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的女孩穿的什么民族的服装?

图片中的女孩穿的什么民族的服装?,第1张

  这是康巴服饰    

康巴,包括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康巴服装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别开生面而令人耳目一新。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珠三串胸前抛;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我虽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口当闹;我虽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我虽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一、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   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藏族服装服饰的起源和形成,往往是与生存功利目的和审美观念交织在一起的,但首先是功利目的。服饰的形成,主要是先民们为了能在广阔的空间活动时,用来抵御严寒,遮隔日晒雨淋和风沙袭击的。这就是藏族服饰缘起的实用功利。功利目的先于审美意识,而人类最初的审美对象往往又是实用对象,或者是生产中的工具,或者是所猎获的动物。如磨制石器、骨角器、衣物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 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 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笄有5 件,均为骨质,等身细长,通体磨光,剖面呈圆形,上端雕成重叠的蘑菇状。磺有6 件,分石磺和骨磺两类。环有5 件,均系大理石制成,其剖面不甚固定,有扁平椭圆形、圆形、三棱形之分,均仅残存一段。珠有10 颗,质料有大理石、硬玉、粘土岩、骨等。形状多样,有圆形、扁圆形、管形、葡萄形等,但其上均有一穿孔。分为圆珠、管珠和葡萄珠三类。项饰有两串,每串出土时均集中在一处,有长方形珠和管状珠两种。长方形珠系粘土岩制成,管状珠系鸟类腿骨片制成。镯一件,由两个半圆骨筒组成,一个半圆形骨筒上有六孔,另一个骨筒上残存二孔。贝饰10 件,均系贝,上有穿孔。牌饰10 件,系用大小不同、形状不一的骨片制成。其上有穿孔,或刻有横槽,或刻有花纹。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还出土了陶纺轮和骨针。在一件陶罐的底部发现了织物的印痕,每平方厘米面积内就有经、纬线各8 根,在青海乐都柳弯的半山文化遗址中,也有同类的遗物出土。可见在石器时代,藏族远古先民已能编织纺织物并已穿上了缝制的衣服。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3 千年左右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有十分相似之处,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辫子松散披肩(今藏族地区仍有此发型) ,有的在胸际佩戴着小铜刀; 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欢、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 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应是当地民族的服饰习俗,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了。  据史载:“东女国, (康巴一带) 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辫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形象都穿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康巴汉子服饰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一件彩陶靴,通高1116 厘米,底长1413 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三千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并普遍穿用的长统靴子,并有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至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的一种以矿质赭石色(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 涂擦面部,以起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美饰面容,并兼具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妇女的头发梳很高且尖凸,称为“堆髻”,后世妇女发型中的“卜殊”同此发型也有渊源关系。   康巴乡城服饰  

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许多国家、民族的服饰文化优势,这就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东女部,今昌都地区,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一般男子技发,妇女编辫,男女都用彩色赭面。  

党项,是一个纯游牧民族,服饰习俗中头戴乌突骑帽,身穿长袍,下着小口裤,足穿皮靴,与今藏东康巴牧区藏族服饰类似。此外青海地区的吐谷浑,贵妇人披锦花,戴金花冠,女发型为辫发披后,饰有珠贝、珊瑚,这一类服饰与今康巴藏族妇女服饰大致相同。以上这些远古服装服饰表现特征应是今天藏族,尤其是东部康巴地区藏族服饰的最初母型。   二、康巴服饰的类型  

康巴服饰是藏民族服饰文化中的灿烂花朵。康巴服饰既具有藏民族的共性特征,又别具地方个性特色。其主要服装藏袍的基本特征是大襟、宽腰、长袖、超长、无扣。其腰带举足轻重,式样不拘一格,也是藏装最显著的特征。而宽大超长,日当衣服夜当被,既可遮风避雨保暖,又可装物当坐垫的一衣多用性,又与康巴游牧民族生存环境、高寒的气候和质朴的生活相适应。色彩是康巴藏族服饰点缀美的灵魂,他们在色彩运用上十分着重色块与整体的相衬与和谐,其运用最多的红、黄、蓝、绿、白、黑,往往包含了宗教的象征意蕴,又归纳了雪域大自然所呈现的直观表征:他们认为蓝、白、绿、红、黄五彩是菩萨的服装,蓝色代表蓝天,白色表示白云,绿色表示河流,红色表示空间护法神,**表示大地。广泛运用金银珠宝装饰也是康巴藏族服饰的一大艺术特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务实的审美价值观念。另外,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生动物材质自然美所形成的质朴、天然之趣,更使康巴服饰充赢着一种与大自然博大胸怀相依相衬的雄浑气魄和钟灵神韵。  

康巴服饰中男装服饰差异不大,女装服饰差异尤为明显,并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地域风格。康巴服饰大致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牧区服饰、康巴特有着装等类型。  

康北农牧区盛装,以羔皮藏袍挂金丝缎或毛呢藏片等为面料,下摆、襟、袖等处镶宽大的水獭、豹、虎等珍贵兽皮。彩绸衬衣、锦缎袄褂。  

        康南农区女盛装,以五颜六色的花氆氇制成的百折连衣裙,左右胸襟处镶以红、黄、绿、藏青、金丝绒三角形,双袖肘处镶红布,袖边镶绿布,背部镶绣有吉祥图案“公热”,裙边镶红色羊毛条,色彩艳丽、装饰性极强。除了华贵的服装,还以金、银、红珊瑚、绿松石、黄琥珀(密腊) 等作头饰、胸饰、腰饰、手饰,把全身装扮得珠光宝气,雍容华贵。木雅地区服饰,妇女以顶戴袋状帽,将帽沿一侧内叠扣于头上,上沿额伸出头额前,宽至两鬓,长约30 公分的袋状帽箭垂于脑后,然后用大红头绳或五彩头绳编发辫缠盘于帽上。男着原生白皮板羊皮袍,头戴整条狐狸帽为特点。  

