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首饰名称

中国古代首饰名称,第1张

1臂钏:一种套在上臂的环形首饰,西汉以后盛行,样式极多。

2步摇: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

3宫绦:一种系在腰间的悬挂饰物,一般配以汉服。

4花钿: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脸上,是唐代较流行的一种首饰。

敦煌白霓羽是一种名贵宝石,主要产于中国敦煌一带。它是一种石英晶体,因其色彩清澈,如霓云般绚丽,被誉为“天然水晶之王”。敦煌白霓羽的矿物质成分较为纯净,深受收藏家们的追捧,其市场价值较高。在现代生活中,敦煌白霓羽通常被用于手链、项链等珠宝首饰的制作,以其绚丽多彩的外表为人所喜爱。

  古代女子发饰多种多样, 有笄、簪、钗、环、步摇、凤冠、华盛、发钿、扁方、梳篦等。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钗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笄为古代男女用来插定绾起的头发或弁冕的。“弁”为古代冠名。“冕”即皇冠。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的官来进行管理。用来固定发髻的笄叫“鬠笄”。 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簪:是笄的发展,同样起固定发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纹饰,雕刻成植物(花草)、动物(凤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贵重材料制作,工艺也愈发丰富,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钗与簪主要区别在于簪是作成一股,钗则作成双股。钗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发钗的安插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钿: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扁方: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形制与作用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类似。清代贵族妇女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装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发髻使其不散落下来。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最初是把真头发分成两把,依靠扁方来固定。到了晚清“两把头”改成青缎制作,安在头顶上,这时与“两把头”与真头发连接梳成头座的工具也是扁方。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于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梳篦:古代简称“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宫梳名篦”之誉。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梳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齿部,梳子的齿粗而稀,篦子的齿细且密。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

  凤冠: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妇女出嫁时也可佩戴。

  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汉桓帝时,京城洛阳流行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这些流行妆起自外戚梁冀的夫人,后来风行全国。女人们在仿效流行妆时常爱添油加醋。如城中流行高髻,则四方高一尺;城中流行广眉,则四方眉长半额;城中流行宽袖,则四身披一整匹长布。

  汉魏以前,没有关於宫廷时装的记载。南朝时,宫廷中出现了宽袖热,后妃宫女都以宽袖式的宫装为美。直到隋、唐,宫中宽衣长袖仍是后妃宫女们喜爱不已的样式。和宽袖在南朝盛行相比美的是窄袖衣盛行於北朝,并逐渐在隋唐时产生影响,进入了隋唐后宫,甚至在唐初到盛唐时期,宫中对窄袖衣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宽袖。

  南朝讲求节俭的皇帝提倡窄袖衣,但隋唐盛世宫中女子喜好窄袖完全出於新奇刺激,标新立异。窄袖衫在北朝中是男子的服饰。大唐盛世的开元、天宝年间,富贵优裕、无所事事的宫中女子们以穿北朝男装为时尚,一时间,窄袖衫广为盛行。当时,妃嫔宫女竞相骑马游乐,胡服衫便於骑马,因而极为雍容华贵、骄弱美丽的宫中女子们所喜爱。盛唐时期是个豪情激越的时代,宫中美人们纷纷放弃红装而好戎装。她们身穿男式的圆领袍衫,彩边窄袖,头裹�头,足登软靴,顾盼生情中颇为洋洋自得。盛唐以前的宫廷女子骑马外出时穿的是「幂瞝」。幂瞝是一种遮蔽全身的全装衣服。宫人们骑著马,身穿幂瞝,以免被路人窥视。隋以前的北朝宫人就曾身穿幂瞝,骑马出宫,唐朝初年,宫女们骑马出宫,也是这一套装束。到了武则天时,幂瞝不再在宫中盛行,代之以一种状似雨笠的帷帽:帽檐下黑网至颈,用来遮挡面目。唐玄宗时,宫中女子们改戴胡帽,或者头戴�头,或乾脆不戴帽子,所谓靓妆露面,无复蔽障,身上穿的是一身窄袖圆领的胡服男装。安史之乱后,宽衣长袖又在宫中盛行。秦以前的女子服饰是衣、裳相连。秦始皇时始令制作女式短衫。唐朝时宫人的服饰一般是上身衫襦,下身长裙。盛唐风气开放,宫中美人们穿上了开至半胸的窄袖和宽袖短衫。中国宫廷中女子们的裙子也是种类繁多,丰富多采。隋到唐初时,宫中风尚窄式衣裙。盛唐时裙式日益宽大、裙上折裥密布,飘动感加强。当时宫中裙子的色彩大多为红、黄、绿鲜艳的原色。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最爱穿的便是黄裙。

