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梳子到底有何魅力?这些冷门饰品你知道几个?

翡翠梳子到底有何魅力?这些冷门饰品你知道几个?,第1张

近年来翡翠行业飞速发展,翡翠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可望而不可及。梳子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工具之一,而翡翠梳子对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翡翠梳子对原料和雕工都极为考究,因此比较少见,但翡翠梳子不仅有普通梳子的功用,更有独特的内涵,所以深受女性的喜爱。那么它究竟有哪些魅力呢?

1、梳理头发

梳子的基本功能就是梳理头发,翡翠梳子当然也不例外。翡翠的梳子冰清玉洁,整理起头发来能让人感觉到清凉舒适。

2、保健作用

人的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用翡翠梳子梳理头发,可以疏活经脉,加快血液流动;另外,翡翠梳子还具有防止脱发、保健头皮、缓解头痛的功效。

3、观赏收藏

翡翠制成的精美梳子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特别是种质好的翡翠梳子更是让人爱不释手,也让收藏家们为之着迷。

4、爱情信物

在古代,如果男女之间互相赠送梳子,是有定情之意的。翡翠梳子作为定情信物,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并流传至今。

翡翠梳子结合了翡翠的灵性和梳子的美好寓意,带给人们惬意的心境。用翡翠制成的翡翠饰品琳琅满目,除了我们比较常见的翡翠手镯、挂件、摆件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翡翠饰品。那么,它们是什么呢?

翡翠发簪: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翡翠朝珠: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于胸前。壮观美丽,非常珍贵。

翡翠翎管:翎管是清朝的特有的产物,是清朝官员帽顶上用来安插翎枝的管子,是非常重要的身份标志。

翡翠龙钩:龙钩为古人束带之用,现今也有少数人用于挂在胸前或裤头上。20世纪80年代,翡翠龙钩十分热卖,人们将翡翠龙钩做案头摆设,下边配上木座,非常气派。

翡翠深受国人的热爱,在玉文化发展的上百年历史里,很多经典的翡翠样式早已绝迹或珍藏于博物馆里,但它们的存在,证明了老祖宗富有强大的创造力。

老王论翠老王,云南爱翡爱翠珠宝创始人,用生命去拥抱翡翠的极度痴迷者。

花青料,是翡翠的一个品种,特点是:带色,且颜色偏绿色,种粗,水头短,颜色与颜色之间通常深浅不一,色泽斑驳。

老油地,是指翡翠的底色,油,是油青,油青是翡翠最大的色系,老油地,意味着底色闪灰,色泽深沉。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串:种质粗,水头短,油青底色,颜色斑驳且深沉的翡翠朝珠。

清朝,一串朝珠代表皇权,而翡翠朝珠只有皇帝、皇后及皇太后方能佩戴,由108颗珠贯穿而成,每隔27颗珠间穿入一颗颜色、质料相异的大珠4颗,称为佛头。

都说清代翡翠最值钱,这话真没错!这不,一件慈禧戴曾赠予光绪皇帝的翡翠朝珠在拍卖会上出现,标价18个亿!一串朝珠108颗,这一颗珠子就价值160多万啊!

仔细再来了解了解,这串朝珠共108颗,总重3423克,呈圆珠状,每颗大小几乎一致,最大颗的直径达12厘米,按满清贵族礼制,朝珠级别中属帝王绿翡翠地位最高。无疑,这件翡翠价值连城了!

但,为何一件翡翠朝珠价值能这么高呢?除了有慈禧太后的原因,其实翡翠朝珠背后还有这些内幕哦!

朝珠,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据称佛教将108作为佛的象征。

108颗珠子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俗称"佛头","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

翡翠朝珠象征着四季,一百零八颗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24节气、72候,四个佛头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

清朝皇帝笃信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

翡翠朝珠,自明末清初,翡翠从缅甸传入后,一直备受皇家钟爱。翡翠朝珠始于清朝乾隆时期,于光绪年间达到鼎盛。如今,完整的翡翠朝珠已极为罕见。

可见自古以来,翡翠朝珠就是地位的象征。这108的数字也大有来头。朝珠又称为佛珠,自清朝覆灭之后,翡翠佛珠也进入了寻常人家,特别是寺庙里。

佛珠是信佛之人的象征,它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一种心灵的洗礼,和一种修为的状态;如今戴翡翠佛珠的人越来越多,价值也越来越高。

翡翠本来就是从佛教文化盛行的缅甸传入中国,因此,无论是一件翡翠佛珠还是其他禅意翡翠,其价值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得是佛教文化!

