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节,古代人都送什么礼物给恋人?

七夕情人节,古代人都送什么礼物给恋人?,第1张

七夕情人节,古代的人也会送礼物给恋人,一般会送梳子,发簪,手镯,手绢(汗巾),香囊,首饰等。

七夕情人节,古代的人虽然不像我们现代过得这么隆重,又是送玫瑰花,又是出去旅游,又是发红包。但是在古代,七夕情人节一般男子都会给恋人送上一份有意义的礼物的

古代七夕节最常见的情人节礼物就是香囊了。我们都知道,古代不管男性还是女性都会佩戴香囊,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香囊都不是买的,而是自己做的,需要手工刺绣出来,然后再装上香料之类的填充物。因为香囊价格不高,而且又是自己亲手做的,所以说意义比较特殊,一般是七夕情人节送礼物的首选。

第二种选择就是首饰之类的,比如说好看的发簪,好看的手镯等。古代人的头发都比较长,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头发都比较长,都需要用发簪把它装饰起来,那么发簪就变成了一样非常实用的礼物。

在古代手镯是男女双方定情的信物。一般的手镯是不能随便赠送的,普通朋友之间是不能赠送手镯的,只有是男女双方定情的时候才需要送手镯

第三种礼物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梳子了。因为在古代梳子是一种最常用的东西,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每天都需要用梳子梳头发。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出嫁之前都要由家人来给自己梳头发。所以说梳子也是情人节必选礼物之一。

第四种礼物就是手绢或者是汗巾。在古代女性会在手绢上绣上自己的闺蜜,或者是绣上一些美好的寓意,然后把绣好的手绢送给自己心爱的人。那么男性也会选择自己贴身使用的汉巾来送给自己心爱的女子。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说到七夕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鹊桥会、看星星、诉衷肠、收礼物……那么大家知道七夕乞巧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吗?

1、拜织女

七夕拜织女,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2、拜魁星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古代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这天拜祭,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闽东一带读书人崇敬魁星,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3、种生求子

汉族节日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 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4、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5、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关于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导读:我国很多个传统节日是有各种各样的别称的,比如元宵节叫做上元节,端午节叫做粽子节,七夕节也叫做乞巧节,在古代七夕有着乞巧的习俗,是古代女子最为喜欢的节日。那么,乞巧节的风俗你知道多少呢?想知道乞巧节有什么风俗活动,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乞巧节的风俗

七夕节习俗有很多,比如:香桥会、接露水、拜七姐、斗巧、乞求姻缘、游七姐水、储七夕水、为牛庆生、七巧贡案、拜牛郎、染指甲、七夕观星、听悄悄话、净水视影、结红头绳、姑娘洗发、晒书晒衣、结扎巧姑、玩磨喝乐等。

乞巧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一,乞巧活动。

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传统的民俗活动。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织女能够赐给自己技巧,让自己也变得心灵手巧。

在山东济南一带,人们陈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意味着乞巧成功了。或者捉一只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盒子,如果蜘蛛已经结网,就称为得巧。

曹县、平原等地区有吃乞巧饭乞巧的风俗,也非常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凑集粮食蔬菜包饺子,把一个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饺子里,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铜钱的有福,吃到针的心灵手巧,吃到红枣的很早就能找到如意郎君。

福建一带的姑娘还有一种活动叫“赛巧”,大家比赛看谁的针线活做得好、做得快,快的就叫得巧,慢的就叫“输巧”,输的一方就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礼物奖励给得巧者。

二,拜织女。

七夕节的夜晚,少女、**们“拜织女”。少女、**们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一起祭拜织女。人们在月光下摆上桌子,摆上供品,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完毕,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礼拜,礼拜完毕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面吃着瓜子、花生,一面向着织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比如长得越来越漂亮、找个如意郎君、早生贵子、丈夫将来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时分才会散场。

三,吃巧果。

浙江杭州、温州、宁波一带,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用面粉制作成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烹炸后称为“巧果”。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摆上巧果、水果等食品,亲友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欣赏着美丽的夜色,一边吃着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亲友都能够变得灵巧起来。

