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的一切资料!!!急~~~

和氏璧的一切资料!!!急~~~,第1张

和氏璧为中国古代的一块著名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所发现。据传和氏璧本身是纯白色的玉璧,但楚国地区以及可能是和氏璧产地的中国陕西蓝田县均不出产白玉,所以它的颜色和花纹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和氏璧后被加工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传国玺。在中国宋朝末代的动乱中下落不明。由于玉器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玉璧本身的价值,被民间广泛传颂,成为诸多中国文化中典故、成语的来源。

和氏献璧

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将这块玉献给当地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御用的玉匠声称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贡献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被砍掉。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恸哭三天三夜,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因被砍去脚而感到伤心,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的”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璧”。1

《战国策》记载和氏璧一直是楚国国宝,楚威王时代和氏璧被赐予攻打魏国有功的昭阳令尹2,一次昭阳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并趁乱偷走了摆在桌上的和氏璧。昭阳的门客指认张仪是盗走和氏璧的人。昭阳在经过拷打讯问后放走张仪,张仪在成为秦国相国后为此曾为此向楚国实行报复,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不明。此后和氏璧经人之手,辗转来到赵国。中国正史《史记》记载前3世纪

完璧归赵

与赵惠文王同一时期的秦国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归属赵国王室后,于前283年向赵国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来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

赵国并没有立即答应交换和氏璧,赵国政府在商议后派遣蔺相如为代表携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经过2次对秦王的试探后认定秦国是想借其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取得玉璧后拒绝向赵国割让城池。于是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饰,走小路带和氏璧回到赵国。而蔺相如本人则平安回到赵国。

受命于天

前228年,秦国吞并赵国,和氏璧最终为秦国所有。前221年,秦统一亚欧大陆上东亚地区的六个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朝代。作为秦帝国国威的象征,和氏璧被雕琢成为传国玺,并刻上了秦帝国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到上面。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宝印和天授皇权的象征。在秦朝之后数百年间,传国玺成为中国历史上被承认为正统帝国的条件之一,即使改朝换代时也不例外。从秦朝开始,共传了1000多年。3

和氏璧与随侯珠并称,始有成语随珠和璧、随珠荆玉的称号。

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篇》。

后,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们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当时未发迹的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人怀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后来张仪入秦为相后也还以报复。但和氏璧终无下落。此案至今无解。

再后,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

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王莽败,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赤眉杀更始,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27),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让、珪既诛,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似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石鉴,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 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

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览》卷682《仪式部三•玺》)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又见《南齐书》卷一七《舆服志》曰:“乘舆传国玺,秦玺也,晋中原乱,没胡,江左初无之,北方人呼晋家为白板天子。”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五代会要》)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2传国玺南巡扬州,在江都被缢死,玺属宇文化及。宇文氏兵败,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就千古疑案。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这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说元朝得到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

明弘治十三年, 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竟被后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计”,改“金”为“清”国号。

清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此处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膺品。(《日下旧闻考》卷14《国朝宫室》)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顺战犯所,在***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 遗憾的是这并不是那和氏璧所作成的玉玺。

由此,和氏璧也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最近又有新闻说发现什么前年玉玺,莫知真假。

西安大秦文明园内的雕塑信息如下:

一、统一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均自行发行货币,计有圆孔圆钱、布币、刀币、郢爰等,形状各异,重量悬殊,互不流通,殊为不便。秦统一六国后,废止各国旧币,诏令圆形方孔秦半两为全国通行之法定货币,有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秦砖

秦砖汉瓦,史上颇负盛名,其颜色青灰,质地坚硬,制作规整,浑厚朴实。秦砖以功能分空心、实心;以形制分条形、曲尺形、券形;以面饰分素面、几何纹、龙纹、画像诸形。因秦法严苛,时人用料精细,做工精致,“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皆乃上乘之品也。

三、秦水禽

秦青铜水禽,出土于秦始阜陵陪葬坑I区和III区,计46件,分青铜天鹅、青铜鹤及青铜凫雁三类,均采用铜板镶嵌补缀工艺,仿真实禽鸟原大制作,在秦代考古中属首次发现,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四、峄山刻石

秦七刻石之一。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城峄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封禅望祭山川之事。李斯即成文篆字,派人勒石于峄山之上。峄山刻石,原碑刊刻222字,后泐毁37字,尚存185字。传秦七刻石皆李斯以小篆体书就,严谨规范,推动了文字统一进程。

