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玉如意是做什么用的,那腰带扣又有什么别称?

古人玉如意是做什么用的,那腰带扣又有什么别称?,第1张

如意约产生于魏晋时期,相传吴帝孙权曾得到玉如意一柄。 历史记载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及初唐编撰的《晋书》都有关于如意的记载。只是当时的材质、形状等现在都不明了。依据推测,如意源于爪杖,即民间俗呼“不求人”。清代如意有以整块玉羊脂玉如意料雕琢成形的,如此器。而以扬州产白玉如意最著名。另一种为“三镶如意”,即以紫檀、珐琅、金银等材料作柄,柄首、腰、尾均作椭圆,分别嵌镶玉饰,多种材质,珠联璧合。 形状特点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名词解释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发展历程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历史变迁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的品类有珐琅玉如意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意义 吉祥之物——“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传统工艺美术制品。 说到“如意”,人们都不会陌生。现如今的会面、通信也会相互祝愿对方“万事如意”、“吉祥如意”等用语,即随人意。从字面上讲,如意无非是符合自己的意愿。寓意的抽象,是极易能让人理解的。其实如意不光是抽象,还是具象的“如意”。如意在民间有种种的说法,如事事如意、平安如意等,祝颂吉祥者也。 趋吉避凶,源于动物的本能。人们祈求吉祥、幸福的心理活动,常常表现在行动上,即有意去营造吉利的环境。有的用图画表现出来,称之为“吉祥图案”,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耐人寻味的寓意,象征着美好、幸福,寄托了人们的精神和愿望。 “如意”何物,不少的上可以欣赏到它的实物。“如意”的实物是一种供人们观赏的精致工艺品,如有意一饱眼福,可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会见到明、清两代皇宫内的用珍贵材料精心制作的如意。 起源 关于“如意”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是古代文武朝臣的执笏。清代的弘历皇帝有首“泳商铜如意”诗中云:“一柄曲拳代谈者,玢古色错金银。谁知子氏尚质,已有欣于如意人”。可见乾隆皇帝认为商代已有了如意,只是实物难寻,难以证。如意最初的原型只是民间的一种挠痒痒用的东西。汉代时民间出现了以骨、兽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属材料制成的如意,长约一尺许,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灵芝形、心形、云朵形等。手指形的具有实用的价值,能挠痒痒,取其名曰:“尽如人意”。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自《音义指引》说:“如意者,古人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这种“搔痒痒儿”的工具,在南方被人称之为“不求人”,北方人则叫作“老头乐”。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警世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除用它搔痒,还用它决策大事等,其威势有些近似了权杖。如南朝的韦睿在徐州的战事中,就是用了“如意”指挥千军万马,一日数合,取得了大胜。如意也是文人雅士的所喜爱之物,吟诗咏玉如意赋时,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用,清雅悠闲之时还可以随身带之玩赏。如意还是舞蹈的道具,故“如意舞”。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有:“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东吴的孙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伤所宠爱邓夫人脸颊,后虽治好了,但脸上仍留下了瘢痕。引诱后宫人效仿,遂成古代点靥之风。 从唐代开始,制作的如意就更加讲究了,而且使造型丰富多彩,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的艺术品,使它的长度变短,柄端手指形变为少见的灵芝形、云朵形状等。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整体造型优美华丽。质材方面又多了金、玉、水晶、象牙、玛瑙等珍贵材料制作成的工艺精品,并有浮雕、镂空、镶嵌及景泰蓝工艺也用上了,而且装饰上了精细华丽纹饰。精品中有汉玉檀柄如意、金镂空嵌珍珠如意、翡翠三镶如意、料石雕漆如意、木柄嵌玉如意、掐丝珐琅如意等,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如意成了观赏品、珍藏品,身价百增。清代如意从民间转向宫廷,成了大臣敬献皇帝的贡物,也是皇帝为宫女的晋升及选妃的珍贵礼品。皇宫中,皇帝也好如意,是历代皇帝所不能及的,这可从清宫的档案、轶案乃至皇家的诗画中可见到。每逢皇帝即位、皇后和妃嫔生日、节日及喜庆佳日,大臣们都要向皇帝后妃等敬献如意。最为有趣的是有位大臣一次进献了“九九如意”,就是用九柄如意为一盒,九盒共八十一柄如意。皇帝身边的大臣有的为了加官得宠,也进贡珍奇的如意等。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如意中,就保存有进贡者题款的如意。据说:慈禧太后在六十寿辰时,在收受寿礼时,仅如意这项就收到了珍贵的精品八十件。如意还是皇帝选后的信物和凭证,也是帝后赏赐大臣亲信的礼品,就连外国的一些使者有时也能得到皇帝馈赠的如意。 现今状况 如意吉祥,事事如意。在邮票的发行上也有选了如意图案的。台湾于1966年发行了“清代如意”邮票,其图案均出自清代的“白玉如意”、“珊瑚如意”、“红木镶宝如意”、“金漆如意”四件。丁卯年,邮电部发行了首日封,图案为“兔捧如意”。1987年台湾再度发行了“清代如意”的邮票,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都希望以此来表达“事事如意”的真情永在。 更有意思的是如意译成英文为“交好运”的意思,很多的外国人被它的吉祥名字和独特精美的造型而吸引,购买了工艺品带回国送给亲朋好友。它为中外的文化交流、宏扬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 道情词《玉如意》 道情是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玉如意》是清朝流传于江浙一带的一篇道情词,在江浙乡下老一辈读书人里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励志之作。传说作者是江苏泰兴人严政新,因其母爱听道情,故作《玉如意》。作者详细资料失考。 《玉如意》内容是描述一个穷苦读书人赫砚耕在穷困潦倒中奋发读书最后考中状元的故事。赫砚耕及其妻子邬琼英尽管生活困顿,饱受富亲戚的白眼与欺凌,仍然不向生活低头的过程描述尤为详细而感人。老百姓称为“苦不过《玉如意》”。也有同名的昆曲。腰带小志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说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注:“联合衣襟之带也。