而当一件物品被赋予了神圣的内涵后,其经济价值就不在单纯的看表面了,而是成为了有心人结缘的象征。

所以,即变说翡翠的价值一直被炒的太高,但其实无论您收藏的每一件翡翠价值几何,它代表的不仅仅是美丽而已!翠友们且藏且珍惜啊~

老王论翠老王,云南爱翡爱翠珠宝创始人,用生命去拥抱翡翠的极度痴迷者。

喜欢翡翠的朋友,欢迎关注公众号:fczbzs(翡翠珠宝知识)

清朝皇帝和官员佩戴的朝珠是一种怎样的饰品?为什么其它朝代不用佩戴?

热爱清朝历史并经常观看有关清朝的**和电视剧的读者应该发现,无论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还是在**和电视剧中,清朝的皇帝、皇帝和官员经常佩戴一串或不同串的王朝珍珠。过去,只有五个以上学历的公务员和四个以上学历的军事官员才有资格佩戴朝珠。官员和普通人不能随意佩戴。只有清朝的皇帝、皇帝和官员才佩戴这种饰物。

清代的男装多为长裙和官服,女装多为旗袍。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旗袍,而是自由的,完全看不到女人的身材珠。其他大臣由珊瑚、玉石、琥珀、蜜蜡和其他材料制成。他们佩戴的王朝珍珠是宫廷中独一无二的一部分。只有皇帝、皇后和具有一定等级的官员在穿衣服、祝福或普通衣服时才会将它们戴在胸前,以区别誓言,显示他们的尊严。平民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佩戴。

最初,清朝统治者不注意佩戴朝代珍珠,但他们认为佛教徒有数珠的习惯。粉红色的珠子在满族中有很高的地位。努哈当他们在首都当官时,他们经常受到欢迎,他们需要很多钱。曾国藩微薄的工资根本不够。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不得不借钱生活。此外,各级将领还将用珍贵的珠子向皇帝进贡。戴珍珠逐渐成为清代的传统。清朝进入中原后,他们考虑了所有的细节,所以有一个规则,以珍珠作为皇冠穿着。

五十八块青金石,上挂着云的锯齿形鱼雷。朝珠的起源被转化为佛珠。由于清朝皇帝信仰佛教,他模仿佛珠,创造了朝珠。有十个,悬挂着黄金、丝绸、翡翠和红宝石。下一个金朝的疆域更大,蒙古部落也在其中。蒙古信仰藏传佛教。因此,佛陀王朝的一些人逐渐开始相信他的教义。皇帝在清宫祭天时戴着青金石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至于官袍上的珠子,叫朝珠。

朝珠似是有清一代帝后、官员、命妇正式朝服中特有的饰物。《大清会典》便有,“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但礼仪完毕即不准佩戴,庶民百姓则是完全不能挂朝珠。满清诸帝笃信佛教,这朝珠许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的,108珠与佛门敲响108下佛钟,象征佛家“醒百八烦恼”盖有相同的意义。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清朝以马上得天下,服饰也体现了这种观点。

整个臣子如同一匹马:

1袖子是马蹄袖,跪下,双手伏地,如同一匹马状。

2朝珠就是马缰绳。

3补子就是马鞍。

       清朝官服的朝珠是朝服的主要配件之一,不能或缺,视官阶大小配戴不同质地的朝珠。

  朝珠的计数单位叫做“盘”,一盘朝珠要串108 颗白珠子和4颗红色的大结珠。这些珠子都是有讲究的,108是由12、24、72组合成的,12代表的是一年中的十二个月,24代表的是二十四个气节,而 72则代表的是农历中的七十二候,候是古时的时间单位,一候是五天,一年就有72候。4颗结珠是穿插在白珠子中间的,代表的是春夏秋冬四季。

  一串朝珠还少不了“背云”,背云可自由发挥,用大小的珠子随意组合,中间加上一些结,清朝朝珠的背云中间要有节牌,下有坠角,戴的时候背云是放在脖子后边的,这样起到平衡作用,使朝珠戴起来不会左右移动。看,这背云的设计还很合理呢!

