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出现的不同官位,朝珠与珠质的不同,具体什么等级,什么佩带呢??

清朝中出现的不同官位,朝珠与珠质的不同,具体什么等级,什么佩带呢??,第1张

  1、朝珠的质料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碧玺、伽楠香、芙蓉石等宝石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

  2、皇帝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惟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杂饰惟宜。绦皆明**。

  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东珠,馀随所用,绦皆金**。

  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珠不得用东珠,朝珠绦用石青色。

  民公、侯、伯朝珠,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子、男、文一品、武一品、文二品、武二品、文三品、武三品、文四品、武四品、文五品朝珠,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

五品官用。

朝珠垂在胸前的一颗珠子叫做佛头,后面垂着的一串叫背云,在清代只要是五品文官都可以佩戴朝珠。

五品官佩戴,顶珠为水晶,也有用各色琉璃、琥珀的,帽子顶处白色的就是翎管,它与翎子一起,构成了一个官员的身份。

因为清朝的皇帝都笃信藏传佛教,所以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都要佩戴珠子。

在清朝时期官员和皇帝脖子上面佩戴的珠子也叫做朝珠,朝珠是清朝时期礼服上面的一种配件,一共有一百零八颗,每七十二颗中间穿入一个大珠子,大珠子一共有四颗,被称为分株。

据说朝珠象征着四个季节,因为清朝时期的皇帝们都很崇尚佛教,所以无论是皇帝、后妃、和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以及皇宫内的侍卫和京城的官员,都要佩戴朝珠。

同时朝珠也可以作为一种赏赐,由皇帝赏赐给大臣们,朝珠两旁一共有三串小珠,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字叫做纪念。

并且朝珠的戴法也不一样,男士佩戴的时候两串在左边一串在右边,女士佩戴的时候两串在右边一串在左边。

扩展资料:

朝珠为清代康熙后王公大臣及命妇颈上所配,象征不同身份及地位。朝臣中,文官五品之上,武官四品以上官员本人及其近亲穿着朝服时方可佩戴,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佩戴。

朝珠分为六部分: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衍生于佛教徒念珠,每盘朝珠由严格的108颗组成。每27颗珠子中间夹一个佛头,总共有4个佛头,寓意四季。

佛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外观一致,也称分珠,与108朝珠形成鲜明对比。顶部佛头连接佛头塔 ,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

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

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皇帝穿朝服上朝戴东珠,祭天戴青金石,祀地佩蜜珀珠,朝日以珊瑚珠,夕月以绿松石,穿绳为明**绦。

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金黄绦;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石青绦。

皇后、皇太后朝珠三盘:东珠朝珠、珊瑚朝珠、吉服朝珠,穿绳明黄绦,皇贵妃、贵妃朝珠三盘:珊瑚朝珠、蜜珀朝珠、吉服朝珠,明黄绦。

嫔妃朝珠三盘:珊瑚朝珠、蜜珀朝珠、吉服朝珠,金黄绦。民公、侯、伯、子、男朝珠,珊瑚、青金石、绿松石、蜜珀随所用,石青绦。

—朝珠

在清朝时期 ,由于北京是国都 ,皇宫和各部衙门都设在北京 。当时的北京城可以说是全国政治权利的中心 ,居京的官员个个是顶翎补褂威风八面。而他们所穿的官服却有很大区别 ,上至皇帝老子,下至未入流小官儿的官服全为石青色“补服”。其长度比内衬袍子短半尺,袖子也略短,正好使内衬马蹄袖翻在外面,并且一律对襟无领,是专门罩在朝袍或吉服外面穿用的。之所以叫“补服”,皆因它在这种袍服上缀有补子。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它的等级区别也正在于此 。

皇帝、太子(注解:储君的意思)、亲王 、郡王 、贝勒 、贝子用得是圆补 ,从公爵往下乃至各级文武大臣用得则是方补。皇帝、太子、亲王、郡王为四团补子 ,分别置于两肩头和前后胸 。贝勒 、贝子为两团补子,置于前后胸前 。

皇帝和太子补服上的补子不是缀上的,而是直接绣上的 ,并且有很大区别 。其区别在于皇帝的补服叫“衮服”,太子的补服叫“龙褂”,而亲王以下才叫“补服”。这是定制,绝对不能错!

