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雕刻玉器的?

古代人是怎么雕刻玉器的?,第1张

古代人雕刻玉器图解如下:

一、捣沙研桨

看,站着的玉工用手拿着杵,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个仿佛炒菜锅样的大筛子。筛子的底有细洞,能够让细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能够把石沙依照颗粒大小分类。

院子里还有木桶、木盆、和毛刷,是将筛好的沙再用水泡着,泥巴之类的杂质就会随着水漂流出去了。经过捣沙和研浆的程序,就可以得到颗粒均匀的石沙。这些沙是用来解剖玉璞、琢磨玉器的,所以就叫解玉沙、磨玉沙。

二、开玉

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表面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开玉,就是把玉璞表面其他的石头削掉。

在这张图里,有两个玉工,坐在大树下的凳子上,两人之间用木架架起一个大玉璞。他们各拿着“大法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的拉着条锯。条锯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只是一条钢丝。

三、扎碢

即是应用碢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初具雏形

玉工坐在旋车前,旋车上架着的工具,构造颇复杂。这组工具适用长木棍(又叫木轴)的一端,装上圆形的钢盘,这个钢盘就叫做“扎锅”。钢盘的周缘很薄,像刀口一样十分尖利。木轴上缠绕着两根绳子,绳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这两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时候,玉工的两只脚轮番踏着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旋转。玉工用左手托拿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钢盘的刃边。桌子的一端放着一个盛了水和红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浇在玉料上。坚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转而尖利的扎边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块或方条。

四、冲碢

应用“冲碢”这种工具,把方块或方条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分“冲”成圆。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又叫做冲碢),配着喝了水的红沙,渐渐冲去玉块上的方角。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型了。

五、磨碢

应用“磨碢”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外表。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锅”有些类似。但扎锅是薄而锐利的,而磨锅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能够把玉的外表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呈现一根圆柱,称作“玉梃”。

此时就得由最富经历的师傅振锤取出玉梃,假如力道不对,不是玉梃取不出来,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着,再以弯形的扁状锥头渐渐揣摩,掏空玉器的内膛。

七、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轧碢,又称丁子,在玉器的外表磨琢花纹。

不同的轧碢方式会留下不同的线条。例如,中厚缘锐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线条,常常端较窄浅,中段较宽深。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玉器的线条就有这种情形,因而有人揣测,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曾经过开端运用碢具琢碾玉器。

现代玉器上花,是以相似牙医所运用的钻针。马达带动并配合活动的软管,因而挪动相当灵敏、随意。

八、打钻

这是关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轧杆下端佣金钢钻的下面,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弯弓会带动轧杆一来一回的旋转,杆尖所嵌的金刚钻就能够把玉钻出一个圆洞了。

战国至西汉的玉工,便非常擅于应用钻圆洞的技法,营造线条盘旋转机处流利丰满的效果。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操作时,先把搜弓上的钢丝解开一端,穿透这个圆洞,再绑好。玉工的右手握着搜弓,一来一回拉动着,钢丝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依照玉片上画的线条来切割了。

由于普通书写作画的墨汁,是会被墨水冲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来勾勒出要透雕的图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钢丝在玉片上来回割锯时,图案仍清分明楚,不会被水洗掉。

距今5300至4200年的良渚文化,已呈现以拉线透花的玉器,开展至清代镂雕玉器薄而细,到达技法的巅峰。

十、打眼

这是特地对付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小件而又有固定外形的玉器,要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

由于这类玉器太小,不便用手拿着打钻,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装了水,上面装置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外形就和要钻孔眼的小玉器外形相同。不同外形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外形孔洞的木板。

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铁盅”,右手拉着“绷弓”,一来一回的带动铁盅重复旋转,铁盅下端所嵌的金刚钻,就会在玉器上钻出洞来技法逐步提升后,桯钻与管钻取而代之。穿孔如是两面对穿,则常有接头不整的痕迹。