今人用铜钮,非古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著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刘琎传》:“(琎)方轨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后应。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带未竟,其立操如此。”连兄弟之间夜里见面说几句话,都必须整衣束带,否则就觉得有失礼貌。古人对礼节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君臣之间更是如此。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见帝而立,却不肯进去。太宗立即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于是令左右取来袍带,匆匆束之。陶谷见皇帝束上了腰带,这才进去。在当时看来,皇帝召见侍臣而不束腰带,同样是失礼的行为,所以不能与他行君臣之礼。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如《诗经·曹风·鳲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据先秦文献记载,当时的丝带形制比较复杂,颜色、装饰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级差别十分显著。如《礼记·玉藻》所记:“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又:“大夫大带四寸。……天子素带,朱里,终辟。”郑玄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广四寸;士以练,广二寸。”甚至对带子系结后下垂部分的长短尺寸,都有严格的制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所谓“绅”,就是指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论语˙卫灵公》记:“子张书诸绅。”宋邢昺注:“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因为绅是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来记事。当然,这是应急的做法。在一般情况下,官吏记事,是用一种手版,名“笏”,不用时就将它插在腰间,后来干脆就把垂绅插笏的仕宦称之为搢绅。搢就是插的意思。《晋书·舆服志》:“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以后还引申出乡绅、绅士等名词,专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说他们具备了搢绅的资格。至于妇女,虽然用不着搢笏,但腰带系结以后,也有一部分垂下,这种下垂部分的名称,在叫法上与男带有些不同。明杨慎《丹铅续录》记:“古者妇人长带,结者名曰绸缪。垂者名曰襳缡。结而可解曰纽;结而不可解曰缔。”什么叫“可解”,什么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分别指活结和死结。凡是打成环状的活结,古时称“纽”,而扣紧的死结则称为“缔”。《说文·系部》:“缔,结可解也。”又“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关于腰带的系束部位,古时也有明确规定。如《礼记·深衣》记:“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孔颖达注释说:“当无骨者,带若当骨则缓急难中,故当无骨之处。此深衣带于朝祭服之带也。朝祭之带,则近上”。故《玉藻》云:“三分带下,绅居二焉。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见腰带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据各种服装的不同形制而决定的。我们从战国以至西汉时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绕襟深衣的妇女,腰带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开。这种衣带的高度,就是视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带的系法与此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之处,一般都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丝带那样互相系结。缀在带首的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形制,一种作成钩状,称为“钩”,也称“带钩”;另一种作成环状,称“鐍”,或称“带鐍”。带钩一物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带钩实物出土。文献资料中也常常提到带钩的名称。如《管子·小匡》:“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史记·齐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带钩”等等。制作带钩的原料,大多采用金属,如金、银、铜、铁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为数不多。带钩的造型,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也有许多明显变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兽形,有的做成鸟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龙形,另外还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尽述。带钩的制作工艺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镂,有的用错,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带鐍的出现比带钩要晚。目前所见的带鐍实物,都是战国以后的产物。所谓带鐍,指的是一种环形带扣,其形或方或圆,考究者附有扣针,用时将皮带伸入扣内,然后插入扣针即可。由于它结扎起来比带钩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欢迎。三国以后,革带用鐍者逐渐增多,而用钩者却日见减少,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后世流行的钩洛带、蹀躞带以至金带、玉带等,都用带鐍,而不用带钩,带钩的使命遂告结束。带鐍虽然是革带上的一种装置,但有时也可用于丝带。这种丝带与丝绦不同,它是以丝织物织成的一种宽阔的腰带。史籍中常见有绲带、织成带等名称,就是指这种腰带。如《述异记》称:“祖欣见形诣僧荣沈床上有一织成宝饰络带。”《东观汉记》:“郑(邓)遵破匈奴,于是上赐金刚鲜卑绲带一具。”在这种绲带及织成带的首部,就缀有一个金属带鐍。《后汉书·舆服志》记命妇服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鐍,饰以白珠。”由此可见,这种饰有带鐍的腰带,不仅可以用于男子,同时也可用于妇女。