        嘉绒地区服饰,则以女头顶披绣花头帕,是以长方形黑金丝绒底绣花头帕对折,戴于头上,额前伸出约数公分,脑后下披至后颈,宽至两鬓,然后用大红头绳或五彩头绳辫发盘于帕上,辫子套各式辫饰。外披披风,内穿锦缎上衣,下着五彩白褶裙,腰系丝织或绸质彩色花腰带,男戴金丝帽,足穿彩靴为凤彩。嘉绒地区服饰还受羌族习俗的影响,生活俗装普遍穿长衫,以蓝黑色为主,下身系围腰,腰扎宽大彩带,冬天穿羊皮褂或羊毛织成的无领服等。  

康巴牧区服饰,男女老少秋冬季均以厚重的原生皮板老羊皮、羔羊皮为袍,上饰粗犷的五色布、呢料条纹或“雍宗”、日月等图案纹装饰,夏装则常以轻、薄的各色面料或自织牛羊毛呢制成的单或夹的长袍。上镶彩虹氆氇尼花边,康北一些农区还时兴针织栽羊毛的袍、裤、衣等。男戴宽沿白毡帽,女梳百辫,戴羊皮帽,耳、项、胸、腰、背、腕、手佩各种用金、银、珠玉、宝石制作镶嵌的饰品。礼仪节日盛装选料更为华贵、精美。闻名遐迩的康巴汉子的服饰,则以昌都、德格一带男装为典型,其服饰品主要有象牙发箍,金银镶边的红珊瑚大耳环,珊瑚、玛瑙、琥珀等珠宝项链,用金、银、铜精制的佛盒“嘎乌”、大镰盒等,腰际横插或斜佩长藏刀、短吊刀,手指上戴有金银并镶嵌有珊瑚等珠宝的戒指。外套藏袍以绸缎、布、毛织氆氇品等制成,边上以水獭、虎、豹等皮镶边,脚蹬藏皮靴或红黑相间的毛质氆氇尼靴,头扎一根又黑又亮的长发辫,夹以红、黑、蓝等大股丝、绒线,盘头而绕,尾端呈散状,垂落于头侧,显得扬扬洒洒,威武剽悍;着帽的或戴金毡帽,或戴狐皮帽,愈显雄姿英发,潇洒自如。着装上康巴汉子一般将藏袍下摆提升至膝盖以上,脱两袖扎于腰际,腰间除火镰等佩物外,一把横插的长刀十分耀眼,加之头上飘洒的“英雄结”,倍显剽悍、粗犷英武。  

        康巴女装:以昌都、德格一带为典型;其显著标志是前额顶佩戴由银和青铜铸造并镀以金,中间镶嵌红珊瑚的“梅朵”头饰,即花朵纹样装饰。相传此佩饰为格萨尔王妃珠牡所佩戴。头发编成若干粗细不同的小辫(康巴地区一般有扎108 根的习惯,而那曲的扎到120 —150 根, 安多的则可少至70 —80 根) ,上面饰以松耳石和珊瑚; 鬓角两边的头发上穿有松耳石或猫眼珠,辫子末端也穿以两股松耳石或银饰,藏袍和男子服装大体相似,显得华贵大方,婀娜多姿。总体上讲,昌都、德格服饰代表了半农半牧区的康北型,由于历史上德格土司的辖地和势力影响较广,故而这类服饰也使之流传于整个康区,尤以男子的“英雄结”和女子的“梅朵”头饰成为其典型的显著标志。  

康南稻城姑娘服饰  

        康巴特有着装,此类着装是康巴地区特有的以实用为主的服装样式,其材料多为原生兽皮板或手工家织毛织品。质地厚实,色彩简洁,款式新韵独特,具有自然、质朴、厚重的视觉效果而别具一格。  

        褂,有多质地和款式,皮褂,劳动护身兼防风寒用。以整张兽皮制成,男女均穿。各地型制略有区别。大致有长皮褂:前开襟、圆领、塔肩、无袖、宽腰、摆齐膝、肩摆沿成自然毛边。男性多以熊、岩驴等厚型皮板作料,妇女多以羚羊、山羊等软皮板作料。长毪毡褂:基本形制同皮褂,不同之处是长袖。质地以综黑色毪子或薄毡为料,领袖襟摆均滚红边。亦有盛装用褂,款式不同之处是高领、无袖、统腰,以上等彩花氆氇细毪子、藏片等为料,色彩绚丽,多见于康南农区。  

        披风,防风寒雨雪用,质地有毡披、毪披之别。毡披:前开襟、平领。无袖敞腰。展开后呈半圆形。摆齐膝以下,领口有系带,沿肩饰黑色云纹布制花边。原白羊毛毡为底料,常见于牧区。毪披:以四方形毪子为基本形体,无领无袖,上角近领处嵌以领花、系带,下边近摆处垂有长穗,以染色细毪子为料,常见于农区。  

