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关于肌肉的小知识?

你知道哪些关于肌肉的小知识?,第1张

关于肌肉我们应该知道什么?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手稿

我们的肌肉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心肌、骨骼肌、平滑肌。骨骼肌受意识控制,心肌和平滑肌是不受意识控制的。

人体的骨骼肌有650块,每一块肌肉和每一条肌纤维都由筋膜包裹,骨骼肌起着运动和支撑身体的作用。

️肌节(肌小节)是肌肉实现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

每一条肌原纤维由许多相互连续的肌节组成

每一条肌纤维由许多的肌原纤维组成,被肌内膜包裹。

肌束由许多的肌纤维构成,被肌束膜包裹

肌肉由许多肌束组成,被肌外膜包裹

筋膜把肌肉层层包裹着

肌腱是包裹肌腹的膜向两端延续增厚形成的,是控制肌肉的「司令部」,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像弹簧一样储存力,并把力传递出去。

另外,希望大家不要被百度上所误解,肌腱是可以收缩的,而且具有弹性,它的状态是紧张还是松弛,取决于肌腹是否收缩或舒张。

■人和动物的跳跃能力都是得益于肌腱

肌肉约占体重的40%,相比较,骨骼占20%,脂肪15% 。

肌肉可以消耗人体大部分能量,在产生身体的热量方面至关重要。肌肉还能促进身体产生更多的激素。

肌纤维的类型

马拉松运动员 耐力型肌肉

举重运动员 爆发、力量型肌肉

骨骼肌主要由两种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构成,这两种类型又各自分为不同的亚型。

一类是慢缩肌纤维(ST);收缩速度慢,持续时间长,在力量连续输出时发挥作用

一类是快缩肌纤维(FT);收缩速度快,持续时间短,在短时间高强度的力量输出时发挥作用

在训练过程中,肌肉和肌纤维的数量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它们的数量由基因决定。但是训练可以使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增大,通常这种肌纤维的肥大,表现为选择性的肥大。

例如,经常做力量性训练的人,他的快缩肌纤维会出现选择性的肥大。经常跑马拉松的人,他的慢缩肌纤维会出现选择性肥大。不同的训练方式,对肌纤维类型的刺激程度不一样。

通过训练也可以改变筋膜的厚度和状态。

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许多的肌肉都具有持续的肌张力,这是一种基础的力量。比如我们的身体维持站立、坐、行走等等这些日常姿势时,需要很多组肌肉持续的工作。

肌肉在工作时是相互协调的;即一个动作的完成至少需要两组肌肉的参与,这两组肌肉称为原动肌(主动肌)和拮抗肌。它们之间的收缩与舒张遵循“对抗原则”,当一组肌肉收缩时,另一组便伸长。

肌肉的三种收缩形式

️ 向心收缩(缩短收缩):肌肉缩短,张力大于阻力。

离心收缩(拉长收缩):肌肉拉长,张力小于阻力。

等长收缩(静态收缩):肌肉长度不变,张力等于阻力。

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对肌肉的刺激更大。

在力量训练中,不要忽视了离心收缩,它是促使肌肉生长的关键因素。

肌肉的收缩力通过筋膜传递到骨骼上,从而牵引四肢的活动。我们通过锻炼肌肉,也能够刺激骨骼生长,使骨骼变得更强壮。

总之一句话「用则进,废则退」。我们的肌肉、骨骼、筋膜、神经,都适用于这一准则。

肌肉长度与肌肉收缩力量的关系是指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对肌肉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影响。依据肌肉结构力学模型的性质,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总张力是由收缩成分产生的主动张力和弹性成分产生的被动张力叠加而成的。

收缩成分的长度——张力关系

肌肉收缩力量大小,主要取决于参与收缩的横桥数目;收缩成分长度的变化会影响收缩时起作用的横桥数目。静息长度是表现为最大张力时的长度

并联弹性成分的长度——张力关系

并联弹性成分代表了肌肉结缔组织中的弹性纤维,肌肉处于平衡长度或小于平衡长度时,为没有张力的放松状态。随着肌肉变长,并联弹性成分开始脱离放松状态,因而产生张力。被动张力由于结缔组织类似黏弹性体,因此,肌肉长度变化与产生的张力之间呈非线性关系

