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6大奢饰首饰,你很可能一个都没玩过

古人的6大奢饰首饰,你很可能一个都没玩过,第1张

近年来,越来越流行清宫剧,比如演员剧情无可挑剔的《甄嬛传》,完美演绎女子恩怨情仇的《金枝欲孽》,服化道相当考究的《延禧攻略》。每次在看剧的时候,我们能发现,清朝是一个等级非常森严的朝代,不同的官员穿戴礼仪都颇有讲究。官员身上的配饰也大有文章,有的配饰还属必不可少之物,并且有的配饰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影响。

一、朝珠

在一些清代的帝王或官员的画像中,常能见到他们佩戴朝珠。朝珠不单是简单的装饰品,它还分一定的等级。

它贯穿着108颗珠子,材质也是现代很受欢迎的青金石、珊瑚、绿松石等。一般官员也不可随意佩戴,根据《会典》规定: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可配挂朝珠,不同的品级,佩戴不同材质的朝珠。另外,朝珠的长短不一,也是区分等级的明显特征,官员们在给皇帝磕头的时候,朝珠敲击地板的响声,官大的朝珠长,不用费力就能做到,官小的朝珠短,磕头时就要极力弯腰才能敲响地砖。

如今因为时代的演变,朝珠淡化于人们的视线中,多用于收藏,一些有年代感的朝珠价值颇高,常常在拍卖会拍得高价,而朝珠由佛教念珠衍化而来,当代人佩戴的更多是佛珠。佛珠也有108颗,但并不局限,还有18、36、54等等,它的材质同样丰富,比如蜜蜡、青金石、南红、绿松、和田玉佛珠。长期佩戴辟邪消灾,好运常伴,还有助于祛除烦恼,做到心地清净,所以佛珠也被称为清心珠。如今佩戴佛珠已成为一种潮流文化。

很多大V、老板、有身份的人,也会随身携带,出现在各种场合,它是身份品味、气质的体现。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感悟佛珠,这样佛珠也就成为我们的珍贵伴侣了!

二、带钩

在我国出土和传世的玉器中,带钩是常见的器类。古时候,人们的衣服宽松,就用腰带勒紧下身,起初使用打结的方式来束腰带,后来出现了带钩。在明代时期带钩最为鼎盛,到了清朝,实用价值不再具备,此时属于一种赏玩的玉器。

乾隆时期,带钩受到文人雅士的欢迎,成为服饰中常用配件。清朝的官员佩戴,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带钩材质也非常丰富,其中玉带钩是最为珍贵的一种。主要以和田白玉、青白玉为主。王公贵族一般会用金镶玉的,美轮美奂,颇显身份气质。造型、图案设计上,有花草、动物的浮雕和立雕,钩首多为龙头形,以龙螭纹相组合的龙带钩最为精美。在中国众多的玉器中,带钩虽小,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依然存在,它反映着佩戴者的身份地位,也代表那个时代的时尚,历史价值不容小觑。

三、翎管

曾经有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看过这部剧的人,对和珅的印象极为深刻。他,清朝有名的大贪官,家中藏的宝物不计其数,据《清史演义》第四十三记载,在查抄赃物时,他家里竟找到846个领管。

翎管,清代官员礼帽上插饰花翎的饰物。清代官员如有功勋,皇帝都赐以花翎以示荣誉,所以它备受官员们的重视。花翎上的领管,多用翡翠和白玉的较多。根据大清律例,文官至一品镇国公、辅国公用翠玉翎管;武官至一品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得用白玉翎管。

虽然翎管是历史的产物,但在当代玉雕中,一些圆形的挂饰,多少借鉴了翎管的灵感。佩戴美观大方,同时,也有收藏作用。曾有一根清代的翎管被拍出了近百万元的价格,那是多年前的行情,可见其价值之高。

