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戴观音女戴佛是什么意思 有科学依据吗

男戴观音女戴佛是什么意思 有科学依据吗,第1张

1、“男戴观音女戴佛”实际上是民间的一种祈愿,一种民间的风俗。这说法没有什么依据和根据的;

2、“男戴观音”,主要是因为过去经商的、赶考的等等都是男子,常年出门在外,并且男子往往性格较为暴躁,而汉传佛教的观音菩萨都是女身,是慈悲柔和的象征,“男戴观音”则是希望男子能够柔和。“女戴佛”,“女戴佛”的“佛”指的并不是佛陀释迦牟尼,而是弥勒菩萨,并且是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型像。因为古人认为女人比较小心眼,而大肚弥勒菩萨的造型像是笑脸大肚,寓意快乐有度量,因此“女戴佛”则是希望女人能够多一些平心静气,豁达心胸。又解:男戴观音,女戴佛,念白了就是:男带官印,女带福。男的官运亨通,自然前途无量,女的福如东海,自然衣食无忧。

其实在佛教中并没有这一说,而且佛教中的高僧大德也不赞同佩戴佛像,这都是坊间传闻。男戴观音之意就是取谐音“官印”,要的是这个彩头,另外一层含义就是希望男人能够远离暴戾之气,以观世音菩萨的祥和之气来进行感化;而女戴佛指的就是女子佩戴弥勒佛(其实应该叫弥勒菩萨,因为弥勒菩萨现在还没有成佛),因弥勒佛开口大笑、大肚能容,所以期望女子都能够像弥勒佛一样放开心胸,远离嫉妒之心!这也算是坊间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企望吧!

应身有胜应身、劣应身两种。胜应身是为初地以上菩萨说法的佛陀;劣应身是为地前菩萨与凡夫、二乘说法的佛陀。在这种情形下,胜应身实际上与报身没有差别。所以所谓的‘应身’应该是指劣应身。

另外,应身同时也可区分为应身与化身两种。在这里应身是为了适应对方、化导对方而显现出一种比较适当的形象来说法的佛陀,也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相好的佛身。相当于在特定时代与地域出现的佛陀。

所谓化身是不具备相好而以种种形象来救渡众生的佛身。所显现的形态有时候是凡夫,有时候则是梵天、帝释、魔王、畜生等形态,在五趣(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之中现身说法。观世音(Avalokites/vara,观自在)菩萨显现三十三身来救渡众生,这三十三身是∶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夷身、优婆塞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侯罗伽身、执金刚身等等,此中除了最初的佛身之外,其余三十二身皆为化身。观世音菩萨又名千手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圣观音、如意轮观音、准胝观音、不空罥索观音、白衣观音、叶衣观音等等,就是这个缘故。总之,观世音菩萨虽然被称为菩萨,但实际上应视之为应身佛或化身佛。

另外地藏(Ks!itigarbha)菩萨是显现成僧形的化身,以声闻的形态救渡三界六道众生的菩萨。另外,像不动(Acala)明王、圣天(Vina^yaka、Gan!es/a,欢喜天)、荼枳尼天(Da^kini^)等等,属于明王部与天部的神祇,也可以说全部都是化身。 说到这里不肖觉得必要再谈谈“佛陀所具的性德”希望大家不要觉得罗索。关于佛德方面,佛陀具有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与十八不共法之性德;在外形方面,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伟人的相貌。另外显示佛德的,还有所谓的如来十号。

所谓‘十八不共法’(as!t!a^das/a a^venika-buddha-dharma^),是指声闻、缘觉、菩萨所不具备,而为佛陀独特所有的十八种功德。十八不共法有两个系统。一为小乘佛教所说,另一为大乘佛教所说。

小乘的十八不共法指的是∶佛之十力、四无畏、三念住与大悲。

佛的十力是∶(1)处非处智力(辨别正确之道理与非道理的智力)、(2)业异熟智力(如实的了知善恶业及其报果的智力)、(3)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体证熟谙四禅、八解脱、三三昧、八等至等各种禅定的智力)、(4)根上下智力(如实了知众生根器之高下优劣等智力)、(5)种种胜解智力(如实了知众生种种意欲倾向的智力)、(6)种种界智力(如实了知众生的世界与性类差异的智力)、(7)遍趣行智力(如实了知依据何种修行就可进入何种境界的智力)、(8)宿住随念智力(正确的了知众生过去世命运的智力,这是佛的宿命通)、(9)死生智力(正确了知众生未来世命运的智力,这是佛的天眼通)、(10)漏尽智力(一切烦恼碍都消除净尽而开悟成佛的智力,这是佛的漏尽通)。 四无畏(catva^ri vais/a^radya^n!i)又称为四无所畏。佛陀对其他任何人都具有绝对的自信,对任何人的问答论难,都绝不害怕、不必臆测。这四种能力谓之四无畏∶(1)一切智无畏(佛自信是一切智者)、(2)漏尽无畏(自信一切烦恼障碍都断尽)、(3)说障道无畏(佛说烦恼与业障碍诸法时都具足自信)、(4)说尽苦道无畏(佛说这种消除烦恼与苦的戒定慧三学的修道时,具足自信)。

三念住(trin!i smr!tyupastha^na^-ni )是佛在任何场合,都保持着纯粹正确的意识。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三种情况下,他都具有正念正知的状态。(1)第一念住(当众生信奉佛陀时,佛不生喜心,他安住于这样的正念正知之中)、(2)第二念住(众生不信奉佛陀时,佛不生忧心,他安住于这样的正知正念中)、(3)第三念住(众生同时信奉佛陀也诽谤佛陀时,佛不生喜心也不生忧心,他安住在这样的正知正念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074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