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的意思是最上的,达摩的意思是法。直译就是最上的法。
附:《阿毗达摩》目录
序一7
序二11
第一讲序论
13
一、课程概要13
二、佛教与三藏14
三、第一次圣典结集15
四、上座部17
五、第二次结集20
六、第三次结集22
七、上座部佛教向南传播24
八、巴利语的来源26
九、印度佛教一千五百年29
十、北传佛教30
十一、正法五千年34
十二、《律藏》37
十三、《经藏》39
十四、《论藏》40
十五、论藏的来源43
第二讲阿毗达摩概说 47
一、两种谛与两种教法47
二、阿毗达摩的特点54
三、四种究竟法57
四、学习阿毗达摩的意义59
五、三藏与三学的关系67
六、概念法69
阿毗达摩讲要
2
七、意义概念70
八、名字概念72
九、概念的产生73
第三讲色法(一)
79
一、复习79
二、色法81
三、四界85
四、四界差别——简略法89
五、四界差别——详尽法96
六、十八真实色法99
七、四境色101
八、五净色103
第四讲色法(二)
109
一、复习色法109
二、三种密集110
三、眼十法聚112
四、身十法聚114
五、性根色116
六、心所依处色119
七、命根色122
八、十八种真实色124
九、十种非真实色126
十、空界127
十一、表色127
十二、变化色131
十三、相色133
目录
3
第五讲色法(三)
139
一、色法产生的原因139
二、业生色139
三、心生色141
四、时节生色145
五、智慧之光146
六、食生色149
七、色聚150
八、色法的转起153
九、梵天人157
十、六处门色法160
十一、辨识色法的必要性165
第六讲遍一切心心所 167
一、名法与所缘167
二、心所的四个特点169
三、五十二种心所170
四、七个遍一切心所——触172
五、受173
六、五种受174
七、佛陀唯四受177
八、想180
九、思181
十、一境性182
十一、名命根185
十二、作意185
第七讲杂心所
195
一、复习心所195
阿毗达摩讲要
4
二、寻196
三、伺198
四、胜解199
五、精进202
六、八种悚惧事205
七、正精进213
八、中道精进215
九、平衡七觉支218
十、喜220
十一、欲225
第八讲不善心所(一)227
一、十四种不善心所227
二、痴、无惭、无愧228
三、掉举231
四、贪232
五、邪见235
六、邪见——有身见238
七、邪见——常见243
八、邪见——断灭见244
九、邪见——邪因果248
十、邪见——戒禁取249
第九讲不善心所(二)255
一、慢255
二、瞋259
三、两个冤家的故事262
四、迭瓦达答264
五、除瞋——忍耐266
目录
5
六、除瞋——慈爱268
七、除瞋——思维业果法则269
八、除瞋——维巴沙那270
九、除瞋——不来道272
十、嫉272
十一、悭273
十二、恶作274
十三、昏沉与睡眠279
十四、疑281
十五、断烦恼284
第十讲美心所
285
一、美心所285
二、信286
三、念287
四、大念处经289
五、惭、愧295
六、无贪、无瞋296
七、中舍性297
八、六对十二美心所300
九、离心所306
十、三种离309
十一、二无量——悲、随喜312
十二、无痴314
十三、善心的34
名法316
问答汇篇319
达摩,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
他生于南天竺(印度),刹帝利族,传说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出家后从般若多罗大师。
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到处以禅法教人。
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子,刹帝利种姓。
他的名字原本叫菩提多罗,成年之后依照习俗更名为达摩多罗,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的大弟子,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
菩提达摩自小就聪明过人,因为香至王对佛法十分虔诚,因此从小菩提达摩就能够遍览佛经,而且在交谈中会有精辟的见解。
祖师西来意」,是初机学者无所参问,而勉为其难地提一句话参问。因初机修行的人,心、口、意叁业不知如何修、不知如何断,也常常在打妄想,想到不能理解的话语,就随便抓这句话来参问。禅师因看参问的人所提的问题,非涉修行上的实际问题,禅师就会随便拿一句话,来堵住你的嘴,堵住你的心,不让你再继续想下去。如果禅师被问说:「何为祖师西来意?」达摩祖师西来干什麽?然后禅师真的就要解释西来意说:祖师因何西来,就是因震旦中国有大乘之迹象现起,所以达摩观看气象,欲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大乘佛法传到中国,...,禅师若讲了一大堆祖师把佛法传到中国公案。果如是,参问者正妄想达摩西来之意,现在禅师真跟他起哄,讲如此这些话,就会让参问者黏上加黏,不能解脱,所以禅师要嘛不答,不然就随便讲一句话,堵住他的口,不要让他随便再动妄想念。 你看这公案里就是禅师随便答一句话,刚开始我们就讲过了,鼓山有道:「句不当机,言非展事。承言者丧,滞句者迷。不唱言前,宁谈句后,直至释迦掩室,净名杜口。」禅师回答你的话,不是说在这句话上面去推敲,若用心推敲,这是什麽意思,即是不合:句不当机,言非展事。你问祖师西来意,我偏偏不跟你说祖师西来意的真意,答言的名堂背后,是禅师要表示的禅机,这一句话后面真正的意义是什麽?参问者问此话,禅宗祖师大德只是随便答一答,要从背里的意思去体会。
达摩携一只鞋西行,其意有二:
1、一鞋在身,一鞋留在墓内,为令人相信其事为真,更有留禅宗于此之意。
2、西行,为引导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往生佛国净土。据说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相关故事
三年后,魏使宋云奉使西域,在葱岭遇到了达摩祖师,当时他手中携了一只鞋子,翩翩独行。宋云于是就问达摩祖师到哪去,达摩说:“西天去。”又对宋云说:“汝主已厌世。”宋云闻之茫然,不知道什么意思,别师东行。
回到中原后,魏明帝已经去世了,这才知道达摩祖师的意思,而此时在位的是魏孝庄帝。宋云就向魏孝庄帝汇报了在葱岭遇到达摩祖师的事。魏孝庄帝就下令开启达摩之塔,打开一看,里面空空如也,只剩一只鞋子,于是举朝惊叹。魏孝庄帝下诏让少林寺将鞋子请回供养。
唐开元十五年(727),达摩祖师的鞋子为信道者窃至五台山华严寺,后再度失窃,不知所终。
菩提达摩,又称“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
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
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