五、玄鸟生商

_氏为黄河下游古老部落。传_氏有女简狄,与其娣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得而含之,误而吞之,因孕生契。契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任为司徒,封于商地,始为商祖。传秦人创始与商并无二致,故一般认为秦商同源。

六、武王举鼎

秦武王年少继位,联越制楚,结盟魏国,平蜀乱,设三川,伐义渠,_宜阳,功业初成。奈何性格刚烈,嗜力好斗。宜阳之胜后,武王往洛阳,见九鼎,欲举起其中秦鼎,因力不堪任,膑骨数裂,气绝而亡,在位仅四年。

七、九方皋相马

九方皋经伯乐推荐,为秦穆公相马,使行三月而返,报公曰:“己得之,在沙丘,牝而黄。”公遣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悦,召伯乐而责之曰:“子所荐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答曰:“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八、百里奚相秦

百里奚初为虞国大夫,惜国君不听奚言,虞为晋所灭,奚被俘。时秦穆公求婚于晋,晋献公将奚作为陪嫁送秦。奚不堪其辱,逃回故乡南阳,被楚人拘捕。穆公知奚贤智,遂以缉拿逃奴为由,以五张羊皮将奚赎回,拜为大夫,号“五_大夫”。奚相秦七年,“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助穆公逐建霸业。

九、非子养马

非子乃颛顼后裔,善养马,周孝王召使养马于_渭之间。因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并允其承祀嬴姓。

十、荆轲刺秦

战国末年,荆轲奉燕太子丹令,携燕督亢地图和秦敌樊於期首级,往秦刺杀嬴政。太子及宾客白衣白冠送至易水,击筑,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既至秦,秦王着朝服,设九宾,见之于咸阳宫。轲取图奉王,徐展之,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持匕首_之。未至身,秦王惊,绝袖环柱而走,侍医以其所奉药囊掷轲,王遂拔剑击杀之。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在位23年,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天下。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649年逝世,享年50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22 唐朝建立

晋阳起兵与唐朝建立

617年,李世民鼓动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李渊以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都督、统右三军,起兵反隋。

李渊诛杀了隋炀帝派来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派刘文静出使东突厥得到了始毕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李世民夺取西河郡。六月,正式起兵。李渊自为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进兵隋大兴城(长安)。李渊在霍邑大破宋老生,从龙门渡黄河,开永丰仓赈济百姓。关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响应。

十一月,李渊攻克长安,以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李唐,唐朝建立。攻克隋大兴城后,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国公。618年,迁赵国公。李渊称帝后,李世民拜尚书令、晋为秦王。

统一中国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最终统一中国。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自西方的威胁。

其二,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武德四年十月,封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食邑增至二万户。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辟弘文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一个小内阁。

玄武门之变与即位

617玄武门之变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犹豫不决。太子李建成随即联合三弟齐王李元吉,共同排挤李世民。同时,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此后,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建成、三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李建成曾经下毒谋害李世民。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诉了秦王: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建成、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

尔后李渊让出军政大权予秦王,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当年十月,追封李建成为息隐王,李元吉为海陵剌王。次年改元贞观。642年,追复李建成为隐太子,李元吉为巢剌王。

23 贞观之治

内修政理

贞观二李世民年(628年),当时的人口已因隋末战争而锐减,此时唐朝只有二百九十万户,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高宗、武后、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

李世民本身也是个既英武又善辩之人,但是有鉴于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炀帝杨广本人亦以雄健尔雅善辩闻名,隋却因此铸下灭亡的大错,因此在位期间,李世民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于吐蕃的松赞干布。

《资治通鉴》有记载,李世民贞观十七年废太子李承乾之后、改立李治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及七弟李元昌)俱谋取帝位,致李世民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载:“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

他的施政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另外,李世民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称“飞白”,闻名后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史家曾疑李世民生前,指定以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近年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研究,《兰亭集序》应该不在李世民之昭陵,而在高宗、武后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唐太宗与身边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对答也在开元十八(730年)、十九年间被吴兢辑为《贞观政要》一书,以发扬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精神。

灭东突厥与薛延陀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因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政局不稳,东突厥伺机入侵,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赠予颉利可汗金帛财物,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

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表面臣服于唐朝,暗中却扩充自己的力量。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为避免新恢复的东突厥站稳脚跟,与其进行了多次战争。为了保住东突厥,李世勣在641年进攻薛延陀,并取得了胜利。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云州。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军作战。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铁勒等部落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唐太宗于铁勒故地设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纥)、金微府(仆骨)、燕然府(多滥葛)、卢山府(思结)、龟林府(同罗)、幽陵府(拔野古) 。七州:皋兰州(浑)、高阙州(斛薛)、鸡鹿州(奚结)、鸡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结别部)、窴颜州(白霫)。由燕然都护府管理,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唐太宗于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绍、李道宗等为行军总管,出兵征讨东突厥。630年三月颉利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唐朝在东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

