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含(饭含)
解释:
古丧仪之一。把珠,玉,谷物或钱放入死者口中的习俗。饭,是根据死者身份不同,把谷,贝放入死者口里;含是把珠,玉放在死者口里。所放之物根据死者地位不同而有不同。
关于饭,“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周礼·地官·舍人》);关于含,“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一)玉衣
古代凡是被于身体的,都叫“衣”;裤子叫“胫衣”,袜子叫“足衣”,为死者盖在脸上的叫“面衣”。“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又称为“玉匣”、“玉押”、“玉甲”。
玉衣一般按部位可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6个部分。各部分均由小玉片如金、银、铜丝缕织而成。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分的不高下不同。据《后汉书-服志》记载,皇帝使用金缕,诸侯王、列候、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但在西汉时未必有如此严格的限制,故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使用的为“金缕玉衣”
(二)玉塞
中国古代对玉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总认为玉能使活人平安,使死人不朽,所以死后用“九窍玉”堵塞或遮盖在死者的身上。所谓“九窍”,是指人的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孔,一张嘴,以及生殖器和肛门。“九窍玉”即塞在这些部位的玉器:眼塞2件,鼻塞2件,耳塞2件,口塞1件,肛门塞1件,生殖器塞1件。其中眼塞又称眼帘,圆角长方形;鼻塞略作圆柱形;耳塞略作八角棱形;口塞如新月形,内侧中端有三角形凸起,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与下面所讲的“含玉”不同;肛门塞为椎台形,两端粗细不同;生殖器塞男性为一短琮形,一端封闭,女性为一短尖首圭形。
(三)玉蝉
又称“玉唅”或“玉琀”,是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与“九窍“之一的口塞不同。据考古发现,从殷商起,几乎所有朝代都有死者口中含物的情形,因此推测含玉的来源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因而把珍爱的东西放入死者口中。口含之物包括珠、贝、玉、钱币等,但用得最普遍的,是蝉形玉。
为什么玉蝉作含玉最为普遍呢?研究认为,一则取蝉高洁之义,二则蝉蛹变蝉,如死者之灵魂开始新生命,还有一种可能是蝉的形状正好与舌形相似。
(四)握玉
如同含玉是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一样,握玉就是不忍心死者“空手而去”。根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握”多是兽牙或贝;殷商时代,用贝的更多一些;周代以后,握玉石器物的比较多;汉代开始,虽有玉璜,但更多的是“玉豚”,即玉猪。
玉豚(猪)的造型都相当简单,一块方柱状的玉,上面的一边稍浑圆,作为豚的背部;下面仍为平直状,作为豚的腹部;一端较尖,是头;身上有几条凹线刻纹,显示出豚的眼、耳、口足,是一种比较抽象的风格。
以玉豚作为随葬的握玉,原因在于豚是供祭祀用的主要牲畜,让死者握着玉豚离开这个世界,包含了祈祷他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富足的用意。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这说明当时已有随葬的器物及风俗。到了汉代,厚葬之风日盛,葬玉更是极为普遍。
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以玉敛葬,施覆于人体各部位可以保护尸体,防治腐朽。古人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话道出了当时人们使用葬玉的目的。葬玉是指这类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塞、玉枕、玄璧和镶玉棺等。 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玉塞,“九窍”指的是双眼、双耳、鼻孔、嘴、肛门和生殖器,古人认为堵住这“九窍”,可防止人体内精气外逸而使尸体不朽。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零星出土过耳塞、鼻塞和肛门塞,而完整的九窍塞则见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刘胜的九窍塞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各两件,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盒各一件,共九件。
