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五岳的资料

有关五岳的资料,第1张

中国五大名山

1泰山

2衡山

3华山

4恒山

5嵩山

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之北,为我国五岳之东岳古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誉早在夏,商时代,就有72个君王来泰山会诸侯,定大位,刻石记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封禅泰山后,汉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都相继仿效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历代著名的文人学士,也都慕名相继来此,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诗

泰山同时又是佛,道两教之地,因而庙宇,名胜遍布全山因此泰山不仅有雄奇壮丽的山势,而且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山顶更有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实乃一处名冠世界的文物宝库和游览胜地1987年底,世界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委员会已将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游泰山,一般先游岱庙岱庙位于泰安城内,南起泰安门,通天街,北抵泰山盘道,南天门的中轴线, 为历代封建帝王到泰山封禅时举行大典的场所从秦,汉起历经修建,留有很多珍稀文物岱庙主殿天贶殿为我国三大宫殿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殿内正中奉祀" 东岳泰山神"像,殿壁绘"东岳泰山神出巡"大型壁画东为出巡,西为返回,画面以仪仗人物为主,场景阵势浩大,人物生动逼真壁画长62米,高33米 殿东汉柏院内有五株汉柏,传为汉武帝手植岱庙碑刻林立,由秦至清共160余块,多藏于汉柏院内大殿前还有秦始皇的无字碑院北东御座是帝王来泰山封禅时休息的地方北厅陈列泰山部分文物院内有秦李斯小篆<> 岱庙实为历史文物,诗文,绘画,书法,雕刻艺术之综合博物馆,而碑刻艺术之书 法,可谓集我国书法艺术之大成

登泰山有东西两路,一般从东路上山至极顶,再回到中天门,循西路的公路下山 东路从岱宗坊开始,至极顶共有9000米,上山蹬道计6293级石阶中天门是游人小 憩或食宿之处,这里还有索道可直上岱顶月观峰

衡山

南岳衡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它南以衡阳回雁峰为首,北至长沙岳麓山为足,巍峨七十二峰逶迤盘桓八百里,素有"五岳独秀","文明奥区"之美称

以主峰祝融峰为中心的一百八十三平方公里的南岳风景区荟萃了衡山的风光名胜两千多年前,尧,舜曾在此召令诸侯,大禹曾在此拜取治水方略,宋徽宗题书了" 天下南岳"牌额,康熙撰写了"重修南岳大庙碑记"历代名流学者李白,杜甫,韩愈,黄庭坚,朱熹,王夫之,郭沫若等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吟咏;当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伟业

南岳还是我国唯一佛道并存的名山,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形似故宫的岳庙,有为"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福严寺,还有日本曹洞宗视为祖庭的南台寺,道家称为二十二福地的光天观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多姿,有"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有"五龙朝圣","龙池蛙会","玉树琼花","祝融莹光"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四时景色各异;麻姑仙境之幽,穿岩诗林之趣,龙凤清溪之野,禹王山城之古,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

南岳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人们旅游观光和度假避暑的胜境天下南岳欢迎您的光临

华山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大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系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其历史衍化可追溯至27亿年:《山海经》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主峰有三:南峰"落雁",为太华极顶,海拔21605米又有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36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文人谓之西京王气之所系

恒山

恒山,又名"太恒山","元岳","常山 "位於山西省浑源县城南相传古代舜帝巡狩至恒山,封为"北岳",为北国万山之宗主《白虎通义》曰:"恒者,常也万物伏藏於北方,有常也"《三才图会》曰:"恒山,五岳之北岳也""高三千九百丈七尺,上方有三十裏有太元之泉,神草十九种,服之可度世"《太平御览》亦说:"北岳有五名,一名兰台府,二名列女宫,三名华阳台,四名紫微宫,五名太乙宫"自东北伸向西南,绵延起伏108蜂,长数百里,山势雄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天险主峰天峰岭, 海拔2017米,其高度仅次於西岳华山但历史上曾出现两处,一是山西浑源的北岳,一是河北曲阳的北岳,明末清初才正式以浑源常山为北岳

道教称此山为第五小洞天,号"太乙总玄洞天"其山神穿黑袍,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掌管江淮河济,虎豹走兽山上怪石争奇,古树参天,留有不少道家遗迹和传说古有道观庙宇18座,称为18胜景今尚存有北岳庙(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多处还有琴棋台,出云洞,紫芝峪等自然风景区峭壁悬崖之上多留有古人题咏"岳顶松涛","金鸡报晓","玉羊游云","夕阳返照"等令人向往

据史籍道书所载,大禹曾巡游恒山,封道经《灵宝真文》於北岳《灵宝要略》曰:"夏禹登位巡狩,度弱水,登钟山,得《灵宝真文》,封之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后有商王女昌容,修道山中,"二百余年,颜如二十许能致紫草,鬻於染工,得钱以与贫病者"(《太平广记》)至汉唐时期,众多仙真出入恒山,修真传道,使恒山成为道教之福地著名者有茅盈,司马季主, 元俗夫妻,李皎,恒岳仙人,道荣,张果老,管革,戚元符等

茅盈为秦汉时著名方士,乃咸阳南关人世代显贵,且好道积德《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谓其高祖父茅蒙,即得道"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其邑有谣曰:神仙得道茅初平,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州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故茅盈三兄弟承其祖志,亦避世修真茅盈年至十八,"遂弃家委亲,入於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周易传》,采取山术而饵服之,潜景绝崖,素挺灵岫,仰希标元,与世永违""盈於恒山积六年,思念至道,诚感密应",感太元玉女,西城西君,龟山王母诸真降临,授以"玉佩金铛之道,太极元真之经"及"阴阳二景内真符","明堂元真之道"潜心修持,仙道已成后又点化其弟茅固,茅衷,皆得仙道圆满后三人皆被上清派奉祖师,尊称"三茅真君 "

