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苗族的银饰制作精美,种类繁多,可分为银帽、银盆、凤冠、苏山、披肩、项圈、手镯、戒指、牙钎、围腰等。花色多以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主,也有传说中的事物,表达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苗族同胞一生以银饰为伴,苗族的小孩刚一降生,长辈们就要送上银锁等小饰品,表示对新生命的祝福。苗族的姑娘长大以后,家里都要为她准备一整套银饰品,以备出嫁时佩带,家境差的简单一些,家境好的就高级一些,有的苗族新娘的银饰可重达十公斤。男子就简单得多了,一般只是耳环、项圈及刀剑上的装饰。每到重大节日,苗族同胞都全身披挂,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银光耀眼,银声悦耳,场面非常热烈。据说历史上受战乱影响,苗族同胞常常被迫迁徙,居无定所,所以就把家里所有的积蓄换成银锭打成饰品带在妇女身上,遇到战乱“家随人走”,方便迁徙,后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美幻奂美轮的工艺品,成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
苦难的历史不仅造就了苗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苗族同胞创造了世界民族之林中最绚丽的苗族服饰和银饰。当你到苗寨去过节,看到苗族姑娘全套盛装配着满身光华熠熠的银饰欢歌劲舞之时,你会觉得她们是世界上最富有、最欢乐的民族。但当你走进她们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就是日复一日的下田、纺纱、织锦、染布、缝衣、刺绣等艰辛的劳作和餐桌上离不了的酸汤素菜。节日和平时的强烈的反差会给你留下铭心的震撼。这就是苗族。数千年来,这个伟大的民族就以这样独具一格的形象巍然屹立于地球上。
苗族历史上的“金银情结”
地球上最古老的艺术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使用工具的旧石器时代后期。那时,人们都在为果腹的食物奔波劳碌、付出短暂一生的辛劳。苗族先民们就在那样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欣赏并创造着艺术。
苗族史研究表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就已生活在相对丰饶的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金银这些贵金属进入苗族社会生活的具体时间不可考,但从苗族民间文学的述说中可推知,应该是比较早的。在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苗族古歌》(中部方言)当中,就有三章专题描述金银。一是《运金运银》,二是《打柱撑天》,三是《铸日造月》在苗族古歌里,金银都被拟人化了,成了苗族同胞们亲密的伙伴,这体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万物有灵”也是苗族巫文化的核心。苗族古歌中有这样的描述:“金子和银子,住在深水潭,水龙和硼砂,来陪他们玩”
硼砂这种冶金原料、专有名词出现在苗族古歌中,而且与苗族的关系这样密切,透露的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信息。这也是汉族诗词歌赋中所不曾有过的。古歌中对金银还有很形象生动的描述:“金子冒出来,像条大黄牛,脊背黄央央。”“银子冒出来,像只白绵羊,肚皮亮晃晃。”苗族先民们认识到金子和银子的“家”不是在水里,也不是在山洞里,而是“金子黄铮铮,出在岩层里,银子白生生,出在岩层里。”然后,“我们沿着河,我们顺着江,大船顺河划,大船顺江漂,快把金和银,统统运西方。”他们又用金子打造了金柱,用银子打造了银柱,把混沌的天地撑开,还打造了金太阳和银月亮,以及满天的星星:“以前造日月,举锤打金银,银花溅满地,颗颗亮晶晶,大的变大星,小的变小星。”由于用金银铸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这样才让白天和黑夜有序更迭——“白天有太阳,夜里出月亮,高山和深谷,日夜亮堂堂:牯牛不打架,姑娘才出嫁,田水才温暖,庄稼才生长,饿了有饭吃,冷了有衣穿,江略(氏族鼓社)九千个,遍地喜洋洋”由上可以看出,苗族是一个酷爱艺术并很早就掌握了金银冶炼技术的民族。金银在苗族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于金银的特殊爱好源远流长。这是银饰在苗族同胞中得以诞生、流传、普及并生生不息的心理基础。
白银自古以来就被当作货币。苗族先民当然明白银子的价值。九黎蚩尤部落在同炎、黄部落联盟的战争失败之后,其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之后又被历代封建王朝歧视镇压。苗族由于长期的战争、迫于生计的数次全民族大迁徒,使得他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老鸦无树桩,苗族无故乡”是古代苗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苗族民间传说中,有好些是关于先民们如何制作银饰的。其中之一,是一个叫巴高的苗族男子特别聪明,他把一根根银棒裁短,然后弯起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又把多余的碎银打成小圈戴在手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就是最早的“银饰”。这可算是传说中从物质层面上对银饰来源的解释之一。苗族上古传唱下来的著名叙事长诗的《娘阿莎》中的“水龙王”有这样的唱词:“还你六张巾,退你银项圈”在苗族的《换嫁歌》中唱出了在母系社会男子出嫁时的情景:“头插锦鸡毛,衣裙身上套。一只银项圈,胸前闪耀”时距今日是在2000年以上。
而苗族银饰之所以产生,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层的精神动因。苗族在迁徙途中备受磨难,不仅忍、饥挨饿,他他们更无法解释风雨雷电、洪水猛兽这些对他们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的自然奥秘,无法解释他们永远摆脱不了的苦难命运。面临厄运,他们在原居住地就已产生的以巫术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浓重的巫文化的氛围所笼罩。
