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老和田玉吗?

这个是老和田玉吗?,第1张

不是老和田玉,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首先这块玉石并不是和田玉

这块料子呈青绿色,且透光度较高。和田玉中的青玉或者碧玉没有这种青绿色

和田玉青玉

2、这块玉不是老玉,或者说制作工艺不老

从上可以清晰看到电动雕刻痕迹,众所周知,老和田玉不可能用电动工具进行雕刻

箭头所指就是电动工具雕刻残留痕迹

出土玉鉴别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工艺痕迹鉴定

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到粗细不匀、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的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的、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若使用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分析这种工艺的特点是鉴定古玉真伪的极其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鉴定方面起主导作用。

2、氧化鉴定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他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两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要知道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可火烧假玉器却不这样。用火烧手法的仿氧化古玉,通常表面为薄薄的一层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层非常薄。自然氧化深度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

3、腐蚀鉴定

多数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都会有腐蚀的现象出现,特别是酸性土壤对玉器破坏较重,玉质较软的,氧化严重的玉器受腐蚀最重。其特点通常是出现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经化学变化而形成的闪亮结晶体。

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而成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玉器,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

扩展资料

古玉鉴定的“八察”

1、察织物纤维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体上,或者包裹于织物中。在一定的温湿度和压力下,纤维及颜料脱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镜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见红、蓝、绿等颜色的织物纤维,经纬分明。

2、察昆虫的虫卵 、残体

3、察水渍

在地质及大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细的潜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动,浸润、侵蚀着玉的表面,形成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

4、察植物根茎印痕

某些植物根茎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陈代谢而分解的酸性物质可以对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蚀,所以能够看到有清晰叠压关系的根须状印痕。

5、察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习俗,烧过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着和渗入,呈点、面分布,往往很深入,无法消去。

6、察“驱邪矿物”残留(古代葬俗)

自然界的一些矿物有杀菌、驱虫、防腐的作用,古人以为它们有驱妖辟邪的功效,将它们置于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铁矿、朱砂、雄黄等矿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过放大镜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缝隙中残留的矿物颗粒。

7、察缝隙、孔洞内充填的碎石

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类和碳酸钙类矿物存在,它们可以以液态或者以固态的砾石形式存在并运动着,在空隙里聚集、硅结、板结,坚韧无比。

8、察钻痕

钻具出现以来,钻头基本是圆锥或菱形形状。由于是人力,所以压力小、钻速慢、非匀速、进尺慢,钻痕表现为往复、相对平行的运动态势,出现不甚均匀的旋纹。而现代螺旋纹钻具因高速、匀速旋转则不会出现平行的钻痕。

参考资料来源

-古玉鉴定

-古玉

仿古玉圭,玉质是山料,还是可以的玉圭是古代官员或权贵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礼器,这种款式多见于汉代以前,魏晋以后就不再沿用这种式样(形制)从雕刻的纹理看,不属于任何一个朝代由于大小和重量不明,无法给你估价

  1、玉簋,簋是用于盛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簋与鼎配套使用。玉簋比铜簋更加珍贵,出土品极少见,仅在商代妇好墓中出土过两件玉簋,精雕细琢,颇为稀罕。

 2、玉尊中,尊是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器形有类瓶的,也有鸟兽形的。后来尊的器形逐渐与瓶近似,一般认为尊是大口,瓶是小口 也有人主张瓶、尊不分。玉尊是玉仿古彝器中常见器形。也有类瓶形和鸟兽形两大类。

 3、玉觚,觚是饮酒器,用于祭祀和礼器。觚的基本形制为侈口、束腰、长身,口和足部似喇叭口状。明淸时期,觚已成为佛前供器。玉觚的造型仿自古代青铜觚形酒器,有的玉觚用作花插。清代用玛瑙玉觚,腰间还加雕了一条龙。

 4、玉卣,卣是盛香酒的酒具,宋人定名为卣,至今沿用。卣的基本形制为瓜形,圆口或椭圆形口,深腹,圈足,有盖,有提梁。西周时简化成圆筒形。玉卣最普通形状是腹部呈楠圆形,上部小下部宽大,有盖及提梁,圆足。

 5、玉匜,匜是与盘配套使用的盥洗器,也可以盛冰。古时诸侯行“沃盥之礼”,沃是浇水,盥是洗手洗脸,要用匜浇水,用盘接水。匜的器形仿自瓜瓤,器身为长椭圆形,前有向上翘起的流,后有鎏,下有四兽足;少量有盖,盖上有作为提手的环或鸟首。玉匪;的形制较铜E简单,仍保持器身为长椭圆形,前有流,后有鎏的特点。