裙,主要有两种型制。百折裙:折皱平整有序、折皱约有五十至六十不等,多则达108 道之吉祥数,长齐脚背,以各色彩花氆氇或锦缎拼缝,亦有黑色绵布、平绒等为面料的,为康南农区特有盛装。围裙:多见于嘉绒生活女装,形制为四方形裙面、前后腰各一幅,后幅大于前幅,长齐脚踝,配织花腰带,裙角有丝线绣纹,质料多为卡其、平绒等软薄型,以黑色为多,庄重大方。           三、康巴服装佩饰  

服装佩饰是服饰文化中的华彩部份。如同大海中的浪涛,草原上的格桑花朵,更像天空中的片片彩霞。藏族的服装佩饰工艺品中绝大部分是以金银珠宝为主。这与藏族人的生活环境有关,艰苦的物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理想美的向往和宗教信仰的强烈追求。藏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生活为主的民族,到了近现代,这种生活方式仍占很大的比例。正因为如此,牧民们十分重视着装的佩饰,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徒。一个比较富有的牧女,着装佩饰的价值往往超过万元,以至十多万元,个别富裕者甚至达到百余万元,这是一家数代人经过艰辛积累的全部财富。每逢佳节或喜庆的日子,牧民们都喜欢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家传所有的装饰品佩戴出来。这既是对财富的炫耀,又是一种精神美的展示。  

        由于藏族人笃信佛教,因而装饰品的造型和图案也具有强烈的宗教象征意味。名贵而玄秘的九眼宝石、象牙佛珠、珊瑚项链、象牙圈、密蜡宝石、金护身盒,右旋海螺等,从中无不寄托着他们对神灵的祈祷、对现实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美好理想的渴望追求。这种把理想、信仰、财富、文化、审美熔为一体的服饰艺术,是藏族服装佩饰工艺的一大显著特色。  

        康巴地区的藏族服装佩饰工艺具有独特的地方性。如昌都的金银佩器、甘孜白玉河坡、新龙等民间所产的各类藏刀、佩饰等。从金银制品的造型变化,单元图案组织的巧妙,到制作工艺的精湛,无不显示出康巴地区能工巧匠们的娴熟技艺和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体现出了康巴服装佩饰工艺的璀灿。由于康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藏汉往来的枢纽地带,藏汉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康巴服装佩饰工艺品既有着浓郁的藏族本土风格特色,又兼收并蓄了汉族工艺品的长处,风采独具。这些金银制品不仅制作巧妙,装饰精致,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金银制品上所表现的富有朝气和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如日月造型、“朗久旺丹”图案、“雍宗”图符、“吉祥八宝”图案(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fa轮、胜利幢、宝瓶、金鱼) 等。这类具有深刻象征内涵的宗教图案,经过民间艺人们的匠心处理,使单纯的图案,不仅纹样构成变化丰富,装饰性浓厚,而且注入了世俗化的意味。逐渐成为藏民族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喜闻乐见的服装佩饰纹样。  康巴服饰的佩饰丰富多彩,门类齐全,款式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康巴嘉绒姑娘服饰  

发式:男子发饰有披肩式长发、自然式卷发、普通式短发等。其中犹以英雄结式盘发为康巴男子独有发型。此为以黑色丝线或牛毛与发合编发辫,辫端加编红色丝线,左向缠盘于头,使红丝穗垂于额侧。盛大节日跳锅庄时,男子辫发中还加红、黄、绿等绸布,再将粗长的彩辫盘于头上,形成硕大的盘头。辫股上套象牙圈、戒形银质嵌珠发;而妇女发式,有细密多辫披于肩后,在腰身后用红色或彩色丝线束为一把扎在腰带内的多辫式。有用红丝线、毛线或五彩丝线、毛线编独辫或双辫,然后盘于头上或头帕上等。  

头饰:男女皆喜用象牙圈、戒指形银质嵌珠和银质圆形式饰件为辫饰。妇女则用绿松石、琥珀、银泡等作头饰。尤以妇女头饰最为典型。  

牧区妇女头饰。材质名贵,质地华丽,色彩斑澜,形式多样,有在额上或头顶处佩戴大枚琥珀或镶珠银盘,呈一点式样式。有头顶及两鬓对称佩戴嵌珠银盘,呈三角式样式。有头顶、后脑两鬓各佩戴一枚**琥珀或嵌珠银盘,呈梅花式样式。头饰中还有专门的以皮革或红呢制成宽长的垫带,上面缀满银泡、银盘花或**琥珀、红珊瑚的头饰带。这种头饰带有仅从前额经头顶、后脑及腰后戴一根头饰带的。也有再从额际两侧经双鬓、双肩于腰际戴二根头饰带,呈三根头饰带的,还有以红珊瑚珠,绿松石编串成环状帽饰的。也有以象牙、红珊瑚珠、珊瑚树、琥珀、绿松石编串成盔状帽饰的。在佩戴头饰带的同时,双鬓还悬挂红珊瑚、绿松石串珠。  