四、扳指

扳指,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最早用于骑射,防止弓弦划伤手指。而在清朝时期,没打仗时,日子太平,扳指从实用玉器成为文玩。受到八旗子弟的推崇喜爱,几乎人手一枚。后来还渐渐成为男子追捧的装饰品,造型也随之改变。乾隆皇帝也对扳指格外感兴趣。当时人们为了迎合乾隆的喜爱,整个朝廷内外都对扳指推崇有加。发展至今,玉雕题材中还存在着扳指。和当今文化的碰撞,现代扳指更加时尚,风格也更加多样化但又不失原有的内涵格调。

它的存在对于男人而言,就像玉镯对于女人一样重要。一件玉镯可以让女人大放异彩,而男人拥有此物,若和服装搭配得体,瞬间释放男性的魅力,颇显王者风范,又酷又帅,出席一些场所和宴会,十分吸引眼球,令人赞赏。除此以外,扳指属于文化底蕴深厚玉器,玉制的扳指,其收藏价值也是非同一般的。

乾隆的一套盒装7枚御用玉扳指,还被拍下了4736万港元的高价。它在收藏界占有重要地位。相信未来,随着文玩的兴起、汉文化的复兴,它的价值增长未来可期。

五、鼻烟壶

鼻烟壶,装鼻烟的容器,小巧轻便,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当时备受清朝皇室的喜爱。在皇室成员的推崇影响下,当时不论是朝廷官员还是黎民百姓,都会吸鼻烟玩鼻烟壶,即使不爱古玩的人,也会顺应社会潮流,收藏几个鼻烟壶。

一时间,小小鼻烟壶风靡于整个清朝。它有彰显主人富贵、等级的作用,所以大多还以高级馈赠礼品的面貌出现。

清代皇室制作的带有西方风情的鼻烟壶,还得到了西方藏家的高度认可,它成为与瓷器、青铜器并列的外洋中国文物珍藏三大类型之一。因而它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很好的收藏价值。虽然现在人们用鼻烟的习惯几乎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经久不衰,魅力无穷。

六、别子

别子,古代文人用来字画收卷别住开口的器物,或者当作线装书的套子。用玉制作的别子很少很珍贵。在当时,是非常能够显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器物。

根据《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记载,对于这种形制特别的造型玉器,热衷于字画又痴迷于玉器的乾隆,也特别喜爱,对于最喜爱或者最重要的书法绘画,乾隆才会用玉别子。并在其上刻上诗词。如今别子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的出现,代表了乾隆玉器精巧不能企及的工艺特征,是值得人们倍加珍惜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很多清朝的玉器配饰,随着时代文化的改变,虽然渐渐在消失,但经典的配饰永远是经典。像是扳指一类的配饰,至今活跃于当代,更是引领当代男人配饰的时尚。它们都属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寄托,更是男人身份地位品味的极致体现!

秦朝中央官的基本构成是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三公下设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廷尉 。

秦朝地方地方官,最高为郡守,郡守为一郡之长,郡尉低于郡守,任务是协助郡守管理甲卒,维持地方治安。关塞地区设关都尉。郡尉之下是郡监,郡监不是郡守的副职,而直属中央的御史大夫,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对郡守、郡尉有监督作用。

郡下组织是县,县按大小设令或长,令、长主持一县的行政,下设丞、尉二职。丞是令、长的佐助官。尉掌一县之甲兵,负责治安。

县以下有乡,乡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jiao叫]。三老负责教化。有秩设于大乡,啬夫设于小乡,负责赋税和诉讼。游徼负责治安。乡下有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典。

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作亭,亭有亭长。两亭相距大约10里。

扩展资料:

秦朝设官有职、爵、秩的区别。职是官员的实际职务。职务高低以印绶为标志。印绶分别为金印紫绶、银印青绶、铜印墨绶、铜印黄绶。绶是印纽的丝带。

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仍用战国时候的二十级军功爵。受爵者无封土,仅侯爵保留享有封地内征收租税的特权,称食邑。

秩表示官员等级高低,以俸禄多少为标准,计算单位是石〔shi时〕。除丞相外,最高为二千石,次为千石,再次为八百石,又次为六百石。

职与秩、爵有一定联系,即有功于国家,或为皇帝亲信,可授予高级别的职、秩、爵。但三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如受爵的不一定是官,一至四等就是军士爵。

