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玺有多重要?孙坚因为窃取国家法令被追杀!

古代玉玺有多重要?孙坚因为窃取国家法令被追杀!,第1张

古代的玉玺有多重要?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珍贵的印章是皇权的象征。

秦二十六年,秦始皇用何创造了国玺。因“天命所归,万岁”八个字,被历代所奉行,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象征。之后,谁得到圣旨,谁就能统治天下。谁要是在没有“国旨”的情况下登基,就会被嘲笑为白板皇帝,被视为非法。

因此,国玺之争愈发血腥。它通常代表一个王朝的灭亡和另一个王朝的诞生。三国攻破洛阳城后,孙坚因盗国玺被军阀追杀。

清朝初年,甘龙有29枚御玺和39张药方。文献由于记载不准确,目的不明确,理解错误较多,造成了混乱。甘龙十一年,甘龙皇帝整理了当时所有的珍贵印章。根据《周易》年“天数”的含义,皇帝的印章被定为25枚,俗称“清代二十五宝”,又称“甘龙二十五宝”。

因此,这25枚珍贵印章的名称、大小、钮扣类型和用途都已确定。其质地有玉石、黄金、檀香等。玉的品种有白玉、青玉、碧玉。这25枚珍贵印章用于政治、法律、军事、文教、宗室、外交等领域。体现了这个国家所有军政大权都属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说起创国玉玺,肯定有很多人比较熟悉,可能会脱口而出。"创国玉玺用和氏璧制作,刻有八字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破了一角,用金镶修",但其实仔细挖掘史料,真正的创国玉玺可能与你的印象大相径庭。

这枚玉玺原本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自称皇帝后,由宰相李斯所写,后来被赋予 "正统象征 "的政治意义。后来的王朝被取代,新的君主必须得到传国玉玺,否则就不够资格当皇帝。西晋灭亡后,玉玺丢失,东晋皇帝被讥讽为 "白衣天子"。汉朝末年,袁术得到玉玺,认为自己命中注定要归天,于是称帝。西汉末年,首席司马王莽独揽大权。为了篡夺皇位,他命令安阳侯王顺强迫王太后交出国玺。王母娘娘看到刘氏之地将落入王莽之手,气得把国玺扔到地上,国玺上雕刻的玻璃老虎的一角掉了下来。

王莽的新政权垮台时,这枚玉玺就在他的身上。后来,它被传给了东汉的刘秀。庄国的玉玺又成了汉朝的玉玺。自刘秀以来,一直在东汉皇帝手中流传。后来朝代更迭,传国玉玺几度消失,至于后来,宋、元、明、清,甚至民国时期,此玺 "奇迹般 "地多次出现,连历史学家都断言,无法证明是真的。帝王印的消失,也标志着中华文明大地上的王朝消失了。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

印章有什么风水功效

印章有什么风水功效,自古以来,印章就是权力的象征,而印章也是作为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以下分享印章有什么风水功效。

印章有什么风水功效1

篆刻印章风水效应

旗是使命、理想、目标、祝福,鼓是行动、奋斗、进取、努力,印是通过勤奋打拼取得的名誉、地位、权力、声望。

印在风水中,具体而言就是印章,俗称图章,「橡皮图章」是对有名无实的讽刺。中国古时,印是权力象征,面相中,眉心对上的位置是「印堂」,「印堂」是面相十二宫之首——命宫。

回顾历史,印章的最高规格就是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传国玉玺,是李斯为秦始皇造的,印上篆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意思是说,拥有这印的人是受上天之命的真命天子,万寿无疆,国运昌隆。自此,传国玉玺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宝物,谁取得这个印章,就可以当皇帝,失去玉玺则是气数已尽的`凶兆。平民百姓向来也有印章,名为「私章」,直至几十年前,出粮、签约、到银行存款、老师和家长在学生手册沟通,都盖「私章」,这些只算是实用图章。

时移世易,今时今日,「私章」式微,逐渐被淘汰,用笔签字更加方便及安全,因为「私章」不难仿制,但签字,尤其是现场签字,造假的难度很高。「私章」的价值主要在于艺术收藏、风水效应,也可以作为藏书印章,如果喜欢书法、绘画,也可以作为落款之用。