天官赐福

开放分类:文化文化遗产

旧历正月十五日,谓天官下降赐福,称上元节。《梁元帝旨要》:“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图中天官人物及蝙蝠。天官头戴如意翅丞相帽,五绺长髯,身穿绣龙红袍,扎玉带,怀抱如意。以天古、蝙蝠为主组成,“蝠”与“福”同音,借以表达吉祥、天官降福之意。天官是授福禄的神人,天官大帝手执“天官赐福”四个大字横幅,背靠花团锦簇的“福”字,头顶脚下祥云和五只蝙蝠环绕,脚下寿桃,象征着“多福多寿”,天官大帝把美好幸福生活赐予人间。

名称天官赐福

拼音tiān guān cì fú

解释天官: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天官即其中之一。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

天官赐福图册

,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

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旧时用作祈福消灾的吉利话。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七回:“又到三官庙叩头,祝赞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事例反正得有个天,“天官赐福”,字又太多了。 (老舍《牛天赐传》)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祈祷等

在清朝时期 ,由于北京是国都 ,皇宫和各部衙门都设在北京 。当时的北京城可以说是全国政治权利的中心 ,居京的官员个个是顶翎补褂威风八面。而他们所穿的官服却有很大区别 ,上至皇帝老子,下至未入流小官儿的官服全为石青色“补服”。其长度比内衬袍子短半尺,袖子也略短,正好使内衬马蹄袖翻在外面,并且一律对襟无领,是专门罩在朝袍或吉服外面穿用的。之所以叫“补服”,皆因它在这种袍服上缀有补子。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它的等级区别也正在于此 。

皇帝、太子(注解:储君的意思)、亲王 、郡王 、贝勒 、贝子用得是圆补 ,从公爵往下乃至各级文武大臣用得则是方补。皇帝、太子、亲王、郡王为四团补子 ,分别置于两肩头和前后胸 。贝勒 、贝子为两团补子,置于前后胸前 。

皇帝和太子补服上的补子不是缀上的,而是直接绣上的 ,并且有很大区别 。其区别在于皇帝的补服叫“衮服”,太子的补服叫“龙褂”,而亲王以下才叫“补服”。这是定制,绝对不能错!

