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为什么十方皆有佛而众生不得见

《大智度论》:为什么十方皆有佛而众生不得见,第1张

《大智度论》:为什么十方皆有佛而众生不得见?

按语:声闻乘认为,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佛,下一佛为弥勒佛,但不认为世间现在还有其他佛。而大乘佛教认为,现在世间十方都有佛在,因为佛出世是为度化众生,十方世界皆有众生陷于贪嗔痴等烦恼之中,有生老病死等苦,故应有佛出世度化众生。另外,佛菩萨虽然来,但由于罪障深重众生未具备见佛之善根,因此会视而不见。“佛为此重罪不种见佛善根人,,如是罪人轮转三恶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时,其人不见。”

又佛菩萨常在,而众生因业障现前而不能见,“众生罪重故,诸佛菩萨虽来不见。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而以罪故不见、不闻。譬如日出,盲者不见;雷霆振地,聋者不闻。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有无量劫罪垢厚重不见、不闻。如明镜净水,照面则见;垢翳不净,则无所见。如是众生心清净则见佛;若心不净则不见佛。今虽实有十方佛及诸菩萨来度众生,而不得见。”

众生勤修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心净则能见佛菩萨。

问曰:

唯有释迦牟尼一佛,无十方佛。何以故?是释迦文尼佛无量威力、无量神通,能度一切众生,更无余佛。

如说:阿难一心思惟:“过去诸佛宝华、燃灯等,皆生好世,寿命极长,能度一切众生。今释迦牟尼佛,恶世生,寿命短,将无不能度一切弟子耶?”如是心疑。佛时即知阿难心之所念,即以日出时入日出三昧。尔时,佛身一切毛孔出诸光明,亦如日边出诸光明,其光遍照阎浮提内;其明满已,照四天下;照四天下满已,照三千大千世界;照三千大千世界满已,照十方无量世界。尔时,世尊从脐边出诸宝莲华,如偈说:

“青光琉璃茎, 千叶黄金色,

金刚为华台, 琥珀为华饰,

茎软不粗曲, 其高十余丈,

真青琉璃色, 在佛脐中立。

其叶广而长, 白光间妙色,

无量宝庄严, 其华有千叶。

妙华色如是, 从佛脐中出。

是四华台上, 宝座曜天日,

座各有坐佛。 如金山四首,

光曜等如一。 从四佛脐中,

各出妙宝华; 华上有宝座,

其座各有佛。 从是佛脐中,

展转出宝华, 华华皆有座,

座座各有佛。 如是展转化,

乃至净居天。 若欲知近远,

当以譬喻说: 有一大方石,

纵广如太山, 从上放令下,

直过无所碍, 万八千三百,

八十有三岁, 如是年岁数,

尔乃得到地。 于是两中间,

化佛满其中, 其光大盛明,

逾于火日月。 有佛身出水,

亦有身出火, 或复现经行,

有时静默坐, 有佛行乞食,

以此福众生。 或复说经行,

有时放光明, 或到三恶趣,

冰闇火地狱。 和气济寒冰,

光明照闇狱, 热处施凉风,

随事救其害, 安之以无患,

度之以法乐!”

如是种种方便,一时顷能度十方无量众生;度众生已,还入本处住佛脐中。

尔时,世尊从日出三昧起,问阿难言:“汝见此三昧神通力不?”阿难白佛:“唯!然!已见。”重白佛言:“若佛住世一日之中,所度弟子可满虚空,何况在世八十余年!”

以是故言一佛功德神力无量,现化十方,无异佛也。

复次,如佛所言:“女人不得作转轮圣王,不得作天帝释、魔天王、梵天王,不得作佛”;“转轮圣王不得一处并治;十力世尊亦无一世二佛。”

又佛说言:“佛言不虚,世无二佛”;“一法难值,是佛世尊也”;“无量亿劫时时一有:是九十一劫中,三劫有佛。贤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种种见)。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胜)。是贤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餐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叶,四名释迦牟尼。除此余劫皆空无佛,甚可怜愍!”