  武则天的女儿安乐公主是位放荡的女子,生活侈糜,衣饰上花样百出。安乐公主拥有两件百鸟裙,是罕有旷世珍品。百鸟裙是采集百鸟的羽毛,由宫中尚衣局组织工匠精制而成。百鸟裙色彩灿烂,五光十色、变幻莫定,十分迷人。隋炀帝是位多情多才的皇帝,他设计了一种花笼裙,样式美观,宫女们非常喜爱。花笼裙是用丝织成的,又薄、又透明,上面绣有花鸟图案。

  唐代宫廷中的后妃宫女都喜欢肩搭披帛,披帛上绣著各式花卉。披帛和披肩在中国宫中出现较早,起码在秦代就有。秦始皇曾令宫女们身披浅黄银沧飞云帔。唐玄宗开元年间,风流多情的玄宗皇帝曾颁下诏令:宫中二十七世妇和宝林、御女、良人在随侍和参加后宫宴会时,都须身披绣有图案的披帛。唐代宫女们在端午节时,也要披较为华丽的披帛,称为奉圣巾或续寿巾。

  宋代宫中时兴窄袖,但宽衣长袖仍然被视为是豪华的标志。宋代后妃的礼服是宽衣大袖,日常生活则是穿便装窄袖。宋代宫女的时装服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上身窄袖短衫襦,下身是拖地长裙,一种是窄袖长衫,外套对襟背子。上衣的领子在宋以前大多是交领、右衽,宋时普及对襟式。裙装在宋时以多褶为美。多褶裙,唐时即已盛行,宋代裙褶更多更密,称为「千褶裙」。宋理宗时,宫中时兴前后不缝合的拖地裙,称「赶上裙」。背子是在中单加长而产生的。中单腋下缝合,下面有交带,而背子则腋下不缝合,长到脚面,没有交带。

  明代宫女的冠服沿袭宋代,紫色、团领、窄袖、遍刺折枝小葵花、珠络缝金带红裙。明宫中盛行一种比甲,是从元宫中继承而来。比甲创於世祖皇后,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两侧开叉的地方各缝两个襟扣(比甲,式样如现行的马甲、背心)。比甲便於骑马,前胸后背既得保暖,臂肘活动又有余地。明代后妃宫女的常服便是宽袖衫外罩比甲。霞帔是明代皇后、嫔妃的常服。大衫霞帔是衫和霞帔的配套服饰,衫为**,霞帔为深青色,上面织有金云霞龙纹,有的或绣或铺翠圈金,外饰珠玉坠了。

  明代后妃宫女喜爱穿自己设计的新鲜时装。熹宗张皇后心灵手巧,用白绫配新桑色绫,制成鹤氅式新衣,称为霓裳羽衣。明崇祯时,宫女们竞效周皇后以穿素白色的纱衫为美,用半透明的白纱衫衬出里面的红袙腹,极富魅力。明末宫女爱穿海天霞色衫子,似白微红,雅中微艳,十分迷人,连宦官也很喜爱。

  武则天的女儿安乐公主武则天有两个女儿,一个是她弄死的安静思公主,一个是太平公主,安乐公主是中宗和韦后的女儿

  金丝八宝攒珠髻,朝阳五凤挂珠钗,赤金盘螭巊珞圈,豆绿宫涤双鱼比目玫瑰配,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至于究竟是哪十八种,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在这十八种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经演变,像钺,原是古代的一种大斧,现在却变成一种小巧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个,如子午钺。