另一位高道张果老,乃道教八仙之一《太平广记》谓张果老于隋唐间隐居恒山,有长生秘术,年寿数百"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重叠之, 其厚如纸,置於巾箱中,乘则以水巽之,还成驴矣"时玄宗召见,演示仙家变幻之术,不可穷纪玄宗誉为"迹先高尚,心入妙冥",并赐号"通玄先生"后归恒山,终老山中果老岭即是后人为纪念他而题名,在一块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几个非常明显的酷似驴蹄印和人脚印,传说是张果老骑毛驴由此登天时留下的

山中宫观甚多,旧时主要有会仙府,玉皇庙,文昌庙,救苦天尊庙,药王庙,三清殿,元帝庙,三元庙,白云堂,望仙亭,会仙洞,北岳庙,悬空寺等,这裏介绍几处

在众多景观中,最为著名的是悬空寺它坐落于金龙口的绝壁上,始建於北魏后期,经金,明,清三代重修,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全寺共有大小殿宇楼阁40 多间,建造在3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之上,凿石为基,就岩起屋,形势险峻,造型奇特整个建筑群南北长,东西窄,一字排开,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楼阁之间有栈道相通惊险奇特的建筑,令人叹绝

北岳庙,又称朝殿据史籍记载,其庙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2年),至唐宋,金元,时颓时兴明洪武,成化,弘治年间,多次大建,改古庙为岳神寝宫,规模宏大,包括北岳大殿,后土夫人祠,风伯雨师庙,康太尉庙,会仙府,龙王庙,烟霞亭,潜龙亭,九华亭,碧云亭,翠雪亭,凝翠亭,望仙亭,白云堂及山门,石坊,祀奉北岳诸神,坐落於主峰之下,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宫殿山门两旁,有青龙,白虎二殿殿前碑石林立,碑文记载著北岳之久远的历史

嵩山

嵩山,古称外方山,崇山,嵩高山位於河南省郑州西南90公里的登封县内它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九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七十二峰起伏错纵,横卧於中州大地, 群峰矗立,层峦叠峰,东西绵延60多公里,总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这裏峻峰奇异,风光秀丽,宫观林立,为中州地区的第一名山其神韵主要体现在它的博大与丰腴,包容滋养世间万物所以,道教把中岳神尊奉为掌管"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啖"之事的尊神以体现大道滋养万物的精神同时,它也是儒家中土之德的象徵历代以来,中岳已成为儒道释并存的名山在道教史上,仙人浮丘公,王子缙,鬼谷子等曾在此隐居,道教高真寇谦之,司马承祯,丘处机也曾在此修道传教现存中岳庙是嵩山道教最大的建筑,庙内殿宇巍峨,古柏参天,文物汇粹,琼宫圣境之意犹然

嵩山的历史悠久距今约23亿年前,神州大地上发生了被地质学家称为"嵩阳运动"的地壳剧变,逐渐形成了巨厚的高山群与地层的海下沈积;距今八亿年前后,地壳再次发生剧变,巨厚的石英砂岩开始上升, 形成了庞大的皱山系这次运动被称之为"中岳运动"这以后,又在影响我国南北广大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燕山运动"的作用下,褶皱山系遂逐步形成了壁立千仞的嵩山

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於此据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嵩山以峻极峰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古时,乙太室为嵩山的主山,论及山气势,多就太室而言,即谓"大抵嵩山,胜在气概"但细细观察,两山又各具特色明代傅梅在《太室十二峰赋》中,对两山曾作过如下比较:太室山"雄伟而丰",少室山"森削而秀丽";太室山"广阔以能容",少室山"挺拔以自异"傅梅的上述概括,是符合两山的实际的太室山和少室山各有三十六峰,各峰皆有名有典,如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等嵩顶为太室主峰,因《诗经·大雅》有"崧高维岳,峻极於天"之句,故唐宋以后,改称嵩顶为峻极峰

太室和少室虽为二山,但又毗连,其相接之处,就在登封县城西北的岭口,古称辕辕关,为古今山交通要冲岭上至今还保著与之相联系的石额题刻及古碑等其中令人乐道的就是大禹开凿辕口,治理洪水的动人传说

大禹,名文命,是夏朝的始祖夏未建立前,禹是帝舜臣下的一个部落酋长,居住在嵩山与箕山之间《史记·封禅书》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因此,对於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以嵩山为基础的据《史记》记载:"禹之父名鲧,鲸之父名曰颛项,颛项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黄帝"可见禹是黄帝的后裔而今人们以"炎黄子孙"来赞誉中华民族的后代从黄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带,他们常游於嵩山之巅

据传说,上古时炎帝族从西北迁入黄河中游后,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一支举伯益为部落首领,以崇拜山岳为特徵,号称四岳相传黄帝於嵩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乐殷周时,崇拜嵩山的有申,吕诸国,即四岳的后裔齐,吕,申,许四个姜姓国《诗经·大雅·菘高》有云:"菘高维岳,峻极於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吕氏据《史记·周本纪》和《逸周书·作雒篇》记载:周武王初灭商,曾计划建城邑于伊,洛,以近"天室",定保天命"天室 "即古人认为能够沟通人与天神的嵩山太室后来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作为周朝的统治中心,西周灭亡后,洛邑遂成为东周都城是时,嵩山如同关中终南山一样,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如《左传》昭公四年云:"阳城,太室,荆山,终南,九州之险也"

