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翡翠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第1张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称,玉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玉的踪迹,至四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及良渚文化时期更是涌现出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在古人心目中,“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可见人们对玉石由衷的喜爱之情。深厚的玉文化底蕴,使翡翠在明末清初之际,以其缜密坚韧的质地、天然艳丽的色泽而成为了玉石家族中个重要的后起之秀,顷刻间在玉石界独领风骚,并且其价值在近二百年的演变中日益升高,远远超出了中国传统的玉石一透闪石、阳起石质软玉。翡翠凝聚着亿万年天地的造化,承载着五千载华夏文明的精髓,深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而最终当之无愧地赢得了“玉石之王”的美誉。翠的美是含蓄典雅的,深深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它具有一种灵韵古典的气质,这是一种来自文化深处的柔美,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的美,是一种别有韵味的难忘之美…凭借其朦胧外皮之下所蕴含着的万千美色与晶莹别透,翡翠最终以其独具魅力的种、水、色征服了所有爱玉、惜玉、崇玉、赏玉、藏玉之人,担当起了“器以载道”、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重任翡翠颜色五彩斑斓,质地晶莹别透,品性润若凝脂。它既有青翠欲滴的绿,又有热情如火的红;既有雍容华贵的黄,又有典雅庄重的紫:既有圣洁高贵的白,又有凝重犀利的黑……“这些种种自然而又富于变化的色彩,无不是收藏家们倾心向往的经典。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先秦是华夏宝玉石翡翠文化积累、孕育的时期, 很多有关美玉宝石的典故、传说即产生于这一时期。人们对宝玉石翡翠美化生活的作用正逐步加深了解。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描写宝玉石翡翠文化的一大传统,即正面描写宝玉石翡翠在日常生活中的装饰价值与使用价值,如屈原在《九歌》中写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 鼓”,其中“玉桴”指镶玉的鼓槌。又如《离骚》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以为。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扬云霓之蔼兮,鸣玉鸾之啾啾”,“琼”就是琼玉的细屑,“杂瑶象以为车”即指把美玉和象牙装饰在车上。这些场面虽被写得宏大万千,但总的用意却很质朴。不过是借宝玉石翡翠之精美描写一种气象,抒发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其中既包含古人对宝玉石翡翠的尊尚心理,又包含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宝玉石翡翠常常作为华贵饰物出现在文学作品高于现实生活的理想世界里,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宝玉石翡翠文化在民间尚未全面普及,更谈不上蔚然成风。这是由于先秦时代生产能力的局限与生活水平的落后所造成的。

绿色翡翠冒顶是清朝官员戴的。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翡翠多产自缅甸。 翡翠传入我国最早在明末,盛于清。 最先翡翠非常强调色~绿色。无色的翡翠没人喜欢。 所以,干青最早产于何时何地这种问题,实在不好回答。现在来说,干青做的成品不少见,但很少用来做人物,比如观音佛像之类,干青翡翠多用于做山水。 好的干青还是不错的。 比如油青,原先都不待见,但好的老油青现在也价格不菲。

你好,我是翡翠哥。从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其实翡翠开采时间还是很早的,从汉代就有开采,但是许多学者认为翡翠是从1784年正式输入中国,1784年至今也不过233年。由于翡翠正式输入中国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造假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大约是从清末民初开始出现的染色翡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9617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