十一、木碢

木碢是磨光的碢,普通是用葫芦瓤做的。把已雕琢好的玉器表面认真的磨光。这时运用的工具构造是登板连系着木轴,带动一个圆形的转盘,而这步骤用的圆盘,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拟低,又称“浸水黄宝料”,大约是石英沙(七度)来细细磨光。

十二、皮碢

皮碢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详细呈现玉色。

古时的砣碾不像用砂轮那样可为所欲为。查看各时期的做工,其实碾玉之法,源自远古人对石器加工经历的长期积聚,原始水凳的应用开端了砣碾玉器。

用砣加带水的解玉砂来碾玉,其难度超乎想象——基本看不见要砣的位置,全凭手感,靠不上碾不到,稍鼎力靠则可能损坏砣轮或令它停下。这种技法至少需要特别的对手/臂以至全身的控制要领和长期的特地锻炼,才可能初步具备。

任何一件玉雕作品都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古人治玉的技法,与任何古代手工技艺相比可说是难度最高的

古代的人们都用砣机雕刻玉石一

  玉工艺开始孕育于石工艺之中,随着玉、石分化的过程而逐步分离,玉、石工艺分离的时间晚于玉、石分化。如果说玉、石分化是从旧石器时代人们选择石器原料时开始,那么制玉工艺与石器工艺的分化应从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开始。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工艺有直接打击法、砸击法、间接打击法三种方法,与制玉工艺联系较少,暂可不必考虑,然而直接研究磨制石器工艺对探讨玉石工艺分化是大有裨益的。“磨制工艺:是把石器表面磨光磨出刃锋,并把石材磨制成型,这在石器制作上是一项进步。”[1] (页474)磨制石器的工艺过程是:1 切割。先将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状的粗坯,在扁平的石材上加沙蘸水,用木片压擦,从两面切成沟状,然后截断,往往留截断痕不加磨刮。2 研磨。放在大的砥石上加以蘸水砂研磨,至制成光滑规整的石器。3 钻孔。用石钻、骨椎、木杆或竹管加砂蘸水,在石器的上部磨透打钻,或上述两种方法兼用。由于受技术制约,多从两面钻起,在器的中部磨穿成钻透。两面孔均呈截顶圆锥形孔,因砂粗细掌握不好,孔坡面会留下旋痕,两面孔对接不正,往往出现台痕。珠管形器也是从两面钻于中部对接打通。

  总之,磨制石器工艺是用切割、打磨、钻孔三种工艺完成的,这三种工艺完全为早期制玉工艺承袭下来。在这一阶段玉石分化也已完成,玉器与石器工艺也已分化,自成系列,但制玉工艺与制石工艺并未完全脱离,很可能石玉匠还是在同一作坊内,玉匠仍借用磨制石器工艺来制理玉器。

  磨制玉器与磨制石器两者工艺已如上述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两者的区别,这就是抛光工艺的应用。磨制玉器时大多均利用不同程度的抛光工艺,其表面比石器细腻整洁,光泽柔润晶莹,但尚未见其工具。北方的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南方河姆渡、马家滨、崧泽文化玉器正处于这个阶段,此阶段的制玉工具均为用于锯切、磨砻、钻孔等手工工具。那么到何时制玉工艺才能从制石器工艺中彻底分化出来呢?标志不在于应用抛光术,而在于砣机的发明和应用。这是一种新式工具的诞生,而不是某种工艺方法的改进,它给制玉工艺带来了一场革命[2] (页6-8)。

  二

  砣机既是制玉工艺的关键设备,也是推动玉器工艺从石器工艺中彻底分离的真正动力及玉工艺走向独立手工业的标志。

  砣机即磨玉机,清人称“水凳”,明人称“琢玉机”,工人称“砣子”、“铊子”,古代记载甚少。我们研究砣机的一种权宜办法是由今及古,逆流溯源,虽然不易到达源头,但可以瞻望到它的踪影,隐约听到它的瑟瑟琢磨声。