皇帝的“衮服”同太子及王公大臣一样同为石青色(注解:即黑色泛红),补子上绣金色正面五爪蟠龙,左右两肩在龙头之上绣有左红日右明月 ,取肩担日月之意 。前后两胸及两肩在蟠龙周围绣彩色万寿篆文 ,并间以五色祥云 ,意思是万寿无疆 ,永世吉祥。

太子的“龙褂”同皇帝的“衮服”一样,在前后胸及两肩上绣有四团金色正面五爪蟠龙 ,并间以五色祥云 。在龙头上方绣有 一头部朝下张开双翅的红色蝙蝠 ,以取天降洪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而上面就没有日、月和万寿篆文了;因为太子是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的,只有皇帝一人才能肩担日月执掌江山社稷 ,和万寿无疆太平永年 。太子虽是储君,但不是正式的皇帝 ,所以就不能有这些装饰 ,这也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

亲王 、郡王的补服是不能像皇帝和太子那样,在“衮服”和“龙褂”上直接绣补子的 ,必须是同文武大臣一样 ,把绣得的补子缀在上面 。亲王的补子虽然同样是前后胸及两肩头共有四团补子 ,但上面每团补子只绣金色正面五爪蟠龙一条,外有一圈金线装饰 ,其它一概没有 。

郡王的补服也是在前后胸和两肩头上缀有四团补子,但每团补子上绣的是一条金色侧面五爪行龙 ,外有一圈金线装饰 ,其它更是一概没有。

镇国公 、辅国公,以及固伦额附 、和硕额附(注:皇帝的女婿)和各级公侯伯爵 ,全是在石青色补服的前后胸上缀两块方补 。图案是四爪正蟒 ,而子爵同武官一品相同 ,补子上绣麒麟 。男爵同武官二品相同,补子上绣雄狮 。

文武百官从一品至九品,乃至不入流的小官儿 ,统统是在石青色补服的前后胸上缀两块方补 ,其图案则分为“文飞禽武走兽”加以区分。比如:文官一品补子上绣仙鹤 、武官一品补子上绣麒麟 、

文官二品补子上绣锦鸡 、武官二品补子上绣雄狮 、文官三品补子上绣孔雀 、武官三品补子上绣斑豹 、文官四品补子上绣云雁 、武官四品补子上绣猛虎、文官五品补子上绣白鷳 、武官五品补子上绣黑熊 、文官六品补子上绣鹭鸶 、武官六品补子上绣飞彪 、文官七品补子上绣鸂鶒 、武官七、八品补子上绣犀牛 、文官八品补子上绣鹌鹑、武官九品补子上绣海马 、文官九品补子上绣练雀 、不入流补子上绣黄鹂 。

特别值得提出例外得是 ,有几种文官的补子上绣走兽 ;那就是文官正一品都御史、正三品副都御史 、正三品按察院史 、正五品监察御史 ,他们的补子上全绣獬豸 。

在清朝还有一个定制,那就是上至皇帝下至从五品的官员 ,在穿补服时一律佩戴“朝珠”。珠数为一百零八颗,这其中有四颗大正珠 ;朝珠打结处系碧玺或珊瑚 、水晶等制成的佩饰垂于后背 。而朝珠的材质也是随着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特别是王公贝勒、一二品大员 ,他们所佩朝珠的材质主要有:翡翠、珊瑚、玛瑙、琥珀、蜜蜡等等 …… 而其他的官员则只能用练玉、檀香木或桃核的了。

另外,朝珠的前胸部分还有几串小念珠。一般男的是左三右二,女的是左二右三(注解:这里所说的女人,指的是那些受过皇帝诰封的公主格格或者夫人福晋。),从五品以下的官员则不能佩戴朝珠。

补服佩朝珠这为官服,但是穿官服时里面必须要佩礼服,特别是在朝廷有重大庆典之时。而所谓礼服就是旗式夹袍 ;上绣五彩云龙呈蟒翻身龙探爪之势 ,下绣海水江涯 。并在五彩云龙之间 ,海水之上遍绣“轮、螺、伞、盖、花、罐、鱼、长”暗八宝,极为华丽 ,这又被称之为“蟒袍” 、 “花袍”。与之相匹配的是补服外面要戴绣有云龙图案的“云肩”,而那些有军功的还要在外面穿上皇帝赏赐下来的“黄马褂”。

