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完美的肌肉能扛住刀或者子弹的攻击么?

超级完美的肌肉能扛住刀或者子弹的攻击么?,第1张

子弹世界常用口径从45毫米可以一路排到142毫米,弹头又分铅芯、钢芯,钨芯弹,127毫米口径弹已经可以对付轻质装甲目标,如步战车、装甲运兵车等,肌肉不可能挡住子弹。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普通手枪在距离不是很近的地方射击。需要大约两米厚的脂肪才能挡住。正确练习,可以在特定情况下抗住刀的划伤,刺不行。实战中理论上也是可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是不要有这个希望能抗住,因为你不行,训练母体的子宫,能培育出可防弹防刀的婴儿。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的一道门,这便是著名的提图斯凯旋门了,说起凯旋门,这在很多国家都有,这是罗马帝王为了纪念重要的事情所建造的。而提图斯凯旋门则是为了纪念提图斯皇帝而建造的一座建筑,它落成于公元81年,给人一种庄重威严的感觉,整栋建筑全部由混凝土浇筑而成,而墙身外侧全部是由大理石贴面而成,墙上雕刻着各种壁画,可见建造这栋建筑也是花费了很大的心思。但是,经过几千年战火的洗礼,它已经面目全非,直到后来又被修复,修复完的凯旋门依然保留当初的样子,可以感受到罗马人对于古建筑的保护真的非常用心。小编从上面的浮雕隐约可以感觉到当时战争的残酷。

意大利首都罗马之旅,古罗马广场,在废墟中感受罗马的辉煌

除了凯旋门,在这片废墟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建筑就是三个巨大的拱形建筑了。据导游的介绍小编才了解到它叫君士坦丁大会堂。它是古罗马广场上最大的建筑,落成于公元308年,它在古罗马时期主要承担法院或者议会厅的职责。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大会堂,这座教堂最开始的名字其实不是君士坦丁大会堂,叫马森奇奥大会堂。在后来的斗争中,马森奇奥在建筑还没有完工的时候就被杀害了,后来由君士坦丁将其完成,所以最后将其命名为君士坦丁大会堂,在小编看来,这座建筑真的是太宏伟巨大了,站在它面前,你马上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让小编联想到古罗马很多建筑都是特别宏伟,感觉古罗马的人对于建筑的美观性更加重视。这也许正是它能穿越千年,现在依然屹立不倒的原因吧。

意大利首都罗马之旅,古罗马广场,在废墟中感受罗马的辉煌

再继续往前走,就可以看到罗慕路斯神庙了。它是由罗慕路斯命名的一座神庙,神庙的起源是一段神话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查一下。这座神庙的参观会限制人数。需要在外面等候,等里面的人参观完之后,外面的人才进去。这是因为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展品和壁画,防止游客过多,遭到破坏才这样规定的。

意大利首都罗马之旅,古罗马广场,在废墟中感受罗马的辉煌

再往前是一座非常宏伟的石柱形建筑。便是安东尼奥和福斯蒂娜神庙了,它是这座废墟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筑了,它落成于公元141年,是由安东尼乌斯太尔斯皇帝建造的,是为了纪念已故的妻子。小编不禁为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打动,不过这位皇帝也太大手笔了。

意大利首都罗马之旅,古罗马广场,在废墟中感受罗马的辉煌

相对于罗马这么多建筑,小编还是比较喜欢这座古罗马广场的,因为这里虽然保存的不太完整,但是历史意义重大,遗迹也比较多。漫步在这些古遗迹中,感受着罗马帝国曾经的辉煌,虽然处于废墟之中,却一点也不感觉到荒凉。不过想要来参观的小伙伴要注意,小编提醒大家不要大中午过来,因为没有任何遮阳的地方,真的非常热。来的时候要自带水杯,这里可以免费装水。

古希腊罗马的科学主要是自然哲学的形态,此外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方面也有惊人的造诣。古希腊有很多领域属于思辨猜测,但在某些领域已进入理论科学的范围。 自然哲学为古希腊的理性科学奠定了基础。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带有普遍性的命题,对重要的自然现象进行根本性的说明,由于观察事实的不足,只能以想象和思辨的猜测得出结论,因而它不同于工艺操作的经验记述,也不同于理论科学,但还是与理论科学更为接近。不过,自然哲学的猜测毕竟要以事实的观测作为依据,所以当时自然哲学家就离不开对自然现象的研究,而是哲学和自然科学融为一体。对此,恩格斯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半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最早的米利都学派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以及生物方面的知识都有极大的兴趣。毕达哥拉斯学派则从数的和谐美研究了这些方面的知识。他们将自然数区分为奇数、偶数、素数以及完全数。据记载他们最早地证明了勾股定理,由此发现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腰为1,则弦是来自一个不能公度的√2。这使他们费解,出现了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以后导致了无理数的发现。他们从数的观点构思了世界上最早的宇宙整体模型,认为十、圆、球、均速是最完美的,因此,除中心火、地球、太阳、月亮河五大行星之外,又设想一个星球“对地”,对求得天体的数目是10个。他们认为宇宙的中心是“中心火”,“对地”所处的位置是永远在中心火与地球的中央、地球永远只有一面对着中心火,人类居住在它的另一面,所以人们看不见中心火和对地。所有天体都是球形,围绕圆形轨道匀速运行,太阳和月亮都是由于反射中心火的光才能明亮的。这个模型虽属荒诞,对后世却有很大影响。他们还发现,同张力不同长度的琴弦,长度比为整数比时产生谐音,这不仅对物理学是一贡献,而且使他们对宇宙间数的和谐更加深信不疑。毕达哥拉斯派的医生阿尔克芒(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间)发现了视觉神经和欧式管,认识到大脑是感觉和思维的器官,被誉为古希腊医学之父。

持“四根说”的恩培多克勒开创了宇宙形成的漩涡学说,以后又被持原子论观点的留基伯所发展。诡辩派学者提出三个数学难题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和研究,虽然没有得到解决,其副产品却是穷竭法的开端。柏拉图为寻求思维中的完善美,注意数学的证明方法,将研究数学的方向引入脱离实际的纯理论。偏离柏拉图研究方向的正是他的学生欧多克索(约公元前408——公元前355),他在几何学上颇有贡献,在对四边形面积和曲面体积进行计算中发展了穷竭法,预示了微积分学的萌芽。欧多克索在对天象的精细观测中提出了宇宙的整体几何模微积分学的萌芽。欧多克索在对天象的精细观测中提出了宇宙的整体几何模型——同心球模型,为解释行星视运动将其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球增加到27个。亚里士多德又发展了几个模型,将同心球的数目增加到55个。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除发展了同心球几何模型外,还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物理学专著《物理学》。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人说“亚里士多德的教的一切皆伪”,并且成为后来宗教利用的工具,不过他对机械运动的认真推理研究却是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生物学方面他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式。他所记载的500种动物中,亲手解剖观察的至少有50种,对动物作了分类,其方法多达8种,其中“级进分类法”注意到等级间的连续性,把整个生物界看成一个延续的系列。以后,被他的学生狄奥弗拉斯特(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6)所继承。 以植物以基干和枝条的状态为标准进行分类。塔里士多德突破了直观思维的方法,为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逐渐分化出来做了准备。

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腊还有很多领域属于思辨猜测,但在某些领域已进入理论科学的范围。自然哲学的思辨猜测、逻辑推理得出大量关于自然现象的定性结论,错误百出,甚至笑话荒诞,历史的局限也在所难免,但却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理论思维,成为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古代科学中一种知识形态,为理论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欧多克斯(约409-356BC)在柏拉图关于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天体的同心球理论。他一共设置了27个同心球:恒星一个,五颗行星每颗四个,太阳和月亮各占三个。