  现代的砣机有两种:第一种是电动铁砣机,其砣子是用钻石粉制成,故称砂砣,转速10—5000转/分[3] (页33);第二种是蛇皮钻,类似牙医的修牙机,其旋转速度更快,转速达3000—20000转/分[3] (页34)。现代磨玉机——砣机,不用蘸水砂,只用细流水即可,确实方便,但是转速太快各有利弊,利在速成,比原木砣效率提高若干倍,弊在有些活计不好做。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高凳,可直接与清代砣机相联系。

  (一)清代砣机的分析

  关于清代砣机,现在我们能够见到比较完整的图像资料则是《玉作图说》,李澄渊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应英国医师卜君要求而作[4]。他“历观玉琢琢磨各式绘以成图(《玉作图》序)”。也就是经过现场调查作了写生,尽量如实地加以反映,所以此图是可信的。此图册名为《玉作图说》,共十二开,十三图,每图附文字说明,可以说是玉作的连环书,是继《陶治图》之后出现的又一部纪实的工艺图书,不仅描绘了玉匠劳动操作的场面,还将重要工具名称都一一注明。中间是书画,左右两侧有竖栏各三行,首行书编号和题名。书写“说”文楷体工整,描述通俗易懂。共分为捣沙、研浆、开玉、扎碢、冲碢、磨碢、掏堂、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碢、皮碢等十三个工序,一捣砂图说,二研浆图说合为一开,即一图二说,三至十三这十一工序各为一开,共十二开,每图书图说。

  《玉作图说》的图文通俗易懂,不必解释,但尚须说明,我们通过李澄渊《玉作图说》不仅可以了解清末北京玉作的主要设备及其基本工艺,也可窥探清代玉工如何操纵水凳。这种碾机是经过历代玉匠无数次改进而达到了它的最佳境界,是第一流的古代碾玉设备,可称为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机,亦称“高凳”或“水凳”。

  (二)明代至隋唐时期砣机的探讨

  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5] (页308)

  其解说较简单,若参照附图不难了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刊砣机与李澄渊所绘《玉作图》砣机大体上是一致的,也是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机。明人往往大而化之、不求甚解,图与说明均甚简括。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砣机资料只有上述明、清两代的图文,以前的砣机尚无材料可寻。当然,这种类型的砣机不会是古代的原本形式,它只是近古的砣机,其上限在于隋唐,不能再早了。这是因为我国起居所用室内家具大致在隋唐改变了古人席地而坐或在榻上凭几跽坐的习惯,离开矮踏,高高地坐于墩上或椅上。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才可能出现桌式或高腿桌式水凳。所以笔者认为隋唐创造了最初的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机。唐代已有旋机可由碾证之。所谓碾本为轹物器,即压碎谷粒成粉的器具,有碾盘、碾砣两大部分,由牲畜拉动或人推,使其碾砣旋转粉碎谷粒。唐宋人以“碾”训“砣”只是借用碾子旋转以象征砣机琢玉,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碾玉也就是用砣机制玉之意。砣机的存在确实不容置疑了。而李澄渊所绘砣机和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载玉机都是经过千余年的使用改进后留下来的非常先进的磨玉机,也是隋唐桌式砣机的发展及其完善的形式。可以说隋唐明清与20世纪60年代系同一形式、同一功能的砣机。

  (三)南北朝至秦汉时期的铁砣几式砣机

  从南北朝溯至三代玉器的做工来看,毫无疑问已用砣机来雕琢玉器,这一点研究玉器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分歧。当然,这时的砣机还不如隋唐的砣机那样高效先进,估计在机械原理上当与明清砣机一致,但其结构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如,像汉人那样跽坐于地上使用砣机,其砣机应是跽坐几式而非足踏旋转的桌式。据悉,印度19世纪砣玉机是几式,一人拉弓带动砣具旋转磨玉,可作研究此期磨玉机的参考。我国此时几式砣机应为何种结构?用几人操作?须进一步探讨,但也不排除另有专司砣机转动的辅助工人,或许是由2人或3人共同操作的几式砣机,而不是一人脚踏手托玉砣磨的先进砣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发明冶铁并逐步推广,用于工具和武器,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盖于此时不久或迟至秦汉,砣机也自然而然地用上了铁制的砣子,提高了琢磨效率。