肌肉长度——总张力的关系

肌肉处于平衡长度,肌肉不收缩,则总张力为零;肌肉处于静息长度,肌肉收缩,总张力最大(被动张力+主动张力);肌肉过于拉长,肌肉收缩,主动张力下降,可能导致总张力下降

串联弹性成分对肌肉收缩长度——张力曲线的影响

肌肉等长收缩是,串联弹性成分置于一定张力的作用下,因此,它被拉长至一定长度。由于肌肉的整个长度不变,这时的串联弹性成分被拉长的长度等于收缩成分的缩短长度,称为内部缩短。从放松到最大张力时,肌肉内部缩短的长度为静息长度的百分之几,对肌肉长度-张力特性几乎没有影响。肌肉在收缩时,受刺激产生一定水平的张力。当肌肉产生的张力超过外界负荷时,肌肉收缩成分,串联弹性成分同时缩短,串联弹性成分将其贮存张力释放出来,因而串联弹性成分对随时间变化的肌肉张力仍会产生一定影响

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把肌肉收缩分为以下几种收缩形式

(1)向心收缩

肌肉向心收缩时,是做功的,其数值为负荷重量与负荷移动距离的乘积。向心收缩可以是等张收缩,也可以是等动收缩。

1、等张收缩:在向心收缩过程中,所谓的等张收缩是相对的,由于肌肉收缩通过骨的杠杆作用克服阻力做功。在负荷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关节角度变化,肌肉做功的力距会发生变化,需要肌肉用力的程度也不同。在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顶点”肌肉才有可能达到最大力量收缩。这也是等张训练的不足之处。

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的阻力与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肌肉进行等动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的肌张力,而且收缩速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等动练习是提高肌肉力量的有限手段。通常要有专门的仪器设备才能实现。

(2)等长收缩

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有两种情况了:其一,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其二,当其他关节由于肌肉离心收缩或向心收缩发生运动时,等长收缩可使某些关节保持一定的位置,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的条件。

(3)离心收缩

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如下蹲时,股四头肌做离心收缩以控制重力作用,使身体缓慢下蹲,起缓冲作用。再如搬运重物时,将重物放下,以及下坡跑和下楼梯等也需要肌肉进行离心收缩。由于肌肉离心收缩的制动作用,减缓了身体的下落速度,不致于使身体造成损伤。离心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4)超等长收缩

超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其优点在于,当肌肉被拉长后所产生的弹性势能,拉长后产生的牵张反射性收缩,以及主动向心收缩所产生的力量形成合力时,肌肉将产生较大收缩力。

完成超等长练习时,肌肉最终收缩力量的大小是由肌肉在离心收缩中被拉长的速度和被拉长的长度所决定的,前者更为重要。

超等长练习与其他力量练习相比,更接近比赛时人体的运动形式。

共包括五个步骤:1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2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传导。

3动作电位在骨骼肌细胞上的传导。

4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5骨骼肌的肌丝滑行理论。

一、兴奋和兴奋性

1 .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 兴奋性( excitability ) 。兴奋性是神经肌肉最重要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是神经肌肉最重要的生理特性。

2 . 神经、肌肉和腺细胞兴奋性最高,习惯上将它们称为 可兴奋细胞( excitable cell ) 。

3 .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在细胞膜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称 动作电位 。

4 . 兴奋性又特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 兴奋( excitation ) 则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同义语。

二、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刺激是引起组织兴奋的动因。实验表明,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一时间变化率。

1 .阈强度( threshold intensity )和阈刺激( threshold stimulus )

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或阈值。具有这种临界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为阈下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为阈上刺激。

2 .强度—时间曲线( strength-duration curve )

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到一条曲线,称强度—时间曲线。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 基强度 。

三、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1 .阈强度是评定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最简易指标。兴奋性与阈强度呈倒数关系。

2 . 时值( chronaxie ) 是以 2 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兴奋性与时值亦呈倒数关系。

四、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奋性变化

组织兴奋性经历 4 个时期。

1. 绝对不应期( 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 :紧接兴奋之后,出现一个非常短暂的绝对不应期,历时约 03ms ,兴奋性由原有水平降低到零,无论测试刺激的强度多大,都不能引起第二次兴奋;