不过,老一辈人用的「私章」,大多数是楷书字体,没有艺术收藏价值,也没有太大的风水效应,应该仿照传国玉玺用篆书字体雕刻。

印章有什么风水功效2

印章不能随便送人,因为它代表着身份、权利和地位的寓意,与每个人的运势发展息息相关,所以通常不能让人随便赠送。除此之外,我们在送人礼物的时候,最好挑选寓意吉利,但又不会过分亲近的礼物,免得唐突主人。

人名印章送人的忌讳

印章是签署身份字据的特殊文具,它是一种非常私密性的东西,常常寓意着身份地位、权利名声,所以只有长辈、恩师、上司、爱人才能赠送印章,一般人是不能送印章作为礼物的,否则一方面侵犯了个人的私密性,对主人是一种唐突;另一方面普通赠送的印章,主人是不会随便使用的,也没有地方去使用。故而我们在送礼的时候,最好避免赠送人名印章,可以送一些吉利又不显唐突的礼物,比如玉佩、摆件、挂件等等。

印章加框是死人吗

在古时候,印章加框并不是死人的表示,只是在俄国有这么一个习俗,因为过去与俄国交往较深,所以我国个别地区也受这个习俗影响,但本质上并不是我国传统习俗。所以我们在雕刻印章的时候,为了显得规范漂亮,在名字周围加框也是可以的,这不会给我们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果您觉得不舒服,也可以把方方正正的框加一些修饰性的花纹,这样看上去既漂亮又吉利,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印章有什么风水功效3

玉石印章在风水上的作用:

(1)龙。相信大家都知道“龙”在古代寓意着皇权,象征尊贵。在民间一般指的是男子,现代则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最有力量、最为神圣的吉祥物。刻有龙的玉石印章适合开业、乔迁、生子、德高之人,也可以用于庆祝对方高升等等。

(2)凤。凤在古代是吉祥鸟,据说生肖鸡的原型是凤凰。凤凰与龙相对,是皇后的象征,美丽尊贵。刻有凤凰的印章可以用来祝福新人婚姻和美,或者由男士送给妻子,寓意相爱。

(3)貔貅。这也是一种吉祥物,有两只角,有嘴巴,但是没有排泄的出口,因此寓意着财源只进不出,深受人们喜爱。刻有貔貅的印章一般可以送予做股票、期货等生意的人,能够对财运有帮助。

另外,麒麟、龟、金蟾、狮子也都使玉石印章常用到的动物形象,都有着良好的象征。

玉石印章的分类:

(1)名章。其实就是在上面刻上作者的姓名和字号。例如李白、太白、青莲居士等。

(2)收藏章。一般为收藏者所有,在别人的书法字画作品上面盖自己的收藏章。例如“某某鉴赏”、“某某藏画”,而古时候最著名的有“乾隆御览之宝”、“文渊阁宝”等等。

(3)肖形章。指的是在印章上刻上十二生肖等动物,一般以印章完成当年的属相为主。

(4)闲章。一般是反映文人书者感情的印章。内容一般是与赠送者之间的情谊有关,或者表达作者在某一时期的心情。

玉石印章在风水上的作用就介绍到这里了,要注意玉石印章的分类。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为秦相,游说诸国联秦背齐,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以掷璧相要挟,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复以使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赵,得和氏璧。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一宫女尸体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真假传国玉玺

  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功高五帝,德侔三皇,再不能以秦王相称了,据传说听的三皇五帝的合称,更名为“皇帝”,自称为“朕”、为也表示皇帝的独尊地位,秦始皇还创立了与皇帝称号相一致的一些名物制度。如皇帝的命令涉及制度的叫“制”,诏告臣民的令文叫“令”。另外还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称“玺”,为此,秦始皇还命令天的良工用蓝田山美玉制成玉玺,玺钮雕成龙鱼凤鸟的形状。丞相李斯用大篆体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刻于玉玺上,称为“传国玺”。从此,“传国玺”开始了它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五次全国性大规模巡游,每次巡游都有惊险的经历。相传秦始皇有一次巡游到洞庭湖,风浪大作,眼看秦始皇乘的船就要倾覆,急忙之中,秦始皇把随身带的玉玺投入湖中,顿时湖面风平浪静,但玉玺却沉入湖底,不见踪影。8年后,秦始皇出行的队伍正行走在陕西的华阴一带,突然有人拦在护驾的车马前,对秦始皇的随从说:“请将此玉玺交给祖龙(秦始皇的代称)。”话一说完,此人就消失了,“传国玺”重新回到了秦始皇的手中。

