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

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第1张

丝绸之路一般指丝绸之路(古代交通路线),更多含义请参阅 丝绸之路(多义词)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表述)

1来历

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和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以及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罗马人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中国的丝绸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的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并将这条路线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欧洲,到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简介

亚非欧商业往来(2世纪初)

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丝绸之路(Silk Road)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过他所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

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丝绸之路

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隋唐年代(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

北方陆上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后者繁荣于汉唐沙漠绿洲丝路延续千余年,沿线文物遗存多,是丝路的主干道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东段自长安至敦煌,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洛阳、长安以西又分3线:[1]

所经路线

丝绸之路

①北线由长安(东汉时往东延伸至洛阳)、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②南线由长安(东汉时由洛阳)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或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

丝绸之路

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咸海间)北道上有两条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南道的于 阗;一是从龟兹(今库车)西行过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翻拔达岭(别垒里山口),经赤谷城(乌孙首府),西行至怛罗斯由于南北两道穿行在白龙堆、哈拉顺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条件恶劣,道路艰难东汉时在北道之北另开一道,隋唐时成为一条重要通道,称新北道原来的汉北道改称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经伊吾(哈密)、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萨尔)、轮台(半泉)、弓月城(霍城)、砕叶(托克玛克)至怛罗斯西段葱岭(或怛罗斯)至罗马丝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的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大体可分为南、中、北3道:

①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

②中道(汉北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

③北新道也分两支,一经钹汗(今费尔干纳)、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

丝绸之路

、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番禺(后改称广州)、登州(今烟台)、扬州、明州泉州、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宋元时成为东方第1大港

商品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驼队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

技术西传 21世纪初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

丝绸之路

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脉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著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宗教交流

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入西域地区,21世纪初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据此,佛教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拜火教(一名为祆教)是中国人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这可能与西域地区与拜火教敌视的伊斯兰教有关)的称呼,该教于前5—前1世纪沿丝路向东方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国教,在阿拉伯帝国兴起后被迫东移有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地方统治者为控制拜火教的发展,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宋朝以后则基本消失其宗教风俗则被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风俗

景教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料记载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间,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在会昌法难之后,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续到明朝天主教进入中国时

古“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在中国历史上开始的中西文明的接触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相互激发、相互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相互滋润,使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向前发展在今天开发西部的热潮中,古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现代文明)中将焕发生机 如果把“丝绸之路”理解为一种技术而不是单一层面上的途径,将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在众多的传播途径中“丝绸之路”是如此让人难以释怀

2陆上丝路

背景

目的: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身边只有在西域娶的胡妻和一位随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于是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都护的设立: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经营西域: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甘英到达波斯湾班超首次将丝路从西亚一带打通延伸到欧洲、到了罗马,罗马也顺着丝路首次来到东汉京师洛阳,这是21世纪初丝绸之路的完整路线166年,大秦(罗马)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中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坐落在东北名城哈尔滨,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占地面积为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

教堂的内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亚教堂的穹顶气氛,教堂穹顶构成了极其宏伟壮观的空间轮廓,从大厅中央向下望去,是否感觉到由这4个大帆拱托起的巨大的,如此巨大的,带有宗教图案的大弯顶内墙面富丽堂皇而又高雅别致哪?教堂正门篷顶为钟楼,悬挂着1大6小共7座乐钟。那座最大的乐钟由响铜铸成。乐钟重达18吨.最大直径为1425米,临近钟耳和钟的底部装饰的是规则花边。钟的中部雕有4个圣像,以8个规则的连形花边上的古俄文注明的是铸造年代,6座小乐钟可以奏出6个不同音符,每逢重要宗教节日,敲钟人把7座钟槌上绳子系于身体不同部位,手足并用,有节奏地拉动钟绳,铿锵的钟声响彻云霄,据说当时连几十公里外的阿城居民也会听到这钟声乐曲,堪称哈尔滨的一大奇观。

索菲亚教堂共有“一主两辅”三处唱诗台,处于两侧耳门门厅上的是辅唱诗台,与两处小圣所相对,兀然突出在半空中,成为二层平台,给大厅硕大的空间平添了一个层次。位于正门门厅上的是主唱诗台,由左侧楼梯可以上去,与左侧小唱诗台有走廊相连。主唱诗台的前面敞开,其他方向以墙面、屋顶进行封闭,面积约20平方米,可容纳4人。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登上奥斯曼帝国王位后,便着手准备围攻东罗马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他调动工兵部队和五千名劳工,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狭处,离君士坦丁堡不远的欧洲一侧岸边建造了军事要塞。这座要塞与早已建造在亚洲岸边的另一个要塞遥遥相望,犹如一把巨大的钳子,控制了海峡,切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外界的联系和补给线。

东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感到十分气恼,派使看到奥斯曼帝国首都亚得里亚堡,向穆罕默德二世提出强烈抗议。

穆罕默德二世,即位时才21岁,他精明狡黠,心狠手毒,在接任的当天,为了清除日后危及皇位的隐患,就下令将出世仅8个月的弟弟溺死在浴池里,随后又杀死了参与这一阴谋的凶手。他立志要干一番比亚历山大和凯撒还要伟大的事业。

他还想征服世界。他傲慢地对东罗马的使者说:“博斯普鲁斯两岸都是属于我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回去告诉你们的君主,如果再派人来纠缠,我就不客气了,要活剥使者的皮!”使者吓得屁滚尿流,狼狈而回。东罗马帝国此时已经衰落了,君士坦丁十一世自知敌不过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便向穆罕默德请求,愿将首都以外所有的地方都交给土耳其,并且年年向他们纳贡。

穆罕默德说:“哼,我看中的是君士坦丁堡,我要将它做为都城,我要在君士坦丁堡王宫里生儿育女呢,罗马皇帝知趣点儿,就乖乖地离开吧!”君士坦丁堡求和不成,只得修补城墙、加固工事,准备迎战。

公元1453年4月,君士坦丁堡上空突然大炮轰鸣,硝烟弥漫。穆罕默德二世率二十万大军和三百艘战舰,由海、陆两路出发将君士坦丁堡团团围住,一场决定东罗马帝国存亡的激战开始了。

君士坦丁堡位于欧洲大陆南端,建立在一个海岬上。整个城市呈三角形。北濒黄金角海湾(金角湾),南临马尔马拉海,东面是博斯普鲁斯海峡,只有西面十八公里宽与陆地相连。

穆罕默德亲率大军由西线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城墙非常坚固。城墙全长约20公里。海墙有6米高,陆诸高9米宽5米,且分内墙、外墙、胸墙三层。城墙上建有112座碉堡,每隔50余米设有一座高18米的瞭望塔。外墙还没有92座炮塔。城外护城河宽20米,深5米。千余年间,经历代皇帝一再加固修复,该城在当时真可谓坚不可摧。

穆罕默德十分熟悉波斯、希腊、罗马的历史,钻研过战略、战术、地形等军事知识。他很了解君士坦丁堡的城防结构,他决心用大炮来对付这座千百年来无人攻破过的城墙。他不惜重金,从匈牙利请来大炮铸造师乌尔巴斯,造出了几十门重炮。

每门炮重33吨,长12米,每次可发射500公斤石弹。每门炮需要100头公牛拉、200个壮汉扶持才能运走。

在这种威力无比的大炮掩护下,数万名土耳其士兵,有的扛着树枝,有的滚动着木桶,向护城河冲去。

他们将树枝和木桶扔进水里,企图将护城河填平。然而,河水太深,浮力大,树枝和木桶沉不下去。土耳其士兵干脆趴在木桶上向城墙靠近。东罗马军队在碉堡和城墙上,用毛瑟枪和装满石弹的炮不断地发射还击,土耳其士兵被打破了脑袋,打断了手脚,从木桶上翻身落水,淹死了许多。穆罕默德见强攻不成,便另想办法。他让士兵挖地道,从护城何底下穿过,直通城内。为了迷惑敌人,他白天继续炮击,组织小股部队佯攻,到了夜里,全力以赴挖地道。

地道迅速地往前延伸,眼看快挖到护城河了,而东罗马人竟还没发觉。

有一天夜里,东罗马的一个哨兵,无意中发现脚下有什么响动。他开始以为土耳其人凫水过河来偷袭,便睁大眼搜索,护城河里空无一人。他怀疑自己耳朵出了毛病,连日征战,疲劳之极,耳鸣眼花是常有的事。可响动却越来越厉害,他终于听出声音来自地下。他赶紧趴在地上,耳朵贴着地面仔细分辨,地下竟有掘土声和人讲话声。他恍然大悟,土耳其人在挖地道呢。

他赶紧去报告长官。长官吉斯提尼是个勇敢多谋的军人,他命令士兵寻找响动处,往地下挖掘。很快和地道挖通了,上耳其士兵大吃一惊,正欲后退,吉斯提尼让士兵往洞里灌沸水,滚热的水哗啦啦地涌入,烫得土耳其士兵皮开肉绽。地道里的土耳其兵嚎叫着往后逃窜,自相践踏,踩死踩伤了许多。

吉斯提尼又往洞里扔炸弹,地道被炸塌,几千土耳其兵被闷死在士里。

挫败土耳其人用地道攻城的阴谋,君士坦丁十一世非常高兴,他要重奖那个哨兵。这哨兵名叫约翰。皇帝把约翰召到王宫里,赐仙吃精美的食品,喝上等葡萄酒。约翰饿极了,狼吞虎咽吃光了食品。皇帝又让宫女取出一只宝盒,里面装满了珍珠玛瑙,说:“约翰,你的机警,拯救了全城十万居民,我要让你一夜之间成为富翁!”

