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翡翠、琥珀、玛瑙、琉璃、黄金、珠宝、钻石、白银一般该怎么分门别类?都是经过加工的么。

玉器、翡翠、琥珀、玛瑙、琉璃、黄金、珠宝、钻石、白银一般该怎么分门别类?都是经过加工的么。,第1张

你说的这些基本上能在市面上流通的都是经过加工的。但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开始收集贵重矿物的原石。关于分类问题,笼统一点除了琥珀它们其实都归类于矿物。详细一点的分类则是五花八门了。你的问题从题面上来说就很难回答了。比如说黄金,它能归类于有色金属,也能归类于首饰,还能归类于贵重矿产。

玉器文化玉器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从河姆渡时期玉文化产生,玉器所体现的物质文化因素在不断地演进,在演进中玉器所体现的各种文化因素也有着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笔者将浅析玉器在以下几个方面所体现的物质文化因素。在新石器时代玉器曾是生产工具的代表,比如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过玉斧、玉凿等器具,此类工具在最早的时候多用于生产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这时期玉器更多地被当作生产工具来使用。当然,并不排除玉器在此时也用作兵器。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有玉钺出土,这被认为是军权的象征。而且玉斧、玉凿在某种程度上亦可作为作战的兵器。但是这时期玉器所体现的则是一种神玉文化,因为像上面提及的玉斧等玉器毕竟少数,更多的则是体现天人沟通、宇宙崇拜、宗教意识的玉器。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预测,因而他们转向求助于神灵。玉作为“石之美者”被用于沟通神灵,古人这样记述:“巫能以玉事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玉器实际上是作为一种沟通神灵、联系上天的神器。另外,玉器中一些动物性玉雕如龙、鸟等, 是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反映。例如在红山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玉猪龙、C型龙等玉器就很有可能是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到了夏商周时期,玉文化进一步发展,玉器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礼玉文化。出土的玉器中,夏代的玉兵器的数量相对之前是要多的。也就是说,随着国家的出现,玉被赋予一种政治因素或者说政治文化。周代以后,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玉制的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的玉器就不一样。玉器之所以体现礼玉文化,关键在于玉器很重要的一个功用就是用于祭祀。在《礼记·春官·大周伯》中有这样的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用玉制六器祭祀天地四方,这样就将玉器赋予礼制的内涵。另外,玉器还用作皇帝的印玺。妇孺皆知的和氏璧在被进献之后就被铸成国玺,秦国一度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秦统一六国后成为传国之玺,后来和氏璧不幸遗失。帝王的印玺多以玉铸成。这又进一步丰富了玉器的礼玉的内涵。另外,玉器还作为陪葬之物,当时的人们认为:玉石具有灵气,“金玉在九窍, 则死人为之不朽”。诸如玉衣、玉塞、玉含都是陪葬之玉器,这同样是礼玉的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德玉文化,玉器被赋予人们所希冀的美好的德行操守。从春秋末期始,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在社会理念上出现了“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在《礼记·聘义》中记载玉有德十一,分别为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把玉拟人化了。这种观点代表了儒家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了玉的可贵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人们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诗经中有这样的话: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由于玉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此君子必须佩戴它。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的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从原始先民到春秋战国,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所有能佩玉、有玉的人都是出于当时社会上层的人,即最初的玉器的占有和使用是社会阶级上层的特权。但到汉代时,玉器便出现世俗化的趋势。汉代,玉器在社会礼仪、日常生活中使用更加的广泛,用于玩赏的玉器大量出现。到了唐代,玉器上出现了富有生活气息的花鸟、人物绘饰。另外,有实用价值的玉质杯碗也逐渐增多,还出现了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这些都说明了玉器的功用正一步步地世俗化。宋元明清时期是玉器的普及化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玉器更是进入了平常百姓家。玉器是一种非常受人们喜爱的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的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6800 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璜、管、珠、坠等。从其出土的部位可知,璜、管、珠、坠都是项饰。殷商时代,佩饰玉器也较为常见,殷墟妇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功能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并且在明清时期,由于古玉数量已不可观,故而古玉收藏之风甚为炽热。时至今日,玉器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品。玉器从开始由生产工具到兵器、神器、礼器,直到普通百姓的饰物,不断地发展演变,始终是人们所喜好的东西。与此同时,玉器就自然而然的被赋予许多美好的含义,成为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在了一起。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相貌美丽为“玉容”、“玉貌”,称赞男子的风度为“玉树临风”,称赞女子的气质为“亭亭玉立”,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琼楼玉宇”,好听的声音为“玉声”。人们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我们熟知的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汉代以后,用玉或玉字旁的字命名也渐成风尚,玉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综上所述,可知我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并且玉器所体现的物质文化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玉器从最早祭祀神鬼、充当礼仪用具、殓葬尸体、为少数权贵服务,随时代进步,除继续参与祭祀、礼仪活动之外,还为更多的人(包括王公贵族、士大夫文人、富庶百姓)提供现实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效力。而玉文化也由最初的神玉文化演变为礼玉、德玉文化,最终提升为美好事物的代名词,这其中无不体现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因素。 --“中华收藏品”

