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念经时,手里拿着的一串佛珠里由几颗组成?

佛家念经时,手里拿着的一串佛珠里由几颗组成?,第1张

念珠的颗数

一、念珠按品级划分,念珠可分四品: 1、最上晶为一千零八十粒。但这种念珠因太长,仅为少数高僧大德和潜修人者使用,或为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品,此外极少人使用。 2、上品为一百零八粒。密宗行者用一百一十粒。为修行中记数方便,现也有穿为二百一十六粒或三百六十粒的。 3、中品为五十四粒。 4、下品为二十七粒。

二、按粒数划分,念珠可分为十种:(1)、一千零八十粒:(2)、一百零八粒:(3)、五十四粒(4)、四十二粒:(5)、三十六粒;(6)、三十三粒;(7)、二十七粒:(8)、二十一粒;(9)、十八粒;(10)、十四粒。

三、念珠不同的粒数,又有其代表的意义: 1.一千零八十粒,包括十法界的一百零八个数。“十法界”指迷与悟的世界,分为十种类,即六凡界和四圣界:①.地狱界:②.饿鬼界:③.畜生界:④修罗界:⑤人间界:⑥.天上界:⑦.声闻界:⑧.缘觉界:⑧ 菩萨界;⑩.佛界。前六界为凡夫的迷界,即六道轮回的世界,后四界是圣悟者的悟界,超陀人间。 2、一百零八粒,代表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证得一百零八种无量三昧。三昧即是心安住于一境的寂静状态而不散乱,也就是正定中的境界。百八三昧是指大乘菩萨所修的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狮子游戏三昧,无住三昧,妙行三昧,观顶三昧,欢喜三昧,宝聚三昧,释名三昧,无去三昧,无憎爱三昧,净相三昧,灭相三昧等一百零八种三昧。 一百零八种烦恼即众生之烦恼种种,能生种种恶业。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总共为三十六种,配以过去、现在和未来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又称一百零八种结业。也解释为三界之见惑有八十八使,即贪,嗔,痴,慢,疑,身见(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执取常断见),邪见(谤无冈果,坏渚善果事),见取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执持不戒,非冈计因),合称九十八随眠,再加上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等十缠,便成一百零八种烦恼。一百零八粒也可表示一百零八尊佛的功德,或表示本有:的五十四个阶位和修证的五十四个阶位,当然还有其它含义。宋朝陈善在《扪虱新语》里记载:韩愈问大颠和尚的岁多数,大颠笑着提起念珠说:“昼夜一百八。”语含机锋。 3、五十四粒,是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五十四阶位,即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再加上四善根。 4、四十二粒.是表示菩萨修行的四十二个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和妙觉。 5、三十六粒,含义与一百零八粒相同,为携带方便遂三分之为三十六而制。 6、在藏密中也有三十三粒的念珠,或表示观音菩萨的三十三种化身,或表示三十三天。 7、二十七粒,是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和第四果阿罗汉的“九无学”。 8、二十一粒,是表示本有十地与修生十地和佛果,或表示十地,十波罗密和佛果。 9、十八粒,意义与一百零八粒同,为携带方便,遂六分之为十八;或谓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10、十四粒表示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观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众生获十四种无畏功德:或也可表示《纯王经》所说的十四忍。

四、念珠结构分为两大类: l、单组念珠。即一串念珠由一粒母珠和其它不同数目的子珠组成。 2、复组念珠。即一串念珠,除母珠和子珠外,还有隔珠(又称为数取),弟子珠(又称为记子),记子留,或一些饰物。 母珠通常只有一粒,也有两粒的。唐蜜修法的念珠为两粒母珠,代表自度度他。一百零八颗的,和五十四颗的念珠,每二十七粒用一隔珠:二十七粒的每九粒用一隔珠:十八粒的每六粒用一隔珠。

