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资料

梅兰芳的资料,第1张

<p>梅兰芳(18941022-196188),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p><p>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p><p>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p><p>早年经历</p><p><img src="58005970098" />梅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京剧世家的旧居。</p><p>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p><p>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也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p><p>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17日,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工花旦,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p><p>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之后喜连成班主叶春善收梅兰芳为徒。</p><p>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p><p>清宣统二年(1910年),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p><p>演绎生涯</p><p>梅兰芳(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p><p>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p><p>民国二年(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等戏,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p><p>民国三年(1914年)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1]。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一个多月。</p><p>民国四年(1915年)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p><p>民国五年(1916年)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4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同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p><p>民国六年(1917年),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p><p>民国七年(1918年),梅兰芳移居上海,演出《游园惊梦》。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p><p>民国八年(1919年),余叔岩在正乙祠为母亲祝寿办堂会,梅兰芳反串吕布在此登台献艺。 4月至5月,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p><p>民国九年(1920年),第一次拍摄无声**《春香闹学》。</p><p>民国十年(1921年),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p><p>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 10月15日至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p><p>民国十二年(1923年),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p><p>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演出结束后,泰戈尔用孟加拉文题诗一首,又亲自译成英文送给梅兰芳。后来经北京大学精通孟加拉文的吴晓铃、石真教授将原诗译成了汉文白话诗。10月9日至11月22日,梅兰芳应日本帝国剧场社长邀请,第二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京都等地演出。</p><p>民国十四年(1925年),创编新戏头本、二本《太真外传》。</p><p>民国十五年(1926年),创编新戏三本、四本《太真外传》,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梅宅接待来访问的瑞典王储夫妇。</p><p>民国十六年(1927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创编新戏《俊袭人》,经当时的银行家冯耿光证婚,梅兰芳迎娶了孟小冬。</p><p>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6日,在北京中和戏院首演创编新戏《凤还巢》,夏季,在北京编演了新戏全本《宇宙锋》,第二次赴香港演出。</p><p>民国十九年(1930年)1月18日至7月,率“承华社”剧团部分演员经日本横滨、加拿大维多利亚赴美国演出。先后在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地演出72天,美国波摩拿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荣誉博士学位。</p><p>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与余叔岩、齐如山、张伯驹等人创办“国剧学会”,第三次率团赴香港演出,同年与孟小冬解除婚姻关系[3]。</p><p>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p><p>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p><p>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21日至4月21日,率剧团赴苏联演出访问。在苏联先后与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会面,四月至八月赴波兰、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回国。</p><p>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26日,在上海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生死恨》。</p><p>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年初,携家眷和剧团演职员再次赴香港演出。全家留居香港。</p><p>民国三十年(1941年),蓄须明志,息影舞台。</p><p>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年夏,由香港返回上海。从此,杜门谢客。</p><p>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重新登台,在上海美琪大戏院与俞振飞合作演出了昆曲《断桥》《游园惊梦》等剧目。</p><p>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至11月,在上海联华三厂拍摄彩色片《生死恨》。</p><p>文艺工作</p><p>1949年,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7月,出席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9月30日当选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活动。</p><p>1951年4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7月,全家从上海迁回北京,定居护国寺街1号。(现梅兰芳纪念馆)</p><p>1952年12月,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与苏联著名舞蹈大师乌兰诺娃在北京会面。</p><p>1953年10月,梅兰芳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p><p>1954年9月,梅兰芳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p><p>1955年1月,任命梅兰芳为中国京剧院院长,4月,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为梅兰芳周信芳举办了舞台生活50年纪念活动,2月—8月拍摄《梅兰芳舞台艺术》戏曲片,12月制作完成。</p><p>1956年5月26日至7月16日,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邀请,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心和帮助下,组建了阵容最强大的访日京剧代表团,梅兰芳任团长。这也是梅兰芳第三次访问日本。先后在东京、九州、大阪、京都、名古屋等地演出。</p><p>1957年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6月7日,国际舞蹈协会主席海尔格来到北京授予梅兰芳荣誉奖章。7月9日,梅兰芳担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5]。</p><p>折叠晚年生活</p><p>1959年5月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上演创编新戏《穆桂英挂帅》,加入中国***。</p><p>1960年1月21日,《游园惊梦》彩色**片拍摄完成,4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任命梅兰芳为梅剧团团长[6]。