亚里士多德之后,萨摩斯的阿利斯塔克(公元前310——公元前230)最早提出日心说。他根据三角形测量法测量得日月与地球的距离之比、并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以及太阳和月球的视角估计了地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他还作出与众不同的大胆猜想,出现了地球与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最早的太阳中心说,并且认为太阳与恒星是不动的,地球还围绕自己的轴每天自转一周。这些观点已很接近哥白尼的日心说,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符合世俗观点,又没有确凿证据进行论证,这种思想刚一出世,阿利斯塔克本人就受到控告,一种新鲜的思想被认为是渎神而被扼杀了,虽然如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同心球宇宙模型。阿利斯塔克还根据得到的日、月、地大小和距离数据,提出地球绕着太阳转动的地动说。对于因此而应该产生的但没有被观测到的恒星周年视差,他假定地球轨道半径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这一学说富有革命性但缺乏经验事实的支持。

不久,阿波罗尼乌斯(约公元前262——公元前190)提出了两个数学发明:偏心圆运动和本轮、均轮模型,为天文学家解决行星视运动问题提供了基础,本轮和均轮的运动可以从数学上解释行星的各种运动状态:留、逆行等。

这一模型被伊巴谷(约公元前190——公元前120)所继承。这是伊巴谷的本轮一均论模型,即天体都在自己固有的本轮上做了均速圆周运动,本轮的中心又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均论上作不同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均速圆周运动。模型的本身没有改变人们的习惯认识,模型有很好地解释了当时所观察到的日月距离的变化以及行星的视运动,因此,它很快被人们所接受,而后又被罗马时代的托勒密(约90—168)继承和完善。 伊巴谷本人的工作使人信服也是模型易使人们接受的一个原因。伊巴谷工作于罗特斯岛天文台35年,日夜进行着天象观测与精密构思,他所发明的天文仪器和研究方法都高人一等。他最先发现了岁差,测得一回归年和一朔望月的时间,以及月球半径和地球半径之比,月地距离与地球半径之比。伊巴谷被誉为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天文学家。

阿波罗尼乌斯的发明还被喜帕恰斯(约190-127BC)用来描述天文现象,从此希腊天文学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喜帕恰斯在构建日月和行星运动几何模型时采用了巴比伦几个世纪以来保存的观测数据。他的另一项重要发现就是春分点的退行即岁差现象,并提出了太阳运动模型,很好地解决了四季长度不等与匀速圆周运动之间的矛盾。 除天文学之外,希腊人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惊人的。他们把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的经验和智慧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新的体系,有了这一体系,后人便不再必须通过经验而只需通过书本和逻辑就能掌握几何学了。据说米利都的泰勒斯最先提出和证明直径等分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等命题,还提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在今天都是中学几何学的内容,但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科学发现。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证明了勾股定理和发现了根号2。到古希腊后期在科学理论上贡献最大的应推亚历山大城的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23—公元前235)和西西里岛的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公元前212)。

欧几里得是希腊数学的集大成者,古希腊数学家,被称为“几何之父”。他最著名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提出五大公设,发展欧几里得几何,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欧几里得也写了一些关于透视、圆锥曲线、球面几何学及数论的作品,是几何学的奠基人 。欧几里得通过早期对柏拉图数学思想,尤其是几何学理论系统而周详的研究,察觉到几何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将缺乏系统性的片断、零碎的知识,缺乏联系性的公理、证明,缺乏逻辑性的公式和定理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证和说明。系统地整理之前的几何学成果,从10个公设、公理出发,按严格的逻辑证明推出467个命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几何学体系。欧几里得在 13卷的《几何原本》中所创立的数学方法,即在定义和公理基础上的抽象逻辑体系,不仅为几何学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蓝本,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明晰性和可靠性为后辈科学家所叹服。这是希腊人对数学发展完全独创性的贡献,几何学从此成为一门科学以及古代最成熟的学科。他的其他著作:《已知数》:指出若几何难题图形中的已知元素,内容与《几何原本》的前四卷有密切关系。《圆形的分割》:论述用直线将已知图形分为相等的部分或成比例的部分,内容与西罗的作品相似。《反射光学》:论述反射光在数学上的理论,尤其论述形在平面及凹镜上的图像。《现象》:是一本关于球面天文学的论文,这本书与奥托吕科斯所写的作品相似。 《光学》:早期几何光学著作之一,这本书主要研究透视问题,叙述光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等。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到过亚历山大里亚,据说他住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阿基米德把观察和数学推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给出了求解复尽杂物体重心的方法。他的研究方法已接近现代的研究方法,被誉为“力学之父”。阿基米德流传于世的数学著作有10余种,多为希腊文手稿。他是把数学研究与力学研究相结合,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杰出代表。他在力学问题的研究中,最著名的是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著作有《论杠杆》、《论平板的平衡》、《认重心》、《论浮力》等。传记作家普鲁塔克这样评论阿基米德的著作:“在整个几何学上不可能找到更困难更错综复杂的问题,也不可能找到更简单更清晰的解说。”在《论平板的平衡》中,有句著名的话叫做“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该书系统地讨论了杠杆原理,揭示了重量、支点和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加于杠杆支点两边的重量或作用之比等于两个力臂长度之反比,揭示了理论力学的萌芽。阿基米德利用公设、命题来表述的杠杆原理,其形式与近代理论自然科学颇为相似。在《论浮体》中,他用数学分析方法首先论证了浮力定律,证明了一物体浮在液体之中,其所受浮力等于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沉于液体中时,其所失重量也与所排开的液体重量相等。出现阿基米德原理公式: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F表示物体于气体和液体浮力),使用范围:气体和液体。在《论球和圆柱》中,他证明了:(命题13)任一正圆柱(不记上下底)的表面积等于一圆的面积,该圆半径是圆柱高与底直径的比例中项;(命题33)任一球面积等于其大圆面积的四倍;(命题34推论)以球的大圆为底以球直径为高的圆柱,其体积是球体积的3/2。其包括上下底在内的表面积是球面积的3/2。他对这条定理非常喜爱,以致遗言把它刻在墓碑上。

在数学上精心研究了圆周、球体、椎体、着重去探讨计算面积、体积的一般方法。他还发明了滑轮起重机、螺旋提水器、模仿日月、行星绕地球运动的水力推动仪器等,所以说他还是一位军械发明家。阿基米德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主要决定于阿基米德的科学研究思想和他建立的一整套研究方法,又使数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得出一般方法。研究力学问题时首先注意实际观察和实验,从中得出公理和基本假定,继而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数学论证去探求其力学原理。数学、力学二者又互相联系,就像他本人所说,力学研究推进了他的数学研究;从他的力学著作中又能看到数学的分析如何促成他达到理论高度。最早给予力学原理艺术学表达式的也正是阿基米德。这也是他获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离不开社会时间的条件、社会生产的影响以及阿基米德为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叙拉古城失陷时,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研究问题,不幸被一罗马士兵刺死。 希腊医学中许多知识是直接来自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符咒和驱邪曾是流行的治疗方法。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出现了以行医为业的医生,并逐渐形成一些医学派别。在医学领域,以医学兼解剖学家的赫罗菲拉斯(公元前4世纪)为创始人,建立了亚历山大城的一个医学派。赫罗菲拉斯较为重视实际经验,对人体很多器官进行了很好的描述,譬如他接受了阿尔克芒的观点,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吧心脏看作思维器官的说法。他是第一个区分动脉和静动脉的人。接着,埃拉西斯特拉塔(约公元前304—公元前250)考察了人体中动脉和静动脉的分布以及大脑的功能,第一个将生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研究。他还提出所谓的“灵气”学说,认为空气被人吸进肺部之后进入心脏变为“活力灵气”,再通过动脉流向全身,“活力灵气”的一部分流入人脑变为“灵魂灵气”,再通过神经动脉流向全身。 欧德谟(公元前3世纪)研究面更广,通过解剖研究骨骼、神经、胰腺、甚至胚胎。这个学派为欧洲的医学奠定了基础。

