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情感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情感,体现了民间的各类情结。从各方面展现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心理上的感受。 民俗情感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刺绣,剪纸等。可以说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也是贴近真实生活的艺术。而在陶瓷中,红绿彩瓷,不论是用色,造型,内容,装饰纹样,都体现出当时人们民俗审美的意向,体现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对当时人们情感和精神生活的探讨。翻开《宋人笔记》,偶见有南宋富人爱“五彩”之说。其实,这里所说的“五彩”,便是宋金时期盛行于北方地区的美丽瓷器――“红绿彩”。
一、民俗情感的范畴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俗、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民俗情感表达的是当时人民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心理上的表现。
二、宋代红绿彩瓷的概述
红绿彩瓷创制的时代约为宋代中晚期,兴盛于金代中期(12世纪后半叶),元代继续烧造,大约在明初停烧。从出土和考古研究上来看,古陶瓷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历史发展到宋代,中国的手工业出现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特别是陶瓷制造业达到了高峰。著名的民窑也一个个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各自生产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可以说是花色品种,不断创新;器型装饰,光彩纷呈,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所烧瓷器,既有共性,又各具地方特色。在这些民窑新品中,我以为特别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是河北磁州窑所烧造的红绿彩瓷器。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州县,以地属磁州而得名,是宋代北方民间瓷窑之一。红绿彩瓷在磁州窑首创不是偶然的,有一个发展的必然性。宋金时期,低温绿釉开始用于装饰白釉瓷,受到了当时老百姓的喜爱。红彩虽然是定窑在北宋时创烧,但其技术首先为磁州窑借鉴,获得白釉矾红鲜丽的效果。然而,将红彩与绿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白釉瓷器进行装饰,低温二次烧成,则成了磁州窑的创新。北宋时期磁州窑产量相当大,“红绿彩”瓷器的出现,不仅可以看作在陶瓷的制作上,是唐宋以来似有霸主地位的“贵族文化”逐渐向民间“世俗文化”的转变,因为更偏向于平民化,更贴近大众的生活,所以才能表现当时的风土人情,表现人们的真情实感。红绿彩瓷从色彩,造型,装饰主题都很好地诠释了当时的民俗文化和情感。北宋时期红绿彩产量较大,但这一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瓷器却鲜见有红绿彩器物,可见,北宋红绿彩瓷多为市井乡野百姓崇尚之器,却很少被皇室贵胄士大夫们所赏识。宋金元以及明初是红绿彩艺术发展的兴盛期。磁州窑创造的红绿彩艺术是我国较早的釉上彩瓷,极具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特色,釉下黑彩加釉上红、绿、黄彩,以及以后宣德期间出现的青花斗红绿彩,加上后来不断发展中出现的斗黄彩、斗紫彩、斗蓝彩,直至康熙以后基本形成的完整的五彩,磁州窑的陶瓷彩绘艺术不仅影响了后世如景德镇窑釉上彩绘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世界彩绘瓷器的新纪元。红绿彩艺术的出现,把中国的陶瓷发展带入了一个百花争艳的绚丽时代。
三、宋代红绿彩瓷中民俗情感的体现
1、在色彩上的体现
宋代红绿彩表达了民间对于大红大绿等色彩的推崇。红绿彩瓷的装饰风格,吸取了民间年画的养分,以民间喜庆活动大红大绿的色彩为其基本色,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从用色上来说,红绿彩瓷色彩十分丰富,主色为红、绿、黄三色,其艺术效果丰富、热烈,由于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让人感觉鲜艳、强烈、明快。而民间刺绣和剪纸普遍在用色上都采用大红。证明民俗情感对于这种色彩的偏爱。采用很艳丽的颜色,采用有寓意的内容,都是民俗情感上的表现。
在宋代红绿彩的用色上也体现了民间的审美情趣。红绿彩艺术是磁州窑创造的我国较早的釉上彩绘,主色为红、绿、黄三色,其艺术效果丰富、热烈。红绿彩艺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沃土、立足民间,其古朴自然的风格,极具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特色。它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老百姓要的就是这份“热闹”。为人们提供了热烈、喜庆、祥和的美学享受。显示了强烈的民间韵味,符合大俗大雅的审美情趣。红绿彩和这类民俗艺术一样,吸收的都是这种喜庆的元素,体现当时人们所追求的美。
2、造型上的体现
宋代红绿彩瓷器产品多种多样,分日常用品(如:碗、盘、瓶、罐、杯、枕、玉壶春瓶、高足杯等)和各种瓷塑制品(如:菩萨、瓷塑人物和小狗、佛、天王、侍者等)。民俗情感从形状上来说,应该是属于人们的一种心理,求圆满。人们都期望事情的圆满,而红绿彩的器型普遍都以圆扁为特点。
红绿彩艺术瓷造型古朴自然、色彩绚丽丰富,极具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红绿彩各种人物造型,是宋代人们生活的反映和体现。也就是说,当时有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需求,在红绿彩上都可以反映出来。即使是最细微的一条红绿线都洋溢着瓷工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其中的人物故事更是当时日常生活、戏剧,杂耍艺术的直接展示。
红绿彩俑反映着宋金时期的社会、文化、宗教、生活、民俗,记录了“宣和遗事”的盛景,而红绿彩俑造型的主题,也始终维系着世俗与宗教两大文化空间。宋金红绿彩俑色彩、造型、装饰的和谐统一,展现出色彩之美、简约之美、意蕴之美、朴素之美。窑工艺匠讲究气度神韵,注重体积安排,强调雕塑之美;重视外廓形象,表现节奏开合,追求韵律之美。这些朴素的审美意识,给红绿彩俑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大红大绿原本是“俗色”相加,为色彩创作的禁忌,以至成为“庸俗”艺术的色彩符号。然而,民间艺匠突破传统审美观念的羁绊,把这样两种俗艳的色彩毫无掩饰地涂饰在一起而产生极俗而雅的艺术效果!
