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的切割之父是谁

钻石的切割之父是谁,第1张

钻石原石并不怎么起眼,切割钻石能够散发迷人光芒的重要步骤,就像我国古语所说的“玉不琢不成器”。一颗钻石只有经过打磨、切割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价值。

关于谁最先开创了钻石切割的历史,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了。有人说钻石的切割历史可以从中世纪说起,但是就中世纪而言,真正意义上的钻石切割还没有,因为当时人们只是简单的琢磨钻石的外表面,使其变得平整。这种方法曾被印度人广泛采用。

关于钻石切割的基础以及现在广泛采用的标准,主要经历了以下:

1919年,托高斯基(Tolkowsky)给出了他对一颗钻石的理想切割比率。这种切割共包括57个刻面:1个台面,台面到腰部间的32个刻面和腰部到钻顶间的24个刻面。这种切割形式被看作是现代钻石切割的基础。

1925年,琼森(Johnson)与罗施(Roesch)给出了另外一套切割比率,但不是很成功。这个切割形式曾被称为《理想明亮》型切割。

1939年,艾普勒(Eppler)设计出了他的《精美方案》,这一方案接近于托高斯基(Tolkowsky)的切割理论。

1951年,帕克(Parker)设计出了一种可使钻石获得很大台面的切割方案。

1963年,包含74个刻面的《公主》型切割方式出现。

1965年,包含146个刻面的《高亮》型切割方式出现。

1966年,提兰德(Tillander)发表了斯堪的纳维亚标准。这套规范作为现代切割的一个基础。

1970年,包含144个刻面的《皇式144》型切割方式出现。

1978年,国际钻石委员会(IDC ,International Diamond Council)确定了一套使钻石拥有最佳折射的切割标准。

目前应用较广的是明亮式切割。最普遍的明亮式切割是圆钻,还有其它形状如心形、椭圆、榄尖形及梨形明亮式切割。所有明亮式切割钻石均拥有58个切面,是最闪烁及最具火采的切割方式。

希望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标准的圆形钻石

1台面、8风筝刻面、8星形刻面、16腰上小面、16腰下小面、8底部主刻面,及一可能有或没有的尖底,总计57或58个刻面。

世界最早的钻石切割,就是比利时人路德维希•凡•伯克姆1454年发明的,他利用钻石自身的硬度打磨原石。550年过去了,尽管钻石打磨工具有所改进,但原理一直没变。安特卫普切工也成为世界钻石切割标准。TESIRO通灵钻石饰品,正是来自比利时的优质切工钻石,每颗都具有摄人心魄的光彩,真正保值增值。

周大福的钻石切工是传承比利时550强。

周大福的钻石切工是不是传承强比利时550年悠久的钻石产业发展发展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的钻石切工史。切割大师们用智慧发明各种钻石切割工具,不断发展,创新各种钻石切割技术,切割出各式琢型的钻石。

大家好,这里是小飞哥出品,我是小飞哥

英国巨石阵、复活节岛石像、金字塔等巨石遗迹想必大家都十分了解了。

这些建筑物是什么时候建造的,谁建造的,如何建造的直到今天科学家,考古学家也都没有给出我们合理的解释

有的小伙伴可能要说了,金字塔不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么?胡夫金字塔不是4580年前建成的么

没错,教科书上是这么说的 但是有一个事实大家不能忽略,真正的埃及木乃伊没有一具是从金字塔当中发掘出来的,而是从不远处的埃及的另一处名胜古迹挖掘出来的,那就是帝王谷

这个地方才是存放埃及历代法老尸身的地方,像是我国的明十三陵和清东陵这些地方的作用,估计说起金字塔,这些埃及法老活着的时候,也不知道那些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来历。

今天我们先不说金字塔的那些事,挖个坑,有时间我慢慢填 今天要跟大家说的是跟上面齐名的南美洲的一个巨石遗迹,普玛彭古

普马彭古是位于秘鲁与玻利维亚交界处,在安第斯山脉附近,海拔高三千七百多米,也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石头古遗迹之一。

由于之前古印加文明曾在这里居住过,他们是在五千到两千年前消失的。 所以专家们猜测,这些巨石可能是古印加帝国人在两千年前所建,但是期间有很多科学家表示,绝对不止两千多年。