若有十方佛,何以故言“余劫无佛,甚可怜愍”?

答曰:

虽释迦文尼佛有无量神力,能变化作佛,在十方说法、放光明、度众生,亦不能尽度一切众生,堕有边故,则无未来世佛故。然众生不尽,以是故应更有余佛。

复次,汝言:“佛自说:女人不得作五事;二转轮圣王不得同时出世,佛亦如是;同时一世亦无二佛。”

汝不解此义!佛经有二义:有易了义,有深远难解义。

如佛欲入涅槃时,语诸比丘:“从今日应依法不依人,应依义不依语,应依智不依识,应依了义经不依未了义。”

“依法”者,法有十二部,应随此法,不应随人。

“依义”者,义中无诤好恶、罪福、虚实故,语以得义,义非语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视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是以故不应依语。

“依智”者,智能筹量、分别善恶;识常求乐、不入正要。是故言“不应依识”。

“依了义经”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诸经书中佛法第一,一切众生中比丘僧第一;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如是等是了义经。

如说:法师说法有五种利:一者、大富,二者、人所爱,三者、端正,四者、名声,五者、后得涅槃——是为未了义。

云何“未了”?施得大富,是为了了可解;说法无财施而言“得富”,“得富”者,说法人种种赞施,破人悭心,亦自除悭,以是因缘得富,是故言“未了”。

是《多持经》方便说,非实义。

是经中佛虽言世无二佛俱出,不言一切十方世界;虽言世无二转轮圣王,亦不言一切三千大千世界无,但言四天下世界中无二转轮圣王,作福清净故独王一世,无诸怨敌;若有二王不名清净。

虽佛无嫉妒心,然以行业世世清净故,亦不一世界有二佛出。

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是一佛世界中,常化作诸佛种种法门、种种身、种种因缘、种种方便以度众生。

以是故,《多持经》中一时一世界无二佛,不言十方无佛。

复次,如汝言:“佛言:一事难值,是佛世尊”;又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余劫皆空无佛,甚可怜愍。”

佛为此重罪不种见佛善根人,说言:“佛世难值,如优昙波罗树华,时时一有。”如是罪人轮转三恶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时,其人不见。

如说: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佛在舍卫国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

复次,佛与阿难入舍卫城乞食,是时有一贫老母立在道头。阿难白佛:“此人可愍,佛应当度。”佛语阿难:“是人无因缘。”阿难言:“佛往近之,此人见佛相好光明,发欢喜心,为作因缘。”佛往近之,回身背佛;佛从四边往,便四向背佛,仰面上向;佛从上来,低头下向;佛从地出,两手覆眼不肯视佛。佛语阿难:“复欲作何因缘?”

有如是人无度因缘,不得见佛。以是故佛言:“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树华。”譬如水雨虽多、处处易得,饿鬼常渴、不能得饮。

汝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为一佛世界故,不为一切余诸世界。

“是处劫空无有佛出,甚可怜愍”者,亦是此间一佛世界,非为一切余诸世界也。

以是故知有十方佛。

复次,声闻法中有十方佛,汝自不解。

如《杂阿含经》中说:“譬如大雨连注,渧渧无间,不可知数。诸世界亦如是,我见东方无量世界,有成、有住、有坏,其数甚多、不可分别;如是乃至十方。是十方世界中,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瞋、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

一切世界皆有三种人:下、中、上——下人着现世乐;中人求后世乐;上人求道,有慈悲心,怜愍众生。有因缘云何无果报?佛言:“若无老、病、死,佛不出世。”是人见老、病、死苦恼众生,心中作愿:“我当作佛,以度脱之,拔其心病,济后世苦。”

如是十方世界皆有佛出因缘,何以故独言“此间有佛,余处无”耶?

譬如有人言“有木无火;有湿地而无水”,是不可信。佛亦如是,众生身有老、病、死苦,心有*、瞋、痴病,佛为断此三苦,令得三乘故出世;一切世界中皆有此苦,云何无佛?

