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俏色:又称巧作,指巧妙利用玉料上的不同颜色琢成图案纹饰,增加表现力。
2蛀孔:指玉质表面大小不一,如虫蛀一般的孔洞,是原料表面的一种特征。
3玉皮:往往指玉石子料表面的皮称为玉皮,有色皮,石皮,僵皮等等。
4沁色:是指玉器在特定的环境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质相接触,这些物质侵蚀玉体,使玉器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常见的沁色有水沁-白色,朱砂沁-红色,土沁-土褐色和红色,水银沁-黑色,铁沁-暗红色,铜沁-绿色。
5脱胎:指出土玉器经人工长期把玩盘摩后,玉质晶莹亮润,色泽愈发鲜艳的一种变化,犹如羽化成仙,脱出凡胎。
6白化:玉器入土后,受到埋藏环境地下水的影响,其显微结构发生变化,透明度丧失,颜色变白的现象。
7喇叭孔:指用旧式工具钻磨的圆孔,上大下小,状如喇叭,俗称“喇叭孔”。
8管钻痕:指器物表面留下的圆孔钻孔的痕迹。
9老坑和新坑:实际上是按人们发现并开采玉石的先后年份来分的。不过,按着地质学观点看,它们在地下形成的地质时代是相同的。
10象鼻穿:又称“牛鼻穿”,指并排二孔,内部相通。
11通心穿:俗称“通天眼”,孔从顶至底钻成。
12斜刀:西周特有的刀法,指在并行的双阴线中,磨去其一的线墙,使之成斜坡形。
13汉八刀:汉代特有的刀法,器物线条粗劲、简练,雕琢极少,似八刀刻成。
14透雕:指镂空雕法。
15游丝毛雕:汉代特有的刀法,指线条织细如丝,作断游动状。
16剔地平雕:先在玉料表面设计主纹,把主纹外的地子均匀琢低在一定深度,将主纹凸显出来。
17圆雕:指立体雕法。
18小四、中五、大六:玉器行价述法,略
19赌石:司马迁笔下的那位“赌玉大师”卞和要抱着“和氏璧”痛哭——“神仙难断寸玉”。“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以其“赌”性浓烈、刺激性强、风险大而利润高,吸引着八方玉商参与下“注”。买家如果懂行、眼力好、运气佳,购得上品,瞬间就能成为“暴发户”;相反,如果货看走了眼或时运不佳,将会血本亏尽,倾家荡产。“不怕大裂怕小绺”,“宁赌色不赌绺”。
20相玉:琢玉工艺过程之一。从一块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进行“相玉”设计。“相”即是“看”,看后琢磨思考,以判断玉石的内在质量,和外形的优劣,而后立意确定做什么题材的作品。
21制玉(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不叫雕玉):“玉不琢不成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辅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却是简陋的。
22开玉:玉石原石的外表皆有皮,采用各种型号的开料机,在较好的保留籽料原石外皮的前提下,将原石切割成需要的形状和大小。
23掏膛:有些玉器,如瓶、盂等的内部空间,应先以钢卷筒掏其膛,完后玉中心必留一根玉柱,则用小锤击碎。如器物口小而膛大,可再用弯的扁锥头掏其膛。
24上花:凡玉器外面需琢各种图案花纹的,皆用边薄似刀的小圆钢盘(名丁子)或小钢砣(名轧砣)磨冲之,工具之大小以方便适用为度。
25打钻:有些玉器图案需镂空透雕,就需先用金刚钻打透花眼,钻圆孔,然后才能用搜弓。
26透花:钢钻钻孔后,以钢丝一条结于弯弓两端,作为搜弓。用时先解钢丝一头穿过玉孔,复结于弓头上,用横木或竖木固定住玉器,加细石砂,顺花样以搜之,如同木工弯锯搜花一样。
27打眼:有些小器物,如鼻烟壶、扳指、烟袋嘴等,需打眼时,因手不能扶持,得用22厘米-24厘米高的竹筒一个,内注清水,水上按木板数块,形状不一,或有孔,或有槽窝,用时将玉器按在板孔中或槽窝内,再以左手握扣金刚钻,右手拉绷弓助金刚钻以打眼。现代玉雕业使用专业的打眼工具——超声波打孔机,速度快,效果好。
28划活:琢玉工艺过程之一。就是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它形象地划(画)出来。“划活”,在琢玉工艺中是关键的一环。
29琢磨:琢玉工艺过程之一。就是指玉器的具体制作。制作玉器行话称“琢磨”。因为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铊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它与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别。玉石琢磨,是一种十分谨严的技艺,高手琢磨的玉件,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
