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阐释何为文化内涵?

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阐释何为文化内涵?,第1张

文化内涵指的是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或一个个体所具有的文化特点、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它是通过观察和体验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以及了解人们的行为、语言、习俗、艺术表达等方面,来揭示和理解文化的深层次意义和内在价值。

通过身边所见所闻,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内涵的存在和体现。例如,在不同的节日庆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传承和庆祝特定的文化传统,如春节、感恩节、万圣节等。这些节日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人们的信仰和习俗,体现了文化的宗教、历史、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涵。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互动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文化内涵的存在。人们的语言、行为方式、礼仪规范、饮食习惯等都是文化内涵的体现。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交流中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对待长辈和朋友的礼仪规范、对待食物的态度和饮食文化等,都反映了其所属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欣赏和体验这些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审美观、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核。每个艺术品都传递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展现了创作者对世界的认知和情感的表达。

总的来说,文化内涵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它包含了人们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艺术表达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观察和体验身边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化内涵,深入了解一个社会或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特点和精神面貌。

一个文化的核心源头是其价值观,而价值观是情感模式的选择,所以,要探寻一个文化的根基就必须追溯其情感模式!

如果我们在百度搜"情感模式",会发现其对情感模式的定义非常奇怪,正好与心理学的共识相反!认为,人类的情感模式是被价值观所决定的,即价值观塑造情感模式,这样的谬论和唯物论及进化论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想要对自我和中国文化有理性的认知,就要突破这个谬论!

情感模式是一切体验和价值定义的前提,人类是先有情感模式,后有价值定义!中国文化之所以成为一个蒙昧的文化、一个残酷的文化,就是因为因为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过于低级和病态!

一个文化的情感模式也可以被称为"内视角",即内心所关注的内容!中国文化的内视角关注两个内容:一个是安全,一个是尊荣,通俗来说,就是恐惧和面子!这样的内视角和动物差别不大,这使得中国文化停留在了一个动物性本能的蒙昧之中,而中国人的人生动力则在"生存"和"荣华富贵"的两极之中摇摆,数千年来没有丝毫的改变!

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文化,其情感模式下的内视角都是决定性的,既是起点又是目的!情感模式就像一个隐藏的驱动程序,必将驱动人生走向其预设的目的,可以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对其情感模式呼应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童年被塑造了扭曲病态的情感模式,那么他的一生必然是追逐病态体验的一生!

"生存恐惧"和"荣华富贵"必然造就麻木、隐忍、对抗、贪婪的民族性格,也必然造就"等级尊卑"的病态价值观!如果我们不改变和提升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就永远不可能抗拒其隐藏的"必然性的驱动力",永远的回到野蛮的原点!对一个文化来说(或者对一个人来说),其情感模式主导的价值驱动是不可抗拒的!

西方文明的情感模式是关爱和崇高,其内视角的内容是自由和平等,那么,这个情感模式是如何被塑造的呢?原因很复杂,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被宗教、艺术和理性哲学所塑造的,而这些高贵的情感源头,却似乎从来没有在中国文化里出现过,所以,也有人说"中国人是被上帝遗忘的民族":上帝虽然创造了中国人的肉体,却没有赋予中国人审美性的情感模式,这让我们永远停留在了一种动物性的蒙昧之中,被生存的恐惧和贪婪的欲望死死的拖住,并会本能的抗拒一切的文明!

情感模式包含了动力和目的,它就是自我实现的驱动力本身,这种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

2016年11月15日晚,由中央美术学院学生会主办的“直面名师”系列讲座之《凭诗问道---从古典文学看中国文化中的情感、美感与人》在学院5号楼A110举行,主讲人是深受美院人喜爱的汉语言文学专家、人文学院副教授董梅女士。

何为“凭诗问道”

