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的简介

北京天坛的简介,第1张

天坛 Tiān tán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Beijing]

编辑本段天坛简介

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天坛(Temple of Heaven)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02),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祈年殿里面真是漂亮,可惜不能进去。接着,我们又到了圜丘,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欲称祭天台,只可惜,现在不是冬天。我们到了回音壁,它是天库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所以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有了回音壁,你在里面说的话,我都能听得见。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现在天坛公园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与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坛都一样,设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间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来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祭地,原来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渐废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将原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从此开始。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编辑本段世界遗产

中文名称: 天坛

英文名称: Temple of Heaven

编号: 200-021

天坛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天坛于199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

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编辑本段天坛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 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本只在西墙上开辟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又陆续新建了东门和北门,并把内坛南面的昭亨门改为南门。

天坛的内坛墙周长4152米,辟有六门:祈谷坛有东、北、西三座天门,圜丘坛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有圜丘坛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两部分之间有隔墙相隔,并用一座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丹陛桥”(砖砌甬道)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构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圜丘坛 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坛面原来使用蓝琉璃砖,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后,改用坚硬耐久的艾叶青石铺设。每层的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在每一栏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头,用于坛面排水。圜丘坛有外方内圆两重矮墙,象征着天圆地方。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站在圜丘坛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虽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这是因为坛面光滑,声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碰到周围的石栏,反射回来,与原声汇合,则音量加倍。

皇穹宇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为重檐圆攒尖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为鎏金宝顶单檐蓝瓦圆攒尖顶。有东西配庑各5间。其正殿及东西庑共围于一平整光滑的圆墙之内,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此为回音壁。皇穹宇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音石: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圆形围墙环绕,墙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内侧墙面平整光洁,能够有规则地传递声波,而且回音悠长,故称“回音壁”。

祈谷坛 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祈年殿为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

祈谷坛的另一座重要建筑是皇乾殿,它坐落在祈年墙环绕的矩形院落里,其间有琉璃门相通。这是一座庑殿式大殿,覆盖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有汉白玉石栏杆的台基座。它是专为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殿宇。神版均供奉在形状像屋宇的神龛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管理祀祭的衙署定时派官员扫尘、上香。祭祀前一天,皇帝到此上香行礼后,由礼部尚书上香,行三跪九叩礼再由太常寺卿率官员将神牌恭请至龙亭内安放,由銮仪卫的样铒抬至祈年殿内各相应神位安放,受祭。

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是中轴线上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座主建筑的是一长长的贯通南北的台基,叫丹陛桥,又叫神道或海墁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至3米,象征着此道与天宫相接,皇帝由南至北步步升天。丹陛桥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御道,右边是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神走神道。桥下有东西向隧道,是祭祀前将牲畜送去屠宰的洞口。

斋宫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所以,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斋宫内城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以正殿为中心;后部是皇帝的内宅寝宫;中部是一个狭长的院子,院内两端各有廊瓦房五间,是主管太监和首领太监的值守房。斋宫面积4万平方米,有建筑房屋200余间,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规模也很宏大,而且典雅清幽。明、清两朝皇帝均在祀前来此“致斋”三日,只有雍正皇帝以后“致斋”的前两日改在紫禁城内斋宫“致斋”,最后一天才迁居天坛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面东,正殿5间,为无梁殿式供券砖石结构。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东北隅有一座钟楼,内悬永乐年制太和钟一口。

神乐署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有300名乐舞生随驾进北京,以后明代神乐观常保持有乐舞生600名左右。到嘉靖时乐舞生总人数达2200名。

编辑本段建筑特点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编辑本段圜丘坛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坛周长534米,坛高52米,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符"九五"之尊。坛面用艾叶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顶层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做太阳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着的回音。

古代中国将单数称作阳数,双数称作阴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数”。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上屋栏板72块,中层108块,下层180块,合360周天度数。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坛外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四面各辟棂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遗迹),东南角有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东还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乐器库和棕建库等附属建筑。

编辑本段皇穹宇

圜丘坛以北是皇穹宇,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座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祭天时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这里。它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称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后为鎏金宝顶单檐攒尖顶建筑,用蓝色琉璃瓦铺设屋顶,象征青天。大殿直径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巨大的殿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花的圆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东西各有配殿,分别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雷电等诸神牌位。整个殿宇的外观状似圆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周围均设石护栏。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而且附近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站立于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于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于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称之为“回音壁”。

编辑本段祈年殿

祈年殿在天坛的北部,也称为祈谷坛,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

祈年殿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祈年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殿檐颜色深蓝,是用蓝色琉璃瓦铺砌的,因为天是蓝色的,以此来象征天。

