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主拈花一笑有何禅意

佛主拈花一笑有何禅意,第1张

佛主拈花一笑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的心境,不着形迹、超脱一切,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极高的境界。

佛祖拈花一笑,笑的时候不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静态,这个静态,一个人手拈一朵花,微笑着静静的看着,看不到他在乱想什么,只看到他静静的享受着什么。看的是这个简静的场面,而不是乱猜佛祖拈花在笑什么,不是猜佛祖笑,不是猜花中有什么秘密。

这样的场面本来就是很安逸的,能让心里很平静。这样的场景本来就有一种摄心的功能,就好似静静地发呆一样,但与发呆还是不同的,普通人发呆,是进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想事情,给旁观者一种呆呆的假相,实际心是在转动的;

摩诃迦叶是心不动,静静的观看,不走心的,而佛祖拈花一笑,摩诃迦叶看佛祖拈花一笑而笑,所以佛祖说摩诃迦叶已经领悟,其实就是指这种至为详和宁静的心境,不着形迹、超脱一切的境界。

扩展资料:

故事的起因有两个说法,一说是佛祖上课的时候,从花盆里拈起一朵花。另一种说则是大梵天王为了请佛祖在灵鹫山上讲经,献上了一朵珍贵的金色婆罗花。但这都不重要,两种版本的发展都是佛祖手拈花朵,宝相庄严,似露微笑却一句话没说,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弟子们当然明白佛祖此举含有深意,然真正能理解到的,只有佛祖的大弟子摩柯迦叶。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令众僧人更是不解。然佛祖却知道迦叶领会了禅意,便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意思是说我有领悟佛经的妙法,方才已经传授给了迦叶尊者,如果你们想知道,就去向他学习吧。据说佛祖还把自己的金缕袈裟、钵盂授与迦叶。这便是“衣钵真传”的典故。禅宗因此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据说,这也就是禅宗的起始。

全诗为:一剪闲云一溪月,一程山水一年华。一世浮生一刹那,一树菩提一烟霞。

  出自《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许多人,信步去看一场花事,渡船去赏一湖春水,从一座城到一个镇。一路风尘,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他们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原乡,可匆忙之间又忘了。

直接翻译的意思就是表达一个悠闲悠远的禅意境界,万事挂上“禅”都说不清,大概理解成一种恬淡的生活理念也就是了。

意思是追求平静的心理,荷叶败尽,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像伞一般的叶子与根茎再也无法遮雨。禅意,是指清净、简洁、平淡的意识思维,擎雨盖指的就是荷叶,这句歌词出现在一藕一莲一荷花,作者路勇2022推出最新流行单曲,由张智刚作词、刘阳作曲,上海雨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广发行。

禅意,是指清净、简洁、平淡的意识思维,是一种思虑得到平静以后得到的人生观或者人生态度。

再简单的说,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嗅到只是嗅到,味觉也只是味觉,触只是感受,起心动念也只是觉察而不执著寻找,一切六根所受不在心中造作出任何分别判断、取舍意愿,也就是说不制造“自我”。彻底、清净、简捷的旁观,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禅意人生。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而在佛教中的“禅”是“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就是在生活中静静过滤碎片,修正错误的思维,抛弃恶念。

佛教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法,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所讲的即: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以达到“梵”的境界。修禅,可以静治烦,实现去恶从善、由痴而智、由染污到清净的转变。使修习者从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三种禅介绍

1、世间禅,乃色界、无色界之禅定,有二:

①根本味禅:有四禅、四无量、四空等三品,合称十二门禅。乃厌离欲界之散乱而修四禅,欲求大福则修四无量,厌色笼者修四空。

②根本净禅:逢佛出世,闻佛说法,则得依之而直发无漏智,故称净禅。有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三品,分别为慧性多、定性多、定慧均等所修。

2、出世禅:观、练、薰、修四种:

①观禅:观为观照。明观谛照不净等境,故称为观。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四种。

②练禅:练为锻炼,即指九次第定,此禅由浅至深,顺序锻炼四禅、灭尽定,依不杂异念,以无漏法锻炼而灭有漏,通达八地。

③薰禅:薰为薰熟自在义,如狮子奋迅三昧,能除异念之间杂念,得顺逆进退皆随意自在!

④修禅:超越三昧,修治前定,使之精妙,可超越出入自在!

3、出世间上上禅:即

三种禅 - “地持经”卷五之九种大禅

①自性禅:修观心之实相,不外求。

②一切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

③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

④一切门禅: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

⑤善人禅:大善根之众生所共修。

⑥一切行禅:含摄大乘之一切行法。

⑦除恼禅:除灭众生之苦恼。

⑧此世他世乐禅:令众生悉得二世之乐。

⑨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之净报。

扩展资料

中国禅的产生与发展,完全是印度佛教东传之后,逐渐地与中国本土文化相适应、相结合的产物。既有僧肇的造论,也有道生的说法,他们这些东土大德对佛法的弘扬,就为中国禅宗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齐梁之间,宝志禅师的《大乘赞》,就颇近后世禅门的顿教思想,善会的禅修则已开启了“中国禅”之先河(详香港《内明》298期之拙文)。只缘东土有此大乘气象,以故达摩祖师的东渡,方才找到了其禅法顺利弘传的缘(条件)。

也由于中国早期就具备了禅法弘传的基础,故六祖以后的禅法必然朝着单刀直入、当下即得的道路发展。这一发展方向虽然曾一度发展到了“呵佛骂祖”的境地,但毕竟只是在破斥学人的情识上的我执与法执上作功夫,而作为真正永恒的佛法是骂也骂不掉的,而真正的觉者也是骂不到的。

所谓“丹霞烧木佛,院主落须眉”,其缘由就在这里。假如像胡适先生所说的那样,禅家不做禅定修持,不对人生的终极目标作追求,那自然也就找不到自身的归宿(即云门和尚所说的“腊月三十日”)。而作为心性解脱的禅宗也将会从佛教的轨道上颠覆,从而转化到纯学术的方向上去了。

佛教最具中国特色者是禅宗,也就是由于禅法在不违背佛教的根本教义的前提下,又能充分注意与东土的中国文化相融合,使之彻底地“中国化”,而又不脱离佛教的基本轨则。倘若离开了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也就无从谈“中国禅”了,更无从谈中国的佛教了。

-禅

-中国禅

禅意(二)赏析

时间与生命是交织而成,三维的空间加上了时间便成了四维在怎么广阔的四维里,会失去什么,也会得到什么

生命在诞生时,就在接受时间的考验;在成长过程中,要独自面对悲与喜的情感,有亲情,友情,爱情,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爱与恨,怎样处理,在漫长时间里,慢慢思索

成长就是不断的接受时间的冲刷,当突然有一刻,你明白了,禅意就出现了对于生活与成长,可以很美,也会很痛值得期待,但不一定能等到悲痛的记忆,也可以成为宝贵的财富

禅意在每个人心中是不一样,悟道是一个过程,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经经历,欢笑与流泪

"这世间并没有分离与衰老的命运,只有肯爱与不肯爱的心"

禅意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可以发现"生活

原来可以这样的安宁和美丽"

  汉语中并没有“禅予”这个词汇,可能是借用“禅语”一词吧。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在我国,道教讲究“禅”、“禅意”。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道教的影响、融合,发展了自己的“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08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