约翰摇摇头说:“陛下,土耳其人多势众,他们是不肯善罢甘休的。城池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危险,一旦城破,我们都会被杀死,一切财富都会被他们抢光。所以珍珠玛瑙对于我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如果陛下一定要赏赐我一点什么的话,我想问陛下要一样东西!”皇帝说:“不管你要什么东西,我都满足你!”约翰说:“这东西,就是陛下的勇气,只要陛下有勇气,我们就有力量,就一定舍死守卫都城!”

皇帝想不到一个普通的士兵会说出这一番铿锵有力的话来,深受感动。他说:“约翰,我已经没退路,我有勇气同你们一起,抗击土耳其人!”他当即封约翰做百夫长,守卫陆地城堡。穆罕默德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一天凌晨夜色还没褪尽。约翰站在瞭望塔里,警惕地观察着护城河那边的动静。他发现土耳其人点着火把,把一座房屋似的东西推进河里。那东西浮在水里,就像一座堡垒。土耳其士兵就藏在活动堡垒后面。约翰赶紧组织力量用火枪射击,不让活动堡垒靠近城堡。可是火枪弹碰到堡垒,嗤地一声就滑到水里去了,活动堡垒肆无忌惮地驶过来,靠近城墙后,堡垒平台上升起了一座云梯。云梯搭上城头十几个土耳其士兵蹬上云梯往上攀。约翰挥剑砍杀了爬在前面的敌兵,推倒了云梯。约翰在忙乱中发现敌人的活动堡垒外面包有牛皮,牛皮很滑,所以火枪击中它也不着火。

他顿时有了办法,一面命士兵抵挡活动堡垒的攻击,一面派人迅速去找火药桶、沸油和火把。当敌人后面的活动堡垒靠近时,他先让士兵往下倒沸油再扔火把,火把燃着了沸油,牛皮立即嗤嗤起火。趁火势正旺时,又扔火药桶,活动堡垒在火药的爆炸声中化为灰烬。

穆罕默德眼睁睁望着他苦心设计制造的活动堡垒沉进护城河里,气得顿足捶胸。但他没有失去胜利的信念,他发誓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踏平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人陆战失利,海战同样遭到严重挫折。一天,四艘热那亚的军舰,冲破土耳其的封锁,进入马尔马拉海。这些军舰是给东罗马送补给物资的,穆罕默德二世派出140艘战舰进行拦击。可是热那亚军舰灵活地躲过140艘战舰的拦截,驶入了金角湾。穆罕默德二世闻讯后策马飞奔到岸上督战高叫:“开炮,打沉它!”土耳其战舰打出的炮,全被热那亚军舰躲过去了。

相反,热那亚军舰的炮,倒击沉了好几艘土耳其战舰。穆罕默德二世急得催马下到海滩,又高叫:“用船撞它,撞沉它!”土耳其战舰调转头去撞,热那亚战舰早已靠上了码头,诫头上炮火对着土耳其战舰猛轰,又击沉了几条;后面的再也不敢前进了。

君士坦丁堡全城军民,见来了援兵和给养,欢声雷动。他们在城墙上高声叫喊,辱骂土耳其海军无能。攻城二十多天了,连连受挫,土耳其军的一些高级军官,便建议穆罕默德二世接受东罗马皇帝早先的请求,与其议和。先解除围困,再从长计议。

穆罕默德二世挥拳咆哮起来说:“我不喜欢听议和两个字,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攻下君士坦丁堡,绞死东罗马皇帝!今后,谁再敢说议和,我砍谁的脑袋!”

他怒气未消把海军舰队司令召来,指着这位败将的鼻子大骂:“饭桶,我在岸上命令你拚死撞击敌舰,你为什么让它们全跑了?你一百多艘军舰竟然斗不过四艘敌舰,你丢尽了我的脸……”他越说越生气,一拳将舰队司令击倒在地,又用脚乱踢,舰队司令疼得哇哇乱叫,说:“请苏丹别打,别打了……我一定将功折罪!”穆罕默德二世拳打脚踢,发泄过后,也觉有点累了,他喘着粗气喝问:“你怎么将功折罪?”

舰队司令急中生智说:“君士坦丁堡三面都是陆墙,有三道墙组成,坚不可摧,唯有金角湾那边是海墙,只有6米高,而且是单墙,我们只有从金角湾下手……”穆罕默德二世一听,又挥起了拳头,说:“混蛋,你在胡说八道,金角湾入口处有铁链和沉船封锁,你们追热那亚军舰不是无法接近么,你有什么办法进得去?”

舰队司令说:“我的意思不是从那儿进去,而是我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如此这般一说,穆罕默德也觉得很有道理,就不再打骂他了,同他一起研究起新的攻城计划来。

几天以后,舰队司令请来了一个热那亚的商人首领,用美酒佳肴款待他,还送他许多礼物。舰队司令说:“我们的目标是攻下君士坦丁堡,并不损害你们的利益,你们没必要去支持东罗马帝国哟,我们合作吧。”商人首领在酒宴前,由舰队司令陪着去参观了土耳其军营,见营帐连绵,望不见尽头,特别是那几十门重炮,更使他吃惊不小。他知道君士坦丁堡迟早会落入土耳其人手中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决定和土耳其合作。

他和土耳其达成一项协议:热那亚商人允许土耳其的船只,经过他们控制的加拉太据点,进入金角湾。

条件是土耳其军队进城后,保护热那亚商人的一切特权。热那亚人建立的加拉太据点,和君士坦了堡隔海相望。从加拉太据点下海,就能进入金角湾。但是,加拉太到金角湾还有十几公里的陆路。船怎么从陆路上过去呢?穆罕默德经过苦思冥想,决定创造一个旷古奇迹。在实施预定计划的那天深夜,土耳其军的八十艘船绕过金角湾口的铁链封锁,靠上了加拉太的岸边。接着,用人力将船拖到岸上。

他调动数千民工,在从加拉太到金角湾的十几公里的陆地上,用坚厚的木板铺设了一条道路,又在板面上涂了大量牛油和羊油,以减少摩擦。

然后,将八十艘船拖土木板,穿过田野、山岗、森林,运到了金角湾海岸边。等到天快亮时,船只纷纷下水,排列成一座浮桥,筑起炮台。土耳其士兵就通过这座浮桥,向君士坦丁堡发动新的进攻。

这支舰队犹如神兵从天而降,使全城将士大惊失色。君士坦丁十一世急忙从就近的亚的里亚堡门的防守军中抽出兵力去抵抗。守门官就是刚提拔的百夫长约翰,他对君士坦丁堡十一世说:“陛下,土耳其人进攻金角湾,是为了吸引我们的兵力。我们防守力量分散了,他们正好乘虚破城呀!”君士坦丁十一世说:“约翰,金角湾那边城墙不高,防守困难,不加强力量怎么行呢?前几天不是有四艘热那亚援兵么,让他们来守卫城门吧!”

约翰见皇帝这么说,就率士兵去金角湾了。皇帝亲自指挥反击,土耳其的炮弹,雨点似地落在皇帝的周围,有几颗碗口大的石头,差点砸到他身上。

约翰劝他说:“陛下,你快离开这里吧!”皇帝含泪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们,也希望你们永远不离开我!我决心与你们死在一起!”

皇帝的誓言和决心,极大地鼓舞了守城士兵的信心,约翰东奔西走,组织力量抵抗,使土耳其军连攻三天还不能攻克城堡。穆罕默德二世见攻不下城,便亲临前线,策马观察战况。他发现亚的里亚堡门的抵抗比较弱,立即调集十门重炮连续不断地猛轰,终于将城墙打开一个缺口。防守的热那亚士兵不熟悉地形、地势,一时慌得不知如何是好。

穆罕默德二世大声对士兵说:“我们已打开了缺口,这是古罗马的首都,世界的中心,每一幢房子里都藏有金银财宝,我允许你们去城里取你们想要的一切东西,你们每个人都将成为富翁!现在,将火把绑到你们的枪头上,勇敢地冲进城去吧!”在他的煽动下,土耳其士兵从海上和陆上发起猛攻。

防守亚的里亚堡门的热那亚士兵抵抗不住,立即登上自己的舰船逃跑了。土耳其军趁势突入缺口,冲进城去。

这时约翰已经战死,君士坦丁十一世看到土耳其的旗帜在城市上空飘扬,顿时失去了勇气,急忙脱去皇帝的服饰夺路而逃。路上他看到有几个土耳其士兵正抱着从王官里抢到珠宝向前奔跑,使用剑把他们一个个刺倒在地。当他准备脱身时,遇上一个受伤倒在地上的土耳其士兵。这个士兵认出他是皇帝,突然挣扎而起,把他掀倒,一刀杀死。

就这样,经过51天的激战,君士坦丁堡终于被土耳其军队攻陷了。根据穆罕默德二世的许诺,上耳其士兵在城里连续三天大抢大杀。历代的艺术珍品被洗劫一空,许多居民被卖为奴隶。

