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描和高古游丝描的区别:描法不同。
1、高古游丝描
描法: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用笔多以平稳移动为主,粗细如一,线条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此描法适合表现丝绢衣纹圆润流畅飞舞之感,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仕女等。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亦称”春蚕吐丝描”。工艺绘画的刺绣、壁画等常用。
2、铁线描
描法: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从绘画作品看,阎立本、李公麟等画家在作品中的勾线,都誉为“铁线描”,比如《步辇图》。此种描法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为表现硬质布料重要技法。
“铁线描”是用细线表现图案画,比如表现大面积颜色的时候,它不平涂,而是一道接一道地画线,形成平涂的概念,绘画风格比较粗犷,其绘画方式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国画十八描:[1]、高古游丝描〖顾恺之〗、[2]、琴弦描、[3]、铁线描、[4]、行云流水描、[5]、马蝗描〖马和之〗、[6]、钉头鼠尾描、[7]、混描、[8]、撅头丁描〖马远、夏圭〗、[9]、曹衣描〖曹仲达、曹不兴〗、[10]、折芦描〖梁楷〗、[11]、橄榄描〖颜辉〗、[12]、枣核描、[13]、柳叶描〖吴道子〗、[14]、竹叶描、[15]、战笔水纹描、[16]、减笔描〖马远、梁楷〗、[17]、柴笔描、[18]、蚯蚓描
十八描可分为:
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五、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六、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八、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九、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
十、 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枣核描十二、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吴道子用之。
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
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
十六、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
十七、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
十八、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
山水画十六皴法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
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质构造的不同,表现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类型的皴擦方法与名称,一般称为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斫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清·郑绩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历代画论中论皴法的尚有《珊瑚网·皴石法》、《绘事微言·皴法》、《石涛画语录·皴法章》、《山静居论画》等。
种类:
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皴法,在绘画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国土地广大,地质也因地域而不同。以描线为基本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凹凸)的方法比较多。不过,主要的方法可分为下面几种:
锤头皴:
锤头皴法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邱汉桥创作的一种绘画技法。锤头皴法打通了中国绘画南北相融之脉络。锤头皴法包含锤头点皴和锤头拖皴。所说锤头皴,就是说邱汉桥的皴法像锤头一样落入纸内,这种“锤头”像是人们敲打山石之痕迹,敲打山石时发出铿锵有力的回响,它不仅含有形,而且含有一种意的传达,他的表现有大锤、小锤、点锤、平锤、侧锤、拖锤、轻锤、重锤等等,如在画南国田园时多用侧锤、拖锤和轻锤法。如画茂林则多用点锤和平锤,在体现大山雄浑气势上他多用侧锤和重锤。总之在运用上他是笔随人意,意随心发,画尽意在。