随着人们对翡翠的喜爱 , 对雕刻图案的要求越来越高 , 因而出现了一些仿古题材的图案。这些图案的出现受到收藏古玉器爱好者的欢迎。仿古中的“仿”字是指模仿和效仿,仿古玉旨在仿制古玉的造型、花纹和古朴的风格,目的在于欣赏和玩好。仿古玉出现于宋代而盛行于明清,构成近古玉器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早期的仿古玉多取古代铜礼器的造型和花纹,以追三代遗风。画面除了兽面纹、云雷纹、夔龙纹等,有时还夹杂一些本时代的图案,使之相互融合同时出现在一件器物上。近两年来,仿古图案开始在翡翠饰品上出现。一般出现在种质细腻,质地为冰种、玻璃种的翡翠饰品上。由于种好、工精,因而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在此,仅以兽面纹饰、玉斧、刀币图案为例,为大家介绍。

1 、冰种翡翠貔貅兽面纹佩

古玉中以动物形象为题材创作的纹样较多,统称为兽纹。兽纹分两类:一类是自然界的动物形象;另一类是神怪动物形象。以自然界动物形象为纹样的有象纹、龟纹、蝉纹等。神怪动物形象中最著名的有饕餮纹、螭纹、夔纹等。在兽纹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纹样——兽面纹。这种纹样只刻画面部,而舍去了身躯,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神人或神兽头面形象。常见的有饕餮、龙、虎、牛、狮、豹之类。其中尤以饕餮最惊魂慑魄、影响深远。在兽面纹中,有的兽面如同人面,有的人面相似于兽面,也有的刻画成人面兽身、兽面人身,使人区分不出究竟是何种走兽。在汉代,兽面纹在鬼神题材的玉器上出现比较多,如人面兽身、兽生双翼等等。

是快哉亭翡翠俱乐部收藏的一件翡翠“兽面纹”饰品。该件作品是仿照汉代的兽面纹佩制成的。翠料通透似冰,雕工精细。精雕一只貔貅站在玉佩上,貔貅目视远方,神情庄重,头上的毛、四肢的纹路清晰可见。玉佩上刻有兽面纹,运用浮雕手法,兽面轮廓清晰,大眼睛炯炯有神,眼睛与口之间以槽线连接,使兽面更加生动而富有威严的表情。两边刻有简单的云纹。玉佩下部为镂空雕刻,刀法粗犷,线条流畅,体现了匠人纯熟的雕刻技法。

2 、冰种翡翠貔貅玉斧

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制品 , 并逐步形成了独立的专业。玉斧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目前所知形态最完整的玉斧,是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钺。这套玉钺由冠饰、钺身、端饰组成,钺身扁平呈“风”字形,图案加工精致,但是没有使用的痕迹,这表明玉钺在当时是一种礼器。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已经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其中包括具有实用性的玉斧、玉铲、玉刀、玉戈等生产工具和武器,以及用作装饰品的玉环、玉镯、玉璜、玉等等。玉斧是一种扁平的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缚扎执柄,下端有刃,如果刃部宽大则叫钺。史前时期,石斧曾被作为一种实用的杀人武器,后以玉制成,便演化为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的王权象征物。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主要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这个时期的玉器虽然片状较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

是快哉亭翡翠俱乐部收藏的一件翡翠“玉斧”饰品。翠料质地细腻,通透似冰,雕工精细。精雕一只貔貅,昂首望天站在玉斧上,似在抬头寻找什么。头上的毛、四肢的纹路清晰可见。玉斧呈现“风”字造型,上端有一方形孔,表面光滑,上窄下宽,用料由厚到薄。

3 、黄翡巧雕古币

玉在我国古代是财富的代表,曾在商品交换中作为自然物货币流通使用。玉币的前身为货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货币。其为人所用源于夏朝,盛行于商朝而衰于周朝。玉币在早期只是朝廷专用,不能在民间市场中使用。战国时期 , 玉币被称为“布”,形制有尖足弧形布。币面上有阳纹,纹饰多为抽象线条。

是快哉亭翡翠俱乐部收藏的一件黄翡以“古币”为造型的饰品。翠质细腻,黄翡色泽淡雅,雕工简单,仿照战国时期的尖足布,平肩,尖足,呈“风”字形,上小下大。货币正反两面刻有乳丁纹,代替了原来的抽象线条。钉子颗粒饱满圆润,排列规整,大小统一。两边雕有螭龙纹,纹路清晰,期间穿插宝珠。古币下方开口处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了三颗宝珠。寓意财源滚滚,家财万贯。

