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一样的课外班,差距怎么那么大?聪明的家长都做对了这件事

报一样的课外班,差距怎么那么大?聪明的家长都做对了这件事,第1张

但凡家里有学龄孩子的家长,99%都应该报过这样或那样的课外班。

虽然具体的班课各有不同,但无论是语数英等文化课,还是音体美这样的素质课,都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校内感觉差不多的孩子,报了同样的课外班后,效果却千差万别!

有的孩子接受起来顺畅无痛,内容秒懂,有的则难过扭捏,懵懵懂懂。

这是为什么?

明明孩子资质差不多,又同时在课外班由同一个老师授课,课前预习、上课进度、课后练习都完全一样,效果为何天差地别?

其实问题就出在一件事情上:日常积累。

虽然大多数人更关心文化课的课外班,但 我更想从钢琴这类乐器说起 。

所有学过钢琴的家长都知道,钢琴跟着老师学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练习。 几乎要天天练,每天不中断 。

原因在于乐器类的学习除了要脑子懂得基本理论之外,更 要把双手练出“肌肉记忆” 。

所谓肌肉记忆,就是“不过脑子的记忆”:拿过来一个曲子,不用再使用脑子去想曲谱,然后思考哪根手指弹出哪个音符。而是通过长期的大量记忆,直接用手指的条件反射弹奏曲目。

所有跟动作有关的事情都需要“肌肉记忆”,比如我正在敲键码字,比如你偶尔骑车游泳,都是 把动作“化入骨髓”,无需经过大脑思考,直接做出下意识的动作 。

所有想认真学乐器的人,无论天赋多高,都一定要经历痛不欲生、无聊透顶的反复练习。

你身边哪个真正想学习乐器的孩子不是整天练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绝对起不到效果的。

没错,你肯定想到了郎朗! 拿出这个王炸般的例子,后面的话就不用多说了。

其实,文化课也是一样。

有人说,文化课又不用动作,哪来的“肌肉记忆”。

我只是用“肌肉记忆”这种更容易理解的现象来解释日积月累的重要性。 大脑记忆跟肌肉记忆的大致原理其实大致相同 ,都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让记忆真正扎根于脑海。

你每多积累一个成语,多背一个单词,多了解一种题型,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都可以减少大脑负担,减少对工作记忆的占用。

可是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呢?每周一次的课外班?

如果你这么认为,那真的大错特错了。

就算是全国最顶尖的老师,也只能把知识讲通讲透而已,真正的记忆完全要靠自己。 对于知识的拓展理解,更要靠家长的辅助。

我还是拿英语举例子( 你为啥总拿英语举例?还不是因为英语最易操作,最容易出成绩嘛,手动捂脸…… )。课外班老师的授课频率大约一周一到两节,这期间传授的知识按照词汇量计算,最多也不超过10个单词。

每个星期10个单词,如果你想从零基础到考出KET,那就需要150个星期,也就是3年时间。听起来似乎不错。单纯跟着课外班走,从一年级开始,三年级就能考出KET,六年级就能考出PET。对二三线城市来说,妥妥的牛蛙。

然而, 你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 :所有的模型都是建立在理想情况下,但理想情况在现实生活中等同于 不-可-能 !

10个单词听起来不多。可是,如果每周只上一次课,按部就班预习、上课、复习,想要真正掌握这10个单词,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所有人大概都听过类似于“脑子越用越活”这样的俗话。这虽是俗话,却也体现了科学真理。科学研究显示,大脑的确是越用越好用,因为 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会随着反复的使用而越发牢靠。

对需要记忆的内容尤其如此。想要增强记忆,最重要的在于重复:重复次数越多,神经连接就越紧密,调用知识就越快,记忆越牢靠。

不过,在神经网络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维度,那就是关联记忆。 也就是同一个知识点所具备的通路多少。简单来说,就是你 在不同场景下见到同一个单词的次数 。

比如,在课本上见过一次apple,在果园游玩的时候见过一次apple,去超市买东西又见过一次apple,在家里读绘本也见过apple……

这样,单纯一个apple就对应到了四种场景,而这四种场景中又都包含了千千万万个难以计数的细节。这些细节又都对应无数与之相关的场景,进而继续对应更多的细节。

一张大网由此拉开 。于是,当你再想要调用apple时,就可以通过更多通路找到这个词。甚至可以同时通过多条通路调用。

这时,apple这个词就会深深刻在你的脑海中。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从长期记忆进入工作记忆,用完之后迅速清空, 腾出宝贵的工作记忆空间留给更难以处理的信息 。