30碾磨:琢玉工艺过程之一。也叫“光亮”、“抛光”。是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铊子,将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并通过应用氧化铬等一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使玉件显露出玉材光洁、温润和晶莹的本质。玉雕业的行话讲,“七分采,三分磨”。
31开门:由成语“开门见山”演化而来,通常形容那些一看便知的真品。不开门指的是仿品。
32捡漏:是指慧眼识宝,以较低的价格买进了价值较高的收藏品。
33包浆:器物表面长时间氧化形成的光泽。
34吃药:形容上当受骗买到了假东西。
35走眼或打眼:指把赝品看成了真品。
36掌眼:请别人帮着看真假好坏。
37有一眼:东西不能确定为仿品,有真的可能性。
38国宝帮:是指家里收藏满眼望去尽是国宝重器,实际却全是赝品的独特人群。
39交学FEI:指买入赝品所花费的冤枉钱。
40土咬:玉器表面遭到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侵蚀形成的凹坑,又称土吃、土蚀。
41提油:一种人工染色的方法。
42绺裂:玉料里面的裂纹称绺,表面的裂痕称裂,和起来为绺裂,泛指玉料上的裂纹。
43走宝:针对卖主而言,一件好东西很便宜地出手了;此时,收藏爱好者便是“拣漏”了。
44行价:成交的价格利润很低,有时甚至是“蚀本”,这就叫“行价”。
45压堂:是主人店堂里最好的镇店之宝。
46贼光:刺眼的光叫“贼光”。
47滚籽:是经过人工磨制,后经人工染色做假皮。
48嫩:透明度大但不灵,有娇嫩的感觉,年头不够。
49油:非凝脂的油性感觉。
50干或僵:不温润,没有油性,发石白。
51瓷:如瓷质。
52松:结构不紧凑。
53暴(起性):在制作中易起鳞片。
54串石:浆石侵入内部又称“串石”。表现为:石钉:呈圆钉点状,有的外表看一点到里面呈喇叭型扩大。有的外大里小。
55石花:不规则如花点状。
56石线:长短、粗细不同的石线分布与玉中。
57水线:水线在玉面上反映出蛋清或透明色呈细脉状是质地不均形成的现象,往往比玉质部分要硬,用好也是优点。
58盘玉:是通过手把玩,或皮肤表面有意识地进行摩擦。但是人体皮肤含有油质,盘完玉后应用干净软毛巾擦掉油质。
59养玉:包括擦玉、盘玉在内,注意正常的湿润度,像佩件、手镯类通过佩戴可以达到玉石内部及表面达到一定的润而透的效果。
60避:避碰伤碰坏,保存妥善,避免与酸碱类物品接触,避免长期强光照射,以免损伤玉石表面结构。
61饭掺:似碎米粥样的地子,多为出土玉。
62籽料:从河中出的卵石状的玉石。高质量的和田玉籽料均采自和田河中,它经过长时间的河水漂流变得细腻晶莹、如凝如脂,才成为著名的和田玉。
63山流水:即指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经洪水冲刷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
64山料:山料即没有风化面表皮的或风化层很薄的玉石荒料,多为从矿山露头或掌子面上开采的原生矿石。
古玉鉴定要着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砂袋、砂箱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二、氧化鉴定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四、艺术水平鉴定
这也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虑。”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更难。
五、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实则是实物现象,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六、气味鉴定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古玉辨伪四误区
很多谈古玉鉴定方法,常以下列方法作为主要鉴定方式。根据中国古玉出土的数量以及我们研究的水平,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商至汉的玉器类型学还不完善,我们发现的数量更有限,每一次大量玉器的出土,都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艺术风格、新的类型,所以,下列老生常谈四点鉴定意见充其量,也只能作为参考而已。
(一)、造型辨伪。