  (四)夏商周三代的青铜砣几式砣机

  关于汉代跽坐式多人共同操作的几式砣机的设想判断也是来自三代的出土资料,如在殷墟出土的人与兽等石雕和妇好墓出土的坐佣均为跽坐形式。商代人佣的两种坐式均为席地而坐,所以可证商代砣机应是跽坐式砣机,其前之夏代及其后的周代亦不能例外,均为跽坐式砣机。

  跪、跽均为古坐式,坐在机前双足不能发动砣机旋转,只可一手拉动弓弦转动,另一手托玉琢磨。或有另一二人来回拉动使其轴旋转带动砣子转动,可能二三人操一机。所谓玉人就是坐在砣前托玉蘸调水沙磨玉的人。砣机高度约30—50厘米。砣机结构由几、支架、轴、砣、条带或弓子等组成,砣子用青铜制作,可自行铸打而成,比原始砣机效率要高。

  (五)原始砣机的发明与改进

  砣机何时问世?这是我国玉器工艺史上长期争论而很难统一的问题。比如国内主张砣机发明于原始社会的有赵汝珍,认为:“至唐虞之时用玉尤为繁多,治玉亦见精良,改用砣磨而不纯用手工矣。”[6] 砣磨即指玉工用砣机磨玉。

  同时代的刘大同作《古玉辨》辨古玉之真赝,关于制玉特辟“刀工”及“昆吾刀之切玉”二节,其所指之“刀法”乃刻工,主张“玉器时代原无刀工,故指玉斧玉铲之类存于今者未见其有花纹者,可见上古未开化以来无刀工之可言也”[7]。刘大同认为:“余按古今雕刻一门可分为五大时期,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是以石制玉时期,可称最古。一变而为周之昆吾刀,再变而为汉之八刀,又一变而为六朝巧雕,至清之乾隆精刻为最后。今人不见昆吾刀,而以菊花铁所炼之钢刀刻玉。”他认为玉器上的图案文饰均可用刀刻:“昔人云,自晋魏以来不见昆吾刀,诚然哉。若就双钩碾玉法论之,汉时已取便捷,失其古趣,至今之用旋车制玉则愈趋愈下矣。倘若再用机器制作,则俗恶更不堪设想,可畏也哉!”[7]

  所谓“双钩碾玉法”出自明人高濂《遵生八笺》,原文如下:“然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如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段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8] (页172)

  高濂主张“双钩碾玉法”是汉法,而刘大同之意是古有双钩玉法,并非汉人的。他既主张从周人始用昆吾刀刻玉,汉用八刀,六朝巧雕,乾隆精刻,今用铜刀等工具刻玉,又接受高濂汉人双钩碾玉之说,主张刀刻与砣碾并存,这是不妥的。以刀刻玉的说法不过是一传说,实不存在,琢玉只能以“他山之石可以错玉”的说法,以水沙磨玉,这是唯一正确的说法。

  西方有人认为砣具产生于迦勒底,后向东西两侧传播,如波西尔提出:“中国玉工所用器具皆完备足用,其如法亦甚早,若溯其源当亦来自西方,似为迦勒底(Chaledea,地名,古代巴比伦王国之州)及苏西拿人所发明,然后自其地东行中国,西及欧洲,南至印度者,唯其传播之时确在何期则代远年淹没可考矣。”[9] 现在我们可看到19世纪印度玉工使用砣具的线描画以及新疆和田玉工所用之旋车均与水凳不同。这是同出一源发展不同还是共源共流?值得研究加以论说。

  夏商周三代砣机是一人或多人操作的青铜几式砣机,来自原始砣机,反过来说原始砣机改进型就是夏商周三代的早期砣机。

  原始砣机发明于何地?是玉器研究界和考古界十分关心的事。过去的主要根据是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器型,这些玉器文饰复杂,表面抛光还留下了一些砣痕。王遵国先生据此研究认为:“张陵山的玉蝉背面留有清晰的弧形琢痕。寺墩玉璧M3:22上留下直径分别为11厘米、16厘米、26厘米的弧形琢痕,说明切割工具当为直径大小不一的轮锯,或称圆砣,古代又称砂碾。其资料估计是含石英粒的砂面圆盘。从玉璧圆边和玉琮边角的匀称整齐,误差只在1毫米左右看,除了玉工的熟练技术外,还有固定的琢玉装置,估计已经出现同本世纪上半叶还使用的水作凳一类的琢玉机。从当时盛行陶器轮制机术来判断,这是可能的。祝你好运,祝你幸福!

