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瑾握瑜兮君子如珩出自哪里?

怀瑾握瑜兮君子如珩出自哪里?,第1张

“怀瑾握瑜兮”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九章·怀沙》。“君子如珩”出自《长物志》

原文:君子如珩,羽衣昱耀。译文:君子好比是美玉,披上雨衣。则会更加明亮耀眼。

原文: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译文:那些党人就是这般地鄙陋愚固啊,他们又怎能理解我心之所善。责任大,担子重,却陷于沉滞,不被重用。贤能的人虽然怀瑾握瑜,被逐困穷又怎能献示于人。

启示

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有些人管不住自己,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经不起权、钱、色的考验,最后跌进罪恶的深渊,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保持健康的为政心态,需要时时“修剪”自身的欲望。正如公园里的灌木因为园林工人的经常修剪,才成为悦目的风景,人的欲望若不及时“修剪”,就会成为疯长的灌木,杂乱无序、丑恶不堪。

为此,常“修剪”自身的欲望,做一个怀瑾握瑜、正道直行之人,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党员干部要常怀勤政为民之“瑾”,常握清正廉洁之“瑜”,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做一个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党员干部。

1 关于君子自强不息的诗句(关于自强不息的诗)

关于君子自强不息的诗句(关于自强不息的诗) 1关于自强不息的诗

1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 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 6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 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 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 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 10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 11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 13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 14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 1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 16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 17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

2求体现自强不息的古诗词

1、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释义: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无关功利,为给生命一个交代。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释义: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的前进。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释义: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释义: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5、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释义:意指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需要我去完成。金钱用尽了,这些散失去的东西以后依然会归来。充分体现了李白的高度乐观,看透人生的性格,更深刻的体现他对人性道理的感悟。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释义: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的东西南北的狂风。

7、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释义:大道如晴天一样宽广,我没有心情去走,或是也可以说是,那是你们的大道,我不去走。这里边凝结了作者李白的诸多心情和思虑

扩展资料

自强不息,它的字面意思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

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语出《 周易·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从哲学的角度解释:强大我们先天的自性,开发我们的公心道心;不要让我们的后天邪念萌生,私心妄心滋长。

自:自性,佛性、天心、道心;强:强大,乾卦纯阳之体;不:禁止、不要、止于至善;息:自心、后天之心、人心妄心,滋生滋长,与消息的消相对,《 易经》讲阴阳,讲消息,息与消相对。参考尧舜禹等古圣先贤16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3有关"君子自强不息"的诗句

1、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出自唐代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释义: 摆脱尘劳事不寻常,须下力气大干一场。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释义: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3、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出自宋代陆游的《读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释义: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4、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出自宋代陆游的《书愤二首其一》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释义: 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

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5、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出自清代黄遵宪的《赠梁任父母同年 / 题梁任父同年》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释义: 国家的每一寸土地我们都把它当成一寸黄金般去珍惜,如今被列强瓜分,谁才能担当起救国于危难的重任?我便如杜鹃一样呼唤祖国东山再起,要学习精卫填海的精神,不把东海填平誓不罢休。

4关于自强的古诗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13、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20、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3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5有关自强不息的名言诗句

您好。

体现自强不息的诗句:   1、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搞朴而震天下。   2、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3、衅妻成两剑,杀子祀双钩。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6、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7、踏尽千山无人识,当初枉受成名牵。   8、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0、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

   1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2、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3、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14、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6、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7、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18、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6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是关于什么的诗句

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

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 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们。

天赋超常而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

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无论多么美好 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勤劳的表现。

人们常说: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一定的命运。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

让我们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格,收割丰收的果实! 我曾用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题,要学生写文章。发现学生虽能从正面理解“自强不息”之意,然对其深厚的意蕴却是不甚了了的;至于“厚德载物”,绝大多数人更是字面意思亦不能了然,对此我觉得非常遗憾。

我曾对人说,我国学校校训之最佳者,当推清华大学的校训,因为它表述的是传统文化的精萃。“自强不息”,出于《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这就是“天行健”的意思。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

“厚德载物”,见《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地的地势就是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

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要人们效法天地,在学、行各方面不断去努力。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源于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

古代不少学者,能深刻体认这种精神并自觉加以践履,如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有一次在河边对学生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就是激励他们效法自然,珍惜时光,努力进取。 明末顾炎武有诗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他认为“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王夫之于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

