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梳篦演变历程
源远流长的历程
中国的梳篦,自遥远的史前时代一直沿用至今,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内容宏富,积淀了数千年来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明,因而能以举世独步的风貌和丰富多彩的内涵昭示天下。我国古代梳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为浑朴、斑斓、大同、奢华、敦厚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宫廷梳篦更加完美的反映了中华梳篦六千年演变史。
浑朴的时代
这一阶段自距今6000年左右年至商代末期,大体经历了3000余年漫长的历史。
中国考古学大师苏秉琦先生曾经将中国史前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3、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5、以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6、以潘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史前时期的梳子以东方地区、东南地区出现的最早,而北方地区、中原地区、西南地区出现的较晚。史前时期的梳子,材料有骨质、牙质、木质、玉石质等,以骨梳、象牙梳,以及镶嵌着玉质梳背饰的骨牙梳子应用较为广泛。这一时期的梳子,以长方形为主,还有为数不多的扁方形,造型较为单一。一般通高16~8厘米,宽为5~6厘米。大多注重对梳背部分的加工与装饰,梳齿的加工较为粗糙。时代较早者,梳齿较长,齿缝稀疏;而时代较晚者,梳齿较短,齿缝较密。
中国史前文化的多元格局,决定了这一时期梳子发展的不平衡性。史前时期的梳子,在地区上的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梳子出现的时间较早,种类较多,结构复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梳子,如大汶口文化的扁方行骨梳、良渚文化“凹”字型与“凸”字型玉背饰梳子等。中原和西部地区梳子出现的时间稍晚,种类较少,结构简单,只有陶寺文化的长方形玉石梳子较为突出,但数量发现的不多。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的梳子实物虽未见出土,不过在河南汝州洪山庙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却发现了彩绘的梳子图案。汝州洪山庙遗址发掘出136件陶翁棺,这些翁棺均为大口直壁缸,内盛人骨。编号为W32:1的大口缸上,用白彩绘出一周宽带纹,上下用黑彩画两条平行线。白彩之上用黑彩画出三组图案,因器物表面严重剥落,仅可辨识出一组图案的内容为两个梳形纹。梳子的形状成长方形,一件有7枚齿,另一件有12枚齿。同样的图案还见于W69:1等陶器。这些图案应是当时梳子的真实写照。
史载“夏有万邦”、“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贡》将这时的地狱为“九州”,大体包括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诗经·商颂》称“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商代的疆域主要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和江苏、浙江的一部分,以及江西、湖南与内蒙古的某些地方。
夏时期的梳子、出土的数量很少、仅限于夏人活动的中原地区。商时期的梳子、出土的数量较多,既见于商王朝统治中心的王畿,又见于北方的重镇,还见于东土和西土的方国,尤以河南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的发现最为丰富。夏商时期的梳子,材料有骨质、牙质、玉质、铜质等,以骨梳和牙梳应用较为广泛。
夏商时期的梳子,大都属于长方形,一般通高11~7厘米,宽4~5厘米左右,梳背多呈倒梯形或风字形。商代前期,主要流行平脊的梳子,梳背通高略高于梳齿,梳背上饰以数道凸凹弦纹或方格、斜线等几何形的纹样。无论在形制特征上,还是在装饰手法上,这一时期的梳子与史前时期的梳子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代后期,古朴的平脊梳子已经很少见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凸脊和丫角脊饰的梳子,这些背脊新颖的梳子,梳背明显高于梳齿,加之背脊上站立的飞鸟和突起的钮饰,背齿之间在高度上的差距越发悬殊了,而这种背脊突出且装饰精美的梳子,似乎正是为了便于插在头上而设计的。这一时期的梳背上,往往以兽面纹和三角形纹为饰,其装饰风格同殷商青铜器、玉器上的纹样如出一辙,体现了殷商一代的典型风格。