</p><p>1961年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这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7月9日,任命梅兰芳为中国戏曲学院院长,8月8日凌晨5时,梅兰芳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7]。</p><p>折叠编辑本段主要成就</p><p>折叠创立梅派</p><p>梅派形成初期</p><p>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p><p>梅派的创立</p><p>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巅峰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p><p>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中国旦角创艺立派的第一人。</p><p>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p><p>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p><p>梅派的创新</p><p>梅兰芳所创新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与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派艺术的发展,自是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当时北京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在梅兰芳缀玉轩聚集的 “梅党”也各显其长,盛举共襄,进而成就了当时梅兰芳的梅派艺术。</p><p>艺术戏剧融合</p><p>中国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梅兰芳深知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梅兰芳将艺术和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中国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p><p>梅派传承</p><p>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梅派艺术代表剧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p><p>所以在梅派艺术的传承上,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作为梅派艺术的****,京剧界举足轻重的男旦演员,梅葆玖在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为之积极努力着。</p><p>而在梅派艺术的优秀传人中,胡文阁被认定为梅派后背青年京剧男旦演员中的佼佼者。他师承梅葆玖等艺术家,拜梅葆玖为师。跟随梅葆玖学习的过程中,他良好地继承了梅派艺术,展现了男旦艺术的魅力,为梅派艺术、男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p><p>折叠戏曲理论</p><p><img src="58005934760" /></p><p>梅兰芳《贵妃醉酒》剧照</p><p>梅兰芳一生主要从事京、昆表演,创作了一批时装戏和古装戏,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戏,如《牢狱鸳鸯》、《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嫦娥奔月》等。他对中国戏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之于戏曲理论的贡献仅是其中一面。</p><p>梅兰芳提出了“中国戏剧之三要点”。第一点,西方戏剧与中国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的。第二点,中国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姿势化。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动作有动作的方式,音乐有音乐的方式,这种种方式,可作为艺术上的字母,将各种不同的字母拼凑一起,就可成为一出戏。但是中国戏的演员们,都不被这种字母所束缚,他依旧可以发挥他在艺术上的天才与创造,《贵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第三点,中国(戏)未来之趋势必须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体的现代化,是要使剧中的心情和伦理成为现代化,如背景与灯光也可使其成为姿势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来表现剧中各个情绪,这是中国戏剧今后可试验的途径。</p><p>这三点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中国的京剧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梅兰芳先生的理性阐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艺理论的沃土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是一份难得的戏曲理论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中国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值得深入总结研究。</p><p>书画艺术</p><p><img src="58005949974" />梅兰芳书画作品</p><p>梅兰芳的画清丽秀雅、神形兼备,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在抗战时期蓄须铭志,曾以卖画为生计。 梅兰芳先生的书法虽没有他的画出名,但是其书法功底深厚、清静隽秀。以行楷书为主,小楷尤精。小楷风格来源于《乐毅论》《黄庭经》《十三行》等二王小楷,并伴有唐人写经笔意。</p><p>折叠艺术影响</p><p>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曲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p><p>历史评价</p><p>国内评价</p><p><img src="58005934729" /></p><p>余少群版梅兰芳梅兰芳之青衫亦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艺之佳,早已名满都下二难兼并,必有特异之技艺以动人,观听者有梨园癖者自必联翩往观,第一台又将座物隙地矣。《申报》</p><p>他是个勤勉好学的演员,从青年时代起就认真钻研古典文 学、国画、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俗学、音韵学和服饰学等多方面的祖国传统文化,并把这些知识融合到他的艺术中去,从而创造了大量优秀剧目,形成了具有独 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中国评论家、戏剧家梅绍武)</p><p>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辞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中国作家老舍)</p><p>梅兰芳先生是世人景仰的京剧艺术大师,他创造的独树一帜“梅派”艺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他为中国戏剧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戏剧史册。梅先生属于世界、属于中国,更属于他的家乡泰州。(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10]</p><p>他之为人不但谦和,且极讲信用而仁慈,又自爱而讲气节。(戏曲理论家齐如山)[11]</p><p>梅兰芳是“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中国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p><p>国外评价</p><p>“梅兰芳是所见过的最杰出的演员之一,纽约还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演出。”纽约《世界报》</p><p>“梅兰芳的哑剧表演和服装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优雅,可爱绝伦,美妙得就像中国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绣的帷幔。这是一次接触,与一种在数世纪中不可思议地圆熟起来的文化的接触。”美国《时代》</p><p>“几乎是一种超乎自然的发现,通过许多世纪,中国人建立了一种身体表情的技巧。”无论理解与误解,梅兰芳让美国人第一次见识了中国的京剧艺术。美国《太阳报》</p><p>“梅兰芳的戏剧艺术并非完全没有现实主义的成分,它并不具有立体派绘画、抽象的阿拉伯装饰或几何舞蹈设计所具有的那种涵义。跟它确切相似的是中国绘画和雕刻。遗留在我们记忆里的是对他们的抽象画和装饰性的印象,但是我们往往对那种精确性感到惊讶,自然界,一片叶子,一束花朵,一只鸟,一只手,一件斗篷,都被观察得极为精确细致,同时我们也对它们那具有特征的细节所呈现的使人眼花缭乱的色彩缤纷标志感到惊奇。这种精确的标志绝妙地镶嵌在整个艺术之中,这种艺术臻于完美而理想”。他从中国艺术的写意性美学原则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西方人对中国戏曲的某种误读。(美国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斯达克·扬StarkYoung)</p><p>梅兰芳的到来,改变了长久以来西方对中国艺术所持的“异国情调”的说法,中国戏剧“有这样的悠久的历史”,非但没有走向僵化,在这些五光十色的固定形式之中,却跳动着生命盎然的脉搏。(苏联剧作家特烈杰亚柯夫)</p><p>梅兰芳的舞台动作——手的艺术表现力,他说:“我没有在舞台上看见过任何一个女演员,能像梅兰芳那样传神地表现出女性的特点。”此外,他还深深折服于梅兰芳“表演节奏的巨大力量”,相比之下,他感到苏联戏剧的“很多缺陷”。他认为梅兰芳在苏联的演出对苏联戏剧产生持续的“特殊影响”。(苏联戏剧导演梅耶荷德)</p>