皇帝的“衮服”同太子及王公大臣一样同为石青色(注解:即黑色泛红),补子上绣金色正面五爪蟠龙,左右两肩在龙头之上绣有左红日右明月 ,取肩担日月之意 。前后两胸及两肩在蟠龙周围绣彩色万寿篆文 ,并间以五色祥云 ,意思是万寿无疆 ,永世吉祥。

太子的“龙褂”同皇帝的“衮服”一样,在前后胸及两肩上绣有四团金色正面五爪蟠龙 ,并间以五色祥云 。在龙头上方绣有 一头部朝下张开双翅的红色蝙蝠 ,以取天降洪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而上面就没有日、月和万寿篆文了;因为太子是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的,只有皇帝一人才能肩担日月执掌江山社稷 ,和万寿无疆太平永年 。太子虽是储君,但不是正式的皇帝 ,所以就不能有这些装饰 ,这也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

亲王 、郡王的补服是不能像皇帝和太子那样,在“衮服”和“龙褂”上直接绣补子的 ,必须是同文武大臣一样 ,把绣得的补子缀在上面 。亲王的补子虽然同样是前后胸及两肩头共有四团补子 ,但上面每团补子只绣金色正面五爪蟠龙一条,外有一圈金线装饰 ,其它一概没有 。

郡王的补服也是在前后胸和两肩头上缀有四团补子,但每团补子上绣的是一条金色侧面五爪行龙 ,外有一圈金线装饰 ,其它更是一概没有。

镇国公 、辅国公,以及固伦额附 、和硕额附(注:皇帝的女婿)和各级公侯伯爵 ,全是在石青色补服的前后胸上缀两块方补 。图案是四爪正蟒 ,而子爵同武官一品相同 ,补子上绣麒麟 。男爵同武官二品相同,补子上绣雄狮 。

文武百官从一品至九品,乃至不入流的小官儿 ,统统是在石青色补服的前后胸上缀两块方补 ,其图案则分为“文飞禽武走兽”加以区分。比如:文官一品补子上绣仙鹤 、武官一品补子上绣麒麟 、

文官二品补子上绣锦鸡 、武官二品补子上绣雄狮 、文官三品补子上绣孔雀 、武官三品补子上绣斑豹 、文官四品补子上绣云雁 、武官四品补子上绣猛虎、文官五品补子上绣白鷳 、武官五品补子上绣黑熊 、文官六品补子上绣鹭鸶 、武官六品补子上绣飞彪 、文官七品补子上绣鸂鶒 、武官七、八品补子上绣犀牛 、文官八品补子上绣鹌鹑、武官九品补子上绣海马 、文官九品补子上绣练雀 、不入流补子上绣黄鹂 。

特别值得提出例外得是 ,有几种文官的补子上绣走兽 ;那就是文官正一品都御史、正三品副都御史 、正三品按察院史 、正五品监察御史 ,他们的补子上全绣獬豸 。

在清朝还有一个定制,那就是上至皇帝下至从五品的官员 ,在穿补服时一律佩戴“朝珠”。珠数为一百零八颗,这其中有四颗大正珠 ;朝珠打结处系碧玺或珊瑚 、水晶等制成的佩饰垂于后背 。而朝珠的材质也是随着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特别是王公贝勒、一二品大员 ,他们所佩朝珠的材质主要有:翡翠、珊瑚、玛瑙、琥珀、蜜蜡等等 …… 而其他的官员则只能用练玉、檀香木或桃核的了。

