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印章的规格等级

汉代印章的规格等级,第1张

汉印中的“皇后之玺”等;列侯、丞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所用皆称“印”,将军所用多称“章”。

东汉后期出现了印文连称“印章”的新款式,如“裨将军印章”,这类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以又称“急就章”。

汉印以铜为主,其次还有金、银、玉石等材质。印纽分鼻纽、瓦纽、桥纽、龟钮、驼纽等,随着汉代与西域交流的不断加强,也出现了以狮、辟邪等动物形制的印钮。汉代官印制度,对印的材料和钮制都有严格规定。在汉代,龟纽官印与质地关系十分密切。

如汉王、侯等有爵号者、秩比二千石以上者,均用龟纽,王、侯、后及丞相、大将军用金质印,相、中郎将和武猛校尉等用银质印,秩比二千石的“校尉之印”、“奉车都尉”、“驸马都尉”等用铜质印。千石、六百石以下中下级官员用鼻纽铜质印。

但在新莽时期使用铜质龟纽印的秩级要比西汉略低,现今遗存的新莽县宰印不少为龟纽。

从制造方法上看,两汉官印一般为铸造,用的白文(阴文);只有少数急就印或给少数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介绍指相继传话;为人引进或带入新的事物。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印章介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远军防城库铜朱记”印

“通远军防城库铜朱记”印,北宋,印面55×53cm,通高49cm。

印铜铸,柄钮,印文字体出现重叠笔画,朱文,右上起顺读。宋代地方政区划分为路、州、县三级。军的级别有两种,一与州同级而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而隶属于州,通远军防城属后者。此印即北宋通远军防城管理库藏物资的官署印。

“元城王章”玉印

“元城王章”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8cm。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元城王章”四字。此印印体极为方正规整,印材绿黄相杂,青绿中黄斑点点成片,如秋雨中飘落的黄叶。

此印为明代托名三国时魏国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元城王”本为曹魏政权封王,名曹礼,曹操之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政权,建元黄初。黄初二年(221年),曹礼被封为秦公,以京兆郡为国,三年(222年)改封为京兆王,六年(225年)改封为元城王,太和三年(229年)薨。太和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曹楷之子曹悌嗣曹礼之后,六年(232年)改封梁王。

“东武城攻师鈢”鉨

“东武城攻师鈢”鉨,战国·齐,印面23×23cm,通高12cm。

鉨铜铸,鼻钮,印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鉨造型与文字具有齐国官印的明显特征,鉨文“攻”作上下结构,“师”作“帀”,均是齐鉨文的特殊写法。《史记·平原君传》载:“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赵地东武城与齐国接境,可能此地一度属齐。“攻师”即工师,《孟子·梁惠王下》载:“为巨室必使工师求大木。”赵歧注:“工师,主工匠之吏。”所以此鉨应为齐国负责管理东武城工匠之吏的职官鉨。

“无咎周甲后作”石章

“无咎周甲后作”石章,近代,王褆篆刻,通高43cm,印面边长21cm。

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侧款。印文篆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无咎周甲后作”六字。边款阴刻楷书体“叔平社长六十寿。辛巳春日福厂刻寄奉祝”。

“无咎”见于《易经》,意为无过失或灾祸,古人多以之作名号,此处为马衡先生之别号。王褆于此印款中称马衡为社长,所谓“社”即圆台印社。辛巳年为马衡周甲(60岁),时圆台印社已成立13年。

“海燕廔”石章

“海燕廔”石章,近代,齐璜篆刻,通高54cm,印面边长26cm。

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侧款。印文白文两行,右上起顺读“海燕廔”三字。边款楷书体阴刻“仲子先生为艺术院长,事不悠然,便求之不返,不耐烦难,真吾友也。属刻此印并记钦佩。齐璜时辛未秋九月同客旧京”。

杨仲子曾寓长街红楼一角,榜曰“海燕楼”,小石书额。此印印文“海”字偏旁三竖并齐贯通,“燕”字中下部分成剪叉形,“廔”字中竖笔贯通下曳,皆表现出力度感。

“马衡”石章

“马衡”石章,近代,马衡篆刻,印面边长49cm,通高49cm。

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顶款。印文篆体,白文,右起横读“马衡”二字,印面有阴线界栏。顶款阴刻楷书体“余于印石中最爱青田,见即收之,朋好中亦有效尤者,因之年来石愈少而直愈昂,此诚庸人自扰也。此石为八年前所买,亦百年以上物,以有人属题榜,无适当之印,遂仓卒成此,叔平。廿年十月。”

马衡先生的名印、室名别号印及收藏印多是自行篆刻,风格多样,且青田石材少有劣者。此印印面施以阴线边框,中有竖向界线分隔印文,字口与阴线边栏等宽,是古玺印面形式的借用。印面工整中见气魄,有铸印的效果。印款以切刀法刻长铭,或以记事,在其作品中常有表现。