和亲吐蕃

贞观疆域

在北方,贞观四年(630年),唐军灭亡东突李世民厥,漠南成为唐势力范围。贞观二十年(646年),又一举消灭了薛延陀汗国,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为唐的势力范围。唐朝廷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在西北,贞观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设立西伊州,开始经营西域。贞观十九年(645年),唐朝廷移安西都护府到龟兹。

在东北,644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未果,唐高宗在668年乃联合新罗灭高句丽,设立安东都护府。

在青藏高原上,吐蕃日渐兴起,至六世纪末与吐谷浑[注 2]、苏毗为高原上三大势力。七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即位,统一了高原,又征服了位于西藏西部的苏毗、阿里地区的羊同和尼婆罗(今尼泊尔)。松赞干布于634年遣使与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去长安请婚,唐朝不允,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入侵吐谷浑,唐军在松州大胜吐蕃军。640年,松赞干布又派大臣禄东赞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吐蕃赞普遂接受唐朝的册封。

24 晚年过失

渐不克终

面对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现一些过失。首先纳谏不如贞观早期积极,比如贞观十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其次奢侈之风日重。不过晚年他还是能反省自己过度奢糜的错误。司马光说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惭德多矣”。同时,太宗晚年也有早年的清静转为奢纵,营建宫殿,计划封禅泰山等,并自辩“百姓无事则劳逸,劳役则易使”,魏征因此谏到“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不过由于太宗晚年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也能进行调整,因此虽然太宗晚年存在这些过失,最终没有出现败亡的危机,“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维持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去世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写《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一说是服用丹药暴病[7]),医治最终无效,命太子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0岁,在位23年,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位于今中国陕西省礼泉县东北50多里山峰上)。

3 父系母系编辑本段

父系:李世民父亲的李渊是他是西汉抗击匈奴名将李广的二十三世孙、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的六世孙。

母系: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是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第四女,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亲姐姐。独孤氏是东汉刘秀的重孙征匈奴被困独孤山,后成为独孤部落,遂改姓独孤氏,成为鲜卑部落的望族,所以独孤氏是姓刘的后代,应属汉人。

李世民的母亲窦皇后,祖先窦统,东汉雁门太守,因其堂伯父窦武之难而逃亡入鲜卑拓拔部,当上了没鹿回部落大人。至窦勤时,被晋朝封为勤忠义侯,徙居五原。窦勤子窦真,率众入魏,为征西大将军。到窦严一代,则随北魏孝武徙洛阳,自是遂为河南洛阳人,即去鲜卑化而返回为汉人。到北魏孝文帝之世,改回窦氏。

武则天首任丈夫

31 第一任 李世民

贞观十一武则天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氏有才貌,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武氏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对宫中生活,晚年的武氏曾回忆为太宗驯马一事。

一天,李世民带着众美人游玩,来到御马厩,指着一匹骏马对众人说:“这是朕的坐骑,名叫狮子骢。”李世民话音刚落,那马便一声长啸,扬起头来,样子十分吓人,众美人急忙躲在一边。

李世民见状,笑了笑,问众人,你们谁能驯好这匹马?”众美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无言以对。

只见武则天从人群中走出来,不慌不忙地对唐太宗说:“陛下,只要给我三样东西,我就能把这匹马驯好。”

“不知哪三样东西?”唐太宗问连忙问道。

“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武则天不紧不慢地说道:“我先用铁鞭子抽;它不服,再用铁锤击;还不服,就用匕首刺它的喉咙。”

唐太宗听罢,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但他心里在想:这个小女子,将来可是个铁手腕的女人啊!

32 第二任 李治

贞观影视形象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才人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逝世,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这时,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氏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当即应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入宫前武氏已怀孕了,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次年五月,被封为二品昭仪。

4 成就贡献编辑本段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李世民

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部分)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对高句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东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5 家庭成员编辑本段

51 皇后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生废太子(恒山愍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崩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享年36岁。合葬昭陵地宫。

52 妃嫔

韦贵妃:名“珪”,表字“泽”,生纪王李慎、临川公主。生于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薨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享年69岁。陪葬昭陵。

燕德妃:生越敬王李贞、江殇王李嚣。生于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享年63岁。陪葬昭陵。