希波克拉底被认为是古希腊的医学之父,有全集59篇,集古希腊医学之大成。该派的理论和医术走在了现代以前任何时代的见解前面。希波克拉底认为疾病是人体的自然过程,主张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疾病并创立了“四体液说”,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四种体液组成,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使人们有不同的体质。他把疾病看作是发展着的现象,认为医师所应医治的不仅是病而是病人;从而改变了当时医学中以巫术和宗教为根据的观念。主张在治疗上注意病人的个性特征、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患病的影响。重视卫生饮食疗法,但也不忽视药物治疗,尤其注意对症治疗和预防。他对骨骼、关节、肌肉等都很有研究。

在生物学领域,阿那克西曼德曾想象人是由鱼变来的,因为人的胚胎很像鱼。亚里士多德采用的解剖和观察法在生物学史上是首创的。狄奥弗拉斯特(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6)继承和补充了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的工作。

地理学在古希腊后期主要是亚历山大城图书馆馆长埃拉托色尼(约公元前273—公元前192)的工作了。他著有《对地球大小的修正》和《地理论述》,记载了许多地方的地形、气候和矿产,记载了地球周长,其值与今天测得的赤道周长仅差38513千米。他用巧妙的办法确定了地球上山川的位置,绘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经纬网格表示的地图。

在物理学领域,泰勒斯认为磁石吸铁,磁石有灵魂。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分别对风和虹的形成作了大致正确的说明。恩培多克勒也正确地认为,听觉是声音造成的,声音是空气振动造成的。毕达哥拉斯派研究了弦的长度和音律的关系。埃利亚的芝诺提出四大悖论。亚里士多德写了世界上最早的《物理学》专著,他研究的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现象。 罗马的文明实际上是希腊文明的继续。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由于扩张的结果,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公元1世纪—公元2世纪为其鼎盛时期,自公元3世纪走向衰落。

古罗马在理论科学上与古希腊相比,不仅仅是逊色的问题,而是一大倒退,这与罗马时代的社会及思想局限分不开。罗马本身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军事帝国,长期的军事行动使之着重于军事掠夺,即使在帝国建立初期的稳定时期也只是在掠夺的基础上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从表面上显示自己的权威,丝毫不存在继承和发展希腊科学成就的思想,因而,第一次战争就焚毁亚历山大城珍藏的手稿50万份;以后为镇压不信仰基督教的异端又焚毁书稿30万份。他们认为古希腊的数学仅仅是一种“方术”,扼杀了刚刚踏入门槛的数学推理,还有奴隶本身所决定的权力日益集中,贫富分化加剧,是科学发展失去动力。因此,古罗马盛期的繁荣只是重实际轻理论的暂时现象。古希腊科学在古罗马时期走向衰落,但在天文学和医学仍有重要进展。托勒密的《至大论》集古代天文学之大成,运用数学模型方法建立了地心说体系。盖伦医生提出了“灵气论”学说。托勒密地心说和盖伦医学统治西方科学长达1500年之久。

托勒密(约100-170AD)继伊巴谷之后进行了细致的天文观测,更完善了宇宙几何模式本轮一均轮体系。他将天体运行的圆形轨道增加到80个,使其与观测结果更好的相符。虽然他已认为这样庞大复杂的系统没有客观实在性,只有数学上处理的意义,但因摆脱不了旧轨,他还是奴隶不懈地进行研究,得出比较满意的结果,最后著成《至大论》一书,其影响延至16世纪哥白尼心体系建立之后。

自然学家普林尼(23-79)同时也是医药百科学家,记录了包括从蔬菜到动物、矿物制成的药品,提供了那个年代的公共卫生方面的资料,汇集成为《自然史》。公元一世纪塞尔苏斯的百科全书中的医学部分被保存下来,他深信希波克拉底的病理学观点,并有所进步。详细叙述了对外伤、骨折的治疗,总结了炎症的四个主要症状:红、肿、热、痛。

盖伦(129-199)生于小亚细亚爱琴海边一个建筑师家庭,早年跟随当地柏拉图学派的学者学习,十七岁时跟随一位精通解剖学的医生学习医学知识,是古罗马时期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医学大师,被认为是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第二个医学权威。盖伦是最著名的医生和解剖学家。一生专心致力于医疗实践解剖研究(罗马人统治时期严禁人体解剖,盖伦通过解剖动物来了解人体)、写作和各类学术活动。一生写了131部著作,其中《论解剖过程》、《论身体各部器官功能》两书阐述了他自己在人体解剖生理上的许多发现。

值得指出,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形成了古罗马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两大派别。以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公元前55)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派别继承和完善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思想;唯心主义学派继承了斯多葛派的泛神论和柏拉图的灵魂转世说,二者的结合成为古罗马炼金术的思想基础,使炼金术在古罗马流行300年,虽属荒唐,但为化学科学的起源积累了知识。总的来看,古罗马时代理论科学的主流没有什么大的建树,只是古希腊部分理论科学的系统和完善。

西方古典重型步兵是伴随着青铜时代文明发展的历程产生的,最早出现的是古希腊重装步兵。

古希腊重装步兵是古希腊文明时期各城邦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受到重视的部分。从当时留下的很多雕塑,绘画中,都可以一睹希腊重装步兵的风采。希腊人在塑造他们的神邸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现实中威武和力量的象征。比如人们熟知的雅典娜,一手持盾一手执矛;还有戴着高冠,手持盾牌的阿瑞斯,都具有典型的重装步兵的特征。

在我们的脑海里,要勾勒出一幅重装步兵的形象是很容易的,他戴着有护面和夸张头饰的高冠,手持三尺直径的巨大圆盾,另一手拿着长矛,胸、腹被厚重的甲胄包裹,腰部以下是散开的金属或皮制战裙,腿上还有明光闪闪的护胫。在《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伟大史诗中, “胫甲坚固”这句反复出现的修饰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的防具由青铜和木头制成,当重装步兵排列成行的时候,在他的对手面前出现的就是一堵青铜和木头构成的城墙。与当时昂贵的铁器相比,青铜护甲重量更轻,其厚度足以防止对方的武器对头、胸、腹等重要部位造成致命的打击。重装步兵武器包括一支2到3米长的矛,还有一把短剑(这把短剑在战场上实用的时候很少),这两样武器都是铁制的。同样是荷马史诗经常提到的“价格昂贵的灰铁”往往给人以古希腊武器全由青铜制成,而冶铁技术尚未普及的错误印象。实际上,在荷马史诗描述的故事之后的不到一个世纪,来自北方的多里斯人闯入了希腊半岛,洗劫了墨尼劳斯和海伦的宫殿,毁灭了阿开亚人的文明。这些征服者所依仗的正是铁制的武器。而我们熟知的古希腊文明,则还要在这之后几个世纪。特洛伊的英雄们在古希腊的历史中就已属于传说的时代。