康北农区妇女头饰较简略。仅用小型银盘花和少量红珊瑚、琥珀装饰。多用绿松石珠装饰双鬓细辫子。  

        康南农区妇女若不戴头帕或不盘发辫的,则多以细密多辫垂于身后,发辫右边编90 根,左边辫140 根,然后用獐皮条将发辫分别串编成左右两片,左片先朝头顶用右片覆盖成方形,称“扎得”,再将双鬓散发各编三根细辫。两耳角上各挂四根珊瑚枝。额前梳齐眉流海。还有将一对大枚琥珀或银盘花左右对称佩戴于头部呈双角状或头顶仅佩戴一枚琥珀或银花呈独角状。还有用银丝缠发辫,盘头时正好把银辫置于头前。耳饰:男子有环形银质大耳环。灯笼形银质嵌珊瑚大耳环。妇女耳环有金、银质环形、灯笼形嵌珠、龙头形嵌珠耳环等。项饰:妇女有金、银质、嵌珠宝的各种型制、花色的领花。  

胸饰:男子用猫眼石、红珊瑚等珠宝串起的项链。铜、银质錾花镀金“呷乌”(护身盒) 。妇女有各色珠宝项链;银质项盒、银项链。此外,还喜佩戴各种护身饰物,如:道行高深的高僧大德的像章、装有祈愿文或咒语、魔符图案的方形缎制护身包;红色或**的丝、绸、毛线编织的吉祥结;被民间称为“天降铁”或“雷铁”的玄密佩饰物,经高僧活佛加持被视为具神秘咒力的念珠等。  

        手饰:男子皆有金银质双龙头、单龙头、麻花形手镯。有象牙手镯。妇女还有各种玉石手镯。男女皆有金银质嵌珠宝戒指。男子还有象牙板指环,各种玉石板指环。  

腰饰:男子腰饰主要有火镰袋、皮包、腰盒、吊刀、长腰刀、腰带式钱包等。妇女腰饰主要有雕花银包腰带、皮包、腰盒。各式针线盒、奶桶钩、小吊刀、银链等。  

背饰:妇女们的专用品,常与头饰相连,多为条形红色皮底、缎底或黑金丝绒底上从头至腰依次排列琥珀、珊瑚、银泡饰、银元、藏洋等作为装饰。在黑色的发辫上特别突出,更加强了女性柔美娟丽、婀娜多姿的线条美。  

        尾饰:男女服饰中最具风采的部份,多以宽大绚丽的红、黄、绿、兰绸布呢绒扎腰间后从腰后垂悬至脚下,妇女一般为单色,男子则多色,形成如同鸟尾状的装饰,在手舞足蹈之时,或微风吹拂下,女则大有轻盈飘飞如仙女升空之态,男者则如五彩缤纷的彩虹绕身,眼花缭乱,又如草原雄鹰展翅翱翔苍穹,令人心驰神往。  

        康巴藏族从男人到女人通身的佩饰,真可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这些斑驳陆离的服饰工艺品,观之无不使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由此也可窥见康巴藏人对美的多方面、多层次、高水准的精神追求和习俗贯制。   

        四、康巴各地服饰文化风采  

        乡城服饰:在康南的乡城、稻城、得荣一带,由于临近云南纳西族地区,其服饰也受纳西族服饰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乡城女子连衣裙被其他藏区称为风装,形成于文成公主进藏时期,由纳西族妇女穿的齐膝围裙演变而成。风装左右胸襟分别镶有红、黄、绿、藏青、黑金丝绒五块三角形布料,分别代表: 福寿、土地、先知、牲畜、财产。背部嵌一块绣有吉祥图案的“公热”,一般为绿色;下连后部有无数褶皱的十字花氆氇呢彩裙。风装用料讲究,以手织氆氇为上品,妇女头饰亦别具一格,将头发辫成上百根小辫后,横向编织成网状,再披戴在头上,两耳角上分挂四根红珊瑚枝,更加显得光彩照人,在藏区实属少见。  

乡城男子服饰与整个藏区男式服饰融为一体,也用水獭、虎豹皮等包装得华贵大方,配上刀枪更显威风凛凛,刚毅雄强。稻城服饰:有自身地方的特点,女子背部从头上低垂腰肩的发辫多达百根,且投入精工制作的十字花氆氇尼裙袍,裙袍腰间皱褶达四五十条,发辫间挂上珊瑚珠,琥珀、玉石,以及金银饰品,姑娘们前额上留有一份齐眉留海短发,古色古香。  

男装服饰多为原生白氆氇料作成,给人一种简洁、坦荡、清爽之感。但最具特色的当属整张狐皮栓挤而成的狐皮帽,其栓挤形式的造型十分考究,整体给人以自然、质朴之美的精神享受。  

        昌都德格服饰:德格人极重服饰。男装以华贵庄重为特点,头盘发,且戴红丝宽帽,耳饰金银大耳环,其上镶挂九眼石或珊瑚,身着水獭、豹皮为饰的长袖袍,手带象牙圈或金银手镯,指套缕花白金戒指,胸佩银制“嘎乌”,腰系长彩带,佩长刀,背猎枪,足蹬藏靴,更显粗犷剽悍的英姿。  

        女子服饰重华丽,以各色红丝线加粗长大辫,头戴象牙、蜜蜡、珊瑚,颈部佩宝石串珠,头背札佩银制的饼铃,腰挂精巧小藏刀,加佩玲珑精致的针线盒、奶钩等吊饰,加之领袖镶饰极具民族色彩的花边图案,更具女性飘逸、秀美、潇洒的风采。  

        白玉服饰:妇女特别重头饰,额着一颗**琥珀,中嵌一粒红珊瑚,具有鲜明的个性,显示姑娘柔美多姿、落落大方的美貌神态和康巴姑娘健美、灵秀的英姿。白玉男子服饰则集农区、牧区服饰之精华于一身,表现了康巴汉子挺拔粗犷、阳刚豪放的特点。  