有些资料很强调这一点,其实原始艺术出自于民间,历史上所有的玉器的造型,对于现代科技及民间艺人来说,仿制还不算太难。造型及某些艺术风格现在并不能作为辨别真伪的内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别精湛的造型的艺术品特别难仿,这就是所说仿品的“有形无神”了。难仿的是艺术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质、玉材辨伪。
其实,玉的质地与真伪并没有直接关系,“千种玛瑙万种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古玉材都十分繁杂,每个时代,玉材都很复杂,《山海记》记载玉的产地有二百多处。只能说明的是:商周至秦汉,重要礼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绝对,也常伴有其它不明产地的玉类出土。特别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罗斯、阿富汗白玉。玉材不可用辨伪依据。
(三)、纹饰辨伪。
千万不要一遇到同种纹饰数量较多的玉器即认为是伪器,同一品种,甚至珍贵品种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有些人眼中的古玉精品好象世间只有一件,只要看见第二件就说这是仿此制做。不要忘记,在商周秦汉数千座王侯贵族墓葬里,我们只由政府发掘了屈指可数的几座完整墓葬。由各种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还都散存于民间,它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们知道:当前古玉的高科技作伪都已利用电脑成像,玉器纹饰并不复杂,都比较容易仿出来,但也有未知新的纹饰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当前以“纹饰”不能做辨伪依据。
(四)、风格辨伪。
很多人一眼望见形制特殊风格的精品,就不再细看,就不屑一顾地妄断“伪品”。其实,不是形制超越时代局限所为的风格玉器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它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观察玉器,很多朝代玉器类型学的建立目前还不成成熟。再重复一句:“数千座垄断玉器的王侯贵族墓,我们只发掘屈指可数的几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数量大概还不到古玉总数的千分之一。”这是不可争辨的事实。每次发掘,我们都会看到新风格玉器出土,今后还会发现新的风格玉器作品,当然每个时代,有其特定风格,但这早被作伪者掌握。
其他还有:“以科学发掘为主,颜色辨伪等”均不太适合玉器辨伪方法,仅能作参考而已。另外,无论哪一种鉴定方法,多属于阶段性成果,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作伪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鉴伪水平的提高,而作伪的水平会无休止的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方法,停留在已掌握的技术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深入市场,深入实践,多摸索,才能长期地提高我们的鉴定水平,不唯经验论。
现在文物界有一个普遍认识:只要是研究某领域或专题文物理论文化的大专家,大师级人物,就一定毫无异议地认为他同样也是鉴定家,我们不怀疑文物理论研究有助于文物鉴定,也有一少部分既是理论大家又有实践鉴定经验。但事实上,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至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直白地说,现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都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们对玉文化,或理论研究可能一窍不通;再者,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是被动研究?还是兴趣研究?是否经常去市场研究?特别是鉴定伪古玉与年龄无直接关系,因为当前鉴定伪古玉的对象主要是近几年的高科技造假,老办法不够用了。这就要求我们辨证对待人和物,有些学者在某些文物领域的理论与文化研究确为大家,乃至大师,德高望重,但辨伪未必有水平,因为那是属于另一门专业技术。
应该这么处理:在双方协商无果的 情况下可以去法院处理,双方都拿出这件藏品属于自己的证据,如果一方能拿出来,一方那不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两个人都拿不出来,就卖了,所得价值一人一半