玉,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石头,现代的玉一般都是作为一些装饰品,配饰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过,玉的历史由来已久,使用玉的时代可以上溯到非常久远的时期,人们将玉制作成各种样子的物品,而且也有很多叫法。你知道多少古代的玉器都有些怎样的种类,分别是做什么用的,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1实用

玉器在古代的作用其实是很多的,除了供观赏,还有非常强大的实用性。比如,我们都知道,银器可以用来鉴别毒物,玉器也有同样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杀菌,对于一些感染性的疾病或者其他外伤,都是很有作用的,而且玉本身对人体也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很安全。

另外,爱美的女孩子如果在夏天打了耳洞,很多人都知道可以带银质的耳环,不会过敏,其实玉耳环也是一样,它具有消炎的作用,佩戴玉耳环,伤口也可以很快就愈合。除此之外,还有防腐、净化水质、祛湿等作用,如果不看它与文化相关的方面,玉器也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很好的物件。

2礼玉

古代的玉器,还有实用功能之外的一些作用。礼玉,就是一些用于祭祀大典上面的玉器,分为璧、琮、圭、璋、璜、琥六种,每一种都是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含义,但大多数都是与神灵有关,毕竟祭祀本身就是要沟通天地神灵,进行祈求的活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玉器都是非常珍贵的,现在能看到的那就摆放在博物馆里了。

3佩玉

佩玉,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会佩戴的玉器,当然仅限于贵族,一般来说平民用不起,也用不上,对于要在田间工作的农民来说,佩玉是绝对不可能的。佩玉一般有玉玦、玉镯、玉牌、玉剑饰等,人养玉玉养人,玉器的佩戴在历朝历代都有流行,而且样式多种,制作工艺高超,也能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4葬玉

葬玉,就是陪葬的玉器了。这一类的玉器是专门用来保护尸体的,比如著名的金缕玉衣,还有之前介绍过的蕴含着人们希望的玉蝉,但是因为是随葬品,当然会有被盗的风险,毕竟盗墓这一行都是秘密进行,也不可能大肆宣扬,所以被盗出去的葬玉,多半也就很难再找回来,或者找到了不清楚究竟是哪个墓葬的随葬品吧。

玉器在古代是一种很重要的器具,加上每一件都是手工制作,历时久远,在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和钟鼎文就出现了玉字,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玉就已经被发现,一直发展至今,古老的玉文化,一直没有间断。

玉圭、玉笏、镇圭、圭璧、玉璧、玉瑗、玉琥、玉虎、玉珩、玉环、玉佩、玉带钩、玉钩、玉剑饰、玉珌、玉琫、玉衣、玉豚、含玉、玉蝉、玉塞、玉节、玉玺、玉盘、玉鱼、玉带、玉珠、玉藻、玉珏

  制玉领域最大的变化是制玉工具的进步。过去靠双脚不断地登踏制造动力,现在换成了电动马达,过去切磨工具一分钟转几百转,现在一分钟能上万转。手工制玉虽更温润但其费时费力是难以想象的。张广文先生在《玉器史话》中有一段记述,可见手工制玉的繁复。“玉器制造的工序极复杂,碾制一件玉器需要画样、锯料、做胚、做钿、磨光、刻款等主要工序。玉材硬度一般在七度左右,质地非常硬,普通金属刀具不能刻动,加工时需要用琢磨法碾制。一般是在一个桌凳上安上脚踏皮带传动装置,带动一个砣子旋转,砣子有大有小,依加工需要更换,最小的砣子仅有钉头大小,砣子上加水,再加着一种极硬的“解玉砂”在玉材需要加工的部位,旋转碾磨,因而加工速度极慢。一件玉器,不仅材料贵重,制造时所用工时也非常浩繁,特别是清代宫廷制玉,速度极慢,成本相当高。例如乾隆三十年七月苏州解办的青白玉大碗,高三寸五分,口百五寸八分。每件做胚用六七十工,打钻掏膛九十一工,做钿六十三工,光玉四十一工,镀刻年款四字做四工。由此而知清代制玉用工之一斑。