与之相配的 ,则是头上戴的“顶戴花翎”官帽 ,这官帽是根据季节的不同分为两种,一为“暖帽”、一为“凉帽”。

暖帽又叫秋帽,它是用黑绒或黑尼子制成的硬胎翻边圆形帽子 。 到了冬天,则有用貂皮制成的圆形外翻边硬胎帽子。还有一种叫“凉帽”,又叫“苇莲”;它是用藤皮编成的圆锥形帽子 ,形状与斗笠非常相似,它是用纱做里子 ,外面糊罗 ,再用锦练做边 ,是夏天戴的官帽 。

两种官帽的帽顶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绢丝帽缨,在帽顶正中钻有一铜鎏金的底托 ,这称之为“顶” 。顶上镶有代表不同品级 ,用各种材料制成的顶珠 ,这称之为“戴”。再有就是花翎 ,花翎分三种 ;一为三眼花翎、二为双眼花翎 、三为单眼花翎 ,花翎一般都是根据功劳 ,由皇帝赏赐下来的 ,否则是不许佩带的 。而的眼数不同 ,则是根据功勋的卓著程度而加以区分 ,最大的就是三眼花翎。 佩戴三眼花翎的 ,一般都是功勋卓著的亲王和郡王 ;佩戴双眼花翎的 ,一般都是有功的贝勒 、贝子 ,以及四品以上有功的文武百官 。而单眼花翎,则是王公亲贵 ,和四品以上文武百官平常所佩戴的。这所谓的花翎 ,其实就是孔雀尾部的翎毛 ,其佩戴方法是将花翎配上马尾儿 ,直接插入顶珠下面的翎管里 。

一般花翎只限于王公贝勒和四品以上的各级文武官员佩戴,四品往下至六品官员则佩戴蓝翎 ,六品官员以下至从七品无翎 ,只戴马尾儿 。

再有就是不同品级材质不同的顶珠了。

清朝有着极其严格的等极关念 ,太子 、亲王 、郡王 、贝勒 、贝子、亲王长子、郡王世子 、公、侯、伯、子爵及正一品文武大员所戴的顶珠为红宝石,即我们常说的“亮红顶儿”;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所戴的顶珠为珊瑚 ,即“镍红顶”。正三品、从三品所戴的顶珠为蓝宝石,即“亮蓝顶儿”;正四品 、从四品所戴的顶珠为青金石 ,即“镍蓝顶儿”;正五品所戴为水晶 ,即“亮白顶儿”;从五品、正六品所戴为白玉 ,即“白瓷顶儿”;从六品、正七品 、从七品所戴为铜溜金 ,即“金顶儿”。正八品以下至不入流帽顶只用红缨其它一概没有。所有官员与其服饰相配的 ,脚下一律是厚底或簿底朝方靴 。

除此以外清代官员一年到头的服装是根据季节的不同,所穿的服装质地也不同。主要是五种:皮、棉 、夹 、单 、纱 。

皮有大毛和小毛之分,大毛为金银浅羊 、灰狐 、白狐 、玄狐一类 ;小毛为珍珠毛 、银鼠 、灰鼠一类 。一般貂皮袍褂 ,非一二品大员以上者是不能使用的 。棉即是棉袍服 ,夹即是夹袍服,纱是纱补服(注解:夏天专用,平常不许),但褂子必须是绸子的 。

</B>我们再聊聊有关朝珠的说法。我国古代王公贵族佩玉,清代帝、后、官员则以朝珠为礼服中特有的饰物。按《大清会典》规定:“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但礼仪完毕即不准佩戴,庶民百姓不得挂朝珠,违犯要坐牢。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清朝规定朝珠每串为108颗珠,珠的色泽大小必须匀净。这与佛门敲响108下佛钟,象征佛家“醒百八烦恼”有同样的意义。朝珠与佛珠不同的是增加了许多装饰附件。朝珠每隔27颗珠子夹入一颗“佛头”加以间隔,使其在色泽上与朝珠形成强烈、鲜丽的对比。“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1倍左右,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作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收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背云”。在佛头塔的两侧附有3串小珠,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有各用银丝珐琅裹着的宝石小坠角,统称为“纪念”,传说是象征一个月的上中下三旬,共30天。三串纪念,其一边为两串,另一边为一串,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者为男珠,两串在右者为女珠。