2. 相对不应期( 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 :继而出现历时 3ms 的相对不应期,表现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仍低于原来水平,需要高于正常阈值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

3. 超常期( supernormal period ) :接着为超常期,约 12ms ,兴奋性高于原来水平,用低于正常阈值的刺激也可引起第二次兴奋;

4. 低常期( subnormal period ) :然后出现一个长达 70ms 的低常期,最后兴奋性恢复到原有水平。

五、神经肌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 .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和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

( 1 )静息电位 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哺乳动物神经和肌肉的静息电位为 -70~-90mV 。

( 2 )动作电位 给予神经轴突一次有效刺激,膜内、外的电位差迅速减少有至消失,进而出现正膜外为负。膜电位的这种迅速而短暂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2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关于膜电位的产生机制,目前证据比较充分,并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霍奇金( Hodgkin )的离子学说。该学说认为, 生物电的产生依赖于细胞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膜对离子严格选择的通透性,及其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而膜电位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离子的跨膜运动。

在阐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时都提及 膜的离子通道( ion channels of the membrane ) 。现代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所谓膜的 离子通道实际上是镶嵌在细胞膜质双分子层上的特异性蛋白质 。

3 动作电位的传导

兴奋部位和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将由于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使邻近未兴奋部位产生动作电位,依次向两侧推进,进行传导。

4 局部兴奋

如果刺激的强度小于阈值,虽然不能引起可传播的动作电位,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故称为 局部反应( local response ) 或局部兴奋。

六、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

神经和肌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组织,两者之间并没有轴浆联系,兴奋何以由神经传递给肌肉?大量的研究已证实,这种兴奋的传递是通过神经肌肉接头装置来实现的。

1 .神经肌肉接头( neuromuscular junction )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包括三部分:

(1) 接头前膜 ,系与神轴突膜的增厚部分。轴浆中有大量直径约 50nm 内含乙酰胆碱的囊泡。

(2) 接头后膜 ,即神经轴突膜相对应的肌细胞膜部分,该处又称 运动终板 。运动终板上有乙酰胆碱受体,它能与乙酰胆碱发生特异性结合。

(3) 接头间隙 ,指神经末梢与肌细胞膜的间隙。

2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机制

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至轴突末梢,并刺激接头前膜。接头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 Ca 2+ 通道开放,细胞外液中的部分 Ca 2+ 进入接头前膜,触发轴浆中的囊泡向接头前膜靠近,与前膜融合后释放乙酰胆碱进入接头间隙,乙酰胆碱扩散到接头后膜时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后膜对 Na + 和 K + 等离子通透性改变,接头后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再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邻近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而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另外,间隙 中的乙酰胆碱被终板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而失活,维持神经肌肉接头正常的传递功能。

2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机制特点 :

( 1 )化学传递 ( 2) 兴奋传递是 1 对 1 的 ( 3) 单向传递( 4 )时间延搁 ( 5) 高敏感性

掌握知识点

兴奋 兴奋性 阈强度和阈刺激 基强度与时值 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局部电流 神经肌肉接头的超微结构、传递机制与特点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原理

教学要点

一、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每条肌纤维外面被一层薄膜所包裹,这层薄膜称肌膜,肌膜内有肌浆在肌浆中还充满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和复杂的肌管系统。原纤维和肌系统是实现肌肉收缩的最重结构。

1 .肌原纤维( myofibril )

肌原纤维两相邻 Z 线之间的区域为一个 肌节( sarcomere ) ,肌节是肌肉收缩与舒张的最基本单位。肌节又是由更细的平行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的。

2 .肌管系统( sarcotubular system )

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在肌肉活动时实现 Ca 2+ 的贮存释放和再和聚。

二、肌肉的收缩机制

1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主要由 肌球蛋白( myosin, 又称肌凝蛋白) 分子组成。而分子的球状头部,形成所谓 横桥 。横桥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特征:一是有一个能与腺苷三磷酸(即 ATP )结合的位点,同时具有 AIP 酶活性,但这种酶只有横桥与细胞丝连结时,才被激活;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横桥可以和细肌丝相应的位点进行可逆性结构,并出现倾斜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的中部滑行。