祈年殿在建筑上出色之处是,祈年殿用28根楠木大柱和36块互相衔接的榜、桷,支撑着三层连体的殿檐。这些大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时辰;中外层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节气;三层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顶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宝顶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统天下。其附属建筑有皇乾殿、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燔柴炉、瘗坎、具服台、走牲路及72间长廊等。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石上镂刻山形云纹图案,是明嘉靖时放置的镇石。

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花的汉白玉栏杆。这个台基与大殿是不可分的艺术整体。当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门,往南望去,只见那条笔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门廊重重,越远越小,极目无尽,有一种从天上下来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的建筑专家在游览了天坛之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被雷击起火焚毁,据说,当时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烧时,清香的气味,数里之外都可以闻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图样,掌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部便把曾经参加过祈所殿修缮事务的工匠们召集来,让他们根据记忆、口述制成图样,再施工建造。因此,现在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建筑,但是,基本建筑形式、结构,还保留着明代的样子。

九龙藻井

祈年殿内,天花板处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则是描金彩绘。殿内中央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纹,是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一条行龙抱着一只凤凰,这便是“龙凤石”,即“龙凤呈祥”。 相传,这块石头上原来只有凤纹,而殿顶藻井内只有雕龙,年长日久,龙、凤有了灵感,金龙常常飞下来找凤石上的凤凰寻欢。不料有一天正遇见嘉靖皇帝来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礼,金龙来不及飞回去,和石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圆石里面,再也无法出来,从此才变成一深一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烧时,这块龙凤石被烈火熏烧了一个昼夜,石块虽未被烧碎,但龙纹被烧成浅黑色,凤纹被烧得模糊不清。祈年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九间,称东庑和西庑,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库房。明代祭天时,除祭祷皇天上帝外,还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以及日、月五星,东、西、南、北、中的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镇,四海四渎(河湖)、风云雷雨、山川、太岁、道教等各神祗和历代帝王等。

编辑本段闲唠天坛

1420年,明永乐皇帝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了天坛。这个巨大的祭天神庙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也许和那个时候还保留着一些相似,南城在今天仍是京城中比较后发展的区域。拜后发展之赐,南城鲜有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群用来遮天蔽地,从长安街中心地段往南即使是步行也不需要很久,就可以张望到高撑空中盖笠一样的祈年殿鎏金宝石蓝琉璃顶或是绵亘数公里素朴的灰砖围墙之一隅。

北方的园林不比江南建造的细巧雅致,多是宏大叙事,动辄占地数百公顷。有一种说法,天坛当年的设计者们顾忌天坛是祭天之所,皇帝既然自称是天之子,“老天”的居所自然要大过“天子”,因此天坛的占地面积比故宫要大两倍。大概出于同样的顾忌,天坛的主体建筑都以深蓝琉璃瓦敷顶,不敢僭越使用本属皇家园林专用的明**琉璃,而每年度的祭天大典开始前皇帝更要到丹陛桥东侧专设的具服台临时将黄袍换成蓝袍以向上天演示他虔诚的敬畏和顶礼膜拜。这样的祭典在这里延续了数百年,直到上个世纪的1914年,史称窃国大盗的袁世凯当上皇帝的时候又声势浩大地操办了一次之后就正式拉上了帷幕。

天坛的南北东西各有一门,其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对于匆匆的游客来说,最好从南门开始游览。从南门进园,依次先到寰丘坛,这座几何造型祭天坛的建筑充满奇思巧技,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汉白玉石块全是九的倍数,象征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造型像是一个小号的祈年殿;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就是很有趣的回音壁。在回音壁试回音要方法得当,如果同行两人,两人应面向北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才能听见彼此的说话。回音壁北有祈年殿、皇乾殿,是北端的重要建筑,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接。天高云淡的晚秋时节跨出祈年殿的大门,顺着这条三百米长笔直的甬道往南望去,门廊重重,越远越小,天地渺然雄浑似是极目无尽,令人不得不赞叹当年设计建筑的手法和灵感。天坛另有东侧的游廊、神厨、宰牲亭和西天门的斋宫等建筑和古迹。特别是斋宫,因为是皇帝典礼前沐浴焚香清心静养留宿斋戒的地方,不似天坛的其他建筑那么恢弘高远俨俨然天庭气概。暮春时分,斋宫内外两道护城河的河池铺满盛开的紫花沙参,榆叶梅绚烂的花枝隐现在红墙悬山顶绿琉璃瓦建造的重重回廊房舍和小小的月亮门上,透着庭院深深的人间气息。难以想象,八国联军那时候怎么就能把联军总司令部设在这样清幽净心之地而不得些感化。

其实对于把天坛当作自己生活空间向户外延展的市民来说,天坛的华美建筑只是他们在这里活动的一个大背景,更大的吸引力来自这是城区独有的森林公园。明清以来天坛广植松柏,至今已成森然巨林。