秦汉以降,嵩山中岳大帝的雏形逐渐形成,并不断趋向人格化,虽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让於五岳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国家祀典的五岳之一据史称,秦始皇笃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伺祭祀岳神汉武帝元鼎元年 (西元前Ii6年),方士公孙卿利用大鼎的被发现,向武帝授成仙之道,遂被拜为印官,去嵩山太室事供神仙三年后,汉武帝亲临太室山,礼祭太室神祠,封太室山为篙高山元封元年(西元前l10年)三月,汉武帝再至中岳太室山,亲率群臣,礼登嵩顶据传,当武帝登山时,随从官员听到山间有呼"万岁"之声," 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以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户为嵩高县,作为奉邑"又在山上建为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名此峰为万岁峰,以应山呼之奇汉宣帝神爵元年(西元前61年)颁布诏书,正式确定嵩山为中岳,要求历代祭祀又据《史记·孝武本纪》称:"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於五岳,四渎矣"汉代有方土入嵩山寻仙采药,或存思诵神以治病驱邪《后汉书·刘根传》云:"刘根者,颖川人也,隐居嵩山中诸好事者自远而至,就根学道"因此随著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开拓,中岳大帝的人格化更为明显了

《道藏辑要·岳渎名山记》谓中岳嵩山岳神中天王,领仙官玉女几万人,治理其地汉末魏晋,道教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中岳神的信仰北魏太武帝于大延元年(435年)在嵩山立庙,凡遇水旱,即命官员来山祈祷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太武帝还亲至山道场,受符录,备法驾,旗帜皆青,以从道家之色自后诸帝,每即位皆至

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神仙信仰体系已经趋於完备中岳大帝作为道教的崇拜神之一,在帝王的奉祀下正式定型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祭把嵩山,改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封天中王之妻为天灵妃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又尊天中王为帝,天灵为天中皇后改嵩高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以寓其登嵩山,封岳神,大功告成自此中岳神正式成为神帝而被后世崇拜道经称,中岳神君服黄袍,戴黄玉太乙冠,佩神宗阳和印,乘黄龙,领仙官玉女三万人,主治山川陵谷,山林树木之属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依据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仍封岳神为天中王,将庙迁建于黄盖峰下,扩大规模,重新整饰当时,登封县令李方郁奉河南府银十万,将庙宇,台阁大加扩修(《升中述志碑》,李方郁《修中岳庙记》)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为中岳大帝制作衣冠剑履,以与道经之称相吻合从此中岳大帝衣著冠戴一直沿袭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岳庙行廊一百余间,饰以丹青,绘以壁画,遍栽松柏百株"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西元983年),赠五岳封号,中岳大帝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明",并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祟饰神像之礼,至时派遣礼官祭之乾德二年(964年),河南留守侍中,曾差军将孙和登封镇将郭武等,监修中岳庙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并创造碑楼百五十间,塑神像及装修新旧功德画壁等四百七十所,这可谓中岳庙史的鼎盛时期(陈知微《增修中岳中天祟圣帝庙》)靖康年间(西元1126—1127年),庙观殿宇多为塌废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花钱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两,用工四万八千三百六十二个,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间,逐渐恢复了庙院状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余间,元末多毁於兵火,仅余殿宇百余间

明成化十八年(1842年)进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 (1789年),都曾规模不同地进行过重修今日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宏伟规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

世人称嵩山处处有圣迹,世代隐机据《嵩高志》载,汉武帝曾于"遇圣峰"会九嶷仙子,于"会仙峰"会八洞散仙又据《嵩山志》载,唐高宗游於凤凰峰,乾隆帝开辟登嵩御道嵩岳的"鬼谷宅","白鹤观","仙游门","寻真门","祟福宫"都留有仙迹据《说嵩》称,战国时期有王栩,号曰鬼谷子,自幼入云梦山采药得道,鹤发童颜,相貌怪丽,久慕嵩山之名胜,欣然前往,后就地传道位於观星台东北的鬼谷子住过的山洞,后称之为"鬼谷宅"

据《云笈七签》曰,蜀人李仙曾在太室山三鹤峰炼丹,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之已八百岁,因之名李八百其仙去后建观曰"白鹤观"《云笈七签》卷五《中岳体玄潘先生》曰:"中岳道士,前有天师,次称潘先生,先生名师正,赵州赞皇人少丧母,庐於墓侧,以至孝闻""隋大业中入道,王仙伯尽以隐诀及得以符相授,栖於太室逍遥谷,积二十年,但嚼松叶饮水而已""高宗皇帝每降銮辇,亲请精庐,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已及问所须,答言松树清泉山中不乏帝与武后敬之,流连信宿而返寻敕所居,造崇唐观,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敕置奉天官,令于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复于苑北面置寻真门"

据《嵩山志》记载:北魏寇谦之,唐朝李道合,宋朝董道坤,金代丘长春均在嵩山"崇福宫"主持过道场另外,魏成公兴,晋鲍靓,唐司马承帧,吴筠,李筌等都曾在嵩山修道,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魏寇谦之,唐李筌寇谦之(365一448年),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行居冯翊万年(今陕西潼北)早年倾心幕道,研习张鲁之术,后随成公兴入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其时,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驰,民间道教起义不断;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兴盛,佛道斗争日趋激烈为了维护道教的社会地位,并与佛教抗衡,革除一些被攻击的弊端已迫在眉睫寇谦之首当其任,决心改革天师道,其在《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一书中,宣布新科,清整道教;在《录图真经》一书中,则召鬼神,传授弟子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援下,其对道教的改革取得成功

除此以外,嵩山还是《三皇经》,《五岳真形图》和《阴符经》的发祥地,而这三部经在道教经籍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据《云笈七签》卷四《三皇经说》记载:上古三皇所授之经分为天皇,地皇,人皇共合三卷关於《三皇经》的行世,《三皇经》说:"晋武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晋元康二年(292年)二月二日登嵩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尔时未有师,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於今日"鲍靓,字太玄,东海人,为葛洪岳父据《广弘明集 ·二教论》曰:"晋元康年间,鲍靓造《三皇经》被诛"可见《三皇经》实为鲍靓所著《三皇经》的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图及存思神化的"真形"之术

