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中国历史十大巾帼英雄花木兰排名第二

曝光中国历史十大巾帼英雄花木兰排名第二,第1张

导读:女人不做男人的眉毛。这句话很好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女英雄。虽然是女儿,也不比男人差,但她们的丰功伟绩却很少为世人所知。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女英雄,看看她们的英雄故事。

第10名冯婉贞

冯婉贞是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者占领北京后,到处掠夺北京。十九岁的和父亲冯一起,率领民兵打败了英法联军,保护了谢庄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860年,清朝咸丰十年后,英法侵略者占领北京,到处杀人放火,抢劫财物。这种暴力很快蔓延到郊区。于是,冯婉贞向父亲提出:敌人有洋枪,我们要利用自己用大刀长矛的优势,冲到敌人面前去打,让洋枪发挥不了作用。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谢庄的英雄青年杀死了100多名入侵者。

网络图

9号秦良宇

说到历史上的女中豪杰,大家都会想到为父从军的木兰。在中国历史上,秦良玉其实是唯一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

秦良玉自幼随父习武,善骑射,学诗,足智多谋。她丈夫死后,她继承了他的王位。她曾经派人救援沈阳抗击后金,甚至带领三千将士北上镇守山海关。

第八名唐赛儿

唐赛儿是明朝农民起义的领袖。明朝永乐年间,朝廷斥巨资修筑运河,其中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

再加上连年干旱,没有收成,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于是,唐赛儿带领数百人造反,然后迅速发展成数万人。在与政府的对抗中,帝国士兵被她打败了。为了追捕唐赛儿,朝廷大打出手,却始终没有得到唐赛儿的下落。

7号梁宏宇

梁红玉是宋代著名的抗金女英雄,丈夫是著名的抗金英雄韩世忠。梁宏宇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武将,所以梁宏宇的陪读父亲和兄弟从小就练功夫。

简言第四年春,金军从杭城席卷北上。韩世忠的部队已经紧急出动,沿着运河两岸齐头并进,先发制人占领了京口地区的金山、焦山,切断了金兀术的归途。当天,金兀术向韩世忠挑战,约定第二天开战。第二天早上,梁红玉早已出航完毕,头戴镶嵌金珠的雉尾香宝,头戴金冠,头戴项圈和锁,身披盘龙白玉带,坐在钟君舰上指挥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梁宏宇亲自击鼓助威,宋军士气百倍。有一天,他打下来,心胆俱寒地打败了金军,把金兀术的军队困在了黄天。凭借韩世忠、梁红玉的计谋,以不到敌人十倍的兵力,8000和10万金军围敌48天,名震神州。

网络图

六号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唐元的第三个女儿,唐元的第一任妻子都史的女儿。她是一个真正的女英雄,她的才华和勇气不逊于她的兄弟们。

李渊领导反隋运动时,平阳公主到处接触反隋叛军。这个年轻女子,以其超人的胆识和才华,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在江湖上招募了四五支颇具规模的义军。平阳公主率领的叛军势如破竹。这支由女性领导的叛军有着非常严格的军纪。在乱兵兴起的那些年,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第五鲜夫人

总理周恩来曾称赞冼夫人是“中国第一女英雄”和杰出的政治领袖。

因为冼夫人从小就出生在领袖之家,在战场上善于运筹帷幄。她照例劝亲戚们要善良,办事公正,不徇私情,所以在村里很有威信,赢得了当地人的支持和爱戴。有一年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一些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得知后,立即派出魂迎,加入了管辖八州的隋朝,使入穗,最终完成了岭南的统一。

4号迟昭平

迟昭平是西汉农民起义的女英雄。

当时池昭平是和陆牧一起的农民起义。当时池昭平纠集数千人进行起义,扫荡府衙,拒纳关税,杀害豪绅,掠夺贵族。他所做的是造福人民的事情。当时池昭平一战成名,成为众多英雄中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深受广大贫困群众的拥护。

网络图

3号绿木

陆牧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农民起义领袖。

当时在扣关税的时代,陆牧的儿子因为没有按照郡宰的命令惩罚不能纳税的人,被郡宰杀死了。陆义愤填膺,发誓要为儿子报仇。她拿出全部家当,经过精心策划,迅速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自称“将军”,率领起义军杀向海曲城。经过一场激战,郡宰被活捉,处死。从此,陆的母亲名声大振,远近的贫苦农民纷纷投奔她。