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皇帝、皇太后、皇后为明**绦,皇子金**,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朝珠多以东珠、珊瑚、象牙、密蜡、琥珀、翡翠、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宝石、碧玺、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间珍物琢制。按照典制,东珠朝珠,只许皇帝、皇太后、皇后佩挂。所谓东珠,实际为产于黑龙江诸支流域的野生东江珠,其珠圆润,极为稀罕,为至尊至贵的象征。皇后着朝服时,通常佩挂三盘朝珠,即一盘东珠,两盘珊瑚,佩挂时一盘东珠挂在正中,两盘珊瑚从左右肩过挂一备用,交叉于胸前。

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员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额头触地。朝珠的直径越大,珠串就越长,佩挂者俯首叩头的幅度就可减少。

朝珠与官服中的顶戴花翎、补子、朝靴等相配合使用。

清朝补子品级与名称如下:

补子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文官 仙鹤 锦雉孔雀 云雁 白鷴 鹭鸶 鸂鶒 鹌鹑 练雀

武官 麒麟 狮子 豹 虎 熊 彪 犀 犀 海马

附:

清朝的官帽一至六品的顶子是玻璃的,七八九品是黄铜的。当时只规定了颜色,没规定材料,材料是官员们自己弄上去的。

品级 颜色 参考物

一品 亮红 红宝石

二品 涅红 红珊瑚

三品 亮蓝 蓝宝石

四品 涅蓝 青金石

五品 亮白 水晶

六品 涅白 砗磲

七品 亮黄 素金珠

八品 镂空黄(阴文) 雕花金珠

九品 镂空黄(阳文) 雕花金珠

清朝的官员上朝都带着一串“朝珠”。这个“朝珠”的含义就是代表着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官员的品级。

朝珠的材质不同代表的尊贵之处不同

在清朝上朝的时候,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管是帝王还是大臣,在上朝的时候都必须佩戴朝珠。不过帝王佩戴的朝珠明显和大臣的朝珠不是一个等级的。

只有尊贵的帝王才能佩戴东珠,这个朝珠的珠子材质直接反映的佩戴的人的身份和地位。因为在清朝对于这个朝珠的佩戴是有严格的规定。

根据历史上的史书记载,可以知道皇帝,皇太后,皇后,贵妃以及妃贫,还有文武官员都要佩戴朝珠,但是他们的等级身份不同,朝珠的材质也大不相同。只有尊贵的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有资格佩戴东珠。

除开了东珠最昂贵之外,朝珠经常使用的材质有碧玺、玛瑙和红蓝宝石以及猫眼石等其他贵重的材质。

朝珠的各种珠子也有着不同的寓意

朝珠上有三串小珠子,这三串小珠子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纪念,朝珠并不是随便出现的,它的构成是有着特别的含义,朝珠上的琥珀珠代表着一年的意思,翡翠大珠子代表着四个季节,而在背后的珠子则有着更好听的名字,叫“佛头”和“背云”。

朝珠用黄带子串的部门就是“背云”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佩戴以后应该呈现在后面的部位。一般来说材质为琥珀的朝珠佩戴的都是三品官员,这说明佩戴朝珠的材质是不允许混乱的,这样也是显示身份的一种象征。

朝珠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些好的寓意,同时也是为了体现身份,这样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谁的品级高,谁的品级低体现出了地位高的优越性。

清官的俸禄和服饰

清朝官员无论满汉、文武,其俸禄一律按品级定高低,以俸银和禄米发给。在外武官不支禄米,折合薪银发给。官员们除了正俸外,还有皇帝赏赐的“恩俸”以及养廉银等。

清朝官员的服饰与过去有较大区别,官员的服色不分品级,只有皇子和特别赐允的亲王、郡王可用金**,百官袍服一般为石青色或绀(深青带红)色。清朝官员服饰的重要区别在于“顶子”和“补子”。顶子是指帽顶上的帽珠。不同品级的官员,所用帽珠的质料也不同。当官员被罢免时,首先要摘去头上的帽子,因为帽珠是他的身份的重要标志。

清朝官员在袍服外面要罩一件襟褂,叫作补褂。补褂的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块绣成的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的图案是文官为鸟类,武官为兽类;御史监察系统的官员则不分官品,都绣獬豸(音谢致),因为传说这种神兽能辨曲直。