歌手:李玉刚 专辑:新贵妃醉酒 [ti:清明上河图]

[ar:李玉刚]

[al:新贵妃醉酒]

[by:薰风习习]

李玉刚-清明上河图

作词:高进作曲:高进

qq:335020326

我俯身看去

那一帘秋雨

落下的水滴

却悄无声息

雕刻在石碑上的印记

是否隐藏着秘密

在你的眼神中

我看到了情丝万缕

古巷的忧郁

写下琵琶的旋律

飘逸的外衣

街上叫卖的小曲

仿佛隔空变换到那里

一切模糊又清晰

几秒钟的世界

感叹不平凡的意义

绫罗飘起遮住日落西

奏一回断肠的古曲

抬起画面如此的美丽

孰不知是谁的墨笔

淡淡胭脂遮住了思绪

小酌几杯却有醉意

多少能人将相书画三千里

上河图雕琢的意义

古巷的忧郁

写下琵琶的旋律

飘逸的外衣

街上叫卖的小曲

仿佛隔空变换到那里

一切模糊又清晰

几秒钟的世界

感叹不平凡的意义

绫罗飘起遮住日落西

奏一回断肠的古曲

抬起画面如此的美丽

孰不知是谁的墨笔

淡淡胭脂遮住了思绪

小酌几杯却有醉意

多少能人将相书画三千里

上河图雕琢的意义

绫罗飘起遮住日落西

奏一回断肠的古曲

抬起画面如此的美丽

孰不知是谁的墨笔

淡淡胭脂遮住了思绪

小酌几杯却有醉意

多少能人将相书画三千里

上河图雕琢的意义

希望对您有帮助!