拓展古代印章简单介绍

“晋蛮夷率善仟长”印

“晋蛮夷率善仟长”印,晋,印面23×23cm,通高23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从此印钮的驼首与驼胸细部仍可看出是简略的驼钮,驼背简化为平背,无驼峰,驼首回视。古代官印被简略处理多为两种情况,一是用于殉葬的印,一是由于事出仓促临时铸刻的印。此印殆属后者,或许同东晋朝廷的飘摇有关,工艺未能尽美。

晋政权颁给各少数民族的'官印,在印文格式与印的形制等方面皆继承汉、魏传统。汉、魏、晋政权颁给南越及北方各地少数民族的官印,其印文皆铸有具体的族名,并无泛称“蛮夷”者。此印中所称的“蛮夷”应是指当时以荆州地区为主要聚居地的蛮族。魏晋时期,荆州诸蛮政治地位低下,被征赋征兵,备受压迫,诸蛮的反抗引起地区不稳,所以管理、笼络蛮族首领对于晋政权统治区内的稳定十分重要。此印即晋政权颁发给蛮族首领的官印。

“晋率善氐佰长”印

“晋率善氐佰长”印,晋,印面22×22cm,通高27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

三国时期,各方征战不断,晋以武力统一,但社会经济已遭到巨大的破坏,政权的社会基础薄弱,五胡十六国相继而起。出于政治考虑,晋沿用曹魏的政策,对各部族首领多行册封。存世的汉、魏、晋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以晋所颁者数量为最多,内容几乎涉及当时此类官印的各部族与称号。此印即晋政权颁发给氐族下级首领的官印。

角纹三足水盂(西晋)

西晋 角纹三足水盂

敛口,扁圆腹,底部边缘分置三兽形蹄足。肩腹部刻有三角形纹饰。施青釉,釉水光亮。造型美观。此盂也是盂中之怪!

越窑点彩水盂(东晋)

东晋 越窑点彩水盂

敛口,扁圆形腹,平底微内凹。内外施青釉,釉偏**,底部不施釉。器外壁满饰竖状褐色大块点彩,极富美感。

西晋青釉蛤蟆水丞

西晋 青釉蛤蟆水丞

高36厘米 口径5厘米 底径45厘米

器直口,身部作蛤蟆形,平底。现今出土的两晋瓷器中,蛤蟆水丞甚为多见,但西晋制品较东晋更精致。

东晋青釉龟形砚滴

东晋青釉龟形砚滴,高58cm,口径24cm,腹径49-47cm

砚滴为乌龟形状,龟首昂起,颈部刻划螺旋纹。龟背前小后大,有圆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龟腹平坦,刻划十瓣莲花装饰,通体施青釉不到底。

这件砚滴为东晋时期所制,属于南方青瓷越窑系,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1、印章材质有几种类型。

2、印章什么材质的好。

3、印章材质有几种类型及。

4、印章材质有几种类型回墨印章。

1印章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材料、晶质材料、翠玉玛瑙材料、角质材料、石质材料、木材料、有机玻璃等七个大类。

2按质地种类分,金属材料一般用分黄铜印和紫铜印等、不锈钢、铝和为数极少的铅锌合金。

印章,亦称图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 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

印章的类别很多,历史也很悠久,下面就说说几种印章的种类:

1、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印文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3、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4、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5、将军印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印章

古时候,又一个非常之广义的词啊~那么就先讲一下官印吧!古籍上讲,印章起源最早就是为了昭显权力,也就是说印章最早就是以官印的身份出现。它可是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的尧、舜时代。

《后汉书·祭祀志》下则认为官印起源于夏商周三王。所以综上所述印章先从王开始,然后再流传至各级官吏以行使其职能。

天子用章叫玺,属下大臣就叫印,所以问题就是问大臣之章的材料咯~我从网上整理了一下,就说个大概吧:战国印章大多用铜铸,也有玉刻,但是相对较少,所以官印那时大概是铜印居多(而且官印是国家机构印章的统称,还没有分天子和大臣)。

然后秦朝开始有天子“玺”百官“章”或“印”区分,一般官吏一样用铜质。汉代文武百官印以黄金为材,按官员不等有鱼钮、鼻钮等(就是把手吧)。然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官印大致和汉官印相同,不过材质出现有镀金镀银印(啧啧啧,不评论~)。唐代后就有更多丰富材料了,包括金银、宝石、翡翠、珊瑚、琥珀、蜜蜡、黄杨、竹根、玉制印章等,宋代印章开始押字(网上好像是签字的意思)清代的私印变为石章,至于官印尚未了解。(个人推理应该还是金银铜居多),然后民国印章多为石印,更有铁、有机玻璃、橡胶等材质!以西泠印社印章较为名贵。嗯,大概就是这样纸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30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