始使用绳弓来进行分解玉石,相对绳子的摩擦,绳弓会来得更快速一些。
2、采用片状物体进行切割: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在劳动力上的飞跃发展,又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明出了许多更简便的设备,这当中就有专门切割玉石的“砣”。砣到现在依然被人们广泛使用,因为砣其实就是一块铁片做成的,可以飞速运转的机器核心配件,通过电力的支持,加上玉器工匠的巧手,很快就能拥有一件精美的玉器了。考古学家在多个出土的古墓中发现了当时人们用来切割玉器的“砣”,其实是组装起来,并且通过人力就能够控制转动速度的切割机器。古时候的人们将这种切割的机器设备称为:砣机,或者水櫈。人们用麻绳、转轴、木桶,一张挖空中心的课桌,就这样做出了一个简易的切割机器,并且只需要人为控制这种机器就行了。操作的工匠一般都坐在椅子上,然后双脚踩踏板,这个时候金属轴片就开始运转起来,只要将玉器放在金属轴片旁边,转动的金属轴片就会开始磨去玉石多余的边角料。而“砣”的发明,让人们切割玉石更加轻松,同时品质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因为转动的“砣”可以反复的对一个地方进行抛光般的切除、打磨,让整块玉器在被切割之后还能保证其完好的程度,对后期玉器的雕刻制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磨砂:从西周出土的文物中,人们也惊奇的发现一些石碑、野史中有记载,当时居然还有类似于磨砂石的物品存在。当人们切割、制作完一件玉器的时候,难免会嫌弃不够精致,于是就有人想出了类似磨砂的工具。通过对打造的物品反复磨砂,让切割的部位达到平滑的状态,大大提高了玉石饰品的需求量,满意度也遥遥领先。
4、古时人们要完成一件玉制产品,首先,想要雕刻一件艺术品,应该是先有一块成色不错的玉石。赌玉从古时一直发展到现在,随着许多玉石矿产过度开采已经被封,找一块纯天然的玉石很不容易。所以当时的玉石饰品真的无法进入普通家庭。像河南南阳、陕西蓝田等玉石,当时开采不容易,因此雕刻的时候都是采用解玉砂的打磨,在完成作品的时间上就没有保证了。其次,应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切割方式,比如是采用绳子打磨,或者是砣切割的方式。切割方式选得对错与否,都和玉器的价值密切相连。甚至还会有人用抛打、扔的方式来打开玉石,这种做法其实会带来更严重的损耗,得不偿失。再有就是对雕刻好的玉器进行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打孔,这样才能方便佩戴。最后一步则是对雕刻好的玉器进行打磨、抛光,提升颜值。即便到了现在,真正品质好的玉器都十分宝贵,上好的玉石也都存放在博物馆,以让其得以更好的保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