是的。

此组花是2015年2月以“以不贵妃醉酒”之名拍自中交网成都卖家“盛祥兰园”,当时一苗一大芽,大芽当年成苗并于深秋11月份开出双箭花,开品非常漂亮,以贵妃醉酒之名发到中交网建兰版,受到众位兰友热捧和点赞,尽管好评如潮,但我却对此品种有所怀疑,由于花芽出土和拔箭其间正出差在外地无法比对,回来后花已盛开,所敢下否定之结论。

今年春天又出二壮苗,其中一苗七月初露出二个壮花芽,此芽一出土我就断定是“仙山红”而非“贵妃醉酒”,遂将照片发给卖家,卖家看后也确认是“仙山红”,虽然品种错了,但我还是很喜欢这款中草型花,花朵虽比不上贵妃的尺寸大,花瓣也不如贵妃来的透板,但是该品花还是自有它的特色,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特征和花艺。

原产地:四川峨眉山脉原生种,山采,人工分株,自然繁殖,下山年代不详。

特征:叶脚松散,叶半垂型叶尾飘转。叶色浓绿质糯平坦有光泽,叶长:30-35cm,叶宽:15-17cm,无边齿,叶端尖锐有芒刺;叶甲,长:5-7cm,锋利有芒刺。叶片3-4张。青杆,大排铃后绿转红花,灯芯花梗出架。

花苞:初破土时浓重的胭脂红色砂晕布满苞衣,沉稳庄重,花苞尖端的色彩最明显。拔莛初期,花梗色浓绿如翡翠,质糯有光。小箨紧贴花梗,紫色的砂晕从尖部由上而下自然过渡渐渐变淡,与嫩绿的小簪形成了一种绝妙的色彩搭配并衔接的恰到好处。小排铃时花蕊翠绿色,待到大排铃时开始转色,底部的花苞先开始从下部由内而外透出氤氲的红晕(类似贵妃的大排铃)。

花莛:高20cm左右,粗05cm左右,灯芯梗,通体翠绿色。着花5-7朵,间距舒朗,小萼转茎佳,脱壳好,壳衣(箨)呈淡绿色,尖部有少许红色砂晕,花梗底部的几片小箨紧贴花梗,色彩仍保留初始的浓重的胭脂红色砂晕。

花艺:五瓣分窠,剪刀捧开放,花瓣红色凝重大气。捧瓣合抱蕊柱(鼻头),呈淡**。外三瓣呈柳叶状,瓣端有轻微紧边,尖锐有锋,长:3-35cm,宽:05-07cm,由绿转红色,主瓣通体色彩暗红不透板,根部色浓,自根部由内而外渐淡,瓣端部底色呈一抹橄榄绿色,覆盖暗红色砂晕依稀可见,二副瓣下垂;捧瓣长2cm,宽07cm,红色明显重于外三瓣,中脉亦有一明显粗红筋。大U形舌舌面深红色,舌阔,初开时大舌平铺下宕有钝尖,边沿露白底,中间有一不规则状露白(此特征与贵妃及其相似),舌背部浅粉色,花全开后舌自尖部后卷至舌中止。花大色艳,出架,是个非常难得的色花品种。

此花的舌头形状及特征极似贵妃开品,花朵尺寸略小于贵妃,通体外观红色显得色浊不如贵妃的花瓣透亮色净。味幽香,亦属建兰色花经典品种-红舌系列中的中上品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331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3
下一篇2023-08-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