郑贤妃:生卒年不祥。《唐会要》记载陪葬昭陵,目前尚无发现其墓葬。

徐贤妃:名“惠”。生于武德八年(公元626年),薨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享年24岁。赠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杨妃:生吴王李恪、蜀悼王李愔。封号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阴妃 :生齐王李祐。封号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韦昭容:名“尼子”,生于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薨于显庆元年九月八日长安崇圣宫,享年50岁,十月十八日陪葬昭陵。现有昭陵墓志一方。

昭仪某氏: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薨于永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公元682年),享年81岁,十月十一日陪葬昭陵。现有昭陵墓志一方。

三品婕妤某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杨婕妤:杨恭道第三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萧美人:萧铄第二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崔才人:崔宏道长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萧才人:萧铿第二女,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武才人:贞观时五品才人,后成为唐高宗时二品昭仪,再后进封为皇后,再后称帝。

其他妾室

三品亡宫周氏:三品宫人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亡宫五品:五品宫人,生年不详,薨于显庆二年闰正月二十六昭陵宫,二月十四日陪葬昭陵。现有昭陵墓志一方。

三品亡尼:三品宫人,后出家为尼,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七品典灯: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巢王妃杨氏:生曹恭王李明。是否正式册封为妃嫔不详,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王氏:生蒋王李恽。封号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刀人高氏,字惠通,李世民为秦王时的妾室,现存墓志一方。

此外,文献记载之庐江王妾、琵琶女等,均内宫封号有无不明。生卒年不详。墓葬不明。

53 子

唐太宗共有14位儿子

李承乾:母长孙皇后。生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卒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年28岁。陪葬昭陵。常山郡王→中山郡王→皇太子→赠恒山愍王

李宽:母不详,早薨。生卒年不详。嗣楚王→赠楚王

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公元653年),享年34岁。赠司空,墓葬不详。长沙郡王→汉王→蜀王→吴王→废为庶人→赠郁林郡王→吴王

李泰:母长孙皇后。生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薨于郧乡县,时年33岁。赠太尉、雍州牧,葬于薨地。宜都郡王→卫王→越王→魏王→东来郡王→顺阳郡王→濮恭王

李祐:母阴妃,生年不详,卒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5年)。墓葬不详。宜阳郡王→楚王→燕王→齐王→废为庶人

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生年不详,乾封二年(667年)卒于流配地巴州。赠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梁王→蜀王→贬为庶人→涪陵郡王→蜀悼王

李恽:母王氏,生年不详,薨上元年间。赠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郯王→蒋王

李贞:母燕德妃。生于武德八年(公元626年),薨于垂拱三年(公元688年),享年62岁。陪葬昭陵。汉王→原王→越敬王

李治:母长孙皇后。晋王→皇太子→唐高宗

李慎:母韦贵妃,生年不详,薨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陪葬昭陵。申王→纪王

李嚣:母燕德妃,早薨。生年不详,卒于贞观六年正月(公元633年)。江殇王

李简:母不详,早薨。生年不详,卒于贞观五年四月(公元632年)。代王

李福:母杨贵妃。生于贞观八年(公元635年),薨于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赵王

李明: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杨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曹恭王

54 女

唐太宗共有21位女儿

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萧锐,锐卒,更嫁姜简。生年不详。陪葬昭陵。

汝南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南平公主:母不明,下嫁王敬直,以累斥岭南,更嫁刘玄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长乐公主李丽质:母长孙皇后,下嫁长孙冲。生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薨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享年23岁。陪葬昭陵。

豫章公主:母宫中下嫔,下嫁唐义识。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生年不详,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详。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临川公主:表字“孟姜”,母韦贵妃,下嫁周道务。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永淳初年(公元682年),享年58岁。陪葬昭陵。

清河公主:名“敬”,表字“德贤”,母不明,下嫁程怀亮。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享年41岁。陪葬昭陵。

兰陵公主:名“淑”,表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悊。生年不详,病逝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八月。陪葬昭陵。

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独孤谋。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新兴公主:母不明,下嫁长孙曦。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下嫁杜荷,又嫁薛瓘。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高阳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遗爱。生年不详,薨于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详。

金山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详。墓葬不详。

晋阳公主:表字“明达”,母长孙皇后,未及下嫁。生卒年不详,薨年十二。墓葬不详。

常山公主:母不明,生卒年不详。没有下嫁。墓葬不详。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嫁长孙诠,后嫁韦正矩。生年不详,薨于龙朔三年。陪葬昭陵。