在1945年,一名叫亚瑟·波斯南斯基的考古学家写了一本关于普马彭古的书。 他在当地做了几十年的研究,在他检测了所有当地古迹的结构,对当地的岩石结构经过检测后 他推断普马彭谷应该是在一万七千年前建成的,他的这个说法至今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普玛彭古从发现至今一直都是考古学家们心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那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有哪些神奇之处。 首先,在普马环谷的巨石中,最重的为一百三十一吨,长七点八米,宽约五米。

另外从几十吨到上百吨的石块更是数都数不清。 我们可以看到普马彭古的这些巨石被打磨和切割的极其平整与光滑。

而这些石块几乎都是一种叫做安山岩的石材,属于火山凝结的超高硬度材质,下面是测量不同物质坚硬程度的莫氏硬度。

大家可以看到最硬的钻石为十,而安山岩的莫氏硬度为七到八,花岗岩是六到七。接下来还有排在后面的金银、铜铁这些。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的是,低级别的硬度是无法加工高级别的。

也就是说花岗岩与安山岩是完全比普通金属还要坚硬的物质。 而古印加文明当时竟用的还是石器。 专家说,这里的安山岩很多硬度都达到了莫氏硬度8,即使是现代科技,我们唯一能切割安山岩的方法就是利用钻石切割刀或激光切割技术。

科学家把钻石切割和激光切割后的表面与原始普玛彭古的切割面进行了一个对比。 你会发现钻石切割会有一道道的划痕,在上面再看激光切割。 由于高温会灼烧其表面,而普玛彭古石材原本的切割面则非常平整,并不属于上述的任何一种。

另外,钻石切割刀的最大局限性就是切割范围极其有限。 而普马彭古巨石中的最大一个切割面有近五十平米。

所有的巨石呈现的都是完美的直角,而且不仅外部轮廓笔直,连内部的这些凹槽也都是等比例的完美直角。

对于莫氏硬度极高的安山岩,要做到如此的方方正正是极其困难的 比起方正更难的则是这些圆形的打孔。

对于我们今天的科技 使用金刚钻,钻这样的孔不算困难,但是1万7千年的远古人类他们是用什么办法钻孔的就不得而知了 大家仔细看,在这些大孔旁边是这种直径只有几毫米的小孔,而且全部都是相同的大小与间距,这种小孔可是完全无法打磨,只能是钻开的。

专家说,我们至少要用到超音速两倍的超高压水刀,才有可能在安山岩钻出这样笔直的小孔。

至于当时的人们是如何钻孔的,科学家们还没有给出任何的解释 另外有很多这样h 形状的巨石,它们的高度和宽都刚刚好是一米,有的误差仅在毫米之间。

上一期我们提到过米这个计量单位是1793年才正式被使用的。 如果说一个可以是巧合,但有这么多同样一米尺寸的巨石,只能说明他们有精确的测量设备。

因为这些巨石上面有很多的凹槽,考古学家们就把这些石块等比例缩小后,尝试将它们进行拼接,然后发现这些石块刚好可以组成某种结构稳固的建筑。

这表明他们当初对几何学有着极其透彻的理解。 不仅这样,在这些巨石之间,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沟槽,甚至在埃及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类似的结构。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沟槽是古人将金属融化后直接灌注此处来进行固定和拼接的装置。

但问题来了。 采样后发现,他们当初所浇筑在沟槽里的金属熔点在一千五百度以上。

几千年前的古印加文明,哪来的这种加热技术。 还有一个点也是很令人费解,在普玛彭古的巨石中,最重的为一百三十一吨,另外从几十吨到上百吨的石块更是数都数不清。

这些石块到底是怎么运过来的? 跟埃及金字塔一样的问题,专家们解释,埃及金字塔的巨石是通过最原始用滚木,就地上放一些原木,然后把石头垫在上面,一点点往下拖,或者是建造一条运河水浮运输的,但是这个观点放在普玛彭古上面就有点扯了 普玛彭古海拔三千七百多米,这个地方方圆几百公里之内一棵树都没有,这些说法都是说不通的

所以这些人怎么把这些东西从一百多公里的地方运过来也是个问题 但是呢当地人说了,哎,我们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一万七千年前从天上来了一伙人,这个巨石文明是他们建造的。

而且人家强烈强调一下,这伙巨人不是自己搬的。 这伙巨人啊有超能力,他们让这些石头飞起来,自己拼接在一起建这个东西

这个东西是用来干什么的呀? 说 建了这个东西可以造人。 考古学家们自然不相信这种故事,他们展开了更多的发掘工作。

结果在普玛彭古800米远的地方发现了另一个遗迹 那个遗迹呢叫做迪亚瓦纳科,这个呢是一个确实有人住过的城。 那么这个迪亚瓦纳科城啊是印加帝国前一个文明。南美洲跟他齐名一样神秘的还有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 这个文明啊目前知道非常的少。

根据城的面积来计算的话,这个城以前大概住了能有四万人。 但是这个城啊在一夜之间城里的人就要消失了,这个城就被荒废了,人哪去了?