复次,盲人无量而言唯须一医,此亦不然。以是故应更有十方佛。

复次,《长阿含》中有经言:有鬼神王守北方,与众多百千万鬼神后夜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住,放清净光,普照祇桓,皆令大明。合掌赞佛说此二偈:

“大精进人我归命! 佛二足中尊最上,

智慧眼人能知见, 诸天不解此慧事。

过去未来今诸佛, 一切我皆稽首礼!

如是我今归命佛, 亦如恭敬三世尊。”

如是偈中有十方佛。

鬼神王稽首三世佛,然后别归命释迦牟尼佛。若无十方现在佛,当应但归命释迦文尼佛,不应言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是故知有十方佛。

复次,过去世有无量佛,未来世亦有无量佛,以是故现在亦应有无量佛。

复次,若佛于声闻法中言有十方无数无量佛,众生当言:“佛易可遇”,不勤求脱;“若不值此佛,当遇彼佛”,如是懈怠,不勤求度。

譬如鹿未被箭时不知怖畏,既被箭已,踔围而出。人亦如是,有老、病、死苦,闻唯有一佛,甚难可遇,心便怖畏,勤行精进,疾得度苦。以是故佛于声闻法中不言有十方佛,亦不言无。

若有十方佛,汝言无,得无限罪;若无十方佛,而我言有,生无量佛想,得恭敬福。

所以者何?善心因缘福德力大故。

譬如慈心三昧力观一切众生皆见受乐,虽无实益,以慈观故,是人得无量福。十方佛想亦复如是。若实有十方佛而言无,得破十方佛无量重罪。何以故?破实事故。肉眼人虽俱不知,但心信言有,其福无量。若实有而意谓无,其罪甚重。

人自用心尚应信有,何况佛自说摩诃衍中言实有十方佛而不信耶?

问曰:

若有十方无量诸佛及诸菩萨,今此众生多堕三恶道中,何以不来?

答曰:

众生罪重故,诸佛菩萨虽来不见。又法身佛常放光明、常说法,而以罪故不见、不闻。譬如日出,盲者不见;雷霆振地,聋者不闻。如是法身常放光明、常说法,众生有无量劫罪垢厚重不见、不闻。

如明镜净水,照面则见;垢翳不净,则无所见。如是众生心清净则见佛;若心不净则不见佛。今虽实有十方佛及诸菩萨来度众生,而不得见。

复次,如释迦牟尼佛在阎浮提中生,在迦毗罗国,多游行东天竺六大城。有时飞到南天竺亿耳居士舍受供养。有时暂来北天竺月氏国降阿波罗龙王。又至月氏国西,降女罗刹;佛在彼石窟中一宿,于今佛影犹在,有人就内看之则不见,出孔遥观光相如佛。有时暂飞至罽宾隶跋陀仙人山上,住虚空中,降此仙人;仙人言:“我乐住此中,愿佛与我佛发、佛爪,起塔供养”;塔于今现存(此山下有离越寺;离越,应云隶跋陀)。人与佛同国而生犹不遍见,何况异处!

以是故,不可以不见十方佛故而言无也。

复次,弥勒菩萨有大慈悲而在天宫不来此间,可以不来故便谓无弥勒耶?弥勒近而不来不以为怪,十方佛远,何足怪也?

复次,十方佛不来者,以众生罪垢深重不种见佛功德,是故不来。

复次,佛知一切众生善根熟结使薄然后来度。如说:

“诸佛先观知有人, 一切方便不可度,

或有难度或易化, 或复有迟或有疾,

或以光明或神足, 种种因缘度众生:

有欲作逆佛愍除, 或欲作逆佛不遮;

刚强难化用粗言, 心柔易度用软言;

虽有慈悲平等心, 知时智慧用方便。”

以是故,十方佛虽不来,不应言无。

复次,佛智慧力、方便、神通,舍利弗等大阿罗汉、大菩萨弥勒等尚不能知,何况凡人!

