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 (Ramayana ) 摩诃婆罗多(伟大的婆罗多部落) 古印度神话两大史诗般巨著
前者讲罗摩王子与妻子悉达(sita)的故事 里面有中国孙悟空原型 哈努曼 ,目前译本只有 季羡林先生做过的中文版本,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类似与犹太教中的摩西; 后者讲婆罗多部落 之间斗争的故事 ,译本很多。
印度是世界上文明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大约公元前 250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城市化文明,除了后人发现有居住房屋、农牧业生产等的遗迹,还留下文字印章。古代印度广阔,包括现在的南亚次大陆,即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他们称自己为“赡部洲”或“婆罗多国”。古代中国人称他们为“身毒”、“天竺”等,唐代时统一为“印度”。
古印度到公元前 18 世纪时,逐渐被异族侵略,到公元前 15 世纪左右,从中亚来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印度,建立起新的印度文明,他们被称为印度雅利安人。这些人进入印度河流域以后,过着部落制的氏族生活,他们先征服了当地上着居民,然后又各自到相兼并,这样逐渐形成了许多大小王国,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阶级分化,在印度出现了一种按等级划分阶层关系的制度:种姓制度,按种姓制,印度社会成员被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种姓称婆罗门,包括祭司阶级,掌管宗教事务;第二和姓称刹帝利,包括武士,掌握军政大权;第三种姓称吠舍,是平民阶层,主要从事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第四种姓称首陀罗,主要是些奴隶和仆人,从事农业、捕渔等技艺,专为上层阶级服务,前两种姓为统治阶级,后两种姓为被统治阶级。种姓的产生促成了婆罗门教的最终形成(约公元前 1000 年)。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种姓制度的逐渐完善,正当列国纷争不断之时,摩揭陀国出类拔萃,在公元前 364 年时,统一恒河流域和印度中部地区,建立起难陀王朝。然而这个王朝很不稳固,约公元前 324 年,旃陀罗芨多推翻难陀王朝,建立起强大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最有名的国王是第三代王阿育王,他不仅统一了大片印度国士,还使印度第一次成为历史上的统一帝国。以后印度历史上又经历了几度的统一、分裂、统一,到公元十八十九世纪才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即英属殖民地时期。
按照印度历史发展,其文学进程被分为几大时期,这里我们仅以古代文学为主。按通常的分法,它包括吠陀时期(公元前 15- 前 4 世纪)、史诗时期(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3、4 世纪)、古典梵语时期(公元 1 世纪-12世纪)。吠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四部吠陀本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以及阐述这四部分本集的各种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四部吠陀本集产生于公元前 1500~前 1000 年左右,用诗体写作,语言为吠陀语。后一类阐述书约产生于公元前 1000~前 400 年,由散文创作,用的是吠陀语言演变而成的古梵语。这两类书统称为吠陀文献,当时还有一些与此有关的著作,如语音学、礼仪学、法律学等方面的专书。这些著作产生于婆罗门祭司阶层,多表现神话宗教故事,目的是为婆罗门阶层唱赞歌。
史诗时期的文学以两大民族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为主,此外还有属南方达罗毗荼语系的诗歌文学和巴利语的佛教文学。两大史诗都是用梵语写成,其作者为属刹帝利种姓的苏多阶层,虽书中分别标明作者为毗耶娑和蚁蛭,但后人认为他们只不过是原始形式的作者,或在史诗编撰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事实上,两大史诗是集体创作、汇编的。《摩诃婆罗多》约十万颂,产生于公元前 4 世纪至公元 4 世纪;《罗摩衍那》约二万四千颂,产生于公元前 4 世纪至公元 2 世纪。两大史诗主要歌颂了英雄事迹和帝王传说,显然它们也是为上层种姓阶级服务的。
古典梵语文学上承两大史诗和佛教文学,又出现了许多与宗教有关的文学,婆罗门教、佛教文学进一步发展,还有耆那教文学、俗语文学。此外,梵语文学中的戏剧、故事、小说以及文艺理论方面也兴盛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的梵语已不再只是宗教语言,它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形式,而为文学家所运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大批以往世书命名的神话传说作品,现存 18 部大往世书和 18 部小往世书。这 36 部书虽以神话为主,但包含有丰富的宗教、法律、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它们实际上是一套古印度的百科全书。