夏商时期,各地区的文化辐辏于中原,在史前时期六大区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当时各地区间的交往中,中原地区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枢纽作用或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以后的发展中愈来愈强烈,从而奠定了日益壮大的华夏族的核心。中原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突显,其物质文化也因之丰富多彩。夏商时期的梳子,既传承了史前传统古朴的造型特征,又开启了时尚新颖的装饰风格,特别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兽面纹,虽然只是器物上的附加装饰,却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史前时期至商代这一阶段,人们主要是将梳子插在头上作为冠饰的。考古发现的迹象表明,迟至距今5500年左右,包括插梳在内的头冠之饰,已经构成了当时服饰仪态的重要环节。到了商代,这种依冠式以序等列的首服之制,以已规度初显,其章其式,可稽而窥。诚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插梳,当时的插梳习俗只为少数权贵或上层社会阶层的人们所享用,并成为他们和她们标识身份的一种重要标志。从梳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梳子,造型古拙,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浑朴时代。
斑斓的时代
这一阶段包括西周和东周时期,大体经历了800余年的历史。西周时期,自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开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周王朝迁都今天的洛阳为止;东周时期,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而结束。史学上一般又将东周时期划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的年代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平王元年;战国的年代从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
西周时期的都城在丰京与镐京,位于今陕西长安县范围内的沣水流域,同时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建有东都。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平室不再具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形成诸侯立政的局面,整个东周时代,当时的都城今洛阳一带仅在名义上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西周时代的梳子,主要发现与中原的王畿地区和北方的燕国地区,其中陕西宝鸡 1
国的墓地的出土数量最多。东周时期的梳篦,在王畿地区、周边列国地区乃至边远的北方和西北等地都有发现,尤以湖北江凌楚故城周边的楚国墓地的发现最为集中。两周时期的梳篦,材料有骨、牙、角、玉、木、竹、陶、铜质等,以骨梳和木梳蓖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这一时期的梳篦,有长方形、扁方形、六边形、亚字形、马蹄形、联背形等,造型丰富多彩。
西周时期,主要流行各种凸脊的梳子,背脊的中央往往凸起一块。春秋时期,以平背的梳子为主,背脊两端的鸟饰较为发达。战国时期,弧背的梳篦崛起,并迅速发展起来。在装饰手法上,西周早期的梳子或多或少的保留了商代后期梳子的特点,而西周中期以后的梳子基本上摆脱了拘谨、呆板的传统,东周时期的梳篦更给人以舒展、活泼的明快之感。
周人的始祖发迹于邰今陕西武功一带,最初的活动在泾渭流域。周人灭商后,实行同姓分封的诸侯国输入了大量的周文化扩展到陕西以外的其他地区。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的墓地出土的梳子,其形制纹饰与西周都城丰京所在陕西的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梳子基本相同,这些现象大致的反映了历史的事实。
周平王东迁洛邑,王室衰微,诸侯兴起,政治上的长期对立,因而导致了文化方面地域性差异的出现。这一状况在梳篦的造型上亦有所反映。双鸟式鱼尾形梳篦,主要流行于春战之交的泗上诸侯列国地区,这种以鸟为饰的装饰风格,在该地区春秋时期的铜器上也颇为流行。亚字形梳子,盛行于齐国地区,并成为这一地区东周时期梳子的主要款式。马蹄形梳篦,集中发现于楚及其以北的列国地区,这种形制的梳篦已经构成了楚国漆木器的主要品种之一;扁形组合式梳子,则是西北天山东南一带极富有特色的器具。各种不同的造型,在各地区竞相出现,从而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梳篦发展史上的斑斓的时代。
随着首服之制的制度和规范化,昔日那种“插梳为冠”的俗尚,以不再流行了。两周时期的梳子,以梳理头发作为主要的功能。用来取虱虮的篦子的发明成套梳篦的出现,以及盛装梳篦的竹笥、竹盒及漆木盒等妆奁器具的使用,都充分说明彼时的梳篦已经步入了专门梳妆的行列。