  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领兵率先攻入关中,只当了46天皇帝的秦王子婴把“传国玺”献给了刘邦。刘邦经过大小百余次的奋战,用了四年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起汉王朝。刘邦即皇位时,就佩带着“传国玺”。西汉时,“传国玺”一直存放在长乐宫内,成为皇权的象征。西汉末年,大司马王莽独揽朝政,他急于篡夺皇位,就命安阳侯王舜逼迫王太后交出“传国玺”。王太后眼见刘氏江山将落入王莽手中,却又无奈,一气之下,将玉玺摔在地上,玉玺上雕刻的螭虎被崩落一角。王莽拿着缺角的“传国玺”,装出一副天命不可违的可怜样,哭哭泣泣地把小皇帝拉下宝座,自己登上了垂涎已久的帝位。之后,让工匠用金把玉玺的缺角镶补上。

  王莽的皇帝宝座还没坐稳,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农民军立刘玄为更始帝,更始军率先攻入都城长安。王莽见大势已去,携带着“传国玺”仓皇而逃,逃跑途中被商人杜吴刺死,更始军校尉公宾割下王莽的头,从王莽身上拿下“传国玺”交给了他的上司李松,李松将玉玺呈送给更始帝。此时,另一支农民军赤眉军也进入长安,立牧牛童刘盆子为皇帝。更始帝自知不是赤眉军的对手,只得奉玺投降。后来刘盆子又将玉玺献给了刘秀,刘秀携带“传国玺”登上了皇位,从此玉玺在东汉皇帝的手中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东汉末年,董卓叛乱,天下豪强在袁绍、袁术的率领下讨伐董卓,洛阳城内一片混乱,董卓弃城逃往长安。孙坚率兵驻扎在洛阳城南宫殿中,一天突然发现宫殿中一口井内闪着五彩的光,孙坚感觉奇怪,便命令手下人下井打捞,捞着一位妇女的尸体,妇女的脖子上戴着一个锦囊,打开一看,内有一个用金锁锁着的朱红小匣,启开小匣,里面有一玉玺,上面有篆文八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玉玺缺一小角。孙坚知道这是秦始皇的“传国玺”,窃喜这莫非是天意让他当皇帝。没想到他的一个士兵将此事告诉了袁绍。袁绍正有纂帝位之心,当然想占有“传国玺”,他令人扣押了孙坚的妻子,孙坚被逼无奈,只能交出玉玺。后来袁氏兄弟败在了曹操的手下,“传国玺”又回到了汉献帝的手里。

  东汉亡后,“传国玺”归天曹魏和西晋。此后,北方陷于五胡十六国分裂动荡的局面,广传国玺几经辗转,又落入东晋征西将军谢尚之手,谢尚把它献给了东晋朝廷。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攻破宫城,劫得“传国玺”,不久侯景败死,他的部将侯子鉴将玉玺投入栖霞寺的井中,有一个寺僧将玉玺捞出收存,后其弟子将玉玺献给了陈武帝。

  隋来陈后,“传国玺”归隋代皇帝所有。隋唐两代,“传国玺”仍被统治都奉为至宝。朱温篡唐后,“传国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被契丹击败,登楼自焚,玉玺也遭焚烧,下落不明。直到北宁哲宗时,有一位名叫段义的咸阳人把玉玺献给了朝廷。金兵南侵时,又将玉玺掠走,后归元朝皇帝所有。明朝灭元时,蒙古部落将玉玺带到了漠北。从此“传国玺”不知所终。

  “得宝即得国,失宝即失国。”“传国玺”既然被历代统治都视为守国之宝,也就注定了它被争夺的命运,在这颗小小的玉玺上折射了一幅幅时代更迭,祸福交织的历史画面。

交泰殿

 