  1、腐蚀与风化不同。人为腐蚀效果一致,不自然;自然风化是天然生成,蚀变布局非常自然。

  2、人工钙化与天然钙化不同。人工做的钙化色泽一样,光透下“扎根”均匀,有的表皮掉渣;天然钙化色泽多变,光透下“扎根”不均匀,表皮的皮壳除强烈蚀变和机械磕碰外,一般完好,有表光。

  白玉。表现一大鹅与两只下鹅伏在一片树叶上,漂浮在碧波涟漪的湖面,悠然自得,给一以优美恬静的遐想。此摆件玉质洁白温润,做工精湛,应为宫廷制品。

  3、作沁与自然受沁不同。作沁颜色浮在表面,光透下内部看新;自然受沁纯出天然,沁色伸入内部,玉质通体变色并有一定的规律。

  白玉。柄缠螭,螭衔环与盖相连,与壶身皆整块玉琢成。壶盖立雕寿星,壶身浮雕花卉,流部立雕灵芝与壶身相连,皆寓意长寿。并刻诗四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为明晚期作品。

  4、古玉玻璃光表光与新玉玻璃光表光不同。古玉玻璃光表光柔和;新玉玻璃光表光扎眼,两者的玉质新老也不一样。

  说起古玉玻璃光,在许多藏家眼里,它的解释各有不同。有说拍照是拍不到的,有说“某君拍下的不是玻璃光,而是贼光”,更有说“我真的不知道,其实不存在”。在文物界也有人用玻璃光一词介绍古玉的面貌。并且从实践中得出了古玉玻璃光是不能盘玩,盘了则会消失的结论。那么,什么是古玉玻璃光呢?它的形成机理是什么?文博界见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玻璃光?为什么不能盘玩?盘玩后它的表面光泽会有什么变化?等等问题令人感到好奇,煞是有趣。

  有时候用文字解说,不如用让读者自己观察感悟来的实际。所以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张图,从这张图中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此件玉器为徐州博物馆馆藏品。出展时它的上方有六盏泠光灯,其中有一盏在它的上方。玉的平面在展台上呈现近25度的倾斜夹角。照相机抬高和玉平面尽可能的保持直角。所以它的光线照射效果应该属于折射范围。

  5、边石次玉的绺裂与好玉风化后的绺裂不同。玉石的绺裂是由玉的性(变质成玉和地质构造时留下的玉质的方向性)、内应力和外力冲击所造成的;而好玉风化受沁后的绺裂是玉质变松,内应力释放成绺,大多在表面,比较细微。

  6、边玉劣玉的色泽与好玉转色不同。边玉劣玉的色泽是天然生成或风化而成,是在低浓度长时间下形成的,特点是色带的色度变化不大,同一色带色泽一致;好玉转色是局部的变化,是在墓室中高浓度、短时间的环境下形成的(相对玉的生成、风化的时间),它的色度变化大,有规律可循。

  7、吃土与涂色不同。吃土伸入玉质内部,但表皮完好;人造吃土往往是用水掺土涂抹或着色而成,不是色泽别扭就是皮壳不同。

  8、人造皮壳与天然皮壶不同。人造皮壳是酸蚀喝蜡、碱烧抢色、提油做色、上蜡抹油等方法做成,如用水煮一下,皮壳感马上不同;天然皮壶是千百年风化而成,自然不变。

  9、关于“游丝毛雕”:游丝毛雕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在战、汉时期。

  “游丝毛雕”又称双钩碾法,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有了铁器的使用和脚踏砣子的发明,便有了“游丝毛雕”。其特点为:雕工线条细如毫毛,若隐若现,跳刀不断, 碾法婉转流动,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在使用“游丝毛雕”雕刻玉器时,其阴刻细线条形若游丝,刻线细如毛发。如用放大镜观察,这种线纹是用一种非常尖细的坚硬器物在玉器上进行雕刻,若用力不均,会出现叉道和若断若续的“跳刀”。到汉代“游丝毛雕”达到高峰。

  “游丝毛雕”—— 是战国到西汉玉器断代的一个重要依据。凡是战汉玉器精物上都有刻线细如毫发的“游丝毛雕”。此种特点在战国晚期就出现,但普遍应用则在汉代,汉代后失传。

  宋、元、明时亦有出现,但线条又深又粗,而无“游丝毛雕”和“跳刀”感。这两者之差别是今天识别汉或汉以后玉器的重要标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903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