  朝珠中还有3串“记念”,它是朝珠挂在胸前左右两端的红色结珠中间的珠串。要有三组,每组都是有坠角和十颗珠子连成,三组“记念”代表的是每月有上中下三旬,有三十天,而五天是一候,所以十颗珠子之间每五颗要打个结。

  官员文五品、武四品及以上品级才可佩朝珠,凡参加典礼的司事、侍卫人员不分品级一律戴朝珠,以重观瞻。

  皇帝朝珠,用东珠(东北地区的珍珠称为东珠(或北珠),用于区别产自南方的南珠,只有皇帝、皇后及皇太后才能佩戴)一百有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惟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杂饰惟宜。绦皆明**。

  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东珠,馀随所用,绦皆金**。

  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珠不得用东珠,绦用石青色。

  民公、侯、伯朝珠,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子、男、文一品、武一品、文二品、武二品、文三品、武三品、文四品、武四品、文五品朝珠,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

1、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2、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

3、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 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据称佛教将108作为佛的象征。

清官的俸禄和服饰

清朝官员无论满汉、文武,其俸禄一律按品级定高低,以俸银和禄米发给。在外武官不支禄米,折合薪银发给。官员们除了正俸外,还有皇帝赏赐的“恩俸”以及养廉银等。

清朝官员的服饰与过去有较大区别,官员的服色不分品级,只有皇子和特别赐允的亲王、郡王可用金**,百官袍服一般为石青色或绀(深青带红)色。清朝官员服饰的重要区别在于“顶子”和“补子”。顶子是指帽顶上的帽珠。不同品级的官员,所用帽珠的质料也不同。当官员被罢免时,首先要摘去头上的帽子,因为帽珠是他的身份的重要标志。

清朝官员在袍服外面要罩一件襟褂,叫作补褂。补褂的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块绣成的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的图案是文官为鸟类,武官为兽类;御史监察系统的官员则不分官品,都绣獬豸(音谢致),因为传说这种神兽能辨曲直。

此外,清朝高级官员帽顶后面还拖着一束孔雀翎毛,称为花翎。翎上的圆圈状花纹叫眼,于是又以眼的多少显示等级,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自唐朝以来,明**(淡黄)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这是出于五行说以中心属土,色尚黄的理论。

由于清统治者信奉佛教,佛教的念珠也影响了清朝官员的服饰。清朝规定,官员在穿朝服时,都要在颈项上佩带108颗圆珠,称为朝珠。不同品级官员的朝珠质料与穿珠丝线的颜色也都不同。

清代官阶

一、官员的品级:

清时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末入流”。列表如下:

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5、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武)守备

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13、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18、从九品——(文)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19、末入流——(文)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无末入流

二、官员的服饰

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

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

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

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

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

我国清代文武官员穿着补服,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筛,称“补子”。它又因丝绣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艺术珍品。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这种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

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

缀绣在清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它只不过是绣工的复杂程度和颜色的差别。补子随着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官员所缀绣的补子图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采用飞禽饰样,武官采用走兽图案,用以显示出武官的威武气势。而官员的元配夫人为朝廷命妇,亦可随夫婿官阶,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缀有补子。

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上为五爪金龙纹,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官员。

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口若悬河为鹭鸶,七品为(氵+鸡)(氵+束+鸟),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清代的补服制度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尧的儿子因穿了四团龙补服一项,在给年羹尧定罪时,就有这一项:“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顺礼也。”

当时,也有官员因自己的职位低,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绣工制作的。加工厂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制作比自己官职高的补子,但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发生。制作这些补子的机构,是皇家专门织造绸锦缎的织造衙门。皇家织造衙门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们用各种绣丝彩料,运用和继承精湛的织绣技术手法,织绣出了誉满天下的传统服饰。这些补子如今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珍品了。

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824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