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隐者《答人》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太上隐者《答人》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第1张

答  人

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太上隐者,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录此诗,题下注:“《古今诗话》云:太上隐者,人莫知其本末,好事者从问其姓名,不答,留诗一绝云。”“隐者”即隐士,指那些隐居不仕的人。有些隐士对现实不满,不肯做官。还有的人通过隐居扩大自己的影响,为出仕走终南捷径。“太上”指三皇五帝之世。自称“太上隐者”,有自我夸耀、故弄玄虚的味道。

前两句写太上隐者的行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他偶然来到松树下,想休息就枕着石头睡觉。不过这两句诗写景如画,所选择的景物虽然不多,却颇符合隐者的身份。

后两句写太上隐者回答好事者的话,说自己对世事漠不关心,甚至连具体的时间概念都弄不清楚。“历日”现在叫日历,过去叫皇历,起初是由中央 颁发的记载一年中的节气、月令、黄道吉日等的工具书。过去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生活在桃花源里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生动地说明了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而这两句诗也表现了太上隐者超凡脱俗的精神面貌。

此诗为读者塑造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形象,其闲云野鹤之性情,随心所欲之行踪,悠然自得之神态,都跃然纸上。应当说他所写的内容也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个生活在山中,没有历日,又不同俗人来往者,不知何时过年过节并不奇怪。

1、《春暮西园》明代: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释义

在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雨中走过的样子。而在这暮春时节里虽然农人家的话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

2、《发淮安》明代:杨士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释义: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3、《石灰吟》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释义: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4、《枕石》明代:高攀龙

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释义:

我的心同流水一般纯净,我的身体如同云一般轻盈。我陶醉在那迷人的晚景之中,只听到了断续的微弱的钟声。

5、《渡易水》明代: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释义:

昨天夜里,并刀在匣子发出愤懑、郁结的声音,燕赵这一带自古多义士,慷慨悲歌,意气难平。易水慢慢地流着,天青草绿,河山依旧,可惜到哪里再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呢?

6、《江宿》明代:汤显祖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

释义:

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渔火疏稀,起来看到半轮残月的光辉,映照树林上也很暗微。水面闪动的波光,把水鸟惊醒后,它们又睡宿,冰凉的露水沾湿了萤火虫的翅膀,它们也不起飞。

7、《出郊》明代: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释义:

山坡上一级一级的畦田像楼梯,平原上整整齐齐的畦田像棋盘。白鹭忽然飞到水稻田上来,在一片绿色的秧苗上点上了白点。

8、《长安遇冯著》唐代: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释义:

客人从东方过来,衣服上还带着灞陵的雨。问客人为什么来,客人说为了上山砍伐树木来买斧头。百花正在悄悄地盛开,轻盈的燕子正在哺乳新雏。去年一别如今又是春天,两鬓的头发不知又生出多少。

9、《夏日南亭怀辛大》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释义: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10、《赠卫八处士》唐代: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释义:

人生别离不能常相见,就像西方的参星和东方的商星你起我落。今夜是什么日子如此幸运,竟然能与你挑灯共叙衷情?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打听昔日朋友大半都已逝去,我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

真没想到阔别二十年之后,还能有机会再次来登门拜访。当年分别时你还没有结婚成家,倏忽间你的子女已成帮成行。他们彬彬有礼笑迎父亲挚友,热情地询问我来自什么地方?还来不及讲述完所有的往事,你就催促儿女快把酒菜摆上。冒着夜雨剪来了青鲜的韭菜,端上新煮的黄米饭让我品尝。

你说难得有这个机会见面,开怀畅饮一连喝干了十几杯。十几杯酒我也难得一醉呵,谢谢你对故友的情深意长。明日分别后又相隔千山万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绪难断。

11、《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代: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释义: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走进竹林穿过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着行人衣裳。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星星已经很稀。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12、《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代: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释义: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13、《渭川田家》唐代: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释义: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14、《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释义: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解,晨昏不同。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15、《送别》唐代: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释义: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外哪里?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宋代·欧阳修《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西湖 , 春光眷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色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春水丰盈的湖面,倒映着柔美的白云。湖面平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平滑干净没有灰尘。

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网住春光,留住游人。花丛中的鸟儿不停地名叫,仿佛在召唤行人。湖光春色如此诱人,游人游赏到夕阳西斜才无可奈何地离去。

赏析

欧阳修这首《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人生的青春、爱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思。

上片写湖面风光很有特色。首句“湖上朱桥响画轮”,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著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一种喧腾热闹的气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第三句“碧琉璃滑净无尘”,用琉璃的光洁平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现了湖面泛舟时轻快、畅适的心情,形象而有诗意。

下片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前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欧阳修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人赏春纵饮,也有游人被美景“唤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一句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词人通过把游丝、啼鸟对游人的“挽留”,表现出游人被西湖美景吸引而舍不得归去之情。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末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奈何春”三个字使得全词更显得精彩,它表达了作者郁积于心的留连惆怅之情。这首词的结尾,是用陡转直下的笔法揭示了游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表现了由欢快而悲凉这种两极转换的心理状态,故而能够取得含蓄蕴藉、余味不绝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皇祐元年至二年(1049—1050)。欧阳修任颖州知州,与友人一起载舟游春的所见所闻。是一首以景抒情的小词。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諡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

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蒙 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蒙 通: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西湖 , 写雨 , 写景早教古诗100首卜筑西湖,种翠萝犹傍,软红尘里。来往载清吟,为偏爱吾庐,画船频繁。笑携雨色晴光,入春明朝市。石桥锁,烟霞五百名仙,第一人是。临酒论深意。流光转、莺花任乱委。冷然九秋肺腑,应多梦、岩扃冷云空翠。漱流枕石幽情,写猗兰绿绮。专城处,他山小队登临,待西风起。——宋代·吴文英《金盏子·赋秋壑西湖小筑》

金盏子·赋秋壑西湖小筑

卜筑西湖,种翠萝犹傍,软红尘里。来往载清吟,为偏爱吾庐,画船频繁。笑携雨色晴光,入春明朝市。石桥锁,烟霞五百名仙,第一人是。

临酒论深意。流光转、莺花任乱委。冷然九秋肺腑,应多梦、岩扃冷云空翠。漱流枕石幽情,写猗兰绿绮。专城处,他山小队登临,待西风起。 秋天 , 西湖感慨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赞美 , 西湖美景

解 释 指隐居生活。

出 处 晋代有个叫孙楚的人,年轻时看不惯世俗的凡庸无聊,欲隐退山水之间,就打了个比方对他的好朋友王济说自己将“枕石漱流”,但在表达时误说成“漱石枕流”。王济听后,问“水流可以枕着、石头可以用来漱口吗”。孙楚知道自己口误,幸亏他机敏,就“顺水推舟”,解释说:“我之所以要枕流,是想洗耳;之所以漱石,是想磨砺牙齿。”孙楚的回答非常巧妙而有学问,虽然出于口误,但用“漱石枕流”却更好地表达了自己不随流俗的意志。因为相传帝尧要让天下于许由,许由逃跑了。后来帝尧又想召他做九州长,许由不愿听这种话,便跑到颍水之滨去洗自己的耳朵,以为听了这种话,污染了耳朵。后世遂有了“枕流漱石”这个成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6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