        石渠服饰:在康巴首屈一指,男儿穿着似雄鹰展翅般宽大矮健的镶虎豹皮宽边长袍,着红色长袖衬衣,腰后饰数条彩虹般绚丽飘撒的五彩腰带,头戴圆柱形高顶红色丝蔓帽,脚蹬高筒皮靴,腰插长剑,背挎钢枪,一派男子汉儿勇健刚强、英武潇洒之态。女子着装富贵端庄,长袍喜用紫红色氆氇呢,襟边饰宽大水獭皮组嵌图案,以金丝缎条边点缀,着挑红色长水袖衬衣,    头披长辫,头、颈、胸、腰、耳、腕饰金银珠玉佩饰,服饰之豪华,作工之精细,令人叹服。  

   

化学成分为Al2SiO4(F,OH)2,可含有Li Be、Ga等微量元素,粉红色托帕石可含Cr。斜方晶系,二轴晶,正光性。常见晶形柱状,柱面有纵纹。常见无色、淡蓝、蓝、黄、粉、粉红、褐红、绿色等颜色。玻璃光泽,透明。一组完全解理;摩氏硬度8;密度353g/cm3左右,折射率1619~1627。多色性弱至中,随颜色变化而变化。长波紫外荧光一般无至中,呈橙黄、黄、绿色,短波较弱。无特征吸收光谱。晶体内常见二相、三相包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混溶液态包体,矿物包体,负晶等。主要产于花岗伟晶岩、云英岩。产地分布于全世界,有巴西、缅甸、美国、斯里兰卡等。[1]

中文名

黄玉

外文名

Topaz

所属学科

结晶学与矿物学

快速

导航

名称由来

鉴别

区别

宝石加工

成因类型

晶体参数

组成(wB%):按Al2[SiO4](OH)2计算,SiO2 334,Al2O3 566,H2O 100;F可替代OH,理论含量达2065%。F:OH为3:1~1:1,随黄玉生成条件而异:伟晶岩型,F含量接近于理论值;云英岩型,OH含量增大至5~7%;热液型,F与OH的含量相近。

斜方晶系,a0=0465nm,b0=0880nm,c0=0840nm;Z=4。晶体结构系由O2-、F-、OH-共同作ABCB的4层最紧密堆积,堆积层∥(010)。Al3 占据八面体空隙,成[AlO4(F,OH)2]八面体连结[SiO4]四面体。

斜方双锥晶类,D2h-mmm(3L23PC)。柱状晶形。常见单形:斜方柱m、l、j,斜方双锥n、o、p、q,平行双面c、b等。柱面常有纵纹。常呈不规则粒状、块状集合体。[2]

名称由来

黄玉,矿物学家也称之为黄晶,英文名Topaz,国内珠宝界常称之为托帕石,为英文的音译。这主要是因为无论是黄玉还是黄晶,都会和我国珠宝界原有的一些宝石的称呼相混淆。在我国,**的和田玉(软玉)长期被称为黄玉,尤其是在考古界;而黄晶又和水晶中的黄水晶容易相混。

黄玉的英文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来源于红海扎巴贾德岛(Zebergad),该岛旧称“托帕焦斯(Topazios)”,意为“难寻找”,因该岛常被大雾笼罩不意发现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由梵文TOPUS衍生而来,有“火”的意思。

中国古籍中用“黄精”、“黄雅姑”、“黄雅虎”、“木难”等称呼黄宝石,但这些词泛指所有**宝石,包括**蓝宝石、**绿柱石等。据说,佛经中记载的黄宝石是现今的橄榄石。它有着田黄一般的色彩、翡翠的硬度,与和田玉等软玉相比,硬度更好、透度更高、色彩更鲜艳丰富。由于其产在龙陵,又以**为主色,故最终得名为黄玉,也有人称为皇玉。

黄玉在作为玉石开发之前,只作为观赏石被人藏和买卖,被人称做"黄蜡石"。因其石质细润,色泽金黄,块型硕大,变化丰富,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已到几千乃至上万元每千克。其涨价速度之快,创下了玉石史上的奇迹。其实,不是所有的黄蜡石都可以被认为是黄玉,只有达到玉石级的黄蜡石才称"黄玉"。[2]

鉴别

与黄玉类宝石相似的宝石矿物是碧玺、赛黄晶、红柱石、磷灰石,海蓝宝石。

  碧玺的比重(3.03—3.25)比黄玉的比重小,可用二碘甲烷重液将它们区分开,碧玺漂浮在二碘甲烷重液上面,而黄玉则下沉。在放大镜下,通过台面,可见到碧玺有明显的;小面棱双影,而黄玉的双影弱。碧玺的二色性明显。除粉红色和棕**黄玉的颜色比碧玺颜色深外,其它颜色的黄玉都比碧玺颜色浅,两者颜色不完全相同。

  赛黄晶的比重(2.99—3.01)比黄玉的比重小,两者可用二碘甲烷区分开来,赛黄晶、浮在该重液之上,黄玉则在重液中下沉。

  红柱石(比重3.17)在二碘甲烷重液中上浮,可与黄玉区分开。而且红柱石有很强的·多色性,比黄玉的多色性明显得多。

  磷灰石的比重(3.17—3.23)比黄玉的比重小,用二碘甲烷可将两者分开。磷灰石为;一轴晶。

  海蓝宝石的折射率(1566—1594)和比重(2.6—2.9)比黄玉小。海蓝宝石为一轴;晶。常见到黄玉有解理。[3]