董梅首先就“凭诗问道”的主命题做出了简短解释,借由《庖丁解牛》中庖丁将屠牛这件本是残忍之事却做到“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产生出舞蹈、音乐之节奏美感,问其缘由进而解释“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屠牛”变成庖丁“形而上”的“问道”之举。那么,“凭诗问道——诗、文学便是我‘问道’的路径、法门”那为何种道呢,董梅补充道“我希望由此来追寻更为本质的中国文化的内在含义”,而这个过程则是终其一生。“从古典文学看中国文化中的情感、美感与人”是具体的角度,她围绕“中国文化的理想是什么”、“在其范围能够生成的人格与艺术又是怎样的”“何谓五层高楼境界”等问题与听众分享了丰富的、精彩的文学素材。

“文学是借以文字来表达人类情感及思考的,这一思考区别于哲学的纯理性思考,而是属于生命的情感、思考、经验、感悟活动。”而中国文学就是以“汉语言”和“汉字”来表达的艺术形式,所属族群涵盖了地域概念、时间概念上的国人,在这些形式中,“诗”当属最高成就。

我们应该做一个善感而不多愁的人

董梅接着阐述了题中“感”与“情”二字的相关概念,这两个时常同被提及,实为相互独立的语词内涵丰富而细腻。感,可有感动、感慨、感想等词。她以《易经》中的“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解释了五感“眼、耳、鼻、舌、身”是作为通外界“色、身、香、味、触”的桥梁和渠道之用,外界入心,心有所触,进而“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情”不同于感,可有情绪、情操、情怀,它是人生而具有的一种属性。《礼记》所言人而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是为我们生命的禀赋。

她举以南朝钟嵘《诗品序》来解释这个概念:“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诗歌描述的外在物之变化对人的内在心起到了影响,因此“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万物之情便由此体现,有感而发。外界之物对我们内心的作用即经表达之后寄托于某种形式,若是寄托于色彩和线条则成绘画,寄托于音符和旋律则成音乐,寄托于文字则成诗歌。

董梅笑谈曾因是身份为女性所以研究古典文学被贴上“多愁善感”之标签的事情,她则表示,一个个体生命与外部世界的连接如果能够保持健康连接,即在这种“见真色”、“闻真声”的明朗、强健的状态中构建起的强大内心是不易被打垮的,是有着“源源不息的心理源泉的人” ,“我们应该做一个善感而不多愁的人”。

随即列举了例如《世说新语》中评论早慧之人王戎的“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的“万物皆有情”、欧阳修《玉楼春》“樽前你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非关风与月”等,来解释“敏于感而富于情”这一概念。

中国文化理想能成就的人之“五层高楼”

那么,中国的文化理想所能够成就的人是处于什么样的一种境界和状态呢?董梅以带领听众登“五层高楼”的形式给出了答案。作为一个健康的生命,自我的“敏于感而富于情”,同时重视他人的感情、能够搭建起与外部事物广大的连接,而非“手足痿痹为不仁”、隔绝于他人、外部和万物是为第一二层楼。“敏于感而富于情”的合二为一是我们所应具备的感情,在此基础上不失为一个丰富饱满的生命,不失为有一颗富于生气的心灵,一个有生趣的生命个体。遂列举秦观《木兰花慢》描写秋色之句“红凋岸蓼,翠减汀萍”来理解诗人“凭高正千嶂黯,便无情到此也销魂。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的情感表达。

第三层楼,“才情欲其高,是大才子莫做小文人,要做大才子大文人。”则是人突破、超越小我的寓于群体之中的“正于性”。“性”乃广于情的一个观念,具有普遍特征。董梅分享了她自身很喜欢的一首温暖小诗来为我们讲解了第三层的含义: “迟日江山丽,春城花草下,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为日光笼罩的山色、抚摸在肌肤上的风、空中呢喃的燕子、沙岸柔软的河泥等等所的声色相触都被笼罩在一“暖”字之中,诗的背景作于安史之乱后入蜀居草堂的春天。杜甫的诗将自己已然水深火热的苦难排除在外,传递出远超越“小我”的情怀——何谓“诗圣”,就是生命价值观与其艺术风格之高度合一,梁启超评价这类诗人实为“情圣”——他们的生命本性就是追随太阳的“物性故难夺”,是广含苍生之念的。

“知古今,会于意”是第四层楼,它包含了故国“神游”、精神血统构建之含义,能否以自己的位置建立起由古而今的历史观坐标轴是这层探讨的问题。刘勰《文心雕龙》中“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描述的乃此道理。

