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除非是水晶做的,才可能耐的住1300度的高温!因为水晶熔点是1700度,普通的玉石,无论是硬玉软玉,无论传说和氏璧是翡翠也罢也蓝田白也可,他们的熔点基本就是个千把度左右,1300度的烧,那必然是没了。
《夏书·胤征》:“火炎崐冈 ,玉石俱焚。”
意思是火烧昆山,玉和石头者得烧成渣渣。
那么和氏璧有可能是水晶吗?
当然不可能!水晶要那么大块没点裂纹还能刻章,也太逆天了,而且水晶在古代就叫水晶,后晋书上就有记载,什么水晶啊玛瑙啊,那名字都用好几千年了,岂容随意更改啊。
那么我们现在来聊聊,这个1300度的温度是哪儿来的,然后来证明,这个1300度纯属扯淡,最后证明,和氏璧指定是没烧掉,至于去哪儿了,不造,我要造,我就去找了,在这儿叨叨啥!
公元937年,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带着媳妇儿老妈和儿子登上洛阳玄武楼,并带着和氏璧雕成的传国玉玺自焚而亡。
古代盖房子肯定是木头,而且多半就地取材,在洛阳,能盖房子的树木,我还真想不出来啥,无法就是硬杂木,但是显然尺寸不够,洛阳还有银杏,长的巨大,也不容易开裂,盖房子倒也勉强合用。
那么假使洛阳玄武楼用的是银杏木盖的,一把火烧起来,这火顺势而起,再加上几个活人,能不能把和氏璧烧成渣?
我觉得不可能,毕竟古代着火,房子都烧没了,还能扒拉出焦黑的尸体,而火葬场那焚化炉最高温度也就一千度,还是有燃料密闭的环境下,才能烧成灰,连尸体都烧不灰,凭什么能把和氏璧烧成渣渣?
连尸体都烧不成渣渣,凭什么一个木楼能烧1300度?什么黑科技?
要知道景德镇烧柴窑,要先达到1300度的高温都必须是用上火的松木,油脂含量大,窑口密闭,才能上的去温度,空旷地方一座楼能烧到1300度,科学吗?
最后结论:和氏璧绝对没烧成灰儿,但是它就是不见了,没准现在还埋在洛阳哪儿呢,想啥呢,拎着铲子干起来吧!
和氏璧是我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荆山之玉、灵蛇之珠”(即“和璧隋珠”)为神奇珍宝,“国宝”是无价之宝,非“价值连城”所可形容。《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初唐诗人杨炯《夜送赵纵》诗曰:“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喻其极为珍贵。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其何以弥足珍贵,令人费解,古往今来也为之倾倒。“金镶玉印岩,面对凤凰台。地灵人杰多,福自荆山来”。数千年来,这是南漳县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歌颂。南漳县民间也有“玉石不分”之说,概源于和氏璧的质地构成。 据说,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斜长石通常用An分子的百分含量来表示斜长石的成分,拉长石属中性斜长石,An含量50-70%,纯净而色泽美丽的斜长石可作宝石,由于拉长石在某个方向上可以闪现出像太阳光谱的七彩而得名为“光谱石”,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偏离这个方向可能就难以观察到。 “璞”是未经加工琢磨的原石,璞又常有“皮”,有的因玉石在变质交代时形成“包含结构”,将好玉包裹在里面,还有因成为漂砾存在水流中形外壳呈铁锈色包裹,为氧化或铁质所染。当代地质界和考古界也认为和氏璧有“变彩”的特征,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这也是和氏璧区别于“洁白无瑕”的和田玉之处。楚文史学家、地质考古学家一致倾向此说。有人说和氏璧是绿松石、蓝田玉或翡翠之类,绿松石自古产于鄂西北,表面色好,但无“色碧”和“色白”变化(变彩),质较脆。月光石(拉长石)表面光泽较差,“多为璞”(即玉外包有泥土或石头),经打磨后,阳光照射下可折射多彩,质不脆。 元好问《论诗绝句》:“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碔砆,像玉的石头,即璞石、石包玉)。南漳县板桥镇雷坪董家台一带所产的一种石头即为拉长石,采掘此石后经加工,呈透明状,光泽好,有史书中关于和氏璧描述的直感。