《姜斋公行述》说他:“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篡注。”他们所体现的,都是这种精神。

这种精神由于人们的践履,使我们后人仍时时感受到它那幽杳的理性与璀璨的美。传统文化中富含极有价值的东西是绝无疑义的,对这一点,人们口头上似也都能道,然我总觉得等闲视之或视而不见者仍滔滔皆是。

如此优秀的自家珍藏不知宝爱教人不可思议,近来读到一条注释尤让我叹息不已。《朱子语类》载朱子语曰:“试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为圣贤……。”

某大学出版社出版之《朱子语类选注》注“赞”字为“称颂,赞美”,真是大错特错。这里的“赞”,应解为“助”,人可以助天地之化育,是儒家所乐道的,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常识。

注释者的无知令人吃惊。同书又注禅家话头“云在青天水在瓶”云:“要考查行为的结果,考虑到行事的困难。”

更是胡说八道。如果敢于注释古书的人如此不学浅陋,对传统文化如此隔膜无知,则前面说到的我的学生们不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出处与意蕴,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见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人们已疏离到何等程度。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象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

7有关自强不息的诗句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yangyalan11

▲一、关于自强不息的名言:1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居里夫人2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孙中山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4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爱迪生5你必须在额上流汗,以资获得你的面包。——列夫托尔斯泰▲二、关于挫折的警句:1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2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爱迪生3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爱因斯坦4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蔡锷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8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天易事,只怕粗心人。——袁枚▲三、关于团结的谚语:1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3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4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支蜡烛多一分光。5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四、毛泽东名言:1、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2、、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毛泽东3、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五、周恩来的名言: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遮掩错误就是躲避真理!▲六、居里夫人的名言:1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2、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居里夫人3、人必须要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居里夫人▲七、珍惜时间的名言

关于道家描述错误的一项是: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原因如下: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下》的一句话,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2)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3)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 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 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 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4)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5)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 了。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那么君子也不会感到忧患了。”

(6)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两汉·诸葛亮《诫子书》

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慢 一作:慆慢;治性 一作:冶性) 

我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

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慢:放纵懈怠。

*: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现在我们知道了,接下来就一起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诸葛亮是我心中很欣赏的一个人,在这里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意思:真诚,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

出处:出自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由荀子所作。

原文节选: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

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译文:

君子保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如果能做到极其真诚,那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

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义就行了。真心实意地坚持仁德,仁德就会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仁德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显得神明,显得神明,就能感化别人了;真心实意地奉行道义,就会变得理智,理智了,就能明察事理,明察事理,就能改造别人了。改造感化轮流起作用,这叫做天德。

上天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高远,大地不说话而人们都推崇它深厚,四季不说话而百姓都知道春、夏、秋、冬变换的时期。这些都是有了常规因而达到真诚的。

君子有了极高的德行,虽沉默不言,人们也都明白;没有施舍,人们却亲近他;不用发怒,就很威严。这是顺从了天道因而能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独善其身的人。

君子改造感化人之道是这样的:如果不真诚,就不能慎独;不能慎独,道义就不能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道义不能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那么即使发自内心,表现在脸色上,发表在言论中,人们仍然不会顺从他;即使顺从他,也一定迟疑不决。

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父子之间要算亲密的了,不真诚就会疏远;君主要算尊贵的了,不真诚就会受到鄙视。真诚,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

只要立足于真诚,同类就会聚拢来了;保持真诚,会获得同类;丢掉真诚,会失去同类。保持真诚而获得了同类,那么感化他们就容易了;感化他们容易了,那么慎独的作风就能流行了;慎独的作风流行了再紧抓不放,那么人们的真诚就养成了。

人们的真诚养成了,他们的才能就会完全发挥出来,永远地使人们趋向于真诚而不回返到他们邪恶的本性上,那么他们就完全被感化了。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兰陵县有荀子墓)。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钱大昕为谢墉《荀子笺释跋》谓: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

盖自仲尼既殁,儒家以孟、荀为最醇,太史公叙列诸子,独以孟、荀标目,韩退之于荀氏虽有“大醇小疵”之讥,然其云“吐辞为经”,“优入圣域”,则与孟氏并称,无异词也。宋儒所訾议者,惟《性恶》一篇。

谢墉则一反理学家“尊孟抑荀”的做法,认为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讨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差异则缘于各自论证的视角。