“古往今来”、“贯通古今”这类词语都是古今通流、而非断流关系的体现,是所谓“阳光之下,并无新事”。生命与生命相连,以文字这个船与桨作为工具,使你在历史长河中与另外一个生命愈合,是为会于意。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快垒平?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元好问之诗描述的就是这种“在生命上下是有一个与你相通的灵魂,是何等之乐事,还有什么好垒平(痛楚)的呢。”董梅阐述道。

再建立了时空观、宇宙观之后,我们来到第五层的“生死观”。董梅重点列举了“内心圆满而平静之人”陶渊明的诗以作为解。“迈迈时运,穆穆良朝,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冬去而春来,一切是流转的,在这样的流转之中,没有一个时刻不是“良朝”(好的时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与人互见为悠然,物与人之间是有情的,人永远不会失去自然。

“我曾尝试过与自然对话,如果那个时候真正有所感的话,自己是随之而在的,语言成为杂质,更多的是在于一种无言的交流。孔子说“我欲无言”,我感受到无言之可贵。”董梅分享起自己与自然相处的状态。她借用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立,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来诠释 “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此刻便是永恒。彻底超越了生命存在的时空局限性,使生命获得无限”的道理。

那么,再弄清五层高楼后又该如何下楼呢?我们不能停在空中楼阁里,只与大道对话,正所谓“高处不胜寒”,“苏东坡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们还要伺机而下,在切实的行动中体会”。

烦恼是种子,智慧是萌芽。“烦恼若尽,佛从心出”相反来说,你遭遇了多大的烦恼,就会催生多大的智慧,“腐朽若尽,香从树出;树外有香,既是他香”,董梅最后做出总结“儒家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忠恕等社会性问题;道家的自然观讲究个人心灵处之,人的内心宇宙与外部广大宇宙乃一体;而佛家进驻后填补了本土哲学重生而轻死的空白,做了一个补充。”她把这三家称为“三足鼎立”,也是缔造国“人”和艺术的精华,提倡我们鉴古至今也要知未来,就可以生成什么样的人格的研究,愿与同学继续以“致广大而尽精微”地方式来继续讨论。

缅怀的意思是指对已故的人或事物表示深切悼念、追悼和纪念。这是一种表达情感且令人感动的方式,通常需要借助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哀思和感恩之情。

一、缅怀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

1、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缅怀死者的方式各不相同。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缅怀表现为祭祖、扫墓等传统活动。

2、而在欧美文化中,人们则用献花、点蜡烛等方式表示悼念。除此之外,在某些宗教信仰中,缅怀往往还涉及到灵魂的安息和升华等特定意义。

二、缅怀的重要性

1、缅怀过去的人和事物有助于思考和认识历史,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珍惜现在的生活。此外,缅怀也是对逝者最好的告别方式。

2、可以纪念他们的生命和事业,弘扬他们的精神,从而获得启示和灵感,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三、缅怀的实践方法

1、敬献花圈:献花圈是缅怀逝者最常见的方式。通过给故人送上花圈,表达对他们的爱、敬意和不舍。

2、点烛:点烛是在夜晚给逝者送上温暖的方式,也表现了对他们的纪念和思念之情。

3、祭拜:祭祀先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缅怀方式。通过祭拜祖先,纪念他们的生命和事业,并传承家族的精神。

4、捐款支持慈善事业:有些人通过捐款支持相关的慈善事业来纪念逝者。这不仅表现出对逝者的纪念与尊重,同时也起到了改善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

5、缅怀是一种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方式,它不仅代表着对过去生命的崇高敬意,更是具有深远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我们应当珍视历史、继承先辈的精神,从而为未来走向更加光明的路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民俗情感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情感,体现了民间的各类情结。从各方面展现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心理上的感受。 民俗情感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刺绣,剪纸等。可以说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也是贴近真实生活的艺术。而在陶瓷中,红绿彩瓷,不论是用色,造型,内容,装饰纹样,都体现出当时人们民俗审美的意向,体现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对当时人们情感和精神生活的探讨。翻开《宋人笔记》,偶见有南宋富人爱“五彩”之说。其实,这里所说的“五彩”,便是宋金时期盛行于北方地区的美丽瓷器――“红绿彩”。