细肌丝至少由三种蛋白分子组成。一种称 肌动蛋白( actin, 又称肌纤蛋白) ,占细肌丝蛋白的 60% ,构成细股丝的主体。肌动蛋白与肌丝滑行有直接关系,其上有与肌球蛋白进行可逆性结合的位点,它和肌球蛋白都称收缩蛋白。另二种称 原肌球蛋白( tropomyosin ) 和肌钙蛋白 ( troponin ) ,它们对肌丝滑行起着调节作用,故称调节蛋白。

2 .肌肉的收缩过程

从肌细胞兴奋开始,肌肉收缩的过程应包括三个互相衔接的环节:细胞兴奋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 -- 缩耦联;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和收缩肌肉的舒张。

( 1 )兴奋 -- 收缩耦联

兴奋 -- 收缩耦联至少包括三个步骤: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传递信息;纵管系统对 Ca 2+ 的释放和再聚积。

( 2 )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一般认为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是: 当肌浆 Ca 2+ 的浓度升高时,细肌丝上对 Ca 2+ 有亲和力的肌钙蛋白结合足够 Ca 2+ ,引起自身分子构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传递给原肌球蛋白分子,使后者构型亦发生变化,其结果,原肌球蛋白分子的双螺旋体从肌动蛋白双螺旋结构的沟沿滑到沟底,抑制因素被解除,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暴露出来。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后者激活横桥上 ATP 酶的活性,在 Mg 2+ 参与下,横桥上的 ATP 分解释放能量,横桥获得能量,向粗肌丝中心方向倾斜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当横桥角度发生变化时,横桥上与 ATP 结合的位点被暴露,新的 ATP 与横桥结合,横桥与肌动蛋白解脱,并恢复到原来垂直的位置。紧接着横桥又开始与下一个肌动蛋白的位点结合,重复上述过程,进一步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

( 3 )收缩肌肉的舒张,当刺激终止后, Ca 2+ 与肌钙蛋白结合消除,肌钙蛋白恢复到原来构型,继而原肌球蛋白也恢复到原来构型,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重新被掩盖起来,肌丝由于自身的弹性回到原来位置,收缩肌肉产生舒张。

三、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1 .单收缩( single muscle twitch )

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所进行的一次机械性收缩,称为单收缩。肌肉收缩分为三个时期,即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舒张期的时间要比收缩期时间长得多,单收缩曲线是非对称曲线。

2. 强直收缩( tetanus )

实验时,如果给予肌肉一连串的刺激,只要每次刺激的间隔时间不短于单收缩所需要的时间,肌肉即出现一连串的单收缩。若增加刺激的频率,使每次刺激的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肌肉的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即肌肉不能完全舒张,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有两种。一种在增加刺激频率时,肌肉未完全舒张就产生第二次收缩,肌肉收缩出现部分的融合,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incomplete tetanus )。另一种,如果继续增加刺激频率,使肌肉在前一次收缩期末就开始和二次收缩,肌肉收缩反应出现完全的融合,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complete tetanus )。人体进行各种运动时,其肌肉收缩都属于完全强直收缩,而强直收缩的持续时间,则受神经传来的冲动所控制。

掌握知识点

肌小节 兴奋收缩耦联 肌肉收缩的滑行机制 强直性收缩

第三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教学要点

一、肌肉收缩形式

肌肉收缩的形式分为三类: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

1. 缩短收缩

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缩短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向心收缩。如时行屈肘、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练习时,缩短收缩又可分 非等动收缩(习惯上称等张收缩 isotonic contraction ) 和等动收缩 两种。

等动收缩是通过专门的等动负荷器械来实现的。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负荷等同,肌肉能以恒定速度或等同的强度收缩。在作最大等动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张力在整个关节范围都是其能力的 100% 。

2. 拉长收缩

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拉长收缩。在人体运动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处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

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 等长收缩( isometric contraction ) 。等长收缩是肌肉静力性工作的基础,人体运动中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张力与速度关系

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后负荷。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呈现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

2 .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长度与张力关系

前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实验表明,逐渐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度继续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大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缩效果亦减弱。通常把引起肌肉收缩张力最大的初长度称为 适宜初长度。