  古代器皿(一):盛酒器:1 尊2壶3罍(lei 3)4 缶(fou 3)5 方彝: 6 卣(you 3)

  7 觥(gong 1)8、瓿(bu 4或pou 3)

  古代器皿(二):调酒:盉(he 2

  温酒器1、爵2、 角3、斝(jia 3)

  饮酒器1、觚(gu 1)2、 觯(zhi 1)

  古代器皿(三):烹饪器:1、 鼎2、鬲(li 3、 甗(yan

  古代器皿(四):饮食器:1、簋(gui 3)2、 簠(fu 3)3、 敦4、 豆5、笾

  古代器皿(五):其他:承尊器

  水器1、鉴2、 盘3、 匜4、勺、斗

安禄山营州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母亲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禄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禄山

安禄山长大以后,性情残忍,狡诈多智,善于揣度人意,开始任诸市牙郎,长期生活在北方多民族杂居地,习六番之语与史干一同长大,如同兄弟,两个人都以凶猛善斗闻名。开元二十年,张守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因盗羊,遭追捕者围打,他大声呼喊道: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守见其言貌不凡,乃释放他,令其与同乡人史思明同为捉生将。安禄山骁勇过人,又熟谙山川形势,故每次出击,都能以少胜多,擒获不少契丹人,后因功擢为偏将。其后更是所向披靡,深受张守喜欢,被收为养子,并以军功加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但因与奚、契丹战败,罪大当诛,因此被送往京师。宰相张九龄洞悉安禄山以后必会造反,称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看了批文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玄宗惜其才,得不死

安禄山颇懂得升官之道,对过往的使者,安禄山暗中都加以贿赂,百计谀媚,使者回朝后一再称赞他,逐渐受到了玄宗的青睐。天宝元年,分平卢为节度,遂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不仅如此,礼部尚书席建侯、裴宽与宰相李林甫都在玄宗面前大力称道安禄山公正无私,由是禄山之宠益固不摇矣。时李林甫恐怕儒臣出将入相,会动摇自己的权位,而蕃人目不识丁,难以入相。为了专宠固位,他奏称儒臣怯弱,不胜武力,而著将雄武,多立战功,请求任用蕃将为边帅。玄宗正有吞并四夷之志,李林甫的奏请正合他的心意,故帝宠禄山益牢。安禄山还与杨、杨、以兄弟相称,而安禄山见贵妃宠冠六官,与她搞好关系对自己十分有利,尽管他比杨贵妃大十八岁,却甘心做她的养儿

安禄山骗取了唐玄宗的信任,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地区。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

前任宰相李林甫死后,他在朝中失去了可以倚赖的对象。新任的宰相杨国忠与群臣不和,其中为了争宠,杨、安两人关系最恶,深感不安又对帝位抱有幻想的安禄山遂阴谋叛唐。叛变前,他精选豢养同罗、奚、契丹降人八千为假子,称曳落河,皆骁勇善战;又畜战马数万匹,多聚兵仗,分遣胡商至各处经商致财。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32人代汉将,组成一个以少数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挥兵南下,安史之乱爆发

安禄山反叛的消息传到朝廷,李隆基竟不以为然,他一直坚信安禄山必无异志,决不会造反,继续沉醉于歌舞升平的幻象之中。直到证实安禄山的确造反,李隆基才仓促布置防御,当头棒喝之下,难免显得手忙脚乱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未见战乱,突然听说叛乱爆发,远近震骇。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敌之人。甚至士卒登城,听到敌人的鼓角声,竟吓得纷纷坠落城下。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识兵革,猝闻范阳兵起,远近震骇。河北皆禄山统内,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戳,无敢拒之者。唐朝廷任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赴洛阳招募士兵,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又新设河南节度使,统领陈留等13郡,防守黄河南岸。此外,李隆基以皇子李琬为征讨元帅,高丽人高仙芝为副元帅,前往阻挡,结果二人兵败身亡。叛军很快就攻占了洛阳,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