关於《五岳真形图》的由来,据《汉武帝内传》记载:汉末方士鲁女生采药于嵩山,遇一神女,自称为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岳真形图》授之,并告以施用节度,据称其图"可以威制五岳,役使众灵"其实,此图系方士实地考察山岳的鸟瞰图,为入山之指南,后经配以老君符文,而被神话化,认为具有护符保身之功能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据《骊母传阴符玄义》一卷注云:李筌,号少室山达观子,於嵩山虎口岩壁得《黄帝阴符经》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之名山""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全书分为三篇,上篇《神仙抱一演章》以阴阳五行学说阐明"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之理;中篇《富国安民演法章》指出天地**万物,人人**万物的三者"更相为盗"的关系,强调必须天机,足时而动,固躬养命;下篇《强兵战胜演术章》说明学道须戒目收心,合乎天道,"自然之道不可违",如此方可长生久视李筌遂著《阴符经注》,他在注中用阴阳五行阐述道教的教理教义,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另有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阳书院,位於太室山南麓,它那集儒,集释,集道於一体的典型建筑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环水抱之区,无地不染梵尘"之美称阳书院前身为佛教寺院,曰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拥有僧徒数百人西元七世纪初,隋帝改梵刹为道观,名叫嵩阳观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唐天宝初年(742年),唐玄宗又在此建天封观后来因道教活动场所的转移,儒教又在此安家落户五代周时,将嵩阳,天封二观合建成书院,称为"太乙书院"宋太宗时称"太室书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易名为"嵩阳书院", 并设院长在此掌管事务,拨给学田一百亩,以充学费自此,嵩阳书院成了亦佛,亦道,亦儒的典型代表,是文人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的历史见证

嵩阳书院的规制完全不同於寺观书院虽不突出供神像的大殿,但吸收了道教对祖先的崇拜,大殿中供奉著与书院有关的先贤圣师现存建筑大体上保存了清代建置如今这裏已成为历史胜迹,在这裏可以见到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珍贵文物古迹,如汉代将军柏,唐代石碑之类西汉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山至此, 见三株柏树高大茂盛,犹如威武挺拔的将军,於是兴致大发,封三株柏树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今存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三将军柏毁于明末大火明人陈斐《三将军古柏歌》颂道:"扶疏掩映嵩阳宫,仙跸曾经汉武封溜雨霜皮合六抱,淩霄秀色辞群峰"

石碑是嵩山分布较广的文物现存于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为其中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制宏伟,结构紧凑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各有一只卷尾石狮位於宝珠两边石狮前爪把持宝珠,后脚盘蹬於宝珠的基座上,嘴唇吻於宝珠,甚称奇妙这不仅是装饰,使碑首不致於显得单调,而且起著平衡碑顶重心的实际功用,使碑身牢固稳当碑首的中层比上,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六十厘米,从上往下逐渐收缩,略带弧形,上边有大朵云气图案的浮雕;碑首的第三层上下平直,正面中间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有浮雕的双龙飞舞,两侧是浮雕的麒麟这种碑首较那种盘龙式或半圆顶的碑首要别致得多,象徵著升腾的云气和天上的巨龙,气势特别宏敞碑文由李林甫撰写,字体为徐浩八分古隶楷书,字态工整,刚柔适度,堪称一绝欧阳永叔和游人的题记则撰於碑的背面和两侧碑座为长方形,四面刻有石,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两个,共十个每个内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举扬舞,一手抓住动物,有鱼,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开档丁字步,或作对阵欲斗姿势这座碑雕刻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我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嵩山的宫观虽不及其他名山数量多,但其规模却十分宏大,气势异常雄伟,为我国现存现模最大最古的建筑群之一中岳庙位於山南麓黄盖峰下,坐向子午,依脉朝案,砂拱以秀,水抱以情,是嵩山现存古建筑群的杰出代表清代乾隆帝重修中岳时,以北京皇宫为蓝本,按宫中的布局和建筑来设计,其规模的宏大由此可知一斑中岳庙创建于秦代(西元前3世纪下半期),称"太室祠",内设祠官专事祀典西汉时,武帝游嵩岳,中岳庙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发展中岳庙占地十万平方米,从庙前的中华门到庙后的御书楼,全长(即进深)一点三华里殿楼阁宫,亭台廊碑,排列井然有序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化三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十一进天中阁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镇坊与崇圣门之间的六角亭,峻极门和化三门之间的四岳殿台基,大殿院的两座御碑亭和廊庑,寝殿院的廊房以及御书楼两端的东西顺山房,分别位於中轴线的两侧庙的东西两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和龙王殿等独立成体的小院落庙内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铁人等众多文物,被誉为"文物之乡"

太空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为中岳第一门阙由方石垒砌,分左右两部分,相距675米阙高313米,宽21米,厚07米顶分六层,计二十二块方石叠砌东半阙无字西半阙正面,有阳刻额文"中岳太室阳城神道阙"三行九个篆书大字,现在后三字剥落背面有"奉祀崇高神君,颂公结事"八分篆书字这些篆文气势挺拔,苍劲有力,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 东阙雕有人物,车骑出行,马伎,舞剑,龙,虎,玄武,象,羊头,斗鸡,犬逐兔,蟾蜍,猫头鹰,建筑物,长青树等画像50余幅,是研究汉代民间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中华门,嵩山第一坊原为木建牌坊,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殿式牌坊坊下部开三道拱券门,"中华门"三个大字题於门额之上内外分别题写"嵩峻","天中","依嵩","带颖"八字,意即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遥参亭,为过往行旅拜岳神的地方为重四角亭,亭基高出地面158米,亭高5米余亭子四周有砖砌花墙,亭下有明柱撑顶,顶为绿色琉璃瓦覆盖整个建筑巧夺天工,精彩异常