第二木兰

花木兰代替父亲参军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在历史上,花木兰是一个真实的人。

花木兰的父亲是汉初的一名侠客,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上战场,就让花木兰代替父亲参军。花木兰起初是个小卒,后来因为在越南作战英勇,被提升为将军。花木兰从军十二年,屡建奇功,驰骋沙场,使山雨之敌节节败退。

第一名付豪

傅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巾帼英雄,是商朝武将武丁的皇后。

据史料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了一场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傅灏自告奋勇发兵,武丁犹豫不决。经过占卜,他决定派傅浩出战,结果大获全胜。从此,武丁让她做了统帅,从此,她征服了周围20多个独立的小国。况且在商朝这个迷信的时代,傅颢还擅长占卜,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祖、祭神等各种仪式,连武丁都怕她。

这些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女英雄。在民族危机当头的时候,他们勇于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他们的勇气令人钦佩,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

翡翠颜色美丽典雅,深深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典灵韵的象征,巧妙别致之间给人的是一种难忘的美,是一种来自文化深处的柔和气息,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美丽的沉积。

古老相传,翡翠是仙女精灵的化身,被人称为“翡翠娘娘”。据说翡翠仙女下凡后,生在风景秀美的我国云南大理的一个中医世家,天生丽质,乐施于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缅甸王子被她那美丽的容貌迷住了,于是用重金聘娶翡翠仙女。

自从翡翠仙女嫁给了缅甸王子成为“翡翠娘娘”后,她为缅甸的穷苦劳动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为他们驱魔治病解除痛苦,还经常教穷人唱歌、跳舞。

然而,“翡翠娘娘”的所作所为却违反了当时缅甸的皇家礼教。国王非常震怒,将“翡翠娘娘”贬到缅甸北部密支那山区。

“翡翠娘娘”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那里的高山大川,走到哪里就为哪里的穷人问医治病。

后来“翡翠娘娘”病逝在密支那,她的灵魂化作了美丽的玉石之王“翡翠”。于是,在缅甸北部山区,凡是“翡翠娘娘”生前到过的高山大川都留下了美丽的翡翠宝石。

翡翠之美在于晶莹剔透中的灵秀,在于满目翠绿中的生机,在于水波浩渺中的润泽,在于洁净无瑕中的纯美,在于含蓄内敛中的气质,在于品德操行中的风骨,在于含英咀华中的精髓,美自天然,脱胎精工,灵韵具在,万世和谐。

翡翠宝石通常被用来制作女子的手镯。手镯的雏形始于新石器时代,第一功效是武器,然后才有装饰作用。东周战国时期的手镯于后世手镯区别不大,称为“环”或“瑗”,汉代为“条脱”或“跳脱”,至明代初年仍有人使用这个名字,“手镯”一词是明代才出现的。

在我国古代,玉乃是国之重器,祭天的玉璧、祀地的玉琮、礼天地四方的圭、璋、琥、璜都有严格的规定。

玉玺则是国家和王权之象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朝。

汉代佩玉中有驱邪三宝,即玉翁仲、玉刚卯、玉司南佩,传世品多有出现。

汉代翡翠中“宜子孙”铭文玉璧、圆雕玉辟邪等作品,都是祥瑞翡翠。唐宋时期翡翠某些初露端倪的吉祥图案,尤其是玉雕童子和花鸟图案的广泛出现,为以后吉祥类玉雕的盛行铺垫了基础。

辽、金、元时期各地出土的各种龟莲题材的玉雕制品就是雕龟于莲叶之上。在明代,尤其是后期,在翡翠雕琢上,往往采用一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案纹饰。

清代翡翠吉祥图案有仙人、佛像、动物、植物,有的还点缀着禄、寿福、吉祥、双喜等文字。

清代翡翠中吉祥类图案的大量出现、流行,实际上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希望借助于翡翠来祝福他人、保佑自身、向往与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态。至清代,翡翠大量应用,生产了许多的翡翠珍品。

如绿翡翠珠链,粒径011厘米至015厘米,长495厘米,翠色纯正,珠粒圆润饱满,十分珍贵。尤其少见的黄翡翠项链,粒径076厘米至118厘米,链长735厘米,蛋**纯正,珠粒圆润饱满。