  故宫博物院玉器馆有《制玉图》一套,约为清人所绘,共 12 副。制玉图风格写实,记录描绘出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绘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

  第一幅“捣沙研浆图”。过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着在砣与玉之间的沙,一点一点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从天然纱中中淘出的,分红纱、黑沙、黄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达到 8-9 度。捣沙、研浆是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粗细程度。把捣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淀,沉淀过程中,粗细自然分层。

  第二幅“开玉图”。把大块的玉石分解,要用类似于锯的工具。过去多用竹板弯成弓形,又称弓子。图中画的更象锯。开玉的弓弦是铁丝制成的,几根铁丝拧成麻花股。开玉时在弦上加解玉沙,并不断加水,慢慢把玉材“磨”开。

  第三幅“扎砣图”琢磨玉的轮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当于“切”。把玉材切开,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

  第四幅“冲砣图”。冲砣是粗磨,相当于做胚。

  第五幅“磨砣图”。相对冲砣来说是进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础上磨出细节。

  第六幅“掏堂图”。掏堂即掏膛儿。如鼻烟壶、瓶、碗、笔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儿要在玉器上先钻出一个眼,然后用特别的砣一点一点地把内部的玉磨掉。

  第七幅“上花图”。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种花纹。从图中可以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种类也更多。

  第八幅“打钻图”。打钻是用一个管状的磨具,在玉器上钻出圆圈状的沟槽。钻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圆柱打掉,即可掏膛儿。图中还有个细节,即在横杆上挂了一个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幅“绣花图”。即做透雕、镂空。

  第十幅“打眼图”。在玉器上磨出一个眼儿。

  第十一幅“木跎图”。木跎是磨光的砣,一般是用葫芦瓤作的。

  第十二幅“皮砣图”。皮砣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的。

  制玉的机器很象现在车床。前面是转动的砣,右边有一个盛水的盆,收集从玉器上流下来的水和沙,所以这个车床样的机器也叫“水凳”。现在的制玉工具非常先进,能制作出非常精细的花样。现在琢磨玉器只在磨的时候不断加水,再不用加沙了,因为沙已经跟砣合二而一了。

有些人把冶金的发明看作是古代文明到来的标志。许多人还认为,玉器切割技术是中华文明的标志。这两个过程都起源于史前时代,后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炎黄帝时代。

玉是美丽的石头。通常分为翡翠和软玉。软玉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原料。20世纪30年代,由于史前考古学的局限,出土的玉器系列被确定为汉代;20世纪50年代,在长江下游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玉器。后来在大溪、大汶口、仰韶、红山、良渚、龙山等文化中发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使考古学家不得不重新认识玉器的出现。

早期玉石加工技术主要借鉴了切割、钻磨等抛光技术。后来逐渐发展成雕刻、线条雕刻等。早期的玉器大多是装饰品和小工具,后来被制成礼物或工艺品。湘良渚文化的玉器主要由锣、墙、柱、冠、三叉、锥、斧等组成,多为非实用品,实用品有手镯、千斤顶、弦饰、钩等,墓葬有靛蓝、关、墙三种。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军事神权政治和金融权力的表现。因为靛蓝是军事统帅的象征,所以在原始宗教中靛蓝是天地交流的产物,而墙壁可能是财富的象征。在已知的古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玉器,足以说明玉器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需要指出的是,玉器的出现必然与石器的出现和发展有关。仰韶文化的直接祖先培里岗文化中的一些精美的石器可以看出:椭圆形截面的石斧、扁平的长弧铲、舌铲或肩胛石铲、弧背的锯齿镰刀;研磨这些石器的工具是出土的一块碎石。