不知道。

考古学家就开始研究这个迪亚瓦纳科城,把这个城整个全挖开了之后呢,发现这个城里的石头的切割方法就和这个铺满盆骨完全不一样。

这城里的石头本身就比较小,而且呢切割非常粗糙,一看就有人力加工的痕迹。 在这个城的南面呐又发现了一个祭坛 结果在这个神坛里出土了很多的文物,一个是远古的圆盘,一个是巨石的雕像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的分析

这个远古的圆盘,彻底的让考古学家们傻眼了,因为在盘子的内刻画着大量的来自几万公里之外的苏美尔文明的楔形文字。

大家再来看这个巨石的雕像,是不是跟土耳其的那个梯形石很像,按照传说,这就是他们的创世神。

这就不可思议了。 不管哪个地方的文明,他们信奉的神啊都跟他们当地人长一样。耶稣就跟欧美人长一样,如来佛就跟印度人长差不多。太上老君玉皇大帝那长得就是中国人一样

但是整个南美的印第安人都是没胡子的?印第安人的神怎么会有胡子哪 我们仔细看这个雕像,不光上面有胡子下面还有大胡子 根据上面圆盘上的楔形文字,我们再来推测

这个雕像像不像是苏美尔文明里面的阿努纳奇,所以说当地人神话故事中的巨人很有可能是苏美尔文明中的阿努纳奇。

可是为什么中亚的阿努纳奇会跑到这个地方来呢?这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结合当地大量的证据,考古学家将普玛彭古遗迹的石块拼接了起来,最后得到了一个大型的机械模型。

原来这是一个巨门通向天空的轨道结构,如果加以想象的话。 这就是一个穿越时空大门的飞行机器。

听到这是不是感觉跟**《星际之门》有点像

至于这个机器为何被摧毁,有研究者认为普玛彭古的毁灭也或许战争,甚至普玛彭古遗迹,可能就是一场远古星际战争的战场遗址。

如果把这个假说加进去的话,首先当地人非常赞同,他们觉得说的非常有道理。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好像所有事都解释通了?可能地球以前真的是存在过高度文明的。

以我们目前所见超古代文明,玩石头玩的相当的明白了。 无论是复活节岛石像还是巨石阵,想怎么操作怎么操作,想堆多高堆多高啊,想雕成什么形状,雕成什么形状。

其实从这个石头加工角度来说的话,普玛彭古这个地方难度要比他们难度还要大。 这期的就到这里了,喜欢我的视频请点赞,关注吧,有什么想听的告诉我,我们下期再见

钻石是使用高速旋转的锯片切割的。钻石是硬度非常高的矿物质,但是钻石的脆性也很大,用力碰撞就会碎裂。我们在切割钻石时一般会在锯片的边缘涂有钻石粉及润滑剂的磷青铜圆片,然后将钻石固定在夹子上,锯盘以高速旋转,钻石就被锯开了。

钻石切割时要先划线,划线就是在钻石表面做标记;然后分割原石,将划线好的钻石固定在专业的固定架上,然后用另一颗钻石沿分割线划一道凹痕,再把刀具放在凹痕上,用手捶敲击刀具,钻石会沿纹理方向被劈成两半或多块。最后成型,将分割好的钻石可以按照设计要求将钻石做成设计的形状,再进一步抛光加工。

扩展资料

标记是钻石切割的第一步,先检验钻坯、并在钻石表面做标记,做这项工作的人有着丰富的经验并精通加工技术。最终目的是制造出最大、最干净、最完美的钻石,以尽可能高地体现钻石的价值。划线员必须留意两点:即既要尽量保持最大的重量,又要尽量减少内含物。划线员利用放大镜研究钻坯的结构,如果是大颗粒钻石,这项工作可能要历时数月,对普通钻坯则需要几分钟。