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后来,这座城市更名为伊斯坦布尔。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达一千多年的东罗马帝国从此灭亡了。

建于公元前600年。旧城称帕拉奥波利,公元前326年被罗马征服后建新城,改今名。曾为罗马皇帝的避暑地。公元六世纪为拜占庭所统治。八世纪成为一个独立的公爵领地。十二世纪成为西西里王国的一部分。1282年意大利南部与西西里分离,改称那不勒斯王国。在拿破仑时期法国入侵前,波旁王朝统治两地,但它们形式上被分为“那不勒斯王国” 和“西西里王国”。在更改王国名称之后,斐迪南成为了国王斐迪南一世。1860年并入意大利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严重破坏,战后重建。意大利南部地区工业中心,以钢铁、炼油、汽车、水泥、化学、机车、造船、纺织和食品为主。陶器、珠宝、玻璃等传统工业驰名。珊瑚与珍珠养殖兴盛,并用以制作精湛的手工艺品。铁路枢纽,大贸易港、客运港与海军基地。港阔水深,能泊远洋巨轮。出口以钢铁和石油制品为主。风景游览区。多古代艺术、文物。有世界著称的国立博物馆,富藏古希腊的雕塑与庞贝、赫库兰尼姆两古城的出土文物。卡波迪蒙泰宫藏有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的绘画。多中世纪教堂。旅游业发达,游客年约200万人。

希腊人创立,罗马人获取

该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当时,附近的希腊殖民地库迈的居民建立了一座名叫帕耳忒诺珀的城市;库迈自身则是由来自希腊优卑亚岛的居民所创建。帕耳忒诺珀是希腊神话中一个塞壬(海妖)的名字,传说她是那不勒斯的创建者。不过库迈人在旧帕耳忒诺珀的近旁又创建了尼亚波利(Νεάπολις,Neápolis,意为“新城”),这其中的确切原因并不为人知晓。在这一时期,他们阻止了伊特鲁里亚人入侵的企图。新城的成长得益于强大的希腊人城邦锡拉库萨的影响,还得益于那不勒斯湾的新旧城市的合并

该市成为罗马共和国对抗迦太基的盟友;环绕那不勒斯的坚固城墙挡住了汉尼拔的进攻。在萨姆奈特战争期间,这个忙碌的贸易中心被萨姆奈特人占领。不过,不久尼亚波利城又被罗马人夺取,成为一个罗马殖民地。该市由于其希腊化文明而受到罗马人相当的尊重:人民保持了他们的希腊语和风俗,兴建了精致的别墅,高架渠,公共浴场,音乐厅,剧院和狄俄斯枯里神庙,克劳狄一世和提庇留等多位罗马皇帝也选择在这里度假。据说在基督教传入那不勒斯时,彼得和保罗两位使徒都曾经来此布道。而圣亚努阿里乌斯也在此殉道,后来被尊为该市的主保圣人。

那不勒斯公国

西罗马帝国衰落以后,那不勒斯被一支日耳曼部落东哥德人夺取,并入东哥德王国。不过,在536年,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贝利撒留通过高架渠夺取了该市。

哥特战争爆发了,东哥德国王托提拉在543年短暂地占领了该市,但最终在维苏威火山山坡进行的拉克塔留斯山战役确定了拜占庭的胜利。那不勒斯与拜占庭帝国势力在意大利半岛的中心拉文纳主教区保持联系。拉文纳主教区崩溃后,那不勒斯公国成立,虽然那不勒斯保持了自己的希腊-罗马文化,最终还是在763年,在公爵斯蒂芬二世带领下,由效忠君士坦丁堡转为效忠 罗马的教宗。

从818年到832年,是那不勒斯与拜占庭皇帝之间的关系特别混乱,以及当地觊觎大公宝座者之间进行争斗的一段时期。狄欧克提修斯的就任 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后来被废黜,由狄奥多尔二世取代。不过,将军们将他赶出该市,另外选出斯蒂芬三世,他使用自己的姓名而不是拜占庭皇帝的姓名来铸造货币。到840年,那不勒斯获得完全的独立。

那不勒斯公国曾经被其长期对手卡普阿侯爵潘德福四世占领,被伦巴第人的直接控制了3年时间,随后又被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的公爵收复。到11世纪,像这一地区许多地方一样,那不勒斯雇佣诺曼人与对手作战;塞尔吉乌斯四世公爵雇佣了Rainulf Drengot对付卡普阿。到1137年,诺曼人的影响大为增强,控制了先前独立的侯国和公国,例如卡普阿侯国、贝内维托侯国、萨莱诺侯国、阿马尔菲公国、索伦托公国和Gaeta公国;这时,那不勒斯这个意大利半岛南部最后一个独立的公国,落入诺曼人之手。西西里王国。

王国

诺曼到安茹王朝

在诺曼王国时期以后,西西里王国由起源于德国南部士瓦本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继承。腓特烈二世在该市创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国立大学: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使那不勒斯成为王国的知识中心。由于霍亨斯陶芬王朝与教廷发生冲突,导致在1266年英诺森四世加冕安茹王朝的公爵卡洛一世成为王国的国王:。卡洛一世正式将首都从巴勒莫迁往他的住处,“新城堡”所在的那不勒斯。这一时期,大批哥特式建筑 出现在那不勒斯,其中包括该市的主要教堂那不勒斯主教座堂。

1282年,西西里晚祷之后,王国一分为二。安茹王朝的那不勒斯王国辖有意大利半岛南部,而西西里岛属于阿拉贡王朝的西西里王国。战争持续到1302年签订Caltabellotta和约,教宗博义八世承认腓特烈三世为西西里岛的国王,而卡洛二世为那不勒斯国王。尽管发生了分裂,那不勒斯的重要性继续增长,主要是这个作为地处地中海中央的大都市,成功吸引了比萨和热那亚商人、托斯卡纳银行家,和当时一些最受拥护的 文艺复兴艺术家,例如乔万尼·薄伽丘、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乔托,所以仍被视为地中海交易的重要据点。阿方索五世战胜最后一位安茹王朝的国王勒内,征服了那不勒斯,那不勒斯再次短暂地与西西里合并。

亚拉冈到波旁

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在1458年再次分开,但斐迪南一世统治下,仍是亚拉冈王朝的属地。新王朝通过与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联系,增进了那不勒斯的商业。那不勒斯也是文艺复兴的一个中心,Francesco Laurana、Antonello da Messina、Jacopo Sannazzaro和Poliziano等艺术家都来到该市。

在150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开始统治那不勒斯,而那不勒斯国王腓特烈四世被作为囚犯送往法国;4年之后,西班牙在加利良诺战役中获胜,那不勒斯在整个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时期,都处于西班牙帝国的统治之下。西班牙派遣总督驻扎那不勒斯直接处理当地事务:其中最重要的是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他带给该市社会、经济和都市可观的进步;他也支持宗教裁判所。

在这一时期,那不勒斯成为仅次于巴黎的欧洲第二大城市。它是巴洛克时期的文化发电站,拥有 卡拉瓦乔、萨尔瓦托罗沙和济安·贝尼尼等艺术家,Bernardino Telesio、乔尔丹诺·布鲁诺、康帕内拉和詹巴蒂斯塔·维柯等哲学家,和Gian Battista Marino等作家。1647年,当地渔夫马萨涅洛发动了一次革命,创立了独立的那不勒斯共和国,不过几个月后就恢复了西班牙人的统治。最后在1714年,作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果,西班牙放弃对那不勒斯的统治;改由奥地利查理六世从维也纳委派总督进行管理。不过,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使西班牙重获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组成一个共主邦联,在1738年维也纳条约中承认,在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卡洛斯三世统治下获得独立地位。

在斐迪南四世时期,法国革命影响了那不勒斯,波旁王朝的盟友纳尔逊于1798年警告该市。不过,斐迪南还是被迫撤退,逃往巴勒莫,在那里得到英国海军的保护。那不勒斯下层社会lazzaroni 极为虔诚和忠君,拥护波旁王朝,他们反抗那不勒斯的共和政府,引起内战。共和党人占领了圣埃尔莫城堡,宣布成立 Parthenopaean 共和国,受法国军队保护。Fabrizio Ruffo组成lazzaroni的宗教军队,大获全胜,法国人从那不勒斯的城堡投降,被允许从海路回到土伦。

斐迪南四世恢复了王位;随后,拿破仑占领那不勒斯7年,任命他的兄弟约瑟夫·波拿巴为国王。由于奥地利帝国及其盟友的帮助,斐迪南四世在那不勒斯战争中击败波拿巴家族,再一次恢复王国和王位。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那不勒斯王国和西西里王国合并组成两西西里王国,首都设在那不勒斯。1839年,那不勒斯成为意大利半岛上第一个拥有铁路的城市,王国各处设有许多工厂,使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中心。

意大利统一

朱塞佩·加里波底率领千人团远征之后,进行了有争议的加埃塔之围(1860年),1861年,那不勒斯成为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结束了波旁王朝的统治。两西西里王国曾经是富裕的国家,这时要从银行取出8000万达克特来捐献给新成立国家的国库,而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其他原来的国家所捐献数量远少于此数。昔日两西西里地区的经济崩溃了,导致了空前规模的大移民,从1876年到1913年,估计至少有400万人离开了那不勒斯或其附近地区。