交泰殿为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殿名取自《易经》,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清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方玉玺都有专门的用途。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鉴于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立、宝安设殿内左右

上。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交泰殿

清二十五宝玺

 

 宝玺。宝玺者何?天子所佩曰玺,臣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王言无以达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此秦汉以来之事也。(《明清帝后宝玺》弁言 朱家溍)皇帝、皇后、皇太后所佩谓玺,印是大臣所用。是有规矩的。

简介

 

 中国清朝皇帝发布诏书、谕时钤用的印章,俗称25宝。清初宝玺有29种,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根据《周易·大衍》“天数二十有五”的记载,希望清朝也能传至25世,因而钦定宝玺为25种,即清二十五宝玺。北京馆藏宝玺主要藏于故宫博物院,主要是明清两代的遗存。其质地除了玉(白玉、青玉、碧玉、翡翠等)外,还有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木(檀楠木、竹根等)、骨(象牙、驼骨等)、金属(金、银、铜等)等。由此可见,宝玺非“玉”玺,而是“御玺”。                           

 

规格 用途

 

(1)大清受命之宝 白玉质 面14厘米见方,通高12厘米,纽高82厘米 以章皇序之用

(2)皇帝奉天之宝 碧玉质 面14厘米见方,通高152厘米,纽高115厘米 以章奉若之用

(3)大清嗣天子宝 鎏金质 面79厘米见方,通高76厘米,纽高5厘米 以章继绳之用

(4)皇帝之宝 青玉质 面125厘米见方,通高95厘米,纽高63厘米 以布诏赦之用

(5)皇帝之宝 栴檀香木质 面155厘米见方,通高166厘米,纽高11厘米 以肃法驾之用

(6)天子之宝 白玉质 面78厘米见方,通高64厘米,纽高42厘米 祭祀百神之用

(7)皇帝尊亲之宝 白玉质 面68厘米见方,通高61厘米,纽高43厘米 以章奉若之用

(8)皇帝亲亲之宝 白玉质 面72厘米见方,通高77厘米,纽高42厘米 以展宗盟之用

(9)皇帝行宝 碧玉质 面156厘米见方,通高13厘米,纽高7厘米 以颁锡赍之用

(10)皇帝信宝 白玉质 面105厘米见方,通高65厘米,纽高5厘米 以征戎伍之用

(11)天子行宝 碧玉质 面155厘米见方,通高138厘米,纽高78厘米 以册外蛮之用

(12)天子信宝 青玉质 面121厘米见方,通高85厘米,纽高45厘米 以命殊方之用

(13)敬天勤民之宝 白玉质 面10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53厘米 以饬觐吏之用

(14)制诰之宝 青玉质 面13厘米见方,通高147厘米,纽高85厘米 以谕臣僚之用

(15) 敕命之宝 碧玉质 面113厘米见方,通高9厘米,纽高55厘米 于诰敕谕旨上钤用

(16)垂训之宝 碧玉质 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5厘米,纽高59厘米 以扬国宪之用用

(17)命德之宝 青玉质 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4厘米,纽高62厘米 奖励忠良之用

(18)钦文之宝 墨玉质 面117厘米见方,通高98厘米,纽高55厘米 专钤于有关文教之谕旨(19)表章经史之宝 碧玉质 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2厘米,纽高7厘米 以崇古训之用(20)巡狩天下之宝 青玉质 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3厘米,纽高73厘米 以从省方之用(21)讨罪安民之宝 青玉质 面153厘米见方,通高139厘米,纽高75厘米 以张戎伐之用(22)制驭六师之宝 墨玉质 面17厘米见方,通高108厘米,纽高66厘米 以整戎行之用(23)敕正万邦之宝 青玉质 面13厘米见方,通高107厘米,纽高63厘米 以诰外国之用(24)敕正万民之宝 青玉质 面126厘米见方,通高104厘米,纽高62厘米 以诰四方之用(25)广运之宝 墨玉质 面19厘米见方,通高156厘米,纽高9厘米 以谨封识之用

资料来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785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