在绘画和雕塑中,艺术家往往脱去士兵们沉重的胸甲,露出他们壮实的肌肉以显示其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重装步兵的全套装备甚至重达四十千克,因此必须具备相当精良的体格,才能在战场上行动。而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和社会条件下,要具备精良的体格所必须的充足营养,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才能满足,这就牵涉到了重装步兵的产生和组成。

希腊重装步兵的产生是与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形式分不开的,这是一种特有的产物。希腊重装步兵的产生基础是大量的自耕农,也就是具有土地和一定经济实力的平民阶层。希腊的公民在最初的所指也就是这种有地的平民,而不包括无地者和都市游民,当然更不包括奴隶。对于这些自耕农来说,对土地的护卫是其根本的目标,在争斗中,他们用他们经济所能允许的最好装备来武装和防卫自己。但是必须看到的是一个单独的重装步兵实际上非常脆弱,他背负沉重的装备在田野或者山地缓慢移动,一个轻装的对手很容易对他进行袭击,玩各种打了就跑的把戏,或者把他绊倒之后再收拾掉。在这种情况下,装备上的优势完全无从体现。因此,重武装的一方更依赖于群体合作,只要聚集成群,装备就给了他们最好的防卫,并能得到同伴的支援,唯一需要防止的就是阵型的瓦解和分裂。在此基础上形成方阵的战术也就容易得到理解了。

典型的希腊重装步兵方阵一般纵深为八列,如果人数多,阵型就会拉得相当宽,有时候绵延几英里。作战的时候,每排的重装步兵肩并肩排成密集的阵线,右手持矛,左手持盾。每名士兵左手的盾牌,不但保护自己的左侧,还要为同伴的右侧身体负责。盾牌在古希腊重装步兵中,被赋予了一种感情纽带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团队精神无疑是有利的。对于这堵青铜和木头组成的墙壁,散兵,投石手或者原始的骑兵是难以攻破的,他们的武器很难击倒方阵中的战士,而方阵前三排士兵挥出的长矛却可以在他们防护菰劣的身体上造成致命的伤口。公元前49年,波斯人在马拉松平原就是遇到了这样的活动墙壁,波斯仓促拼凑的轻步兵和骑兵在雅典重步兵的盾牌和长矛上撞得头破血流,阵亡比率竟达到了骇人的64:192!在希腊重装步兵的方阵战术中,团结和纪律是第一位的,战术被降低到了几乎可以消除的地步。至于战略,根本没有考虑。事实上,马拉松战役中波斯人的战略无疑高出雅典人一筹,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雅典人的成功有其运气成分——当时波斯人正在登船,处于欲罢不能的混乱状态中。

前面已经说过,为了获得高于对手的防护,重装步兵的装备重量是惊人的。因此重装步兵的机动能力很差,他们没有速度,不能很快地进攻。虽然借助军中仆役的帮助,能够在较远的战场上作战,但没有建立专门的后勤体系支撑。由于方阵本身的庞大和严密,军官的作用不是策划战术、诡计,而是如同原始的部落战争中一样带头冲锋厮杀,以自己的勇敢鼓励部队向前。在古希腊的城邦中,在波斯入侵前很少有为了掠夺土地而进行的长期战争。而局部的边界战争,基本上从双方列阵开始,半天之内结束。山地和丘陵是交战双方都不愿意选择的,因为破碎的地形会使方阵脱节,变形,最后被割裂成无数团,使得方阵最根本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双方会在一处事先选定的平原展开交战。散兵,弓箭手,骑兵完全无足重轻,如果他们意外劫掠了方阵后的辎重或者对方阵中的战士施加了远距离打击,则用一种道德的眼光加以蔑视。这种情形,与中国古代的车战有类似之处。

前文中已经指出,古希腊重装步兵的装甲能够有效抗击当时的武器,因此当两支重装步兵方阵对撞的时候,战争就变成了一种蛮力碰撞,嘶吼喧嚣,气喘吁吁的低效杀戮。受致命伤的部位往往是颈、臂、腹股沟、大腿这些裸露的部分。另一个致死率非常高的原因是挤压和踩踏,如果有人因为受伤或者被推撞,甚至新兵因为恐慌而跌倒的话,立刻就会有敌人或者伙伴的无数只脚从他身上或者头上踩过去,严重骨折或是死亡难以避免。所以方阵兵的要求是永远抓住盾牌,除了盾牌是团体的保障起着凝聚力的象征作用外,在倒地的时候它还可以尽量遮蔽这个不幸的家伙,分担踩到的压力。要在这种金属碰撞的嘈杂环境中有效指挥长条状的步兵群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方阵战士自觉维持方阵的紧密。如果步兵不具备这种素质的话就会带来灾难——在马其顿和雅典的战争中,雅典重装步兵就自我崩溃了。

两队希腊重装步兵的厮杀可以用甲鱼的打斗作比喻,即虽然双方气势汹汹,但都难以给对方带来重大损害。当胜负分明、尘土散尽的时候,双方的伤亡率大概在1 %左右,失败一方可能会增加到15%。为了防止对手追击,失败方往往尽可能保持正面向敌的方阵形式退却。即使方阵溃散,进攻方也难以进一步扩张其战果,因为他们往往不具备比逃走者更快的速度。失败一方的主力未受损害,短时间内即可卷土重来。这种战争,既无法大量杀戮对方有生力量,也不能占领敌方土地,动摇对方国本,哪怕是大量掳掠对方财产都无法做到,反而要消耗大量物资,纯属愚昧战争。古希腊各城邦对此却乐而不疲,甚至形成默契,生怕其他兵种的参与会破坏重装步兵方阵的传统,真是不可思议的现象!

现在我们已经看出古希腊重装步兵的缺点,那就是重装步兵组成的方阵的进攻能力,特别是机动能力非常糟糕。如果一个聪明的敌人选择避免交战的办法的时候,古希腊重装步兵的价值几乎就为零。如果这个敌人存心绕开重装步兵,而分散开去劫掠城市,焚烧田园,打击后勤,就像是后来在意大利转战的汉尼拔那样,重装步兵可以说是一筹莫展。如果敌手的机动性足够强,他还可以故意引诱方阵全副披挂作长距离步行,走到精疲力尽。在对阵中,古希腊重装步兵方阵纵深不够,防御虽有力但进攻无后劲,同时方阵必须控制前进的速度,防止在快速的进攻中队形发散。如果出现不幸状况,对手将战场预设在崎岖地带时,方阵就更容易被肢解,最后变成无数孤单可怜、任人宰割的青铜罐头。对于远距离投来的飞箭或石块,方阵兵只能干挨打。如果一支弓箭或投石部队,有良好的组织,能够始终保持弹性,不陷入与重装步兵的肉搏战,即使是古希腊时代原始的投掷或弹射武器,也能给方阵带来沉重的打击。骑兵可以迂回方阵侧翼和背后,原始骑兵的缺点是没有马镫,不能像后来一样人马合一,无法进行剧烈的机动。如果企图靠马匹的冲力强行冲撞方阵正面的话,很容易人仰马翻,变成被长矛林高高挑起的旗帜。但是一旦迂回成功,他们就可以对重装步兵的背后大施*威。要让长条形的方阵始终保持面向一个或几个快速的进攻者而不出现阵型分裂是不可能的,即使在战场要求方阵中的所有重装步兵来次同时左转重组也是奢侈的要求。在与蛮族骑兵的交手中,希腊引以为豪的重装步兵就吃过这种苦头。