还有翡翠双股珠链,共用翡翠珠108枚,枚径076厘米至094厘米,一股长457厘米,一股长508厘米,颜色鲜艳,翠质均匀细腻,颗粒圆润饱满,十分珍贵。

稍大型的器件如清翡翠观音立像,高17厘米,整体翠色浓艳,翠质细腻温润,雕工精美,观音菩萨面部生动自然,衣褶飘逸,栩栩如生,安然慈祥,殊为珍贵。还有翡翠送子观音像。“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是抱着一个男孩的妇女形象。“送子观音”很受我国妇女喜爱,人们认为,妇女只要摸摸这尊塑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

据说晋朝有个叫孙道德的益州人,年过50岁,还没有儿女。他家距佛寺很近,景平年间,一位和他熟悉的和尚对他说:你如果真想要个儿子,一定要诚心念诵《观世音经》。

孙道德接受了和尚的建议,每天念经烧香,供奉观音。过了一段日子,他梦见观音,菩萨告诉他:“你不久就会有一个大胖儿子了。”

果然不久夫人就生了个胖乎乎的男孩。清翡翠雕佛坐像,高32厘米。颜色温润通透,翠质均匀细腻,通体硕大完美,坐佛两耳垂肩,双手合十盘腿而坐,整体庄严肃穆,十分珍贵。

比较高大的是一尊清翡翠关公雕像,高约122米,重约110千克,带底座,右手持雕龙大刀。人物头戴头盔,左手托长须,身披战袍铠甲,脚蹬长靴,眼睛微闭下视,神情威严。

这件雕像的材质在灯光下肉眼观察,可看出质地细腻、结构颗粒紧密、颜色柔和、石纹明显,轻微撞击,声音清脆悦耳,明显区别于其他石质,通身白中泛青,接近糯米种,腿部还漂有淡淡的紫罗兰花,可以说是开门的翡翠料。

这件翡翠作品雕工十分考究细腻,通体浮雕散落的云朵、头盔、铠甲雕刻得细致入微,战袍的褶皱也十分自然合理。一把胡须丝丝入微,肉眼看十分清晰均匀。

关公的左臂肩膀处还有精细的兽面浮雕,右臂所持长刀刀身雕有龙和日,显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这都是古代优秀老工匠才能完成的。关公神情威严,双眼下视,似睁似闭,相当传神,属于清代关公的造型。另外,翡翠还大量应用于带扣等实用并精美装饰两用的物品中。如清乾隆雕螭龙带扣,长51厘米,此件翡翠质地细腻,雕工精细,造型高古。翡翠雕带扣较为少见,如此质地的翡翠带扣在清代也当属稀有之物。金**的老翡翠相当罕见,清代中期老翡翠金**螭龙带扣,长57厘米,宽33厘米,最厚19厘米,雕工一流,螭龙盘转有力,栩栩如生。通体宝光四溢,非常漂亮,整体打磨仔细,已看不到砣痕。

其他还有江苏省常州茶山发现的清代翡翠玉翎管,长65厘米,直径14厘米,孔径08厘米,翠绿、灰白相间,有光泽。圆柱形,中空,上端有宽柄,柄上钻一透孔。

按大清律例,文官至一品镇国公、辅国公得用翠玉翎管;武官至一品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得用白玉翎管。故在清代,佩带翡翠翎管和白玉翎管常为一品文武高官的象征。

清朝的官帽,在顶珠下有翎管,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

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作一眼。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驸,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驸,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10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

如清代神童翠玉翎管,翎管长38厘米,是普通翎管的一半。翠玉翎管基本为整体满深绿翠,有小点的白地,质地坚硬,雕琢精细,光滑,具玻璃质感。但有一面有较重的腐蚀,手感不平。

神童翎管与名声显赫文武高官顶戴的翎管比较,数量极其稀少。清代翡翠狮纽印章,上面有一尊狮子纽,带提油。下面的翠印还带点红翡,寓意好,印章高26厘米,宽度17厘米,厚度09厘米。翡翠不仅用于当时的器物,还应用于仿古代青铜器型中。如清翡翠双耳盖鼎,高138厘米,颜色浓艳,翠质细腻,工艺精细,整体厚重敦实,尤为珍贵。类似的还有翡翠瓜果方壶摆件,高255厘米,颜色浓淡相宜,翠色润透,雕刻精细,整体生意盎然,较为难得。

瓜果还可以单独成为有吉祥寓意的摆件,如清翡翠雕瓜果福禄寿摆件,高13厘米,翡翠大料为材,局部呈红翡,大面积现绿色。镂空圆雕,中有黄瓜、萝卜、寿桃等瓜果。边有饰铜钱一串。