四,青苗会。

七夕节期间,传说乌鲁木齐部分地区,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十天的“青苗会”。“青苗会”是是淳朴善良的农民举办的一种祈祷活动,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活动非常具有民俗文化底蕴,到了七月七这一天,四面八方、各村各庄的农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潮水般的涌向“青苗会”举办地,就跟过大年似的,各种小商小贩、各种节目表演,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五,七夕夜听悄悄话。

传说每年到七月七日的夜晚,就会有很多少女偷偷躲到葡萄架下或者瓜棚下,静静地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如果哪位少女能够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那她将来就会赢得忠贞不渝的纯真爱情。

六,送巧人:希望孩子心灵手巧。

在七夕节这一天,浙江台州地区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种织女形象的酥糖,然后在头上、脚上染上各种颜色,俗称“巧人”、“巧酥”,商贩出售时,就称“送巧人”。在这一天,长辈们都要给孩子们购买“巧人”,希望她们能够像织女一般心灵手巧。

七,拜魁星。

七夕节这天,女的拜织女,男的则拜魁星。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爷的生日。魁星爷就是魁斗星,民间认为魁星爷是主管文事的,考试都贵他管,所以很多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就会在七夕节这天祭拜魁星爷,祈求他保佑自己能够考试顺利、金榜题名。有个大家都熟悉的成语叫“一举夺魁”,也是由此而来。

七夕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

据《东京岁时录》载:“七夕家家锦彩,结为乞巧棚。”其盛况可见一斑。“乞巧”活动,其实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

汉代就已有乞巧习俗;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到唐代这一习俗尤盛,以丢针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晒与日光下,然后丢枚小针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针影形状以卜验投针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节又演变为“七娘会”,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约一起,用通草、彩纸、米面等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宫室器玩,于七夕晚上陈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评赏,然后一起比赛穿针、祭拜织女。

乞巧节的风俗有:乞巧活动、拜织女、吃巧果、青苗会、送巧人。

1、乞巧活动

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传统的民俗活动。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织女能够赐给自己技巧,让自己也变得心灵手巧。在山东济南一带,人们陈列瓜果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意味着乞巧成功了。

2、拜织女

七夕节的夜晚,少女、**们“拜织女”。少女、**们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一起祭拜织女。人们在月光下摆上桌子,摆上供品,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完毕,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礼拜。

礼拜完毕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面吃着瓜子、花生,一面向着织女星座的方向默默祈祷自己的心愿,比如长得越来越漂亮、找个如意郎君、早生贵子、丈夫将来有出息等等,一般到了半夜时分才会散场。

3、吃巧果

浙江杭州、温州、宁波一带,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用面粉制作成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烹炸后称为“巧果”。

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摆上巧果、水果等食品,亲友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欣赏着美丽的夜色,一边吃着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亲友都能够变得灵巧起来。

4、青苗会

七夕节期间,传说乌鲁木齐部分地区,每年都要举办为期十天的“青苗会”。“青苗会”是是淳朴善良的农民举办的一种祈祷活动,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种活动非常具有民俗文化底蕴,到了七月七这一天,四面八方、各村各庄的农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潮水般的涌向“青苗会”举办地,就跟过大年似的,各种小商小贩、各种节目表演,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5、送巧人

在七夕节这一天,浙江台州地区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种织女形象的酥糖,然后在头上、脚上染上各种颜色,俗称“巧人”、“巧酥”,商贩出售时,就称“送巧人”。在这一天,长辈们都要给孩子们购买“巧人”,希望她们能够像织女一般心灵手巧。

  乞巧节有拜七姐、储七夕水、吃巧果、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等风俗活动。乞巧节,即是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

 乞巧节,又名七姐节、七巧节、七姐诞、乞巧节等,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后来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起源于中国,不过在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1、送簪子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它常是男士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物,女子也经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郎。

2、送同心结

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

3、送镯子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镯常常背负着盟誓的重托。

4、送香囊

香囊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5、送钗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6、送梳子

送梳子代表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有结发、私订终身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习俗。

7、送指环(戒指)

指环(戒指),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

8、送玉佩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

9、送罗帕

古代罗帕多用于传情,带着说不清道不尽缠绵之意多有这般场景,再加上这个“道具”质地轻,使用频率高,特别容易掉落,古代的典故中,不少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拾到罗帕而认识,随后相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2642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