改变这一切的时机来自于波斯的入侵。波斯人的机动,迂回,诡计,兵种配合以及杀戮、劫掠都给希腊人上了一堂全新的战争观念课。同时波斯人在交战中也发现希腊方阵的弱点,并巧妙利用自己联合兵种机动性强的优势与其对抗。波斯皇帝薛西斯侵略希腊的行动失败后,其大将马多尼乌斯带领留在希腊的部分部队,仍与希腊人反复较量了一年多。公元前479年8月,斯巴达国王普萨尼亚斯率领的希腊联军与波斯军在普拉提亚展开交战。这一战中,双方优劣都充分暴露。战役开始时,波斯人首先用骑兵轻率地冲击希腊方阵,遭到了沉重的损失。尔后,马多尼乌斯改变战术,利用骑兵的机动性袭扰希腊军后方,在正面交战中则保持弹性,不与希腊方阵正面交手,而是利用弓箭和投石手反复进行远程杀伤。普萨尼亚斯无法给波斯人造成打击,自身又不断遭到削弱,在后勤被波斯骑兵切断的情况下只好连夜撤退。第二天早上,马多尼乌斯发现希腊人已退走,立刻率军追赶。而此时的希腊军正陷入了重装步兵方阵的固有缺点之中。为了防止波斯人追击的时候受到损失,普萨尼亚斯将部队列成正面向敌的大方阵,然后依次撤离。但在夜暗和不良地形的双重作用下,撤退发生了混乱,阵型被扯开了。但马多尼乌斯仍不愿让他的轻装部队去与聚集成团的希腊人硬拼,而是指挥远程部队保持距离杀伤撤退中的希腊人。就在希腊人损失惨重,眼看支撑不住的时候,命运女神转而向希腊人微笑了。马多尼乌斯为了聚集力量给希腊人最后一击,将主力步兵在弓箭手和骑兵背后列阵。普萨尼亚斯立刻抓住这一生死攸关的机会,将重装步兵重新集结为方阵向波斯军发起冲锋。波斯军队向后退却机动的空间被自己的军队堵死,被迫与希腊人正面交锋。虽然波斯人作战勇敢,然而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仍不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重装步兵的对手。但波斯人数量占优势,双方一时僵持不下。就在此时,波斯统帅马多尼乌斯本人战死,胜负的天平迅速向希腊人一方滑落。由多民族构成的波斯军队本来就缺乏凝聚力,主帅死后立刻土崩瓦解。这次战役后,希腊人终于将波斯人赶出了自己的土地。

虽然希腊取得了希波战争最后的胜利,但由于战争形式的多样化与战争重心的改变,带给他们决定性胜利的不是深受自豪、自备武器的农民重装兵,而是政府出资建立的海军。而在海战中立下大功的水兵和桨手,正是无地贫民和城市游民组成的。同时为了应付波丝路军的威胁,大量无地贫民,游民组成了散兵,轻步兵,投石手,弓手。在广阔战线上和波斯军队较量的战功使他们理所当然挑战重装步兵一统天下的传统。而随着军事地位的提高,贫民们的政治地位也相应提高,公民范围相应扩大。对波斯的胜利激发了希腊人的扩张欲望,而被土地束缚的自耕农组成的重装步兵的局限也就越来越明显。当伯罗奔尼撒战争打完的时候,古希腊重装步兵也就到了退场的时候。公元前388年,底比斯和雅典的重装步兵方阵惨败于马其顿军队手下,奏响了古希腊重装步兵的挽歌。

在对希腊重步兵方阵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看出,希腊的重步兵方阵实质上是一种原始战争的产物。虽然在适宜的地点,它能够粉碎来自中亚和欧洲的“乌合之众”的蜂拥而上。但是它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对于一个野心勃勃的统帅来说,这种笨重蹒跚的军队可就太不足了。

马其顿实际上是希腊边缘的一个小城邦,它的经济和文化始终无法让它进入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圈子。在典型的古希腊文明看来,这个小小的城邦无足挂齿,无非是希腊化与蛮族的混合体而已。但是希腊人远远低估了这个小城邦的野心和它的学习能力。就在自大的希腊人沾沾自喜目空一切的时候,连续两代伟大的人物出现了:雄心勃勃的腓力和他一样志向高远的儿子亚历山大。腓力作为王子的时候在当时最好战的希腊城邦提佛当了三年人质,在此期间他细致观察了希腊的军队。回国后,腓力对他的军事体系进行了大胆而有成效的改革,创建了一支机动性更强且更具攻击力的军队。在他死后,凭借这套军事体系,亚历山大将进行前无古人的旷世远征!

马其顿的军队中,马其顿步兵方阵是最受到后人瞩目的部分。马其顿方阵几乎是一个完全用于攻击目的的方阵。腓力的改革首先表现在武器上,马其顿方阵兵的长矛长达5米。这种长度可不是单手能够轻易掌握的,因此马其顿方阵兵的盾缩小了,直径只有2尺。在战斗中,马其顿方阵兵的盾牌挂在脖子上,以便用双手操作长矛。盾牌现在只是用于防御自身,而不必像过去一样用来防御同伴。同样,这个士兵也无法得到来自同伴的防护。士兵的注意力集中在面前,以密集的长矛突刺获取更好的防御。典型的古希腊方阵纵深为8列,如果对一个坚强的对手发起进攻,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马其顿方阵大大增厚,甚至深达16列以上,保证前进中的方阵有足够的人数能够前仆后继。为了让方阵能够尽快到达需要的地点,同时保证进攻速度和士兵的灵活性,马其顿方阵兵废除了笨重的青铜凯甲而以皮甲代替。

当方阵开始进攻的时候,前五排士兵的长矛一律放平,长矛的长度足以保证这五排长矛在敌人的武器有效范围外杀伤正前方的敌人。如箭猪一般向前方伸出的密集长矛,在杀伤敌人的同时逼迫对手后退,造成的心理效果甚至大于其实际杀伤效果。走在中间的人也并不是闲得没事,他们要用盾牌挡开飞来的石头和羽箭,还要妥善利用他们的矛柄。马其顿方阵用的长矛尾端同样装配着锋利的金属矛头,当前排战兵无情前进的时候,无数被刺倒的人倒在方阵兵的脚下,五排以后的士兵将用矛尾向下的狠戳消除他们任何重新站起的可能——对马其顿方阵来说,阵内出现的敌人实在太可怕了。当第一排战士基本倒下的时候,新的一排长矛又将放平。如果有敌人绕到了方阵的背后,现在走在最后的人们有工作了,他们将用长矛的尾端排成方阵后的枪林。不管出现了什么情况,方阵中的战士都必须前进以保证进攻和突破的持续,后排的战士用肩膀抵住前排的战士,使他在敌方的攻击下不但不能减速,反而必须加速,一排排战士最终都被自觉不自觉地带入这种向前的惯性的时候,方阵本身就获得了作为整体的动量。到了这个时候,敌人必将在飞速运动的方阵面前粉碎。当这样一支方阵前进的时候,如林的长矛,希腊式的高冠和装饰,形成的效果是很惊人的。在一个反映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伊苏斯会战的古希腊镶嵌细工画上,除了倒伏的马匹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那些林立的长矛了。

方阵本身,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体构成的粉碎机。但如何让对手在粉碎机所需要的时间,出现在粉碎机能够架设的地点,并且自愿跳入这个粉碎机中,就需要其他力量了。因为马其顿方阵虽然通过减重获得了比以前的重步兵好得多的机动性,但要让他们纵横疾驰,迂回合围还是太勉为其难了。这就需要简要说明一下腓力改革后的整个马其顿军队的状况。