二战

那不勒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空袭最多的意大利城市之一 虽然那不勒斯人在意大利法西斯统治下没有反抗,但是那不勒斯是第一个反对德国军事占领的意大利城市;1943年10月1日,那不勒斯人举行起义,使自己的城市获得自由 那不勒斯新生的标志是重建了被美国空军空袭摧毁的圣基娅拉教堂。

战后重建

从1950年到1984年,意大利政府的南部开发基金帮助了经济有所改善,包括平民表决广场和其他城市地标的复兴。

  所有者的收税权转交给包税人,从而更巩固了贵族的经济地位。7 至 11 世纪 是封建主义因素不断发展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拜占庭的封建制度是帝 国早期的封建因素和斯拉夫人农村公社制度结合的产物。

  庇护制是建立封建依附关系的形式之一,它在后期罗马帝国时期就已存 在。经济上贫苦无靠的农民,为逃避帝国的赋税压迫和官吏的侵夺,有的人 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和人身交给有权势的人以求庇护。因而土地所有权转到 权势者手中,农民自己再领回土地耕种,但必须向自己的庇护人缴纳实物代 役租或货币代役租。随着赋税不断加重,农民的依附程度日益加剧,最终沦 为农奴。

  由于越来越多的乡村归属大地主私人统治,帝国面临丧失自己臣民的威 胁。所以在 4 世纪时(368 年),罗马帝国就已颁布法规禁止庇护制的发展, 如果违反禁令,庇护人必须缴纳 25 磅黄金作为罚款,并把农民还给从前的庇 护人。后来,拜占庭政府一再重申这些禁令,并根据 368 年的法律,凡是寻 求庇护的人以及“庇护”农民的人都必须缴纳巨额罚金,但庇护制仍在日益 广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同时,帝国政府出于国库方面和政治方面的理由,事实上却和庇护制妥 协,它甚至还企图利用大地主的威势和他们对依附农民的统治来及时征集租 税。例如,帝国政府在 415 年就已承认 397 年以前所产生的庇护关系是合法 的,同时庇护人应负责及时上缴向依附于他们的居民征收的税款。

  庇护制在 6 世纪时继续发展着,一切想禁止它的企图都无济于事,况且

  政府的政策也显得极端矛盾。由于查士丁尼在 535 年和 556 年的法令责成各 省执政者用自己的财产负责征集租税,因此他实际上加速了庇护制的发展。

  在 7 至 8 世纪内,正当拜占庭帝国东方各省已被阿拉伯人侵占的时候,

  拜占庭的欧洲各行省的斯拉夫化过程正日益加紧地进行着,斯拉夫人的移民 甚至扩展到了小亚细亚。查士丁尼二世(公元 685—711 年)时为补充长期战 乱所造成的劳力不足,用强制手段将斯拉夫人大量迁移到小亚细亚和其他地 区。8 世纪时,拜占庭继续推行利用斯拉夫人的国内移民政策,在 762 年移 到小亚细亚的斯拉夫人就达 202000 人之多,数量众多的斯拉夫移民改变了拜 占庭帝国的民族构成,并且斯拉夫人带来了农村公社,使帝国的社会结构发 生巨大变化。8 世纪前期形成的“农业法”反映了这一变化。当时农村公社 广泛存在,耕地归公社自由农民占有,份地要定期轮换,使用权受到公社保 护,作物收割后,休耕地要暂时收回作为公共牧场。其它如森林、草地、牧 场则为公共所有。“农业法”也表明自由农民已开始分化,有的农民因无力 耕种而放弃份地,有的农民则租种别人的份地,向土地所有者缴纳一部分收 获物,成为分成制佃农或“什一租户”。至于富裕农民,不仅拥有牲畜和劳 动工具,而且拥有奴隶。公社保护私人财产,盗窃或损害他人财物要受惩罚。 由于自由农民数目大量增加,个体农民的小土地占有制加强,使隶农也发生 相应的变化。7 世纪以后,帝国政府不再以法律形式将隶农束缚在土地上, 从而使隶农获得一定的自由,处境得到一些改善。奴隶制的大领地大部分趋 于衰落,奴隶制已经不是基本的剥削方式。同时由于土地变为私有财产,特 别是个体劳动和私人占有的出现,使公社的财产分化和阶级分化成为不可避 免,因此公社制度的瓦解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斯拉夫人的入侵及其在拜占庭 地区的移民,带来了种族构成和土地关系方面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增加了 拜占庭的生命力,成了封建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出发点。但在巴尔干半岛

  和在其他地方巩固起来的农村公社在一段时间内曾抵抗了封建贵族,保护了 农民的自由,制止了农奴制度在拜占庭的扩张。不过它的抵抗只是暂时的。 前述 8 世纪时的“破坏圣像运动”,实质上是教会和军事封建主土地和 财产的再分配。这一运动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以军事贵族为代表的封建势

  力更加强大,村社农民更快地沦为依附农民或农奴。 马其顿王朝统治时期(公元 867—1056 年),拜占庭的封建关系迅速发

  展。国家的税收政策促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自由农民的没落。从 6 世纪时,拜占庭的全体居民就已必须纳税。政府从工商业、专利事业和买卖 官职中得到大笔收入,但主要收入来源是各种捐税。沉重的捐税和劳役促使 农民破产,教俗封建主则依仗权势侵占公社附属地和农民份地,并迫使破产 农民处于人身依附地位。到 10 世纪,拜占庭的大地产迅速增多,小领地不断 减少,一个新的贵族阶级已在农村形成,他们不仅购买和吞并私有地,而且 购买和侵吞屯田兵土地,把屯田兵也变成农奴。这个新贵族阶级在 10 至 11 世纪之间成为统治阶级的基本集团。

  10 世纪时,拜占庭的封建化进入了决定性的阶段,这一时期,拜占庭乡 村居民的社会等级完全确定了。农民处境困难,生活极端贫困,国家用连环 保的办法迫使他们及时缴纳租税,而封建贵族则用残酷的办法剥夺他们的土 地,把他们变为农奴。10 世纪农民农奴化范围十分广泛。无数佃垦农,也就 是依附农民住在地主贵族的土地上,领佃主人的份地,而为地主服封建义务。 他们的经济地位比自由公社社员的地位更加困苦,因为代役租和其他的赋役 夺走了佃垦农的大部分劳动和生产物。

  自由农民的破产,屯田兵制的破坏,固有地的减少,使皇帝们感到了大

  地产的威胁和税源兵源减少的危机。因此从罗曼努斯·莱卡佩努斯时期(公

  元 920—944 年)开始,历代皇帝反复颁布立法,保护小土地所有者,削弱“有 势力”者。

  922 年,罗曼努斯·莱卡佩努斯颁布了一项新法令,禁止“有势力”的

  封建贵族以任何方式(赠送、购买或租赁)攫取农民的土地,并把近 30 年来 征用的屯兵的军人土地还给屯兵,同时让农民享有购买地产的优先权。

  但封建贵族们却乘着 928 年的歉收和饥荒的机会,在高利贷条件下更大

  规模地收买了农民的土地。所以在 934 年罗曼努斯·莱卡佩努斯在第二个法 令中命令贵族们把从饥荒年度起购自农民的土地按原价还给农民。但农民土 地仍被剥夺,自由农破产问题仍十分严重,所以君士坦丁七世(945—959 年) 不得不在自己的新法中承认了这一点。但他宣布屯田兵的土地是不能转让 的,并规定凡把屯兵变为农奴(佃垦农)和攫取他们土地者一律课以巨额罚 金。当小亚细亚“有势力”者的代表之一尼斯福鲁斯·福卡斯取得政权时, 他就废除了原先被承认的农民和屯兵优先购买贵族所占有的土地的权利。在 他统治期间,贵族胡作非为的行为特别猖獗。

  976 年,瓦西里二世(公元 976—1025 年)即位后,于 996 年颁布了反 对大土地所有者的全面立法,勒令大贵族将 922 年以后吞并的土地归还原 主,并把征税权交给地方领主,而不再由农村公社承担,这表明农村公社已 完全瓦解,农村的封建军事贵族领地业已形成。后来,在 1001—1002 年之间 公布了所谓“担保”法,责成大贵族对贫苦农民的欠税负责。皇帝的措施无 疑巩固了拜占庭乡村中的农奴制度。同时,瓦西里二世为了讨好僧侣,在 998 年废除了尼斯福鲁斯·福卡斯曾经颁布的一些法令(这些法令的目的在于限

  制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增长,它们禁止建立新寺院,禁止把土地转与现存寺院 或赠送给大主教、主教和济贫院)。教会人士和僧侣现在可以放肆扩展自己 的领地了。

  由此可见,这些皇帝的限制性措施都是不够彻底、不够坚决的,它们遭 到大贵族和官员的激烈反对,所以并未产生应有的后果。

  11 世纪拜占庭的封建关系进一步发展。科穆宁王朝(公元 1081—1185 年)实行了普洛尼亚制度(即监领地制),也称“恩准制”,类似西方的采 邑制。政府将国家土地和农村公社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接受监领地者, 有权享受自己领地上的税收和租税,对领地上的农民(巴力克)享有支配权。 监领地可终身享用,死后归还王室。“巴力克”领有世袭份地,必须向监领 人纳税、服劳役,并且丧失人身自由。 11 世纪末,拜占庭的自由农民大多 数沦为农奴,封建关系最终确立。由于监领人只是终身占有这块土地,所以 他们拼命从依附农民身上榨取油水,而不考虑什么后果。