于是问题来了,如果单纯按照课外班的进度预习、学习、复习。那么仅仅从词汇角度来讲, 充其量只能对应三种场景 。这还是在预习、学习、复习三者通过不同媒介和环境展开的情况下。

如果三种状态完全都集中于课本,那么无论你复习多少遍,多么用功,最终也只能对应一种场景。调用的速度和渠道自然要少。

唯一的优势,就是当apple这个词原封不动出现在课本原文的时候,你可以迅速反映出来。可一旦换一个地方,很可能就会抓瞎,因为 你在记忆的时候缺乏足够的场景对应,导致大脑没有通过神经网络建立足够的通路。

单词和句型少的时候,这种现象并不明显。随着知识点增多,如果不能及时建立起足够庞大的知识网络,由此带来的弊端就会逐渐显现。

这也是小学英语具有欺骗性的根本原因 。因为量少,不用很多通路也可以顺利调用。而且考试很多都是直接拿课本原句来考。

可是一旦词汇量和句型增加,又缺乏课本之外足够多的场景强化,就会很快感到力不从心。

英语是这样,语文道理相同。

数学可能有人会提出异议,其实道理也是一样的,

数学的基础是计算,然后是逻辑思考。计算就不用多说了,欲速,唯熟练尔。

而逻辑思维同样是需要经过训练的。也就是所谓的经验。 当你经过了足够的训练,见到了类似的情况,就能快速调用相似的场景,快速作出判断。

即便是高难度的题型,也是需要在基础内容熟练做出判断的情况下,空出更多的工作记忆空间来进行现场推导,从而做出题目。如果工作记忆被计算和底层的简单逻辑思维占满,那就无法腾出空间来处理新的信息,也就无法做出难题。

所以,题海战术并非一无是处,只要方式方法对了,一定会对学习形成助力。

什么叫融会贯通?不是每一次都从头推导,而是对简单的基础的知识有足够的条件反射,一看到就能迅速从大脑中调用出来。

而要充分调用这种思维,就要提前在大脑中建立足够多的通路。这同样要通过练习才能实现。

明白了原理,下面就该进入实操。 没有实操的原理一文不值。

延续刚刚的英语例子。每周10个单词想要充分掌握,对于完全跟随课外班步伐的孩子其实是有难度的, 越到后面难度越大,因为之前欠下的账会积重难返 。

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 不要局限于课本!

课外英语只会把每个单词进行细致讲解,每个语法掰碎揉烂,让你彻底理解,但却无法让你完全记忆,更无法融会贯通。

所以, 在课外的大量阅读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

你在课内学到了单词和句型,在课本上对应了一种场景。之后,需要通过课外阅读,在不同场景下尽可能接触这些单词和句型。

可问题是,国内大多数家庭难以营造丰富的英文日常生活场景。所以就只能靠阅读和听力来实现。

前面说的apple这个例子很简单,可如果变成community(社区)这样的词,难度就会陡然升高几个数量级。 因为这不仅牵扯到记忆,还牵扯到认知。即便能够给孩子解释清楚“社区”究竟是什么意思,想要单纯凭借课本来做到真正理解和记忆,也是很难做到的。

而如果能够辅以大量的阅读和听力,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你可能在课本上见过,对应了一种场景,建立了几个通路。然后课外看过RAZ上多次出现,又对应了集中场景,建立了几个通路。再多看看动画片,听听类似的音频,场景和通路进一步增加。

这样一番对应下来,community的表层含义也就了然于胸。 虽然不能奢望小孩子深刻理解“社区”是什么东西,但起码,他已经可以从表层认知上接受这样一个词汇。不会再去抗拒。

所以, 真正英语优秀的孩子,一定不是机构培养出来的。 机构的能力再强大,也仅限于课上的几十分钟。课本内容再详实,也仅限于那一种场景。

但要真正掌握,一定要配合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听力。

分级读物在这方面堪称神器。 我之前已经多次介绍过牛津树、RAZ这一类神级分级读物,在此不再赘述。

不过,这里有一个误区需要澄清一下。有人看到我上面举的例子,可能会有疑问。 怎么保证学到的词汇和句型一定会在最近的阅读中出现呢?

答案是:没法保证!

What?!你在逗我吗?