在整个古代印度文学中,神话传说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吠陀文学到古典梵语文学时代,每一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基本上都与神话传说有关,可以说印度神话传说的数量在世界上是据第一位的,其现存神话资料也是任何国家都不可比的。印度古代神话之所如此发达,这主要与印度宗教发达有关。宗教与人类原始崇拜有关。人类早在氏族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对大自然缺乏认识,于是便寄托神祇,有了神,人们便有了宗教,古印度的祭司把婆罗门教视为自己唯一的信仰,他们一生就是从事宗教礼仪活动的,为了巩固自己的宗教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来崇拜他们,这些祭司便利用原始的神的故事来编撰出适应婆罗门教祭司的教本,4 部吠陀本集就是婆罗门祭司的创造。随着婆罗门种姓地位的提高,他们更加着意地推广吠陀本集,传播其中的神话思想。到公元前 4 世纪以后,一些由婆罗门种姓与刹帝利种姓结合所生的子女也继承先辈的传统,开始为上层种姓及帝王歌功颂德,这些所谓的苏多阶层便是两大史诗的创作者,他们还把吠陀时代的多神崇拜发展为三大主神崇拜,目的是为了提高婆罗门及刹帝利种姓的地位,为帝国统一服务。此外印度古代的书写材料落后,任何作品都保存不长,所以始终保持口传的方式,这种口传文学为神话传说的传播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加之古印度史学不发达,许多真实历史记载不下来,而在流传中被人添油加醋,即使有历史,经多年口传,也被神话化了。因此,在整个古代的印度文学中,神话文学是绝对重要的内容。
在中国上古卜辟中,尚无“神”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用“申”来代替“神”的,也就是说,在上古文学中,“申”和“神”是一个字,所以汉朝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申,神也。”那么,根据上古文学的象形造字原则,这个“申”究竟表示什么东西呢“申”的最初本义,是象形闪电的形状。这就是说,在上古文字中,神意味着天上的闪电。所以中国古代常常“天神”连读。而且,在甲骨文中“天”是正面的人体形状,如果说“申”是远古之人对闪光飞碟的真实写照,那么“天”就是对外星人的客观描写。如此看来“天神”就是指来自天空的人。对其他民族的早期神话、宗教也能作出类似的阐释,如德国语言学家史密特神父就注意到,在印、欧民族的宗教中,至上神(天主)一词,它的语根就是“照耀”的意思。此外,如《圣经》中的“上帝”一词,在古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来自天空的人们”。
中国古代还有“天子”乘龙从天而来的传说,如《史记·封禅书》曰:“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龙的出现在历史上次数不多,每次都与帝王有关。每位皇帝都称自己是“天子”,即天上神仙之子,以示人类中最高贵者。
大家知道,龙是根本不存在的,古人为什么相信天上有龙《说文》上说:“鳞虫三百六十,而龙为之长。龙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这种能发光,能变暗,大小可变化,能上天下海的“龙”不正是飞碟的化身吗如果古人没有见过这种飞行器,怎么会产生龙的概念呢
早在原始社会,龟已作为鲧氏族部落的图腾被加以崇拜。《大戴礼》云:“甲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洛书》亦云:“灵龟者,玄文五色,神灵之精也。上隆法天,下平法地。能见存亡,明于凶吉,王者不偏党,尊耆老则出。”
同样,这种能上天入地,能预见生死存亡,明了天灾地害的神龟不正是外星人乘坐的碟形飞行器的形象写照吗不过,有人会说,古人崇拜龟是因为龟的寿命比一般动物长。可是,不管古人的想象力有多么丰富,他们怎么竟会想到这种动作迟钝的龟既能上天入地又能预测风云呢
《法华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写的时间是在释迦牟尼圆寂500年后(距今2500年),将当时兴起的大乘教思想中的神话记载下来,这些神话几万年前就流传在喜马拉雅山一带,并以释迦牟尼本人言论文集的方式写成。日本的志田行贤将它译成白话文。其中有这样的记录:在天体之一方,有一个净光庄严国,领导者是“净华宿王智如来”,他统治着许多长寿而拥有崇高精神的人们。在这些人中,有个名叫妙音菩萨的伟大人物,他有数不尽的美德,学会了宇宙的真理,获得了宝贵的“冥想法”,如了解所有生物语言的冥想(即精神感应术),自由往返宇宙任何地方的冥想(意念输送),根据月亮、太阳的运转得知宇宙的变化的冥想……
有一天,妙音菩萨突然接到地球世界的伟大尊师释迦牟尼传送的精神感应术。妙音菩萨便向净华宿王智如来报告,要求到“婆娑世界”(地球)来参见释迦牟尼及许多修行者。
净华宿王智如来同意了,但告诉妙音菩萨,从高度的天体降落到低度的天体,不能仍用固有频率,必须配合低度天体的频率。换言之,就是“入境问俗”:来拜访地球时,必须要把本身的频率降低到适合地球固有的频率。
奇怪的是,当妙音菩萨开始坐定冥想时,在释迦牟尼说法的地方附近,出现了84000个“莲花座”,都是黄金茎、白银叶、钻石花瓣(在佛典里,以瑞祥的莲花来表示不可思议的现象是个惯例。我们认为这种“莲花座”可能是指发出不同光彩的飞碟)。
在地球上,也有信徒问释迦:“世尊啊!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因,才发生这种祥瑞呢”
地球上的人看到妙音菩萨一行,都说他们的容貌非常奇怪——眼睛像青莲花的叶,身体发出金色的光辉,肌肉结实,面貌端正。
妙音菩萨创下了许多事迹,离去时,地球人又看到了他们来时的奇异现象。
日本学者志田行贤在深入研究《法华经》后大胆地推断:“我们可以这样想,高度进化的宇宙前辈们,一再来我们的地球拜访。”
早在三四千年以前,我国就有飞车的传说,颇为神奇。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奇肱之国在其(按:指一臂国)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在其旁。”
《博物志·外国》记载:“奇肱民善为拭扛,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至,吹其车到豫州(按:古代九州之一),汤破其车,不以视民。十年东风至,乃复作车遣返。其国去玉门关四万里。
在古代印度和中国的神话传说,都有关于神人同居共处的记载。如印度古代的《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史诗和神话故事,都记载了神人杂居,相互联系和冲突的情况。
中国古代的《山海经》记载了“有神十人”,在“广粟之野”住了下来,其中还记载了昆仑山为“百神之所在”。《国语》中也记载有古时少之后,民神杂居的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