苗族的银饰从它诞生之初,就具有巫术的功能。苗族先民相信,一切锋利之物皆能驱邪,银饰是驱邪之上品,还可以消灾祛病。苗族西部方言区因银饰不多,这种功能显得更为现实——他们行路途中在山泉里饮水,要先用手镯浸入山泉消灾而后饮。中部苗族的银饰也部分地保有这种功能。在中部方言区的丹寨,苗族妇女的银围腰链也是驱邪的器物,必须由舅舅请人打制,戴上后终身相随。她们死后的随葬品中,还有特制的小号银角和银碗。过去台江苗族去世,也要在墓穴中洒一点银屑,让银子伴随着他们的灵魂不遭遇恶鬼。
苗族的银饰品,经过一代一代的口传,经过长期的迁移与战争,至今仍在苗族人的生命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他们还记得先辈的迁移和战争,记得迁移时的风光,对他们的坚韧和勇气。因此,它们的银饰中,充分体现了苗族漫长的征战、迁徙过程和迁徙文化。苗族人的银色头巾上,都是持着刀、杖、马、策马狂奔的图案,一匹精致的银色骏马围巾,中央镶嵌着宝石,两侧站着七个彪形大汉,他们头戴发簪,手持武器,站在马上,栩栩如生。
这些都是祖先在战场上的战斗画面,是苗族民族对祖先的怀念和怀念。苗族女子的衣服,都是用银制成的,上面绣着男人的图案,有的用来装饰武器,有的用刀,有的用剑,有的用挖耳勺,这些都是她们在战争中留下的痕迹。此外,苗族从未见过狮子这样的凶猛动物和牡丹,但女性胸前挂着一块镂刻着狮、牡丹图案的银色衣片,以及刻有牡丹图案的银质手链;孩子们的帽子、少女们的银色锁链、双龙、双狮的徽章,都和狮子有关。
同时,在银饰品上也经常出现牡丹花图案,可见苗族祖先居住于中原,吸收了汉族的元素。苗族移民之后,不但继续在稻田中养着鱼类,也在银饰品中体现出苗族人从头到脚都必不可少的图案和形状。苗族的银饰品中,另一种特殊的装饰品就是铃铛,不管是颈圈、挂牌、吊牌、围腰等,都经常佩戴铃铛,这也是一种迁移的习俗。在钟声中,人们穿过一座座山川河流,相互呼应,永远都不会分开。
苗族的银饰品品种繁多,形状奇美,做工精细,给世人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幅绚烂的艺术品,更是一幅富有深邃意蕴的心灵境界。苗族的银饰品品种繁多,由上至下,几乎没有不装饰的地方。除头饰、胸饰、首饰、背饰、腰饰之外,在一些部位也出现了足饰。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 “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引用自)
苗族整套银饰系列之首是银冠。
银冠,也称为银角,是苗族妇女结婚时佩戴的头饰,也是苗族银饰的代表之一。传统的银冠通常用纯银制作,由两个弯曲的银角、一条连结两个角的银带、以及装饰在银冠上的银花组成。每个银花上都会有若干个白色的小珠子,而且每个银花上的大小、形状不尽相同。据说,苗族妇女的银冠上银花的数量越多,代表着她的嫁妆越丰厚,嫁入丈夫家庭的地位就越高贵。
银冠是苗族传统银饰系列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一种,被认为是苗族妇女最珍贵的财产之一。除了银冠之外,苗族还有很多其他的银饰,如耳坠、项链、手镯、脚镯等等。这些银饰一般都能够展现苗族妇女的美丽和财富,代表着苗族对于珠宝饰品的执着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苗族常见银饰:
1银冠:
是苗族妇女结婚时佩戴的头饰。一般是由两个弯曲的银角、一条连结两个角的银带以及装饰在银冠上的银花组成。每个银花上都会有若干个白色的小珠子,而且每个银花上的大小、形状不尽相同。
2耳环:
是苗族妇女最常用的一种银饰品,也是最常见的装饰品之一。苗族的耳环一般是长形、弯曲,或者是悬挂式的。耳环上的图案和造型也非常多样化,有的是动物形状,有的则是花草纹样,而且每一种造型都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气息。
3项链:
苗族的项链由多个银饰组成,一般由一条长链和几个小锁组成。项链上的装饰也非常多样化,可以是银块、银球、银花、银珠等等。每个装饰品的形状和大小都不一样,互相衬托,使得整个项链更具有层次感。
4手镯和脚镯:
苗族的手镯和脚镯均由银制成,这些银饰中的纹样和图案也是十分丰富的,有的手镯和脚镯上还会嵌有各种宝石,使其更加璀璨夺目。
因为苗族对于银饰来说是有一个非常崇拜的这一个一苗族的盛装,特别是女孩子嗯,都是在过年过节举行活动的时候,穿上自自己的勋章,很多时候都是很多的银饰去参加活动,而且有些地方的这个银饰非常的多,成了一种象征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那么苗族银饰的特征是什么呢?
1、 以大为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体现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错的,并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
2、 以重为美。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 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足见追求繁复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多表示着一种独特感。
4、 变与不变。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不同时期的银饰比较情况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上述就是关于苗族银饰的特征是什么的全部内容。
苗族一生以银饰为伴,苗族的小孩刚一降生,长辈们就要送上银锁等小饰品,表示对新生命的祝福。如果苗族家里生了女儿,那她的家人就会从她出生时,每年给他打造一点银饰,这些银饰都会在女儿出嫁的时候作为嫁妆带去新的家庭,嫁人佩戴银饰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家境差的简单一些,家境好的就高级一些,有的苗族新娘的银饰可重达十公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