接下来,我们将从梁祝文化的发掘中探讨玉石加工的各个方面。

1。采矿方面:1982年,江苏省溧阳市小梅岭发现了一个透闪石软玉矿床。取样鉴定表明,软玉矿床的硬度在55~6度之间。软玉质地细腻,色泽白绿色,透明度好,蜡质光泽与良渚文化玉相似。这一发现激发了考古界的兴趣,专家推断,良渚文化中玉器材料的来源可能是当地的,而不是遥远的交通工具。

2。玉石设计与开发:玉石铺运回玉石车间后,玉石工人必须根据其尺寸、形状和颜色设计所需的材料。这个过程就是切割,俗称“开眼”和“开眼材料”。在古代没有金属工具的时候,古人是如何切割玉石的?目前,普遍接受的方法有三种:

1。钢丝切割法:用马尾马毛绳作“锯片”,不断加砂加水,来回拉动“锯片”,然后逐渐将玉切成两片。良渚玉表面常见抛物线锯痕,这可能是本方法的结果。当时,我们不注重人力、时间和劳动效率,只注重通过“灵活性和刚性”的坚持不懈,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这种费时费力的方法在原始社会必须有大量的人力资源才能保证,五千年前,良渚社会四肢有那么多人力资源用于生产玉器消费?

2。球切割法:球是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旋转来切割加工翡翠的工具。具体的方法是在水平轴上安装一个制动盘,然后将缠绕在制动盘一侧的轴上的胶带分别连接到踏板上。翡翠师傅用脚交替踩踏板,轴线旋转。旋转盘也由旋转随动件驱动。此时,只要在砂盘中加入水和石英砂,即可对砂等砂料进行研磨。玉石经过打磨和加工。在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上,有明显的同心圆螺旋线,两端有较宽较深的中细线切割痕迹。专家认为,这些应该是磨具加工痕迹。至于压载轮的质量,很可能是没有金属的硬石。

三。切片切割法:用石头或木屑对翡翠进行研磨切割的方法。这是根据良渚玉上的“V”形刻痕推断出来的。

三。玉器钻孔

良渚文化中有许多玉器上都有洞,如大的、小的、深的、浅的,如玉锥、玉锥等,没有金属工具的时候,良渚先民是如何在玉器上钻孔的?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良渚文化时期除了使用石钻外,还可能发明了圆木条或竹管浸水砂的钻探技术,有实芯钻探、管道钻探等方法。实芯钻井相对原始,难度较大。它只能用于较薄的零件或较小的孔中。这些钻井工具可能类似于今天的民用木工钻井。目前还没有发现钻杆,但挖掘出了更多的钻头。上海清清福泉山遗址有石钻,浙江湖州千山涟漪遗址有石钻,宁波慈湖遗址有木钻出土。苏丹图莫邦遗址出土的石屑100余块,均为燧石长石,包括三角形、叶状、细腰扁平、长钻头和二钻头钻头。钻管大汶口文化也出现了,但发展成熟,在良渚文化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钻管留下的玉核都能被证实。但是,关于管道钻井工具,人们有很多争议。有的认为是竹管砂或水钻,有的认为是先钻小孔再膨胀,有的怀疑是金属工具,有的认为这种钻具在竹管架下插入了一些锋利的石刃,整体上的钻具与今天的套筒钻具相似。此外,从许多良渚玉的孔和钻后留下的核中也可以看出,良渚先民当时在器物的两侧钻孔。

藏品征集进行中:17620805225

 名家字画:古代及近现代名家书画,油画、水粉画及其他艺术形式不限。

 精品陶瓷:各代窑口及各代官窑器,以宋五大名窑、元、明、清官窑瓷为佳。

 翡翠玉器:古玉,明清和田玉,A级翡翠为上。

 杂项清玩:木牙雕、文房四宝,田黄,鸡血石,金银器,青铜器等0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735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