如何鉴别染色和田玉器?
和田玉的人工染色是非常古老的工艺,只要存在着对玉颜色的追求就存在着人工染色的可能。最初的人工染色仅是追求玉器的美感,随着俏色王器的价格攀升,玉染色便成为作假的重要手段。一般来看,和田玉的本色是较易识别的,主要有白、青、黑、黄、绿等颜色,而在玉器鉴别时,往往遇到人工染色、沁色及和田玉本色相互类似的现象,非常难以识别,这就需要识玉者认真进行分辨。
染色和田玉的感官鉴定主要从颜色、外形和硬度等特征着手,主要表现在颜色浓艳、不自然,色调单一,“浮”于表皮。
1、和田玉的颜色
和田王的颜色是长期地质作用过程形成的,其成因是由于含有微量元素(铁、锰、铬等)、地质作用、成矿环境变化、水及水中所含矿物质变化、空气湿度、温度变化、和田玉表面风化或裂隙发育程度等产生的。和田玉的颜色分为原生色与次生色两大类。原生色包括和田玉的本色、和田玉中杂:质的颜色、和田玉与围岩相接之处和田玉与石交融的颜色,以及和田玉在成矿过程中再次交融、再次变质改变的颜色。
和田玉的原生色又可分为白、青、黄、碧、墨等,它们之间的交融与和田玉中杂质色泽的参与,也会呈现不同的色彩。人们也往往依据和田玉的不同色彩来给和田玉命名,区分不同的和田玉种,如白玉、羊脂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
和田玉次生色可分为天然次生色和人为次生色。天然;次生色完全是自然作用所为,如风化、渗透、浸泡、淋滤、光照、氧化,一些矿物成分进入和田玉中,和田玉中的——些矿物成分也会发生变化,使和田玉的原来颜色发生改变,可以分为糖色和皮色。
糖色是由于和田玉原生矿暴露于地表或近地表时,受氧化铁、氧化锰质浸染市呈类似红糖的颜色。人为次生色是和田玉被人开采之后,制作成为各种器物,由人盘摸、染色、随葬,后发掘出土,再为人所佩戴、把玩而造成的颜色改变。皮色是由于次生作用影响和田玉表皮形成的颜色,这种颜色可以是玉材在空气中风化所致,也可以是和田玉长期埋于地下,由于地下水中所含矿物质在表面沉淀附着所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年久风化,玉的表皮己槽朽,形成较厚的皮层,皮层往往呈深黄、暗赭等色,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玉璞之皮,从玉璞的外面已很难了解内里的五色。另一种风化时间较短,表面仅呈膜状,常出现于子料上,从外面常能透出里面的玉色。
2、古玉的染色方法
据《古玩指南》、《玉纪》、《玉器史话》等书的记述,人工仿沁主要是利用火烤、油炸、酸浸、染色等方法,达到改变玉器颜色,与古玉的沁色相混淆的目的。常见的仿沁方法如下:
(1)煨头:将玉器用火烧烤,使玉色变为灰白,极似古玉中的“鸡骨白”,古玩家又称之为“伪古灰古”。凡是煨头,其上必有火烧后形成的细裂纹,真鸡骨白则无。
(2)羊玉:用色泽好的美玉琢制成古器,植入活羊腿中,用线缝合,数年后取出,会在玉上呈现血纹理,如同传世古玉,但仔细观察将会发现不如真者温静。
(3)狗玉:将狗杀死,让狗血瘀结体内,把玉器放入狗腹内,缝合埋:入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会生出土花斑纹,—形同古玉,但是破绽也很明显,即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痕迹。
(4)梅玉:以质地松软、质量较差的五,制成器物,用浓度高的乌梅水煮;松软处会被子乌梅水淘空,呈现出像水冲后的痕迹,然后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人们称这种作伪产品叫梅玉。
(5)风玉:用浓灰水和乌梅水煮玉后,乘热取出,放在风雪之中,时间约一个昼夜则玉纹冻裂,玉质坚硬者,裂纹细若毫发,因其冒充古玉牛毛纹有曲折,粗细不匀,伪者则不然。
(6)叩锈:此法产生子清乾隆时,具体作法是用铁屑拌玉器坯料,然后用热醋淬火,放入潮湿地下数天,取出后再埋入交通要道地下数月取出,这时玉已为铁屑腐蚀,出现橘皮纹,纹中铁锈呈深红色,有土斑,宛然古玉。须详加审视。
(7)提油:用提出之法上色,称为提油。提油诸法之中,以砂提为上,其色渗透玉理,灰煮不逮与其色极为相似。但是在天阳时色泽较鲜;不晴朗时颜色反而浑浊,真色则不然。
(8)老提油:据说此法甚古。北宋宣和政和年间,有人用甘肃深山中所产的一种红光草,•取其汁加入砂少许,腌于新琢成的玉器纹理之间,用新鲜竹枝燃火烧烤,使红色入于玉器肤里;其红似鸡血。鉴定名家也往往不察,用重金购买。
(9)死玉:玉埋入土中,如与金相近,时间长了会受其克制、黑滞干枯,易被误认为是水银沁。
(10)造黄土锈法:把王器涂上胶水,埋入黄土泥中,产生的黄土锈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像古玉的黄土锈。