马其顿方阵兵毋庸置疑,是军队的主力。但他的组成成分与传统的希腊军队相比更为复杂,马其顿兵的整套装备的价值远低于重装兵,这就为建立更大的军队带来了可能。因此马其顿方阵兵对经济条件的要求远低于希腊重步兵,可以吸引不同阶层的人参加,同样他们对土地的依附和留恋也就小得多了。除了方阵兵以外,马其顿军队还有另一种步兵,即持盾兵。这种步兵的装备比方阵兵更为简易、轻巧,装备较短的矛和更大的盾。可以把它理解成将过去希腊各国存在的散兵、弓手组织化了。将这类杂兵组织化后,他们就从过去城邦战争中无足轻重的骚扰者变成了一支有力的战斗力量,同时有组织的军队代表着地位的提高,由此产生的认同感和团队精神完全能使马其顿轻步兵的战斗力数倍于同等数量的散兵。这种军队基干构架,使大量的贫民,冒险者,商人甚至有劣迹者可以加入军队,维系他们的是对国家的责任和认同,而不是仅仅对个人土地的依赖和保有。这就保证军队能够远离国境进行远征,仅仅是对战利品的渴望和对征服土地的希冀就能够保证这些一无所有的士兵跟着亚历山大从欧洲走到印度。由于马其顿的位置关系,它长期为古希腊文明世界抵挡着北方游牧民族斯基泰人的压力,因此马其顿人对机动作战和骑兵战术都非常熟悉。马其顿军队建立了希腊世界最好的骑兵,一种是作为主力的轻骑兵,另一种则是贵族组成的重骑兵,即伙伴骑兵。对军队的后勤,马其顿也加以了重视。马其顿方阵兵的大部分给养由自己背负,每十个人才能拥有一名军中仆役,军队中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相应减轻后勤压力。在精简军队后勤部门的同时,马其顿要求地方行政更多对军方进行后勤支持,军队所到之地及附近的行政长官被提前要求供应军队粮秣。

马其顿的军队已经是一支合成军队,他的兵种和采用武器的多样化对比希腊城邦的军队都是一次革命。现在腓力和亚历山大不是向一个单一的步兵方阵下命令,而是布置着多个兵种在战场上运动。如果其中一个笨拙的部分如方阵陷入指挥不灵而进入半自发运动的状态,国王仍能通过对军队其他部分进行有效的调控以配合方阵运动,从而保证战局向有利方向发展(应该注意的是,除方阵兵外,其余兵种都不需要如此高的兵力密度,因此他们也就能分成更小单位部署,在作战中的灵活性相应增加)。但另一方面,这些兵力单位的军官,基本上仍然扮演着带头冲阵的勇士角色。

当马其顿军队和敌军展开会战的时候,最先运动的是骑兵部队。轻型步兵则用来填补骑兵离开后和方阵步兵之间的间隙,运动缓慢的方阵兵落在最后面。对加厚了的马其顿方阵来说,它比希腊方阵更需要一块平旷的地形,以完成加速、冲击的过程,现在它一般并不是直奔敌军主力,而是径直奔向选择好了的合适战场。在方阵兵向预定战场的运动过程中,骑兵部队已经占据了合适的位置。通过对敌军的迂回,骑兵巧妙引诱着敌人改变部署。当时机成熟的时候,轻骑兵将向敌手展开不顾生死的亡命突击。这种突击并非是要直接形成主力会战,而是通过这种行为激发己方士气,并在反复进攻中压倒对手,使他被迫向马其顿人希望的方向运动。在亚历山大与大流士高加米拉会战中,波斯骑兵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马其顿骑兵之上,但是亚历山大毫不手软地命令轻骑兵轮番冲击。当二十多个马其顿轻骑兵中队覆灭之后,波斯军队终于被马其顿骑兵的气势压垮,不得不向着亚历山大希望的方向移动。当敌手在马其顿骑兵和轻步兵的压力下被迫移动自己的阵列的时候,最终他们将发现自己恰好出现在方阵的面前。当方阵启动的时候,没有一支当时的军队能够抗衡它的突击,此时其他兵种仍将对敌军保持压力,以逼使敌手被迫迎战越来越快的方阵长矛。最激烈的战斗往往在此时展开,重骑兵也将加入战团。等到方阵冲过战场后,统一的敌军变成了无数溃散的单兵,马其顿骑兵将展开战场追击,屠杀试图逃离战场的徒步者,以进一步扩大战果。无论是希腊单一的重步兵,还是波斯训练不足的混合军队,都无法对抗马其顿人的多兵种联合打击。作为军队的中心,方阵仍然具有运转不灵,速度缓慢的缺点(这个缺点比希腊方阵更为严重,且比希腊方阵缺少防护)。但擅长机动作战的亚历山大能够指挥联合兵种特别是骑兵有效保护它的侧翼,掩盖掉了这个缺点。至于攻城战,希腊人的物理知识产生了很多巧妙的工程机械,不在话下。

很容易看出,马其顿军队的真正优势是多兵种的编组和战场配合。方阵兵实质上是在合成的条件下产生的高度特化的攻击性兵种。马其顿方阵最后的衰落几乎可以说是上述观点的注脚,作了绝妙的反证。

当亚历山大死去的时候,他的帝国分裂了。将领们继承了征服的土地,也继承了他的方阵,但是抛弃了他的精髓。亚历山大以后的时代,马其顿方阵兵的长矛更增长到了7米。这么长的矛虽然能在更远的距离上刺击对手,但运用起来也更加不灵活。当方阵面对一个游动的对手的时候,拿着这么长的矛的士兵转向比古希腊重步兵更加困难。如果方阵的侧面遭到攻击,想让士兵统一转向一侧基本上是无法办到的。很显然,这种方阵需要更强大的骑兵和其他兵种配合作战,但不幸的是如同很多现在的研究者一样,亚历山大的继承人忘记了亚历山大的胜利来自于凌厉的方阵和雷霆万钧的骑兵的组合,他们的骑兵力量都非常可怜。另一方面,方阵的战斗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团队精神,在亚历山大远征的时候,马其顿士兵靠着国家信念紧密团结。而他死后,远离故国的遥远土地上新组建的方阵可不见得有这种认同。

很快罗马人就会给马其顿人上课了

公元前28年,意大利南部的赫拉克里亚。①

当皮洛士大王(此人是亚历山大的远房亲戚,能征善战,在当时被认为最有希望继承亚历山大的事业)率领着他的方阵迎向罗马军团的时候,罗马人感觉了空前的震撼。无数头盔上白色的羽毛随着士兵的前进摇曳,两万指向天空的长矛显示了逼人的杀气。皮洛士根据广阔的平原地形布置了一字长蛇阵。方阵深8列,人与人间隔两米,可让骑兵从后通过。接敌的时候,步兵迅速靠拢,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人墙。此时骑兵从侧后迂回压迫敌军,步兵长蛇阵则对敌人形成包围。皮洛士还带了18头战象,这种秘密武器客观上挽救了他的军队。

对面的罗马军是两个军团,大约两万人。主要是步兵,有少量骑兵在两侧配合。虽然当时罗马军团还远未成熟,但以百人队为基本单位的三线制攻击法已经形成。罗马军连年作战,实战经验丰富,因此虽然震撼,并不慌乱。但是罗马军没见过大象,不知道是什么,窃窃私语一阵后,统一了认识,认为是“卢卡尼亚的牛”,于是军心安定,只等着打仗。