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河朔之民苦贼暴,所至屯结,多至两万人,少者万人,各为营以拒贼。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公元756年,常山太守颜杲卿和平原太守颜真卿,先后起兵声讨安禄山。河北诸郡群起响应,17郡归顺朝廷,迫使准备进攻潼关的安禄山搁置西进计划。颜真卿招募勇士,周围郡县竞相响应,共推颜真卿为盟主,组成联合军事力量,大破叛军,攻克魏郡城,军声大振。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兵收复常山城,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会合,大败史思明,唐朝廷在河北取得优势。河南地区,许远守睢阳,张巡守雍丘,成为最重要的抵抗力量

唐朝军队反败为胜之际,李隆基却做出致命的错误决策,强行任命重病在身的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哥舒翰采用以逸待劳战术阻击叛军,等待决战时机成熟。但玄宗屡次催促他出战,哥舒翰不得已出关与叛军决战,六月,唐军在潼关外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

潼关失守,国都长安危在旦夕,李隆基也不免方寸大乱,决定接纳杨国忠的提议,逃出西京,避难成都。杜甫有诗哀王孙,便是叙述此事,长安城头白头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间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大将死,骨肉不得同驰驱。腰下宝鱼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走走停停中,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玄宗逃难的队伍到了马嵬驿,饥肠辘辘的将士拒绝前行,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辅国等意识到,铲除杨国忠的时机已经成熟。事缘李亨一直受到杨国忠的打压与倾轧,双方势不两立。如果入蜀,在杨国忠的势力范围内,李亨无异羊入虎口,必将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乎,太子阵营自编自导一场哗变,由大将军陈玄礼出面煽动,将矛头直指杨国忠,斥责杨国忠为战乱的罪魁祸首,一旦诛杀便可止息叛乱: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为杨国忠割剥庶、朝野怨尤,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适逢吐蕃使者向杨国忠讨要饭食,将士将计就计,大喊宰相与吐蕃谋反,蜂拥围堵杨国忠,将其乱刀砍死。此时,死神又向杨贵妃招手,群情激奋的将士迫使皇帝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赐死。这就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云: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白居易长恨歌的高明就在于,它用绚丽的色彩淡化了悲剧的气氛,让美好的爱情掩盖了政治的阴谋

马嵬驿事变以后,玄宗继续西逃。太子李亨却被当地的百姓留住,主持抗叛大局。从此,太子李亨的身份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从马嵬坡一路收拾残兵北上,臣民争相前来归附。天宝十五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称帝,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肃宗命郭子仪率军到灵武,并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兼宰相

在新皇帝的指挥下,统一与割据的斗争继续进行。叛军方面,占领西京成为腐化的转折点,志得意满的将士搜括财物,争夺权位,沉迷酒色,不复进取。此后,叛军接连发生内讧,先是安禄山为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随即为史思明所杀,最后史思明又为子史朝义所杀,内部可谓风雨飘摇。唐朝军队则采取以逸待劳的军事策略,并且得到回纥援助,在郭子仪、李光弼等的率领下,几经波折,终于大破叛军,收复失地,平定安史之乱

安禄山举兵向阙之时,承平已久的中原地区,已经几十年不闻战鼓之声了。战火所及之处,州县残破,万室空虚,北中国满目疮痍。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由天宝十四年至乾元三年,五年间,全国人口从5288万锐减至1699万,足见战乱对社会的巨大破坏。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虽然以唐朝廷的胜利告终,但昔日的盛世辉煌却也一去不复返。在时间序列上,安史之乱可视为唐朝的中点,前承137年的繁荣,后启151年的衰落,因此,亦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它宣告开元盛世的终结,使唐朝元气大伤,自此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大唐为何遭逢如此剧变?旧唐书将安史之乱的原因归结为禄山竟为乱阶,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而府兵制的好处就是既保持了充沛的兵员,又极大的节省了国家养兵的费用。可是府兵制有很大的弱点,那就是它极其倚赖田地而且兵员的战斗力不能保证,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府兵制度的弊端在唐初就已显见,贞观政要·纳谏篇:征曰,‘且比年国家卫士,不堪攻战,岂为其少?但为礼遇失所,遂使人无斗心’。到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大量逃亡,到了玄宗时期甚至连护卫皇宫的府兵都招不满了,面对这个情况,唐朝开始用骑和长征健儿这样的募兵来取代府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而募兵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府兵一变而成为藩镇