复次,诸佛大菩萨,有时众生恐惧急难一心念,或时来度之。

如大月氏西佛肉髻住处国,一佛图中,有人癞风病,来至遍吉菩萨像边,一心自归念遍吉菩萨功德,愿除此病。是时,遍吉菩萨像即以右手宝光明摩其身,病即除愈。

复一国中,有一阿兰若比丘大读摩诃衍,其国王常布发令蹈上而过。有一比丘语王言:“此人摩诃罗,不多读经,何以大供养如是?”王言:“我一日夜半欲见此比丘,即往到其住处。见此比丘在窟中读《法华经》,见一金色光明人骑白象、合手供养,我转近便灭。我即问大德:‘以我来故,金色光明人灭?’比丘言:‘此即遍吉菩萨。遍吉菩萨自言:“若有人诵读《法华经》者,我当乘白象来教导之。”我诵《法华经》故遍吉自来。’”(遍吉,《法华经》名为普贤。)

复有一国,有一比丘诵《阿弥陀佛经》及《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人欲死时语弟子言:“阿弥陀佛与彼大众俱来。”即时动身自归,须臾命终。命终之后弟子积薪烧之。明日,灰中见舌不烧。诵《阿弥陀佛经》故,见佛自来;诵《般若波罗蜜》故,舌不可烧。

此皆今世现事。如经中说:诸佛菩萨来者甚多。如是处处,有人罪垢结薄、一心念佛、信净不疑,必得见佛,终不虚也。

以是诸因缘故知实有十方佛。

中国黄金是我国黄金行业唯一一家中央企业,目前在市场中的口碑较好,其产品质量也比较有保证,所售卖的商品品类比较齐全,其特色:大气,传统,具有富贵气息。

中国黄金对自己产品要求比较严格,所有黄金产品在上市之前都会经过官方认证产品成分,黄金纯度最终标注在产品的标签上,在售卖过程中不会出现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千叶珠宝,致力于精致、时尚的产品,爱与美的传播,是国内首家以设计和研发为品牌发展战略的大型珠宝集团。千叶的产品比较多元化,有钻石,彩色宝石,K金,以及黄金等产品。

千叶的黄金产品,大都是运用了3D硬金工艺,首饰是立体的,中间是空心的,面大金轻,款式精美,比较潮流,产品主题多半是以爱情为主。

中国黄金的款式,比较适合中年女性佩戴,千叶珠宝的款式,更适合年轻人佩戴,各自有各自的销售人群。

没有手续费。

是的,一般而言镶嵌(就是带钻的)类只能换镶嵌类的,但所换的钻戒必须高出原价某个百分比(比如10%)。也就是说必能换比原价低的,(所换钻戒原价--原来钻戒原价)百分比=应补的差价,有些品牌可以(所换钻戒原价--原来钻戒原价)百分比折扣(比如9折)=应补的差价。

钻戒大多数都是可以以旧换新的。钻石戒指以旧换新主要通过回收旧钻戒,支付一定的差额后重新镶嵌新的钻石或戒托,不同的珠宝品牌,钻石戒指以旧换新的标准也不一样。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忌与化妆品放在一起:戒指万一沾上化妆品,光辉便会减弱; 特别是钻戒,非常容易粘上油脂类的化妆品,更要严格分开。

2、忌戴饰洗衣、洗澡:珍珠怕酸性物质,不能接触洗洁剂。

3、忌化学气体和污染环境:例如:所有珠宝都忌硫磺,绿宝石忌杀虫剂、其他喷剂。

4、忌戴饰运动、干粗活,例如汗水含脂肪酸、尿素等对珍珠有浸蚀作用,所以有岭南之珠岭北戴之说。北方天冷,汗少,宜戴。

5、忌多件首饰放在一起,例如硬的钻石会轻易划伤其他宝石;所 以,用后各自密藏,分格存放。

-钻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8111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7
下一篇2023-08-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