不是喔~~

和氏壁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国,“传国玉玺”再一次饱经天下之乱。公元936年冬,后唐末帝李从珂被后晋大兵围困,李从珂遂与后妃于天星楼自焚而死。据说,李从珂当时便随身携带着“传国玉玺”。可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见此玺的踪影,甚至连一块外形稍像此玺的石头也没找到一块。到此,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篇》。

后,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们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当时未发迹的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人怀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后来张仪入秦为相后也还以报复。但和氏璧终无下落。此案至今无解。

再后,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

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王莽败,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赤眉杀更始,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27),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让、珪既诛,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似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石鉴,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 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

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览》卷682《仪式部三·玺》)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五代会要》)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2传国玺南巡扬州,在江都被缢死,玺属宇文化及。宇文氏兵败,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就千古疑案。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这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说元朝得到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

明弘治十三年, 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竟被后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计”,改“金”为“清”国号。

清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此处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膺品。(《日下旧闻考》卷14《国朝宫室》)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顺战犯所,在***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 遗憾的是这并不是那和氏璧所作成的玉玺。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http://poem8dounet/html/poemt/10shtml

去这儿可以看每一首

李白

诗人小传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将进酒 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咏苎萝山 塞下曲六首 静夜思

望天门山 夜宿山寺 登金陵凤凰台 长相思二首

把酒问月 独坐敬亭山 客中行 菩萨蛮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行路难 其一 送友人入蜀 渡荆门送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长干行 赠孟浩然 春思

军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与史中郎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

蜀道难 长门怨 送友人 白头吟

草书歌行 关山月 白马篇 侠客行

秋浦歌十七首 行路难 春夜洛城闻笛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行路难 其二 子夜四时歌:夏歌 古朗月行 古风其二十四

月下独酌其一 古风 其十九 江上吟 登高丘而望远

秋风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连理枝 金陵酒肆留别

北风行 忆秦娥 峨眉山月歌 清平乐

塞上曲 白鸠辞 怨情 日出入行

独漉篇 山中问答 江南春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望鹦鹉洲怀祢衡 劳劳亭 子夜四时歌:春歌 夜坐吟

子夜四时歌:秋歌 金门答苏秀才 学古思边 玉阶怨

妾薄命 结客少年场行 子夜四时歌:冬歌 采莲曲

飞龙引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乌夜啼 久别离

送别 远别离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有所思

临江王节士歌 拟古其九 古风其二 古风其三

襄阳歌 上云乐 菩萨蛮 冬日归旧山

哭宣城善酿纪叟 于阗采花 乌栖曲 句

南陵别儿童入京 寄东鲁二稚子 在金陵作 上李邕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斌下 赠从孙义兴宰铭

江夏送倩公归汉东 太华观 独坐敬亭山 清平乐

战城南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古风其十五 天马歌

扶风豪士歌 玉壶吟 梁园吟 鸣皋歌送岑徵君 时梁园三尺雪

长歌行 清平调词三首 阳春歌 箜篌谣

胡无人 广陵赠别 阙题 上清宝鼎诗

临路歌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 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 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见招隐黄山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 月下独酌其二 过汪氏别业其一

南奔书怀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 沙丘城下寄杜甫

夜泊牛渚怀古 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白纻辞 其一 幽州胡马客歌

梁甫吟 行行游且猎篇 古风其二十 古风其十八

古风其三十四 横江词其一 猛虎行 ( 此诗萧士□云是伪作 ) 上彬下 去妇词 ( 一作顾况诗 )

少年行其一 结袜子 沐浴子 上清宝鼎诗

句 句 句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赠僧崖公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赠张相镐其一 时逃难在宿松山作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 登黄山凌□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越女词其三 感兴其一 天台晓望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雪谗诗赠友人

赠清漳明府侄聿 邺中赠王大 (一作邺中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句 别匡山 观佽飞斩蛟龙图赞

地藏菩萨赞 句 阙题 栖贤寺

炼丹井 宿无相寺 荆州歌 杨叛儿

野田黄雀行 少年行其二 听蜀僧浚弹琴 渌水曲

门有车马客行 丁都护歌 ( 都一作督 ) 上留田行 公无渡河

古风其七 秦女休行 ( 魏协律都尉左延年所作, 今拟 东海有勇妇 代关中有贤女 横江词其五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古风其一 钓滩 洛阳陌

桂殿秋 咏方广诗 题楼山石笋 句

秀华亭 赠韦秘书子春 古意 酬张司马赠墨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送别 越女词其四 宣城见杜鹃花

九日登山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登瓦官阁 越中览古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月下独酌其三 游泰山六首(一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

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感遇其一 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 江夏送友人