邱汉桥《苍穹回响》
邱汉桥的锤头皴法是百炼之锤,其作品结合他的水润墨涨法,让观者产生一种内心情感的共鸣。他的锤头点,有时像演奏家们手中的乐器,时而让音符轻轻地跳动,时而像乐章的高潮处让锤点组合起来似暴风骤雨,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有时又像敲击的战鼓,震撼着心灵,震撼着自然的豪迈,震撼着人类历史的图文。有的锤头点,轻击起来又像是精工凿玉,给人带来一幅幅美妙绝伦之作,如《恒》、《屹立》、《世纪魂》、《众山之巅》等,他都用了锤头皴和水润墨涨法,冲击着观者的心灵,使之庄严与永恒,博大与震撼,这种震撼让人们难忘。锤头皴法,锤出了北势南气之大成,势为雄浑、沉强、壮阔之势,气为磅礴、伟岸、生机灵动之气。
斧劈皴:
即唐李思训所创之勾听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披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
马远《踏歌图》
披麻皴:
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要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笔线长的称长披麻,笔线短的称短披麻。这种披法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质疏松的岩石。董源多用披麻效描写江南山水,淡墨轻岚,不装巧趣,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披麻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云头皴:
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如“夏云多奇峰”,故称云头皴。这种效法创自北宋山水画家郭熙,他的山水烟云隐现,奇峰多变,“独步一时”。
熙《窠石平远图》
雨点皴:
亦叫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在画史上运用雨点披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皱法被人称为“枪笔”,他的山水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厚今的独特风格。
范宽《雪山萧寺图》
荷叶皴:
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当你远望黄山的莲花、莲芯二峰时,可以看到荷叶皴在自然界中的情景。
赵孟頫
折带皴: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倪瓒《渔庄秋霁图》
解索皴:
是披麻皴的变法,行笔屈曲密集,如解开的绳索,故名解索皴。元代山水大家王蒙喜用此法,清代王概说他是“用古篆隶法杂入皴中,如金钻搂石,鹤嘴划沙。”故“尖而不稚,劲而不板,圆而不成毛团,方而不露圭角。”可见王蒙的解索皴是笔笔中锋,寓刚于柔的,难怪倪云林称赞道:“叔明(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如果把解索皴画成疲软的乱麻团,就是失败。
王蒙《春山读书图》
米点皴:
这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它是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井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米芾的点形阔大,称大米点,米友仁画出的点形略小,称为小米点。米点破不是臆造的,据米友仁自题《潇湘奇观图》道:“此图乃庵上(指海岳庵)所见,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如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观临佳处,辄复得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可见米家山水来源于写生,米点皴是米氏父子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体验的产物。
王原祁《仿高克恭云山图轴》
墨块皴:
这是现代山水画家陆俨少所创造。古人也有用大块水墨的,但多以点拓远山或拖出沙岸、浅渚,未曾入皴。陆伊少则以大块水墨作为皴法运用,收到了峰峦厚重,云气蒸腾,水墨淋漓,大气磅酵的艺术效果。这种大块水墨如何运用?陆俨少说:“画大块水墨,饱蘸墨水,必须笔笔铺开,笔根着力,起手处更依附山石或丛树边缘,顺势连续点去,积大点而成块。下笔宜快,如疾风骤雨,合沓而进,顺势屈曲,不宜僵直,墨痕边缘宜毛,以便装点他物,如山石、林木等,可以少露痕迹,即使不画他物,边缘便是云气,也宜松毛,可得云蒸霞蔚之致。”