编辑本段景区信息

天坛门票价格:

淡季10元(11月1日~3月31日),旺季15元(4月1日~10月31日)。除公园门票外,园内景区收门票20元。通票淡季30元,旺季35元,以上票价学生半价

开放时间

大门6:00~22:00开放,内部景点每日8:00开放。

止票时间:20:00,静园时间21:00。

3月1日~6月30日:大门16:00止售联票,景点17:30关门。

7月1日~10月31日:大门16:30止售联票,景点18:00关门。

11月1日~次年2月28日:大门15:30止售联票,景点17:00关门。

交通

乘17、54,2路公共汽车,106、116路电车可达。

最佳旅游时间

最佳的时间应该是春秋两季。这是因为天坛的绿化主要是草,在夏天不能提供足够的遮阳,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容易中暑;如果冬天去又太过于冷清。但冬天去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这个冷清的时段好好体会天坛那些声学建筑物(三音石、回音壁等)的效果。当然,不管是什么季节,想仔细欣赏那些古建筑就最好早点去。

现在的天坛门票价格??

30元:联票

10元:门票(学生半价)

20元:景区内门票

http://www1bjlywcom/jingdianhuizong/beijing/tiantan/200505/8828html

地址:崇文区天坛路 邮编:100050

四大门及景点开放、止票、静园、关门时间

一、四大门:

开门时间:6点 静园时间:21点

止售时间:20点 关门时间:22点

二、景点每日8点开放:

1、3月1日—6月30日:

大门16点止售联票,景点17点30分关门;

2、7月1日—10月31日:

大门16点30分止售联票,景点18点关门;

3、11月1日—次年2月28日:

大门15点30分止售联票,景点17点关门。

4、4月1日—10月31日为旺季,联票35元,门票15元

5、11月1日—次年3月31日为淡季,联票30元,门票10元

天坛是北京的地标古建筑物,也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天神和祈福的地方,拥有非常高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研究意义,也是中国的国宝级遗产,下面给大家分享2018天坛自助游旅游攻略。

景点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2号

虽然久居北京,但一直未曾踏访天坛。这也印证了那句话,越是容易办的事情越容易忽略,就如我们_亲近的人一个拥抱是何等容易,可在生活中我们却总是忘记。

昨日出门办事,恰好途径天坛,于是决定进去看看,补上了过去错过的遗憾,倒也不算晚。这一看不打紧,彻底颠覆了我对天坛的想象。

下午3时许,我来到位于永定门东街的天坛南门。天气虽好,但由于气温很低,空气中弥漫的寒气还是让人觉得生冷。所以,除了两个旅游团,这里的游客很少。这倒正合我意,特别是在天坛这样的情境。

交通指南

1公交

天坛南门:36、120、122路。

天坛西门:2、20,120路。

天坛北门:6、34、35、36、106、111路。

天坛东门:6、25、34、35、36、39、41、43、60、610、684、685、723、814路。

2地铁

地铁5号线-天坛东门站。

门票价格

旺季(4月~10月):门票15元,联票(含门票、祈年殿、圜丘、回音壁)34元。

淡季(11月~次年3月):门票10元,联票(含门票、祈年殿、圜丘、回音壁)28元。

景点联票(含祈年殿、圜丘、回音壁):20元,神乐署门票:10元。

开放时间

一、四大门:

开门时间:旺季6:00,淡季6:30;止售时间:20:00;静园时间:21:00;关门时间:22:00

二、景点每日8:00点开放:

旺季关门时间:17:30(大门16:00点止售联票)

淡季关门时间:17:00(大门15:30分止售联票)

三、旺季为4月1日-10月31日

四、淡季为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天坛旅游攻略

与走进紫禁城、颐和园这样的旧时皇家宫苑不同,在天坛里面行走,闭上眼睛,你伸手触摸到的是一份安宁和静谧。

且不论游人如织的时候,纵使你独自站在紫禁城、颐和园的中央,你脑海里都能想象出当年宫苑里进进出出的王公大臣,或骑马、或乘轿;

也能勾画出那些伺候主子嫔妃的宫女太监,或端茶倒水、或碎步急行。总之,这些地方一定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天坛则不同,由于它特殊的功能,这里的环境布局、建筑风格所折射出的气质都是宁静的。

天坛是当年皇家用来祭天的场所。从上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通过“祭天”这种天人交流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对于上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华夏子民。

主持祭天仪式自然由“天子”担纲。在仪式上须诵读祭文、奏雅乐,焚烧祭品,以表示人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贡献给上天,作为对上天滋润万物的一种报答。

我深以为这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深切的信仰,而不能简单归结为迷信。虽然近年来春节期间也在天坛举行这样的仪式,但已经缺少昔日对“上天”的庄重和敬仰,沦落为一种吸引游客的噱头和表演,从文化的传承上来讲,实在是一个悲哀。