且绿松石早在石器时代晚期已被我国古人所饰用,春秋时期宫廷玉工不可能不认识它。“蓝田玉”(陕西出产)色泽好,比绿松石韧性强,古来已出名,但质地不如月光石(拉长石),古代运用广泛,不可能像“和氏璧”那样“物以稀为贵”。至于翡翠(中国古为鸟名,后借指碧玉)之说就不足信,英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认为认为,18世纪后,翡翠才由缅甸输入中国,国外称为“硬玉”,中国借鸟名称之,翡翠亦有“玉中之王”的美称。其实我国早在新石器晚期已有翠绿硬玉制作的镞形器,周代的翡翠刀柄,汉代的翡翠多次出土,唐代的翡翠制品也多,古代典籍所载也多。李博士的结论虽站不住脚,但尚不能断明和氏璧即为翡翠制品。所以,和氏璧只能是“荆山玉”,即月光石(拉长石)。
翡翠的种类那么多,有很多人就会看花了眼,不知道哪一种翡翠才算品质好。
翡翠的透明度、结构构造、底质、颜色、设计及工艺等,都共同决定了翡翠的价值,进而影响了翡翠的等级划分。
于是,我们将翡翠大致划分成三种不同的等级。
一级品质的翡翠,在色泽上讲究均、匀、纯的绿,以帝王绿、翠绿、苹果绿、黄秧绿居多。
就算不是翡翠不是绿色的,它其他的颜色也是纯正、均匀的,尤其是“色”与“底”融为一体的产品,价值连城,非一般人能消费得起。
二级品质的翡翠,色泽上大多也是正绿色的,颜色较均匀,深浅适中,偶尔会见到少量较浓的绿色条带、斑块、斑点等分布在翡翠上。
绿色艳、润、亮、丽者较稀少。所以,二级翡翠的价格也没有那么高。
三级品质的翡翠,颜色不均匀,浓淡各自分布。其色块呈现扩散、独立、分离的状态。
此外,三级翡翠还有白色或其它颜色,不规则地分布在身上,是呈散点状、条带状、斑块状的色块、色域。
因而我们在评定三级翡翠的价值时,颜色的大小、厚薄、所占体积比例等,都是重要的依据。
除了品质可以分级之外,翡翠的颜色也有个大致的分级标准。
一般情况下,帝王绿翡翠是最好的翡翠品种,它具有高货品质色泽,在市场上,它更是稀缺资源。
帝王绿翡翠,能完美地达到“浓、阳、正、艳、匀”的标准,所以它的价格非常昂贵。
我们一般只能在拍卖会上才能见得到它。
翡翠的颜色不止绿色,还有白、黑、红、黄、紫色等。
因此,单论翡翠的颜色来分等级的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以“浓、正、阳、匀”为判断的基本标准,在不同色系中,以最受市场广泛认可的绿色优先,紫色次之,红黄翡再次。
白色的翡翠价值则需要判断其具体种分来估计。
不同的人,对翡翠的颜色也是有不同的理解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翡翠,就是最好的。
除了颜色,我们还要观察翡翠的瑕疵。少黑点、白棉、裂纹的翡翠产品,价格高,升值空间大,值得收藏。
翡翠的估价原则也是多元化的。观察翡翠的色、透、匀、形、敲,是一般人观赏或评价玉石的方法。
翡翠大致可分为玻璃种、冰种、冰糯种、金丝种、油青种、花青种、糯种、豆种等种类。
其中,以玻璃种、冰种翡翠为上品,它们水头足、透明度佳,是翡翠中的珍品。
翡翠内部的结晶组织越紧密,其质地就越好,透明度也高。
玻璃种翡翠就是这种透明度高、结构致密的翡翠硬玉种类。
最后,翡翠的雕工也是给翡翠产品评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雕工好坏与图案的象征意义,都对翡翠的价格有影响。
如果是品质差不多的翡翠产品,则抛光圆润、体积大、厚度适中的产品价值较高。
翡翠玉石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被轻易替代的,故玉石无分贵贱,是人心自有高低。
玉逢有缘人,千言万语都抵不过那一句“欢喜”。
在韩剧《蓝色大海的传说》、《鬼怪》中都是因为里面的翡翠饰品而贯穿其中,里面有美人鱼在海底捡到的这枚翡翠金镶玉手镯,还有鬼怪里贯穿全剧线索的翡翠金镶玉戒指。
无巧不成书,两部宇宙大热剧同时使用了金镶玉翡翠作为剧情线索,怎么能不提起重视?是时候把金镶玉单独拿出来说说了。
“金镶玉”在琢玉工艺上的学名叫做“金银错嵌宝石玉器”,它的历史与和氏璧颇有渊源,历史悠久制作精美。而现如今的“金镶玉”多指代的是镶嵌翡翠。
现代人对翡翠饰品的需求和审美准则发生了很多变化,镶嵌类翡翠在人们的眼中变得更加时尚。金属的光泽和谐地融入到玉的翠色中,交相辉映,透露出时尚的气息。
金玉镶嵌,寓意“金玉满堂”,特别是随着奥运“金镶玉”奖牌的设立,也带来一股“金镶玉”旋风。随着人们越来越喜欢这类翡翠饰品的同时,细心的翠友会发现翡翠“金镶玉”为什么要K金镶嵌呢?