玉塞源于这样一种信念:“金玉在九空与,则死人为之不朽”(晋葛洪《抱朴子》)。这同玉衣能使尸体不朽的说法是一致的。我国古代对玉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总认为玉能使活人平安,使死人不朽。 较前面的葬玉相对要少,不多见。
考古挖掘活动中对墓葬中的尸体也会进行研究,考古学家们发现皇家墓穴中葬的嫔妃贵族等等会用一个塞子将身体排泄处堵起来,经过研究考证,这种行为是为了防止尸体会快速腐烂同时也是为了让皇族下葬更加有体面。当然也有另外一种传统迷信的说法,认为当时皇族都是渴望修仙成神的,而人死后精神会从人的九窍之中消散离去,而修仙却是不能失去这些的。所以为了满足古代帝王贵族死后也要修仙的愿望,便会在他们身死之后,也将尸体九窍堵塞,满足他们死后修仙升天的要求。
我个人还是同意第一种延缓腐烂的原因的。因为古代社会与现代不同,能够选择各种类型的尸体处理方式,比如水葬,火葬,天葬等等。古时传统的下葬模式便是入土为安,皆用土葬安置逝去的人们。而土葬由于尸体在棺椁中长时间存放便会溃烂发臭,最后血肉躯壳褪尽化为一具白骨。这也就使得人们更加畏惧死亡,想要尽量延缓身体腐烂的时间。而为了防止腐烂依靠的就是减少和空气接触,于是将人身体中可以接触空气的孔洞堵住。
玉器则又被人认为有温养身体的功效,所以在封九窍中使用的多为玉塞。由于玉器也可以防止棺椁中的防腐水银进入尸体,亵渎死者。而这些玉塞也被称为玉琀,瞑目、、耳塞、鼻塞等分别对应了封住的每一个部位。
另外出于对皇族尸体的尊重,其实玉塞很多并非呈塞状,而是采用了罩状。其中比较有名的要属曾经一款鉴宝节目中出现的一幕,一位老汉拿出自己家祖传的“牙签”,琉璃质感,但是因为太粗,所以也不好剔牙,都用来磨牙。后来拿给专家鉴定过后,确认这个其实是古代墓葬中封九窍的玉塞,实在是非常尴尬——不过因为保存完整,具有收藏价值,所以价格依然不菲。
丧葬玉器从广义上讲,也可以泛指一切随死者埋在墓中的玉器,因为古人的习惯,当一个人死了以后,总爱把他生前随身佩带的玉器一起埋入坟墓,带到另一个世界。这样就把很多装饰玉器和礼议玉器也包括在丧葬玉器范围之内。所以,考古学家认为,丧葬玉器应该“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夏鼐《汉代的玉器》,《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它们主要有玉衣、玉塞、含玉和握玉等。下面我们就简单分述之。
(一)玉衣
古代凡是被于身体的,都叫“衣”;裤子叫“胫衣”,袜子叫“足衣”,为死者盖在脸上的叫“面衣”。“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古籍中常称为“玉匣”,又作“玉押”、“玉甲”。
玉衣一般按部位可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6个部分。各部分均由小玉片如金、银、铜丝缕织而成。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分的不高下不同。据《后汉书。服志》记载,皇帝使用金缕,诸侯王、列候、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但在西汉时未必有如此严格的限制,故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使用的为“金缕玉衣”。
关于玉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而幕”和“缀玉衣服”。1954年至1955年,在洛阳中州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中,尸体面部有带孔的玉片,按五官的位置排列,尸体上也有玉片,这可能是玉衣的前身。《吕氏春秋》节丧篇中述及的“含珠鳞施”,“含珠”施于口内,“鳞施”则施于身上,即用玉片或金属片,像鱼鳞般施于身上。玉衣至汉代才正式见诸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衣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汉书。霍光传》:“光薨,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蕨,璧珠玑玉衣。”但以玉衣敛尸只延续到东汉未年。曹委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呸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废除了“玉匣”。至今,考古发掘也没有从魏晋以后的陵墓中发现玉衣。