大同的时代
这一阶段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开始,到公元589年陈国灭亡为止,包括秦、西汉、东汉、王莽政权、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前后经历了800余年。
据文献记载,秦“初并天下”,“分为以下三十六郡”,其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姜中,南至北向户,北据何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汉反击匈奴,屯田戌边;征楼兰、伐大宛、破姑师,通西域;出使夜郎,开发“西南夷”,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统一的思想文化。
秦代的梳篦,仅见于中原和西南地区。汉代的梳篦,广泛见于东、南、西、北及中原各地,尤以西南、东南和西北地区的发现较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梳篦,主要发现于东南、南方、北方、西北等地,又以江苏南宁、江西南昌和新疆尉犁、民丰、洛浦等地的出土数量较多。这一时期的梳篦,材料有木、骨、象牙、玳瑁、铜、铅、银等多种质地,其中木质梳篦的应用范围最为广范。
秦代的梳篦,属于清一色的马蹄形。两汉的梳篦,以马蹄形占大宗,仅有少量的长方形、扁扇形、六边形,以及联背形和不规则形。魏晋以后的梳篦,大都属于弧背,除了马蹄形之外,还出现了箕形。马蹄形梳篦,可谓这一阶段的主流样式。这种形制的梳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分布范围亦不断地扩大,秦时主要集中于中原和西南地区,西汉开始遍及中原、东南、西南、南方、北方地区,东汉以后又扩展到西北的甘青和新疆,进而覆盖了全国各地。随着不同地域之间差异的逐渐缩小,中国梳篦发展史上迎来了大同时代。
秦始皇对全国的统一,标志着地方割据时代的结束,从此统一的格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以王朝为尺度,秦朝可以被看作一个时间段落。但从主流的梳篦演变的角度而言,自战国晚期开始,彼时的马蹄形梳篦占据了西南、东南、中原等大半疆域,这种内在的一致性是前所未有的,为秦汉时期大统一的格局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马蹄形梳篦,主要因袭了战国时期的传统的造型;魏晋时期的箕形梳篦,则是在马蹄形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这一时期的梳篦,及拘泥于旧法,又力图创新,处于潜移默化的发展时期。不过,在那微波荡漾的表层之下,已经涌动着变化的暗流。
秦汉之际,人们十分注重装束,梳妆用栉已成惯例。晋代伊始,妇女插梳之习开始兴起。这一阶段的梳篦,通常是组成配套使用的,有的一套为两件,即一梳一篦;有的一套为三件,即一梳二篦或二梳一篦,这些梳篦大都盛于专门为其量身定做的梳妆奁、梳篦盒以及栉袋之中。秦代流行圆形单层漆奁,汉代既有圆形单层漆奁,又有圆形双层漆奁,还有长方形的漆木奁;汉魏时期,西北的新疆地区还出现了一种毛毡绸作为栉袋。各种化妆品、香料、刷、笄、铜镜、镊、削刀、眉笔,也是梳妆奁中的常见之物。可见,当时的梳妆用具已经相当齐备了。
奢华的时代
这一阶段从581年隋建国开始,至1297年南宋灭亡为止,包括隋、唐、五代、北宋和南宋五个时期,大体经历了近700年。
隋朝的统一,开起了隋、唐复兴之盛运。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经济文化发荣昌盛,社会生活呈现出万紫千红的壮观景象。两宋时期,虽然始终未能统一,但社会的风尚大体因袭了旧制,一切文化生活朝向世俗化的方向普及与深入。
隋唐时期的梳篦,主要表现于中原、东南、西南、北方、西北地区,尤以陕西西安和新疆吐鲁番等地的出土数量较多。两宋时期的梳篦主要表现于中原、东方、东南、西南和南方地区,以江苏无锡、武汉一带的出土数量较多。这一阶段梳篦的材料有木竹、兽骨、牛角、象牙、鱼骨、玉、水晶、滑石、,玛瑙、琉璃、琥珀、金、银、铜等,种类之丰富,可谓空前绝后。
隋唐时期,弧背的箕形梳篦十分流行,平背的梳篦已很少见了。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出现弧背的半圆梳篦。五代伊始,半圆形的梳篦发展趋势迅猛,很快便取代了箕形梳篦。到了两宋时期,传统的箕形已经走到了尽头,半圆形的梳篦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又涌现出椭圆形、抹角长方形等造型新颖的梳篦。
箕形梳篦,在造型上虽然继承了马蹄形梳篦的衣钵,但在形制上却明显地朝横长的方向发展。半圆形梳篦,宽度显著加大。器体更加扁平,属于名副其实的横长形态了。当然,箕形梳篦和半圆形梳篦的差别,不仅在于整体的形状上,更在于齿根的形态上。前者的齿根平齐,梳齿的长度相等;后者的齿根弧曲,梳齿的长度有中央向两侧依序递减。这种变化,反映了梳篦加工技术的进步。
自隋朝以来,梳篦往往被用作妇女的首饰,女性头上的插栉,业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隋唐时期,插栉主要是贵族妇女时兴的装束。到了两宋时期,无论都市妇女,还是乡村的妇女,皆时兴戴插梳的装束。唐、五代时期,流行插小梳,插多梳,前额的上方、一侧和两鬓及后脑皆可插之。两宋时期,流行插大梳,通常在后脑插一把大梳。当时插戴于发髻上的还有金、银、珠、玉、角等做成的各种簪、钗、步摇等,放映了人们不同的审美情趣。