其他皴法还很多,据不完全记载尚有:乱柴皴、乱麻皴、牛毛皴、马牙皴、弹涡皴、骷髅皴、矾头皴、芝麻皴、破网皴、拖泥带水皴等,不下数十种。至于有的两破合用,有的三破合用,如披麻夹小斧劈,或斧劈加马牙夹折带,全由画家活用,不胜枚举。因为皴法是从大自然中提炼得来,有的画家完全以自然为依归,用自己创造的表现方法加以描绘,“人乎规矩之中,而又超乎规矩之外”,那就看不出具体用的哪种皴法了。
陆俨少《深山积雪图》
其它的山水画
意义:
中国山水画艺术呈现出了艺术风格的纷繁多样性,艺术家通过大胆探索创新,拓展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
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史来看,注重画家的人品和文化修养,一直是绘画发展的主流。多表现为画家重意而略象,重神而略形。山水画的皴法是一种工具或手段,画家将其心中的审美意象借助于皴法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画面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因此,深入探索山水画皴法的内在价值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披麻皴 :
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如元·汤垕《画鉴》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种:一种水墨矾头,疏林野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此法善于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披麻又分长披麻、短披麻两种,用中锋笔,圆而无圭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到底,线条遒劲,不可排列须有参差松紧,点法如“一”字或“混点”。宜表现江南土石丘陵等。创自五代董源、巨然、赵孟頫、黄公望等不少画家均以披麻为主。明·陈继儒《论皴法》作“麻皮皴”,工艺绘画亦多用。
斧劈皴 :
即唐李思训所创之勾听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披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
山水画技法名。用笔如斧劈木片,一边厚一边薄。有大、小斧劈之分,后人因其形似故名。《绘事发微·皴法》:“李思训用点攒,簇而成铍,下笔首重尾轻,形似丁头,为小斧劈皴也……夏圭、马远一变其法,用侧笔皴,以至用卧笔带水搜,谓之水斧斫。”小斧劈用笔宜有波折顿挫,转折处无圭角,能圆浑。大斧劈用笔苍劲而方直下,须如截钉,方中带圆,形势雄壮、磅礴,墨气浑厚。善小斧劈者后有李唐、刘松年、吴镇等。工艺绘画中亦用此法。
折带皴 :
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积墨法:
积墨,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干后糊涂一片。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笔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墨色生动,光彩焕发,忌灰暗板滞。
汉代刀工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游丝刻”和“硬刀刻”技法,使其更臻完美而成为千古卓绝的“游丝描”和“汉八刀”。 所谓“硬刀刻”就是下刀如削,精深有力,线痕纵横吞吐,参差利落,却又刀迹尽化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是公认的“汉八刀”技法的直接源头。游丝刻”是春秋时期一种新的刻线风格,线条极为细集,线距之密连肉眼都难以分辨。这种游丝刻线,到战国时期发展成了著名的“游丝描”。
汉代主流纹饰
一、汉螭五式:汉代玉器上的螭纹流星。
据说螭是龙生九子之一,明代陈仁锡所著《潜确类书》记载:“龙生九子。”九子之中无角龙就是螭。《广雅释螭》:“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五角曰螭龙。”
汉代螭纹无角、有角、方圆耳、耸耳、打洼耳等五种样式。
汉螭方首与猫头相似,就汉代玉器独有的特征。
汉螭尾大多饰粗绳纹,是汉代玉器特有的特征。
二、首创“四灵纹”:所谓“四灵”,指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我国在殷代前后,把春天黄昏的天空上出现的星星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南方的星群像一只鸟,称之为“朱雀”;东方的群星像一条龙,称之为“青龙”;西方的星群像一只虎,称之为“白虎”;北方的星群像龟又象蛇,称之为“玄武”。
《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又白虎。”孔颍达疏:“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