自从1906年在河北邯郸郎村汉墓中发现象氏候刘安意的穿孔玉片开始,到1978年为止,相继共发现了玉及22套以上,其中比较完整的有5套。最著名的是1968年在河北满城发掘的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两套,刘胜的一套共用玉片(软玉)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一套共用玉片(软玉)2160片,金丝约700克。这些玉片一般作长方形或方形(四角有穿孔),特殊部位用梯形、三角形或多边形。
(二)玉塞
即所谓“九窍玉”,堵塞或遮盖在死者身上九窍的9件玉器。所谓“九窍”,是指人的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孔,一个嘴,以及生殖器和肛门。“九窍玉”即塞在这些部位的9件玉器:眼塞2件,鼻塞2件,耳塞2件,口塞1件,肛门塞1件,生殖器塞1件。其中眼塞又称眼帘,圆角长方形;鼻塞略作圆柱形;耳塞略作八角棱形;口塞如新月形,内侧中端有三角形凸起,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与下面所讲的“含玉”不同;肛门塞为椎台形,两端粗细不同;生殖器男性为一短琮形,一端封闭,女性为一短尖首圭形。
玉塞源于这样一种种信念:“金玉在九空与,则死人为之不朽”(晋葛洪《抱朴子》)。这同玉衣能使尸体不朽的说法是一致的。我国古代对玉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总认为玉能使活人平安,使死人不朽。
(三)含玉
也称“唅玉”,是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与“九窍“之一的口塞不同。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期,死者口中就含有玉蝉、玉鱼、珠、贝等(安阳大司空村殷墓出土);西周墓葬中也有玉蝉、玉贝乃至小玉块等含玉;汉墓中发现的含玉则多为玉蝉,据考古发掘,在山西高阳西汉墓、南昌老福山西汉墓、广州动物园西汉九号墓、定县北庄东汉墓、武威磨咀子第六十二号汉墓,都有蝉形含玉出土;宋墓中还有发现钱币作为含玉的,太原南坪头宋墓中死者口内就有“祥符元宝”、“嘉祐通宝”钱币。可见含玉的来源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因而把宝爱的东西放入死者口中。其形状本无定制,用贝、用珠、用玉、用金银货币都可以。但用得最普遍的,是蝉形玉。
为什么玉蝉作含玉最为普遍呢?对此,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1、《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后汉书。服志》:“蝉居高饮洁。”这是取蝉高洁之义。
2、瞿中溶《奕载堂古玉图录》:“《说文》云:蜕,蛇、蝉所解皮也。则人之死,其尸首有似于蝉之蜕,而又不能食,古人或因即用为含玉耳。”这是以蝉之蜕,喻人之尸。
3、美国古玉器研究专家洛弗尔氏在其所著《巴尔在中国收集之古玉》一书中更进一步发挥说:“盖蝉之幼虫,入土变蛹,出土后,乃变为蝉,即如死者之灵魂,脱离死去之尸体,又开始其新生命,于是蝉遂为代表复活之符号矣。”这就把蝉当作了复活和新生的代名词。
4、台湾古玉器研究专家那志良先生在同意上述说法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个原因,“是形式的凑巧”。即:玉蝉的形状正好“与舌形相似”。
作者认为,上述说法都有相当的道理,因而完全可以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是说,含玉之所以多取蝉形,在内涵上,一是取其高洁,二是取其复活和新生之义;在形式上,则是取其与舌的形状相似。
除了作为含玉的含蝉外,其他还有冠蝉和佩蝉。冠蝉是帽饰,其腰间有孔;佩蝉是供佩带之用,其顶上有孔;含蝉一般无孔,但也有有孔的。作为冠蝉和佩蝉,主要是取其高洁之义。
(四)握玉
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就如同含玉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的道理一样,握玉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手而去”。根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握”多是兽牙或贝;殷商时代,用贝的更多一些;周代以后,握玉石器物的比较多;汉代开始,虽有玉璜,但更多的是“玉豚”,即玉猪。在魏晋古墓和明代墓葬中,也出土有这样器形的握玉,如明益宣王朱翊鈏墓中,就有2只玉豚。
玉豚的造型都相当简单,一块方柱状的玉,上面的一边稍浑圆,作为豚的背部;下面仍为平直状,作为豚的腹部;一端较尖,是头;身上有几条凹线刻纹,显示出豚的眼、耳、口足,是一种比较抽象的风格。
我国古代以玉豚作为随葬的握玉,原因在于豚是供祭祀用的主要牲畜,《礼记》云:“羔豚而祭,百官皆足。”让死者握着玉豚离开这个世界,正包含了祈祷他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富足的用意。玉蝉高洁,玉豚寓富足,两者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并重。