天中阁,原名"黄中楼",为中岳的正门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重修后,以"正当天中"之意,易名"天中阁"清代重修,形似北京天安门下为墩台(高 8米,宽13米),上建楼阁(总高十余米)墩台高大,正开三道砖券门阔,门扇重厚,上装三斤重的虎头铁钉l24个,其庞大,坚固,可以想见台上楼阁为重歇山顶,面阔五间,绿瓦回廊,雪花棂门间的"中岳庙"三个大字赫然显目门前月台两侧蹲卧虎视耽耽的石狮各一对,雕工十分精细门后有三条磨光的青石神道,笔直地通向中岳大殿

配天作镇坊,原名宇宙坊,清代重修后改用今名四柱三楼式木结构,坊起三架,庑殿顶,琉璃瓦盖顶,中题"配天作镇",两侧书"宇宙","具瞻",以取"以岳土神,以岳配天"之意

崇圣门,因"中天崇圣帝"而得名原为过往门庭,1942年改建成歇山式房,面阔三间,形制稍大,不及原貌壮丽门后两侧有相对应的两座小亭东亭为古神库,宋太祖修中岳庙时,将原神像泥土土葬於此,上建坛亭,以示敬意四周立四铁人,为宋代治平元年(西元1064年)铸造,高二点五至二点六五米,梳发挽髻,阔领长袍,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十分威武,被称之为"守库铁人"或"镇庙铁人"不仅是研究宋代铸造艺术的珍贵文物,而且是人们祈福祛灾的象徵

化三门,取"四气化三才"之意形制类似祟圣门门后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门内有宋代状元王曾撰文的《重修中岳庙碑》,金代状元黄久约撰文的《重修中岳庙碑》,宋代状元卢多逊撰文的《新修嵩岳中天三庙碑》,陈知微撰文的《增修中岳中

大同好玩的地方非常多,很多景点都是放松身心的好去处,我可以帮你推荐一些,比如天竺庙五龙壁、采凉山、葡萄庄园等等。其中的天竺庙五龙壁,原为大北街三道营坊巷天竺庙山门前的照壁,建于明末,亦为五彩琉璃五龙壁。其风格与兴国寺五龙壁相似,因其有倒塌之险,于1978年拆除,原件现存于善化寺内。而采凉山是一典型的地垒山,山体浑圆,山顶平坦,山脚广泛发育洪积、坡积物,总面积为649.l平方公里。北与内蒙古大盘梁山相望;西与西寺梁山对峙;西南有其余支马铺山。山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唐昭宗有诗曰“屹干山头冻死雀”,素以山峰峭拔,高寒异常,冬夏积雪而著称。“采凉积雪”为大同八景之一,有“马嘶踏遍银山顶,鸟倦惊飞玉树枝”的咏叹。山上旧有采凉观、碧霞宫、地藏寺及明代藩诸王墓。如今采凉山红石崖已成为大同著名的风景区之一。红石崖下有一座道观,名太玄观,创建于民国年间,“文革”时期被毁,70年代由葛道重修。共两层,上层主殿供奉老子,两侧为南极仙翁和药王孙思邈。下层主庙,中间为三官,两侧是寿星、观音。鎏金屋顶,雕梁画栋,红墙绿瓦,光彩夺目。还有葡萄庄园,它是集葡萄种杆、葡萄酒酿造、科研、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庄园,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私家葡萄庄园。庄园拥有优良的天然葡萄种植园,主要种植赤霞珠、梅鹿辄、霞多丽等酿酒葡萄, 兼种美国红提、青提、黑提等鲜食葡萄品种。 走进庄园,路灯、铁椅、建筑、装饰皆具欧式风格,体现出浓郁的葡萄酒文化。

青花瓷。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汉族劳动人民制作瓷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景德镇出唐青花[1]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宋青花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截至2012年7月28日,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元青花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₂O₃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明清青花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相关链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相关链接:明永乐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相关链接:明正统青花瓷、明景泰青花瓷、明天顺青花瓷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相关链接:明成化青花瓷、明弘治青花瓷、明正德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相关链接:明嘉靖青花瓷、明隆庆青花瓷、明万历青花瓷 6、明末天启(1620—1627)、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相关链接:明天启青花瓷、明崇祯青花瓷 7、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关链接:清顺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关链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相关链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相关链接:清嘉庆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清咸丰青花瓷、清同治青花瓷 11、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相关链接:清光绪青花瓷 12、宣统(1909—1911)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相关链接:清宣统青花瓷 青料介绍回青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浙料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平等青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石子青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珠明料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苏麻离青苏麻离青,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深蓝色或绘画用的深蓝色粉末颜料。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化学青料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款识种类中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纪年款[2]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作者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产的青花瓷最为著名。历史上带有穆斯林风格花纹的瓷器称为“回青”,属于外销瓷。[1]

青花瓷的特点是什么?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

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

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

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

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一)苏麻离青即苏泥麻青、苏勃泥青、苏泥勃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

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 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

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

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三)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

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四)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

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

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五)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

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六)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

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七)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

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一)纪年款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

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

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

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

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

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

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二)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

“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

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

“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

元代青花瓷有什么特点?