  (3)农业和农民阶层

  10 世纪一个拜占庭的皇帝说:“要保全一个国家,有两件东西是必需的, 那就是农业和军事艺术”。他们像罗马人一样,认为土地是财富与国力的主 要源泉。为了这个原因,拜占庭人采取多种方式来补充长期战乱所造成的劳 力不足,并积极开展农业拓 殖。在各省建立的军事殖民地,士兵 们都耕种分给他们的土地,作为一种军事服役。帝国还利用摩尼教派、雅各 教派、保罗教派 等异教的基督教派别来拓殖荒地,这些异教教徒是 从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迁到色雷斯和希腊的。7 世纪时从黎巴嫩来的 12000 名叙利亚冒险者,即定居在色雷斯、伯罗奔尼撒和伊庇鲁斯。必要时皇帝也 会释放奴隶进行拓荒。5 至 10 世纪时,成千上万蛮族出身的隶农被安置在帝 国内所有欧洲各地区,其中有些是日耳曼人,如在色雷斯及伊利里亚的哥特 人,在班诺尼亚、介于底拉维河与撒夫河之间的哲彼提人、赫琉来人和伦巴 底人;有些是塞姆人、阿拉伯人、埃及人;其他如波斯人、亚美尼亚人和塞 加西亚人,都是雅利安族。如果必要时,都兰族的俘虏也被施以洗礼,而依 次变成劳动者。这样,阿瓦尔人安置在美塞尼亚,靠近那瓦里诺;保加利亚 人安置在亚加尔拿尼亚,在亚克兴周围;14000 名土耳其人安置在东马其顿, 而其他的人,则被安置在奥加里达湖四周。但是人数最多的农业拓殖者队伍 是由斯拉夫人提供的。查士丁尼二世曾经一次就把 7 万斯拉夫俘虏安置在斯 特鲁马河盆地和东马其顿。

  色雷斯的一部分就是由这些蛮族拓殖的。斯拉夫人移来的部落、人口是

  那样多,以致同化了与他们一样被移民到这个地方的亚美尼亚人、波斯人、 土耳其人和亚洲的希腊人,在 6 世纪时,马其顿曾被称为斯拉文尼亚(今斯 洛文尼亚)。南部帖撒利、班都斯地区、阿提卡,尤其是伯罗奔尼撒,由于 这些斯拉夫移民而重新有人定居下来,到 10 世纪时,整个摩利亚变成一个斯 拉夫区域。在意大利南部情况也是一样。正是由于这许多种族不同的移民, 为拜占庭提供了农业劳动力。10 世纪的拜占庭又一次成为欧洲人口极其稠密 的地区。

  大量拓荒减少了荒地面积,同时,皇帝们也采取有力的措施来防止弃田 数目的增加。首先,他们命令那些听凭土地荒芜不耕的地主应当丧失其土地。 其次,如前所述的联保地税在 6 世纪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土地的 抛荒。这一联保地税一直持续到 10 世纪,以后甚至还重新规定过。在这种情

  况下,土壤的耕种与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从 8 世纪到 11 世纪,拜占 庭农业达到了高度繁荣。有关农业与家畜繁殖的著作,都是在 10 世纪内写成 的。许多改良的耕作方法,例如灌溉、完善的树木栽培方式以及葡萄与技术 作物的种植,我们习惯上把它们归功于阿拉伯人,而实际上似乎是渊源于叙 利亚——拜占庭的。

  农业生产没有一个地方像东方的拜占庭这样进步、这样平衡发展。拜占 庭各省布满了茂密的森林,特别是在阿尔卑斯山、巴尔干半岛、班都斯、琉 奎尼亚与卡拉布里亚。君主们和大贵族们有很大的林园,都从森林取得木材 以供建筑之用。渔业在黑海、爱琴海、亚得里亚海都很发达。养猪和放羊到 处都很兴旺,特别是在森林地带与高原上面。牛和其他牲口的饲养则在色雷 斯、米西亚、马其顿、波的亚、伊利斯、美赛尼亚和意大利南部的平原上进 行。皇帝与大地主以拥有种马繁殖场、饲养赛跑的马和战马是体面的事情, 而这些又以色雷斯及伯罗奔尼撒所产的最为著名。希腊的蜂蜜闻名于欧洲。 色雷斯、马其顿、帖撒利、美塞尼亚、阿普利亚、西西里和康帕尼亚仍旧是 欧洲最富的产粮区。主要食粮是小麦、咸肉、鱼类、干酪、火腿、酒和蔬菜。 埃及是帝国的大谷仓,它每年能向君士坦丁堡输出 26 万夸脱的谷物。尼罗河 两岸及三角洲盛产着纸草芦苇,而以它制造出来的纸张是埃及的重要出口 物。没有一个基督教国家的果园能够与拜占庭帝国的媲美;杏仁、柠檬、橘 子、无花果和葡萄干以及爱琴海、希腊及意大利南部的水果,都大量出口。 列斯堡、萨摩斯、希腊和西西里出产的加了香料的酒驰名世界。东帝国在染 料植物和药草植物上也占据第一把交椅,在甘蔗、棉花和桑树种植上以及养 蚕上,则居于垄断地位。在农产品上,拜占庭拥有为中世纪所有的人既羡慕 又嫉妒的丰厚财富。

  拜占庭的农村居民,在中世纪初期末了时,绝大多数都是隶农与农奴。

  奴隶制的庄园虽然存在,但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奴隶劳动在农业中并不占 主导地位。并且帝国法律禁止自由人占有奴隶,允许奴隶与有自由身份的人 通婚,这一法令本身就使奴隶得到解放;它禁止出卖奴隶,承认奴隶的个人 财产所有权;它便利并扩大了奴隶的释放,蓄奴仅限于从事家务劳动。可是, 虽然法律取消了获得自由的人与自由人之间的一切区别,但奴隶出身的人很 少能取得完全的自由,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获得独立谋生的自由。相反,他们 倒使得隶农与教会地产上的农奴人数大大增加。

  隶农与农奴阶级是由各种各样的成分构成的。破产的小自由地主、分益

  佃农、佃农、被释放的奴隶等。他们全都被迫签订一种严厉的依附契约,以 耕种田地作为谋生的手段。在罗马帝国最后几世纪中即已形成的隶农制,在 拜占庭帝国统治下变得很普遍,并且由于许多新人,包括负债不能偿还的人、 附属于公地的游民、贫无资产的人、外来移民、战俘等不断参加它的行列而 日益发展。隶农列名在人头税名册内,所以国家可以向他们征收应纳的税。 他们固定在土地上,耕种土地却没有任何财产权,并以奴役税或贡赋以及实 物税等形式,以货币或实物把土地收成的大部分付给地主;作为回报,他们 在所耕种的土地上也享有一种可以转让和世袭的永久用益权。

  政府的立法通常保护剥削隶农的贵族阶级的利益。隶农负担的义务越来 越多,并且被固着于土地上,丧失了离开领地的权利。两种耕种者阶级在隶 农中发展了。最幸运的阶级,其成员在中世纪初期仍继续带着隶农的名称, 有着大部分的公民自由特权,例如无需户籍条件而与人订婚的自由、完全的

  夫权与父权,以及立遗嘱的资格。另一种半奴隶耕种者的阶级,他们称为附 属于土地的农奴,不久就并入农奴阶级。这两类隶农,在 9—10 世纪时合并 成为单一的教俗大地产上的农奴阶级。于是农奴制带着它的真正特点出现 了,耕种者有住在耕地上从事耕种的义务,土地所有者有不得驱逐佃户、不 得增加佃户的支付物的义务。

  此外,帝国农村还存在着自由农民阶层。这一阶层一部分是从古代保留 下来的,另一部分是由所谓“蛮族”侵入帝国领土而形成的。据文献证实, 在埃及、叙利亚、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上还保留着农村公社的残余,因而 也存在相当数量的自由农民。例如在 4 至 6 世纪的埃及就普遍存在着农村公 社,水的分配、土地的共同使用等等都是由公社来调节的。稍后,在 7 至 8 世纪时,斯拉夫人向巴尔干和小亚细亚的移民恢复了农村公社,补充了自由 农民阶层的队伍。这样一来,帝国又扩大了自己征税的可能性和军队的员额。 中世纪早期自由农民在当地的生产中起过一定作用。

  因此,奴隶、隶农、农奴和自由农民构成中世纪拜占庭农业劳动者的主 要成分,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使帝国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4)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凭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地理优势,拜占庭帝国迅速地发展了手工 业和商业。尽管帝国不断受到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及其它民族的 侵袭,但是三大洲的各族人民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相互交流一直没有停止过, 这一切都促进了拜占庭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