凡饰有四灵纹的,几乎全是汉代玉件(除后仿)。
三、卷云新纹:
春秋卷云纹多数为内卷。
战国卷云纹多数为隆卷。
汉代卷云纹多数是弧卷,俗称“括弧云”。弧卷云纹奠定了后来出现的“四蒂纹云”和“流云”的基础。
四、汉代玉器中仍有沿袭战国出芽谷的纹饰,但谷粒呈半球乳突状,手感也不如战国的硌扎。
五、剑饰采用高浮雕螭纹,是汉代玉器中最生动的特征。
六、同心圆玉璧起源于战国,但主要流行期却在汉代,汉以后绝少再有此种纹饰。
汉代玉璧极少浮雕螭纹,凡有浮雕螭纹的“汉璧”大多为后仿璧。
汉代主流线条
一、千古卓绝的“汉八刀”:
“汉八刀”是汉代特有的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线条简洁粗放。所琢出部位,看似一刀一刀切削而成,琢面平顺光滑。其实,大刀阔斧的切削面是用砣轮反复琢磨而成,刀痕悉数磨平,工艺要求十分严格。
汉八刀
二、叹为观止的“游丝描”:
“游丝描”又称“细线纹”,细纹刻画精细入微,线条走势婉转逶迤。
古籍曾有记载:“汉人琢磨,妙哉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集束弧线是典型的“游丝描”刀工,宽坡线、硬刀刻等都是汉代常用的技法。
这种汉代特有的刀法,是战国到西汉玉器断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游丝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游丝宽坡线”是汉代又一新创的线形。
汉代游丝描
三、盛行高浮雕、镂雕。
汉代的陈设性玉件,大多为高浮雕或镂雕作品。
四、拍案叫绝的“阳纹地平”:
除了“汉八刀”、“游丝描”、高浮雕、镂雕之外,汉代玉器的地子处理技术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绝技,精美划一、平整如镜的“阳纹地平”,不仅在汉以前没有发现,汉以后也难得一见。
五、弧线与直线组合:
汉代玉器中经常运用弧线和直线的组合弦纹来装饰动物,如马的飞翅纹、辟邪的飞毛纹、羊的肌肉纹、熊的密毛纹和鹰的尾鱼纹等。
六、龙唇形:
汉代玉器中的龙纹与战国玉器中的龙纹没有太多的区别,区别主要集中在龙唇的形状上。
汉代龙纹多长唇无齿龙(极少部分长唇龙有齿),短唇龙有方形唇和刃边唇两种。
我们在学习时,一般从临摹开始,以掌握工笔花鸟画的绘画技法。也就是先跳过整体构图,从线描稿的绘制技法开始学习。
一、工笔花鸟画线描基础
工笔花鸟画的线描既是工笔花鸟画的造型基础,又是工笔花鸟画重彩。淡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敷色作品中独立出来的艺术形式。纯以线条来完成,要求线条的结构要严谨,准确并富于变化。
工笔花鸟画精品
1工笔花鸟画常用的线描类型
勾描法是中国工笔画最基础的技法之一,以笔勾勒物象的外轮廓线, 也叫描法,勾描的单色线稿在工笔画中称之为线描。因为传统中国工笔画以线造型的特色,因此不管是何题材,都少不了勾线。 《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十八等”。 从古今描法中总结了十八种描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八描”。
线描图
其中工笔花鸟画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钉头鼠尾描:用笔中锋,起笔按下产生的点如钉头,收笔渐细,形如鼠尾,故得名。起笔钉头和落笔鼠尾的这一特征,使线条既顿挫有力,又灵活婉转。
线描基础 钉头鼠尾描
高古游丝描:线条用笔尖中锋画出,平稳移动线条流畅,粗细如一,如“春蚕吐丝”,连绵蜿蜒,含蓄、飘忽,使人在舒缓平静的联想中感到虽静犹动。东晋画家顾恺之常用此法,他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就是典型的游丝描。
线描技法 高古游丝描
铁线描:中锋运笔线条劲挺,转折时稍微回顿有方折之感,如铁丝环弯,因此得名。它体现了书法中骨法用笔之遒劲,适合描绘质地较硬的物体。
线描技法 铁线描
柳叶描:线条如柳叶迎风,因此得名。其线条轻盈灵动姿态婀娜,能够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灵动的美感。
线描技法 柳叶描
2 如何执笔、用笔勾勒线条
白描的执笔方法:要指实掌虚(拇指、食指、中指夹住笔管的中上部;无名指抵住笔管的下部;小指抵住无名指)。勾短线时,手腕“挫”动运笔;勾中、长、线时,以肩或肘为轴心运笔。
如何勾勒线条
白描的几种用笔方法:
中锋用笔:即笔管垂直于纸面,笔锋在线条的中间运行。其线条粗细均匀,圆厚有力,适宜勾勒花卉
及叶片。
中锋笔法
侧锋用笔:即笔管侧倾,行笔时笔锋侧向一边。其线条粗细不均,变化丰富,是中锋用笔的辅助笔法。逆锋用笔:即笔锋在前,笔管在后推笔运行。其线条粗涩、斑驳、苍劲有力,适宜勾勒坡石、老干等。在具体勾勒一根线条时,要讲究起笔,收笔。我们称一条线的开头在用笔上叫起笔,线的结尾叫收笔。起笔时,要逆入藏锋,不让笔锋外露,将笔锋“藏”于运行的线条中。收笔时,要回锋,把笔锋向来的方向收回。即所谓“无往不回,无垂不缩。”这样勾勒出的线条才含蓄有力。
以上便是工笔花鸟画线描基础,你掌握了没有?欢迎大家留言,谢谢!