另外,朝珠的前胸部分还有几串小念珠。一般男的是左三右二,女的是左二右三(注解:这里所说的女人,指的是那些受过皇帝诰封的公主格格或者夫人福晋。),从五品以下的官员则不能佩戴朝珠。

补服佩朝珠这为官服,但是穿官服时里面必须要佩礼服,特别是在朝廷有重大庆典之时。而所谓礼服就是旗式夹袍 ;上绣五彩云龙呈蟒翻身龙探爪之势 ,下绣海水江涯 。并在五彩云龙之间 ,海水之上遍绣“轮、螺、伞、盖、花、罐、鱼、长”暗八宝,极为华丽 ,这又被称之为“蟒袍” 、 “花袍”。与之相匹配的是补服外面要戴绣有云龙图案的“云肩”,而那些有军功的还要在外面穿上皇帝赏赐下来的“黄马褂”。

与之相配的 ,则是头上戴的“顶戴花翎”官帽 ,这官帽是根据季节的不同分为两种,一为“暖帽”、一为“凉帽”。

暖帽又叫秋帽,它是用黑绒或黑尼子制成的硬胎翻边圆形帽子 。 到了冬天,则有用貂皮制成的圆形外翻边硬胎帽子。还有一种叫“凉帽”,又叫“苇莲”;它是用藤皮编成的圆锥形帽子 ,形状与斗笠非常相似,它是用纱做里子 ,外面糊罗 ,再用锦练做边 ,是夏天戴的官帽 。

两种官帽的帽顶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绢丝帽缨,在帽顶正中钻有一铜鎏金的底托 ,这称之为“顶” 。顶上镶有代表不同品级 ,用各种材料制成的顶珠 ,这称之为“戴”。再有就是花翎 ,花翎分三种 ;一为三眼花翎、二为双眼花翎 、三为单眼花翎 ,花翎一般都是根据功劳 ,由皇帝赏赐下来的 ,否则是不许佩带的 。而的眼数不同 ,则是根据功勋的卓著程度而加以区分 ,最大的就是三眼花翎。 佩戴三眼花翎的 ,一般都是功勋卓著的亲王和郡王 ;佩戴双眼花翎的 ,一般都是有功的贝勒 、贝子 ,以及四品以上有功的文武百官 。而单眼花翎,则是王公亲贵 ,和四品以上文武百官平常所佩戴的。这所谓的花翎 ,其实就是孔雀尾部的翎毛 ,其佩戴方法是将花翎配上马尾儿 ,直接插入顶珠下面的翎管里 。

一般花翎只限于王公贝勒和四品以上的各级文武官员佩戴,四品往下至六品官员则佩戴蓝翎 ,六品官员以下至从七品无翎 ,只戴马尾儿 。

再有就是不同品级材质不同的顶珠了。

清朝有着极其严格的等极关念 ,太子 、亲王 、郡王 、贝勒 、贝子、亲王长子、郡王世子 、公、侯、伯、子爵及正一品文武大员所戴的顶珠为红宝石,即我们常说的“亮红顶儿”;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所戴的顶珠为珊瑚 ,即“镍红顶”。正三品、从三品所戴的顶珠为蓝宝石,即“亮蓝顶儿”;正四品 、从四品所戴的顶珠为青金石 ,即“镍蓝顶儿”;正五品所戴为水晶 ,即“亮白顶儿”;从五品、正六品所戴为白玉 ,即“白瓷顶儿”;从六品、正七品 、从七品所戴为铜溜金 ,即“金顶儿”。正八品以下至不入流帽顶只用红缨其它一概没有。所有官员与其服饰相配的 ,脚下一律是厚底或簿底朝方靴 。