  手工业在拜占庭远比西方进步,它集中在城市。当然,在贵族和教会的

  地产上有一些农村作坊,例如在佩特雷斯的但以理斯领地上的那些作坊,出 产紫色的织品、好的布和地毯等奢侈品;一些大寺院的作坊,在僧侣的指导 下专门生产各种工艺品、灯饰和绘画。同时广大农村居民为满足日常生活需 要也从事一些家庭手工业。但是最繁荣的依然是城市手工业。手工业者操持 着世代相传的职业,在小作坊或国家的大作坊里进行劳作。他们组织行会, 维护本行业的经济利益。911—912 年之间编纂的“城尹册”,证明当时君士 坦丁堡存在着 22 个手工业和商业的同业公会,每个同业公会都享有生产或经 营一定的商品的独占权。组织在行会中的既有手工业者又有商人;例如货币 兑换者、生丝贩卖者、蜡烛制造者、制肥皂者、卖酒者、香水商人、猪贩、 马贩、鱼贩、肉贩、粮商、食品杂货商等都有专门的行会。各种行会中人数 最多的是与纺织业有关的行会,如生丝贩卖者、纺织工匠、丝、羊毛和布的 染匠,以及在叙利亚从事原料和各种精纺品贸易的商人。其他职业的手工业 者,如制锁匠、磨坊主、漆匠、大理石匠及镶嵌工匠,则组织在没有特权的 行业中。此外还有由国家垄断的采矿、制盐、造币及武器、军需品等。

  享有特权的或官方的行会以及各种自由行业,往往占据在市中心的街道 和大会场周围等特殊地点。国家常常给予行会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一些特 权;它免除水手、制羊皮纸者和紫色染匠服兵役的义务;同时免除大多数行 业工匠的一部分租税;所有的行会均有其垄断权。以此作为交换条件的是, 国家对这些行会执行最严格的监督。每一个官方行会都处于城市行政长官管 辖之下,都要服从行政管理规则。这些规则详细规定行会取得粮食等必需品 的方法,规定它与外国商人的关系,限制购买数量,并确定出售的价格、日 期和地点,以及行会所得利润的税率。如果新会员加入行会,他必须能够出 示具有从事该职业技能的证明材料,必须事先获得政府当局的允许,另外他

  还要分别向同业公会和国家缴纳一笔费用。此外,国家对于制造技术也采用 同样的管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国家官员可以进入工作场和商店检查商品 及帐簿。当局甚至时常试图规定最高的工资和奢侈品的价格。从查士丁尼时 代开始的这种严密控制的财政政策(如警察式监督、限制性命令、价格规定、 皇家垄断、租税勒索等),曾被很多皇帝所推行,阻碍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 展。特别是盈利最丰的丝绸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家的独立事业。据当时的 记载,提尔和贝鲁特的丝织业由于受到政府各种限令、价格规定等措施的影 响而陷于破产境地。政府的严密控制阻碍了帝国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但 也加强了帝国的统一与巩固。不管这种政策的缺点如何,拜占庭的手工业与 中世纪早期西欧的情形比较起来,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查士丁尼一世时修 建的大量堡垒、道路、宫廷和庙堂就证明了这一点。否则,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一建筑史上的杰作就不会落成了。

  在官方行会以外,拜占庭还有无数从事小规模手工业生产和贸易往来的 自由行业。在这些行业中,个人的创造性得到更自由的发挥,他们的劳动为 拜占庭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行会和自由行业的工匠们,以精湛的工艺和多样的外形,为拜占庭手工 业在世界上赢得了极高的地位与荣誉。帝国生产的纺织品,是全欧洲的君主、 主教和富裕阶层所热衷追求的。佩特雷斯的毛织品,马其顿、那不勒斯的麻 布,以及各地生产的地毯、加工的皮革,都是举世无双、极受人们欢迎的物 品。装饰精美、涂上珐琅的玻璃制品、嵌镶物及瓷器也行销各地。帝国还有 老练的采矿与冶金能手,他们开采了小亚细亚和东欧的铁、铜与铅等矿藏; 还在帖撒罗尼迦、伊庇鲁斯的尼科波利斯和优卑亚、雅典和底比斯、伯罗奔 尼撒等地开设的兵器工场中制造弓箭、枪和护身甲。采矿业与军火制作业等 都是由政府控制,私人不得经营。这些行业为保证国家的统一稳固提供了物 质基础。

  除手工业的繁荣外,中世纪前期的拜占庭享有基督教各国国际贸易的垄

  断权,这种贸易集中于地中海。拜占庭位于西亚细亚和欧洲的海上和内陆所 有各大贸易路线的汇合点,而且拥有自己的海陆运输制度和高度完善的汇兑 方法。从中世纪之初起,拜占庭就采用一种国际货币制度,一种金本位。这 就是贝占或拜占庭金币。拜占庭的货币兑换商与银行家们在使用汇票或与之 相等的信用券上,走在意大利人的前面。拜占庭商船队是地中海之王,在这 里随处可以看到它的国旗。机警的巡警,随时准备与海盗进行战斗,维护着 海上安全。陆路上的交通也很通畅,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南部的旧的罗马公 路上又修建了无数的桥梁、水井、水池和庇护所。所有这一切都保证了拜占 庭能够从事出口与转运贸易,它的商业能达到当时西方各国所不能达到的广 阔范围。

  于是,拜占庭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在这里,首先是经过叙利亚商人, 然后是经过威尼斯人、热那亚人、亚美尼亚人的中介,拜占庭的农产品和制 造品被运到东西方各地:美丽的丝、漂亮的布、黄金饰物、雕刻的象牙、玻 璃、玛瑙杯子、水果、酒以及其它特制的和奢侈的物品。经过那些在拜占庭 经商的阿拉伯和土耳其商人之手,欧洲得到小亚细亚、加尔底亚、亚述和波 斯、印度与远东、埃及与非洲各地的珍贵商品香料、香水、宝石、稀金属、 檀香、麝香、樟脑、生丝、棉花、精美的丝织品、羊毛织品和地毯。从 8 世 纪起,斯拉夫、保加利亚和马扎尔的贸易商人沿着河流和大贸易路线蜂拥到

  帖撒罗尼迦和拜占庭来销售他们的麻、蜜糖、盐鱼、牛羊、兽皮及其他物品。 从意大利、德意志、西班牙和高卢来到拜占庭口岸和转运港口的有五金、生 羊毛、亚麻布、粗糙的羊毛制品及地毯。所有这些商业往来,汇聚在帝国境 内,推动着拜占庭经济的繁荣发展。

  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盛繁荣。拜占庭帝国布满了强大 而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其中首都君士坦丁堡最为著名。印度、波斯商人运来 的东方丝织品、香料、象牙、珠宝;斯拉夫人运来的北欧毛皮、琥珀、蜂蜡、 干鱼及奴隶;埃及人运来的尼罗河流域的谷物、甘蔗、麻布、纸草;叙利亚 的彩色玻璃、精制织物及绣品源源不断地集中于君士坦丁堡,又由希腊 人、犹太人、叙利亚人、阿拉伯人、保加利亚人、意大利人转运至西欧市场。

  11 世纪时,仅君士坦丁堡的贸易和海关税,每年就为帝国国库带来 730 万贝 占的金子。君士坦丁堡还是一个大的手工业中心。大量手工业者在那里从事 着贵重的织金物、加工精制的象牙、首饰业、珐琅器和其他奢侈品的生产。 其中尤以丝织业最负盛名。丝织业主要由国家经营,最大的作坊设在皇宫。 工匠们利用从中国进口的生丝和本国生产的生丝作原料织造高级锦缎,产品 大部分供宫廷贵族和各级贵族、官吏享用,部分向国内外市场销售。此外城 里还有富豪和自由手工业者经营的作坊。君士坦丁堡的其它重要手工业,主 要还包括制造金银餐具、镶嵌金银器皿的金属制造业,以及由国家垄断的军 火制造业、铸币、造船等。工商业的发展,东西方商人汇聚于此,使君士坦 丁堡的人口迅速膨胀,中世纪时人口达到 80 万,是欧洲最富庶、人口最稠密 的大都会。马克思称之为“沟通东西方的一座金桥”。①

  除了君士坦丁堡以外,各省也有一些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例如叙利

  亚的安条克和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前者生产玻璃、高级陶瓷、精细的纺织 品及珠宝首饰;后者以纸草、亚麻布、玻璃制品闻名。亚历山大里亚还是东 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枢纽。远东的丝绸和香料,埃及商人由马来亚(今马来 西亚)或锡兰(今斯里兰卡)运出,经红海,至苏伊士湾,再由亚历山大里 亚转运西欧。它曾是当时近东最大的城市,其美丽的街道、公共大厦、豪华 浴场及其他很多景色,使当时的阿拉伯人称羡不止。

  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也有许多经济发达的城镇。那里生产的棉、麻、

  布匹、地毯、生丝、染料、谷物和畜产品等主要运往君士坦丁堡。帝国各地 的城市和首都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和农村市场也有密切接触。

  城市的兴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给拜占庭带来了丰厚的工商业利润,

  也给帝国提供了巨大的财政资源。帝国政府可以运用雄厚的财政资源建立强 大的军队和推行有力的外交政策维系疆域的稳定,因此直到 12 世纪末期以 前,拜占庭帝国一直是个强大的国家,也是中世纪前期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之一。

  (5)拜占庭经济的衰落与帝国的灭亡

  13—14 世纪的拜占庭已丧失了从前的经济繁荣景象。1453 年君士坦丁堡 被土耳其人攻克,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至此结束。