绮罗人物画的艺术特色是趣味性、表现性、装饰性。
张萱善画人物、仕女。他画仕女尤喜以朱色晕染耳根,画婴儿既得童稚之形貌,又有活泼之神采。
画贵族游乐生活场景,不仅以人物生动和富有韵律的组合见长,还能为花蹊竹榭,点缀皆极妍巧,注意环境和色彩对画面气氛的烘托和渲染。
从他曾以“金井梧桐秋叶黄”之句画《长门怨》并且“甚有思致”来看,张萱是有文学修养并巧于构思的。他的人物画线条工细劲健,色彩富丽匀净。其妇女形象代表着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是周仕女画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晚唐五代的画风。
扩展资料:
绮罗人物的代表人物是唐代画家张萱和周昉。“绮罗”的词义解释为有文彩的丝织品,绮罗人物画是仕女画的一种,是仕女画题材的扩展。
典型的绮罗人物画是以张萱、周昉为代表的,由于他们创造了一种适于表现光洁华美、轻罗薄纱的服装透明感的“铁丝描”和“游丝描”的综合技法。
能更好地表现宫廷妇女、传说仙女等,穿着丝绸织品的华丽服饰,所画女子“衣裳简劲,彩色柔丽”,所以突出这类纹饰和艺术手法的仕女画,称为绮罗人物画。特点是 曲眉丰颊,体态肥胖。
代表作:《捣练图》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各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绮罗人物
战笔水纹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此描法近似水纹波浪,故名。用中锋下笔尤宜藏锋,衣纹重叠似水纹而顿挫,疾如摆波。《萱和画谱》“周文矩……善画,行笔瘦硬战掣,有煜(南唐李后主)书法。”传为周文矩作《重屏绘棋图》其衣纹线条简细、流利,呈曲折战颤。属此一描法典型。
蚯蚓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清·王瀛说:“春蛇秋蚓,以譬作书无骨之弊,然险恶太过尤多近俗,蚯蚓当如篆书,圆笔为佳。”作书忌锋芒毕露,此描线条既非无骨又应防锋芒太露。
枯柴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后人因其形似枯柴而命名。清·迮朗:“散乱如柴,亦减笔也。”枯柴与减笔相差不大,前者渴笔较多,后者干湿并济。宜用大笔紫毫逆锋横卧,顿挫如写篆隶书法,得苍古雄劲之意,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为宜。明·吴伟、张路、周臣所作人物服饰属这一类型。参见吴伟《柳岸闲步图》。
橄榄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描法之一。用尖大笔。下笔顿挫撆纳,落笔收笔须藏锋,区别于“钉头鼠尾”。清王瀛说:“起讫极轻,中极沉着。……”元颜辉《蛤蟆铁拐仙像》中的李铁拐棉衣褴褛,其衣纹线条头尾细尖,中间粗如蛇腹,形似橄榄状。敦煌唐人佛像也用此法。
铁线描
“屈铁盘丝”的“铁线描”,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粗硬道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
行云流水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有流动之感,状如行云流水,故名。清·王瀛说:“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迮朗说:“行云流水者,活泼飞动。……”李公麟白描《免胄图》中,画面迎风飘动的旗帜和兵土身上软质罩衫,线条流畅,极似此种描法。明清道释人物画中的细布袈裟多用此法。
琴弦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外形平直、挺成,形如琴弦,故名。描法特点《点石斋丛画》:“用正锋,腕中无怒降,要心手相应,如琴弦乱不断。”清·王瀛:“用中锋悬腕笔法,须留得住,如颇笔皴法,心中相应不乱。”迮朗:“行笔如莼,直而朗涧,周举所造也”等多种。此描法适合于表现丝绢质地垂降衣纹。
高古游丝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绘事雕虫》:“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点石斋丛画》:“鍊笔擎纳,衣褶苍老紧牢。”此描法适合表现丝绢衣纹圆润流畅之感,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仕女等。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亦称“春蚕吐丝描”。工艺绘画的刺绣、壁画等常用。
钉头鼠尾描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起笔及收尾形似钉头与鼠尾,故名。传统人物画重要技法之一。其特点,在起笔时须顿笔,收笔时渐提渐收。清·王瀛说:“钉头鼠尾描,画有大兰叶、小兰叶两种描法,如写兰叶法。”《夷门广牍》:“此描法首创于北宋武洞清。”宋·李唐作《炙艾图》衣纹线条,用中锋劲利笔法,线形前肥后锐;清·任伯年的《风尘三侠》衣纹线条更逼肖此种描法。
中国画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清王瀛将其付诸图画,并注明每种描法的要点。现在 我们看见的总结十八描技法的图画即是出自他手。
十八描可分为:
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五、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六、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八、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九、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
十、 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十二、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吴道子用之。
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
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
十六、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
十七、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
十八、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
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
还有人将十八描总结为三大类:
一是游丝描类。它行笔慢,多以中锋出之,压力均匀,线性始终如一,变化较少。铁线描、曹衣描、琴弦描皆属于这一类。它的代表作者是顾恺之。
二是柳叶描类,它行笔快,变化多,压力多在线条的中断。枣核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均属之。它的代表作者是吴道子。
三是减笔描类,它的特点是行笔快,多用侧锋,与纸面压擦力大,压力多集中在线的一段,而又由线到面,线性变化大。竹叶描、枯柴描等皆属之。梁楷最喜用此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