弟予珠一般体积较小,有十粒或二十粒.系串在母珠前另一端.以十粒为一小串的,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十种波罗密。弟子珠也可用来记数之用,每念一串珠,拨一粒弟子珠。

一般来讲佛珠一般是不戴的,修行的人正常应该有一个袋子,专门放佛珠,念佛诵经时拿出来,不念时收好。随身携带。但现在由于很多修行的居士要面对工作,日常生活和交往,为了方便佛珠就戴在身上,这也无可非议,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也有戴在脖子和胳膊上一说,只是一般情况下,大德们的佛珠在不方便拿着时把佛珠挂在颈上,而一般的就是缠在手臂上了,缠在手臂上的佛珠如果是108颗的,不宜过大,您的就大了些,戴在胳膊上也不方便,给您两个建议,一是不一定非要带108颗的,你可以根据手臂的长度选择14,18,21,27,36,42,54颗(以上都是有经中记载的如法的颗数)等多种数量重新穿一下佩戴或者将现在的佛珠保存好,留作您在家里方便时念佛的工具,平时再选一串直径小的佩戴。不论带多少颗的佛珠,您虔诚用其诵经念佛才是最重要的。

念珠是念佛、持咒、诵经时用以收摄心意,消除妄念,专注精进的法器,同时又是记数的下具。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掐轮到母珠时,即刻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珠旁的第一珠掐起,千万不要跨越或直掐而过母珠。经云:〔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 因绳线表观音,母珠表弥陀也。

问:顶礼上师!我们大家平时都会使用念珠来用于念佛持咒的计数。我听很多师兄说,每当念完108遍以后,要把佛珠再转回来,不能越过佛头,也就是说,不能越过最大的那颗佛珠。但是也听有些师父说,越过佛头没有关系,所以请上师开示,具体该如何使用佛珠?答:在生圆次第当中,对这些方面就会讲解得比较多。尤其是在修生起次第之本尊时,对用什么样的念珠来念诵什么样的本尊心咒,以及念诵时手的姿势等等多方面都有要求,因为当时念珠本身就是一个坛城。但从共同的角度来说,念珠是计算念佛持咒数量的一个计数工具。当念珠拨了一圈到佛头又要转回去时,就表示已经念诵了108遍。通常我们会把一百遍作为标准。因为佛珠要是太长的话,拿着念诵就不是非常方便。相反,念珠若是太短,又需要反复计数,也不方便,因此一般就以一百作为标准。而念珠在一百颗的基础上再加八颗念珠的原因是为了补缺。也就是说,虽然一次念完了一百遍,但是念诵过程中会有很多缺失之处,所以念诵这八遍就作为补缺。这样一来,一次念诵一百遍就变得很完整了。还有一种计数器,藏文称之为“积达”。就是在小小的线段上挂两串小铁环,每边十个。一边用来计算百位,另一边用来计算千位。当你用念珠念诵一圈,就把一边小铁环拉下一个。在念诵十圈念珠之后,就把另一边千位计数的小铁环拉下一个。这种用来计数的小工具大致就是这样使用的。之所以在念诵之时不跨越佛头是为了令心不散乱。因为有时我们的心一旦散乱,就不知道自己念诵的是一圈还是两圈,所以不跨越佛头是一种自我提醒,也是计数的一种方式。当然,我也没有听过要跨越佛头的说法,历代传承祖师似乎也没有这样做的。要记住,我们念诵计数的目的是为了对治烦恼,也从没有一部佛经当中讲解,念诵多少遍佛号咒语就会相应减少多少个烦恼。因为念诵没有特定的数量,至到烦恼消尽证得菩提间为止。但是对于凡夫而言。念诵计数会令自心有一种成就感。例如计划自己今天要念诵五百遍佛号。当五百遍念完以后,就会觉得今天的计划已经完成,内心有种满足感。如果天天不停地念诵,即便念了一千遍也不知道自己念诵了多少遍,心也依旧散乱如初,这样的念诵可能意义就不是很大了。所以从某方面而言,念诵时不跨越佛头,也是为了避免这样的过失。