除此以外清代官员一年到头的服装是根据季节的不同,所穿的服装质地也不同。主要是五种:皮、棉 、夹 、单 、纱 。

皮有大毛和小毛之分,大毛为金银浅羊 、灰狐 、白狐 、玄狐一类 ;小毛为珍珠毛 、银鼠 、灰鼠一类 。一般貂皮袍褂 ,非一二品大员以上者是不能使用的 。棉即是棉袍服 ,夹即是夹袍服,纱是纱补服(注解:夏天专用,平常不许),但褂子必须是绸子的 。

</B>我们再聊聊有关朝珠的说法。我国古代王公贵族佩玉,清代帝、后、官员则以朝珠为礼服中特有的饰物。按《大清会典》规定:“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但礼仪完毕即不准佩戴,庶民百姓不得挂朝珠,违犯要坐牢。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清朝规定朝珠每串为108颗珠,珠的色泽大小必须匀净。这与佛门敲响108下佛钟,象征佛家“醒百八烦恼”有同样的意义。朝珠与佛珠不同的是增加了许多装饰附件。朝珠每隔27颗珠子夹入一颗“佛头”加以间隔,使其在色泽上与朝珠形成强烈、鲜丽的对比。“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1倍左右,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作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收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背云”。在佛头塔的两侧附有3串小珠,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有各用银丝珐琅裹着的宝石小坠角,统称为“纪念”,传说是象征一个月的上中下三旬,共30天。三串纪念,其一边为两串,另一边为一串,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者为男珠,两串在右者为女珠。

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皇帝、皇太后、皇后为明**绦,皇子金**,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朝珠多以东珠、珊瑚、象牙、密蜡、琥珀、翡翠、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宝石、碧玺、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间珍物琢制。按照典制,东珠朝珠,只许皇帝、皇太后、皇后佩挂。所谓东珠,实际为产于黑龙江诸支流域的野生东江珠,其珠圆润,极为稀罕,为至尊至贵的象征。皇后着朝服时,通常佩挂三盘朝珠,即一盘东珠,两盘珊瑚,佩挂时一盘东珠挂在正中,两盘珊瑚从左右肩过挂一备用,交叉于胸前。

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员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额头触地。朝珠的直径越大,珠串就越长,佩挂者俯首叩头的幅度就可减少。

朝珠与官服中的顶戴花翎、补子、朝靴等相配合使用。

清朝补子品级与名称如下:

补子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文官 仙鹤 锦雉孔雀 云雁 白鷴 鹭鸶 鸂鶒 鹌鹑 练雀

武官 麒麟 狮子 豹 虎 熊 彪 犀 犀 海马

附:

清朝的官帽一至六品的顶子是玻璃的,七八九品是黄铜的。当时只规定了颜色,没规定材料,材料是官员们自己弄上去的。

品级 颜色 参考物

一品 亮红 红宝石

二品 涅红 红珊瑚

三品 亮蓝 蓝宝石

四品 涅蓝 青金石

五品 亮白 水晶

六品 涅白 砗磲

七品 亮黄 素金珠

八品 镂空黄(阴文) 雕花金珠

九品 镂空黄(阳文) 雕花金珠

“财神爷”,又称“财帛星君”。传说此人是专管天上、人间财富的财神,每年派遣“招财”和“进宝”两位财童财女给世人送来金银财宝,使家家财富满溢、户户吉祥如意、财源不断------此款财神爷满面春风,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手捧金元宝和玉如意登门报喜,整体造型高贵典雅,奉置厅堂商铺定会令华堂生辉、人财两旺、生意兴隆,用葆富贵。

(财神像迎请回家之后,要找合适的地方供奉。一般来说,家中的厨房、餐厅、卫生间是不能供奉佛像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不要供在卧室中。如果为居室条件所限,不得不供奉在卧室的话,休息的时候,要以净布遮盖,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最好不用。如果家中已经有供奉佛像,可将财神供奉在佛或者菩萨的旁边,不应供在主位上。)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财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财,自然十分完美,这种真切的祈望成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充分反映在春节敬祀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338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