所谓肌肉适宜初长度,一般认为,人体肌肉的适宜初长度稍长于肌肉在身体中的“静息长度”。

掌握知识点

缩短收缩 等动收缩 拉长收缩 等长收缩 适宜初长度

第四节 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教学要点

一、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

肌肉的结缔组织包括肌肉两端的肌腱和肌肉内部的肌内膜、肌束膜、肌外膜等。胶原是结缔组织最主要成分,它以胶原纤维形式存在。

二、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

1 .长期运动可提高肌腱的抗张力量和抗断裂力量

据计算,运动时肌腱抗张应力约 350~420kg · cm -1 。实验表明,运动训练可提高肌腱的抗张应力,特别是肌腱与骨结合区的结合能力和力量,从而使肌腱能承受更大的拉力。

2. 运动可使肌中结缔组织肥大

肌肉超负荷训练后,在引起肌肉肥大的同时,肌中结缔组织也相应增加。

当下各种跑步赛事全面铺开,天气也适合跑步训练,不少跑友们恨不得强抓这一点早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训练,但是做事要有章法,训练也是一样!无论我们多么想趁着一年之中难得的好时节多跑两次,该做的热身和拉伸还是要做的!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到全面、做到完整、做到最好!

关于拉伸的研究有很多,研究表明精心设计的拉伸能增加力量、缓解疼痛和提高运动表现能力,同时拉伸还可以防止不同运动中的受伤风险。

但很多爱好者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跟着一套教程的动作去进行拉伸训练,身体却无法感受到相应的正反馈;有时不知道自己的动作到底做得对不对,心中惴惴不安;甚至有些动作做下来,除了疼痛还是疼痛,加重了训练的痛苦,长此以往,干脆放弃;更严重的,错误的动作对身体造成了伤害,反而耽误了训练。能正确的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拉伸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01什么是拉伸

拉伸指的是对肌肉伸展性练习,通过肌肉的拉伸可以很好的恢复肌肉的延伸能力,拉伸不仅可以使身体变得柔软,还能使身体舒展,增强身体的运动机能。

我们拿驼背来举例子,驼背是在正常脊柱的位置上,上身向前弯曲了,胸椎曲度增加。那么想改善驼背,我们需要做后弯,后弯是拉长身体前侧,缩短身体后侧。那么身体前侧的拉长就是我们说的“拉伸”。

所以说拉伸是一个相对的动作,相对身体缩短的部位我们做拉伸。在这个概念上拉伸可以等于拉长,但也仅仅是拉回原来应该有的长度。

拉伸有时候也是一种状态,一种打开的状态。肌肉两头是固定在两个固定的点上的,比如我们的肱二头肌,长头在盂上结节,短头在喙突,另一端在桡骨的肱二头肌结节。这几个点是固定不动的,附着在上面的肌肉只能靠收缩产生动作,而不能靠拉长。所以说拉伸有时候是一种状态,一种内在能量提升的状态,让肌肉保持应有的弹性。

02拉伸的原则

我们在做拉伸的时候,例如在做手臂上举时,引导词会说“吸气,手臂向上拉长手臂,脊柱”,如果你单纯理解拉长手臂那么你就不自觉地耸肩,好让手臂更长一点;如果单纯理解拉长脊柱就会让胸口不断向上,那么你这个很单纯的体式就会做成耸肩挺胸,挤压喉咙,做完之后就会觉得肩颈很不舒服,时间久了很可能会改变整个脊柱的生理曲线。为了让这个拉伸动作更安全、有效,我们有三个原则需要遵守。

可将肌肉收缩分为三种形式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

特点: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长度缩短

作用:是肌肉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动力性运动的基础(如挥臂、高抬腿等)

如:推举杠铃, 关节角度在120°时肱二头肌收缩张力最大,关节角度在30°时肱二头肌收缩张力最小

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特点:张力小于外加阻力,肌长度拉长

作用:缓冲、制动、减速、克服重力

如:蹲起运动、下坡跑、下楼梯、从高处跳落等动作,相关肌群做离心收缩可避免运动损伤

3、等长收缩

特点:张力等于外加阻力,肌长度不变

作用:支持、固定、维持某种身体姿势其固定功能还可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条件

如:站立、悬垂、支撑等动作

扩展资料:

运动

1、根据形状来分类或描述

骨骼肌缩短产生运动,收缩产生的力是拉力而非推力。然而,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爆破音作用于耳”时鼓膜膨出以便平衡其两侧的空气压力、肌静脉泵等现象,都与肌肉收缩时肌腹膨胀的效应有关。