由于妇女头上插饰之习盛行,以至于社会奢靡之风横行,中国梳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奢华的时代。为了限制这种奢华趋势,朝廷不得不颁布侈令。史载唐文宗在太和二年828年曾专门对公主宣旨到:“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不过,从敦煌高窟第61窟曹氏家族供养人和榆林窟壁画的供养人头上的插栉多达六件来看,五代时期“广插钗梳”的风潮,似乎有增无减。北宋时期,宫中尚白角冠梳,人争相防之,梳子的长度有的逾尺,甚至影响乘轿和走路。皇祐年间,宋仁宗曾下诏规定:“妇人所服冠,高无得过四寸,广无得逾一尺,梳长无得逾四寸,仍无得以角为之。”但仁宗以后,奢靡之风又盛,将白角改作鱼魫,又易作象牙、玳瑁。《古今事物考》谓,象牙:南番者长大,广西安南者短小。新锯开粉者最佳。云南麓川出,作梳子,直者好,横者易断。玳瑁:南番山海中大龟背文为玳瑁,有黄多黑少者,有黄黑相半着,其黄好密。黑如漆,最佳。至于鱼魫,相传南番大海中有鹤鱼,顶中红如血,可作带,曰鹤顶红。若以其鱼魫作梳,则号鹤顶梳。可知,象牙、玳瑁、鱼魫、皆为珍贵的材料。北宋晚期,又盛行“太妃冠”,以金或以金涂银饰之,或以珠玑缀之。各地宋墓地出土的金背木梳,或木梳背包金、银者,应为这种俗尚影响的真实写照。尽管从北宋的太宗到南宋的宁宗,都颁布过奢侈禁止令,但有宋一代,侈靡之风始终未能禁。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梳篦的发展,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奢华时代。
敦厚的时代
这一阶段包括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从907年辽建国,到1911年清朝灭亡,大体经历了1000余年。
契丹、女贞两族,先后割据东北乃至整个黄河流域,而蒙古又进入关内并横扫了亚欧大陆,最后满洲颠覆明室,形成一个部族狭义的政权,绵延了240余年之久。北方民族的不断兴起,改变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为人们的世态风情和生活习俗带来了新的特色,加强了个民族的融合。
辽金时期的梳篦,主要表现于北方及东北地区,以河北宣化和北京郊区等地出土的数量较多。元代的梳篦,多见于中原、北方、东方和东南地区,以河北石家庄等地出土的数量较多。明代的梳篦,主要表现与东方、东南、西南和南方地带,以南京和上海一带的出土数量较多。这一阶段的梳篦材料,主要有木、竹、骨、角、象牙、金、银、玳瑁等,清代后期的还出现了用化学材料制作的梳篦。
辽金元时期,弧背的半圆形梳篦最为盛行。明清时代,弧背的弓形梳篦异军突起,开始与弧背的半圆形梳篦平分秋色。这一阶段还出现了弧背拱形、弧背鱼鳍形、平背扁方形,以及葫芦形等形状不甚规则的梳篦。
五代以降,横长的弧背造型,成为时尚梳篦的主流。辽金时期,弧背半圆形梳篦,有宽背和窄背之别,其中宽背式半圆形梳篦,梳背与梳齿间的界限往往不甚分明,齿根部参差不齐,既不同于箕形平行等长的形态,又区别于窄背式半圆形依序递减的形态,在造型上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进入元代,弧形的半圆形梳篦,无论宽背式,还是窄背式,梳背与梳齿间的界限均已相当分明,梳齿的长度皆由中央两侧得依序递减。明清时期,弧背的半圆形梳篦,背部大都较宽,形体更加规整,有的还在一侧加把手,而平背的扁方形梳篦,以厚重的圆柱状梳背取代扁薄的长条状梳背,更加利于手握。这一阶段的梳篦,既有继承、又有舍弃、还有创新,体现了一种敦厚的时代风格。
从黑龙江阿城金幕出土的花罗栉袋、江苏苏州元墓出土的银镜架等实物资料来看,当时人们对于梳发、理容十分重视,辽代壁画中的“梳妆侍奉”、明《千秋绝艳图》、清《月曼清幽图》等绘画资料也形象地证明了这一点。不过,由于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北方民族,提倡节约,并保持了纯朴的旧风,衣冠服饰比较拘谨和保守,给人以质朴、简洁和自然之感。元代伊始,插梳之习渐趋式微,到了明代,更是日薄西山了。
花魁的首饰通常都是簪子、梳子、步摇等。
花魁的首饰有簪子,如耳挖簪、球簪、松叶簪等,以及梳子,如发前梳,和步摇等。这些首饰通常由金银或上好的木料、石料制成,价格昂贵,但品质高。
花魁,意为花中之首。中国古代的花魁,则是青楼中相貌最为出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女子。而日本的花魁是从小就被有经验的人挑选出来,从小接受各种训练培养而来的。
送梳子代表着相思的寓意,主要表达了一个人的思念之情。如果想要给对方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可以选择送一把梳子,这样对方在收到之后就会明白梳子的含义。梳子在古代还被当作定情信物,古代的男女之间如果送给对方梳子,就代表着想要私定终身,并且一起白头偕老的愿望。
古代送梳子的含义
一、送梳子的含义-思念
将梳子送给妈妈代表思念的意思,希望每天能和妈妈在一起。同时也是想让妈妈梳尽这三千烦恼丝,越来越健康、年轻、快乐。
二、送梳子的含义-爱情永恒