我有几个无知的小问题想请教,佛珠手串是否需要开光?平常应该戴在左手还是右手?诵经拨动佛珠满一圈到达母珠的时候,应该跨越母珠开始下一轮,还是应该反转佛珠反方向进行下一轮呢(这个问题就是说是否越过母珠)?谢谢! 答:网友的问题有三:第一,佛珠需不需要开光?佛珠手串能够开光的话最好,因此,珠珠没有开光之前它只是一种工艺品,没有佛的加持力量。诵念开光经和咒语之后加持珠珠,工艺品的珠珠变为佛珠,它的力量变为佛的力量,就像现在科学家发现“水的答案”一样,佛早就知道万物有灵性及力量,佛陀就通过开光的经和咒语能够增加万物的力量,所以佛陀就传教了开光的仪轨。 第二,过去的人喜欢把佛珠戴在脖子上,现在的人喜欢戴在手腕上,不管戴在脖子上,还是手上,你把佛珠戴在手上,不管戴在左手,还是右手,这些并不是重要,更重要的是,你戴佛珠是为了什么?为了装扮,或为了算数,或为了占卜,或为了念佛等,你要找出戴佛珠的可以含义,如果你不懂戴佛珠的含义,黄牛戴佛珠一般没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是为了念佛,那就把佛珠应用到念佛之上。 第三,念佛时如何用法?密宗里专门讲了一些如何装饰佛珠,什么样的人能够戴什么样的佛珠,修什么样的法门戴什么样的佛珠等。今天按网友问的意思回答,我们应用诵经拨动佛珠满一圈到达母珠(一般叫做佛头,就是佛珠之中有一颗大的佛珠,人们叫做母珠)的时候,不应该跨越母珠,而念到母株就反转过,开始下一轮。有机会的话,下一次再讲什么样的人能够戴什么样的佛珠,修什么样的法门可以戴什么样的佛珠等的问题。祝贺大家快乐!(生根活佛)

  怎样拿持念珠呢?用左手抑或右手?用单手或是双手呢?一些佛教宗派,像密宗和净土宗,都有若干规范,但根据《佛像图鉴》的记载,历代大德高僧,手持佛珠,皆无定法,左手、右手、单手、双手、提高、垂下、平胸、齐膝,各种动作都有,但求其‘方便’而已,所以我们不必强求‘庸人自扰’的持珠方法。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说明众生修行、拜佛,不要‘执相’,佛珠也是‘相’之一,所以当我们使用佛珠时,不要过份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只要‘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湼盘了。

  在经典当中特别强调,持用不同质料的佛珠,其念诵的功德利益,也有胜劣的差异,如在《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中,佛告诸大众言:

  汝等善听我今演说,受持数珠校量功德获益差别。若有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速求诸法得成验者。其数珠法应有。如是须当受待。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槵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亻去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万倍;若用乌卢陀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万倍;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不可算数难可校量。

  念珠的绳子断了,很多人误以为是不详的预兆,其实,这是错误的见解,须知任何物件,用久了,总不免有磨损或折毁,故念珠的绳子断了,实不足为怪,试想世上原来就充满‘无常’的现象,人生离不开生、老、病、死的阶段,万物有存在,自然有消失;有开始,也有终结的过程。这些现象,原是世界的‘真相’,过去如此,现在一样,将来也亦然。所以佛珠的绳子断了,只要换上一条新的绳子,就可继续使用了,不必过份执着,也不用介怀,应该藉着这机会,体悟一下‘世道无常’的道理。