其次是劈割,劈割师将划好的线的钻坯安放在套架上,然后以另一颗钻石沿分割线削一个凹痕,再把方边刀放在凹痕上,以手捶在劈刀上以合适的力敲击,钻石会沿纹理方向被劈成两半或多块。

再次是锯切,大多数钻石并不适宜劈开,这时需要用锯切开,由于只有钻石才能切割钻石,因此锯片是一张在边缘涂有钻石粉及润滑剂的磷青铜圆片。钻石固定在夹子上,锯盘以高速旋转,即可将钻石锯开。现代激光技术引入钻石切割,大大提高了钻坯的加工效率。

最后是成型,锯开或劈开的钻石再送到打圆部门去打圆、成型,即按照设计要求将钻石做成圆形、心形、椭圆形、揽尖形、祖母绿形等常见的切割花形,或其它特殊的形状。由于钻石是目前为止人类所认识到的最硬的天然物质,所以只有钻石才能打磨钻石,而且因钻石各个方向的硬度略有不同。所以研磨时要凭借经验,把握住钻石的基本形态:三方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及晶体特性。一般方法是将钻坯高速旋转的车床上,然后用另一臂杆上的钻石把转动中的钻坯打圆。

参考资料:

-钻石切,

    钻石(Diamond)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中的「adamas」,意为「坚不可摧」。这种稀有的贵重宝石由碳元素(C)组成,通过正四面体的方式连接,形成稳定的结构,因此钻石拥有天然宝石中最高的硬度,相应的加工对珠宝匠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这种宝石最早发现于公元前4世纪的印度,其加工工艺则起始于14世纪,由最初保留天然结晶形态的「尖琢型」(Point Cut),保重的「玫瑰式切割」(Rose Cut),再到如今的「明亮式切割」(Brilliant Cut),钻石的加工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才呈现出完美的火彩。

除了传统的圆形切割,常见的现代钻石琢型还包括「祖母绿切割」(Emerald Cut)、「梨形切割」(Pear Cut)、「椭圆形切割」(Oval Cut)、「长阶梯形切割」(Baguette Cut)、「枕形切割」、「心形切割」(Heart Cut)、「公主方切割」(Princess Cut)、「榄尖形切割」(Marquise Cut)等。

钻石加工工艺的演变

诞生于14世纪中叶的「尖琢型」(Point Cut)是钻石最早的切磨形态,当时的珠宝匠依照钻石的八面体外形,仅进行简单的抛光打磨,保留钻石的天然结晶形态。

15世纪初,「桌形切工」(Table Cut)首次应用于钻石,八面体中的一个顶角被磨去,形成上半部分的「冠部」与下半部分的「亭部」,这种切割方式标志着现代宝石琢形的诞生,一直沿用到17世纪。

「玫瑰式切割」(Rose Cut)出现于16世纪中期,由24个三角形切割面组成的拱顶和一个底面组成。这种琢型最大的特点是「保重」,多用于扁平状的钻石晶体,此后演化为48个切面的「双玫瑰切割」。

「老式单多面形琢型」(Old Single Cut)是近代圆形切割钻石的雏形,由一个台面、八个冠部刻面、八个亭部刻面组成,这一切割方式为34个切面的「双多面形琢型」(Double Cut)、正圆形的「新式单多面形琢型」(New Singel Cut)奠定了基础。

17世纪后半叶,一位威尼斯钻石切割师在「双多面形琢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数个切面,显著提高了钻石的亮度和火彩,这种枕形的切割方式被称为「老矿工切割」(Old Mine Cut),是最早的「明亮式切割」的尝试。

「老式欧洲切割」(Old European Cut)是现代「明亮式切割」钻石的原型,诞生于18世纪初,拥有较小的台面和较厚的冠部,从顶部欣赏呈现与「明亮式切割」钻石相同的正圆形。

「明亮式切割」(Brilliant Cut)由比利时钻石切割师 Marcel Tolkowsky 于1919年发明,能够完美地呈现出钻石各个角度的火彩。一颗天然的正八面体钻石被切割为一大一小两颗钻石,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原料的浪费。

    其实钻石切磨加工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不但是钻石首饰的发展史,也是欧洲乃至世界发展的一个缩略,它从最开始的王室专享到如今结婚必备,它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了,而且大众对它的关注也是水涨船高,在未来的时间里相信钻石会有更好的发展趋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0981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