战斗开始后,皮洛士先亲自带领骑兵进行两翼进攻,但罗马骑兵得到意大利其他部族骑兵的配合,久攻不下。皮洛士眼见计划不成,便命令步兵方阵进攻。这是罗马和马其顿方阵的第一次较量,双方都尝到了对方的利害。罗马军在冲击之前先投掷每人携带的两支标枪,这种武器虽然射程不远,但是沉重有力,马其顿的密集方阵可以说是对其正中下怀。随着前排方阵兵的倒下,一个个罗马百人队拔出短剑,排成密集队形上前肉搏——刹那间,每名罗马兵面对着十支长矛——罗马队形必须留出挥剑的空间,不如马其顿方阵密集。无数罗马兵在长矛下栽倒,但罗马百人队深度达8列,进攻线上共24列,终于有罗马兵从长矛的空隙中冲到了马其顿兵的面前……

现在马其顿方阵的缺点充分暴露出来了。马其顿方阵要求过于密集的兵力,当他们一起前进的时候,扬起的尘土,脚步的喧嚣,人声的嘈杂使得在方阵中部的士兵既看不到,也听不到。不但指挥官无法对部队进行有效指挥,士兵也根本无法判断周围的形势。他们只能盲目地推着前排的士兵前进,通过人群的运动趋势、速度、推动伙伴的阻力、前排传来的喊叫以及身旁伙伴传说的各种阵中谣言模糊地认识形势。即使前排或者侧翼的某个地方遭到了最可怕的杀戮,在阵中的士兵只能眼巴巴观望,毫无办法。马其顿方阵太大了,为了获得正面的冲击力,无数人力资源虚耗在庞大的阵型中。当最糟糕的事情出现,也就是敌人冲过了前排的枪林,进入方阵的时候,马其顿方阵兵就变成了待宰的羔羊。7米长的矛对近身的敌人毫无作用,护身的匕首又实在太短起不了作用。逃走更不是一个好主意,逃走意味着方阵和军队的溃散,更重要的是周围全是密集的伙伴,想逃都无路可去。唯一能指望的就是后几排的长矛,但要让长矛在自己阵中准确戳刺,往往不切实际。就在这种欲战不能,欲逃无路的绝望中,罗马人可以放开手挥舞短剑左劈右砍,大开杀戒(罗马军的短剑是西班牙剑,两面开刃,可刺可砍,是近战中的利器),而马其顿兵除了绝望地握紧长矛之外,完全无计可施……

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n,公元129—199年)生于小亚细亚的帕加蒙(Pergamum),他是古代医学史上仅次于希波克拉底的重要医生家。他父亲是一位富有教养的人,对他的影响很深。他的母亲却是位泼妇。盖伦先在帕加蒙学习医学,后来又到土麦那(Smyrna),科林斯(Corinth)和亚历山大城等地学哲学和医学。他曾任角斗士的保健医生,这使他有可能观察到活的人体解剖,特别是骨,关节,肌肉,并治疗骨折及胸腹部创伤。由于他曾到许多地方游历和学习,后来回到罗马时已成为最有威望和成就的医师。他受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影响很大。他继承了早期希腊的体液说并加以利用,精心研究过血,粘液,黄胆和黑胆的概念,以及人类的四种体质类型,即粘液型(Phlegmatic),多血型(Sanguine),易怒型(Choleric)和忧郁型(Melancholic)。在解剖学方面来观察。主要部分则是从解剖动物(猴,猪等)推演而来,因此他犯了一些错误。但他发现静脉是与心脏连接的;周围神经起自中枢神经系统;他根据实验分辨出感觉和运动神经;说明了横断脊髓的后果;阐明喉返神经的作用;证明失去神经的心脏仍能继续跳动;他肯定动脉里充满血液而不是空气等。他被认为是第一位实验医学家。他在治疗方面,许多方法仍沿用希波克拉底的传统,用温和方法如饮食,休息和运动帮助身体恢复健康。他对通过卫生养生法预防疾病,也特别注意。他喜欢用复方药剂(Polypharmacy),所用的万能解毒剂(Mithridatum又称“盖伦丸)就是用近70种药物配成的。他博学多能,但哲学观点是折衷主义的。并有神色目的论色彩。他写过500多篇论文,其中有83篇医学论文保存了下来,对后世影响很深,直到16世纪维萨里(Vesalius)才冲击到盖伦解剖学权威的基础。

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了希腊本土,公元前 30 年又占领了埃及,自此罗马将原古希腊所统治的广大地区全部纳入罗马帝国版图。罗马不仅获得了古希腊的疆土,而且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的艺术文化成果,成为西方艺术中心。

古罗马的雕塑同古希腊是一脉相承的,而最有特色的作品是人物 肖像雕塑。青铜胸像《布鲁图 》是肖像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它表现的是否是那个为捍卫共和而刺杀凯撤的英雄布鲁还有争议,无论如何,它在表现人物严肃、 坚毅的个性方面堪称佳作。塑像的眼球是用象牙玻璃制成,看起来咄咄逼人。《演说者屋大维》,据称是凯撒大帝的继承者奥古斯都大帝尚未称帝前的雕像。这是一件等身大理石裸体雕像,右手弯举至额,作沉思状,左臂上搭着斗蓬,左手反拿着代表雄辩之神墨丘里的权杖,现已遗失。人物形体健美,比例谐调。很明显,在人体形象的表现方面古希腊遗风很浓。

《戎装的奥古斯都》 是一座高 204 厘米的大理石雕像,约作于公元前19一公元前13年之间,这是一系列奥古斯都雕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在这个雕像中,奥古斯都被刻划为一个左手拿权杖,右手高高抬起指向前方的雄伟的帝王形象。他身上穿着极合体的销甲,销甲上还刻有带情节性的装饰花纹。在他向前迈进的右腿旁,有一尊可爱的小爱神形象,这试图要说明奥古斯都大帝不仅是位英明的统帅,还是一位仁爱之君。《 阿格利帕头像》,阿格利帕是奥古斯都的女婿,也是他治上的坚定支持者,他为罗马城的建立付出 了极大努力。这尊大理石头像集中表现了他刚毅,果断,不屈的性格。面部肌肉的表现含蓄有力。

《卡拉卡拉胸像》,大理石制作,高50厘米。卡拉卡拉是罗马历史上一个肆杀成性的暴君,他以谋反罪杀害了他的岳父,放逐了他的妻子,后又将她杀害,23 岁即位后,又杀死他的弟弟及弟弟的大批友人。他还大肆屠杀 日 耳曼人,最后于公元217年被他的部下、近卫军司令刺死。这件作品是古罗马 肖像作品中个性表现的优秀典范,它着重刻划了暴君紧蹩眉头下那双透露出凶残、奸虐的眼睛,还有紧绷的双唇,这是阴险而多疑的形象,仿佛一张口便有无辜的生命受难黄泉。该胸像作于公元209年。

《妇女 肖像》 是作于公元90年左右的一尊优美的大理石胸像,全像高63厘米,它表现了一位嫡静、高贵的妇女形象:挺直的鼻子,丰厚的嘴唇,光滑而有起伏变化的脸庞在光线下显示出节奏的美感,尤其是那奇特的高卷发的表现,真是精美绝伦,像一簇盛开的精雕过的花张扬在妇人娇美的额前,没有雕刻眼珠的双眼无目 的地张开着,更给人以捉摸揣度的余地。