一、民俗情感的范畴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俗、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民俗情感表达的是当时人民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心理上的表现。

二、宋代红绿彩瓷的概述

红绿彩瓷创制的时代约为宋代中晚期,兴盛于金代中期(12世纪后半叶),元代继续烧造,大约在明初停烧。从出土和考古研究上来看,古陶瓷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历史发展到宋代,中国的手工业出现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特别是陶瓷制造业达到了高峰。著名的民窑也一个个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各自生产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可以说是花色品种,不断创新;器型装饰,光彩纷呈,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所烧瓷器,既有共性,又各具地方特色。在这些民窑新品中,我以为特别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是河北磁州窑所烧造的红绿彩瓷器。

磁州窑在今河北磁州县,以地属磁州而得名,是宋代北方民间瓷窑之一。红绿彩瓷在磁州窑首创不是偶然的,有一个发展的必然性。宋金时期,低温绿釉开始用于装饰白釉瓷,受到了当时老百姓的喜爱。红彩虽然是定窑在北宋时创烧,但其技术首先为磁州窑借鉴,获得白釉矾红鲜丽的效果。然而,将红彩与绿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白釉瓷器进行装饰,低温二次烧成,则成了磁州窑的创新。北宋时期磁州窑产量相当大,“红绿彩”瓷器的出现,不仅可以看作在陶瓷的制作上,是唐宋以来似有霸主地位的“贵族文化”逐渐向民间“世俗文化”的转变,因为更偏向于平民化,更贴近大众的生活,所以才能表现当时的风土人情,表现人们的真情实感。红绿彩瓷从色彩,造型,装饰主题都很好地诠释了当时的民俗文化和情感。北宋时期红绿彩产量较大,但这一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瓷器却鲜见有红绿彩器物,可见,北宋红绿彩瓷多为市井乡野百姓崇尚之器,却很少被皇室贵胄士大夫们所赏识。宋金元以及明初是红绿彩艺术发展的兴盛期。磁州窑创造的红绿彩艺术是我国较早的釉上彩瓷,极具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特色,釉下黑彩加釉上红、绿、黄彩,以及以后宣德期间出现的青花斗红绿彩,加上后来不断发展中出现的斗黄彩、斗紫彩、斗蓝彩,直至康熙以后基本形成的完整的五彩,磁州窑的陶瓷彩绘艺术不仅影响了后世如景德镇窑釉上彩绘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开创了世界彩绘瓷器的新纪元。红绿彩艺术的出现,把中国的陶瓷发展带入了一个百花争艳的绚丽时代。

三、宋代红绿彩瓷中民俗情感的体现

1、在色彩上的体现

宋代红绿彩表达了民间对于大红大绿等色彩的推崇。红绿彩瓷的装饰风格,吸取了民间年画的养分,以民间喜庆活动大红大绿的色彩为其基本色,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从用色上来说,红绿彩瓷色彩十分丰富,主色为红、绿、黄三色,其艺术效果丰富、热烈,由于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让人感觉鲜艳、强烈、明快。而民间刺绣和剪纸普遍在用色上都采用大红。证明民俗情感对于这种色彩的偏爱。采用很艳丽的颜色,采用有寓意的内容,都是民俗情感上的表现。

在宋代红绿彩的用色上也体现了民间的审美情趣。红绿彩艺术是磁州窑创造的我国较早的釉上彩绘,主色为红、绿、黄三色,其艺术效果丰富、热烈。红绿彩艺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沃土、立足民间,其古朴自然的风格,极具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特色。它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老百姓要的就是这份“热闹”。为人们提供了热烈、喜庆、祥和的美学享受。显示了强烈的民间韵味,符合大俗大雅的审美情趣。红绿彩和这类民俗艺术一样,吸收的都是这种喜庆的元素,体现当时人们所追求的美。