区别

当玻璃的折射率和比重与黄玉相近时,则两者的鉴别特征是:玻璃为均质体,在正交偏光镜下全消光,尽管有光性异常现象,但与黄玉的二轴晶非均质体的消光现象有明显不同。玻璃无双折射现象和多色性,为单折射率。玻璃中含有圆形气泡,气泡边界突出,而黄玉中有两相或三相的包裹体。[3]

宝石加工

黄玉的流行款式为祖母绿形琢型和圆多面形琢型。在加工过程中,因为黄玉有平行底面的解理,所以,必须注意定向切割,以防切磨面与解理面平行,难以进行打磨和抛光。合理的取向是将切磨面与解理面呈12。一15。交角。由于黄玉解理的存在,在镶嵌时也要小心,以避免损坏。从颜色来看,紫红色的黄玉价格最高,质优者,价格昂贵。其次是粉红色,棕**、蓝色和**。无色黄玉价格最低。黄玉中常含气一液包裹体。干净的黄玉不多见。含包裹体多者价

托帕石的英文名称为Topaz,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希腊文“Topazios”演变而来的,原指红海中一个称“托帕兹”的小岛上盛产**的橄榄石,当地人误称其为黄宝石。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由焚文“Topas”衍生而来,意即“火”。1737年一个名叫亨克尔的人用Topaz一名描述德国盛产的黄宝石而得名。托帕石的矿物学名称为黄玉,黄玉又称为黄宝石。

托帕石为含水的铝硅酸盐矿物,化学分子式为Al2[SiO4](F,OH)2,成分中F和(OH)的比值变化不定。属斜方晶系。晶体形态多呈斜方柱状,柱面常具纵纹,集合体形态为柱状、粒状、块状。颜色为无色、淡黄、深黄、棕色、天蓝、粉红、红、淡绿和褐色等。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619-1627,双折射率0008-0010,色散0014。多色性清楚。硬度8,密度349-357克/立方厘米。解理发育,性脆。在长、短波紫外线的照射下,各种颜色的托帕石显示不同的荧光。依据颜色,一般可分为酒**、无色、蓝色、绿色、红色托帕石。其中上等的深**者最为珍贵,颜色越黄越好。其次是蓝色、绿色和红色者。用天然无色黄玉经辐射加温处理后的蓝色黄玉、**黄玉已经大量投入市场,其颜色淡雅艳丽,性质稳定,一切特性与天然托帕石基本上无差异,无法鉴别,但是在出售时应注明“改色黄玉”。

天然黄玉与相似宝石的区别。与其相似的宝石有磷灰石、赛黄晶、海蓝宝石、电气石等。最佳的鉴定方法是密度,在二碘甲烷(密度为332克/立方厘米)重液中黄玉下沉,上述的相似宝石漂浮。另外,还可用某些黄玉的特有包裹体区分,但是需要用显微镜鉴定。

托帕石的评价与选购。天然黄玉和改色黄玉都以颜色、净度和重量作为评价依据。以颜色深,透明度好,块大,无裂隙为佳品。选购托帕石时要求颜色浓艳、纯正、均匀,透明,瑕疵少,重量至少在07克拉以上。托帕石具有脆性和解理,怕敲击、摔打,容易沿解理方向开裂,佩带时应时刻注意。

在西方人看来,托帕石可以作为护身符佩带,能辟邪驱魔,使人消除悲哀,增强信心。用托帕石的粉末泡酒,则可以治疗气喘、失眠、烧伤和出血等症。我国对托帕石的认识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托帕石是一种色彩迷人、漂亮又便宜的中档宝石,深受人们喜爱。国际上许多国家定托帕石为“十一月诞生石”,是友情、友谊和友爱的象征。

宝石级黄玉主要产在花岗伟晶岩、气成热液型、矽卡岩及冲积砂矿床中。世界上95%以上的托帕石产于巴西靠近罗德里格西尔瓦城的米纳斯吉拉斯伟晶岩中,品种为无色及各种艳色的黄玉,曾产有重量达300公斤的透明托帕石,堪称世界之最,现藏于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此外,斯里兰卡、俄罗斯、中国、美国、英国、缅甸等国也有托帕石生产。我国已在新疆、内蒙古、广东、云南等十几个省区都发现了托帕石。

中高档市场。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赛贝铃珠宝的产品定位在中高档市场。其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仍然处于大众消费品的范畴之内,因此广受消费者喜爱。赛贝铃珠宝(Swarovski)是一家来自奥地利的知名珠宝和水晶制品品牌,创建于1895年。赛贝铃珠宝的产品涵盖了饰品、手表、水晶制品、家居饰品等多个领域,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著名。

一、 和田玉中的黄玉指呈黄、蜜蜡黄、栗黄、秋葵黄、鸡蛋黄、米黄、黄杨黄等色的软玉,但它决非宝石中的黄玉或黄晶。 和田玉黄玉具有和田玉的特征。 二、黄晶 黄晶是石英的一个变种,和石英一样同属硅氧矿物。黄晶的颜色从黄到浅褐色,极像黄玉。黄晶中的黄