据资料介绍,天坛占地约270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

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坛内还有巧妙运用声学原理建造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等,充分显示出古代中国建筑工艺的发达水平。

我从南门进入,自然首先看到的是圜丘坛。圜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远远望去在阳光下甚为庄严、圣洁。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约5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

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以应“九重天”,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站在圜丘坛上眺望几十米开外的皇穹宇以及北边更远一些的祈年殿,那金顶蓝色琉璃瓦的建筑在阳光下散发出特殊的建筑魅力。

看多了紫禁城里黄瓦红墙的建筑,反倒觉得蓝色的琉璃瓦覆盖的建筑尤为独特。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与门正对的位置高高摆放着“皇天上帝”的神牌,令人肃然起敬。

圜丘坛北面即是祈谷坛,主要建筑是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名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想必明清时代的历代天子就是在这精美却又不失庄重的地方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了。

连接圜丘坛和祈谷坛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30米的青石道,称为丹陛桥。走在这条宽阔的石板路上,你似乎可以听到现代与历史的对话。

当年,就是在这条石板路上,历代天子率领皇子王孙、文武大臣走向祈年殿,在中和雅乐声中叩拜苍天,祈求天降祥瑞,四季安康。

当然,在祭祀大典前,天子还要在丹陛桥东侧的具服台,脱掉平常所穿的**的龙袍,换上蓝色的祭祀礼服,以表达对上天的敬意。对于祭祀的准备、议程等繁文缛节不再作考究,想必也一定是极为琐碎却又一点差错都不能有的了。

走完内坛,自然要说说外坛的古树了。一棵棵古柏参天,树形各异,其中一株被命名为“九龙柏”的就更为奇特了。该树位于皇穹宇西北垣外,树高逾10米,青针翠叶,虬枝铜柯,极为古朴苍润。其树干间有纵向褶皱,将树身分为九股,状似九龙缠绕,森然欲动。

这棵树还有一段故事。传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到天坛来祭天,当他视察完大典的准备情况,在皇穹宇围墙下休息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一种奇怪的声音。

于是乾隆皇帝就四处寻找,发现在围墙下有九条蛇,一下子就钻入了泥土当中。乾隆皇帝命人出皇弯宇继续抓蛇,四处寻找不见,却发现围墙外有一棵树,树干表面布满沟纹,就像九条龙腾飞,所以就起名叫九龙柏。这当然有说书人演绎之嫌,但树干的外形独特确实容易给人九龙缠绕的想象。

我觉得,天坛的美丽不在于它的雄伟、壮丽,不在于它数理的奇妙,而在于它那蓝色诡秘的琉璃瓦,它带给我最为不同凡响的感触,也加重了这里宁静的气氛。除了在这个地方,蓝色的琉璃瓦装饰在别处实属少见。

倒是听说明清时代对于琉璃瓦的使用是有讲究的,**的只能用于帝王之家,绿色的可以用于王侯府苑,一般老百姓家只能用黑色。蓝色的琉璃瓦用在天坛,据说是因为蓝色代表天的颜色。这里承载着人类和上天沟通最古老的仪式,一砖一瓦都参透了历史绵延而来的肃穆与凝重。

夕阳西下,百鸟归林。夕阳_金顶蓝色琉璃瓦装饰的祈年殿、皇穹宇披上了一层金装,显得更为祥和、壮丽。我带着偶得的满足,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枚一角铝币我想很多人是没有见过的,它可不是我们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流通金属币,从它的硬币反面可以看出这是属于民国时期的铸币,它的历史呢要从日本侵华时说起。

当时日本军队侵略了我国华北地区,并在当地组织了一批以汪时璟为主的汉奸,在1938年3月10日这批汉奸,在北京成立了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并发行了新货币。

这枚硬币发行的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它的正面以天坛图案为主题,左右两边为大写字体“壹角”,反面正上方是“中华联合准备银行”几个大字,正下方字体则是“中华民国三十一年”,中间的图案以三环相套,中间字体为“中”。

当时与其一同发行的有1元、5元、10元的纸币,另外还有一种5角面值的硬币,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这个伪联银行先后又发行了面值较大的百元大钞和千元大钞,它们这一举措实则是变相的剥削压榨我们中国这些地区的经济,加上日方不断的支取大额钞劵,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也随之上升,当时这些地区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

有人或许会问这一类的钱币有收藏价值吗?

它这种钱币在本身的意义上,就是汉奸银行发行的,我们都避之不及,谁会喜欢收藏这种东西呢!说实话对这种钱币感兴趣的藏友真的不多,它的价值也是比较低的,天坛一角硬币在网上交易价格在几十元左右一枚,收藏的意义不大。

理性收藏,切勿上头……

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9191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