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翡翠帽顶下有一红一蓝琉璃珠是清什么官员配戴的?

白翡翠帽顶下有一红一蓝琉璃珠是清什么官员配戴的?,第1张

按照清朝礼仪,是一品官员戴的帽子。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帽子顶上的顶珠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那叫帽正,又叫帽准,俗称“一块玉”。吴语“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属于帽子上的装饰物。多为正圆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缀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对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两代使用较多。即过去有德之士镶在帽子上的饰物,代表着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以玉石、翡翠、玛瑙等材料制成,有圆形、方形、多边形等,钻孔后缝缀在帽子前端。明、清时期较为流行。清邃园《负曝闲谈》第二十五回:“皮困秋儿上一块碧霞玺,鲜妍夺目。”其中“一块碧霞玺”,即指“帽准”。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八回“沈月卿只穿了一件玄色绉纱皮袄。。。。。。头上戴了一顶乌绒女帽,连帽准也没有一颗”。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四十二回:“俚几对珠花同珠嵌条,才勿对,单喜欢帽子浪一粒大珠子,原拿来做仔帽正未哉,

帽正的出现与帽子是分不开的,其本身的实质就是帽饰,民间俗称帽花。帽花是指装饰于帽上的饰物,多用于小孩出生或小孩满月、满周岁等喜庆节日,大小排列成组。还有一些妇女用的帽花,以团花、团寿、团鹤、福禄寿喜、牡丹、菊花、蜘蛛、蝴蝶等图案为主。多为老年妇女所用,很多是婆婆做寿时儿媳赠送的祝寿礼物。

帽正与一种便帽的关系十分密切,便帽在北京有多种叫法。如"小帽"、"帽头"、"瓜皮帽"、"六块玉"等等。无论老少也无论尊卑都可以戴。因这种帽子是由6块同质料子拼制而成,据说早在明代初年,就取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统一"之含义而盛行于京城了。清入关后,同样取"六合统一"这一吉利之词,同时这种帽子又摘戴方便,博得人们喜爱,因此仍盛行不衰,便帽的6瓣呈下宽上尖状,缝成后,形如半球。帽的底边分有檐与无檐两种。有檐的即在底边上镶上1寸宽的小檐;无檐的只用缎子包个窄边而已。小帽在天热时,多选用黑纱为面;天凉时,则选用黑缎子为面。帽顶是用缎子编成一个"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盘结",颜色有红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钉上一块"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后。帽正的质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则用料器或金属片。 、梅花纹、荔枝纹等等,丰富多彩

清朝是最盛流行帽上钉上银饰品及玛瑙片和白玉,翠玉片等,有钱的小孩帽上四周钉满了银制品有些是全是小玛瑙片上面还串了小珠子甚是好看不管银制品还是玛瑙,题材都是吉祥如意类的内容大人的瓜帽前嵌的是上好的和田白玉片,和有的是翠绿色的翡翠有钱没钱看帽就明了有的是扇坠子烟嘴杆上的玉坠和腰上挂的玉件个个都是好材料做成这就是中国的玉文化的体现

男子帽子上的玉叫“顶珠”。

清朝改冠制,礼帽分二种,像斗笠样的是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上缀红缨顶珠。

另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圆花纹)之别,除贝子、固伦、额驸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外,品官须奉特赏始得戴用,一般为单眼花翎。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上缀红缨顶珠。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4568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