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玉,也就是出土古玉,古玉沁色鉴定知识如下:
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一块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即沁色,质指玉质,而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标准。
玉具有善于吸收其他物质的特性。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后,一方面会将近邻的物质吸入自己体内,同时,其体内原有的物质也会起酸化作用,特别是地中水银,会沁入玉质,同时相邻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种有色物质也皆随之浸*到里面,所以凡出土古玉,都会沾染上某种颜色,这便是所谓的“沁色”。而古玉出土之后,经过人体的盘玩,其体内的物质成分由于受到人气的涵养,玉性又会慢慢复苏,从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丰富色彩。
把玩古玉沁色是我国藏界独有的,其价值不可等闲视之。据传,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外逃时怀中就揣着一块玉中之王——“脱胎”,后来在路上送给追随皇室的军机大臣王文韶。“脱胎”是一块质地优良的羊脂白玉,经几百年埋于土中,饱经尸血气浸入,出土后又佩在人身上长达百余年,受活人气息渗入,然后又入土、再出土,几次反复才形成,存世罕见。据史籍记载,一块小小的“脱胎”浸入水中,可让一大缸清水映为通红。
出土古玉沁色之所以会千差万别,是由于入土的时间、地点不同,受沁的深浅程度不同所致。行业内有沁色“十三彩”之说,就是极言其色彩之多。古玉沁色的不同则主要和近邻物质有关,一般玉埋于土中,总会受到土的侵蚀,受土侵蚀较轻的称“土蚀”“土锈”,较重的称“土浸”“土斑”,它们都是受地气熏蒸而致。一般入土时间长的古玉,其“土锈”“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为含沙性的土已经渗到了玉的肌理中,并与玉合而为一了。受黄土沁的古玉颜色如栗子黄;受松香沁的古玉色如蜜蜡,呈淡**;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这是由于服装上的靛蓝深入到玉的纹理;受血沁的古玉颜色赤红,称“枣皮红”,色深的称“酱瓣紫”;受铜沁的古玉色如翡翠,称“鹦哥绿”,这是因为铜器入土后,产生铜绿,如果玉器在它边上,铜绿就深入其中,出土复原后色泽比翠更加娇嫩滋润;受地火影响的古玉则都变成白色,谓之“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等;受石灰沁的古玉呈淡绯色,经过盘玩后,色如绯霞一样光彩夺目。而水银沁有地中水银沁和殉葬水银沁之分,殉葬水银沁又有大坑(大墓)、小坑(小墓)之别。完全受地中水银沁的古玉,呈黄白色或微黑、微青的颜色;完全是大坑水银沁的古玉,呈黑漆色;小坑水银沁的颜色则在黑的深度和广度上比大坑要逊色;古玉上的水银沁,大则连成一片,小则成块分布,更有的像线一样细,这些都是因玉质纹理坚密的不同和所处环境不同而有区别,但均具有色泽黝黑光亮的共性。黑白分明的古玉,一半是由大坑水银所沁,一半是由地中水银所沁。
1实用
玉器在古代的作用其实是很多的,除了供观赏,还有非常强大的实用性。比如,我们都知道,银器可以用来鉴别毒物,玉器也有同样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杀菌,对于一些感染性的疾病或者其他外伤,都是很有作用的,而且玉本身对人体也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很安全。
另外,爱美的女孩子如果在夏天打了耳洞,很多人都知道可以带银质的耳环,不会过敏,其实玉耳环也是一样,它具有消炎的作用,佩戴玉耳环,伤口也可以很快就愈合。除此之外,还有防腐、净化水质、祛湿等作用,如果不看它与文化相关的方面,玉器也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很好的物件。
2礼玉
古代的玉器,还有实用功能之外的一些作用。礼玉,就是一些用于祭祀大典上面的玉器,分为璧、琮、圭、璋、璜、琥六种,每一种都是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含义,但大多数都是与神灵有关,毕竟祭祀本身就是要沟通天地神灵,进行祈求的活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玉器都是非常珍贵的,现在能看到的那就摆放在博物馆里了。
3佩玉
佩玉,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会佩戴的玉器,当然仅限于贵族,一般来说平民用不起,也用不上,对于要在田间工作的农民来说,佩玉是绝对不可能的。佩玉一般有玉玦、玉镯、玉牌、玉剑饰等,人养玉玉养人,玉器的佩戴在历朝历代都有流行,而且样式多种,制作工艺高超,也能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4葬玉
葬玉,就是陪葬的玉器了。这一类的玉器是专门用来保护尸体的,比如著名的金缕玉衣,还有之前介绍过的蕴含着人们希望的玉蝉,但是因为是随葬品,当然会有被盗的风险,毕竟盗墓这一行都是秘密进行,也不可能大肆宣扬,所以被盗出去的葬玉,多半也就很难再找回来,或者找到了不清楚究竟是哪个墓葬的随葬品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