(11)造血沁法:用猪血和黄土混合成泥,放入大缸内,将玉器埋入其中,时间较长后,玉器上会有土咬黄土锈血沁等痕迹。
(12)造黑斑法:有两三种办法可造出黑斑。一是用水煮热架在铁篦之上,随烧随抹蜡油,不久就会出现黑斑,另一种做法是将玉料按古式作成,然后用旧棉花泡湿,将包好用柴火微微烧烤,待棉花干后再用水,当黑色入骨不浮在上面,又不发白,黑斑就做成了。
(13)使旧似新、混新为旧之法:玉有看起来像新玉,实际上是旧王者,因为作伪者无法使新玉变似旧玉,所以将旧玉烫上蜡,使与新玉无别,以便混凝土新为旧。
古玉虽然受沁;可古玉皮壳的光泽、润色都样。人工作色用烧、煮、化学腐蚀等手段,作成之后,皮壳上会留下黯然受损的作色部位,或颜色只是浮在表面,仔细端详也就会明白分辨。玉器的造假方法是秘而不宣的,以上各种方法是否能造出乱真古玉,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这里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些识假的方法。
和田玉的着色工艺将要着色的玉石材装入预先配好的着色液容器内,静置一定时间后,取出石材进行洗涤干燥,—再将石材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温度一定的时间,自然;冷却至室温,最后用石腊或其他表面活性剂处理石材表面。在上述操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改变着色液中二价铁和三价铁的含量及工艺控制条件等因素,对色调加以调节,使灰白色或浅色玉石着色或红色、褐色、**、褐红色、黄褐色等色彩。色彩的着色深度取决于材料性质。
几种颜色容易搞混,识别的办法是:
(1)边玉:看上去既像玉又像石,有不同的颜色,色泽分布也好像受沁的古玉、老化的美玉。这种玉实际上是玉矿的边沿和岩石交界之处的边玉(边石),色泽与古玉受沁是不同的。在原生状态时岩石变质交代过程不彻底,或外来矿物加入融熔之后形成的,其颜色的位置、发散、边界与器物表面的关系和沁色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状况也存在于风化时天熊次生色渲染的玉中。
(2)皮色:皮色的形成与边玉不同,它是玉石在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次生色,其颜色有黑、红、黄、栗色等。不少玉工在制作玉器艺术品时,有的故意将皮色留下作为“俏色”,也有的留下一些皮色以示是正宗籽料(籽料优于山料,山料不带皮色)。正因为皮色是风化外皮的遗留物,在仔细观赏中可以看到,它的色泽是由外向里的,而且在皮壳上留下了风化玉质的疏松状态,其致密、光泽、油头、水头都不及玉本体,往往有麻面,不光洁。
(3)作色:人工作色属玉的人为次生色,也是对玉的一种艺术加工,同时也被制假者利用造假作古。人工作色始于宋代,明以前人工作色的行话叫做“老提油”,明以后叫“新提油”。也许人们从俏色中体会到,玉雕艺术品带上颜色会更美,从而想到人工作色。提油作色与沁色是不同的,虽然作色也是从皮壳开始,沿绺裂、玉质薄弱处渗入玉肌,但它的颜色呆板、层次不清。古玉沁色是在干百年中生成的,它的延伸、发散、浸染十分自然舒展。而作色是短期行为,它们不可能完全相像。出土的老提油,不少在皮壳处的颜色已经褪色、脱落,成为斑状,反而不如伸入玉肌内的颜色重,这种现象真正的沁色绝对没有。
染色和田玉的感官鉴定主要从颜色、外形和硬度等特征着手,主要表现在颜色浓艳、不自然,色调单一,“浮”于表皮。沿裂隙或棱线分布富集;边缘过渡明显,界限分明;表皮漂白和褪色,可见酸蚀痕、磨砂及抛光痕迹;紫外荧光下,染色和田玉的边部具有荧光反应,强蓝白色荧光;使用查尔斯滤色镜观察等。对于老的一些染色方法,如核桃皮、有机染料等,目前可以用仪器进行鉴定。对于近些年来新出的使用铁盐等染色的方法,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鉴定,主要还是凭个人经验。
染色和田王的感官鉴定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平时多观察、多实践、多积累、多总结,这样在鉴定中才能得心应手。(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和田王的颜色是长期地质作用过程形成的,其成因是由于含有微量元素(铁、锰、铬等)、地质作用、成矿环境变化、水及水中所含矿物质变化、空气湿度、温度变化、和田玉表面风化或裂隙发育程度等产生的。和田玉的颜色分为原生色与次生色两大类。原生色包括和田玉的本色、和田玉中杂:质的颜色、和田玉与围岩相接之处和田玉与石交融的颜色,以及和田玉在成矿过程中再次交融、再次变质改变的颜色。
和田玉的原生色又可分为白、青、黄、碧、墨等,它们之间的交融与和田玉中杂质色泽的参与,也会呈现不同的色彩。人们也往往依据和田玉的不同色彩来给和田玉命名,区分不同的和田玉种,如白玉、羊脂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