瓜藤蔓蔓,枝叶茂盛,还有小花朵朵点缀。黄瓜别名胡瓜,有福禄寓意,寿桃寓意长寿,铜钱串是财的象征,三者合一,福禄寿三全。是为吉祥如意之物。原配紫檀松石座,镂雕精致。而富有寓意的如“五子登科”翡翠摆件,五子登科也称“五子连科”,《三字经》中记载: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后来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翡翠摆件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联袂获取功名。

五代时的蓟州渔阳人窦禹钧年过而立尚无子,一日梦见祖父对他讲,必须修德而从天命。自此,窦禹钧节俭生活,用积蓄在家乡兴办义学,大行善事。

以后,他接连喜得5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窦父秉承家学,教子有方,儿子们也勤勉饱读,相继在科举中取得佳绩,为官朝中,是为“五子登科”,在渔阳古城传为佳话。

清代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珍爱玉器与历代帝王相比是空前绝后的,并特别喜欢翡翠,将它看得比什么珍宝都贵重,她用过的玉饰、把玩的玉器数量多达足以装满3000个檀香木箱。

慈禧太后喜爱翡翠为当时的满汉官员所知晓,于是纷纷进贡献宝来博取她的赏识。太后对翡翠的偏爱超过对高品质的钻石的喜爱,有两件事可以说明:

第一件事,慈禧太后是个地道的翡翠迷,曾有个外国使者向她献上一枚大钻石。她慢条斯理地瞟了一眼,挥挥手道:“边儿去。”

她不稀罕喷着火彩的钻石,反而看上另一个人向她进献的小件翡翠,“好东西,大大有赏!”给了他价值不菲的赏赐。

第二件事,恭亲王奕砢退出军机之前,叔嫂因国事而争论产生不快。恭王新得一枚祖母绿色翡翠扳指,整天戴在手上,摩挲把玩。

没几天,慈禧召见恭王,看见他手上戴着一汪水般的翡翠扳指,便让摘下来瞧瞧。谁知慈禧拿过来一面摩挲一面夸好,颇似爱不释手的样子,一边问话,顺手就搁在龙书案上了。

恭王一看扳指既然归还无望,只好故作大方,贡奉给她了。

慈禧太后的头饰,全由翡翠及珍珠镶嵌而成,制作精巧,每一枚翡翠或珍珠都能单独活动;手腕上戴翡翠镯;手指上戴10厘米长的翡翠扳指,尤其她还有一枚戒指,是琢玉高手依照翠料的色彩形态,雕琢成精致逼真的黄瓜形戒饰。

甚至,慈禧的膳具是玉碗、玉筷、玉勺、玉盘。慈禧太后拥有13套金钟、13套玉钟,作为皇宫乐队的主要乐器。玉钟悬挂于267米高,1米宽的雕刻精巧的钟架上。

1873年,慈禧太后开始给自己选“万年吉地”,兴建陵墓。陵址选好后,她就将手腕上的翡翠手串儿,扔进地宫当“镇陵之宝”。

慈禧太后在死后仍以翡翠珠宝为伴。在李莲英的《爱月轩笔记》里散乱地记述了慈禧入殓时的所见所闻:

“老佛爷”身穿金丝福字上衣,平金团寿缎褂,外罩串珠彩绣长袍;头戴珍珠串成的凤冠,上面最大一枚如同鸡卵,重约4两;胸前佩戴着两挂朝珠和各种各样的饰品,用珍珠800枚、宝石35枚;腰间系串珠丝带,共计9条;手腕佩饰一副钻石镶嵌的手镯,由一朵大菊花和6朵小梅花连成,精致无比;脚蹬一双金丝彩绣串珠荷花履……口中还含着一枚罕见的大夜明珠。慈禧尸体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了3层绣花褥子和一层珍珠,厚约33厘米。

第一层是金丝串珠锦褥,面上镶着大珍珠12604枚、红蓝宝石85枚、祖母绿两枚、碧玺和白玉203枚;第二层是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面铺撒着珍珠2400枚;第三层是绣佛串珠薄褥,用了珍珠1320枚;头上安放一片碧绿欲滴的翡翠荷叶,重22两。脚下放着一朵粉红色玛瑙大莲花,重36两。

尸体入棺后,其头枕黄绫芙蓉枕,身盖各色珍珠堆绣的大朵牡丹花衾被;身旁摆放着金、玉、宝石、翡翠雕琢的佛爷各27尊;腿左右两侧各有翡翠西瓜一只、甜瓜两对、翡翠白菜两棵,宝石制成的桃、杏、李、枣200多枚。白菜上面伏着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叶旁落着两只黄蜂。