讲到唐代府兵制的失败时,钱穆概括为人事之逐步颓废,而终致于不可收拾。钱穆总结说:时值盛世,宿卫府兵无事可做,便被官宦用作苦工,府兵全都来自殷实家庭,此时却受人贱视,因而多逃亡规避值宿;阵亡士兵的抚恤制度逐渐被松懈疏慢,人心渐失;高级军人有勋位而无实职,长此以往,勋位转荣为辱,军人地位堕落;政府开边,而兵源不足,边疆部队长期戌边,无法复原,亦无法轮换。因此府兵害怕到边疆,在本府先自逃亡。出外不返,家破田荒,绝了后代,终致兵源枯竭

偏偏唐玄宗雄心勃勃,意图继承乃祖遗风,开疆扩土,所以设置了十大节度使,让他们负责对外的防御和征战。当时有10大军区,即平卢、范阳、河东、河西、朔方、北庭、陇右、安西、剑南、岭南,大多由蕃将任节度使,除剑南外,其余九镇皆由蕃将统领,比如突厥人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高丽人高仙之为安西节度使等。卫戍京师的常备军队只有8万人,而藩镇军队却高达49万,后者为前者的6倍。可以说,无论地方还是中央,蕃将的势力均达到空前强大的程度。而粟特和突厥混血的杂胡人安禄山,更是风头一时无两,他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被李隆基誉为守卫北方边疆的万里长城,安思顺则为河西、朔方两镇节度使,兄弟二人占据藩镇的半壁江山

黄仁宇教授曾指出:蕃将受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防组织与文官官僚组织性格上互不相容的形势:边防着重实际情形,以唐代北方游牧民族之盛,防区以疆域大、资源活用为有利。司令官以职业化,长久留任,与当地民情风土融洽才有功效。简而言之,这是一种需要组织重点,能够发挥迅速确实的功效的一种结构。全国官僚机构的组织则先以仁义道德的立场,造成行政的逻辑,一意保全大体,愿意牺牲局部。在这种前提之下,人事关系之合宜,超过对工作效率的需要,又要注意淳朴雷同各种职位互相转让互相交换,不容许任何一方面突飞猛进。即在安禄山叛变之前,这两种组织精神相反,已经有了不能并存的趋向。

霓裳舞的成语有:颠倒衣裳,鸿衣羽裳,云霓之望。

霓裳舞的成语有:云霓之望,倒裳索领,鸿衣羽裳。2:注音是、ㄋ一_ㄔㄤ_ㄨˇ。3:拼音是、níchángwǔ。4:结构是、霓(上下结构)裳(上下结构)舞(上下结构)。

霓裳舞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即《霓裳羽衣舞》。

二、引证解释

⒈即《霓裳羽衣舞》。参见“霓裳羽衣舞”。引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宋乐史《柘枝谱》:“汉则《巴渝女舞》,晋则《白_舞》、《幡舞》、《肩舞》,唐则《霓裳舞》,视《柘枝》舞态曲调,各有攸胜。”

关于霓裳舞的诗词

《菩萨蛮·霓裳舞罢难留住》《浣溪沙·一曲霓裳舞未终》

关于霓裳舞的诗句

醉相扶霓裳舞困盈盈底霓裳舞无人知有霓裳舞

关于霓裳舞的词语

气贯虹霓裂裳裹足霓裳羽衣掎裳连_虹霓吐颖倒裳索领气吞虹霓衣裳_子大旱云霓云霓之望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霓裳舞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2287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