将梳子送给新娘,表示对她婚姻深深的祝福,愿他们能永远恩恩爱爱、爱情永恒,直到白头携老。
三、送梳子的含义-定情信物
男生送女生梳子有四种意思,一是表示男生每天都在思念女生的意思。二是代表男生希望女生每天都能这个梳子梳头,希望自己能跟女生长长久久。三是表示男生想和女生私定终身。四是表示男生希望他跟女生的爱情能不断的延续发展下去,直至白头到老的意思。
四、送梳子的含义-升官发财
将梳子送给亲朋好友,是希望朋友能把所有的烦恼一扫而过,而且经常梳头会让人神清气爽,带给朋友莫大的自信。同时将梳子送给长辈领导等人特,是希望他们身体健康,合家欢乐,事业和生意方面能步步高升的意思。
古代的定情信物
香囊——寄君作香囊,长得系肘腋
香囊一般以锦制作,所以也被称为锦囊或香包,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女性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一般系于腰间或腰带上,也时候也会系于床帐或车辇上。由于古代工业不发达,所以香囊基本都是女性亲手制作的。这种随身携带的物品,一般只送给自己比较亲近的人,所以当一个女子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香囊送给一个男子的时候,寄托了她对这个男子的感情。
簪子——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簪子又称簪、发簪,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女性使用的一种首饰,主要用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在上古时期发簪被称作“笄”,至于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据《仪礼》等书籍记载,古代的女性只要满15岁就被看作成人,如果许嫁就可梳挽作成人的发髻行“笄礼”,至于笄礼最早起源于周代。
玉佩——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
玉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个字作为中国最古的文字,在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都有相关记载。古人常将君子比作玉,由此可以看出玉在当时还是比较贵重的。用玉佩来做定情信物,一方面可以看出这个送玉佩的人家境非常好,另外一方面也是对对方的喜爱跟追求。
红豆——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也叫相思豆,原本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植物。只不过在唐代诗人王维的笔下写下《红豆》这首流芳千古的诗词之后,从一个普通的植物摇身一变成爱情或者定情之物。特别是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句诗词,直接将其跟相思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成为了历史上众多少男少女寄托相思的不二之选。
青丝——烙印朱砂非他不嫁,一帘青丝一帘纱
青在上古的时候指黑色,青丝就是黑发的意思,后来借指妙龄少女的头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将自己的一缕青丝送给一个男子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如果不是特别喜欢这个人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的。更何况青同情,丝同思,让这一缕青丝从此有了不一样的含义跟寄托。
《孝经·开宗明义》上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古诗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它所表达的意思是我们身上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根头发都来自我们的父母,我们对父母的尽孝,要从保护我们的身体每一个部位,不让它们受到伤害开始。发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去研究,会思考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子的发型,不停地寻找适合自己的新发型,然而,与头发密切相关的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梳子。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一起探究关于梳子的历史。
一、别样风趣的“梳”和“篦”1、“梳”、“篦”各有不一样的故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闹钟响起来时,有着长发的姑娘们,在洗漱的时候都要用梳子把自己的一头秀发梳整齐,在这梳头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喜欢用的梳子是不同的,然而,由于时代的迅速发展,我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不断地创新和探索,我们可以找到几乎有300多种类型的梳子,比如我们经常用的大板梳、木质的梳子、单排梳子或者是多排梳子。然而,我们现代的梳子,对于古时候的人们来说是不一样的,他们将梳子分为“梳”和“篦”两种。