  持珠念佛,应该默念还是诵念呢?这就是要视乎身处的环境,适合各人的方便了,譬如在社交的场合,如果出声诵佛,可能引起别人对你投以怪异的眼光,甚至会惹起嫌恶的心态,所以这时候,最好是默念,以不影响他人为要。在清静的环境下,最好是高声诵佛,《业报差别经》说:‘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障,(二)天魔惊怖,(三)声偏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心不散乱,(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在佛寺里高声诵佛,所收的效果当然是最好,但常人往往受到环境所限制,采用‘金刚持念’之法(声在唇齿之间,动口唇半张半合,默地念诵。),一字一声,流注心田,激荡耳膜,也是很好的方法。‘无觉无观,名为念佛;无想无语,是为念佛。’只要心中有佛,默地诵念,也是一样的。

  假如念诵者,纯以念珠作记数的工具,例如念《波罗蜜多心经》十遍或‘南无阿弥陀佛’一百零八遍,则不必把母珠和隔珠计算在内,念诵时,轻轻捻过便是;假如念诵的人使用佛珠,除了当它作精进、记数的工具外,还希望藉着它来体悟更多的佛道和禅理的话,当手掐到母珠或隔珠的时候,可用‘佛、法、僧三宝’或‘无念’(指‘无妄念’即符合‘真如之念’)等意念应对之,日子久了,功夫自然纯熟,慢慢便可体悟佛法的大海和般若的智慧(指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

  念珠有不同的颗数,用那一类最为适当呢?(请参看本书《佛珠的颗数》介绍,不同颗数的佛珠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持珠和挂珠都采用一百零八颗数,象征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而戴珠多用十八颗数,表示清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认识作用)。

  假如特别尊拜观音菩萨的,不妨选用十四颗数的念珠,因为它象征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见本书《念珠的颗数》之十四颗介绍) ;又或以某个菩萨作为修持本尊的对象,不妨采用五十四颗数或四十二颗数的佛珠,因为它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五十四阶位和四十二阶位。(见本书《念珠的颗数》之五十四颗及四十二颗之介绍)

  制造念珠的质料多不胜数(见本书《念珠的质料》之介绍),选用那一种是最好呢?使用佛珠念佛,主要是帮助我们凝聚精神,方便修行,据《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所说,持用不同质料的佛珠念佛,所获的功德,各有差异。

  兹列表于下,以供参考:

  质 料

  功德倍数

  铁

  五

  赤铜

  十

  真珠,珊瑚

  百

  木槵子

  千

  莲子

  万

  因陀啰佉义(一种青色宝石)

  百万

  乌嚧陀啰佉义

  千万

  水精(晶)

  万万

  菩提子

  无量数

  此外,《金刚顶瑜珈念珠经》也有这样的记载:

  质 料

  功德倍数

  砗磲

  一

  木槵子

  二

  铁

  三

  熟铜

  四

  水晶,真珠,诸宝

  百

  帝释子

  千

  金刚子

  俱胝(十万)

  莲子

  千俱胝(万万)

  菩提子

  无数

  同时又说:‘佛部念诵菩提子,金刚部法金刚子,宝部念诸以诸宝,莲花部珠用莲子,羯磨部中为念珠,众珠间杂应贯串。’诵念不同类别的佛经,则用不同质料的佛珠。

  又密教对于法会中所用的佛珠和平时常用的佛珠都有不同的规定,密教的经典,对掐捻念珠的指法也有详细的记载,但因为不是一般念佛的人所熟悉,故此处不作详述。(请参考《大曰经》卷一,《一字佛顶轮王经》卷四,《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十,《释氏要览》卷中,《类聚名物考》卷二五五。)

任何人均可颈挂念珠,所谓“出家人才能颈挂”的说法并无依据,有高僧大德专门提出,人人都可以挂在颈上,皆可获无量福,灭无量罪。念珠挂在颈上挂一圈;如果手上拿着一定要是两圈;如放在台案上,一定要放三圈,才合规矩。念珠是修行的工具,念佛、持咒存乎一心。“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佛珠的数量、构造和质料都只是助道的助缘,不可过于着相和执着:“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256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