酬崔五郎中 留别金陵诸公 江夏行 悲歌行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赠崔司户文昆季 书情题蔡舍人雄 赠钱徵君少阳 (一作送赵云卿)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题宝圌山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赠江油尉

桃源 普照寺 兴唐寺 相逢行

寻雍尊师隐居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上崔相百忧章(时在浔阳狱)

白毫子歌 王昭君其一 王昭君其二 雉朝飞

古风其四 君马黄 从军行 君子有所思行

独不见 北上行 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 双燕离

殷十一赠栗冈砚 乌牙寺 桃源 阳春曲

惧谗 赠裴十四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一作秋夜崔八丈水亭送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春日独酌其一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望庐山瀑布其一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金陵凤凰台置酒 金陵其一

望黄鹤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奔亡道中其一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 秋下荆门 江行寄远

月下独酌其四 早望海霞边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 友人会宿

越中秋怀 流夜郎闻酺不预 从军行 示金陵子 (一作金陵子词)

越女词其一 越女词其二 五松山送殷淑 送梁四归东平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 寄崔侍御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北山独酌寄韦六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东山吟 怀仙歌 赠韦侍御黄裳其一

淮海对雪赠傅霭 ( 一作淮南对雪赠孟浩然 ) 横江词其四 赠参寥子 赠崔郎中宗之 时谪官金陵

赠从弟冽 赠张相镐其二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 赠别从甥高五

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 小桃源 日出东南隅行 代佳人寄翁参枢先辈

中山孺子妾歌 送别 发白马 东武吟 ( 一作出东门后书怀留别翰林诸公 )

紫骝马 古风其三十五 飞龙引其二 古风其四十六

古风其五十九 禅房怀友人岑伦 相逢行二首 长门怨二首

登高丘而望远 前有一尊酒行二首 金陵歌,送别范宣 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

蔡氏五弄·渌水曲 古风其五十六 古风其四十四 古风其四十八

春日行 司马将军歌 代陇上健儿陈安 古风其三十六 古风其四十

古风其三十一 古风其二十一 古风其十四 折杨柳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送贺宾客归越 题舒州司空山瀑布 月夜金陵怀古

寒女吟 南陵五松山别荀七 观鱼潭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赠闾丘宿松 赠僧行融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 ( 一作春归桃

陈情赠友人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赠崔侍郎 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笑歌行 ( 以下二首 苏轼云是伪作 )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口号 (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

别中都明府兄 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泾川送族弟□ 金享

洞庭醉后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 ( 果一作杲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君一作翁)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

送杨山人归嵩山 送范山人归泰山 送韩侍御之广德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一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对酒 放后遇恩不沾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

避地司空原言怀 感遇其二 酬崔侍御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时欲东游遂有此赠

江上望皖公山 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 潭在秋浦桃胡陂下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金陵其二

宿巫山下 金陵白杨十字巷 下途归石门旧居 上三峡

苏台览古 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 宿虾湖 虾换鱼旁 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纪南陵题五松山 (一作南陵五松山感时赠别 金陵其三 过四皓墓

岘山怀古 苏武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 九日

九月十日即事 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 登太白峰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焦山望松寥山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江上答崔宣城 感兴其二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 咏山樽二首 ( 此首一题咏柳少府山瘿木樽 ) 观放白鹰其一 拟古其三

拟古其六 独酌 夏日山中 对酒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观猎 咏槿 白田马上闻莺

自代内赠 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一 越女词其五

送岑徵君归鸣皋山 送长沙陈太守其一 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 江夏送张丞

浔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饯校书叔云 送二季之江东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 寄淮南友人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江上寄元六林宗 寄从弟宣州长史昭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金陵白下亭留别 留别西河刘少府 送杨少府赴选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赠华州王司士

赠饶阳张司户燧 赠溧阳宋少府陟 赠嵩山焦炼师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赠友人其二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江夏赠韦南陵冰 赠柳圆 流夜郎赠辛判官 赠常侍御

哭晁卿衡 金陵新亭 邹衍谷 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劳劳亭歌 在江宁县南十五里 古送别之所 横江词其六 少年行其三 ( 此诗严粲云是伪作 ) 邯郸才人嫁为斯养卒妇

短歌行 千里思 树中草 枯鱼过河泣

上之回 怨歌行 长安见内人出嫁 友人令余代为之 古风其十六 古风其十七

古风其二十二 古风其二十三 古风其五 古风其三十二

古风其四十一 山人劝酒 古风其四十九 古风其四十五

古风其四十七 古风其五十八 古风其五十四 湖边采莲妇

凤凰曲 秋夕旅怀 代别情人 怨情

捣衣篇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 襄阳曲 夜坐吟

咏桂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寓言三首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落日忆山中 万愤词投魏郎中 古风其三十九 古风其五十七