2、造型上的体现

宋代红绿彩瓷器产品多种多样,分日常用品(如:碗、盘、瓶、罐、杯、枕、玉壶春瓶、高足杯等)和各种瓷塑制品(如:菩萨、瓷塑人物和小狗、佛、天王、侍者等)。民俗情感从形状上来说,应该是属于人们的一种心理,求圆满。人们都期望事情的圆满,而红绿彩的器型普遍都以圆扁为特点。

红绿彩艺术瓷造型古朴自然、色彩绚丽丰富,极具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红绿彩各种人物造型,是宋代人们生活的反映和体现。也就是说,当时有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需求,在红绿彩上都可以反映出来。即使是最细微的一条红绿线都洋溢着瓷工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其中的人物故事更是当时日常生活、戏剧,杂耍艺术的直接展示。

红绿彩俑反映着宋金时期的社会、文化、宗教、生活、民俗,记录了“宣和遗事”的盛景,而红绿彩俑造型的主题,也始终维系着世俗与宗教两大文化空间。宋金红绿彩俑色彩、造型、装饰的和谐统一,展现出色彩之美、简约之美、意蕴之美、朴素之美。窑工艺匠讲究气度神韵,注重体积安排,强调雕塑之美;重视外廓形象,表现节奏开合,追求韵律之美。这些朴素的审美意识,给红绿彩俑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大红大绿原本是“俗色”相加,为色彩创作的禁忌,以至成为“庸俗”艺术的色彩符号。然而,民间艺匠突破传统审美观念的羁绊,把这样两种俗艳的色彩毫无掩饰地涂饰在一起而产生极俗而雅的艺术效果!

3、在装饰内容上的体现

宋代红绿彩瓷中纹饰也是丰富多彩,如折枝牡丹、荷莲鸭、芦雁、鱼藻等,以牡丹纹最常见。以民间一贯追求的“福、禄、寿、喜、财”吉祥主题为基础,宋代红绿彩瓷取材于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家畜、家禽等动植物形态,以及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场景。表达了民间当时的朴素思想和内在情感。

宋代红绿彩瓷像剪纸等中国传统民间技艺一样,表现的也多是祝福。都用于喜庆。题材如以象征富贵的牡丹来说,牡丹引申为“富贵花”以象征富贵、富丽堂皇的含义。而在宋代红绿彩瓷中也多用牡丹纹。牡丹纹应当说是很通俗的一种纹饰,在很多方面都有牡丹纹的出现,红绿彩中牡丹纹也是常用的一种纹饰。

宋代红绿彩瓷上的牡丹纹非常丰富,姿态也是千姿百态,有正视,侧视,也有仰视。这也许是与当时宋代流行的赏牡丹风气有关。“石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李唐的这首宋诗表明,在当时彩绘的牡丹纹红绿彩瓷很受当时人们的青睐。

四、宋代红绿彩瓷中的民俗情感对当今釉上彩瓷创作的影响

任何一种陶瓷艺术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必须博采众长、发展创新。红绿彩瓷器的烧制来源于唐三彩,它还与当时统治者的喜好以及借鉴当时辽、金瓷器的装饰方法息息相关。继承、借鉴、吸收、消化,红绿彩瓷器的创新之路告诉我们:事物要发展,学习他人为我所用必须始终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试想一下,当时的红绿彩饰艺术不正是当时的陶工谦虚勤奋、不拘一格进行创新。作品朴实、简练,民间气息浓郁。磁州窑为民窑,产品主要供民间百姓使用。由于红绿彩瓷饰多数都直接取材于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题材,而民间艺术质朴、豪放、洒脱而又明快的风格,使红绿彩瓷极富生活意趣和民间乡土气息。

现今在釉上彩瓷上的创作和表现,普遍都延续着比较旧的手法,缺少创新。我们应以这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及风俗生活进行创新,力求多变,又要体现民俗文化底蕴。色彩不应该局限于搭配上的自然与和谐,应有独特的个人见解,才能体现这个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民俗情感表现的是每个时期人们不同的追求。现如今,对于这类文化遗产,所追求的应是精神上的延续。传承民间的朴实,在釉上彩瓷上找寻适合这个时代的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15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