“梳”在古时候并不全指我们日常用的梳子,它是代表梳齿“稀少”的梳子,当然,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梳分为“木”和稀疏的“疏”的右边部分。所以,很明显,梳子首先是木头做的,然后它的梳齿十分的稀疏,所以人们把他们叫做“梳”。古时候,关于梳子的爱情诗作有很多,比如宋代吕胜己的“象牙白齿双梳子,驼骨红纹小棹蓖。”就写出了用白色的象牙做的“梳”,和用驼色上面刻着红色花纹的小型“篦”,通过借代的手法,来体现女子爱美的天性,以及纯真的儿女之情。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篦”吧。
“篦”在古时候是指的梳齿比较密集的“梳子”,它在古代是梳头的工具,人们称它为“篦子”或者“篦梳”。它同时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去头垢”。就像我们经常买去屑洗发膏一样来除去头上的油脂和污垢,来清洁我们的大脑皮层,当然,古时候可没有护发素之类的产品。
相传,最先制作“篦子”的人是春秋时期的陈七子,他因为犯了错从而在监狱里,在监狱里面他很久没有洗澡,因此头上开始长满了虱子,有一天他实在是忍受不了,他便用监狱里用刑的竹子,制成像“梳”一样的梳子,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篦”。
由上面的解说我们可以了解到,古时候人们梳头发需要用的工具有两种,分别是“梳”和“篦”,它们两个的外表特点不一样,“梳”是稀疏的,“篦”是密集的,它们两个的作用也不一样,“梳”是用来梳理头发,“篦”是用来清理头发。其中,“篦”还可以用来插在头上,当做头饰,在很多古装剧里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家闺秀们的梳妆盒上面有两把不同的梳子。就像古代诗人李白写的《琵琶行》里面的:“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一样,作为发饰的“篦”当然有着不同的款式和花纹。
2、各具特色的梳篦材料
“梳篦”作为一种古代工艺,相当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梳篦在古代时期做工十分的精良,相当于一件工艺品,同时,他也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它的材料非常的丰富,我们能想到的大约是竹子、各种各样的木材、各型各色的兽骨。它们都可以来制作很好的梳篦,先说具有民族色彩的兽骨,一提到动物,我们就会想到鱼的骨头很像我们使用的梳子的形状,所以,梳篦首先是由鱼骨来制成的。人们把大的鱼骨弄成两节,细细的鱼刺正好符合人们的需要。
然而,最广泛的还是属于竹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竹梳篦”,它现在是非物质遗产文化,十分具有收藏价值。江苏常州博物馆里就收藏了许多有历史价值的梳篦。江苏的“常州梳篦”,雕工精美,美轮美奂,在竹子上雕刻显得十分的清秀。当然也有用名贵的木材来雕刻的,它们与普通的梳子都不一样,普通的梳子都是只有一边,但是,梳篦的梳齿在两边都有。
二、顶上风华的梳篦纹饰我们在陶器上面有雕刻这许多花纹,在珠宝上面印刻着许多图案,然而,在古代的梳篦上面也同样雕刻着许多美丽缤纷的纹饰。当然,梳篦有可能也是用玉做的,或者用琥珀做的,各种各样的材料,使得每一个梳篦都有她独特的一面,材料我们分析完了,我们接下来要研究一下梳篦上的纹饰,那我们就要从最具有代表性的“常州梳篦”开始,唐代诗人罗隐曾写过一首《白角篦》,写道:“白似琼瑶滑似苔,随梳伴镜拂尘埃。”这是多么光滑的梳篦,可以达到像青苔一样滑啊。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梳篦的故事,佳句。在古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用的器具或者首饰上都刻着著名的人物、吉祥的图案、有好寓意的动物,以及各地的青山绿水,然而,常州的梳篦也不例外,它上面所雕刻的种类和我们平时看到的都差不多,但是,唯一和我们不一样的是,常州梳篦雕刻的细腻程度,是常人所难达到的。人们生活的时代不一样,人们所持有的梳篦的纹饰也就不一样,因为,每一个是时代的思想,它所象征的物体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来继续研究一下到底什么朝代应刻画什么样的纹饰呢?
1、始于战国
我们从上面可以了解到,梳子最早是用鱼骨头上的刺制成的,因此,梳篦最早发现在上古时期,人们用鱼刺来当做梳齿。在炎黄时期,只有身份尊贵的人物才能用得起梳子,并在梳子上镶钻宝石,刻花纹。在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部分家庭生活小资的妇人们开始把梳篦随身放着,就好似我们每次出去都要带着口红、粉底来补妆一样。她们通常用的都是用玉来做的“玉梳”,或者是用象牙做的“象牙梳”。然后,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梳子上雕刻自己喜欢的东西。
