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我喜爱的乐曲之一。最早听到这首乐曲还是在1954年我上初中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从自己组装的矿石收音机里收听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轻音乐节目。听着听着,突然一首旋律优美,节奏轻快的乐曲传入我的耳朵。这时我精神一振,喜出望外,想不到世上还有如此美妙的音乐。这就是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那时我家有一台老式的VICTOR牌留声机,为了能经常聆听这首曲子,我便想方设法到贩卖旧唱片的小摊上去找《蓝色多瑙河》的唱片,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久我就淘到了这张唱片。一面是《蓝色多瑙河》,另一面是《金银圆舞曲》。从此我便对这张唱片爱不释手,并且与《蓝色多瑙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民间流传一种说法:世上有不少人知道奥地利,有更多的人知道维也纳,但没有人不知道《蓝色多瑙河》。这表明由约翰施特劳斯在1867年创作的这首乐曲至今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这首作品是这样产生的:
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发生战争,奥国在萨多瓦战役中失败,首都维也纳气氛压抑。“维也纳音乐之友社”指挥赫贝克为活跃市民生活,请约翰施特劳斯写一首声乐曲,准备在他指挥的音乐会上演出。
约翰施特劳斯在酝酿时想起了诗人卡尔贝克的诗句。这是一首赞颂多瑙河青春和美丽的诗篇。其中一节写道:“你多愁善感,
你美丽又温存,
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
真情在那儿苏醒,
在多瑙河旁,
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就在这种意境的孕育下,施特劳斯于1867年初完成了由格尔特作词的男生合唱曲《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畔圆舞曲》。二月间首演,由于所配歌词实在粗劣,因而演出时反映非常冷淡。半年后,施特劳斯将它改编为管弦乐曲,次年在巴黎的万国博览会上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从此它便成为一首扬名四海的世界名曲。1872年施特劳斯旅居美国时,应邀指挥了一次由两万人组成的管弦乐队和合唱的盛大演出,当场数万名观众欢呼跳跃,激情四溢。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由序奏、五首独立的小圆舞曲和结尾构成。它描绘了多瑙河的美丽景色和表现了奥地利人民对自己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乐曲开始,小提琴碎弓奏出轻柔的震音,使人联想到薄雾缭绕,寂静、安宁的多瑙河晨景。仿佛多瑙河从沉睡中苏醒,随着乐曲力度的慢慢增加,宛如东方晨曦初露,天色渐亮。
第一小圆舞曲充满勃发生机,仿佛多瑙河上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第二小圆舞曲先抑后扬,如波浪起伏,层层推进。
第三小圆舞曲十分优美典雅,舒畅兴奋。
第四小圆舞曲的第一主题旋律妩媚清丽,优美动人,第二主题充满激情,活泼大方。
第五小圆舞曲的第一主题起伏回荡,柔美抒情;第二主题营造出炽烈欢腾的气氛,形成全曲高潮
结尾部乐曲再现变化的第三、第二、第四小圆舞曲和序奏部的主要旋律,最后在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如此精彩的结尾,就连施特劳斯本人也十分喜欢,认为它是一个成功之作。
《蓝色多瑙河》的录音版本很多。早期都是胶木唱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卡式磁带录音机面市后,国内外的音响公司发行了不少录制该曲的磁带。到了九十年代初激光唱片(CD)问世,音响由模拟进入到数码时代,使所有录音制品的音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此时人们听到的《蓝色多瑙河》更加逼真,更加生动、感人。在所有的CD制品中以洛林马泽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198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录音和卡拉扬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在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录音流传较广。两者都由德国DG唱片公司出版。其中后一版本还被评为“企鹅三星带花”唱片。此外,它还有许多轻音乐的版本。由曼陀凡尼管弦乐队演奏的《蓝色多瑙河》,虽然只吸纳了原曲中第一、第二和第五首小圆舞曲,而且演奏时间不足原曲的一半,但也能浑然一体地保留原曲的精华。加上曼陀凡尼在乐队中加强了弦乐器的配置,使演奏的效果犹如瀑布飞泄,行云急驰,令聆听者耳目一新。
《蓝色多瑙河》为我的生活带来了活力和生气,不仅愉悦了精神,而且净化了灵魂。我爱你——《蓝色多瑙河》!
(此文摘自贺耀钧老师的博客,写于2012年5月26日)
《蓝色多瑙河》,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这是一首典型的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音乐华丽、明快、活泼,通俗易懂。
1866年,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之约,根据卡尔·贝克的诗作《蓝色多瑙河》的意境写成了充满维也纳乡土之情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
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作品,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其中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引子分为两个部分。乐曲开始,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如黎明时平静的多瑙河水微波荡漾,圆号吹出一个充满希望的音调,好似晨曦拨开了多瑙河上的薄雾,黎明到来。音乐生机盎然,安谧宁静。第二部分是序引的小高潮,这个由木管乐器演奏的活泼清新的动机,配以典型的圆舞曲律动,如河水拍岸,生机勃勃,使人振奋。
随后,是第一圆舞曲。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轻快的节奏、明朗的旋律如多瑙河水畅流不息,它歌唱着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歌唱着洒遍春晖的奥地利人的故乡。第一段的主题素材来自引子的动机。第二段由小提琴和木管在高音区断奏,充满喜悦,活泼而轻快。
第二圆舞曲是三部曲式。第一段旋律起伏、跳跃,给人以朝气蓬勃的美好感受。中段的音乐婉转而柔美,小提琴奏着主题,竖琴用琶音伴随着,好像阿尔卑斯山麓的青年们在热烈、欢快的舞蹈间隙,窃窃私语,互诉衷曲。
第三圆舞曲是二部曲式。第一段饶有新意,典雅而高贵。反复以后,对比性的第二段曲调生动活泼,富于流动性和旋转性。
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第一段由木管乐器和小提琴弱奏出优美动人、舒展柔情的旋律。然后,在热闹的打击乐器的伴奏下,欢腾、热烈的对比乐段使全曲达到高潮。
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规模较大,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素材—一再现,最后全曲在疾风骤雨式的节日狂欢气氛中结束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tBc--2zoQJmQ26tHxYPTzNZHVqgrqm0HpWywvr27coOZVTvstRzJsV647vdXSfXD1zh2FyLULbT8_Oo3F60T3VKYfcuuRF67axDvJbKWJL3
作者是: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ss,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
他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由此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同名,两人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为区别起见,人们在它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
扩展资料:
逸闻趣事:
关于《蓝色多瑙河》的创作,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约翰·施特劳斯回家时换下一件脏衬衣。他的妻子发现这件衬衣的衣袖上写满了五线谱。
她知道这是丈夫灵感突现时记录下来的,便将这件衬衣放在一边。几分钟以后回来,她正想把它交给丈夫,却发现这件衬衣不翼而飞。
原来,在她离开的瞬间,洗衣妇把它连同其他脏衣服一起拿走了。她不知道洗衣妇的居所,就坐着车子到处寻找,奔波了半天,也没有下落。在她陷于绝望的时刻,幸好一位酒店里的老妇人把她领到那洗衣妇的小屋。
她猛冲进去,见洗衣妇正要把那件衬衣丢入盛满肥皂水的桶里。她急忙抓住洗衣妇的手臂,抢过了那件脏衣,挽救了衣袖上的珍贵乐谱,这正是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