尻子玉在日本的传说中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说,尻子玉是人类肛门中的一个脏器,位于肚脐下方三寸的位置,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丹田处。
第二种是说,尻子玉是人类进化后,残存的尾骨。
两种传说中,尻子玉虽然所处的部位不同,但是功能都是相同的,都是用于储存人类的精气神。当一个人的尻子玉被取走之后,就相当于丧失了全部的潜力,以致于变成一个废物。
尻子玉是河童最喜欢的食物,而河童则是日本古老传说中的一种怪物。河童日语名为Kappa,也叫Kawataro。在日本传说中,河童这种生物几乎遍布日本各地,长的样子也因各地而不同,也有部分地区称这种生物为“水神”。
扩展资料:
河童取人类的尻子玉方法:
在日本传说中,河童喜欢找人类比试相扑,如果人类输了的话,就会被河童将尻子玉取走,而被取走尻子玉的人将会变成一个废人。
河童取人类的尻子玉用途:
河童在获取人类的尻子玉之后,用来自己食用,以增强自身实力或是用来进贡给自己的老大——龙王。
屁塞:所谓屁塞,是古人死后,常用玉、石等物塞入肛门;当然也有将玉石塞入口、鼻、耳里的,相传可以防止尸体腐烂。殉葬的金、玉等物,出土年代久远的叫“旧坑”,出土年代不长的叫“新坑”。古人入殓时,常用水银粉涂在尸体上以防腐;出土殉葬物浸染的水银斑点,称之为“水银浸”。
《离婚》注6作解:人死后常用小型的玉、石等塞在死者的口、耳、鼻、肛门等处,据说可以保持尸体长久不烂,塞在肛门的叫“屁塞”。
《离婚》中,地方权威人士七大人手中总拿“一条烂石”,并不时地在自己的鼻旁擦拭几下。那劳什子就是“死人大殓的时候塞在屁股眼里的”屁塞。只可惜七大人手中所拿的屁塞刚出土不久,乃是“新坑”。这屁塞是七大人的一个道具,一个符号,它是与七大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这一屁塞,七大人也就不是七大人,其情形犹如某位政界名人手中的烟斗或是衔在嘴角的一支粗硕的雪茄。不同的只是,后者之符号、之装饰,是对那个形象的美化——因有那支烟斗和雪茄,从而使他们变得风度翩翩、光彩照人,并显出一番独特的个人魅力,而屁塞在手,则是对那个形象的丑化。
之所以人死后都会在人的身上找到这个九个洞,然后使用上好的玉将这个九个洞堵住是因为这在古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就如同古代的陪葬品一样,陪葬品越好,用的玉越好都是象征着墓主人身份高贵。
在汉朝之前,只要是大户人家或者是这些贵族们,在去世之后,都有很多的陪葬品。而且这些陪葬品大多都是有些珍宝。人们认为这些陪葬品可以让死者在亡者的世界中依旧享受到荣华富贵。
而光是这样也是不够的,古代的人们说人身体是有“九洞”的,就是眼睛,鼻子,嘴巴这些地方。在人死后,富贵家庭会用玉将这些地方堵住。意思就是堵住这“九窍”能够让死者的精气不再外漏,可以让死者的尸体不腐朽。
而在很多的古墓当中也都是出土过相关的陪葬品的,其中完整的九件在西汉的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坟墓当时就出现过。
古代的玉是少见的,而且也是存在一些特殊的意义,古人认为如果使用玉来收敛尸体可以保障尸体的完整,更是有可能让死者复活。一直到了汉代,更是让玉葬这个现象变得非常的普通,只要有一些能够都会使用玉给死者陪葬。
魏晋葛洪的《抱朴子》当中就写到:
“金玉在九空与,则死人为之不朽”
可见,古代人们坚信玉器能够让死者安息,让死者保障尸体不腐朽。这样下去就让人们认为越好的玉器达到的效果就是越好了,自然这人身上的九窍就会使用上好的九窍堵住。
古人在死人嘴里放东西主要是为了使死者不朽。它们分别是:含玉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礼·天宫·天府》:“大丧共(供)含玉。”大丧,指皇帝丧。其余则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死者口中就含有贝。据记载,春秋时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墓,在死者口中发现一件带孔的蝉形玉。玉蝉作为含玉,在汉墓中发现较多。
玉蝉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参见“含玉”。
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孔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九窍玉塞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门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与“含玉”不同。东晋葛洪《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这同玉衣也能使尸体不朽的迷信说法是一致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