成熟的青花瓷应是元代的景德镇青花瓷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青花瓷器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青花瓷的艺术特点

青花瓷 简介 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是釉下彩瓷的一种,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鉴赏 古代陶瓷款识,是鉴定其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

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特点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

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历史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

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

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品瓷盒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

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1978年10月 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

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 “梧桐”是指青花传统画的名称,“梧桐”为呈吉祥之意,这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梧桐引得凤凰来”的美句而定的。

画面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结合,对江南的园林风光做了理想的描绘:近处是石桥杏仁、花鸟树林、楼台亭阁,远处是层峦叠嶂、平波荡舟,如此湖光山色,确有“白浪青峰非人间”的意境。艺人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将繁杂的景、物、人铺叙在一幅画面上,运用吊珠图案装饰,中间衬以民间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案纹样。

整个画面构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东方艺术风格。优秀画面除“梧桐”外,还有芙蓉、海棠、满莲、敦煌、双龙、锦葵、金鱼等装饰,或丰满严谨、端庄秀丽,或挥洒自如、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

1979年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4年又荣获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 装饰 青花陈设瓷装饰更为精美,如绘有苏州园林、北京天坛、颐和园、桂林山水、庐山风景、“四美图”、“史湘云就最少要眠”等纹样的千件青花缸、万件和超万件青花瓶,画面生动,料色层次清晰,装饰别具一格。

民间青花是来自民间、淳朴活泼的一种青花瓷器装饰形式。民间青花最大特点在于用笔流利豪放、点染错落有致。

如画山水小景,仅两棵杂树,一个山坡,一条小溪,着笔不多,却把幽静秀丽的大自然美景描绘的意趣无穷。不少婴戏图中的小孩,五官发眉可以完全不着笔墨,只在圆圈商洛以浓料就成小孩的头部,天真活泼的形态却表现得惟妙惟肖。

康熙青花瓷的特征

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 、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 、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 、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 、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7 、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8 、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9 、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

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10、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

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11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

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 80 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

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

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

12 、 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根据一些常见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 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

清朝青花瓷有哪些特点

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

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

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 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

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 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

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

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

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

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

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

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 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

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

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

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 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

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青花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

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 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青花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 釉稀薄而发灰、泛青。

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

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

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望采纳,谢谢)。

元青花的定义和特点

元青花的定义:“早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烧制的具有元代瓷器器形、构图、纹饰特征及古朴神韵的青花瓷器”都可初步视其为元青花瓷器元代青花绘画艺术特点一、元青花一般皆胎体厚重二、釉有青白釉、枢府釉及典型的青花瓷釉三、青花色泽有浓翠及灰淡两种,均有铁斑四、器底无釉碗、盘之类底足中心有乳丁状突起五、具有圈足外墙斜削的元代瓷器普遍特征六、多棱梅瓶、多棱玉壶春瓶、多棱瓢瓶及方形扁壶、高颈大罐等为元代特有的器型七、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的梯形八、少数青花器仍沿用枢府瓷特有的小底足九、多数器物图案花纹密布全器,分多层次布局十、某些图案花纹具有明显的元代特征。

除了麒麟貔貅还有哪些神兽

除了麒麟貔貅还有哪些神兽,很多人都会在家里摆放一些吉祥物的,其中吉祥物是有很多的,不同的吉祥物对家居风水的寓意和作用都不一样,那么除了麒麟貔貅还有哪些神兽呢?

除了麒麟貔貅还有哪些神兽1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中国古代招财神兽——貔貅)金蟾)旺才

中国古代镇宅神兽——麒麟)龙)风)龟)狮子)大象)金蟾)貔貅

中国古代四大灵兽——龙)凤)龟)麟

古人认为"麟体信厚,凤知治乱,龟兆吉凶,龙能变化"

『六神』就是:青龙)白虎)螣蛇)勾陈)朱雀)玄武六只神兽

招财镇宅的吉祥物一览

葫芦

在风水上葫芦也是一种能辟邪保平安的吉祥物,据说葫芦能吸收天地间所有的气,煞气也能吸收。所以也就具有了辟邪的效果,而且葫芦谐音“福禄”,所以葫芦不仅能辟邪还能保平安。

五帝钱

五帝钱是指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皇帝的铜钱,可挡煞,避邪,化解五黄煞。五帝钱摆放方法:

随身携带。可以为五帝钱专门缝制一个袋子,并且把一些茶叶)米及一张钱币放置在一起,又或是简单地放在钱包中。

放在车中。有自己的车子就可以把五帝钱挂在车里,可保平安及增加财运。

貔貅

将已开光的貔貅(píxiū)安放在家中,可令家运转好,赶走邪气,有镇宅之功效。

命是注定的,但运程可以改变,故民间有“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之说。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家中或随身携带,有趋财旺财的祥兆。

金蟾

金蟾的造型很多,一般为坐蹲于金元之上的三足蟾蜍,背负钱串,丰体肥硕,满身富贵自足,有“吐宝发财,财源广进”的美好寓意,所以民间有俗语“得金蟾者必大富”也。

麒麟

麒麟是人们熟知的一种祥瑞神兽,将其安放在家中,有镇宅辟邪,增添家中吉祥的作用,不单令屋主事业顺利,连带财运亦会好转。除此之外,麒麟还能替主人挡去滞运的霉气。

“三分命,七分运”,命有贵贱,运有好坏。

除了麒麟貔貅还有哪些神兽2

麒麟貔貅外貌上面有什么区别?

貔貅者,其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龙状,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长有一对羽翼却不可展,且头生一角并后仰。(貔貅的体色是根据吞噬金银珠宝种类来呈现的`,若金比例居多便身成金色,若玉比例居多身便成玉色)

麒麟从其外部形状上看,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就于一体;尾巴毛状像龙尾,有一角带肉。但据说麒麟的身体像麝鹿,它被古人视为神宠)仁宠。麒麟长寿,能活两千年。能吐火,声音如雷。“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麒麟貔貅作用上有什么区别?