尸体左侧放一枝翡翠莲藕,3节白藕上雕着天然的灰色泥土,节处有叶片生出新绿,一朵莲花开放正浓。尸体右侧,竖放一棵玉雕红珊瑚树,上面缠绕青根、绿叶、红果的盘桃一只,树梢落一只翠色小鸟。

另外,棺中还有玉石骏马、十八罗汉等700余件。棺内的空隙,填充了4升珍珠和2200枚红宝石、蓝宝石。入殓后,尸体再覆盖一床织缀着820枚珍珠的捻金陀罗尼经。

  翎管是清王朝特有的产物,是随着冠制的改革而诞生的。清代伊始,便彻底改变了从宋、元、明一直流行的高冠或帽翅之制,而以礼帽代替。礼帽分两种:一种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以黑色居多。暖帽最高处都镶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由红、蓝、白、金依次纡尊降贵。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外裹绫罗制成,多为白色,也有湖色、**、上缀红缨顶珠。翎管,就是在顶珠下用来安插翎枝的管子,一般如旱烟管粗细,长两寸左右

  翎管多为圆柱形,主端有鼻,往下中空,到下端中空部分大如烟嘴,翎子就由此插入。翎管的材质有翡翠、白玉、碧玺、琥珀、青金石、水晶、琉璃、瓷、铜等。 清代品级高的文官可佩戴翡翠翎管,品级高的武官可佩戴白玉翎管。常见清剧中的官员身穿朝服,头戴官帽,宝石镶顶,帽后翎管下,必有一枝羽翎微微颤动。在清代,顶子、翎管加上羽翎,便是此人全部身份地位的标志了。

  前几年,北京翰海曾拍出一件清代满绿翡翠翎管,拍价高达935万元人民币。国际闻名的ROCS拍卖行近年拍出一个清代满红翡翠翎管,价值7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80万元)。以当今一个满绿清代翡翠翎管价值100万元人民币计,仅和珅的11个满绿翡翠翎管就已价值千万元人民币了。那么,846个翡翠翎管该值多少钱啊

1、大鹏金翅雕,名号云程万里鹏,出现在狮驼岭,手使画杆方天戟,又有阴阳二气瓶,西天如来佛叫他舅舅。

2、六牙白象,出现地点狮驼岭,手使一柄长枪,是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身高三丈,卧蚕眉,丹凤眼,美人声,匾担牙,鼻似蛟龙。若与人争斗,只消一鼻子卷去,就是铁背铜身,也就魂亡魄丧。

3、地涌夫人,原身金鼻白毛老鼠精,居住在陷空山无底洞,兵器为一把双剑。金鼻白毛老鼠精三百年前因在灵山偷吃香花宝烛,改名半截观音,后被李天王哪吒父子拿住,饶了不死,因此拜李天王为父,哪吒为兄。

4、红孩儿的火尖枪。

5、九头鸟的月牙铲。

6、蝎子精的三股叉、倒马毒桩。

7、兕大王的金刚琢。

8、十六罗汉的金丹砂。

9、广目天王的避火罩。

10、灵吉菩萨的定风丹、飞龙杖。

11、摩昂太子的三棱金简。

12、弥勒佛的后天袋子也叫人种袋。

  古人挂在腰上的玉称为佩或玉佩。有缺口的玉环则称为珏。

  佩

  念[pèi]

  本义: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

  佩,大带佩也。——东汉·许慎《说文》

  共王之服玉佩玉。——《周礼·王府》(注:“王之所带者。”)

  又如:佩玖(作佩饰用的浅黑色美石);佩玦(有缺口的环形佩玉);佩珂(用黄黑色玉石制成的佩饰);佩衽(佩玉和衣襟)。

  玉佩

  身上的佩挂,或悬于颈,或系于腰,是古人重要的装饰。不同的佩饰,往往有不同的表意功能。

  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周礼·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齐则綪结佩。而爵鞸。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织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更是把玉佩上升到礼法。

  战国、秦汉时期的玉佩繁缛华丽,甚至数十个小玉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杂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华贵威严。魏晋以后,男子佩戴杂佩的渐少,以后各朝都只是佩戴简单的玉佩,而女子很长时间里依然佩戴杂佩,通常系在衣带上,走起路来环佩叮当,悦耳动听,因此“环佩”也渐渐成了女性的代称之一。