到了战国时期,人们经过时间的推移,发现梳子有很多好处,它可以治头痛,按摩头部等关于养生的功效,因此,更加重视梳子的重要性,开始对梳子进行研究了。人们对梳子的了解,加大了梳子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程度,于是,梳子的发展也从此加快起来,制作它所用的材料也丰富了起来,上面刻的花纹也多样起来,梳子在造型设计上也逐渐多了许多。几乎,每一位年轻的妇女手上,都随身携带着属于自己的“梳篦”。人们不仅重视了梳子的养生功效,还因此大大改善了梳子原来的造型。
2、繁荣于唐宋
梳子虽然在战国时期被重视,但是真正流行起来的还在唐宋两朝,唐朝的诗人白居易曾在《花酒》中写道:“香醅浅酌浮如蚁,雪鬓新梳薄似蝉。”人们用梳子把自己的头发梳的别具一格,不仅增加了人们生活中的乐趣,还体现出人们在不断进步,不断的创新,发展,使得梳子拥有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意义,使得梳子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被流传千古,从未被遗弃,忘记。
在古时候,梳子就也有断了,坏了的时候。人们会产生疑问,如果说我的梳子断了,会有什么可怕的征兆吗?梳子可是和我日日夜夜共同相处的“好朋友”,它断了,我们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感觉,但是朋友们,其实,古时候有这种说法,是因为梳子和我们是亲密的“朋友”,当危险来临时,它会牺牲自己来保护我们,所以,无论怎么样,大家都没有必要去惊慌。其实,梳子断了,用科学的解释,就是因为梳子用的时间久了,老化了,它们也是有寿命的。
三、总结一把小巧精致的梳子,却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垒金梳子双双耍,铺翠花儿袅袅垂。”梳子其实在古代也是一种爱情的象征。我们手上的梳子,从上古时代的鱼刺骨头,变成了夏商周的美玉、木材,再到战果时期的“竹梳篦”,到今日被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苏常州梳篦,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梳子在我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普遍,上面的纹饰可以随意雕刻自己喜爱的物品,我们用梳子梳头的习惯一直从古代延续到这一代,我们要保护好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桃心髻
将头发盘成扁圆状发髻。
另,髻后连绵交叠另有数个小鬟,微微倾侧,状极娇妍。
双螺髻
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假髻
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
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
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挑心髻
明代女子将头髻梳成扁圆形状,并在发髻的顶部,饰以宝石制成的花朵,时称“挑心髻”。后来又将发髻梳高,以金银丝挽结,顶上也有珠翠装点。渐渐地名目越来越多,样式也从扁圆趋于长圆,有“桃尖顶髻”、“鹅胆心髻”等名称,还有模仿汉代“堕马髻”的。除此之外,明代妇女也常用假髻作装饰。这种假髻一般比原来的发髻要高出一半,戴时罩在真髻上,以簪绾住头发。明末,这类发饰的样式更加丰富,有“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等各种不同样式,甚至还有成品出售。
凤冠
明代凤冠以金、银、铜等金属丝网为胎,衬以罗纱,并挂有珠宝流苏,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的礼冠,上缀点翠凤凰、龙等装饰,龙凤嘴中常衔着珠花,下垂至肩;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等,但习惯上也称它为凤冠。
戴凤冠的明代贵妃(明人《朱夫人像》)
明代凤冠
明代凤冠
明代女子双环发式戴貂皮头饰
1、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钗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笄为古代男女用来插定绾起的头发或弁冕的。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2、簪是笄的发展,同样起固定发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纹饰,雕刻成植物(花草)、动物(凤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贵重材料制作,工艺也愈发丰富,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