搜索翡翠

一、 和田玉中的黄玉指呈黄、蜜蜡黄、栗黄、秋葵黄、鸡蛋黄、米黄、黄杨黄等色的软玉,但它决非宝石中的“黄玉”或“黄晶”。 和田玉黄玉具有和田玉的特征。

二、黄晶 黄晶是石英的一个变种,和石英一样同属硅氧矿物。黄晶的颜色从黄到浅褐色,极像黄玉。黄晶中的**是由于其中含有水氧化铁的缘故。天然的黄晶比较稀少,人们常把紫晶和烟晶加热以使它改变颜色变成黄晶的模样,甚至假冒黄玉。

黄晶,金**、橙**、棕**、淡**水晶的统称,常被称为“水晶黄宝石”或“黄宝石水晶”。法语中,黄晶意即柠檬,大概是说这种晶体色调接近柠檬色,古罗马哲学家普林尼曾用“金色”和“宝石”来赞誉黄晶。

黄晶色彩主要是由晶体内的铁或铬元素引起。黄晶以体质明莹、光洁无瑕者为上乘,橙黄更为人们所喜爱。《寿山印石小志》载道:“黄水晶之纯净无瑕玷者名黄冻,具浓黄、暗黄二种,通灵而有光泽;质极嫩,俨如宜都枇杷,令人欲动食指。”《石考》则说:黄晶“产水晶洞与坑头洞内,质通灵,色嫩黄极佳;有为水所浸蚀,内白而外黄。俗谓变田黄者,次之。”这类水晶为达到较好颜色效果,多经热处理获得。紫水晶和烟晶经加热后将产生带红、黄和桔褐色调,与黄晶极相似;无色透明水晶经X射线辐射,可变成美丽的**。

西方人将黄晶作为11月生辰石,被誉为“友谊之石”,代表真诚和挚着的爱,意味美貌和聪颖;象征富态、有生气,能消除疲劳,能控制情绪,有助重建信心和有生目标。

黄晶色泽鲜艳明快,具有诱人的魅力,用它制作黄晶眼镜耐磨,司机在阴雨天气或夜间佩戴,可提高对物体的能见度,增加安全系数。黄晶又常用以制作戒面、耳环、手链、项链等饰品。

自然界的黄晶较少,产地也寥寥无几,仅有巴西和马达加斯加生产有一定数量的优质品。由于黄晶与黄玉(托帕石)极相象,不法商贩常以黄晶以假乱真,致使黄玉声誉一落千丈。什么西班牙黄玉、撒克逊黄玉之类的名称,大多是黄晶热处理的代用品。上好的黄晶几乎无裂纹,同时比黄玉既漂亮又价廉,但黄晶的结构与外表缺少柔和感。黄玉的颜色比黄晶“暖”一些,且更有光泽。黄玉的比重和硬度大于黄晶,只须用手掂量一下便可区分开。黄玉具有完整的解理,黄晶无解理,且黄玉折光率最低值为161,而黄晶最高折光率为155。

你听说过赛黄晶的宝石吗?它的英语名称是根据其首次发现地--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丹伯里命名的。它们同为玻璃光泽,透明,无解理,硬度也相同。不过,所含成份大相径庭,黄晶成份为二氧化硅,赛黄晶成份则是钙硼酸盐。

三、黄玉TopazAl2[SiO4](F,OH)2

黄玉又叫托帕石,是含氟硅铝酸盐矿物,它是由火成岩在结晶过程中排出的蒸气形成的,一般产于流纹岩和花岗岩的孔洞中。由于它经常与锡矿石伴生在一起,因此可作为寻找锡矿石的标志。黄玉一般呈柱状或不规则的粒状或块状,颜色有多种多样,一般为黄、蓝、绿、红、褐等浅色,有玻璃光泽,有的无色透明。黄玉的颜色在阳光长时间曝晒下会发生退色。黄玉可作为研磨材料,也可作仪表轴承。透明且漂亮的黄玉属于名贵的宝石。

产地:巴西、斯里兰卡、美国、中国

化学成分:Al2[SiO4](F,OH),成分中F和(OH)的比值变化不定。

结构:属正交晶系。

密度:为349-357克/立方厘米。

硬度(莫氏硬度):8

象征意义:富饶和虔诚

颜色:浅黄到深黄

矿物成分:含水的铝硅酸盐

光泽:玻璃光泽

目前珠宝业在研究使用物理蒸汽沉淀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在黄玉上形成二氧化钛薄膜,从而生产彩虹色黄玉。

黄玉,英文名称为Topaz,英文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来源于红海的一个小岛的旧称"托帕兹",另一种说法是由梵文TOPUS衍生而来,有"火"的意思。这个极具异国情调的名字,似乎已经诉说了这一宝石代表的神秘。托帕石的矿物学名称为黄玉,又称为黄宝石。

黄玉为含水的铝硅酸盐矿物,化学分子式为Al2[SiO4](F,OH)2,成分中F和(OH)的比值变化不定。晶体属正交(斜方)晶系的岛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形态多呈斜方柱状,柱面常具纵纹,集合体形态为柱状、粒状、块状。颜色为无色、淡黄、深黄、棕色、天蓝、粉红、红、淡绿和褐色等。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619-1627,双折射率0008-0010,色散0014。多色性清楚。硬度8,密度349-357克/立方厘米。解理发育,性脆。在长、短波紫外线的照射下,各种颜色的托帕石显示不同的荧光。依据颜色,一般可分为酒**、无色、蓝色、绿色、红色托帕石。其中上等的深**者最为珍贵,颜色越黄越好。其次是蓝色、绿色和红色者。