荀子的思想主张

1、主要观点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2、“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被作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亲亲之情论仁德,而视天命为一种盲目的主宰力。

孔子之后,其弟子和后学力图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贯通,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获得存在论的支撑,另一方面又将“天”、“天命”、“天道”义理化、价值化。

荀子有取于道家在“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观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论宗旨却不在于走向自然主义,而在于凸现“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为基础,建构自己的“人道”学说。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荀况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

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荀子》简介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荀子》的注本除唐杨倞的《荀子注》外,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就,内容翔实;梁启雄的《荀子简释》综合诸家校释成果,尤重“简易、简明、简要”;另有章诗同的《荀子简注》、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释》等。

——荀子

《君子之交》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vqmv 

作者: 蓝淋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3-5

页数: 512

定价: 5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1730804

内容简介  · · · · · ·

《君子之交》内容简介:对于曲同秋来说,这辈子最光荣幸福的事就是结识了任宁远。那时他十九岁,他只是个卑微的普通人,他觉得现在的生活真是美好……然而有一天,突然有个声音在他耳边轻轻说:“都是骗你的。”他像做了跌落悬崖的恶梦一样,在一头冷汗和惊恐的心跳里惊醒过来。却发现,现实就是恶梦。

出自:周代《周南·关雎》,作者不详。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剑是百兵之君。在中国古代兵器中剑被称为百兵之君,枪被称为百兵之王。

武谚云:枪为百兵之王,剑为百兵之君,棍为百兵之祖,刀为百兵之帅。

不过其实只有百兵之王是枪这种说法在古籍中是有出处的。

程冲斗说:“枪乃艺中之王,以其各器难敌也”,“世人尊枪为艺中之王,盖亦以长技无逾此”。

《手臂录》中写道:“枪为诸器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降枪势所以破棍,左右插花势所以破牌镋,对打法破剑、破叉、破铲、破双刀、破短刀,勾扑法破鞭、破锏,虚串破大刀、破戟。人惟不见真枪,故迷心于诸器。一得真枪,视诸器直儿戏也。不知者曰:血战利短器。夫敌在二丈内,非血战乎?真枪手手杀人,敌未有能至一丈内者,短器何所用之?唯劫营巷战,宜用刀鞭棒耳。至于弓弩鸟铳之发,必在二十步外,牌盾可御,大炮不能命中,付诸天数。二者虽更长于枪,而非所畏也。”

《手臂录》中提到了枪面对各种兵器都有破解方法,以致可以出现“诸器遇枪立败”的情况。现代有一项兵击运动。参与者穿着护具使用各种兵器对打。长枪总是能取得非常巨大的优势,在兵击圈中拥有极高的胜率。因为它兼具了一寸长一寸强的特性,却又不失灵活。日本亦有“剑道三倍段,长枪九倍段”的说法。甚至连只练过一个月长枪的兵击新手都能在兵击单挑中击败练了多年刀剑的老手。

兵击时,单刀进枪总是九死一生。

可以发现许多在演义、评书中使用其他兵器的武将在正史中也是用枪的。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方天画戟的吕布在正史中的武器却是长矛。《汉末英雄记》中被记载的是“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在《后汉书》中则被记载:“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隋唐演义》中用双锏的秦琼在正史中记载的也是“跃马负枪而进”,将太宗下令斩杀的敌将刺于万众之中。

正史程咬金也用的槊。

一些人可能会说,矛和槊也不是枪啊。其实唐朝官方典籍《唐六典》和明朝重要兵书《武备志》都将枪作为对矛槊的统称。例如,《武备志》说:“历考诸说则矛槊矟皆枪之类也。”也就是说,矛和被某些人认为是“马战神器”的槊,其实都是枪的一种。

其实除了枪是百兵之王之外,其他百兵之称号在古籍中是找不到古籍出处的。不过剑是百兵之君的说法在民间受到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原因在于剑拥有极高的文化地位。儒家以剑比君子,剑的儒雅气质深受世人的喜爱。不过在某些时期,剑并不是常上战场的兵器。在明末清初《手臂录》有记载:“久不临阵,剑法失传。”

此外,十八般武艺有将刀放在首位的做法,导致一些人误认为刀是十八般武艺之首。正确的解释其实是,十八般武艺分九长九短,刀为“九短之首”,枪为“九长之首” 。而且这个“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是近代戏台出现的,是戏台上的说法,不大适合用于讨论实战方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1700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