和田玉次生色可分为天然次生色和人为次生色。天然;次生色完全是自然作用所为,如风化、渗透、浸泡、淋滤、光照、氧化,一些矿物成分进入和田玉中,和田玉中的——些矿物成分也会发生变化,使和田玉的原来颜色发生改变,可以分为糖色和皮色。
糖色是由于和田玉原生矿暴露于地表或近地表时,受氧化铁、氧化锰质浸染市呈类似红糖的颜色。人为次生色是和田玉被人开采之后,制作成为各种器物,由人盘摸、染色、随葬,后发掘出土,再为人所佩戴、把玩而造成的颜色改变。皮色是由于次生作用影响和田玉表皮形成的颜色,这种颜色可以是玉材在空气中风化所致,也可以是和田玉长期埋于地下,由于地下水中所含矿物质在表面沉淀附着所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年久风化,玉的表皮己槽朽,形成较厚的皮层,皮层往往呈深黄、暗赭等色,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玉璞之皮,从玉璞的外面已很难了解内里的五色。另一种风化时间较短,表面仅呈膜状,常出现于子料上,从外面常能透出里面的玉色。
2、鉴别古玉的染色方法
据《古玩指南》、《玉纪》、《玉器史话》等书的记述,人工仿沁主要是利用火烤、油炸、酸浸、染色等方法,达到改变玉器颜色,与古玉的沁色相混淆的目的。常见的仿沁方法如下:
(1)煨头:将玉器用火烧烤,使玉色变为灰白,极似古玉中的“鸡骨白”,古玩家又称之为“伪古灰古”。凡是煨头,其上必有火烧后形成的细裂纹,真鸡骨白则无。
(2)羊玉:用色泽好的美玉琢制成古器,植入活羊腿中,用线缝合,数年后取出,会在玉上呈现血纹理,如同传世古玉,但仔细观察将会发现不如真者温静。
(3)狗玉:将狗杀死,让狗血瘀结体内,把玉器放入狗腹内,缝合埋:入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会生出土花斑纹,—形同古玉,但是破绽也很明显,即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痕迹。
(4)梅玉:以质地松软、质量较差的五,制成器物,用浓度高的乌梅水煮;松软处会被子乌梅水淘空,呈现出像水冲后的痕迹,然后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人们称这种作伪产品叫梅玉。
(5)风玉:用浓灰水和乌梅水煮玉后,乘热取出,放在风雪之中,时间约一个昼夜则玉纹冻裂,玉质坚硬者,裂纹细若毫发,因其冒充古玉牛毛纹有曲折,粗细不匀,伪者则不然。
(6)叩锈:此法产生子清乾隆时,具体作法是用铁屑拌玉器坯料,然后用热醋淬火,放入潮湿地下数天,取出后再埋入交通要道地下数月取出,这时玉已为铁屑腐蚀,出现橘皮纹,纹中铁锈呈深红色,有土斑,宛然古玉。须详加审视。
(7)提油:用提出之法上色,称为提油。提油诸法之中,以砂提为上,其色渗透玉理,灰煮不逮与其色极为相似。但是在天阳时色泽较鲜;不晴朗时颜色反而浑浊,真色则不然。
(8)老提油:据说此法甚古。北宋宣和政和年间,有人用甘肃深山中所产的一种红光草,取其汁加入砂少许,腌于新琢成的玉器纹理之间,用新鲜竹枝燃火烧烤,使红色入于玉器肤里;其红似鸡血。鉴定名家也往往不察,用重金购买。
(9)死玉:玉埋入土中,如与金相近,时间长了会受其克制、黑滞干枯,易被误认为是水银沁。
(10)造黄土锈法:把王器涂上胶水,埋入黄土泥中,产生的黄土锈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像古玉的黄土锈。
清十八世纪和田白玉俏色翠玉瓜瓞绵绵把件,去年纽约佳士得拍得14265万美元特邀嘉宾 李丽华(广州市文物总店玉器、杂项主管)谢中文(广州文津古玩城文宝斋主人)丘志力(中山大学宝玉石研究(评估)中心主任)嘉宾主持赵利平(收藏家、资深艺术评论人)
中国玉文化自新石器晚期就已形成,在历史重大事件中几乎都离不开玉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传世玉器和地下发掘出来的玉器,在中国数量之大、分布之广令人叹为观止。
收藏古玉,在我国更有悠久的历史。像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就是商代王室对古玉的收藏见证。历代文人雅士对古玉器青睐有加,在宋代形成一个高潮,古玉是当时古物收藏金石学的重要品类。素有宋画第一的李公麟曾在朝廷上辨别鉴定过秦朝古玉,他自己也收藏了十多件秦汉古玉。之后,收藏古玉蔚然成风。古玉器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遗物之一,收藏界、学术界、文博界对它的关注也是由来已久,已经发展成枝繁叶茂自成体系的玉学玉文化学科。
但是,由于古玉造假相对简单,特别是金缕玉衣和汉代玉凳的天价神话闹出了天大的笑话,现在很多人说起古玉,第一句话都是水太深,以致经常出现古玉卖不过新玉的尴尬。