世界各地都有黄玉出产,最重要的宝石级黄玉产地是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这里的黄玉有**、深雪梨**、粉红色、蓝色及无色等;斯里兰卡也是较重要的产地,它的黄玉主要为蓝色、绿色和无色。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产蓝色和**的黄玉。

中国的广东、新疆、云南等地产大量无色的黄玉,经中子辐射,电子加速器轰击、Co60照射及加热的方法处理,可变成漂亮的天蓝色。值得注意的是,中子辐射改色的黄玉会有一定的放射性,需要放置一定的时间(如半年以上)才能用作饰用宝石,否则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

黄玉是典型的气成热液矿物,产于花岗伟晶岩、酸性火山岩的晶洞、云英岩和高温热液钨锡石英脉中。世界著名产地有巴西、俄罗斯的乌拉尔和巴基斯坦的卡特朗。黄玉可作轴承及研磨材料,质佳者可作贵重宝石。中国内蒙古和江西等地出产黄玉。

在西方人看来,黄玉可以作为护身符佩带,能辟邪驱魔,使人消除悲哀,增强信心。用托帕石的粉末泡酒,则可以治疗气喘、失眠、烧伤和出血等症。我国对黄玉的认识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黄玉是一种色彩迷人、漂亮又便宜的中档宝石,深受人们喜爱。国际上许多国家定黄玉为“十一月诞生石”,是友情、友谊和友爱的象征。

黄玉属一般宝石,其成分为含氟的硅酸盐,硬度为8,常见颜色有无色、粉红色、**及蓝色等。容易和黄玉相混的常见宝石主要有水晶、海蓝宝石、碧玺及玻璃仿制品等几种,其中最易相混的是**水晶。实际上,除了黄玉更为柔和,略具绒状外观的特征外,肉眼下两者极难区分,这也是为什么**水晶在市场上可引致人们对**黄玉价值怀疑的根本原因。

黄玉与水晶的原料区分较为容易。黄玉的柱状晶面上有纵的条纹,而水晶则是横的条纹。而对末镶嵌的饰品,比重(手感)也可作为区分的依据,黄玉的比重在349以上,而**水晶只有265左右;用手掂,黄玉有"坠"手的感觉,水晶则较轻。当然,黄玉宝石的光泽柔和,而水晶的光泽则较“冷”,尖锐,依此也可区分。

肉眼区别黄玉与碧玺,最重要的是碧玺有较强的二色性,而黄玉除粉红色者外,其他色的黄玉二色性都弱;另外,碧玺的双折射强,往往可见双影。

蓝色黄玉与海蓝宝石的区别 ,一般情形是较为困难的,可以作为参考的特征是:蓝色海蓝宝石往往带些黄绿色的色调并具轻微的二色性, 比重较轻。确切鉴定要用折光仪等来测定。

玻璃与黄玉除光泽和偏光性不同外,黄玉是天然晶体,具有良好的传热性,因而有冰冷的感觉,而玻璃则是"温"的。在放大条件下,黄玉有时可见到一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组成的气液包裹体,而玻璃内往往含圆球形的气泡,这点可作为辅助证据。

黄玉具柔和光泽和较大比重。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 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 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 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 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 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 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 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 此时的阿昌族妇女,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 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 志。[1]

  编辑本段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编辑本段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编辑本段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编辑本段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编辑本段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编辑本段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编辑本段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编辑本段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编辑本段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编辑本段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编辑本段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编辑本段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编辑本段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编辑本段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编辑本段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编辑本段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编辑本段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编辑本段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编辑本段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编辑本段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编辑本段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编辑本段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编辑本段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编辑本段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编辑本段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编辑本段黎族

  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编辑本段傈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长裙,戴花包头或欧勒(珠珠帽,以红、白色珠或贝壳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带于胸前的玛瑙、海贝或银币串)。男子为长衫、及膝裤、黑包头,佩砍刀、弓弩。

  编辑本段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统裙,腰悬缀成球状的白色贝壳(以数量标识财富);盛装时披红披肩,佩多串项珠。男子穿氆氇长袍、羊毛毡套头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条圆盔,套熊皮圈。

  编辑本段满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

  编辑本段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绲边裤,戴顶卡花。顶卡花是一种斗笠,以竹篾编织精致图案。男子穿蓝、青色对襟衣、衣裤。

  编辑本段门巴族

  传统穿红氆氇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氇统裙,披犊皮,颈饰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带,戴拔耳甲。拔耳甲为山字形小帽,褐顶、橘黄边,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编辑本段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编辑本段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编辑本段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编辑本段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男子穿长衣短裤,缠包头,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编辑本段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编辑本段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编辑本段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编辑本段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编辑本段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编辑本段塔吉克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编辑本段塔塔尔族

  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编辑本段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编辑本段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编辑本段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编辑本段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编辑本段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编辑本段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编辑本段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编辑本段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编辑本段裕固族

  女子穿高领长袍,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未婚加一圈绿珠穗),挂头面,戴胸饰“寄命锁”,穿长靴。头面是标识妇女已婚的带形饰物,佩在发辫上,共3条,一条垂胸前、两条垂背后,上镶银牌、珊瑚、玛瑙、珠贝等。男子为高领左大襟箭袖袍,束红、蓝色腰带,挂腰刀和烟袋,圆平顶翻檐白毡帽或礼帽,左耳饰大耳环,穿皮靴。

  编辑本段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编辑本段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5523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