高官也不一定封爵,如李斯,先后担任廷尉和丞相,却没有爵位。又如各县令(长),从职上讲相同,均为铜印墨绶,但从秩上讲有千石、八百石、六百石三种,又不尽相同。

参考资料:

-秦朝官制

  古代妇女头饰 ,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参考书目:

  《仪礼·士冠礼》《仪礼·士昏礼》《礼记·内则》《西京杂记》《后汉书·舆服志》

  《中华古今注·钗子》《释名·释首饰》《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天工开物·玉》《旧唐书·舆服志》《汉语大辞典》《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

  资料来源于《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部分资料来自汉服网。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978606html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帽子也是重要的身份象征。皇帝要带皇冠,大臣的官帽业各有品级,文官有文官的官帽式样,按照品级,对号入座;武官的头盔也各有千秋,直接代表了功勋的多少和权利的大小。而且各朝各代的式样也有差别。而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是不带帽子的,都是用布束发而已。

  不仅身份,就连年龄也可以显示在中国古代的头饰上。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所以二十岁也叫做弱冠之年。能带帽子就是成年的标志,可见中国古代对帽子的重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790007htmlsi=1

  服饰的发展史:

  旧石器初期

  野兽毛皮

  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为有宫室,冬则居营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旧石器晚期

  有骨针并用之缝纫衣服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华服饰文化史之开端)

  新石器时代

  葛麻布

  新疆楼兰孔雀河古墓

  新石器时代

  蚕丝

  山西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

  表2:中国服饰的构成形式

  构成形式

  种类

  解释或特点

  使用朝代、场合

  款式[1]

  衣领

  服装端首,接近人的脸面,是服装的关键部位。而就造型而言,就有方领、交领、曲领、圆领、斜领、直领等。

  方领:先秦的深衣、汉代的儒服

  斜领:唐代的僧侣、隐士逸人。

  曲领:士庶居家用服

  衣襟

  衣服的开启交合处

  商周时期

  衣袖

  服装的出手处,其款是变化往往由服装本身的用途而定。

  农民、樵夫:小袖

  贵族:大袖

  骑士射手:箭袖

  舞蹈者:长袖

  衣裾

  服装的下摆或衣背的下部,其制视衣式而定,有直裾、曲裾、燕裾、长裾。

  曲裾:秦始皇时代

  直裾、燕裾:汉初女装

  长裾:汉魏六朝

  质料[2]

  葛麻[3]

  硬挺、凉爽、好的吸湿性能

  新石器时代

  丝帛[4]

  清柔滑爽、高雅华丽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棉布

  滑爽透气

  汉魏

  裘皮

  质地厚实,多作为冬衣

  商周

  毛料

  质地紧密,手感柔软,多用於贵族衣物。

  青海都兰周代遗址

  色彩

  矿物提取

  如朱砂、赭石、石黄、扁青、石绿等,俗称「石染」。

  旧石器时代:染色行为[5]

  商周服装:以彩色为主[6]

  汉代服装:**和紫色。

  晋六朝服装:白色为主,

  唐朝服装:红色为主。

  植物提炼

  如茜草、苏枋、槴子、槐花、荩草、靛青等,俗称「草染」

  上衣[8]

  深衣

  衣裳连属,被体深邃。衣襟开法采采用曲裾[9]。

  当作便服。

  詹褕

  衣裳连属,被体深邃。衣襟开法采采用直裾[10]

  当作便服。

  袍

  长衣的一种。即交领、襟叠压、相交而下。

  当作冬衣。

  衫

  大袖单衣,以轻薄纱罗为之。仅用单层,不用衬里。

  形制简便,夏季穿著。

  襦

  短衣,长度约在腰间部位。

  当作衬衣或外衣。

  袄

  短衣,介於袍、襦之间,较袍为短,较襦为常。

  当作常服。

  半臂

  短袖。亦称「半袖」。

  当作便服。

  裤裳

  裳

  由两片布帛制成,前后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缝细。

  遮羞。

  蔽膝

  遮挡大腿的服饰。仅有前片,没有后片。

  遮挡大腿[11],类似今日的围裙。

  裙

  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并只有一片,穿时由前围后,背部只留一道缝隙。

  妇女家居服。

  裤

  两只裤管,没有裤腰和裤裆。

  保护胫部、有御寒保暖之用。

  足衣[12]