一、在特点上
K金硬度高、韧性小、亮度高,不易变形,不易磨损,价格相对低廉(与铂金相比)。
二、在工艺上
K金工艺要求比足金高,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压块、拉丝、热处理、电镀等),因此,做工细致,外观清爽,表面光洁,内光感强。
三、在款式上
与黄铂金相比,K金的款式较多,对工艺的适应性更强。一些铂金能做的款式K金也能做,而一些K金能做的铂金却不能做。
四、在颜色上
K金颜色变化多端,能根据不同的配方满足喜欢不同颜色顾客的需求,时尚而凸显个性,简洁而不单调。
五、在搭配上
由于K金有不同的款式及颜色,更易于与不同颜色及款式的时装搭配,起到更好的效果。
六、在价格上
与铂金和黄金相比,K金价格更实惠。K金不但以价格取胜,而且色泽亮丽典雅,富于变化,更为适合性格多变的时尚人士,让他们在挥洒自己个性的时候有更大的空间。
翡翠与金、银完美的搭配,让这种传统饰物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设计师们通过自己独具匠心的设计,赋予了翡翠更为精致的美,希望您能结缘到心仪的那件金镶玉翡翠哦~
1、和田玉
和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陕西蓝田玉、辽宁岫玉和河南独山玉)。传统狭义范畴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子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的和田玉指软玉(真玉)。
和田玉虽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中国把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都在国标范围内。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被称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被称为“于阗玉”。直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和田玉中的名品,是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国宝级文物“皇后之玺”,其质地为新疆和田羊脂玉,是迄今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中国印”,也是采用新疆和田玉作为材料。
和田玉属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而形成的变质岩,内含透闪石、角闪石、阳起石等多矿物集合体,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化学式为Ca2(Mg,Fe2+)5[Si8O22](OH)2,密度为295—317,摩氏硬度在60—65之间。
2、岫岩玉
岫岩玉,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岫岩玉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陕西蓝田玉、新疆和田玉和河南独山玉),因产于辽宁岫岩而得名,最早的玉名见自西汉《尔雅》:“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殉圩琪焉”。
岫岩玉广义上可以两类,一类是老玉,老玉中的籽料称作河磨玉,属于透闪石玉,其质地朴实、凝重、色泽淡黄偏白,是一种珍贵的璞玉;另一类是岫岩碧玉,其质地坚实而温润,细腻而圆融,多呈绿色至湖水绿,其中以深绿、通透少瑕为珍品。
2005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岫岩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3、蓝田玉
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和田玉(软玉)、岫玉和独山玉 ,素有“玉种蓝田”之美称,是中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早在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蓝田玉就被先民们开采利用,春秋秦汉时蓝田玉雕开始在贵族阶层和上层社会流行,唐时达到鼎盛 。
著名的秦始皇传国玺就是用蓝田水苍玉制成,此后玉玺一直作为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流传千余载。
“蓝田玉”之名是因其产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蓝田山而得名。
现代开采的蓝田玉矿床位于蓝田县玉川镇红门寺村一带,含矿岩层为太古代黑云母片岩、角闪片麻岩等。玉石为细粒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2004年02月03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蓝田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4、独山玉
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有南阳翡翠之称,是一种重要的玉雕材料 ,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或“独玉”。
独山是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最近的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和旅游风景区,出产独玉。
-独山玉
-蓝田玉
-岫岩玉
-和田玉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作势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编辑本段汉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编辑本段三国至隋
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公元 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和氏璧的特点:
和氏璧是我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荆山之玉、灵蛇之珠”(即“和璧隋珠”)为神奇珍宝,“国宝”是无价之宝,非“价值连城”所可形容。《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斜长石通常用An分子的百分含量来表示斜长石的成分,拉长石属中性斜长石,An含量50-70%,纯净而色泽美丽的斜长石可作宝石,由于拉长石在某个方向上可以闪现出像太阳光谱的七彩而得名为“光谱石”,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偏离这个方向可能就难以观察到。
“璞”是未经加工琢磨的原石,璞又常有“皮”,有的因玉石在变质交代时形成“包含结构”,将好玉包裹在里面,还有因成为漂砾存在水流中形外壳呈铁锈色包裹,为氧化或铁质所染。“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这也是和氏璧区别于“洁白无瑕”的和田玉之处。
楚文史学家、地质考古学家一致倾向此说。有人说和氏璧是绿松石、蓝田玉或翡翠之类,绿松石自古产于鄂西北,表面色好,但无“色碧”和“色白”变化(变彩),质较脆。月光石(拉长石)表面光泽较差,“多为璞”(即玉外包有泥土或石头),经打磨后,阳光照射下可折射多彩,质不脆。
资料补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传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与和氏璧有关的著名典故完璧归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