  珏

  念[jué]

  本字为“二玉相并之形”,意为“二玉相碰之声”。本义:二玉相并或二玉相碰。说明:在“琴瑟”二字中,“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声响”之义,表明“琴瑟”为弹碰式乐器。

花翎

翡翠翎管作为现代收藏品,在历次大型拍卖会中均表现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要了解翎管的价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

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样,例应随官秩(官职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贝子戴三眼花翎,最为尊贵;镇国公戴双眼花翎,为稍次,镇国将军等戴单眼花翎,而亲王、郡王虽然爵位比以上更为尊崇,非蒙皇上特赐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经赐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晋见时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亲王、郡王都不赐戴花翎,这是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亲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贵位,戴翎子由有“纡尊”之嫌。

清代有品位的官员之例有花翎者,内廷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等以及领侍卫府官、满员(满族官员)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蓝翎,也就是俗称“野鸡翎子”了。清代的亲王、郡王中赏戴花翎的,仅见于乾隆朝。当时顺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为当了前锋统领,便向皇祖乾隆乞赐花翎。乾隆说,花翎是贝子之制,诸王戴了就会失制。军机大臣傅恒就代为说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儿,以为美观。乾隆这才答应了,同时赐给另一位皇孙三眼花翎,说:都是孙辈,以为美观可也。可知当时诸王想皇上赐戴花翎,并非为了追赶时髦。

清代勋臣中,功勋卓著或恩宠有加者,仅仅能够得到皇上赏赐的双眼花翎。比如贤相傅恒、权相和坤、福康安(傅恒之子)等,都只得到双眼花翎,而且,清代定制,外任文职官员无赏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观的直隶知府,受到皇上特别眷爱,古北口大阅兵时,就特乞皇上赏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这这样矮小侏儒样子,都爱戴花翎呀?!”就赏赐给了他。此后,外任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也就屡有蒙恩赐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军功卓著不可蒙赐花翎。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收复台湾,诏封靖海侯,子孙世袭,而施琅却上疏辞侯,恳请皇上赐花翎。当时,在外领兵的将军、提督都还没有赐给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赐施琅戴花翎。可见在当时文武臣僚小目中,赏赐花翎简直比封侯还要荣耀。

正因为此,后来的清代文官对奖戴花翎特别重视。除军功外,非“异常劳绩”不得保奖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过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谱“玉牒”造成,提调官增庆被奏赏花翎,这是首开军功之外的“别项劳绩保翎”之例。从此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运事宜、劝捐、抽厘之类,都相率保荐花翎。光绪初年,大保案迭兴,加官加衔,各种新奇花样不可胜举,戴花翎者,满街行走了。

这时花翎身价尽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见外地赴任低级官员时,在冠服方面仍有严格规定。若有花翎、蓝翎人员,其翎管不准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带皮子玉者,都要以违例论处。

到清末,捐例大开,用钱也可以买到花翎戴,保案内就再没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钱买到花翎的,是广东洋商伍荣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数万金,朝廷无力嘉奖,于是就破例赏戴花翎,一时荣之。后来,鸦片战争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实银一万两,蓝翎五千两;而且参照捐官之项进行折扣。这样实捐银较少,捐翎者遂多。咸丰九年(1859年)又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每枝七千两,蓝翎四千两。到了后来,每枝花翎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穷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对于今天的收藏爱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当红的清代全盛时期,连缀翎子与冠帽的翎管价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样如旱烟管粗细,长二寸许,圆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端口,中空大如烟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后,翎子就垂在脑背后。

除了低级官员翎管只准用红玉外,文武大员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类宝玉、象牙或者玻璃烧制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为时髦盛行,当时价值最贵,如今收藏价值最高。荣禄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里莹澈,从外面看,翎毛纤发毕睹,是一种叫做“玻璃翠”的玉管,当时价值一万三千金。一般勋官高位大员的翡翠翎管也多价值七八千银子。当时一些清水衙门的京官头上花翎儿,有的也就值二三两银子。

翎管既然是荣誉、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钻营者自然也就会在这小小的捞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场上送重礼,盛行一种“一套扳翎”的礼品。即在一个礼品盒内,装有一只翡翠扳指和一只翡翠翎管。光绪末年,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尚记述,当时北京玻璃厂“红货之内以翡翠石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价至万金者”。“扳指”又写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层社会时髦装饰品之一。上万两银子的礼物,就这样装在小小一只礼品盒内,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职务也就稳妥到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6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