  袜

  最初以兽皮制成,纺织品出现后,即以布制作。

  足部的保暖。

  履

  鞋子的统称。

  保护足部。

  屐

  木底之鞋。亦称「木屐」

  用於出行[13]。

  屩[14]

  以绳子编成,组织紧密,质地坚韧,穿著轻便,以芒草为材料,故称「草鞋」。

  行履和雨鞋之用。

  靴

  以皮制作。

  多为贵族之履。

  表4:中国平民服饰的使用场合

  项目

  服装

  起始朝代

  穿著规定

  祭祀

  祭服

  周朝

  周代:明衣[15]。

  唐代:生绢单衣。

  宋代:新衣。

  冠笄[16]

  男女的成年仪式[17]。

  商周

  商周:男子穿三加冠[18];女子穿背子、足穿彩色丝履。。

  宋:帽衫[19]。

  明清:结婚礼服。

  婚嫁

  新郎:爵弁[20]、纁裳[21]、缁袘[22]

  新娘:次[23]、存衣[24]、纁袡[25]

  周朝

  汉代妇女嫁衣:袍制

  汉末魏初嫁女:纱縠蒙住脸面,以代景衣。

  明清:男戴方巾罗帽,身穿蓝布直缀。女戴花冠,身穿大袖红衣。

  治丧

  丧服

  周朝

  丧服分为五等[26]。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远近,穿著不同丧服。

  中国平民服饰的禁忌律令

  古代民间男女穿衣,并不像今天这样随心所欲,而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此种限制主要来自於两个方面:一是禁忌礼俗;二是法规律令。

  一、禁忌

  禁忌是一种特殊的民俗,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衣服、饮食、起居、交通、生产、婚嫁、丧葬等一切领域,都有禁忌习俗的存在。禁忌的作用在於规范人们的道德,限制人们的行为,其核心内容是祛凶纳吉,它要求人们躲避邪恶,以免遭受神灵的惩罚。从某种意义上说,禁忌礼俗带有较浓的迷信色彩,但却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千百年来,辗转传播,以化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表六:服装穿著禁忌种类[27]:

  项目

  原因

  文献记载

  忌穿白衣

  丧服多用白色,故被视为不祥之徵。

  《晋书‧五行志》:「魏武帝裁缣帛为白帢,以易旧服。…干宝以为素,凶丧之象也。」

  忌穿凉杉

  凉衫形像丧服。

  《宋史‧舆服志》:「窃见近日士大夫皆服凉杉,甚非美观,而以交际、临民,纯素可憎,有似凶服。」

  忌戴绿帽

  1典卖妻女以求食者所戴,故为人们所不齿。

  《国宪家猷》中有记载。

  2为罪人所戴。

  《封氏闻见》:「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另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人著此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

  3为娼优所戴。

  《典故纪闻》:「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

  衣服不用左衽

  只有死人的衣服使用左衽。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忌衣带打死结

  打死结专用於死者之服。

  故活人衣服若打成死结,被视为凶事之兆。

  衣服衣料

  自汉以来,庶民阶层所用衣料,一直受到法规限制,稍有僭越,就会受到严厉处罚。

  《后汉书‧孝安帝本纪》:「旧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务崇节约,…而小人无虑,不图长久,嫁娶送终,纷华靡丽,至有走卒奴婢被绮縠,著珠机,京师尚若斯,何以示四处?」