大部分骨骼肌能使骨骼运动,然而也有一些肌肉运动身体的其他部分如眼、口唇和头皮。口轮匝肌围绕在口的周围,在发音和吸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舌虽无骨和关节,舌骨仅构成其基底部分,却也能运动

2、根据运动单位分类

原动肌引发身体特定运动的主要肌肉,主动收缩便可产生意向性运动;

拮抗肌对抗原动肌运动的肌肉。原动肌收缩时,拮抗肌逐渐放松以保证运动过程的平滑;

协同肌当原动肌通过一个以上的关节时,协同肌收缩可以防止其中的某个(些)关节干扰原动肌的运动。简而言之,协同肌起到协助原动肌运动的作用;

固定肌当运动发生在四肢的远侧部分时,固定肌起到稳定四肢近侧部的作用。

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量:收缩速度相同情况下,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比向心收缩大50%,比等长收缩大25%)

(2)代谢:输出功率时,离心收缩能量消耗低,耗氧量少。

(3)肌肉酸痛:离心收缩疼痛最显著,等长收缩次之,向心收缩最轻。

肌肉收缩在细胞内基本是个生化过程,通过主动调节钙离子浓度而实现收缩的调节。细胞液钙离子调节的途径和方法是利用专一性高亲和性的蛋白与钙结合。这些高亲和性钙结合蛋白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可溶性蛋白(包括非膜结构,如肌原纤维)。

钙与这类蛋白形成复合物,就能与不同的靶蛋白相互作用而发挥特殊的生理功能。第二类是膜系统。肌肉细胞的质膜、肌浆网系和线粒体内膜都含钙的转运系统。现知肌肉细胞至少有7种转运系统。

它们是:质膜上的钙通道,钙钠交换体和钙──ATP酶,肌浆网系膜上的钙·ATP酶和钙释放系统以及线粒体内膜上的钙钠交换和电泳单向运送体等。不同转运系统的同时存在,反映了钙信号功能的不同要求。

不同系统的存在还与各细胞器间的分工相联系,在生理钙离子浓度钙离子为10摩尔时肌浆网系转运的钙占了细胞总转运钙的90%,负责快速精细的调节。若钙离子》10摩尔,接近病理状态,线粒体内膜转运系统起主要作用。

线粒体这种长周期、大容量和低亲和性的功能对肌浆网系膜上低容量但高亲和性系统来说,明显是一种补充。细胞质膜转运的钙仅占总转运钙的4~5%。这一部分虽少,却起着重要的信号作用。

在心肌,这小部分钙引起肌浆网系释放大量的钙,使胞液钙浓度从10摩尔增高到10摩尔,这就是钙引起钙的释放。总之,各个转运系统和各种钙结合蛋白协调一致,按照生理功能需要,在不同的时相,调节钙离子浓度,达到收缩和舒张的功能要求。

参考资料:

——骨骼肌 ——肌肉收缩

单收缩是极其少见的,人体一般运动都是由强直收缩所造成,等张收缩曲臂,深蹲都是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包括离心与向心收缩,比如平板支撑,或者手臂曲臂到最大限度,再继续施加外力,这时肌肉已收缩到最大限度,但对抗阻力增大,这种情况也为等长收缩,这个问题,运动生理学中的骨骼肌收缩章节有详细介绍

拉长收缩练习比缩短收缩练习肌肉力值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拉长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产生阻力,同时肌肉中的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力,因此肌肉的总阻力更大;二是拉长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刺激,会引起牵张反射,导致肌肉强烈收缩,从而产生更大的力量。

在拉长收缩练习中,应注意控制肌肉的收缩力度和速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受伤。此外,由于拉长收缩时肌肉的负荷较大,因此练习时应逐渐增加负荷,避免一开始就使用过大的负荷导致肌肉损伤。

缩短收缩练习时,由于肌肉力量大于阻力,因此阻力可以被克服。但是,由于一部分张力在作用于负荷之前需要先拉长肌肉中的弹性成分,因此实际表现出来的张力可能小于实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在缩短收缩练习中,应注意逐渐增加负荷和练习强度,以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0896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