鞠歌行 君道曲 梁之雅歌有五章 今作一章 古风其四十二 古风其四十三

古风其三十七 古风其十九 古风其二十七 古风其六

古风其八 古风其九 古风其十 古风其十一

古风其十二 宫中行乐词其一 宫中行乐词其三 鸣雁行

陌上桑 出自蓟北门行 秦女卷衣 宫中行乐词其六

宫中行乐词其八 入朝曲 ( 一作鼓吹入朝曲 ) 秋思 对酒行

估客行 ( 行一作乐 ) 横江词其二 横江词其三 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

南都行 戏赠杜甫 送友生游峡中 春感

鞠歌行 会别离 初月 对雨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一 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 赠武十七谔 宿清溪主人

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一 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二 狱中上崔相涣 赠王汉阳

赠历阳褚司马 时此公为稚子舞故作是诗 赠宣城赵太守悦 巴陵赠贾舍人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赠友人其三 赠闾丘处士 赠僧朝美 淮阴书怀寄王宗成 (一作王宗城 )

宿白鹭洲寄杨江宁 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 寄弄月溪吴山人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

赠郭季鹰 赠范金卿其二 温泉侍从归逢故人 僧伽歌

和卢侍御通塘曲 东鲁见狄博通 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 送杨山人归天台

送友人游梅湖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留别广陵诸公 (一作留别邯郸故人) 别东林寺僧

别韦少府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 寄上吴王其一 别鲁颂

早过漆林渡寄万巨 题情深树寄象公 寄当涂赵少府炎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江夏寄汉阳辅录事 早春寄王汉阳 寄王汉阳 送王孝廉觐省

送鞠十少府 送储邕之武昌 酬谈少府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送杨燕之东鲁 金陵送张十一再游东吴 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

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 送梁公昌从信安北征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四 巴女词

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代美人愁镜其一 代美人愁镜其二

寄远其十一 长信宫 嘲鲁儒 寄远其三

白胡桃 巫山枕障 流夜郎题葵叶 题随州紫阳先生壁

白鹭鸶 洗脚亭 醉题王汉阳厅 山中与幽人对酌

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 待酒不至 拟古其四 拟古其五

效古其一 忆东山二首 紫藤树 拟古其八

拟古其十一 感遇其三 江上秋怀 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

答裴侍御先行至石头驿以书见招期月满泛洞庭 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 酬崔十五见招 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 宴郑参卿山池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其一 登锦城散花楼

登峨嵋山 登新平楼 谒老君庙 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

楚江黄龙矶南宴杨执戟治楼 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慈姥竹 丹阳湖

奔亡道中其二 太原早秋 过崔八丈水亭 上元夫人

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 鹦鹉洲 金陵望汉江 姑孰溪

庐江主人妇 鲁中都东楼醉起作 牛渚矶 灵墟山

寻山僧不遇作 过汪氏别业其二 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 山在南陵铜井西五里

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 九日龙山歌 大庭库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 侍从游宿温泉宫作 邯郸南亭观妓

春日游罗敷潭 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东鲁门泛舟其二 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赠别 此水旁 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秋夕书怀 感兴其五

感兴其三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 观放白鹰其二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寻阳紫极宫感秋作 田园言怀 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南轩松

望月有怀 重忆一首 春滞沅湘有怀山中 拟古其七

忆崔郎中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 拟古其二 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 时于落星石上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清溪半夜闻笛 庐山东林寺夜怀 观胡人吹笛 ( 观一作听 ) 题宛溪馆

题东溪公幽居 题元丹丘山居 题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莹禅师房观山海图

寄远其四 寄远其五 寄远其六 寄远其七

寄远其八 嵩山采菖蒲者 春怨 代赠远

陌上赠美人 闺情 代秋情 代寄情楚词体

寄远其一 秋浦寄内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二 在浔阳非所寄内

送张秀才从军 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 灞陵行送别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 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 送殷淑三首 送侯十一

答友人赠乌纱帽 送舍弟 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

送郗昂谪巴中 书情寄从弟□州长史昭 都者换分 独酌清溪江石上寄权昭夷 夜别张五

寄上吴王其二 寄上吴王其三 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石上寄何

江夏别宋之悌 南阳送客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王景 留别龚处士

别储邕之剡中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 别山僧 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时凝弟在席 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其一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其二