  促使拜占庭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深刻的封建化。当农民的农奴化基 本完成的时候,封建贵族阶级的政治经济权力也不断增加。他们自己也变成 了领地上的小国君。他们利用农民的土地依附关系,以及自己对农民的政治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 以下为丝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称(括号内为古地名)。东段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三线均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西安(长安):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 武威(凉州) 张掖(甘州) 酒泉(肃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纪时期北宋政府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为宋以后一条新的商路。 天水 西宁 伏俟城 索尔库里盆地(索尔库里) 中段 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640年设立)多有分岔和支路。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 阳关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绝),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和田(于阗) 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玉门关 楼兰(为鄯善所兼并,现属新疆若羌县) 吐鲁番(高昌):高昌故城、雅尔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库车(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苏(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哈密,水道纵横盛产哈密瓜 乌鲁木齐,回文意思解作美丽的草原 伊宁(伊犁) 碎叶 西段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唐朝中期开辟。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乌鲁木齐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 江布尔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托克玛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城市) 萨莱(俄罗斯) 萨克尔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 喀什或喀什葛尔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尔 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毁。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马什哈德(伊朗) 萨卜泽瓦尔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椟,可能位于如今的伊朗达姆甘和沙赫鲁德之间。) 德黑兰 哈马丹 克尔曼沙汗 巴库拜(伊拉克) 巴格达 阿布哈里卜 费卢杰:沿幼发拉底河至阿列颇。 拉马迪 阿列颇(叙利亚) 大马士革 阿达纳(土耳其) 科尼亚 安条克 布尔萨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其他此外还有,还有主要与南亚交流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沿海路行进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最近好像有一款名叫 《丝绸之路》的游戏

威廉·基德

威廉·基德是格林诺克郡一位牧师的儿子,大约出生于1645年在1690年前后的英法战争期间,他成功地维持了美国与英国之间的贸易航道。在大同盟战争期间,基德奉命捕获了一艘敌方私掠船,之后他也获得当地总督的许可证,在加勒比海地区进行武装私掠活动。

但是不幸的是,基德在印度洋中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找到海盗。据爱德华·巴罗,一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长声称,困窘之下的基德袭击了一艘由东印度公司保护的莫卧儿帝国使者船。

很快,基德被宣布为海盗。1698年,基德打着法国旗号袭击了一艘船籍为亚美尼亚的商船——奎达商人号,该船持有法国东印度公司的通行证,载有大量丝绸、黄金等贵重商品。当发现商船的船长是一位英国人后,基德劝说其船员将该船放行,但是其船员拒绝了,认为根据私掠许可证,他们完全可以合法劫掠任何在法国保护下的商船。基德最终向船员让步。当奎达商人号被劫的消息传到伦敦后,基德的海盗罪名被坐实,英国政府开出高额悬赏追捕基德。1698年4月1日,基德在马达加斯加遇到了海盗罗伯特·库利福德,其大部分船员都叛离他投靠库利福德,仅有13人留了下来,与其踏上回乡之路。

基德回到加勒比海之后,得知自己已经被列入海盗名单,于是他弃船前往纽约,希望能为自己辩解,据传在到达纽约之前,基德将其财宝埋藏在长岛西端的加迪纳斯岛上。贝洛蒙特伯爵得知基德返回的消息时正在波士顿,他担心自己受到基德的牵连,于是在1699年7月6日将其诱骗到波士顿加以逮捕,立即下狱。在狱中基德受到了残酷的折磨,据称精神失常。

海盗学识家者:威廉·丹彼尔

威廉·丹彼尔,1652年出生,英国人,在印度洋上当过见习水手,后来应征入伍成了一名皇家海军,并参加了英荷海战。1673年,21岁的他加入了西印度群岛一带的海盗集团,袭击西班牙的船只,1683年他们又转移到了几内亚湾里来打劫。凭着他的胆量和才干,很快就成了船长。和其它海盗不同,他对金钱和珠宝并不在意,却对气象、水文现象和海洋动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多年作为海盗的航海经历让他对自然界的一切极为熟悉。1693年当他第一次回到伦敦后就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了《新环球航行》引起轰动。

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

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也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在有的人眼中,他是一名贵族;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他却是一名海盗。他出生于英国德文郡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从学徒干到水手,最后成为商船船长,他的地位和经历在历史上最为特殊。1568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约翰·霍金斯带领五艘贩奴船前往墨西哥,由于受到风暴袭击而向西班牙港口需求援助。但是西班牙人对他们的欺骗险些让他丢了性命。从此后他发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向西班牙复仇。

1572年,德雷克召集了一批人横穿了美洲大陆,第一次见到了浩瀚的太平洋,同时在南美丛林里抢劫了运送黄金的骡队,接着又打下几艘西班牙大帆船,最后成功地返回了英国。他由此成为了女王的亲信。而关于他和女王之间不可告人关系的传闻在历史上也颇多微词。

1577年,他乘着旗舰“金鹿”号直奔美洲沿岸向西班牙船队发起了进攻。在西班牙军舰追击下德雷克逃往南方并发现了今天的“德雷克海峡”。而德雷克也一直向西横渡了太平洋于1579年9月26日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普次茅斯港。这次航行是继麦哲伦之后的第二次环球航行。自此以后,太平洋再也不是西班牙一家的天下。1587年,英西海战爆发,德雷克的海盗船队在这次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争中起到了置关重要的作用。而德雷克也被封为英格兰勋爵,登上海盗史上的最高峰。

希尔顿·蕾斯

大家都知道希尔顿·蕾斯是红胡子,但那个时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红胡子,人们称呼他为“巴尔巴罗萨”(Hayreddin Barbarossa)(银河英雄传说里也有这个词出现,不过现在都叫巴巴罗萨了)也就是红胡子的意思。而且他是奥斯曼人。红胡子共有兄弟4人,红胡子排行第四本名阿错尔。父亲是一个陶工,有一艘运陶制品的船。父亲死后兄弟们干上了海盗,只有老三继承了父业。后来兄弟三人中除了阿错尔以外都在抢劫时死了,只有他成了当时有名的海盗,因此苏丹赐给他一个光荣的名字“海拉金”(海雷丁)。(因为他们兄弟只抢劫基督徒的船)

海拉金在地中海与西班牙争夺阿尔及尔,1529年海拉金打败西班牙之后,在阿尔及尔建立起了国家规模的海盗统治地位,没有遇到强有力的反抗。后来奥斯曼帝国进攻维也纳,皇帝查理五世任命热那亚人安德列·多里阿为地中海帝国海军元帅。而这时候苏丹把海拉金召到君士坦丁堡,任命他为奥斯曼帝国海军元帅,并宣布:“我把所有船只交你指挥,把帝国的海岸托你保卫。”

多里阿与海拉金的战斗一时不分胜负。多里阿在地中海东部取得一系列胜利时,海拉金率领强大舰队到了意大利海岸,搅的鸡犬不宁,人心惶惶。他在美塞尼亚湾击败多里阿,一直追击到威尼斯湾。1534年,他第二次来到意大利海岸,劫掠了雷佐和热那亚两城。

在这之后,查理五世组织了一支冒险队进行反击,攻占了突尼斯,1535年7月21日,查理五世凯旋入城,听任士兵劫掠。负责守城的海拉金得以逃跑。1538年9月25日,在希腊西海岸的普雷佛扎湾,多里阿统帅的西班牙-突尼斯联合舰队同海拉金统帅的土尔其舰队展开激战。多里阿战败,威尼斯被迫与苏丹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从此以后海拉金成了地中海权利无限的霸主。

1546年,土耳其海军元帅,万人敬仰的英雄,红胡子大海盗海拉金去世。

红发女海盗:卡特琳娜

有着西班牙海盗女王之称的唐·埃斯坦巴·卡特琳娜。18世纪中叶出生于西班牙,是当时巴塞罗那船王的千金。自幼喜武厌文的性格让她无法忍受父亲在她18岁时将其送到修道院的决定而逃离家庭。她剪掉了自己的红发女扮男装开始了流浪生涯,为了活下去她干过各种职业,在酒吧里当伙计,在邮局当邮差,参加过盗贼团,也干过水手。一年后在秘鲁她报名参加了陆军,并且成功的隐瞒了自己的身份。但是后来在一次暴乱中她错手杀死自己的哥哥而走上了海盗之路。

在一次海战中因为船长的战死,卡特琳娜被推选当上了新的船长,到这个时候她才恢复女儿身。在今后的岁月中卡特琳娜用自己的行动成为了海盗女王,但她也有自己的准则:她从来不曾袭击过一艘西班牙船只,还经常救助那些落难的西班牙商船。在她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祖国。最后在西班牙和英国的联合围剿下,卡特琳娜队伍被西班牙舰队击溃,她被带回马德里受审,经过一审就被判处死刑,但国民一致认为她是无罪的。这件事惊动了国王菲利普三世,在他的干预下法院重新审理了案件,最终将卡塔琳娜被无罪释放。不仅如此,国王还亲自召见了这位“西班牙的英雄”,赏赐给她“大笔的金钱和封地”。卡塔琳娜就一直住在那里,终生未嫁。