谈鉴赏:古玉会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
谢中文:玩古玉首先要分清楚前三代、后三代。古玉的年代分段准确地说,可分为夏商周时期的上古玉、秦汉时期的中古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下古玉。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出土区域多集中在我国东北、山东、江淮、江浙等地,包括了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其中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最有影响力。
丘志力:每个时代、朝代,都有它特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和文化发展背景,因此会出现不同性质及用途的玉器,它们在材质、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也会有所区别(部分朝代可能和前面朝代的特点非常接近)。应该说,不同时期的古玉都会带上一定的时代印记,但不是每件古玉的朝代特征都一定很鲜明。
远古时期由于玉材稀缺,人们主要将玉石制作成祭拜天地神灵的礼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玉器的工具、礼仪功能逐渐被摒弃,而宗教、象征、观赏把玩、陈设等功能逐渐被强化。社会生产力水平是决定人们对玉材取用能力及加工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可以从远古时期玉材的使用、器物类型及形制、纹饰工艺及类型等方面来把握古玉所体现的时代及文化特征。
李丽华:比如说,明代玉器的整体风格粗犷浑厚,有粗大明之说。而清代是中国玉器史上的鼎盛时期,新疆玉材大量涌入,工艺水平也日渐成熟。这两个朝代的玉器的时代特征就非常明显。
而与现代玉相比,明清古玉在雕琢上比较追求立体感。明代延续元代技术风格,连珠纹上的连珠中心挖成圆的凹槽,突出立体效果,这种技术已经失传了。现在我们的玉雕和玉饰,都是很平面的,玉饰主要都是佛像、玉瓜等这些主题。同样是雕只蝴蝶的挂饰,现在只会雕平面的蝴蝶,而放在以前,会做得很立体,逼真写实性强,眼神很讲究神韵。
这除了每个时代的审美都不同外,还跟玉材的成本有很大的关系。以前的运输工具有限,工匠都是先构思后,再寻找合适的玉材。而现在的玉材那么贵,工匠们都是因材施艺,就着玉材来创作。如果是立体雕,肯定要浪费很多玉材,平面则非常省料。而且立体雕不但耗料,还耗工夫,现代人没那种耐心,很多人都追求出品数量增加效益。
丘志力:应该说宗教、神权、政权、祭祀、图腾、吉瑞确实是很多高古玉表现的重点所在,因此有学者将它们总结为古玉神玉文化和礼玉文化。神玉文化的特点在商代玉器中反映得最为突出,而礼玉文化特色自周代滥觞,可以说当时社会礼乐祭祀、典章制度以及表现血缘亲疏和等级高下都以玉为器。但是,这些特征在每一件玉器上的表现并不都同样典型,这些特征也可以通过模仿而在一些仿品中被体现,因此,鉴定古玉真假不能仅凭玉器蕴含的象征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结合材质、纹饰、工艺以及沁色特点等多种特性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
李丽华:的确,现在的古玉卖不过新玉,一块唐代的古玉现在只卖几千元,好一点的也才几万元,而很多新玉现在一标价就是几十万。现代人玩玉追求的是色,而不是质,买和田玉要求越白越好,而不看它的密度、油性。所以很多人不喜欢古玉,觉得古玉偏青白色,玉色不好,有些沉闷,但其实看古玉主要是看工艺。
丘志力:玉器材质是决定玉器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在古玉欣赏时,材质却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清代翡翠例外),玉器所承载的可以表征当时社会发展的社会学、文化学和美学意义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例如某些远古时代的玉器,可能材质简陋(甚至不一定是和田玉质材)、形体小、造型简单、素身无纹或纹饰简单。如只是按材质或现代玉器一般标准衡量,其价值会较低;但是,如果这些玉器是迄今所能见到的代表该时代艺术风格的玉器的话,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就不会低。显然,欣赏古玉需要能综合把握古玉多方面的特征,而不能仅依据材料的特点进行鉴赏。