  南朝陈宣帝:令庶人以上,皆准著棉绸、圆绫、纱、绢绡、葛及不一等,其余皆禁。

  唐玄宗: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绫、螺、縠及五色线靴、线履。

  辽道宗:禁庶民服驼尼、锦绮及水濑裘。

  金世宗:服袘绸、捐布、毛褐、花纱、无纹素罗。

  元仁宗:定庶人只许服暗花紵丝、绸绫和毛毳。

  明太祖:定庶人只许服绸、绢、素纱。

  清康熙:禁军民人等用蟒缎、妆缎、金花缎、貂皮、狐皮等。

  衣服颜色

  许多颜色,在古代代表身份地位,因此关於百姓服装所用颜色,亦规定在律令中。

  汉成帝:申赦有司,庶民常服,只准用青绿二色。

  宋仁宗:不得衣黑褐白花及蓝、黄、紫撮晕花样。

  明太祖:禁民间妇人李服用骨、鸦青等色。

  清雍正:军民人等禁用香色及米色。

  禁用**衣服

  汉末张角率领农民揭竿起事,用黄布裹头。

  隋文帝时,著黄袍临朝,以后历朝遵行不改,故**为御用服色,不仅庶民不得使用,就连皇上身边重臣,亦不准用。

  唐高宗:明确规定,「臣民不许著黄」。

  明太祖:颁服饰禁令,「禁止庶人服色用黄」。

  金世宗:每年颁服饰禁令,并禁用油衣[28]。

  清太平天国爆发之初,即将红黄二色规定为「天朝贵重之色」,诸王头巾及士兵号衣,皆以红黄二色为之,各地:「非为天国将士,一律不准用红黄二色。」

  服装纹样

  关於纹样上,有些纹饰代表皇上、高官,因此规定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以免有逾越之举。

  南朝梁武帝:令纹锦不得以仙人、鸟兽之形为饰。

  唐代宗:禁民间绣盘龙、对凤、麒麟、狮子等花式。

  辽道宗:禁士庶服日、月、山、龙之纹。

  宋仁宗:令民间毋得以牙鱼、飞鱼、若龙形者为纹。

  元仁宗:官民人等不准服五爪二角之龙纹及凤纹。

  元惠宗:禁服麒麟、鸾凤、白兔、飞鱼、大云花等。

鹭御一品商标总申请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册0件,有1件正在申请中,无效注册0件,0件在售中。

经八戒知识产权统计,鹭御一品还可以注册以下商标分类:

第1类(化学制剂、肥料)

第2类(颜料油漆、染料、防腐制品)

第3类(日化用品、洗护、香料)

第4类(能源、燃料、油脂)

第5类(药品、卫生用品、营养品)

第6类(金属制品、金属建材、金属材料)

第7类(机械设备、马达、传动)

第8类(手动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安防设备)

第10类(医疗器械、医疗用品、成人用品)

第11类(照明洁具、冷热设备、消毒净化)

第12类(运输工具、运载工具零部件)

第13类(军火、烟火、个人防护喷雾)

第14类(珠宝、贵金属、钟表)

第15类(乐器、乐器辅助用品及配件)

第16类(纸品、办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类(橡胶制品、绝缘隔热隔音材料)

第18类(箱包、皮革皮具、伞具)

第19类(非金属建筑材料)

第20类(家具、家具部件、软垫)

第21类(厨房器具、家用器皿、洗护用具)

第22类(绳缆、遮蓬、袋子)

第23类(纱、线、丝)

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类(服装、鞋帽、袜子手套)

第26类(饰品、假发、纽扣拉链)

第27类(地毯、席垫、墙纸)

第28类(玩具、体育健身器材、钓具)

第29类(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1类(生鲜、动植物、饲料种子)

第32类(啤酒、不含酒精的饮料)

第33类(酒、含酒精饮料)

第34类(烟草、烟具)

第35类(广告、商业管理、市场营销)

第36类(金融事务、不动产管理、典当担保)

第37类(建筑、室内装修、维修维护)

第38类(电信、通讯服务)

第39类(运输仓储、能源分配、旅行服务)

第40类(材料加工、印刷、污物处理)

第41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娱乐服务)

第42类(研发质控、IT服务、建筑咨询)

第43类(餐饮住宿、养老托儿、动物食宿)

第44类(医疗、美容、园艺)

第45类(安保法律、婚礼家政、社会服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0223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