3、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钗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发钗的安插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4、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5、钿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1、把金属宝石等镶嵌在器物上作装饰。2、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6、扁方是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形制与作用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类似。清代贵族妇女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装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发髻使其不散落下来。
7、古代简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宫梳名篦”之誉。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8、华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为华丽的首饰,华丽的头饰。
9、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扩展资料:
首饰的来源:
在古代,有一个与现代意义上的首饰含义接近的词,这就是“头面”。这大概是人们认为首饰如同脸面一样,能给人的外貌增添光彩的缘故。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汴梁相国寺“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
这里的“珠翠头面”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用珍珠玉石制成的首饰。宋代都城汴梁有专门经营珠宝、金银首饰的店铺,叫“头面铺”。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载:杭州小市里有一家“舒家体真头面铺”即指首饰店。以后的元、明、清几代,也称首饰为“头面。
到了现代,“头面”(在传统戏曲中,头面是旦行角色头上化妆饰物的总称,包括发髻、发辫、珠花、耳环、簪了等一整套用品)一词已被“首饰”取而代之,而“首饰”已成为从头到脚全身各部位所佩戴的各种饰品的总称。
人类佩戴首饰究竟始于何时,恐怕很难精确地考证。但是我们不难推想,从人类开始意识到装饰与美化自身的时候起,人类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最原始的首饰,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
-首饰
1、定义不同
发簪是一根的不带流苏的簪子;
华胜即花胜,是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 甄嬛里像帽子的那种东西;
步摇就是带流苏点缀的簪子;
发钗是双股的那种,白话点就是有两根可以插发的;
发钿就是用金银珠宝介壳镶嵌的一种器物。
2、起源不同:
发簪,古代妇女将头发挽成髻鬟,还要以簪钗贯连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簪的本名叫“笄”。“簪”是秦汉以后的叫法,在秦、汉以前称之为“笄”(ji1),实际上是同一样东西的两个名称。历代遗留下来的发簪样式十分丰富,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
发钗,发钗和作用与发簪一样,都用来插发,但发簪作成一股,发钗则作成双股。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花钿,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的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
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是在笄(簪)上加以饰物而来。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枝,再往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时插于发际。因为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着的珠玉便会不停的摇动,固而称为“步摇”。
扩展资料: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
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
-发簪
-步摇
-发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