谢中文:首先,我必须强调一个,我并不认同古玉卖不过新玉这个观点。我从1976年开始做古玉生意,这36年来,古玉的价格应该涨了有1000倍,以前一块古玉也就只是卖5块、10块。但古董市场肯定是有涨有跌的,在1997年、2002年的时候,古玉的价格就都跌了很多,和今年的情况差不多。在前两年,古玉的价格就涨得特别厉害,特别是在去年年初,古玉的价格一年起码涨了50%。但到了今年,古玉的价格又跌回去了。
李丽华:与新玉相比,古玉的价格还是比较稳的。但最近这几年,新玉的价格疯一样地涨了起来,新玉与古玉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其实古玉急着出售并不一定能赚大钱。我有一个朋友,前几年急着周转,卖了很多古玉,但当时卖玉没赚多少钱,反倒是那些当年卖不出去的,留在手里这几年赚大钱了,收藏就是以时间换空间。
李丽华:在南方,古玉的文化价值一直都被低估了。古玉在南方卖得比北方便宜,所以一些北方人还专门跑广州来淘宝。
但未来古玉的价格能不能补涨,这个还真不好说,还是要看消费者的喜好。如果过几年消费者意识到物以稀为贵,古玉越来越少,而古玉的爱好者越来越多,那么古玉的价格就有可能会大涨。
丘志力:古玉市场成交价与消费者对古玉价值的认知程度、社会购买力和广告宣传等因素均有关系。总体来说,近几年拍卖市场上古玉器的拍卖价格确实不算高(个别例外,例如一些玉玺),一些明代以后或者信息模糊的古玉的价格则相对更低(和火爆的现代玉器市场相比)。古玉市场较为低迷的原因,一方面,可能和消费者喜欢投资较热门的艺术品类,对古玉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和古玉科学鉴定技术研究程度不够高,很多伪古玉真假难辨,市场比较混乱,缺乏权威科学的鉴定。
谢中文:当然中过招,最大的一次是1984年在杭州买古玉,买的十几件全部都是假的。现在最厉害的造假是将破损了的古玉进行改造,一块烂玉璧可以做成几个配件。
李丽华:每个朝代的玉质都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断代来判断沁色和灰口是否合理。自然沁很自然,会比较均匀,浑然一体,人工沁始终沁得不均匀。
沁色造假古代也有,王心瑶《玉纪补》中就有记载:用质地松软的玉制成器物,然后用乌梅水煮,时间长了玉质松软处就会被乌梅水抽空,然后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玉,但这种玉器的沁色造作不自然。现在沁色造假更厉害,直接用上化学手段,方便又非常快。其实沁色对于古玉来说附加值有多少,还是看个人喜好,有的人喜欢沁,有的人并不喜欢。
谢中文:在古玉中有一种俗称鸡骨白的玉器,有人将新玉用火烧,假冒鸡骨白,但伪造的鸡骨白的玉质和那个时代的玉质是不同的。真正的鸡骨白是从内到外都是白色的,和一些玉器表面经过腐蚀变白,里面仍是玉色是两回事。还有一些古玉表面变白,我们叫做灰口,看上去有点像白灰,薄薄一层。如果那一层白灰很厚,就有可能是造假的。
谢中文:应该是上古玉。因为上古玉对材质的要求不高,很多玉料中还夹杂着石质,所以这类材料好找,也很便宜,造假的成本太低了。但如果是要仿造清朝的古玉,因为那时已经开始追求玉质,所以需要找羊脂白玉来造假,成本太高。但不管是上古玉还是下古玉,只要是造假的,行家通常几眼就能看得出来,并不难的。
丘志力:古玉传统的金石学鉴定,大约形成于宋,经明、清流传到现在,包括文献实物考证和实物感觉经验两种路子。但是这种依靠外在及经验的判断受到现代高科技仿造技术的严重挑战,造假的人可以借助计算机扫描技术,通过对图案及出土品的研究来模仿出和实物在造型和纹饰都几可乱真的仿品。因此,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必须借助科学仪器才能真正科学地判断古玉的真伪(并不排斥经验和文献熟识对判断古玉的作用)。
目前的鉴定大多还是以经验及专家的眼力为主,但是科学技术已经在古玉的研究和鉴定中不断渗透,并逐步成为重要的依据。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包括:通过光学显微放大和扫描电镜对古玉材料结构、微痕及沁色进行高倍放大观察(可达1000倍以上),通过运用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技术等进行材料类型及微区特征识别,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LA-ICPMS)、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等进行微区成分分析甚至同位素分析(部分为微损分析),以科学发掘出土玉器为标准器,结合古玉历史学、艺术史学的系统研究成果来对古玉进行鉴定。
李丽华:但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鉴定古玉最主要还是靠眼力,看沁色、断代、纹饰、玉质、工艺。用仪器可以看玉的产地,但是断代就要看眼力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