古罗马时期还有大量的优秀浮雕作品,最著名的是 《和平祭坛})。《和平祭坛》 又称奥古斯都和平祭坛,它于公元前13年动工,公元9年9月落成。这是一座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有四面墙垣的方形框架,高4米,长11米,宽 10米,东西两面墙上有门洞,沿门洞的台阶向上是祭台。浮雕分布于墙垣四周,分上下两层,上层是记事性的人物群像,下层是精美的植物图案。整个浮雕风格与古希腊雕刻的古典时代风格极为接近。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 欧洲文化出现了四大高峰, 第一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 而这个时代的艺术, 可以以希腊的雕塑为中心艺术.那时雕塑极为普遍, 以致后来罗马清理希腊遗物时, 罗马城中雕像的数目与居民的数目相等.现代人在欣赏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时候, 或许会说: 为什么有相当数量的雕塑, 眼睛没有眼球?为什么雕塑都没有表情?在当今社会裸体艺术还有诸多禁忌的时候, 人们更会发问: 为什么古希腊雕塑都是裸体的?裸体造型艺术何以如此普遍?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曾困扰了几个世纪无数智者、学者和专家、研究家的思索, 其观点看法又是如此的大相径庭.直至今天, 这种争论仍在继续之中.有一种说法, 认为古希腊的裸体艺术源於原始社会的裸体风俗.农业社会之前的原始人, 对男女外生殖器的表达较为突出.如太平洋诸岛、南洋群岛和非洲的原始人, 都刻意装饰和显示自己的外生殖器.这种以性为主的裸体美, 是由於原始人把性看作大自然赐物, 生命与欢乐的源泉.在欧洲, 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奥瑞纳"文化里, 就出现了法国鲁塞尔洞的浮雕裸女和奥地利委连多尔夫的圆雕裸女.这些作品都夸张女性的乳房, 这是同原始生产力落后、人们渴望生产力旺盛离不开的.在古埃及的壁画和雕刻作品中, 对裸体有了进一步的刻划.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裸体艺术则达到了一个高潮, 如著名的断臂维纳斯雕塑就是其中的一个杰作.

  古往今来, 大多数人认为古希腊人雕塑采取裸体的形式, 和当时战争的频繁与体育的盛行紧密相关.大约在3000 年前, 爱琴海一带出现了无数城邦, 由於各个城邦都想占有其它城邦, 因此当时的公民只有两个职责, 就是公共事务和战争.为了培养懂政治、会打仗的公民, 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教育.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丹纳的《艺术哲学》都说: 那时战争全凭肉搏, 因此每个士兵都得锻炼好身体, 愈强壮愈矫健愈好.青年人大半时间都在练身场上角斗、跳跃、拳击、赛跑、掷铁饼, 把赤露的肌肉练得又强壮又柔软; 目的是要练成一个最结实、最轻灵、最健美的身体, 而没有一种教育在这方面做得比希腊教育更成功的了.这便是希腊的特殊教育.战争带来了体育的盛行, 古希腊是一个体育大出风头的时代.当时, 几乎没有一个自由民不经过练身场的训练, 而运动不高明的人, 则被人看不起.希腊人的孩子从会走路开始, 就要接受体育训练.那时的体育教师才是真正的健美专家, 训练出了一大批体格健美的青年人, 也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模特儿.当时的艺术家大多兼体育教师, 如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等人.古希腊各个城邦每逢节日, 都要举行体育竞赛, 从中挑选出最有气力、身手最敏捷的青年.在当时运动会上, 人们并不以裸体为耻, 青年男女为了显示自己健美的体魄, 常常把衣服脱光.斯巴达的女青年参加运动会, 也常常是全裸的.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曾记述当时少女们裸体参加运动会的情景说: "尽管少女们确乎是这样公开地赤身裸体, 却绝感不到有什么不正当的地方, 这一切的运动都充满嬉戏之情, 并没有任何的春情或者*荡".另一位美术史家阿尔巴托夫也说过: "无论在希腊人之前或希腊之后, 人们再也不能那样单纯无邪地去看待裸体了".对於运动会上的优胜者, 人们都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姑娘会向他献上鲜花桂冠, 诗人为他作诗, 雕塑家为他塑像.罗丹还说道: "希腊人这种特有的风气产生了特殊的观念.在他们眼中, 理想的人物不是善於思索的头脑或者说感觉敏锐的心灵, 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基於这种思想, 裸体雕塑自然地成了当时的艺术主流.从艺术规律来看, 雕塑为三维空间艺术, 有实感, 最能表现力量.而那些运动场上的优胜者和美丽的肌体都可成为雕刻家最理想的模特儿.

  世界驰名的学者美国伯恩斯教授、拉尔夫教授在其力作《世界文明史》中说: "希腊艺术所表达的是什么?总而言之、它是把人文主义象征化--即是把人视为宇宙中最重要的造物而加以赞美.尽管许多雕刻描绘神, 但这一点也不减损人文主义的本质.希腊人的神是为着人的利益而存在, 所以他赞美神也就是赞美自己.建筑和雕刻二者都是把平衡、和谐、秩序和中庸的思想具体化."在他们看来希腊的裸体艺术和他们的审美观念有关, 表现人体的美术作品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人乃万物之灵长, 造化之极点, 具有特殊的魅力.在古希腊人的观念里, 万物之中, 数人最美, 所以在竞技场中会出现欢呼雀跃的裸体群."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体", 这是他们信奉的一句至理名言.然而, 从总体上来说, 希腊雕塑的裸体, 和战争、体育以及审美都是有联系的.希腊的人体雕塑主要是希腊现实生活反映, 可归咎於社会原因: 军事海盗式争夺、相适应的体育运动裸体竞技、久而久之所形成的特殊审美观念.当审美观念一经形成, 往往会逐渐离开了原来的实用目的, 而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於是, 裸体雕塑就大量地出现了.

  近几年来, 我国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了挑战, 主要表现在: 潘绥铭等人以为希腊裸体雕塑是当时性快乐主义风尚的产物.他写道: "人类的裸体有三种性的特性.第一性征是男女外生殖器的不同形状, 是由动物继承而来.第二性征是男女体型和体表的不同, 主要有乳、臀、阴毛、肤质和身体结构的差异, 是从猿到人进化中由供养制度造成.第三性征是两性的心理、气质、风度和行为的不同, 是社会文化的产物.这三种性征相应构成性吸引与性审美的三个层次: 生理的、心理的和习俗的.三者并非一个高於一个, 而是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 按不同结构共同组合成不同形式.古代希腊罗马奠定了西方文化中裸体美的基本模式, 并为我国当代艺术界接受.它既非源於裸体风俗, 也非来自赤身体育活动, 而是当时性快乐主义风尚的产物.它在保留第一性征的基础上, 强调第二和第三性征.

  其主要表现原则有三:

  1、不隐讳男女外生殖器.

  2、身体结构的理想化, 如女乳由肥大下垂变为圆椎型高耸, 臀部由左右宽大变为前后突出等.

  3、以动态和神态来表现第三性征, 同时强化第一和第二性征.这种裸体美的典型和极品, 并非我国熟知的“断臂维纳斯”, 而是现存於罗马的阿芙洛狄特无头立橡和跪像, 以及爱神群像."

  最近, 新疆大学历史系教授苏北海经严密考证后作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 中国裸体艺术起源於新疆, 而非古希腊; 新疆的裸体艺术甚至影响了古希腊的裸体艺术.苏北海在长期考察、论证了公元前10 世纪以前的新疆裕民县巴尔达库尔、米泉县独山子村、呼图壁县康家百门子的生殖崇拜岩画后认为: 早在公元前10 世纪以前, 天山南北就出现了裸体艺术, 而古希腊的裸体艺术则产生於公元前4 世纪.确切地说, 中国古代天山南北的裸体艺术早於并影响了古希腊的裸体艺术.这一观察是否科学, 目前有关专家正在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之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0606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