3、在装饰内容上的体现
宋代红绿彩瓷中纹饰也是丰富多彩,如折枝牡丹、荷莲鸭、芦雁、鱼藻等,以牡丹纹最常见。以民间一贯追求的“福、禄、寿、喜、财”吉祥主题为基础,宋代红绿彩瓷取材于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家畜、家禽等动植物形态,以及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场景。表达了民间当时的朴素思想和内在情感。
宋代红绿彩瓷像剪纸等中国传统民间技艺一样,表现的也多是祝福。都用于喜庆。题材如以象征富贵的牡丹来说,牡丹引申为“富贵花”以象征富贵、富丽堂皇的含义。而在宋代红绿彩瓷中也多用牡丹纹。牡丹纹应当说是很通俗的一种纹饰,在很多方面都有牡丹纹的出现,红绿彩中牡丹纹也是常用的一种纹饰。
宋代红绿彩瓷上的牡丹纹非常丰富,姿态也是千姿百态,有正视,侧视,也有仰视。这也许是与当时宋代流行的赏牡丹风气有关。“石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李唐的这首宋诗表明,在当时彩绘的牡丹纹红绿彩瓷很受当时人们的青睐。
四、宋代红绿彩瓷中的民俗情感对当今釉上彩瓷创作的影响
任何一种陶瓷艺术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必须博采众长、发展创新。红绿彩瓷器的烧制来源于唐三彩,它还与当时统治者的喜好以及借鉴当时辽、金瓷器的装饰方法息息相关。继承、借鉴、吸收、消化,红绿彩瓷器的创新之路告诉我们:事物要发展,学习他人为我所用必须始终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试想一下,当时的红绿彩饰艺术不正是当时的陶工谦虚勤奋、不拘一格进行创新。作品朴实、简练,民间气息浓郁。磁州窑为民窑,产品主要供民间百姓使用。由于红绿彩瓷饰多数都直接取材于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题材,而民间艺术质朴、豪放、洒脱而又明快的风格,使红绿彩瓷极富生活意趣和民间乡土气息。
现今在釉上彩瓷上的创作和表现,普遍都延续着比较旧的手法,缺少创新。我们应以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及风俗生活进行创新,力求多变,又要体现民俗文化底蕴。色彩不应该局限于搭配上的自然与和谐,应有独特的个人见解,才能体现这个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民俗情感表现的是每个时期人们不同的追求。现如今,对于这类文化遗产,所追求的应是精神上的延续。传承民间的朴实,在釉上彩瓷上找寻适合这个时代的变化。
中国彩陶的纹饰中绳纹是绳子的印痕,在陶坯上用缠有绳子的工具拍印,陶器上便留有密排的绳纹,多在陶器的腹部。线纹是用缠绕细线的拍子拍印陶坯表面而留下的纹饰,表现为线纹的规律性排列,排列方向或横或竖或斜。
《在天晴了的时候》中的“五彩的智慧书页"是指凤蝶的美丽翅膀。“一开一收”指的是凤蝶的翅膀一张一合的动态。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6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依次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等景物,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
全诗用拟人手法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勾画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意象简明、寓意深刻,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扩展资料:
《在天晴了的时候》就是这样一首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儿童诗,诗人通过对小径雨后美丽景象的生动描写,引导人们到雨后的小径上走一走,去感受亲近自然的自由和欢乐。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此诗也表现了作者对恬淡、超脱生活的向往,雨后,一切变得清晰、凉爽,诗人漫步在雨后的小经上,全身心地感受这崭新的一切:下过雨的泥路“凉爽又温柔”,小白菊不再胆怯,“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然后一瓣瓣地绽透”,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对自然的全新感受,“风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的饰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小生灵的一招一式都深含诗意。诗的最后一节是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忠实复写:“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闹游。”诗人在深远的意境中,融进自己对闲适生活向往的主观色彩。诗人在这首诗中,追求一种音乐感,追求具有大自然形态的迷人的诗境,并达到美的高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