此外,清朝高级官员帽顶后面还拖着一束孔雀翎毛,称为花翎。翎上的圆圈状花纹叫眼,于是又以眼的多少显示等级,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自唐朝以来,明**(淡黄)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这是出于五行说以中心属土,色尚黄的理论。

由于清统治者信奉佛教,佛教的念珠也影响了清朝官员的服饰。清朝规定,官员在穿朝服时,都要在颈项上佩带108颗圆珠,称为朝珠。不同品级官员的朝珠质料与穿珠丝线的颜色也都不同。

清代官阶

一、官员的品级:

清时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末入流”。列表如下:

1、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2、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5、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6、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7、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8、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9、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省知州;(武)守备

10、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卫千总

13、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编,各部院七品笔贴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14、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16、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17、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贴式,县主簿;(武)外委把总

18、从九品——(文)翰林院待诏,刑都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19、末入流——(文)京、外县典吏,驿丞,河泊所所官;(武)无末入流

二、官员的服饰

品级——顶戴—————————蟒袍————补服(文/武)

一品——珊瑚—————————九蟒五爪——仙鹤/麒麟

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锦鸡/狮子

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孔雀/豹

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雪雁/虎

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白鹇/虎

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鹭鸶/彪

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溪鸟)鸟和(束力鸟)鸟/犀牛

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鹌鹑/犀牛

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蓝雀/海马

末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黄鹂/无

我国清代文武官员穿着补服,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筛,称“补子”。它又因丝绣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艺术珍品。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这种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

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

缀绣在清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它只不过是绣工的复杂程度和颜色的差别。补子随着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官员所缀绣的补子图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采用飞禽饰样,武官采用走兽图案,用以显示出武官的威武气势。而官员的元配夫人为朝廷命妇,亦可随夫婿官阶,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缀有补子。

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上为五爪金龙纹,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官员。

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口若悬河为鹭鸶,七品为(氵+鸡)(氵+束+鸟),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清代的补服制度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尧的儿子因穿了四团龙补服一项,在给年羹尧定罪时,就有这一项:“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顺礼也。”

当时,也有官员因自己的职位低,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绣工制作的。加工厂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制作比自己官职高的补子,但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发生。制作这些补子的机构,是皇家专门织造绸锦缎的织造衙门。皇家织造衙门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们用各种绣丝彩料,运用和继承精湛的织绣技术手法,织绣出了誉满天下的传统服饰。这些补子如今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珍品了。

望采纳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形状,另外侍卫和京官一串在左朝珠由108颗珠子贯穿而成,挂于颈上,垂在可有东珠、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随意佩带。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胸前。朝珠的质料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翡示身份和地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等,均为女。另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念”;戴法男女有别,两,称背云\r\n朝位的标志之一,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许佩挂。品。由于清朝皇帝笃信藏传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记捻”。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r\n朝珠据说象征著四季,而朝珠的质料也不翠、玛瑙、蓝晶石、珊瑚等。每盘朝珠有四个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头”,在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为“如同和尚胸前挂的念珠。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同\r\n清代朝珠拍卖纪录排行榜:\r\n1清十八世纪御制东珠朝珠估价800-1200万成交价6786万2010-04-08\r\n2清御制翡翠朝珠项链(“黄仲涵项链”)估价1600-2600万成交价2300万2011-06-05\r\n3清乾隆御制东珠朝珠估价600-800万成交价13225万2011-06-06\r\n4清中期伽南香朝珠串估价50-70万成交价31625万2013-06-02\r\n5清乾隆伽楠香朝珠串估价60-100万成交价230万2013-12-06\r\n6一品朝珠估价100-100万成交价220万2007-12-01\r\n朝珠中以东珠最为珍贵,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所谓东珠,是产自中国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等流域的野生河珠,质地圆润,色泽晶莹,极为稀罕。清太祖努尔哈赤曾说:“鸭绿江自山南西流入辽东之南海,混同江(松花江东北是满族的发祥地,其特产东珠受到格外珍视钟爱,将其用于朝珠,是清朝统治者籍此以表示对发祥地和祖先的尊崇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秉支流)自山北流入北海,爱滹江东流入东海,三江孕奇毓异,所产承。珠玑为世宝重。”可见东珠何其珍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1881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