 玉的形成是地壳中的岩浆沁入大理岩,并在高温高压下孕育而生,它生成的过程完全由大自然“一手操办”,是大理岩与岩浆的融合产物;瓷的诞生是我们的祖先将瓷土研磨、细筛、与水融合拉坯成胎体、再与瓷釉结合,经过一定时间的高温孕化,从而完成了从“土到瓷”的脱胎换骨的变化,是瓷土与瓷釉结合的产物。

  玉与瓷的质感:

  玉的品质评估(特别是和田玉)主要看其油性、细度、净度、浑厚度。而这些品质主要是由其颗粒细度所决定的,颗粒越细、细度越好、密度越高、质感越好。

  瓷器的优劣首先要看瓷质自身的质地:胎体细腻、釉质肥厚、釉面均匀莹润。胎体的细度也同样取决于瓷土颗粒的细度,瓷土越细、胎体越细、成瓷后密度越高、与瓷釉的结合就越均匀,釉面也越莹润。

  玉与瓷的审美:

  玉器和瓷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艺术品,深得历朝历代皇权贵族文人雅士的热衷青睐。玉器和瓷器除了造型、题材、构图、画工(雕工)等方面的审美大体趋同外,还同样都会崇尚自然美和瑕疵美。

  那些天生完美的和田籽玉根本不需要人为的雕琢,那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会让人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田籽玉的皮色曾被认为是玉的瑕疵,但逐渐被赏识,加以巧妙利用,如今皮色巧雕已经成为和田籽玉作品的主流审美。

  瓷器中,窑变作为一种不可预知、无法把控的神奇变化,已经越来越被追捧,其魅力就在于自然。瓷器的冰裂开片原本是胎与釉不同步收缩而造成的瑕疵,而这种无序的几何线条为表面素雅的瓷器凭添纵横交错的自然纹饰,并且已经成为某些窑瓷的典型特征,令人趋之若鹜。

  玉与瓷的顶级藏家: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玉器和瓷器发展同时都起到极大推动作用的当属乾隆皇帝。由于乾隆对玉的痴迷,加之西域玉石之路的打通,乾隆时期玉器得到了前所未有发展,不论是从玉器的数量还是工艺品质都达到了顶峰。

  同时乾隆皇帝对瓷器的钟爱和重视也是前无古人,甚至会下御旨给督陶官唐英,亲自为瓷器的烧制提出要求,乾隆时期是景德镇窑火最旺的时期,这个时代的瓷器也是瓷器历史上的巅峰。

  乾隆成为同时推动玉器和瓷器的史上第一人!

  玉与瓷同为中国最为重要的文物和艺术品类,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被赋予了博大的中国传统思想和观念,汇聚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玉与瓷,虽不同根,但却同族;虽是源于中国,但却已走向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7424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