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 赠韦侍御黄裳其二 赠薛校书 赠何七判官昌浩

赠徐安宜 赠任城卢主簿 山鹧鸪词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赤壁歌送别 赠瑕丘王少府 赠临□县令皓弟 时被讼停官 名水旁 赠新平少年

赠崔侍郎 (郎一作御) 戏赠郑溧阳 赠张公洲革处士 秋山寄卫慰张卿及王徵君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 春日独坐寄郑明府 赠友人其一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 赠汉阳辅录事其一 赠汉阳辅录事其二 系寻阳上崔相涣其三

闻谢杨儿吟猛虎词因此有赠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赠易秀才 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

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 江上赠窦长史 赠崔秋浦其二 赠崔秋浦其三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二 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三

宣城哭蒋徵君华 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 战城南 送袁明府任长沙

送客归吴 望夫石 暖酒 元丹丘歌

秋思 高句骊 宫中行乐词其七 宫中行乐词其二

来日大难 大堤曲 黄葛篇 凤吹笙曲 ( 一作凤笙篇 送别 )

白纻辞 其二 白纻辞 其三 古风其二十八 古风其二十九

雉子斑 ( 一作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 ) 幽涧泉 古风其五十三 古风其五十

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灉湖 夜下征虏亭 春日醉起言志 上清宝鼎诗(前见《东观馀论》,后见《王直

白鼻騧 少年子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送于十八应四子举落第还嵩山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此诗杨慎 游南阳清泠泉 秋浦清溪雪夜对酒,客有唱山鹧鸪者 赠刘都使

醉后赠王历阳(历阳,和州也)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时久病初起作 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走笔赠独孤驸马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 句

见野草中有曰白头翁者 姑孰十咏(一作李赤诗)·姑孰溪 姑孰十咏·望夫山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

古风其五十一 古风其五十二 古风其五十五 古风其三十

古风其三十三 古风其三十八 古风其十三 古风其二十五

古风其二十六 宫中行乐词其四 宫中行乐词其五 空城雀

拟古 凤台曲 豫章行 胡无人行

题许宜平庵壁 题峰顶寺 晓晴 庭前晚开花

宣州长史弟昭赠余琴溪中双舞鹤诗以言志 醉后赠从甥高镇 赠秋浦柳少府 赠崔秋浦其一

赠裴司马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脱余之囚 赠卢司户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

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二 赠潘侍御论钱少阳 对雪醉后赠王历阳 新林浦阻风寄友人

赠崔咨议 赠升州王使君忠臣 口号赠徵君鸿 此公时被征 对雪献从兄虞城宰

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录临别留赠 上竹 赠卢徵君昆弟 赠郭将军 玉真仙人词

清溪行 ( 一作宣州清溪 ) 赠范金卿其一 送薛九被谗去鲁 送族弟凝至晏□ 单父三十里 土固

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赠别郑判官 送张舍人之江东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留别王司马嵩 游敬亭寄崔侍御 (一本作登古城望府中奉寄

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 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 江上寄巴东故人 望汉阳柳色寄王宰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一作送族弟金 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录毕归北海 录竹 送纪秀才游越 送蔡山人

送长沙陈太守其二 送李青归华阳川 送窦司马贬宜春 送羽林陶将军

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 送崔度还吴 度故人礼部员外国辅之子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其一(一作同王昌龄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其二

南流夜郎寄内 思边 浣纱石上女 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其三

赠内 寄远其二 平虏将军妻 杂诗

寄远其九 寄远其十 题江夏修静寺 春日独酌其二

自遣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秋夜独坐怀故山 效古其二

拟古其一 鲁东门观刈蒲 览镜书怀 题雍丘崔明府丹灶

感兴其四 拟古其十二 拟古其十 感兴其六

感遇其四 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 东鲁门泛舟其一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其二 游谢氏山亭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杜陵绝句

宣城青溪 (一作入清溪山) 游水西简郑明府 铜官山醉后绝句 游秋浦白苛陂二首

宴陶家亭子 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 天门山 望夫山

谢公宅 凌歊台 桓公井 商山四皓

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 望木瓜山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

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秋登巴陵望洞庭 奔亡道中其三 奔亡道中其四

奔亡道中其五 郢门秋怀 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 荆门浮舟望蜀江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王右军 姑孰十咏·天门山 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

秋日与张少府、楚城韦公藏书高斋作 对酒忆贺监二首 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脁 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 赠段七娘 别内赴征三首 雨后望月

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 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 舍利弗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登庐山五老峰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 摩多楼子

累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40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