海盗中的达·伽马:托马斯·图

托马斯·图出生于下层海盗,最早是武装民运船的船长。1692年,他入股经营70吨的“友谊号”快帆船,并通过贿赂官员的途径得到了一张民船委任状授权他去袭击非洲的一个法国海上贸易站。但船一出港,托马斯就向船员们宣布了去东方发财的计划并获得了支持。“友谊号”开始扬帆向东沿着当年达·伽马开辟的航线进入印度洋,结果上天偏爱这位新出道的海带,刚驶到红海海口就遇到了一艘莫卧尔大帝的宝船,这成了托马斯的第一个猎物。巨大的收获让仅有8门火炮的“友谊”号开始了它那长达22000海里的疯狂之旅。当1694年4月当“友谊”号回罗德岛时,托马斯带回的巨大财富使他一夜之间成了万众瞩目的人物。而东印度方向也开始成为海盗的目标。然而遗憾的是,这位海盗中前往东印度开抢掠先河的先驱在其第二次东行就死于非命。

辛格尔顿的原型:亨利·埃夫里

亨利·埃夫里,1653年生于英国的朴次茅斯,十几岁就上船当了见习水手,成人后,在非洲几内亚湾做奴隶贸易起家,40岁那年做了受西班牙雇佣的武装民运船“查尔斯二世”的大副。1695年春,当他们在加勒比海上漫无目的搜索法国船只时,传来了托马斯·图在东方发财的消息,埃夫里随即发起了变动,在5月夺取了“查尔斯二世”号,并且将船改名为“幻想”号。当他们行驶到红海海口时,遇到了另外五条志同道合的海盗船,埃夫里的海盗船队形成。

女海盗安妮·鲍利

安妮·鲍利(AnneBonny)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海盗之一,她曾是一名种植园主的女儿。18世纪初,她离开家乡加入了海盗头目“棉布杰克”的船队,从此开始了海盗生涯。在一次与围剿军作战时,由于缺乏实战指挥经验,安妮-鲍利敌不住蜂拥而上的英军,在经过一番拼死搏斗后,身负重伤的她都被英军俘获。1720年11月16日,在牙买加岛的圣地亚哥德拉韦加法庭开庭审判,安妮和追随她的所有海盗都被判处死刑。

亨利·摩根

“摩根船长”(HenryMorgan)曾经是海盗头目的代名词。摩根最初带领武装民船横行加勒比海地区,后来成为真正的海盗。他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对西班牙殖民地巴拿马市的洗劫与破坏。16岁的欧洲著名海盗哈利慕名加入了摩根船长的新兵招募队伍,想要跟随这位传说中的英雄一起去探险。他很快参加了一次终身难忘的战斗:海盗在圣加达利纳岛拥立的总督被西班牙海军俘虏了,摩根船长部署了周密的营救任务。哈利在营救中遇到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危险,但最终顺利脱险。

棉布杰克

作为海盗旗的倡导者,海盗头目“棉布杰克”其实并没有留下多少值得称道的海盗事迹。他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与安妮-鲍妮的结盟以及他的悲惨死法。“棉布杰克”原名约翰-莱克汉姆,之所以有这么个绰号是因为他总是穿着条纹长裤和外套。“棉布杰克”的海盗生涯始于他对查尔斯-韦恩船只的掌控。韦恩是海盗宝藏船的船长,在和一个法国士兵打斗时被挫败。“棉布杰克”被韦恩的怯懦激怒了,他带领自己的手下进行哗变,把韦恩和他的支持者驱赶进一艘小帆船,放逐了他们。皇家总督伍兹-罗杰斯的海盗搜捕队攻击“棉布杰克”的船时,安妮和玛丽当时都在船上。在战斗中,“棉布杰克”临阵脱逃,和同伙躲藏到货舱里,把安妮和玛丽留在甲板上对抗英军。1720年,杰克被捕,后被处以绞刑,而且身上被涂满了焦油示众。

海盗王子黑萨姆

萨姆·贝拉米(SamuelBellamy)仅仅活了28岁,人称“黑山姆”(Black Sam)或“海盗王子”(Prince of Pirates)。“黑山姆”一名的由来是因为贝拉米有着一头黑色的长发,他通常以带子扎束成马尾。“海盗王子”一名的由来则是因为贝拉米的行事作风有别于当时其他的海盗,对俘虏十分宽大与慷慨,甚至在占领船舰后便将自己的旧船给予俘虏,让俘虏得以逃生。他的海盗团员们也自称“义贼团”(Robin Hood's Band)。

萨姆·贝拉米加入本杰明·霍尼戈(Benjamin Hornigold)的海盗团后,于1716年通过海盗特有的民主表决形式取代霍尼戈而成为新任的海盗头目,随后便四处大肆劫掠,取得丰硕的战果。1717年成功掠夺英籍大型贩奴船-维达号(Whydah Gally),并以之为旗舰,借由维达号的重装武力,成为当时北美洲东岸海域最令人闻风丧胆的海盗之一。不过维达号不久便于同年的4月26日在鳕角近海遭遇暴风雨而触礁沉没,翌日人们在海滩上只发现9名生还者及一些被冲上岸的尸体、船体残骸、钱币与杂物,头目贝拉米则不知所踪,据信已葬身海底,得年29岁。

标准黑胡子海盗:爱德华·蒂奇

爱德华·蒂奇(EdwardTeach)是海盗行为在政府试图取缔但是已经是不可收拾的时候的第一海盗。安妮女王时代他曾在一艘武装民船当水手。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蒂奇开始驾武装民船出海劫掠敌船。他留着一丛浓密的黑胡子,本是大海盗戈特船长的手下,后来脱离了戈特自立门户,1715年他指挥着有40门火炮的“复仇女王”号出海时就找上了普通海盗不敢惹的英国皇家海军。他的疯狂让他的名字在此一战后人人都知道了“黑胡子蒂奇”的名字,而整个大西洋沿岸陷入“连皇家海军都无法确保安全”的恐怖之中。

此后的一段时间中,蒂奇无缘无故地消失了两年。后来复出的他变得更加疯狂,北至弗吉尼亚南至洪都拉斯,全都在他的抢劫范围之内。“黑胡子”在全盛时期拥有由四艘帆船组成的海盗舰队,其中“复仇女王”号是他的旗舰。随着实力的壮大,黑胡子的野心也进一步膨胀,他决心攻击由政府军把握的海港,并计划在这里建立独立的政权。“黑胡子”选定的目标是当时仅次于波士顿、纽约和费城的北美第四大港口查尔斯顿。1718年5月,他率领四艘海盗船封锁了南卡罗莱纳州首府查尔斯·顿。由于当时美国还没有建国,英国海军也没有舰只在附近驻防,黑胡子的围攻立即奏效。海盗舰队旋即捕获了五艘进出港口的商船,并将港内的船只洗劫一空后烧了。他还绑架了几位人质,包括市政议会的议员,查尔斯顿的百万富翁塞缪尔·莱格和他的儿子,扬言要“踏平查尔斯顿”。然而在1718年秋,在与斯波茨伍德的海军的交锋中,蒂奇在稳操胜倦的情况下竟然鬼使神差地死在了梅纳德船长的手上。他的头被悬挂在了海军的旗杆之上。黑胡子的死标致着美洲海盗的衰亡,所谓的海盗王只剩下下罗伯茨一人。

海盗准男爵:塞亨马缪尔·罗伯茨

塞亨马缪尔·罗伯茨,一说巴沙洛缪·罗伯茨(Bartholomew Roberts),1682年出生于英国的威尔士,早年间曾在武装民运船上服务,在当了近20年普通水手后,37岁时加入了戴维斯船长的海盗帮。在一次和葡萄牙人的战斗中戴维斯被打死了,水手们一致推举罗伯茨做了船长。

1719年7月,他指挥“流浪者”号出发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戴维斯报仇。他夷平了戴维斯遇害的葡萄牙殖民地,然后开始抢掠商船。之后他转战巴西沿岸,虽然最初9个星期没有任何收获,但却最终截获了一支42艘船组成的葡萄牙船队,抢得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几周后,罗伯茨和40名手下离开“流浪者”号袭击一艘商船,并留下手下沃尔特·肯尼迪(Walter Kennedy)掌管船只和船员。因为风浪,罗伯茨和手下8天后才返回,但此时肯尼迪已经自命为船长并驾船接待余下的战利品离开了。罗伯茨吸取了教训,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1720年6月,“幸福”号高高悬挂着骷髅旗闯进了特雷巴西港将150余条船洗劫一空,7月又袭击了9到10艘法国船只组成的船队,并选中其中一艘作为他新的旗舰“皇家幸福号”。此后到处都在通缉罗伯茨。到了1721年,加勒比海航运完全被他破坏了,他们开始转向非洲。

他一生掠夺了数百艘船只,其横行的地域延伸到巴西甚至更远的纽芬兰岛和西非地区,比同时期的基德和黑胡子都要多,数量可以与亨利·摩根(Henry Morgan)媲美,在整个海盗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这里需要提到的是罗伯茨除了自身有良好的习惯外,还完善了亨利·摩根的海盗法典,为他的海盗船队指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严厉地执行,这也使他在海盗中有着极高的威望。

1722年2月10日晨,英国皇军海军的“皇家燕子”号巡洋舰遭遇了“皇家幸福”号,激战中,一块弹片炸开了罗伯茨的喉咙,他当场毙命。就这样,海盗史上最后一位伟大的船长塞亨罗缪尔·罗伯茨结束了生命。随着最后一位主角的退场,“30年海盗黄金时代”也在历史舞台上缓缓降下了它的帷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9601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