(1)当阳宅遇到上列煞气,致家人居住不安时,麒麟可保平安,惩奸除恶保护好人。

(2)麒麟镇宅化煞能力最强,安奉之人要常感念镇护之情。在家中摆上一对,放时头朝门或窗外,能够消灾解难,驱除邪魔,镇宅避煞之用。

(3)麒麟在风水中就象万金油,旺财,镇宅,化煞,旺人丁,求子,旺文等,各方面都可以使用。可以旺事业,化小人,制恶人,带来家庭,事业等各方面的祥瑞。

(4)辟邪挡煞的用途,如门前见长廊直冲大门,犯了穿心煞。可用一对铜麒麟挡之,如果“煞气”弱,走廊不太长,可用一只铜麒麟来挡煞。貔貅的作用:

(1)有镇宅辟邪的作用。将已开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运转好,好运加强,赶走邪气,保平安。

(2)有趋财旺财的作用。除助偏财之外,对正财也有帮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

(3)有化解五黄大煞的作用。用来化煞镇宅和旺财,尤其在财运方面,貔貅是有较明显作用的。

1、家里进门风水摆放五帝铜钱好

进门玄关也可以悬挂五帝铜钱,五帝钱也就是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皇帝在位时所铸造、流通的铜钱,就是“五帝钱”因为这五个皇帝在位时期是清朝非常强大、鼎盛,社会安定、繁荣,被称为“康乾盛世”。

而且更因此时期从皇帝至民众皆虔诚信俯释教,释教鼎盛,作为广泛流传利用的铜钱,自然吸收了其时天、地、人时空之能量精华,携带贮存了其时的信息,因此具有挡煞、化灾、避邪之功效。

2、家里进门风水摆放麒麟好

麒麟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吉祥神兽,在风水学中,麒麟主太平、长寿。而且民间还有麒麟送子之说,由此可见,麒麟是仁慈之兽,能惩奸除恶,保护好人,而且在风水学中麒麟的镇宅化煞能力最强。

在家里进门玄关处摆放麒麟摆件,能够起到镇宅避煞、消灾解难、催财升官、驱除邪魔、添丁旺丁、保佑家人出入平安之功,有着非常好的风水寓意。

3、家里进门风水摆放大象好

象谐“祥”之音,代表了吉祥,而且在风水学中,象五行属金,以善吸水驰名,水为财,可助财运旺盛。

吉象体型庞大,体力过硬,摆放在家里进门玄关处,可将大财小财均纳为己所用,而摆在室内财最盛的地方,则全家受惠,若摆放在人流较大的地方,可吸取更多财气,使主人财气旺盛。

4、家里进门风水摆放貔貅好

貔貅,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传说貔貅是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非常的凶猛威武。

后来貔貅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不泻,此典故传开之后,貔貅便被人们当成了招财进宝的风水吉祥物了。

所以貔貅能吞万物而不泄,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因而有着纳四方之财的吉祥的寓意,也有着赶走邪气、带来欢乐及好运的作用。

湖北武汉:

西陵峡西起姊归县香溪口,东止宜昌市南津关,全长约76公里,是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以“险”著称。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和险滩礁

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峡中险峰夹江壁立,峻岭悬崖横

大宁河小三峡

出瞿塘峡就进入25公里长的大宁河宽谷,大宁河发源于大巴山区,是三峡地区的一条大支流,大宁河风光幽静秀丽以峰秀、景幽、滩

险、石美为特色,人称“小三峡”。 大宁河小三峡是龙门峡、铁棺峡和滴翠峡的同称,龙门峡是

神农顶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31054米,是名副其实的“华中第一峰”。 神农顶终年雾霭茫茫,岩石裸露,长有苔藓和蕨类植物,

山腰上则分布着箭竹林带、冷杉林带和高山杜鹃林带,关于这些植物,还有一个美丽

馒头回锅肉:

吃过馒头回锅肉吗?黄石路加油站附近有一家酒楼做的馒头回锅肉很有特色,大家可以去尝尝。

牛肉粉:

佳丽广场后面的"味泰轩"的牛肉粉很有特色,全部是原汤汁下的粉,而另外,胭脂路还有一家"汪师傅"牛肉面馆也不错,建议去尝尝。

锅仔:

武重有一条烧烤街,老刘火锅就坐落在其中段,小炭炉上架一锅仔,内容自选,有猪肉、羊肉、牛肉、狗肉、酸菜鱼等。虽是随处可

见的小食,但顾客盈门自有其独到之处,配料是浓汤汁,二人吃一个锅仔仅十五元,更棒的是还可随点烧烤。

烧梅和蒸饺:

汉口车站怡东大厦旁修车铺边的小店是一对老夫妻开的,据说是一对厨师夫妻,烧梅馅调得一等的好,就是怕腻的人也愿意再吃几个,

一元钱五个,此外还有蒸饺,亦可圈可点。

粥:江汉路步行街上有一"金泰苑"的店卖的粥很好吃,有猪肝粥、鱼片粥等约8元/碗。

老五烧烤:位于大兴路商职医院对面,烧烤和小吃都不错,价格很公道。

陈记炸酱面馆:黄陂街海员文化宫后门斜对面,炸酱面很有特色,我常去!

牛肉面:

新世界百货右面巷子进去,走到十字路口右转,有一个湖南牛肉面馆,4元一碗,味道好,分量足,生意很好。

烤牛肉串

在湖北大学附近有一家小摊位,专营烧烤,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味道实在一流,我曾经在王府井附近大吃,却没有找到如此美味。这

烧烤肉熟而不焦,嫩更爽口,吃一根就不能停口,非到江心月白,众人饱倒不能停。此乃蓝非请客时候之保留节目,想起当年,大家

三五成会,聊兴不浅,大吃特吃,乐之乐之。

洪山:

蜂蜂虾球

亚贸对面,和街道口之间,很好找

特色是烤虾球,用特制卤水浸泡后烤制,味道非常好现在推出的炸猪排也很不错六点以后就没位子了,要早点去

美咪酒家

武工大雄楚大道方向往校区走十分钟

在武工大一带是非常有名的,偶被一老工大朋友带去吃过,家常菜

有两个菜非常棒:糖醋里脊--味道太正宗了!脆皮猪手--孜然味,香啊~~~皮脆,肉入口即化,一点不腻,口水~~~~

湖滨花园酒店

东湖开发区站对面

你要是爱吃西点可千万要去尝尝,实在好吃,每次我们都像饿女扑食一样见笑了!!自助餐,68元一位,很值得

关山

农家菜

鲁巷广场往地大100米

很有童年风味,要老板推荐即可,绝对物超所值。

东鑫酒店

城建学院,关东科技园对面

装修不错,有一定档次,主要客源来自附近公司

偶只说我们必点的:辣酒煮肥牛--非常够味,里面的粉丝每次都最早被消灭干净 印度抛饼--薄脆浓香,味道正宗,是咪咪吃过最棒的

抛饼

无名农家(番茄鱼)

真的是无名,不过只要你去关山一路中建三局二公司(曙光软件园附近,老武黄公路加油站那边)就能看到,在公司大门口,一家有

遮阳棚的农家饭馆。

特色是番茄鱼,偶和同事们每隔三四天就会像饿死鬼投胎一样(不太好听哦嘻嘻)打的去吃,绝对的农家风味,但可一点不土!草鱼

切片,番茄打底,面上的油是爆过辣椒和花椒后浇上去的,香得~~~~~~一大锅端上来馋死你!!汤极鲜,酸溜溜的,可不放醋哦,

同事爱用汤泡饭,偶爱就这么喝!!!便宜,一锅鱼才40块,可以吃饱三个大胃美女,哈哈!

湖滨剧场门口的口味鱼头

口味鱼头用泡制的青椒覆盖在蒸的鱼头上比较象剁椒鱼头但是味道猛多了。其他的菜都是湘菜口味比较下饭 口味不错。

邮科院对面的周家鱼王

就是酸菜鱼,但是鱼从草鱼 财鱼到野生江鲶价格不等,当然最贵的鱼野生江鲶最好吃,肉质滑嫩,次点吃人工江鲶也不错,酸菜鱼

的酸菜很正绝对不是菜场买的那种,据说调料都是从四川运过来的,香而微辣,适合一帮朋友聚会吃 人少吃不出感觉。

虎泉的胖嫂全味虾球

分量足 味道好 属于大排挡。但是有门面。

雄楚大街上沈家湾的一家酸菜鱼

也做杜家鸡 手抓大虾 味道不错便宜的厉害很多的士司机都去那里吃

青山

大红浪火锅城

在红钢城问单桥洞即可

还想吃香辣蟹吗偶的最爱,不过现在已经快绝迹了,幸亏我们红钢城还有,嘻嘻建议中午去,因为晚上人巨多味道就不废话了

老幺烧烤

在我们红钢城二十街,又名好吃街,过潘婷美发店走一分种有一家电烧烤的门面即是

在满街炉烧烤的情况下,偶会又反过头想吃电烤的,它的特色是炸鸡肉串,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香,也没什么作料,微辣鸡肉香,你不会不喜

欢,去尝尝,不好吃找偶对面是民盟翻译和一个有友网吧,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勒里炸东西的油特别奇怪,有一种满怪的香味。那里

羊肉串是真正的羊肉,不象其他地方都是猪肉。不过最好吃的是油炸的东西。比如炸鹌鹑炸鸡串之类。

王中王

青山建三路口进来有个王中王,里面的啤酒鸭真的是好吃`还买一个送一个~价格也不贵

小乐川

红钢城的小乐川也可以,建七路口望江边走就是。里面豆皮和桂花糊是我每次回来都要去吃的。卤藕也可以。

汉口:

地道菜

新帝传播附近既岳飞街有家地道菜馆,粉蒸肉,红烧鱼头,凊水想蛋,不管何时去吃都要等,态度也不好,没办法。

土匪鱼

还有一家是叫么名字不晓得了,特色菜是土匪鱼,在武汉美校的旁边,新帝传播楼下,就是在汉口岳飞街,(金源世界和零点ok中间

的一条街)吃过的老食客都晓得,一条鱼半开做一盘,是紫兰麻辣的味道,香辣诱人,还有香菜,顶美味!老食客去都是吃的一大盘

16元,超极便宜,现在做得小有名气了,涨价了,是28元一盘!如果你去的话,一定装作是去过好几次的,跟老板侃侃价。好象是

正宗四川老师付操刀的!但其它的很一般,建议点土匪鱼后端到斜对面没有名字的餐馆吃,没有名字的餐馆只做早餐和中餐,香浓

家常极其美味,环境不是很好

施公的朋友黎青玉在国舅麾下当差,国舅看上他的夫人杨丽君,国舅的大夫人婉贞恨他花心,和会养蛊的二夫人翩翩以及侍女翡翠设计了一个阴谋,用十分厉害的麒麟蛊杀死黎或败青玉,让翡翠的情人景升抢来杨丽君后,以剪字信的方式告知黎青玉死因,并让麒麟蛊杀死国舅,嫁祸杨丽君。谁知麒麟蛊一开始没成功,反而是景升因国舅奸*翡翠,加之查看是否得手的时候握团禅被国舅看见,直接杀害国舅灭口。

《施Q案》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eX765s4cRyDc138lUrXNA

pwd=bpcs 

提取码:bpcs    

施世纶(欧阳震华 饰)幼时曾遭遇意外,无端失踪三天后再度出现时竟对那三日的经历全部遗忘,还摔断了左手,思维也不如从前灵活。其母因此内疚不已,万事都替儿子安排妥当,待到施世纶成年时就捐了一任县令给儿子来当。在师爷的协助下,施世纶的官当得有声有色,不久又带着母亲和三位夫人到江都县任县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307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