并不是!分级阅读不是课本。它的意义在于自己独特的体系。虽然没有对应到任何的教材,但在 对应的级别中一本一本,一级一级往上读的过程中,相关的词汇和句型都会反复出现 。从而在阅读中缓慢建立起对应知识的神经网络。

而且,分级绘本原本是针对英语母语国家设计的,所以实用性更强,内容更地道,不是一般的课本可以比拟的。 同时兼顾了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读了分级读物,反而不必计较课本上的词汇和句型是否完美对应。因为分级读物的知识量是远远大于常规课本的。

真正能够把分级绘本读好的孩子,应对校内的那点英语简直是小菜一碟。

可是,我前面说过,记忆是讲究重复性的。所以, 读分级绘本最大的原则在于坚持 。确定了自己对应的级别之后,一定要形成规律。毅力差一点,就每天一本,好一点可以一天两本或三本。

总之 尽量不要中断,尤其是长时间中断,否则刚刚建立的脆弱通路就会断掉,导致前功尽弃。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 真正有毅力的家长远胜于顶尖名师 。

而我之所以总喜欢举英语的例子,就是因为英语可供利用的工具很多。语文则因为 中文世界的分级绘本体系较差 ,所以单纯选书就要费一番周折。

不过,语文的好处在于这是我们的母语,不必局限于阅读。 平日多进行高质量的聊天、交流,同样可以形成很好的补充。

数学也是同理,课外班上完了,需要辅以更多的联系,巩固大脑中的神经网络,逐渐融会贯通。

至于某些学神为什么能够一眼看穿题目,是因为他们已经把底层知识真正建立了网络,大大加快了调用速度。

当然, 天赋的作用也不可否认 ,但这同样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更快地构建网络。只不过,由于大脑效率更高,使得他们建立通路的效率更高而已。

但通过后天努力建立更庞大的网络,是完全可以弥补这种差距的。

对于学神,应该这样来总结: 如果你跟他付出同样的努力,在完全相同的学习状态和频率下,的确是无法超越学神的。

但“勤能补拙”并不是一句空话。

更何况, 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变成学神,而是希望成就更好的自己。 就像很少有人学游泳是为了叫板菲尔普斯,也很少有人学钢琴是为了赶超郎朗,道理都是相通的。

最后还要切记一点 ,一定要选择与自己水平对应的资料下手。太难的内容,会占用过多的工作记忆,产生厌倦情绪。太简单的起不到效果。这一点就需要家长自行把握,或者找有经验的“过来人”沟通取经。

教育产业化从提出到现在,走过了20载春秋。这个词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提了,但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它早已从当年的概念,变成了人们的日常点滴。

无论你认同也好,厌恶也罢,作为教育产业化最集中的体现,课外班是如今的家长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坎”。

但千万不要简单地以为,只要把孩子扔给最好的培训班,就一切万事大吉了。 教育的根依然在家庭,没有家庭的配合,一切只能事倍功半。

在加拿大,到处都有冰球协会和露天自由滑雪场。学习打冰球从学习花样滑冰开始。今天,编辑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初学者花样滑冰的入门策略,欢迎大家阅读!

1、肌肉记忆。

滑冰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运动。有人说它依赖于“身体记忆”,所以如果你几年不练习,你会忘记很多,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许多国内外的视频,其中许多展示了标准的动作,但如何施加力量,包括重心,肌肉紧张或放松,是不容易看到的。例如,当你看到一条单腿蛇的线滑动时,如果你只注意摆动腿的动作,你就会误解。关键是要支撑腿来完成内侧边缘,外侧边缘的弧线交替,蛇线滑动的时间长/自然,你想要的。符合要求。

2、认识冰刀。

初学者可能不会考虑它的横截面形状。它有内部边缘和外部边缘的区别。你知道有个术语叫ROH。不同脚长和体重的人有不同的最适合的值。在加拿大最流行的是两头都有的冰球鞋。与花样滑冰鞋相比,除了形状不同之外,冰球滑冰鞋更薄,在冰上转向更灵活。

3、多加练习。

如果你是个新手,你会兴高采烈,想要立刻掌握各种动作,你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每天练习几个小时。可能效果不好,实际上有捷径可以快速开始,而不是慢慢磨碎它们。慢慢来,在平地上练习。当然,平地练习不能取代冰上练习,但是许多动作如果在平地上练习就会成功。

4、虚脚跟。

单脚站立,脚后跟空空如也,刚开始你可能需要伸直手臂,但是后来你就不需要了,而且站立的时间也很长。这样单脚滑冰就容易多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在地面上练习,这样你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这对开始滑冰很有帮助。意想不到的惊喜包括好心情、健康和减肥。

在心理学上讲,读写看三点结合是为了多感官综合利用,不管是读,还是写,都是为了加深这个信息对你的刺激,从而使你对信息从瞬时记忆延长到工作记忆以及长时记忆,需要的时候可以及时准确的调动信息,望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0398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